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30)
上卷 (30)
1. 十二經脈
至踝終足小指。總之行身之背。自上及下。以周於一身。而主衛外也。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為陰之極地。太陽之陽。根於水。陰之中。故其經亦起於至陰睛明穴。在眼之大角而與陽明相交。故稱睛明以見太陽之氣至頭面。而極盛也膀胱與胞相連而胞膜著於腰下十九椎旁故其穴名胞。肓肓之原根於腎。繫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因名肓門。(有肓即有膏。
膏生於脾而內護心。外會於脊與肓相交在第四椎旁因名膏肓此。太陽與心。相會之穴。也魄戶在三椎旁肺藏魄。而合於太陽。故名魄戶觀此經穴而知其氣之相通矣。)
足少陰腎之脈。起小指之下。趨足心。循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出絡心。
太陽經。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見一表一里相趨應也。趨足心循內踝。太陽行外踝少陰循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臟與腑所以交通。循喉嚨者。腎上連肺。聲音出於肺而生於腎也。挾舌本者。腎主液。所以出於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坎離互濟之義耳。
足心湧泉穴。為腎脈極。底最忌瘡漏泄氣。然骨在內踝下。前一寸。太谿在內踝後。足跟骨上此處有動脈。內經皆以為診。凡病且死。此脈不。絕者。尚可。救治陰谷在膝下曲膝之間。又上股入小腹。絡膀胱。循臍旁一寸。名肓俞。謂肓膜之要會在此也。入屬腎。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
雖不列穴名而腎經之主化在絡心循喉挾舌處為尤多舌下湧泉。為腎液所出猶津道之要也。
手厥陰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下膈歷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醫謂心之上面。周圍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也。包絡上連肺系。由肺系連及於胸內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為膈膜。又下為網。油膜所謂膜者。皆三焦也。三焦與包絡相通其跡如此。故包絡之脈。下膈歷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故中指應心。亦由於此。
包絡與三焦。只一膜油相連。故其脈從三焦。至胸中而歸併於心包出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之間。名天地間。脈過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澤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瀉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後兩筋之間。又中指之末名沖良。婦孕則此穴脈動。足見心包。血旺也。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布膻中。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於腎系。下為胞室。當膀胱上口。為下焦中為連網附著小腸為中焦上為胸膈。又循胸而上。統名為膻。上連肺系。而下入為心包絡。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連也。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裡。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三焦經脈貫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淵穴。
白話文:
從腳踝到腳的小拇指結束。總之,它們運行在身體的背部,從上到下,環繞全身,主要負責抵禦外邪。
至陰穴位於腳小拇指外側,是陰氣最盛的地方。太陽經的陽氣,根源於水,屬於陰之中,所以它的經脈也從至陰穴開始。睛明穴位於眼角內側,與陽明經相交。之所以稱為睛明,是因為太陽經的氣由此到達頭面,達到最旺盛的狀態。膀胱與胞相連,胞膜附著在腰部第十九椎骨旁,所以這個穴位叫做胞。肓的原根源於腎,連接肝臟,位於第十三椎骨旁,因此稱為肓門(有肓就有膏)。
膏產生於脾,在內保護心臟,在外與脊椎及肓相交,位於第四椎骨旁,因此稱為膏肓,這是太陽經與心臟交會的穴位。魄戶位於第三椎骨旁,肺臟藏魄,與太陽經相合,所以稱為魄戶。觀察這些經脈穴位,可以了解它們氣的相互流通。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拇指下方開始,走向腳心,沿內腳踝向上,經過大腿,穿過脊椎,歸屬於腎臟,聯絡膀胱,沿著喉嚨向上,夾住舌根。它的一個分支,出來聯絡心臟。
太陽經,在腳小拇指外側結束;少陰經,則從腳小拇指下方開始。這顯示了一條經脈在外、一條在內的相互呼應。太陽經走向外腳踝,少陰經走向內腳踝。向上經過大腿、穿過脊椎,歸屬於腎臟,聯絡膀胱,這是臟腑之間相互交通的途徑。沿著喉嚨向上,是因為腎向上連接肺,聲音從肺發出,根源於腎。夾住舌根,是因為腎主液,所以液體從口中分泌。它的一個分支,出來聯絡心臟,顯示了心腎相互協調、水火互濟的道理。
腳心的湧泉穴,是腎經氣血的源頭,最忌諱長瘡、漏氣。骨頭在內腳踝下方,向前一寸;太谿穴在內腳踝後方,腳跟骨上方,這裡有動脈。古代醫書都認為這裡可以診斷病情。凡是得了重病,如果這個脈搏還沒有消失,就還有救治的希望。陰谷穴在膝蓋下方,彎曲膝蓋的凹陷處。又向上經過大腿,進入小腹,聯絡膀胱,沿著肚臍旁一寸,稱為肓俞穴,據說是肓膜的重要交會處。向上歸屬於腎,向上聯絡心,沿著喉嚨夾住舌根。
雖然沒有列出穴位的名稱,但腎經主要的作用在於聯絡心臟、沿著喉嚨、夾住舌根的地方,尤其重要。舌下的湧泉,是腎液流出的地方,如同津液的重要通道。
手厥陰心包絡經,起源於胸部,歸屬於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膜,經過三焦,流出液體到手肘,抵達手掌中,沿著中指的末端。
西醫認為心臟的外面,有一層包膜包覆著,就是心包絡。心包絡向上連接肺部,由肺部連接到胸腔內的四面,都是油狀的膜。向下是膈膜,再往下是網膜。所謂的膜,都是三焦的範圍。三焦與心包絡相通,它們的走向就是這樣。所以心包絡經,向下經過膈膜,穿過三焦。流出腋窩,到手肘,抵達手掌中,沿著中指的末端。所以中指與心臟相應,也是這個原因。
心包絡與三焦,只是一層油膜相連,所以它的經脈從三焦,到胸中,再歸屬於心包。從乳房後一寸,腋窩下三寸的地方出來,稱為天地間。經脈經過腋窩下,到手肘,抵達彎曲手肘的凹陷處,稱為屈澤穴。治療痧疫,常常在這裡放血,以瀉心包的邪氣。大陵穴在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中指末端叫做中衝穴。婦女懷孕時,這個穴位的脈搏會跳動,可見心包的血氣旺盛。
手少陽三焦經,起源於無名指和小指的末端,沿著手腕表面,向上穿過手肘,進入鎖骨上窩,分布在胸部的膻中,聯絡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膜,歸屬於三焦。它的一個分支,從耳朵上角出來。
三焦根源於腎系,下部為胞室,在膀胱的上方開口處,屬於下焦;中部為附著在小腸上的網膜,屬於中焦;上部為胸膈,再沿胸向上,總稱為膻中,向上連接肺系,向下歸入心包絡。所以三焦與命門共同掌管相火,因為它們的油膜相連。三焦與心包絡互為表裡,也是因為它們的油膜從膻膈向上進入包絡的緣故。三焦經脈貫穿手肘,所以手肘上的消灼穴和清冷淵穴可以治療某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