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98)
別論 (298)
1. 石膏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石膏,主治煩渴也,兼治譫語,煩躁,身熱。…歷觀上方,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狂者,齒痛者,頭痛者,咽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此說雖無錯誤,然非石膏證,亦不無煩渴者,故難為定義。由余之經驗,有本藥證者,必口苦乾燥,尿色赤濁為應用之主目的,以煩渴及其他為副目的,再宜參考下說而用之。
《本草綱目》曰
石膏
【氣味】辛,微寒,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本經》)
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咽痛。(《別錄》)
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膚如火燥。(甄權)
治天行熱狂,頭風旋。下乳,揩齒,益齒。(大明)
求真按:「此頭旋,即眩暈也,腦充血所使然。」
除胃熱肺熱,散邪熱,緩脾益氣。(李杲)
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痛。(元素)
求真按:「陽明病,以不惡寒為原則,今云惡寒,似乎矛盾,其實不然,是因非純陽明,為三陽合病故也。」
《本草備要》曰:「石膏,甘辛而淡,體重而降,為足陽明胃經大寒藥。色白入肺,兼入三焦,寒能清熱下火,辛能發汗解肌,甘能緩脾益氣,生津止渴。治傷寒鬱結無汗,陽明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肌肉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自汗,口乾(能發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苔厚無津),牙痛。
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色赤如錦紋者為斑,隱隱見紅點者為疹),但用之尠少,則難見功。」
《方伎雜志》曰:「石膏,宜中國產。日本產亦潔白,椎搗成細末用之,石見產者,多佳品。如中國產不潔白,碎後如有方解石物者,不可用。石膏一物,人皆懼用,不知其治煩熱及清解大熱,滋潤枯燥,鎮壓上逆等,其效決非他藥所可及。朱震亨曰:『藥之命名有種種,或以色、以形、以氣、以質、以味、以能、以時。』膏字之義,可深思焉。」
岡田昌春氏曰:「《蕉窗醫談》云:『石膏若不用大劑則無效,何則?石膏之性不強也。故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用石膏特多。余平生多用大量,他醫與小量之石膏劑,故無效。』此語最可玩味。《藥徵》開卷首列石膏,述其效用,宜參考之。案白虎湯,以石膏為君,其質雖鎮重,其性能善走,外解肌熱,內涼胃熱,表裡煩熱,頓然清楚。大青龍湯,因陽熱之氣鬱,不得開越,以扶麻黃、桂枝之發力,而逞外發之功效。
竹葉石膏湯,為平未靖之餘寇,與麥門冬,奏其津潤之勛。其他越婢湯、厚朴麻黃湯、朮防己湯等,其運用不一,配以粳米、小麥等,亦微妙詳,審後人有不可思議者。…又劉跂《錢乙傳》云:『宗室子,病嘔泄,醫用溫藥而加嘔。』乙曰:『病本中熱,奈何以剛藥燥之?將不得前後溲矣,宜與石膏湯。
白話文:
石膏主要治療煩渴,也能治療胡言亂語、煩躁不安、身體發熱等症狀。觀察過去的醫方,石膏主要治療煩渴是很明確的。凡是患有煩躁、身體發熱、胡言亂語、甚至發狂、牙痛、頭痛、喉嚨痛等症狀,只要同時有煩渴的現象,使用石膏就會有明顯的效果。
雖然這個說法沒錯,但並非只有石膏證才會有煩渴,因此很難以此來定義。根據我的經驗,符合石膏證的人,必然會有口苦乾燥、尿液顏色偏紅混濁等主要症狀,煩渴和其他症狀則是次要的參考。此外,還需要參考以下的說法來應用。
