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七 (2)
《傷寒直指》卷七 (2)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治第十五
(叔和)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諸不可汗、不可下病證,前三陰三陽篇中,經注已具者,更不復出;其餘無者,於此以後經注備見。)
脈澀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鳳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寸關為陽,脈當浮盛,弱反在關,則裡氣不及;澀反在巔,則表氣不逮。衛行脈外,浮為在上以候衛,微反在上,是陽氣不足;榮行脈中,沉為在下以候營;澀反在下,是無血。陽微不能固外相順接,故厥而且寒;陽微無津液,故不能作汗。
白話文:
認為治病要急切,匆忙尋找治療方法,效果往往不好,因此將可治與不可治的方劑彙集在一起,與三陰三陽篇相比,這些方劑更容易理解。此外,有些病症不屬於三陰三陽,而是屬於可治與不可治的範疇。
不可發汗、不可下瀉的病症,在之前的三陰三陽篇中,經注已經詳細說明,不再重複。其他沒有提及的,將在之後的經注中逐一說明。
脈象澀而弱,弱則在關脈位置,濡則在巔脈位置,微則在上脈位置,澀則在下脈位置。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脈象澀表示血虛。陽氣不足,容易出汗卻躁煩不安;血虛,容易昏厥且怕冷。陽氣不足發汗,會躁動不安、失眠。
寸關屬陽,脈象應該浮而盛,若弱反在關脈,說明裡氣不足;澀反在巔脈,說明表氣不足。衛氣運行於脈外,浮在上面反映衛氣,微弱反在上脈,說明陽氣不足;營氣運行於脈中,沉在下面反映營氣,澀反在下脈,說明血虛。陽氣不足不能固守外邪,因此昏厥且怕冷;陽氣不足無津液,因此不能發汗。
若發汗,必亡陽而躁。經曰:汗多亡陽,遂虛。惡寒煩躁不得眠也。)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在臍之右也。《難經》曰:肺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者,肺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肺主氣,開竅於鼻,氣虛則不能衛血,血溢妄行,隨氣出於鼻為衄。
亡津液,胃燥則煩渴,而心苦煩,肺惡寒,飲冷則傷於肺,故飲即吐水。《活人》: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葉湯。)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不止,筋惕肉瞤。(《難經》曰:肝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肝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左也。肝為陰之主,發汗,汗出不止,則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
白話文:
若發汗,必亡陽而躁。經曰:汗多亡陽,遂虛。惡寒煩躁不得眠也。
如果發汗,必定會損傷陽氣,導致煩躁不安。經典中說:汗流過多會損失陽氣,從而導致身體虛弱。患者會出現惡寒、煩躁、失眠的症狀。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如果肝氣鬱結在身體右側,不能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鼻子出血、口渴、心煩意亂,甚至喝水都會吐出來。(動氣:氣機鬱結而動。在右:指肚臍右側。根據《難經》的記載:肺內有病時,肚臍右側會出現氣機鬱結,按壓時感到堅硬,並伴有疼痛。這是因為肺氣不能正常運行,導致正氣虛弱,氣機鬱結於肚臍右側。發汗會導致肺氣運行不暢,而肺主氣,開竅於鼻,氣虛則不能保護血液,血液就會隨著氣機溢出鼻腔,表現為鼻子出血。
津液不足,胃燥則會導致口渴,而心苦煩,肺惡寒,喝冷水會損傷肺,所以喝水就會吐出來。《活人書》中說:先服用五苓散三次,然後再服用竹葉湯。)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不止,筋惕肉瞤。
如果肝氣鬱結在身體左側,不能發汗。因為發汗會導致頭暈目眩,汗出不止,筋脈抽搐,肌肉顫動。(《難經》中說:肝內有病時,肚臍左側會出現氣機鬱結,按壓時感到堅硬,並伴有疼痛。這是因為肝氣不能正常運行,導致正氣虛弱,氣機鬱結於肚臍左側。肝主陰,發汗會導致汗出不止,陽氣外虛,所以會出現頭暈目眩,筋脈抽搐,肌肉顫動等症狀。
