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3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1)

1. 十二經脈

種牛痘。能發出腎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於腎系。故也。膻中古本省作膽。後人不知膻為何物。遂誤膽為膽。夫膽在膈下。此云布膽中。絡心包。絡然後下膈則知膽系膻字之省非苦。膽也。此等字唐宋後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內經。

少陽為衝陽。故第一穴名沖關。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後高骨。凡三焦氣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淵。以與手太陽經會。而合於寒水之氣也。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灼穴。言其主。相大也。上至缺盆天髎穴。即內入心包。散行下膈。

而屬於三焦。西洋言腹中統膜。皆有自和腦筋。如網絡之。意即三焦。經脈。散布之義至缺盆合。為一脈支者更上耳後尖骨陷中。名翳風穴。再上為瘈脈穴。風瘈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於耳。

而三焦為腎。故其經繞耳以應之也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繞耳前後至肩下。循脅裡。絡肝屬。膽下至足入小指之間。

足少陽脈。與手少陽脈。均行於耳。均司相火。內則三焦之膜連肝而及於膽。外則三焦之經絡耳而交於膽經。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

足少陽。起目銳眥名瞳子髎穴。繞耳前陷中。名聽會穴繞耳後發陷中。名風池穴。皆少陽風木所發泄處。下至肩上陷中。名肩井穴。循側旁。下至肝期門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膽脈實從肝膽。出於此穴。然後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垂手中指盡處。名風市穴。膝下一寸為陽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陽經根於。陰穴。以見陰生於陽中也。

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指叢毛之際。上足跗。循股內。過陰器抵小腹。屬肝絡膽。挾胃貫膈循喉嚨。上過目系。與督脈會於顛頂。

毛髮皆血之餘也。肝主血。故肝經起於足大指。而其間即生叢毛。以為主血之驗。陰器名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屬肝經。故肝脈繞於陰器也。小腹兩旁。皆屬肝經。故寒疝等證。絡膽者。厥陰之脈。中見少陽。肝與膽。相表裡也。挾胃者。肝木清陽之氣。上升疏土所以化物。

貫膈循喉嚨。故肝氣逆有嘔滿諸證。上連目系。肝開竅於目也。與督脈會於顛頂。督脈屬腎。為肝之母。會於顛頂子會於母也。目系顛頂內為腦髓腦風暈迷均肝所司以其脈相通也。西醫詳論腦髓。而無治髓之藥。蓋不知髓。系督脈。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脈所貫。豈知其治法哉。

大敦在足大指叢毛中。循足內側。上至曲泉。在曲膝橫紋盡處。諸筋會於膝之穴也。循股內。抵陰器之橫骨盡處。名鼠鼷穴。繞陰器。故生毛。肝血所發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處。為章門穴。再上為期門穴。乃肝之募。謂肝膜之所。通也。從此入屬肝臟。此為肝下行之脈。貫膈絡胃。

白話文:

種牛痘可以發出腎臟中的毒素,這也是因為三焦的根源在於腎臟系統。古書中「膻中」原本寫作「膽」,後人不明白「膻」是什麼,就誤以為是「膽」。膽位於橫膈膜之下,而這裡說「布膽中,絡心包」,並在連結心包之後才下達橫膈膜,由此可知此處的「膽」字是「膻」字的簡寫,並非真正的膽。這些字在唐宋之後就沒有人辨別,怎麼能用來註解《內經》呢?

