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上卷

2. 人身陰陽

西醫謂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謂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與中國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義,不謀而合。但語言文字,略不同耳。茲且舉天地生人之理,先註明之。天地只此陰陽,化生五運六氣;人身秉此陰陽,乃生五臟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氣而交媾也。既生之後,鼻息呼吸,得天之陽以養氣;飲食五味,得天之陰以養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後,皆無不與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則以人身之陰陽實本於天地之陰陽而已。西洋化學,言人吸空中養氣而活。所謂養氣,即天陽也。至於飲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陰質。雖西醫書先有博物一篇,而未將陰陽兩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人身之陰陽,互為功用。陽無陰則亡;陰無陽則脫。陰主藏精於內,而陰中之氣,乃常亟起,以應乎外。有如皮膚在外屬陽,而在內之血液,必達於皮膚,以為毛為汗;氣出口鼻為陽,而在下之水津,必出於孔竅,以為津為液。此即亟起應陽之一端也。又亟與極通,陰精生陽氣,如太極之動而生陽也。

故曰起亟。陽者,陰之衛也。有陽衛於外,而陰乃固於中。譬之女子之胎,內有血衣,是陰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陽衛於外,陰乃得固之義。又如傷寒,邪入皮毛,繼乃傳經入里。蓋因陽不衛外,是以陰不能固於其內。此可見陰陽交互之理。

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就人渾而論之,則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屬陽;在內者,五臟六腑皆屬陰。若就人身分而論之,則背象天覆為陽,督脈統之而太陽經全司之;腹象地載為陰,任脈統之而太陰經全司之。再以臟腑分論之,則五臟主藏為陰,六腑主瀉為陽。夫外為陽,而有腹背之陰陽者,陽中有陰陽也。內為陰,而有臟腑之陰陽者,陰中有陰陽也。人必先明天地陰陽之理,而後知人身之氣化。西醫剖割視驗,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內外,層折詳矣,而不能將各層分出陰陽,則上知其形,不知其氣。以所剖割只能驗死屍之形,安能見生人之氣化哉?

此節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文合為一章,以為醫理之大源也。

五臟所生。

天有五氣,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臟。臟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氣,所以成其形而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陰陽,須先知五臟之氣化。

東方生風。

東方於卦為震,於時為春。陽氣發動,而陰應之,遂生風氣。風氣者,乃天春生無形之氣也。西洋天學,言空氣有冷熱相吸而成風。夏月熱帶在北,則風從南至;冬月熱帶在南,則風自北來。內經所謂東方當南北之間,是西洋言風之往來,內經則風所從生。南北是陰陽兩殊,故風從此異;東方是陰陽交應,故風從此生。內經探生風之源,比西洋更精。

白話文:

人身陰陽

西醫認為造物主創造並滋養萬民,所謂造物主,即天地之神,這與中國人「人本天地之中以生」的觀念不謀而合,只是語言文字略有不同。現在就來闡述天地生人的道理。天地只有陰陽二氣,化生出五運六氣,人體秉承天地陰陽而生五臟六腑。

自古以來,人體與天地相通,生命的根本來自於陰陽。

人未出生前,男女交合產生精子卵子,形成胎兒,這是天地水火之氣交合的結果。出生後,呼吸吐納,得到天之陽氣來滋養元氣;飲食五味,得到地之陰氣來滋養血液。無論出生前還是出生後,人體都與天地相通。之所以能相通,是因為人體的陰陽本源於天地陰陽。西方的化學理論說人吸入空氣中的養氣而生存,所謂養氣,就是天之陽氣;至於飲食五味,則是地之陰質。雖然西醫書籍中也有博物學方面的記載,但卻沒有清楚地闡明陰陽二字,未能探究其主宰作用。

陰藏精氣並使其不斷生髮,陽氣則守護體表,使其強固。

人體陰陽互相作用,陽氣沒有陰氣則會消亡,陰氣沒有陽氣則會衰敗。陰主藏精於內,陰中之氣不斷生髮,以應對外界的變化,例如皮膚在外屬陽,而體內的血液必須到達皮膚,才能形成毛髮和汗液;呼吸吐納屬陽,而體內的水液必須通過孔竅排出,成為津液,這就是陰氣生髮以應陽氣的一個例子。「亟」與「極」相通,陰精生陽氣,如同太極的運動而生陽。

所以說「起亟」,陽氣是陰氣的衛護。陽氣衛護於外,陰氣才能固守於內。比如女子懷孕,胎兒內有血衣(胎盤),這是陰;外面有羊水包裹,羊水包裹血衣,這就是陽衛於外,陰氣得以固守的道理。又如傷寒,邪氣入侵皮毛,繼而傳入經絡臟腑,是因為陽氣不能衛護體表,所以陰氣不能固守於內。由此可見陰陽互相作用的道理。

談到人體的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談到人體的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談到人體臟腑的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

從整體而言,人體外部的皮肉筋骨都屬陽,內部的五臟六腑都屬陰。如果從人體部位而言,則背部像天一樣覆蓋在上,屬陽,由督脈統管,太陽經完全負責;腹部像地一樣承載在下,屬陰,由任脈統管,太陰經完全負責。再從臟腑而言,五臟主藏精氣屬陰,六腑主排泄屬陽。外部屬陽,但有背腹陰陽之分,陽中又有陰陽;內部屬陰,但有臟腑陰陽之分,陰中又有陰陽。人必須先明白天地陰陽的道理,才能了解人體的氣化變化。西醫解剖觀察人體的背腹前後左右內外,層層剖析,非常詳細,但卻不能將各個層次區分出陰陽,只知其形,不知其氣。因為解剖只能觀察死屍的形體,怎麼能看到活人的氣化變化呢?

本章節關於生氣通天、金匱真言、論文的論述合為一章,是醫學理論的重要源頭。

五臟的生成

天有五氣,地有五行,人處天地之間而生,所以有五臟。臟,就是藏的意思,藏天地之精氣,所以才能形成形體而成為人。所以要想了解人體的陰陽,必須先了解五臟的氣化。

東方生風

東方在八卦中屬震,在時間上屬春天,陽氣發動,陰氣應之,於是產生風氣。風氣是春天天地之間產生的無形之氣。西方的天文學說空氣冷熱相吸而成風,夏天熱帶在北,風從南來;冬天熱帶在南,風從北來。內經說東方在南北之間,這是西方對風的來去的說法;內經則講述風的起源,南北是陰陽的區別,所以風的來去不同;東方是陰陽交合的地方,所以風從這裡產生。內經探究風的起源比西方更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