《針經》曰:上虛則眩。《活人》: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汗止,次服建中湯。)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難經》曰:心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氣不治,正氣內虛,動蒸在臍之上也。心為陽,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
《活人》:宜服李根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難經》曰:腎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者,氣不治,正氣內虛,動氣發於臍之下也。腎者,主水;無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
白話文:
《針灸經》說:上半身虛弱會頭暈。《活人書》: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出汗後,再服用建中湯。)氣往上沖,不可發汗,發汗則氣往上沖,直達心部。《難經》說:心臟有疾病,肚臍上有氣在動,按壓有疼痛感,說明心氣不足,正氣內虛,氣血上沖停留在肚臍上方。心屬陽,發汗會耗傷陽氣,進一步損傷心氣,腎臟乘虛而上,想要壓制心臟,所以氣往上沖,直達心部。
《活人書》:應服用李根湯。)氣往下走,不可發汗,發汗則出不了汗,心中煩躁,骨節疼痛,頭暈怕冷,吃東西會嘔吐,食物無法消化。《難經》說:腎臟有疾病,肚臍下方有氣在動,按壓有疼痛感,說明氣不足,正氣內虛,氣血下沖發於肚臍下方。腎臟主水,出不了汗是因為水液不足。心中煩躁是因為腎虛不能控制心火。
骨節苦疼者,腎主骨也。目暈,腎病,目𥉂𥉂如無所見也。惡寒者,腎主寒也,食則反吐,谷不得前者,腎水乾也。王冰曰:病嘔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活人》: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蠟臥,不能自溫。(咽者,胃之系。胃經不和,則咽內不利。發汗攻陽,血隨發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經不和,而反攻表,則陽虛於外,故氣欲絕,手足冷,欲蜷臥而不能自溫。)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硬,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像,根本異源。(動數之脈,為熱在表;微弱之脈,為熱在裡。
白話文:
骨節感到疼痛,這是因為腎臟主司骨骼的功能。眼睛出現暈眩現象,這與腎臟疾病有關,眼睛視線模糊,如同視物不明。畏寒,是因為腎臟主管寒氣,進食後反而嘔吐,吃不下食物,這可能表明腎臟水分不足。王冰解釋道:如果病人嘔吐,進食後反而吐出,這表示沒有水分。《活人》一書提到,應先服用大橘皮湯,嘔吐停止後,再服用小建中湯。
咽部有堵塞感,不宜使用發汗方法,若使用發汗法,可能會導致吐血,甚至生命危險,出現氣息微弱、手腳冰冷的情況,希望可以蜷曲身體但無法自行保暖。咽部問題與胃部相關,胃部經絡不順暢,會導致咽部不適。發汗攻擊表層的療法,會使血液隨之散發至體表,可能導致吐血。若胃部經絡不順暢,反而去攻擊表層,則會導致外在陽氣虛弱,出現氣息微弱、手腳冰冷的現象,希望蜷曲身體但無法自行保暖。
若有脈搏數、動、微、弱等不同脈象,不適合使用發汗法,使用發汗法可能會導致大便乾硬、腹部乾燥、胃部乾燥產生煩躁感。這些症狀雖然表現相似,但其根本原因不同。數脈代表表層有熱邪,微弱脈象代表裡部有熱邪。
發汗亡津液,則熱氣愈甚,胃中乾燥,故大便難,腹中乾,胃中燥,故煩。根本雖有表裡之異,逆治之後,熱傳則一,是以病形相像也。)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數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弦在上,則風傷氣,風勝者,陽為之運動;微在下,為寒傷血,血傷者,里為之陰寒。氣怫鬱為上實,里有陰寒為下虛,表熱裡寒,意欲得溫,若反發汗,亡陽陰獨,故寒慄不能自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白話文:
第一段
發汗會導致津液流失,反而會使熱氣加重,胃部乾燥,因此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中燥熱,所以感到煩躁。雖然疾病的根源有表裡之分,但如果治療方法錯誤,熱氣就會傳遍全身,因此病症就會相似。脈象微弱,弱脈在關脈位置,濡脈在頭頂位置,弦脈在上,微脈在下。弦脈代表陽氣運作,數脈代表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到溫暖。微弦脈代表虛寒,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寒慄,無法恢復。
第二段
