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28)
上卷 (28)
1. 十二經脈
手陽明大腸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貫頰,夾鼻孔,下齒,入絡肺,下膈,屬大腸。
大腸是肺之腑,故大腸經脈,亦與肺經相為表裡。肺脈起大指內側,大腸經亦起於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於次指之端者,以見同源異流之義耳。合谷俗名斧口,皆肺脈交會之所也。三陰經行肘內,三陽經行肘外。手陽明經,由合谷上行,至曲池,上肩,貫頰,挾鼻孔。鼻孔者,肺之竅也。大腸者,肺之腑也。肺臟開竅於鼻,而腑之經脈即上夾於鼻,臟腑之相應何其巧也!下齒,入絡肺,尤其氣化所稟承者,由肺下膈,屬於大腸。知經脈與肺相貫之故,即知大腸,全秉肺之氣化矣。凡經脈皆出於臟腑,而手之三陰三陽,論穴者均由手起,不過便於數穴耳。
實則先有臟腑,而後生出經脈;非有此手上之經脈,而後有臟腑也。
大腸與肺,皆主秋金,屬商音。肺太陰起少商者,商之陰也。大腸經起食指內側,名商陽穴,其主金商而屬陽也。此一臟一腑,對舉之穴:合谷在虎口,秋金白虎之口,手陽明與肺相合處;曲池在屈肘橫紋盡處;肩髎在肩骨之端;天鼎喉旁四寸,與食管相當處,故名鼎;禾髎即頰車也。繞齒齦夾鼻為迎香穴。肺開竅於鼻,而其腑之經脈,終於夾鼻,足見相應之妙用。
足陽明胃經脈,起眼下,入齒,環唇,循喉嚨,下膈屬胃絡脾,下挾臍,至膝下,入足中指。
胃脈起於眼下,繞面行,故人正面,均屬陽明經。入齒,故齦肉全屬陽明。環唇者,脾臟開竅於口,故胃腑之脈從外環之,以應乎脾,亦如手陽明經夾鼻之意。循喉嚨兩旁動脈,為人迎穴是矣。下膈屬胃絡脾,所以秉氣於脾也。下挾臍,至膝下三里穴。膝脛以前,均陽明經之所行。入足中指,陽明脈所止之處。
胃脈上起承泣,在眼下,循面,入上齒,出環唇,下至喉旁寸五分,名人迎穴。又下橫骨,內為缺盆穴;缺盆骨下陷中,為氣戶穴,謂肺氣與胃脈相通之門戶也。入屬胃,又行臍旁二寸,為天樞穴;膝外陷中,名犢鼻穴;膝下三寸,三里穴,皆胃氣之大會。至足背為趺陽脈,入中指;其支者,入大指次指之端,名厲兌穴。胃為後天統主,前面衝任皆歸屬之。
足太陰脾之脈,起大指之端,上膝股,入腹屬脾,經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起足大指隱白穴,上膝入股,謂股之內面。入腹屬脾臟,而又絡胃,是胃陽明居太陰之中,故六氣標本,謂太陰中見陽明也。上膈挾咽,與陽明同路;惟陽明發於面,而太陰終於舌本,一陰一陽,各有不同。蓋陽明為陽之盛,故上於面以衛外;太陰為陰之至,故終於舌下,以生布津液,使津液出於口,用濟陽明之燥。此陰陽所以互為功用也。
脾經起大指內側隱白穴,循內踝陷中,名商邱穴;踝上三寸,名三陰交穴,以三陰之脈交會於此也。循膝內側,上股,入腹中,屬脾,又見於食竇穴。言胃中之食,由脾所化,此為化食之竅道也。從此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見為心之苗,又即脾經之根源矣。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
白話文:
十二經脈
手陽明大腸經從大拇指和食指尖開始,經過合谷穴,向上走行至曲池穴,再沿肩部上行,穿過面頰,經過鼻孔旁,到達下齒,然後連接肺部,再向下通過橫膈膜,最終屬於大腸。
