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人身陰陽

西醫謂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謂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與中國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義。不謀而合。但語言文字。略不同耳。茲且舉天地生人之理。先註明之。天地只此陰陽。化生五運六氣。人身秉此陰陽。乃生五臟六腑。

白話文:

西方醫學將造物主稱為惠育羣黎者。所謂造物主,即天地之神也。這與中國人認為天地之中生養萬物的意思不謀而合。只是語言文字稍有不同罷了。現在且舉天地生人之理,先做註明。天地只有陰陽二氣,化育出五運六氣。人身稟受這陰陽二氣,於是生出五臟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白話文:

自古以來那些修道得道成仙之士,生命之根本,就是陰陽交合。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氣而交媾也。既生之後。鼻息呼吸。得天之陽以養氣飲食五味。得天之陰以養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後皆無不與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則以人身之陰陽實本於天地之陰陽而已。西洋化學。言人吸空中養氣而活。所謂養氣。

白話文:

人還沒有出生之前,男女交合,產生了胎兒。這胎兒是天地間水火二氣交合的結果。人出生之後,通過呼吸獲得天地的陽氣來滋養氣息,通過飲食五味獲得天地的陰氣來滋養血液。無論在出生之前還是出生之後,人與天都是相通的。之所以相通,是因為人體的陰陽本源於天地的陰陽。西方化學認為,人通過吸入空氣中的養氣來維持生命。所謂養氣,

即天陽也。至於飲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陰質。雖西醫書先有博物一篇。而未將陰陽兩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白話文:

天就是陽氣。至於飲食中的五味,其實是地之陰質。雖然西方醫學書籍中曾提及廣博之物,但並未將陰陽二字區分清楚,更探究不出它們的主宰地位。

陰氣能藏精氣,並產生衝動。陽氣能衛護肌表,形成固體。

人身之陰陽互為功用。陽無陰則亡。陰無陽則脫。陰主藏精於內。而陰中之氣。乃常亟起。以應乎外。有如皮膚在外屬陽。而在內之血液。必達於皮膚。以為毛為汗。氣出口鼻為陽。而在下之水津。必出於孔竅以為津為液。此即亟起應陽之一端也。又亟與極通。陰精生陽氣如太極之動而生陽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相互作用。陽氣如果沒有陰氣就會消亡,陰氣如果沒有陽氣就會脫離。陰氣主導在內部儲藏精華,而陰中之氣常常會迅速升起,以呼應外在。例如皮膚在外層屬陽,但內在的血液必須抵達皮膚,才能變成毛髮和汗液。氣從口鼻呼出屬陽,但下方的水津必須從孔竅排出,才能形成津液。這正是陰氣迅速升起,以呼應陽氣的一種表現。此外,「亟」與「極」相通,陰精生出陽氣,就像太極運動而生出陽氣一樣。

故曰起亟。陽者陰之衛也。有陽衛於外。而陰乃固於中。譬之女子之胎。內有血衣是陰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陽衛於外。陰乃得固之義。又如傷寒。邪入皮毛。繼乃傳經入里。蓋因陽不衛外。是以陰不能固於其內。此可見陰陽交互之理。

白話文:

因此說(外陽)及時護衛(內陰)。陽氣是陰氣的保護者,有陽氣在外面保護,陰氣才能穩固在裡面。譬如女子的胎兒,裡面有血衣包裹著,這就是陰。而在血衣的外面,先包著一層水衣,水衣包著血衣,這就是陽氣在外面保護,陰氣才得以穩固的道理。又如傷寒,病邪進入皮毛,接著傳入經脈進入裡層。這是因為陽氣不能保護外面,所以陰氣就不能固守在裡面。這可以看出陰陽交互作用的道理。

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白話文:

