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29)
上卷 (29)
1. 十二經脈
故脾經散於舌下。外經穴尚可圖。若其散。行繞絡由胃至舌之跡。則非形跡可圖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心中。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復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
中國舊說。心有四系。下通於各臟者。非也。西醫剖視。並無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遞出為總血管。分為眾管。散於臟腑。周於身。於是入回血管。復循行。至心之右。為總回血管。遞入心。為血一周。是心之通於四臟者。在血管也。西醫名管。而內經則名為脈。
內經云。營行脈中。營周於身心之合。脈也。即是西醫之說矣。但西醫不能分別各臟。各有經脈。只將眾脈管。皆屬於心。而不知。手少陰心。又有專屬之脈也。出心系。下膈絡小腸。心所以與小腸。相表裡也。復上肺心主血。肺主氣。營衛之交會全在於此。西醫謂回血受炭氣。
皆變紫色。遞至總回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散。而紫血復變為赤。仍入心。由右房。遞左房。而後出也。內經言少陰心脈。復上肺。便是大會。於肺之路矣又出腋下肘。入小指之內。其支者。上挾咽。故少陰有咽痛症。
心脈之用事。在下絡小腸。為生血運血之路道。其支者。上夾咽。上系目系。此最主氣化處也。至於出腋下極泉穴。循肘抵掌後骨際。為神門穴。終於小指內側。為少衝穴。數穴皆經脈之枝葉也。言針灸者。但論外之經穴。而言氣化者。則其內之路道為猶重也。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肘繞肩。入絡心。下膈。抵胃入小腸。
少陰抵掌中。太陽循手外。此足見陰陽內外之不同也。入絡心。故太陽經。中見少陰下膈抵胃。小腸與胃。原相連接。以司其事也。
小腸之脈。上胃絡心至頸。分上下行。上行至耳下曲頰之後。名天容穴。至面頄銳骨之端。名顴髎穴終於聽宮與足少陽相接壤其下行者從頸起至肩際陷中名臑俞穴至腕端五分名陽谷穴。至小指外側。名少澤穴。此經與膀胱合氣。故其司化。與足太陽同。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腦後。挾脊抵腰。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
三陽經。全將人身繞盡。所以衛外為固也。少陽終目銳眥。陽明終於目下之承淚穴。故太陽經起於目內眥。以見三陽。相交而成其總統一身之局也。上額交巔頂上全屬太陽。所以頭上生髮者乃膀胱中之氣。挾胞中之血。合化上行而生頭髮故發名血餘以其根於胞血也。凡烏髮均須滋水。
傷寒後其發必脫。則又因膀胱氣化而後生髮。故發又屬腎與膀胱之水。也頭乃陽氣之所萃。故其頂全屬太陽。經下腦後風府穴。為太陽經脈之要會。挾脊抵腰。故凡角弓反張。傷寒背脊痛。均屬於太陽。入絡腎。腎為水臟陽。氣之原膀胱為其腑。故其脈亦下。絡腎。循髀外下。
白話文:
脾經的氣散佈在舌頭下方。體表的經穴還可以描繪出來,但如果氣散開,像繞行在胃部到舌頭的路線,就無法繪製出具體的形狀了。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從心中發出,連接著心臟,往下穿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再往上到肺部,從腋下出來,到手肘,抵達手掌中,進入小指內側。它的一個分支向上連著咽喉。
舊時中國的說法認為,心臟有四條脈絡連接到各個臟器,這是錯誤的。西醫解剖發現,心臟並沒有四條脈絡。心臟有左右心房,左心房產生血液,然後通過總血管輸出,分流到各個血管,散佈到全身臟腑,再通過靜脈血管回到心臟右心房,最後回到心臟,這是一個血液循環的過程。心臟與各臟腑的聯繫,是通過血管進行的。西醫稱血管為「管」,而中醫《內經》則稱為「脈」。
《內經》說,營氣運行在脈管中,營氣在全身循環是心臟和脈管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跟西醫的說法一致。但西醫沒有區分各個臟器有各自的經脈,只是將所有血管都歸屬於心臟。他們不知道手少陰心經有其專屬的脈絡,從心臟出發,經過橫膈膜,聯繫小腸。心臟與小腸之間是相互表裡的關係。再往上到肺,心臟主管血液,肺主管呼吸之氣,營氣與衛氣的交會點就在這裡。西醫說血液回到心臟時因含有二氧化碳,所以呈現紫色,流到總靜脈血管,通過肺呼出二氧化碳,紫色的血液會再次變為紅色,然後進入心臟。經由右心房,到左心房,再輸出。內經說少陰心脈再往上到肺,就到了氣血交會的重要路徑。然後心脈從腋下、手肘,到小指內側,其分支則連著咽喉。所以少陰心經出現問題時會出現咽喉痛的症狀。
心經的功能,主要在下行聯繫小腸,這是生成和運輸血液的通道。它的分支則向上連著咽喉,再向上連到眼睛的脈絡,這裡是最主導氣化的地方。心經從腋下的極泉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經過肘部,到達手掌的後骨際(神門穴),最後到小指內側(少衝穴)。這些穴位都是經脈的枝節。針灸主要針對體表的經穴,而體內氣化運行的通道更加重要。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從小指末端發出,沿著手背外側,到手肘,繞過肩膀,進入心臟,下行穿過橫膈膜,到胃,進入小腸。
少陰經的脈絡到達手掌中,而太陽經的脈絡循著手背外側,這就明顯看出陰經和陽經,內與外的不同。太陽經的脈絡連到心臟,所以太陽經的路線中可以觀察到少陰經,它們都穿過橫膈膜,到達胃。小腸與胃原本就相連,共同負責消化功能。
小腸經的脈絡,往上經由胃部,聯絡心臟,到達頸部,然後分為上下兩條路線。上行的路線到達耳朵下方,轉到面頰後面,稱為天容穴,再到面頰骨(顴骨)末端,稱為顴髎穴,最後到達聽宮穴,與足少陽經相接。下行的路線則從頸部開始,到肩膀的凹陷處(臑俞穴),再到手腕五分處(陽谷穴),最後到小指外側(少澤穴)。這條經脈與膀胱的氣相合,因此它的功能與足太陽經相似。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從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然後往下到後腦,沿著脊柱兩側到達腰部,進入腎臟,聯繫膀胱,再沿著大腿外側往下,到腳踝,最後到腳小指。
三條陽經環繞全身,作用是保護體表。少陽經的終點在眼角外側,陽明經的終點在眼下承泣穴,太陽經的起點在眼內角,可以看出三陽經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統一人體。額頭以上到頭頂都屬於太陽經的範圍。所以頭髮是膀胱的氣、包藏於子宮內的血,結合後上升所產生的。頭髮被稱為「血之餘」,因為它根源於子宮的血。烏黑的頭髮需要滋養腎水。
在疾病之後,頭髮會脫落,是因為需要通過膀胱的氣化功能才能夠重新生長。所以頭髮又與腎臟和膀胱中的水液有關。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所以頭頂屬於太陽經的範圍。膀胱經向下經過後腦的風府穴,這裡是太陽經脈的重要交會點。它沿著脊柱兩側,到達腰部。所以凡是角弓反張,或因外感引起的背脊疼痛,都屬於太陽經的範疇。膀胱經進入腎臟,腎臟是水臟,也是陽氣的來源,膀胱是它的腑,因此它的脈絡也往下與腎相連,沿著大腿外側向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