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七 (2)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治第十五

(叔和)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諸不可汗、不可下病證,前三陰三陽篇中,經注已具者,更不復出;其餘無者,於此以後經注備見。)

脈澀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鳳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寸關為陽,脈當浮盛,弱反在關,則裡氣不及;澀反在巔,則表氣不逮。衛行脈外,浮為在上以候衛,微反在上,是陽氣不足;榮行脈中,沉為在下以候營;澀反在下,是無血。陽微不能固外相順接,故厥而且寒;陽微無津液,故不能作汗。

若發汗,必亡陽而躁。經曰:汗多亡陽,遂虛。惡寒煩躁不得眠也。)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在臍之右也。《難經》曰:肺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者,肺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肺主氣,開竅於鼻,氣虛則不能衛血,血溢妄行,隨氣出於鼻為衄。

亡津液,胃燥則煩渴,而心苦煩,肺惡寒,飲冷則傷於肺,故飲即吐水。《活人》: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葉湯。)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不止,筋惕肉瞤。(《難經》曰:肝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肝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左也。肝為陰之主,發汗,汗出不止,則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

《針經》曰:上虛則眩。《活人》: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汗止,次服建中湯。)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難經》曰:心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氣不治,正氣內虛,動蒸在臍之上也。心為陽,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

《活人》:宜服李根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難經》曰:腎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者,氣不治,正氣內虛,動氣發於臍之下也。腎者,主水;無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

骨節苦疼者,腎主骨也。目暈,腎病,目𥉂𥉂如無所見也。惡寒者,腎主寒也,食則反吐,谷不得前者,腎水乾也。王冰曰:病嘔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活人》: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蠟臥,不能自溫。(咽者,胃之系。胃經不和,則咽內不利。發汗攻陽,血隨發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經不和,而反攻表,則陽虛於外,故氣欲絕,手足冷,欲蜷臥而不能自溫。)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硬,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像,根本異源。(動數之脈,為熱在表;微弱之脈,為熱在裡。

發汗亡津液,則熱氣愈甚,胃中乾燥,故大便難,腹中乾,胃中燥,故煩。根本雖有表裡之異,逆治之後,熱傳則一,是以病形相像也。)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數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弦在上,則風傷氣,風勝者,陽為之運動;微在下,為寒傷血,血傷者,里為之陰寒。氣怫鬱為上實,里有陰寒為下虛,表熱裡寒,意欲得溫,若反發汗,亡陽陰獨,故寒慄不能自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肺寒氣逆,咳者則劇;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干,小便不利;膈中陽氣虛,心中飢而煩也。一日一夜,氣大會於肺,邪上相擊,晬時而發,形如寒瘧,但寒無熱,虛而寒慄。發汗攻陽,則陽氣愈虛,陰氣愈甚,故蜷而苦滿,腹中復堅者也。)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痿,聲不得前。(厥而脈緊,少陽傷寒也,法當溫里,而反發汗,則損少陰之氣。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腎為之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而咽嘶舌痿,聲不得前。)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不可發汗而強發之,輕者因發汗而重而難瘥;重者脫去其陰陽之氣,言亂目眩而死。經曰:脫陽者,見鬼,是此言亂也;脫陰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見玄,是近於盲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肺虛冷,上虛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

上虛發汗,則陽氣外亡。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不能與陰相接,故四肢厥逆冷。)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邪傳為熱,欲行於里。

若反下之,邪熱乘虛流於胃中為虛煩,為,心中懊憹如飢;若發汗,則虛其表,熱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痙;若熏之,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氣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

(互考:大陽病八九日,如瘧,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而惡風,陰陽俱虛也,不可發汗吐下。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無陽也,不可發汗。太陽發汗太多,因致痙。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陽明傷寒,脈沉喘滿,不可發汗。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為少陽,不可發汗。

少陰脈沉細數,為在裡,不可發汗。少陰脈微,為亡陽,不可發汗。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血從口鼻出,為下厥上竭,難治。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而發熱,不可發汗,汗則口傷爛赤。下利清穀,不可發汗,汗出脹滿。南陽:壞病不可發汗,風溫不可汗,濕溫不可汗。虛煩者不可汗。

婦人經水適來不可汗。云岐:太陽證,非頭痛項強,不可發汗。)

非身熱惡寒,不可發汗。非脈浮,不可發汗。仁齋:大便瀉利者不可汗。內傷勞倦者不可發汗。房勞陰虛者不可汗。夢泄遺精者不可汗。金瘡流血者不可汗。癰腫初破者不可汗。新產者不可汗。《永類》:傷寒發汗有四難:凡發熱頭痛而有汗惡風者,例發其汗,汗不止為漏風,或有發痙者,一難也。發熱頭痛尺脈遲,發熱頭痛脈弦細,俱不可汗,二難也。

動氣在臍左右上下,不可汗,三難也。春宜汗,不可大發、以陽氣尚微,冬大汗,以陽氣在臟,四難也。健曰:氣虛脈微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血虛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消陰。里證具而便結溺利者,不可發汗,汗則津液外耗,而屎更燥。舌黃胎乾焦刺者,不可發汗,汗則津枯火熾,而昏冒譫妄。

見斑,不可發汗,汗藥辛溫搏血,而斑毒內潰。淋家不可發汗。瘡家不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