少陽經脈又叫作衝陽,所以第一個穴位叫做沖關。小指旁邊的第二根手指指根凹陷處叫做中渚穴,這個穴位抵著手掌後面的高骨。凡是三焦氣旺盛的人,這塊骨頭會明顯隆起。往上到手肘外側的骨頭縫隙中,叫做天井穴。再往上兩寸,叫做清冷淵,與手太陽經交會,合於寒水之氣。再往上到手肘外側對應腋窩處,叫做消濼穴,說明這個穴位主導的範圍很大。再往上到鎖骨上方的天髎穴,就進入心包,散佈到橫膈膜下方,而歸屬於三焦。西醫所說的腹腔內的包覆膜,都有自成網路的腦筋,就像網絡一樣,指的就是三焦。經脈散佈的意義,到缺盆穴匯合,成為一條分支,再往上到耳後尖骨的凹陷處,叫做翳風穴。再往上是瘈脈穴,「風」和「瘈」都與肝和筋有關,而焦膜是產生筋的根源,所以這兩個穴位有這兩個名稱。再繞到耳前是耳門穴,到達眉尾的空隙處,叫做絲竹穴,可以看出腎在耳朵開竅。

而三焦是腎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經脈繞著耳朵,來與之相應。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外角的尖端,繞著耳朵前後到肩膀下方,沿著脅肋內側,連結肝臟,歸屬於膽,向下延伸到足部,進入小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

足少陽經脈和手少陽經脈,都運行於耳朵附近,都主管相火。內部則三焦的膜連結肝臟並延伸至膽,外部則三焦的經脈連結耳朵並交會於膽經。這可以看見臟腑之間相互連通的奧妙。

足少陽經脈,起於眼睛外角的尖端,叫做瞳子髎穴,繞到耳前凹陷處,叫做聽會穴,再繞到耳後髮際凹陷處,叫做風池穴,這些都是少陽風木發散的地方。向下到肩膀上凹陷處,叫做肩井穴,沿著側邊向下,到肝的期門穴下方五分的位置,叫做日月穴。膽脈實際上是從肝膽發出,從這個穴位出來,然後上下運行。向下走到大腿外側,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尖的位置,叫做風市穴。膝蓋下方一寸的位置叫做陽陵穴,沿著外踝,到小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終止於竅陰穴。陽經根源於陰穴,可以看出陰陽互生。

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於腳大拇趾的叢毛之間,向上經過足背,沿著大腿內側,經過陰器,到達小腹,歸屬於肝臟,聯繫膽,夾著胃,穿過橫膈膜,沿著喉嚨,向上經過眼系,與督脈在頭頂交會。

毛髮是血液的剩餘部分,肝主導血液,所以肝經起於腳大拇趾,而這個地方長有叢毛,用來驗證肝主血的功能。陰器叫做宗筋,是全身筋脈的主導部位,屬於肝經,所以肝脈繞著陰器。小腹兩側都屬於肝經,所以寒疝等疾病,與膽經相關的,是因為厥陰經脈中可見少陽經脈的蹤跡,肝和膽是表裡關係。夾著胃,是因為肝木的清陽之氣,向上疏通脾土,所以能消化食物。

貫穿橫膈膜,沿著喉嚨,所以肝氣上逆會有嘔吐、腹脹等症狀。向上連結眼系,是因為肝在眼睛開竅。與督脈在頭頂交會,是因為督脈屬於腎,是肝的母親,交會在頭頂,是兒子與母親相會。眼睛、頭頂內部就是腦髓,腦風、暈眩等症狀都是肝所主導的,因為肝脈與之相通。西醫詳細論述腦髓,卻沒有治療腦髓的藥物,是因為不知道腦髓是由督脈所生,也不知道腦髓是肝脈所貫穿的,又怎麼知道治療方法呢?

大敦穴在腳大拇趾叢毛之中,沿著腳內側,向上到曲泉穴,在彎曲膝蓋的橫紋盡頭,是各筋聚集在膝蓋的穴位。沿著大腿內側,到達陰器旁橫骨的盡頭,叫做鼠鼷穴,繞著陰器,所以會長毛,是肝血發散的地方。到達小腹上肋骨彎曲處,為章門穴。再往上是期門穴,是肝的募穴,也就是肝膜所通的地方,從這裡進入肝臟。這是肝經向下運行的脈絡,貫穿橫膈膜,聯繫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