弦脈在上,表示風邪傷及氣血,風邪盛行,陽氣就會運動;微脈在下,表示寒邪傷及血液,血液受傷,內里就會陰寒。氣機鬱結導致上實,內里有陰寒導致下虛,表熱裡寒,想要得到溫暖。如果反過來發汗,就會耗損陽氣,只剩下陰寒,因此就會寒慄無法恢復。
第三段
咳嗽嚴重,頻繁吐出唾沫,咽喉乾燥,小便不利,心中飢餓煩躁,時而發作,症狀類似瘧疾,有寒意卻無發熱,虛寒而寒慄,咳嗽而發汗,蜷縮身體而感到腹部脹滿,腹部還很堅硬。
(肺寒氣逆,咳者則劇;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干,小便不利;膈中陽氣虛,心中飢而煩也。一日一夜,氣大會於肺,邪上相擊,晬時而發,形如寒瘧,但寒無熱,虛而寒慄。發汗攻陽,則陽氣愈虛,陰氣愈甚,故蜷而苦滿,腹中復堅者也。)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痿,聲不得前。(厥而脈緊,少陽傷寒也,法當溫里,而反發汗,則損少陰之氣。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腎為之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而咽嘶舌痿,聲不得前。)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不可發汗而強發之,輕者因發汗而重而難瘥;重者脫去其陰陽之氣,言亂目眩而死。經曰:脫陽者,見鬼,是此言亂也;脫陰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見玄,是近於盲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肺虛冷,上虛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
白話文:
-
肺中寒氣上逆,咳嗽會加重;咳出黏液,津液耗損,咽喉乾澀,小便不順利;橫膈膜的陽氣虛弱,心中飢餓煩躁。一天一夜後,氣血大量聚集在肺部,邪氣上升相擊,在黃昏時發病,症狀與寒瘧相似,但只有寒冷沒有發熱,虛弱而發冷。如果發汗來驅除陽氣,陽氣會更加虛弱,陰氣會更加嚴重,所以會蜷曲疼痛,腹部也會變得硬實。
-
脈搏緊繃,不可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聲音沙啞,咽喉嘶啞,舌頭麻痹,聲音發不出。由於脈搏緊繃表示少陽經受寒,應該溫暖身體,但反而發汗,就會損傷少陰經的氣。少陰經的脈絡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夾著舌根。腎是少陰經的根源,肺是少陰經的表徵,根源虛弱則表徵也會衰弱,所以聲音會沙啞,咽喉會嘶啞,舌頭會麻痹,聲音發不出。各種虛弱情況下發汗,病情輕微者難以痊癒;病情嚴重者會胡言亂語、頭暈眼花而死亡,性命難保。
-
如果不可發汗而勉強發汗,病情輕微者會因發汗而加重病情,難以痊癒;病情嚴重者會脫去陰陽之氣,胡言亂語、頭暈眼花而死亡。《黃帝內經》說:「脫去陽氣的人,會見到鬼魂」,這就是胡言亂語的意思;「脫去陰氣的人,會失明」,這就是頭暈眼花的意思。眼花並不是真的看見玄妙的事物,而是接近失明的狀態。咳嗽時小便通暢,好像小便失禁一樣,不可發汗,發汗則手腳冰冷。由於肺虛寒,上面虛弱無法控制下面,所以咳嗽時小便通暢,或者小便失禁。
上虛發汗,則陽氣外亡。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不能與陰相接,故四肢厥逆冷。)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邪傳為熱,欲行於里。
若反下之,邪熱乘虛流於胃中為虛煩,為,心中懊憹如飢;若發汗,則虛其表,熱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痙;若熏之,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氣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
(互考:大陽病八九日,如瘧,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而惡風,陰陽俱虛也,不可發汗吐下。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無陽也,不可發汗。太陽發汗太多,因致痙。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陽明傷寒,脈沉喘滿,不可發汗。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為少陽,不可發汗。
白話文:
