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敘

回本書目錄

1.

守方隅之見者,不能馳域外之觀,而好高務廣,輩又往往捨近求遠,趨新奇而廢正道。如陳相師許行、梁武尊佛氏,不已傎乎?然果能擇善而從,則又如趙武靈王易胡服習騎射,遂霸天下。蓋窮變通,久不拘於墟也。方今四海為家,五洲同軌,自鴻荒以至今日,天地開闢於斯為盛舉。凡三才之所有,百族之所宜,

上可損益乎?古今下可參酌乎?中外要使善無不備,美無不臻,駕三皇而軼五帝。豈獨一材一藝,彰明較著於天下已耶?夫醫其小焉者也,然即以醫論之,五行列於洪範,為調變陰陽之資,十全重於周官,實康濟斯民之助。故自軒岐以逮仲景,醫法詳明,與政治聲教相輔佐。晉唐以後漸失真傳,

宋元以來尤多紕謬。及今泰西各國,通於中土,不但機器矜能,即於醫學,亦詆中國為非。豈知中國宋元後醫,誠可訾議。若秦漢三代所傳,《內難》、《仲景》之書,極為精確,迥非西醫所及。蓋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誤,不及此時釐正醫道,貽害生民,不知凡幾。余以菲材,值古今大變局,時自顧一手一足,毫不能扶持中外。

惟於醫道,嘗三致意,因摘《靈》《素》諸經,錄其要義,兼中西之說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冀五大洲萬國之民,咸無夭札,始無歉於寸心。夫醫其小焉者也。所望賢士大夫,採風觀政,棄短取長,得推行盡利之方策,長治久安之術,俾中外交泰,同登熙皞雍和之盛。則誠盡美盡善矣!醫其小焉者也。

時大清光緒十八年歲在壬辰秋九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敘於黃歇浦上袖海山房。

白話文:

那些只守著自己狹隘觀點的人,無法放眼觀察更廣闊的世界。他們喜歡追求高遠和廣泛,卻常常捨近求遠,趨向新奇而拋棄正道。就像陳相師追隨許行、梁武帝尊崇佛教一樣,不是很荒謬嗎?然而,如果能夠選擇正確的道路並遵循它,就像趙武靈王學習胡人的服飾和騎射,最終稱霸天下。這說明要根據情況變化而靈活應變,不要長久拘泥於舊有的框架。

現在,世界各國彼此相連,各洲的發展也趨於一致。從遠古到今天,天地開闢以來,從未有過如此盛大的景象。凡是天、地、人三者所擁有的,以及所有民族所適合的,有什麼是可以增加或減少的呢?古代和現代的經驗,有什麼是可以參考的呢?國內外都應該力求完善,使美好的事物無所不具備,超越三皇五帝的成就。難道只靠一種技能或才藝,就想顯揚於天下嗎?

醫術,只是眾多技藝中微小的一部分。但即使就醫術而言,「五行」列在《洪範》中,是用來調節陰陽的根本;「十全」的概念在《周官》中受到重視,實際上是幫助人民安康的措施。所以從軒轅黃帝和岐伯到張仲景,醫學的法則詳細明確,與政治和教化互相輔助。晉朝和唐朝以後,醫學的真正傳承逐漸失落,宋朝和元朝以來,更是出現了許多錯誤。如今,西方各國進入中國,不僅在機械方面展現出優秀的能力,在醫學方面也批評中國是錯誤的。難道知道中國宋元以後的醫學,確實值得批評嗎?但如果提到秦漢三代所傳的《內經》和《傷寒論》等書籍,卻是極為精確的,遠遠超過西醫的水平。因為西醫才剛興起,尚未周全,而中醫卻因循舊例,產生許多偏差錯誤。如果不及時整頓醫學之道,那麼給人民帶來的禍害將難以估量。

我以微薄的才能,正值古今大變局的時代,常常自覺力量渺小,無法幫助國內外。但對於醫學之道,我曾多次深入研究,因此摘錄了《靈樞》、《素問》等經典的要義,同時結合中西醫的學說加以解釋,不存有地域的偏見。我只希望能夠折衷調和,歸於統一,期望五大洲各國的人民,都能夠免於早夭疾病,才不辜負我內心的期盼。醫術,只是眾多技藝中微小的一部分。希望各位賢能的官員,能夠採納民意,觀察施政,捨棄短處,取長處,尋求能夠推廣利益的政策,以及長治久安的方法,使國內外都能安定繁榮,共同達到太平盛世。那樣才真正是盡善盡美!醫術,只是眾多技藝中微小的一部分。

時值大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年秋季九月,四川天彭唐宗海,在上海黃歇浦上的袖海山房撰寫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