大腸是肺的腑,所以大腸經脈與肺經相表裡。肺經起於大拇指內側,大腸經則起於大指尖,其支脈又起於食指尖,這說明它們同出一源,但運行路線不同。合谷穴,俗稱「虎口」,是肺經與大腸經交會的地方。三條陰經經過肘內側,三條陽經經過肘外側。手陽明大腸經從合谷穴上行,經過曲池穴、肩部,穿過面頰,經過鼻孔(鼻孔是肺的竅)。大腸是肺的腑,肺臟的經脈上行經過鼻孔,臟腑經絡的巧妙相應真是令人驚嘆。經脈經過下齒,連接肺部,這說明氣化的過程是由肺部主導的。從肺部向下通過橫膈膜,屬於大腸,這就說明大腸經脈與肺部有著密切的聯繫,大腸完全依靠肺部的氣化作用。所有經脈都起源於臟腑,手部三陰三陽經的穴位都從手上開始,只是為了方便計算穴位而已。實際上,臟腑先存在,然後才產生經脈,並非先有手上的經脈,然後才有臟腑。
大腸與肺都主秋金,屬商音。肺經(太陰肺經)起於少商穴,是商音的陰;大腸經起於食指內側的商陽穴,是商音的陽。這是一臟一腑相對應的穴位。合谷穴位於虎口,是秋金白虎之口;手陽明大腸經與肺經相合處為曲池穴(位於屈肘橫紋盡處);肩髎穴位於肩胛骨的末端;天鼎穴位於喉嚨旁四寸,與食管相當;禾髎穴即頰車穴;迎香穴位於鼻翼旁,繞著齒齦;肺開竅於鼻,其腑的經脈最終經過鼻旁,這也體現了臟腑經絡的巧妙聯繫。
足陽明胃經從眼下開始,進入齒齦,環繞嘴唇,沿著喉嚨向下,通過橫膈膜,屬於胃,並連接脾臟;向下經過肚臍旁,到達膝蓋下方,進入足中趾。
胃經起於眼下,繞面而行,所以人的正面都屬於陽明經;進入齒齦,所以牙齦都屬於陽明經;環繞嘴唇,是因為脾開竅於口,所以胃經從外側環繞嘴唇,以應脾;就像手陽明經經過鼻孔一樣。沿著喉嚨兩旁的動脈,是人迎穴;通過橫膈膜,屬於胃,並連接脾,所以它依靠脾的氣;向下經過肚臍旁,到達膝蓋下方的三里穴;膝蓋和脛骨前方都是陽明經經過的地方;進入足中趾,是陽明經的終點。
胃經向上起於承泣穴(眼下),沿著面部,進入上齒,出來環繞嘴唇,向下到達喉嚨旁一寸五分處,是人迎穴;再向下到橫骨,內側為缺盆穴(鎖骨下陷處),缺盆穴下陷處為氣戶穴,是肺氣與胃經相通的門戶;進入胃部;再沿著肚臍旁二寸處,是天樞穴;膝蓋外側凹陷處,是犢鼻穴;膝蓋下三寸,是三里穴,都是胃氣的聚集點;到達足背,是趺陽脈,進入中趾;其支脈進入大拇指和食指尖,是厲兌穴。胃是後天之本,統攝前面衝脈和任脈。
足太陰脾經從大拇指尖開始,向上經過膝蓋和股部,進入腹部,屬於脾經,向上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到舌下。
從足大拇指的隱白穴開始,向上經過膝蓋和股部(股部的內側),進入腹部,屬於脾臟,並連接胃。胃陽明經在脾太陰經的內側,所以六氣標本論說太陰之中見到陽明。上行通過橫膈膜,經過咽喉,與陽明經同路,只是陽明經發於面部,而太陰經止於舌下。一陰一陽,各有不同。因為陽明是陽氣旺盛的經脈,所以上行至面部以衛護體表;太陰是陰氣充足的經脈,所以終止於舌下,以產生和輸布津液,使津液從口中流出,滋潤陽明經的乾燥,這就是陰陽相互協調的作用。
脾經從大拇指內側的隱白穴開始,沿著內踝凹陷處(商丘穴),踝骨上三寸(三陰交穴,三條陰經在此交會),沿著膝蓋內側,向上經過股部,進入腹部,屬於脾臟;還經過食竇穴(胃中食物由脾所化,這是消化食物的通道);從這裡又連接胃,向上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到舌下。這就說明脾是心的苗,也是脾經的根源。舌頭辨別味道,脾臟吸收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