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七 (1)

1. 辨霍亂病脈證治第十三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三焦者,水穀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以飲食不節,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也。健曰:平陳合藿香正氣散治之宜。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發熱頭痛,身惡寒者,本是傷寒,因邪入里,傷於脾胃,上吐下利,令為霍亂。利止里和,復更發熱者,還是傷寒,必汗出而解。《明理》:傷寒吐利者,邪氣所傷;霍亂吐利者,飲食所傷。

白話文:

問曰:什麼是霍亂?答曰:霍亂是指嘔吐和腹瀉的症狀。

三焦是食物和飲料進入體內的通道。如果邪氣停留在上焦,就會出現嘔吐但不腹瀉的情況;若邪氣在下焦,則會表現為腹瀉但不嘔吐;當邪氣停留在中焦時,就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這種病症通常由飲食過度或不當、寒熱不調、飲食和體液混亂、以及陰陽失衡引起。輕度的霍亂只表現為嘔吐和腹瀉,而重度則會使患者感到混亂。陳平、陳健等人認為,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平陳合藿香正氣散進行治療。

問曰:如果患者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疼痛、畏寒,並伴有嘔吐和腹瀉,這代表了什麼病症?答曰:這就是霍亂的症狀。如果患者自行嘔吐和腹瀉後,症狀停止,但再次出現發燒,這也是霍亂的表現。

發燒、頭痛、畏寒的症狀原本可能是傷寒的徵兆,但如果邪氣進入內臟,影響到脾胃,導致嘔吐和腹瀉,就會轉化為霍亂。當腹瀉停止,內部恢復平衡後,再次出現發燒,這仍然是傷寒的表現,預示著患者需要出汗來痊癒。根據《明理》的觀點,傷寒的嘔吐和腹瀉是由邪氣造成,而霍亂的嘔吐和腹瀉則是由飲食問題引起。

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如此條云云者,是霍亂兼傷寒者也。)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微為亡陽,澀為亡血。傷寒脈微澀,則本是霍亂,吐利亡陽亡血,吐利止,傷寒之邪未已,還是傷寒也。卻四五日,邪傳陰經之時,裡虛遇邪,必作自利。本嘔者,邪湛於上;又利者,邪甚於下。先霍亂裡氣大虛,又傷寒之邪,再傳為吐利,是重虛也,故為不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裡氣熱也,此屬陽明,便必硬也。

白話文:

如果有人同時感染了傷寒和霍亂,內外失調,伴隨頭痛發熱、嘔吐腹瀉,這種情況就是霍亂兼傷寒。傷寒患者如果脈象微弱而澀,說明本質上是霍亂,只是現在表現為傷寒。過了四五天,寒邪傳入陰經,就會轉為腹瀉。原本嘔吐腹瀉的人,是無法治療的。如果病人想大便卻排不出,反而覺得虛弱,仍然腹瀉,這屬於陽明經病症,大便必定會很硬,十三天後就會痊癒。這是因為病程已經走完的緣故。

(微弱的脈象代表陽氣不足,澀脈代表失血。傷寒患者脈象微弱而澀,說明本質上是霍亂,嘔吐腹瀉導致陽氣和血液損耗,嘔吐腹瀉停止,但傷寒之邪仍然存在,所以還是傷寒。過了四五天,寒邪傳入陰經時,由於身體內虛弱,遇到邪氣就會腹瀉。原本嘔吐是因為寒邪在上焦,腹瀉是因為寒邪在下焦。先患霍亂導致身體元氣大虛,又感染了傷寒,再發展為嘔吐腹瀉,是身體極度虛弱,所以無法治療。如果想大便卻覺得虛弱,說明是內熱,這屬於陽明經病症,大便必定會很硬。)

解說

這段文字描述了傷寒和霍亂兩種疾病的病理特徵,並指出同時感染兩種疾病的嚴重性和難以治療。其中提到了脈象、病程、腹瀉、嘔吐等症状,以及陽氣、陰經、陽明經等中醫理論概念,具有一定的醫學價值。

十三日愈者,傷寒六日傳遍三陽三陰,後六日再傳經盡,則陰陽和,大邪已去而愈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下利後,亡津液,當便硬,能食為胃和,必自愈。不能食者,胃氣方和,過一日當愈。

不愈者,暴熱使之能食,非陽明氣和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曰: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而益血。仁齋:霍亂要審察冷熱而治,若夏月暑霍亂,脈虛,小便少,不可用附子、乾薑,細辨之。

白話文:

十三天就痊癒的人,傷寒在六天內傳遍了三陽三陰,隨後六天再傳遍全身經絡,這樣一來,陰陽調和,大邪祛除,也就痊癒了。)拉肚子後,應該很快就會便祕,便祕就能吃東西而痊癒;現在反而不能吃東西,到後續經絡時,稍微能夠吃點東西,再過一經,就能吃東西,過一天,就會痊癒。不痊癒的人,不屬於陽明經。(拉肚子後,津液流失,應該很快就會便祕,能吃東西說明胃氣調和,必定會自己痊癒。不能吃東西的人,胃氣剛調和,過一天就會痊癒。

