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1. 《傷寒直指》卷七
2. 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三焦者,水穀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也。健曰:平陳合藿香正氣散治之宜。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發熱頭痛,身惡寒者,本是傷寒,因邪入里,傷於脾胃,上吐下利,令為霍亂。利止里和,復更發熱者,還是傷寒,必汗出而解。《明理》:傷寒吐利者,邪氣所傷;霍亂吐利者,飲食所傷。
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如此條云云者,是霍亂兼傷寒者也。)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微為亡陽,澀為亡血。傷寒脈微澀,則本是霍亂,吐利亡陽亡血,吐利止,傷寒之邪未已,還是傷寒也。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裡虛遇邪,必作自利。本嘔者,邪湛於上;又利者,邪甚於下。先霍亂裡氣大虛,又傷寒之邪,再傳為吐利,是重虛也,故為不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裡氣熱也,此屬陽明,便必硬也。
十三日愈者,傷寒六日傳遍三陽三陰,後六日再傳經盡,則陰陽和,大邪已去而愈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下利後,亡津液,當便硬,能食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胃氣方和,過一日當愈。
不愈者,暴熱使之能食,非陽明氣和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曰: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而益血。仁齋:霍亂要審察冷熱而治,若夏月暑霍亂,脈虛,小便少,不可用附子、乾薑,細辨之。
又曰:中暑霍亂,只宜五苓散加香藿、扁豆、葛根、薑汁炒黃連類治之。觀子:東南之氣,多暑熱,霍亂作於夏秋者眾,故治宜五苓藿香正氣。西北之氣多陰寒,霍亂兼於傷寒者眾,甚者,且清穀,脈微,裡寒外熱,厥作格陽,故治非理中四逆不可。是知地宜不同,寒熱頓異,施治之殊,又不獨傷寒為然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頭痛發熱,則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欲飲水者,與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用水者,與理中丸以溫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者。《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是已。)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逆冷者,四逆湯主之。(上吐下利,裡虛汗出,發熱惡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逆冷,陽虛陰勝也,與四逆湯助陽退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亡津液,則小便當少,小便複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脈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內寒,下利清穀,為純陰。此以外為陽未絕,猶可與四逆湯救之。)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吐已下斷,津液內竭,則不當汗出,汗出者,不當厥。
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陰氣欲勝也。若能與湯藥,恐陰為拒格,或嘔或躁,不得復入也。與通脈四逆加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湯藥不被拒格。《內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內經》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新虛不勝穀氣,是以小煩。)
3.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大病新差,氣血未復,餘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差,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差,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以陰陽相感動,其餘毒相染著,如換易也。
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於上也。與燒揮散以通陰氣。)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病有勞復,有食復。傷寒新差,血氣未平,餘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傳,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
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健曰:病差而復,必因本原未旺,稍勞即復,須調養氣血為主。何以因消克表托之枳實梔子湯耶?若食復,如無陳垢在內,必因脾不健運,偶食即停,或腹滿發熱,亦當助脾運化為事,未便通用大黃損其津氣。二者俱要審察脈舌,而制其宜,庶不犯虛虛之誡。
)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實者,以下解之。(差後餘熱未盡,更發熱者,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脈浮者,熱在表也,故以汗解之。沉者,熱在裡也,故以下解之。)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大病差後,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要略》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汗後陽氣不足,胃中虛寒,不內津液,故喜唾不了了,與理中丸以溫其胃。)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傷寒解後,津液不足而虛羸,餘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氣逆欲吐,與竹葉石膏湯調胃散熱。)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陽明旺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曰暮微煩,當下之,以損宿食。健曰:此亦未可驟下,只宜助脾運化為妥。)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辨識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
內容翻譯如下:
傷風感冒,陰陽易導致病症,患者身體沉重無力,氣息微弱,小腹部緊繃,甚至牽連到生殖器區域產生拘攣,熱氣上衝至胸部,頭部沉重難以抬舉,眼中出現幻視,膝蓋和小腿部位拘急,這情況適用燒褲散來治療。(大病初癒,氣血尚未恢復,餘熱未完全消散,此時若強行進行房事會引發疾病,這稱爲“易”。男性病癒不久,身體未完全恢復,若與女性發生性行爲而生病,這稱爲“陽易”;女性病癒不久,身體未完全恢復,若與男性發生性行爲而生病,這稱爲“陰易”。這是由於陰陽二氣相互感應,剩餘的毒素互相感染,如同交換一樣。
患者身體沉重無力、氣息微弱,是真氣受損的表現。小腹部緊繃,牽連到生殖器區域產生拘攣,膝蓋和小腿部位拘急,表明陰氣極度消耗。熱氣上衝至胸部,頭部沉重難以抬舉,眼中出現幻視,是被感染的毒素影響,使得餘氣燻蒸於上部。應使用燒褲散來暢通陰氣。)
大病痊癒後的過度勞累復發,可用枳實梔子湯來治療。如果體內有宿食,則需加入大黃五六枚,大小約如棋子。(病情可能因勞累或飲食不當而復發。傷風感冒初愈,氣血未平,餘熱未完全消散,過早進行勞動,這稱爲“勞復”。病熱稍微好轉後勉強進食,餘熱有所潛藏,由於食物在體內滯留,兩股陽氣結合而發病,這稱爲“食復”。勞復時,熱氣會浮出,此時應服用枳實梔子豉湯來解除。
食復時,胃中有積食,需加入大黃來排泄。健認爲:疾病痊癒後再次復發,必定是因爲原本體質尚未恢復,稍有勞累即復發,應該以調養氣血爲主。爲什麼因爲消化不良而選擇刺激性的枳實梔子湯呢?如果是食復,如果沒有陳舊污垢在內,必定是脾臟功能不佳,偶爾進食就會停滯,或是出現腹脹發熱,應當幫助脾臟運化,不宜普遍使用大黃損害津氣。這兩種情況都需仔細觀察脈象和舌象,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以免違反虛虛的警告。
)傷風感冒痊癒後,再度發燒,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脈象浮時,以發汗法解決;脈象實則,以瀉下法解決。(痊癒後餘熱未完全消散,再度發燒,應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脈象浮,表示熱在體表,因此以發汗法解決。脈象沉,表示熱在體內,因此以瀉下法解決。)大病痊癒後,腰部以下有水氣,可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大病痊癒後,脾胃氣虛,無法制約腎水,水溢至下焦,導致腰部以下腫脹。
《要略》說:腰部以下腫脹,應當利尿,用牡蠣澤瀉散利尿並散水。)大病痊癒後,常流口水,長期未能改善,這是因爲胃部有寒,應用丸藥溫補,適合使用理中丸。(出汗後陽氣不足,胃部虛寒,無法吸收津液,因此常流口水,應用理中丸來溫補胃部。)傷風感冒痊癒後,身體虛弱,氣力不足,氣逆想嘔吐,可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傷風感冒痊癒後,津液不足而身體虛弱,餘熱未完全消散,熱氣傷及氣力,因此氣力不足,氣逆想嘔吐,應用竹葉石膏湯來調和胃部,散去餘熱。)
患者脈象已恢復正常,但傍晚時分略微煩躁,因爲剛痊癒,他人強迫進食,脾胃氣還很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令人略微煩躁,減少食物攝入量即可痊癒。(陽明經旺盛於申酉戌時辰,宿食在胃中,因此傍晚時分略微煩躁,應採取下法,減少宿食。健認爲:這種情況不宜立即採用下法,僅宜助脾運化較爲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