**上虛發汗,則陽氣外亡。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不能與陰相接,故四肢厥逆冷。(**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燻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邪傳為熱,欲行於裏。
若反下之,邪熱乘虛流於胃中為虛煩,為,心中懊憹如飢;若發汗,則虛其表,熱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痙;若燻之,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氣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
(**互考:**大陽病八九日,如瘧,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而惡風,陰陽俱虛也,不可發汗吐下。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無陽也,不可發汗。太陽發汗太多,因致痙。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陽明傷寒,脈沉喘滿,不可發汗。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為少陽,不可發汗。
少陰脈沉細數,為在裡,不可發汗。少陰脈微,為亡陽,不可發汗。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出,為下厥上竭,難治。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而發熱,不可發汗,汗則口傷爛赤。下利清穀,不可發汗,汗出脹滿。南陽:壞病不可發汗,風溫不可汗,濕溫不可汗。虛煩者不可汗。
婦人經水適來不可汗。云岐:太陽證,非頭痛項強,不可發汗。)
非身熱惡寒,不可發汗。非脈浮,不可發汗。仁齋:大便瀉利者不可汗。內傷勞倦者不可發汗。房勞陰虛者不可汗。夢泄遺精者不可汗。金瘡流血者不可汗。癰腫初破者不可汗。新產者不可汗。《永類》:傷寒發汗有四難:凡發熱頭痛而有汗惡風者,例發其汗,汗不止為漏風,或有發痙者,一難也。發熱頭痛尺脈遲,發熱頭痛脈弦細,俱不可汗,二難也。
白話文:
少陰脈沉細數
少陰脈搏動細弱而頻數,表示病邪藏於體內,不可發汗。
少陰脈微
少陰脈搏動微弱,表示陽氣衰竭,不可發汗。
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出
只有身體手腳冰冷而無汗,勉強發汗,會導致血液從口鼻流出,為上下氣血兩虛,難以治療。
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而發熱,不可發汗,汗則口傷爛赤
一兩天至四五天後,手腳冰冷伴隨發熱,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口舌潰爛發紅。
下利清穀,不可發汗,汗出脹滿
腹瀉排出水樣便,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腹脹。
南陽
南方氣候炎熱:
- 壞病(熱病)不可發汗
- 風溫(風寒夾熱)不可發汗
- 濕溫(濕熱夾寒)不可發汗
虛煩者不可汗
虛弱煩躁的人不可發汗。
婦人經水適來不可汗
婦女月經剛來潮時不可發汗。
雲岐
太陽病證,如果不伴有頭痛、頸項強直,不可發汗。
非身熱惡寒,不可發汗
既不發燒也不怕冷,不可發汗。
非脈浮,不可發汗
脈搏不浮,不可發汗。
仁齋
大便腹瀉者不可發汗。
- 內傷勞倦者不可發汗。
- 房事過度,陰氣虛者不可發汗。
- 夢遺、滑精者不可發汗。
- 金瘡流血者不可發汗。
- 癰腫初破者不可發汗。
- 產後婦女不可發汗。
《永類》
傷寒發汗有四個難點:
- 發燒頭痛並見出汗惡風者,應讓其出汗,出汗不止為漏風,或有發痙者,為一難。
- 發燒頭痛尺脈遲緩,發燒頭痛脈搏弦細,均不可發汗,為二難。
動氣在臍左右上下,不可汗,三難也。春宜汗,不可大發、以陽氣尚微,冬大汗,以陽氣在臟,四難也。健曰:氣虛脈微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血虛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消陰。里證具而便結溺利者,不可發汗,汗則津液外耗,而屎更燥。舌黃胎乾焦刺者,不可發汗,汗則津枯火熾,而昏冒譫妄。
見斑,不可發汗,汗藥辛溫搏血,而斑毒內潰。淋家不可發汗。瘡家不可汗。)
白話文:
生氣時,氣體會在肚臍左右上下流動,不要流汗,否則會導致三種難題。春天適合流汗,但不可過度流汗,因為陽氣尚未充足;冬天則不宜大量流汗,因為陽氣已藏於臟腑。健康的人要記住,氣虛脈微者不可發汗,流汗會耗損陽氣;血虛脈弱者也不可發汗,流汗會損耗陰血。內熱便秘者也不宜發汗,流汗會耗損津液,導致便秘加重。舌苔黃、口干舌燥者,不可發汗,流汗會導致津液枯竭,火氣旺盛,進而出現神志不清。
身上出現斑點者,不可發汗,因為發汗的藥物辛溫,會迫使血液流動,導致斑毒潰爛。尿路感染者和患有瘡瘍者,也不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