不痊癒的人,是暴熱讓他能夠吃東西的,不是陽明氣調和的。)

惡寒脈搏微弱,而且又拉肚子,拉肚子停止了,這是失血了,應服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惡寒脈搏微弱而拉肚子的,是陽虛陰盛的緣故,拉肚子停止了表示津液內竭,所以說失血。《金匱要略》說: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而益血。喻嘉言:霍亂一定要審查冷熱而治療,如果在夏天暑季發生霍亂,脈搏虛弱,小便少,不可使用「附子」、「乾薑」,要詳細辨別。)

又曰:中暑霍亂,只宜五苓散加香藿、扁豆、葛根、薑汁炒黃連類治之。觀子:東南之氣,多暑熱,霍亂作於夏秋者眾,故治宜五苓藿香正氣。西北之氣多陰寒,霍亂兼於傷寒者眾,甚者,且清穀,脈微,裡寒外熱,厥作格陽,故治非理中四逆不可。是知地宜不同,寒熱頓異,施治之殊,又不獨傷寒為然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頭痛發熱,則邪自風寒而來。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陽分,則為熱。熱多欲飲水者,與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陰分,則為寒,寒多不用水者,與理中丸以溫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小和之。

白話文:

另外說到:中暑霍亂,只適宜使用五苓散加上香藿、扁豆、葛根、薑汁炒黃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觀察各地:東南方的氣候,多暑熱,在夏秋之際發生霍亂的人很多,所以治療宜用五苓藿香來扶正氣。西北方的氣候多陰寒,霍亂兼帶傷寒的人很多,嚴重的還清穀、脈象微弱,裡寒外熱,厥象格陽,所以治療非理中四逆湯不可。由此可知地區不同,寒熱相異,用藥治療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不僅傷寒如此。

)霍亂,頭痛發熱,全身疼痛,熱證較重,想要喝水,用五苓散主治;寒證較重,不想要喝水,用理中丸主治。(頭痛發熱,說明病邪由風寒引起。中焦是寒熱相半的界限,病邪稍微偏高,位於陽分,就表現為熱。熱重想要喝水,用五苓散來宣散;病邪稍微偏低,位於陰分,就表現為寒,寒重不想要喝水,用理中丸來溫暖。)嘔吐腹瀉停止,但全身疼痛未止,應當從外在緩解調和,宜用桂枝小和湯 治療。

(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者。《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是已。)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逆冷者,四逆湯主之。(上吐下利,裡虛汗出,發熱惡寒,表未解也;四肢拘急,手足逆冷,陽虛陰勝也,與四逆湯助陽退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亡津液,則小便當少,小便複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陽氣大虛也。脈微為亡陽,若無外熱,但內寒,下利清穀,為純陰。此以外為陽未絕,猶可與四逆湯救之。)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吐已下斷,津液內竭,則不當汗出,汗出者,不當厥。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嘔吐,並伴隨身體內在平衡狀態的協調,這表示裡證已經改善。但如果身體疼痛持續,表示表證還沒解除,可以少量服用桂枝湯協助緩解。根據《外臺》記載,如果裡證協調而表證還存在,通過發汗的方法可以痊癒。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大汗淋漓、發熱惡寒、四肢拘緊、手腳冰冷等症狀,可以服用四逆湯治療。

(如果出現上吐下瀉、裡虛出汗、發熱惡寒,表示表證還未解除;四肢拘緊、手腳冰冷,表示陽虛陰盛,可以使用四逆湯來幫助陽氣升高,驅除陰寒。)

如果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小便頻繁、大汗淋漓、下瀉清穀、內寒外熱、脈象微弱將斷的症狀,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

(嘔吐腹瀉會導致津液流失,所以小便應該是減少的。但如果小便頻繁而大汗淋漓,表示津液失控,陽氣極度虛弱。脈象微弱表示陽氣將盡,如果沒有外熱症狀,只有內寒,下瀉清穀,表示純陰證。這種情況下,陽氣外顯尚未完全消失,還可以服用四逆湯搶救。)

如果嘔吐腹瀉已經停止,但仍出汗且脈象微弱將斷、四肢拘緊不解,可以使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

(嘔吐腹瀉後津液內耗殆盡,不應該再出汗。如果仍然出汗,而且脈象微弱,表示不應該出現厥證。

今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陰氣欲勝也。若能與湯藥,恐陰為拒格,或嘔或躁,不得復入也。與通脈四逆加膽汁,膽苦入心而通脈,膽寒補肝而和陰,引置湯藥不被拒格。《內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內經》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新虛不勝穀氣,是以小煩。)

白話文:

現在如果病人出汗且昏厥,四肢緊繃僵硬無法舒展,脈搏微弱幾乎消失,這就是陰氣將要勝過陽氣的表現。如果強行給予湯藥,恐怕陰氣會抗拒阻礙,導致病人嘔吐或躁動不安,藥物無法進入身體。因此,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膽汁。膽汁苦味入心,可以通暢脈絡;膽汁寒性可以補益肝臟,協調陰陽,引導湯藥不被阻拒。正如《內經》所言:「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這就是這個道理。