《本草綱目》記載:
石膏,味道辛,帶點微寒,無毒。(《別錄》記載:味甘,性大寒)。
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胸悶氣逆、驚喘、口乾舌燥到無法呼吸、腹部脹痛。(《本經》)
能去除流行性疾病,治療頭痛身熱、三焦火熱、皮膚發熱、腸胃氣滯、解肌發汗、止渴、煩躁、腹脹、突然喘氣、喉嚨痛。(《別錄》)
能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欲裂、高熱、皮膚像火燒一樣乾燥。(甄權)
能治療流行性熱病引起的狂躁、頭暈目眩。也能幫助下乳、擦牙齒,使牙齒更健康。(大明)
求真按:這裡說的頭暈目眩,其實就是腦充血引起的。
能去除胃熱和肺熱、散發邪熱、緩和脾氣、增強氣力。(李杲)
能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頭痛、發熱怕冷、午後發熱、口渴想喝水、中暑發熱、牙痛。(元素)
求真按:陽明病的原則是不怕冷,現在說怕冷,似乎矛盾,其實不然,是因為並非單純的陽明病,而是三陽合病。
《本草備要》記載:石膏,味甘辛淡,質重能下降,是足陽明胃經的大寒藥。色白入肺,也入三焦。寒性可以清熱降火,辛味可以發汗解肌,甘味可以緩和脾氣、增強氣力、生津止渴。能治療傷寒引起的鬱結無汗、陽明頭痛、發熱怕冷、午後發熱、肌肉高熱、尿液顏色偏紅混濁、口渴想喝水、自汗、口乾(能發汗,也能止自汗)、舌頭乾燥(舌苔厚且沒有津液)、牙痛。
此外,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石膏是治療發斑和發疹的重要藥物(顏色像錦紋一樣紅色的是斑,隱隱看見紅點的是疹),但是用量太少,很難見效。
《方伎雜志》記載:石膏最好用中國產的。日本產的也很潔白,搗碎成細末使用,其中石見產的品質最好。如果中國產的不潔白,碎後發現有方解石的物質,就不能使用。人們常常害怕使用石膏,卻不知道它能治療煩熱、清除大熱、滋潤乾燥、鎮壓上逆的氣等,其效果是其他藥物無法比擬的。朱震亨說:「藥的命名有很多種,有的是根據顏色、形狀、氣味、質量、味道、功能或時節來命名的。」「膏」字的意義,值得深思。
岡田昌春先生說:《蕉窗醫談》說:「石膏如果不用大劑量就沒有效果,為什麼呢?因為石膏的藥性不強。所以像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都使用了大量的石膏。我平時也多用大劑量,其他醫生用小劑量的石膏,所以沒有效果。」這句話很值得玩味。《藥徵》開篇就列出了石膏,並描述了它的功效,值得參考。白虎湯以石膏為君藥,它的性質雖然沉重,但藥性卻很善於走竄,能向外解除肌肉的熱,向內清除胃的熱,表裡都能清熱,立刻就能讓人清醒。大青龍湯是因為陽熱之氣鬱結,無法發散,所以借助麻黃、桂枝的力量來發散,以發揮向外發散的功效。
竹葉石膏湯是為了對付還沒平定的餘熱,與麥門冬一起使用,能發揮滋潤的功效。其他像越婢湯、厚朴麻黃湯、朮防己湯等,應用方式各不相同,搭配粳米、小麥等,也相當精妙。後人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用法。…另外,劉跂在《錢乙傳》中記載:「有個宗室子弟,得了嘔吐腹瀉的病,醫生用了溫熱藥,反而吐得更厲害。」錢乙說:「病本來是內熱,為什麼要用剛燥的藥來加重呢?這樣下去,大小便都排不出來了。應該用石膏湯。」
宗室和醫生都不相信,過了兩天果然又來請錢乙。錢乙說:「還是石膏湯的症狀。」結果果然像錢乙說的,病就好了。…石膏,它的質地沉重,主要用於清熱,只要配合得當,就能發揮消暑、截瘧、治療嘔吐、止瀉、驅除痰飲、疏通水道、解毒等功效,難以一一列舉。東洞先生常常使用石膏,當時有人批評他使用石粉,他與評論石膏的人雖然身處異地,但觀點相同,如果有所偏頗,必有其專長,如何取捨,還是在於用藥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