言人身之陽與陰,則陽在外而陰在內。

言人身之陰與陽,則陽在背而陰在前腹。

言人身臟腑之陰與陽,則臟為陰而腑為陽。

就人渾而論之。則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屬陽。在內者。五臟六腑皆屬陰。若就人身分而論之。則背象天覆為陽。督脈統之而太陽經全司之腹象地載為陰任脈統之而太陰經全司之再以臟腑分論之。則五臟主藏為陰。六腑主瀉為陽。夫外為陽。而有腹背之陰陽者。陽中有陰陽也。

白話文:

從整個身體來說,在外面的皮、肉、筋、骨都屬於陽。在裡面的五臟六腑都屬於陰。

如果從身體部位來分,則背部就像天的覆蓋面,屬於陽。督脈統治背部,而太陽經完全支配著腹部。腹部就像地的承載面,屬於陰。任脈統治腹部,而太陰經完全支配著腹部。

再從臟腑來分,則五臟負責儲藏,屬於陰。六腑負責傳導,屬於陽。

外部為陽,但腹部和背部又有陰陽之別,說明陽中也有陰陽。

內為陰。而有臟腑之陰陽者。陰中有陰陽也。人必先明天地陰陽之理。而後知人身之氣化。西醫剖割視驗。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內外。層折詳矣。而不能將各層分出陰陽。則上知其形。不知其氣。以所剖割只能驗死屍之形。安能見生人之氣化哉。

白話文:

內部屬於陰。而人體內的臟腑也有陰陽之分。陰中還有陰陽。人必須先了解天地間的陰陽原理,才能明白人體的氣血運行。西醫透過剖析和觀察,詳細地瞭解了人體背部、正面、左右、內外各層的構造。但是,他們無法將各層分為陰陽。因此,他們只瞭解了人體的形態,卻不瞭解氣血運行。因為他們只能剖析和觀察屍體的形態,根本無法看到活人的氣血運行。

此節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文合為一章。以為醫理之大源也。

五臟所生。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文合為一章。以為醫理之大源也。

五臟所生。

天有五氣。地有五行。人本天地之中以生。而有五臟。臟者藏也。藏天地之精氣。所以成其形而為人也。故欲知人身之陰陽。須先知五臟之氣化。

白話文:

天地間有「五氣」,「五氣」對應人體的藏象。「五氣」與「五行」互相感應,人體是由天地陰陽之氣變化而來,而人體內有五種最重要的器官,稱之為「五藏」。「藏」有收納的意思,代表五藏能將天地間的精華之氣收納起來,作為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本要素。因此,要了解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況,必須先了解這五種藏器的生理功能和變化規律。

東方生風。

白話文:

東方生風,以痛掣拘攣;

風來甚疾,乍寒乍熱,乍縮乍張,

或半日,或一日,或旬日,或月餘,

隨地而止,隨地而起,或晝或夜。

東風吹來,產生疼痛、抽筋的症狀;

風來勢疾,時而寒涼,時而發熱,時而收縮,時而伸展;

發作時間不一,可能半天、一天、十天,甚至一個多月;

症狀隨地點變化,時斷時續,有時白天發作,有時夜晚發作。

東方於卦為震。於時為春。陽氣發動。而陰應之。遂生風氣。風氣者。乃天春生無形之氣也。西洋天學。言空氣有冷熱相吸而成風。夏月熱帶在北。則風從南至。冬月熱帶在南。則風自北來。內經所謂東方當南北之間。是西洋言風之往來。內經則風所從生。南北是陰陽兩殊。故風從此異。東方是陰陽交應。故風從此生。內經探生風之源。比西洋更精。

白話文:

在八卦中,東方屬於震卦。在季節上對應於春季。陽氣開始發動,陰氣相應,於是產生了風氣。風氣,就是自然界春季所產生的無形之氣。西方的天文學認為,空氣因冷熱相吸而形成風。夏季時熱帶位於北半球,風便從南方吹向北方。冬季時熱帶位於南半球,風便從北方吹向南方。而中國古籍《內經》所說的「東方當南北之間」,是描述西方所說的風嚮往來。但《內經》著重於風氣產生的來源,認為南北兩方是陰陽兩氣交替的地方,所以風從這裡產生。而東方是陰陽交會的地方,所以風也從這裡生成。《內經》探究風氣的根源,比西方更為精闢。