病人出現嘔吐腹瀉、發汗、脈搏平穩、輕微煩躁的症狀,這是因為新虛不勝穀氣的緣故。

正如《內經》所言:「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新虛不勝穀氣,所以才會出現輕微的煩躁。

2.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治第十四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大病新差,氣血未復,餘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差,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差,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以陰陽相感動,其餘毒相染著,如換易也。

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於上也。與燒揮散以通陰氣。)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病有勞復,有食復。傷寒新差,血氣未平,餘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傳,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

白話文: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傷寒,是陰陽相互交替而導致的疾病,患者身體沉重,氣息微弱,小腹裡急痛,或牽連到陰部感到拘攣,熱氣上衝胸膛,頭部沉重不想抬起,眼睛裡出現花紋,膝蓋和小腿拘急,可以用燒褌散來治療。)

(大病新差,氣血未復,餘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差,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差,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以陰陽相感動,其餘毒相染著,如換易也。)

(大病初愈,氣血尚未恢復,餘熱未消,強行結合陰陽而患病者,叫做“易”。男子大病初愈,尚未恢復,而與婦女發生性關係,患病者,叫做“陽易”;婦女大病初愈,尚未恢復,與男子發生性關係,患病者,叫做“陰易”。這是由於陰陽相互感應,其餘毒相互沾染,就像互相交換一樣。)

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於上也。與燒揮散以通陰氣。)

(患者身體沉重氣息微弱,是因為損傷了真氣。小腹裡急痛,牽連到陰部感到拘攣,膝蓋和小腿拘急,這是陰氣極盛的表現。熱氣上衝胸膛,頭部沉重不想抬起,眼睛裡出現花紋,這是由於感應的毒素,以及交換的氣息,向上熏蒸所致。可以用燒褌散來通達陰氣。)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大病初愈後過度勞累而復發者,可以用枳實梔子湯治療。如果患者有宿食,可以加入大黃,劑量為五至六枚博棋子大小。)

(病有勞復,有食復。傷寒新差,血氣未平,餘熱未盡,早作勞動病者,名曰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傳,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

(疾病的復發,有勞復和食復兩種。傷寒初愈,血氣尚未平復,餘熱未消,就過早地勞動而復發者,叫做“勞復”。疾病的熱症稍微減輕,就強行進食,熱氣有所積聚,由於穀氣停留傳導,兩陽氣相合而患病者,叫做“食復”。勞復,則熱氣浮越,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來解毒。)

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健曰:病差而復,必因本原未旺,稍勞即復,須調養氣血為主。何以因消克表托之枳實梔子湯耶?若食復,如無陳垢在內,必因脾不健運,偶食即停,或腹滿發熱,亦當助脾運化為事,未便通用大黃損其津氣。二者俱要審察脈舌,而制其宜,庶不犯虛虛之誡。

)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實者,以下解之。(差後餘熱未盡,更發熱者,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脈浮者,熱在表也,故以汗解之。沉者,熱在裡也,故以下解之。)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大病差後,脾胃氣虛,不能制約腎水,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白話文:

食復

如果飲食過度,就會在胃裡積存宿食,可以用大黃等藥物瀉下。

如果病情好轉後又復發,必定是因為身體的元氣沒有恢復,稍微勞累就會復發,應該以調理氣血為主。

何以因消克表託之枳實湯耶?

如果因為飲食過度而復發,如果沒有積存的宿便,必定是因為脾氣虛弱,飲食後就會停滯,或者出現腹脹發熱,也應該以幫助脾運化為主要治療方法,不宜使用大黃損傷津氣。

這兩種情況都要仔細觀察脈象和舌頭,然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才能避免損傷虛弱的身體。

傷寒

傷寒好轉後,如果再次發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脈象浮浮的,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脈象沉實的,可以使用瀉下的方式治療。

大病

大病好轉後,如果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可以使用牡蠣澤瀉散治療。

《要略》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與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散水。)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汗後陽氣不足,胃中虛寒,不內津液,故喜唾不了了,與理中丸以溫其胃。)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傷寒解後,津液不足而虛羸,餘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氣逆欲吐,與竹葉石膏湯調胃散熱。)

白話文:

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尿,可以用牡蠣澤瀉散來利尿排水;大病初癒後,經常喜歡吐口水,久久不能停止,這是胃中有寒,應該用丸藥溫暖它,可以用理中丸;傷寒痊癒後,體虛乏力,氣逆想吐,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陽明旺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曰暮微煩,當下之,以損宿食。健曰:此亦未可驟下,只宜助脾運化為妥。)

白話文:

這位患者的症狀已經改善了,但是在傍晚時分會有些許不適感。這是因為病情剛好轉,身體還比較虛弱,尤其是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所以無法消化大量的食物,因此感到些許不舒服。如果減少進食量,症狀就會得到緩解。 另外,在傍晚的時候,由於太陽開始西斜,人的陽氣也逐漸減弱,加上患者還有宿食(即前一天的食物)停留在胃部,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也不能輕易使用瀉藥來解決問題,最好還是幫助脾胃進行正常的代謝和消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並不是立即就能見效的,需要慢慢調理才能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