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297)
別論 (297)
1. 白虎湯之注釋
《傷寒論述義》曰:「溫病者,熱結在裡,是表裡俱熱證也。即為陽明病之一證,其來也如太陽,由少陽而毒氣暴進,陷入於裡,內灼外熏,勢如燎原,故脈浮滑洪大,證則蒸蒸發熱,自汗出,心煩大渴,舌上乾燥,欲飲冷水,然燥未搏結,僅胃家焦燥耳,因立白虎湯以清涼之。設如太陽因誤汗吐下而乏津液者,則加人參以滋養之。
若失治則胃中枯竭遂不可救,其變證或為胃實,敢斷為非陰證也。」
求真按:「此說甚佳,宜熟讀之。」
《麻疹一哈》曰:「一小兒發熱三四日,疹子咸出,稠密乾燥,紫黑色,舌焦唇裂,煩渴引飲,頗悶不得眠,譫語如見鬼狀,人事不省,按其腹狀如毀手,脅腹微滿,大便難,小溲不利,因與白虎湯。
盡十帖,諸證漸安,疹子收,身熱猶未退,胸腹滿悶,大便不通五六日,兩目黯然,晝不見物,更作大柴胡湯服之,兼用芎黃散,時以紫圓攻之,每服下利數行,約五十日許,始復原。」
求真按:「此證初起,即宜大柴胡加石膏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邪熱散漫於肌肉之間,發為大熱大渴,脈洪大或滑數者。成無己云此方為辛涼解散,清肅肌表之劑。今邪散漫於肌表之間,欲成汗而不能發者,用辛涼之劑清肅肌肉之分,使成發勢而出汗,譬如以手絞糟袋之汁同理,是故白虎與承氣,以表裡之劑,同陽明之位,故云表裡俱熱,或云三陽合病,用於胃實近表之方也。」
白話文:
白虎湯之注釋
《傷寒論述義》說:「溫病,是熱邪結聚在體內,屬於表裡都有熱的症狀。這也是陽明病的一種表現,它的發展像太陽病一樣,從少陽病開始,毒氣快速侵入體內,由內向外灼燒,熱勢像野火燎原一樣,所以脈象呈現浮滑洪大,症狀則表現為身體發熱,不斷出汗,心煩口渴,舌頭乾燥,想喝冷水,但熱邪尚未結實成塊,只是胃部感到焦躁而已,因此設立白虎湯來清熱降溫。如果像太陽病因為誤用發汗、嘔吐或瀉下的方法而導致體液不足,就加入人參來滋養體液。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胃中的津液就會枯竭,導致無法挽救的嚴重後果,病情變化可能轉為胃實熱證,絕對不是陰虛證。」
求真按:「這個說法非常好,應該仔細研讀。」
《麻疹一哈》記載:「有一個小孩發燒三四天,麻疹全部發出來,非常密集、乾燥,呈現紫黑色,舌頭焦乾、嘴唇乾裂,煩躁口渴,想喝水,很悶睡不著,說胡話像看到鬼一樣,人事不省。按壓他的腹部,感覺像用手搗爛一樣,兩側脅部腹部稍微脹滿,大便困難,小便不利,因此給他服用白虎湯。
服用十帖後,各種症狀逐漸好轉,麻疹消退,身體發熱的情況仍然沒有退,胸腹感到脹滿悶痛,大便不通暢五六天,兩眼黯淡無光,白天看不見東西。於是改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同時併用芎黃散,有時用紫圓來攻下,每次服用後都會腹瀉數次。大約過了五十天左右,才恢復健康。」
求真按:「這個病症剛開始發作時,就應該用大柴胡加石膏湯治療。」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中關於這個藥方的條文說:「這個藥方用來治療邪熱散佈在肌肉之間,引發高熱、口渴,脈象呈現洪大或滑數等症狀。成無己認為這個藥方是辛涼解散、清理肌膚表面的藥劑。現在邪氣散佈在肌膚表面,想要發汗卻無法發出來,就用辛涼的藥劑來清理肌肉的熱邪,使它能夠順利發汗,就像用手絞榨酒糟袋的汁液一樣。所以白虎湯和承氣湯,同屬於治療表裡熱邪的藥方,也都屬於陽明病的範疇。可以說這病是表裡都有熱,或是三陽經合併發病,這是適用於胃部實熱且病位偏於表面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