風生木。

白話文:

風生木,生於水鄉,性溫和,味辛,無毒。

風生木,生長在水邊,性質溫和,味道辛辣,沒有毒。

由無形之五氣。生有形之五行。春氣所生為甲乙木。西洋格致。皆以草木有根芽子核而生。然當天地開闢。實有風氣。而後化生草木即以芽核論之。仍是秉風氣所生。蓋地土陰質。得發動之陽氣。即風氣也。邵康節所謂地下。有雷聲春光彌宇宙是矣。既萌芽後。則感受空中之風。

白話文:

從無形的五種氣,生成有形的五行。比如春天的氣,生出甲乙木。西方的定理,都認為草木有根、芽、子、核後才生成。然而,天地開闢之初,確實存在風氣,而後才化生草木。即使以芽、核來說,仍是由風氣生成。因為地土陰質,得到陽氣發動,這陽氣也就是風氣。康節所謂地下有雷聲春光遍宇宙,就是這個意思。草木萌芽後,又會受到空中的風影響。

而天又有風星。以司其氣化。雖西洋有引土膏吸炭氣之說。亦只是火來就木水來生木。而究木之體。則總屬風氣。蓋在天則木本風化而在人則肝為風臟。

白話文:

而上天中還有風和星宿,它們掌管著氣的變化。雖然西方有說法稱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炭素氣,但究其根本,植物的生長依賴於風氣。因為在上天中,植物的本質是由風氣所化的,而在人體中,肝臟就是掌管風氣的臟腑。

木生酸。

有木之形。即有性味。木之味酸。故凡果實。味皆帶酸。變酒為醋。亦只是風氣釀成。

酸生肝。

白話文:

凡是具有樹木形狀的植物,就有其獨特的性味。樹木的味道是酸的,所以所有果實的味道都帶酸味。酒變成醋,也是因為風氣釀成的。

酸味能生發肝氣。

五氣五行。亦既朕兆而成性味矣。然後人得秉之而生五臟。秉風木之氣所生。則為肝臟焉。蓋人所以日食五味者。藉以生養五臟也。酸味入腹。則生養肝臟焉。子孕母腹中。亦賴母所食五味合之氣血以生五臟。

白話文:

人體的內在生命力與五行屬性相呼應,共同構成人的氣血特質和性格。接著,人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這些特質,形成了五臟。

承繼了風木之氣的人,就會形成肝臟。

人之所以每天攝取五種味道的食物,就是為了滋養五臟。酸味進入身體後,就能滋養肝臟。

當孩子在母親腹中時,也依賴母親所吃的五味食物,化為氣血來滋養自己的五臟。

南方生熱。

南方正當赤道。於卦為離。陽氣外發。是生熱氣。即西洋所謂熱帶。日行赤道生熱也。故日為眾陽之精。

熱生火。

白話文:

南方位於赤道附近。在八卦中屬於「離卦」。陽氣向外散發,產生熱氣。這便是西洋所謂的「熱帶」,因為太陽運行在赤道上會產生熱量。因此,太陽是所有陽氣的精華。

熱能產生火。

熱者夏之令也。夏氣所生。於地之五行。為丙丁火。熱是無形之天氣。火是有形之地氣。故河圖之數。地二生火西洋化學。言以鋼擊石。所生之熱。與鋼鐮磨下石屑。與空中養氣化合而燃。鑽木相磨。亦與空中養氣化合而燃。即內經熱生火之證。

白話文:

炎熱是夏季的規律,是夏季氣候所產生的。在地球的五種基本元素中,炎熱屬於丁火。炎熱是無形的空氣之氣,火是有形的地球之氣。因此,《河圖》中的規律是:地球第二個元素是火。西方的化學學說認為:用鋼鐵敲擊石頭,產生的熱量,以及鋼和石頭互相摩擦磨損,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而燃燒。木頭互相摩擦也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而燃燒。這與《內經》中「熱生火」的說法相一致。

