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例言
例言
1. 例言
一、唐宋以後醫學多訛。西法近出,詳形跡而略氣化,得粗遺精,皆失也。因集靈素諸經,採其要語,分篇詳註,為救其失起見,非好辯也,識者諒之。
一、每篇標題四字,以別章節。知非著述體裁。然使學者先知綱目,易於尋求,不嫌有乖大雅也。
一、是書註釋多由心得,實皆以經解經,毫無杜撰,間採西法,或用舊說,總求其是而已。
一、是書期於實用,與各種經古文詞不同。故解義訓詁,無漢宋門戶之分,亦無中西異同之見。要使經旨皎然,足裨實用,為有益於世耳。
一、中國臟腑圖,皆宋元後人所繪,與人身臟腑真形,多不能合。故各圖皆照西醫繪出,較舊圖實為美善。
一、中國醫林改錯,曾剖視臟腑,與西醫所言略同。足見中國臟腑與西人原無差別。因採其圖以為印證。
一、所採西人臟腑圖,非但據西人之說,實則證以內經形跡,絲毫不爽。以其圖按求經義,則氣化尤為著實。
一、十二經脈、奇經各穴,皆西醫所不能知。因採銅人圖繪出。意在發明經旨,穴不盡載,惟採有關經氣者詳悉注之。
一、胃五竅及三焦,中西皆無其圖。今特本內經之義,切實繪出。揆之西人形跡,亦無不合。足見西人雖詳於形跡,而猶未及內經之精。
一、是書方證未能詳列,然於審證處方之理,業經發明,則權衡在我。無論中西各醫書,皆有裁別,不致迷眩。是醫學正本清源之書也。
一、是書所引內難經文,未及其半。然大義微言,採注已備,熟,此後再讀全書,自能渙然冰釋。
白話文:
例言
一、唐宋之後的醫學,多有謬誤。西方的醫學是近代才出現的,雖然詳細研究了人體的形狀和結構,卻忽略了氣的運行變化,只學到了粗淺的皮毛,失去了精髓,這都是不對的。因此,我收集了《靈樞》、《素問》等經典醫書,摘取其中的重要內容,分篇詳細註解,目的是為了糾正這些錯誤,並不是喜歡爭辯,希望有見識的人能夠理解。
二、每篇文章的標題都用四個字,用來區分章節。我知道這不是著作的體裁,但是為了讓學者能夠先了解文章的綱要,容易查找,所以不顧及體例上的不足。
三、這本書的註釋大多來自我的心得體會,實際上都是用經典醫書的內容來解釋經典醫書,沒有絲毫的虛構。偶爾會採用西方的醫學知識,或者運用以前的說法,總之都是為了追求正確的理解。
四、這本書的目標是實用,與各種經典古文的寫作方式不同。因此,在解釋字義和訓詁時,沒有漢代、宋代的門戶之見,也沒有中醫、西醫的差別。最重要的是讓經典的旨意清晰明白,能夠對實用有所幫助,對世人有益處。
五、中國的臟腑圖,都是宋元以後的人畫的,與人體臟腑的真實形態大多不符。所以,書中的臟腑圖都按照西醫的畫法繪製,比舊圖更加精確和美觀。
六、《醫林改錯》這本書曾經解剖過人體,觀察臟腑,與西醫所說的略同。這說明中國人的臟腑和西方人原本沒有差別。因此,我採用了《醫林改錯》中的圖,用來作為印證。
七、我所採用的西方臟腑圖,不僅僅是根據西方醫學的說法,實際上也用《黃帝內經》中描述的臟腑形態來驗證,絲毫沒有偏差。用這些圖來研究經典的含義,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氣化的作用。
八、十二經脈和奇經的各個穴位,都是西醫所不了解的。所以我採用了銅人圖來繪製。目的是為了闡明經典的旨意,穴位沒有全部列出,只選取了與經脈氣運行相關的穴位詳細註解。
九、關於胃的五個孔竅和三焦,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相關的圖。現在,我根據《黃帝內經》的含義,切實地繪製出來。和西醫的人體形態對照,也是完全符合的。這說明西醫雖然詳細研究了人體的形態,但仍然沒有達到《黃帝內經》的精髓。
十、這本書沒有詳細列出所有的方劑和證候,但是已經闡明了診斷和處方的道理,這樣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如何用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的書籍,都要加以分辨和選擇,才不會被迷惑。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讓醫學回歸正確軌道的書。
十一、這本書引用的《難經》條文,還不到一半。但是已經包括了重要和精微的含義,詳細地註解了。如果能熟讀這些內容,之後再閱讀《難經》全文,就能夠豁然開朗,一切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