火生苦。

凡物經火。味無不苦。蓋火之性使然也。草木秉火之性者。其味皆苦。另詳性味篇。

苦生心。

生人秉火之性味。於是而生心臟。與酸生肝義同。

中央生濕。

白話文:

火生苦

凡是經過火烹煮的事物,其味道必定會變苦。這是因為火本身的性質所致。草木類的植物,具有火屬性,因此它們的味道都比較苦。詳細內容可參閱《性味篇》。

苦生心

具有火屬性的生物,會因此而產生心臟。這與酸味產生肝臟的道理是一樣的。

中央生濕

中央。陰陽交會之所。陰屬水。陽屬火。水火交會。而生濕氣。為長夏之令。以化生萬物。央者。陰陽二字。雙聲合為一音也。蓋天陽地陰。下下相交。南熱北寒。水火相交。遂蒸為濕。西洋言談養炭輕四氣。瀰漫地球。而古聖。只以中央二字。已賅其義。

白話文:

中央,就是陰陽交會的地方。陰的屬性是水,陽的屬性是火。水火交會,產生濕氣,形成長夏的氣候,用來孕育萬物。中央這個詞,是由「陰」和「陽」兩個字合聲而成的。大地是陰,天空是陽,下與上相互交錯,南方炎熱北方寒冷,水與火相互交會,蒸騰成濕氣。西洋人說在大氣中存在著可以養育植物的氣體,它瀰漫在整個地球上。而我們的古聖賢只用「中央」兩個字,就已經包含了這個意思。

濕生土。

白話文:

濕生土。

濕氣無形。化生有形。為戊己土。土之生物。全在於中含濕氣也。西洋言土即是地。不知古聖。卻有分別。天是陽在上。地是陰在下。而土在陰陽相交之中央也。西洋言土。是物質腐爛而成。而不知所以腐爛。皆借濕氣。

白話文:

濕氣沒有具體形狀,但能化生成有形的物質,就是戊己土。土中孕育的生物,都依靠其中所含的濕氣。西方人說土就是地,但不知道古代聖賢對它們有區別。天是陽氣在上,地是陰氣在下,而土則位於陰陽相交的中心。西方人說土是由物質腐爛而成,但他們不知道腐爛的過程都需要濕氣的參與。

土生甘。

白話文:

原文:

土生甘。

繁體中文:

土生甘味。

大地孕育出甜味。

土之味本淡。而所生五穀則味甘。故甘者。土之性味也。西洋但知現成之五味。而不知五味所自生。故其論藥多誤。

白話文:

泥土本身的味道是平淡的。但從泥土中生長出的五穀卻是甜的。因此,甘甜的味道是泥土的特性風味。西方人只知道現成的五味,卻不知道五味從哪裡產生。所以他們在藥理學上常常會出錯。

甘生脾。

人秉土之性味。於是而生脾臟。

西方生燥。

白話文:

人體秉承土的性質和味道,因此產生了脾臟。

西方屬金,會產生乾燥的特性。

西方主秋金之氣。收斂肅殺。其氣為燥。在一日為申酉日入之時。陰收陽斂。氣澤消滅。致成燥氣。在一刻為秋令。收斂肅殺。所以成物。賴此燥氣也。西洋化學。不知燥氣。因此為水火消耗之氣。不能以器取得故不知也。

白話文:

秋季由西方金主導,這股氣收斂肅殺,性質乾燥。以一天來說,是申時(下午3-5點)和酉時(下午5-7點)的時候,陰氣收斂,陽氣內斂,氣息消散,形成乾燥之氣。在一刻(十五分鐘)中,是秋季,收斂肅殺,所以能孕育萬物,這都是依靠乾燥之氣的作用。而西方的化學卻不瞭解乾燥之氣,認為這是水火消耗後的氣,因為他們無法用器皿取得它,所以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燥生金。

白話文:

燥生金:

燥,即乾燥的氣候。乾燥的氣候能產生金屬性。

有此無形之燥氣。乃生有形之金。於地之五行為庚辛金。秋日燥氣用事。則草木黃落。即是生金之驗。土之所以生金者。亦以其由濕返。燥凝而成質也。

白話文:

如果有一種無形的燥氣,就會產生有形的金屬。在土地的五行中,燥氣代表庚辛金。秋天的燥氣很盛,所以草木會枯黃,這就是生金的證據。土地可以生金,是因為土地由濕潤轉變為乾燥,凝結後才形成物質的。

金生辛。

有燥金之氣性。然後生此辛味。

辛生肺。

人秉金之性味。於是而生肺臟。所以藏天地之金氣也。

北方生寒。

北方主冬令。生寒氣。熱帶在南。冷帶在北,。故西洋有北冰海之說。

寒生水。

白話文:

金生辛

具備乾燥的金屬特質,然後產生辛辣的味道。

辛生肺

人體繼承金的性質和味道,因此產生了肺臟。所以肺臟儲藏天地間的金氣。

北方生寒

北方主掌冬季,產生寒氣。熱帶位於南方,而寒冷的區域位於北方。因此西方有「北冰海」的說法。

寒生水

氣以生形。寒氣所生。為壬癸水。西洋謂水。是輕養氣所化。獨內含輕氣。以冷玻璃罩之。則與空中養氣。化為水珠。然必罩以冷玻璃。仍從冷而化也。又云將二氣放水銀盆內燒之。復化為水。水銀極寒。是與內經寒生水之義亦合。

白話文:

氣能產生形體。由寒氣而生的形體,被稱為壬癸水。西洋人也稱之為水。它是輕氣養育轉化而成的,獨自內含輕氣。如果用冷玻璃罩覆蓋它,它就會與空中的養氣化為水珠。但前提必須是罩上冷玻璃,才能使它從寒冷中轉化。又有人說,把兩種氣放在水銀盆中燃燒,它們又會化為水。水銀極寒,這也符合《內經》中寒生水的說法。

水生咸。

寒水之性。其味為咸。

咸生腎。

人生秉寒水之性味。而生腎臟。以司人周身之水。

白話文:

水性質寒。它的味道是鹹的。

鹹味能生發腎臟。

人本性秉持著水寒的特質和味道,因而產生了腎臟。腎臟掌管著全身的水分。

人生本天親地。故生此五臟。以應天地之陰陽。必先知人之五臟。本於五行。然後發之為百骸。推之為萬物。莫不本於五行焉。五行之氣偏則為病。草木各得五行之氣。藉以調五臟之偏。藥之功用以著設非先明五行之理。不可以言醫也。故引素問陰陽應象論文以明之。西洋天學化學。

白話文:

中文古文:

人是天地之子。因此產生了五臟,用以對應天地間的陰陽。必須首先了解人體的五臟,它們源自五行。五臟派生出百骨,延伸至萬物,皆源於五行。五行之氣偏盛即爲疾病。草木各有五行之氣,藉此調和五臟的偏盛。藥的功效因而顯而易見。若不先明白五行之理,就不能談論醫術。所以引用《素問》中關於陰陽應象的論述,以說明此理。西洋天文學和化學。


人是由天地孕育而生的。因此產生了五臟,用來對應天地之間的陰陽。首先必須瞭解人體的五臟,它們是從五行中產生的。五臟分化出百骨,擴展到萬物,都源自五行。五行之氣不平衡會導致疾病。草木分別具有五行之氣,可以用來調和五臟的失衡。藥物的作用因此顯而易見。如果不先了解五行原理,就不能談論醫術。所以引用《素問》中關於陰陽對應現象的論述來解釋這一原理。西方天文學和化學。

雖與中國五行之說不同。而義實相通。惟西洋醫學。則止就人身形質立論。不知人之氣化。實與天地同體也。

白話文:

雖然這段古代中醫文字跟中國五行學說不一樣,但它們的道理其實相通。然而西醫只根據人體的形狀和物質來論述,不知道人體的氣息變化其實跟天地是同一個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