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9)
《傷寒直指》卷一 (9)
1. 辨平脈法第一
雖下之,亦須大柴胡,切不可輕用承氣。不然,姑守之。何也?因脈浮大故也。雖云屬腑者,病已傳裡,不當汗矣,但比上文入里淺耳。成氏不當註解表二字。不岩:屬腑亦有汗法。此以心下硬,有熱,則非汗之所能除也。熱愈,作熱愈甚看為是。觀子:此脈證在兩可疑似之間,汗下俱不可輕忽也。
心下硬,似內實可攻。然脈浮大,且身熱,便非必攻之證。故必審果下於腑,全屬於臟者,攻之。不可以猶有外熱,為之發汗也。若猶屬腑,在欲結未結之際,則無論攻大便不可,即利小便亦忌也。利小便,必溲數。溲數,則大便轉硬矣。且屬臟之可攻,不可汗,豈獨大汗之,其熱愈增。
即小汗之,亦令便難也。何也?浮大,則本氣已虛故發汗,則陽虛轉甚。利小便,則陰虛隨甚,況攻下之失當乎。然豈特浮大者不可遽攻也。浮遲者,亦如之。遲則均為證,似可攻,而脈非必攻者也。審之,法皆未可攻。心下硬與腹硬滿不同。腹滿,邪已結聚成實。此但心下硬,或緣表邪未悉收斂入胃,或緣裡虛所結,猶屬微淺。
曰心下,曰反硬,自與非下不可者異矣。節內從脈浮大有熱說起,末復結歸尚未可攻,義頗顯然。經又云陽明病,心下硬滿者,攻之。利不止,死。可互證也。此所謂腑,但取與臟相對而言。彼為入里,此猶屬外之義,非同便硬屬腑之腑也。健曰:傷寒審經腑,而此言臟,蓋古文之通稱,不可認為真臟之臟。
夫臟者,藏精而不泄者也。烏可以攻乎哉?雖心下硬,而脈浮大有熱,豈是驟攻屬腑之證。不令溲汗,是大法也。言脈遲未可攻,是矣。其或有可攻者,須察硬處,拒按與否,舌現何色。若舌焦黑,中官實邪窒滯,致脈道不利而遲者,須急攻之,庶無他變。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
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浮芤相搏,陰陽不諧。胃氣獨治,鬱而生熱,消鑠津液,其陽則絕。健曰:浮陽芤陰,是氣血兩虛之象。胃者,氣血之總司。氣血既虛,則胃無津液,而邪熱愈熾,致成陰虛陽亢,所謂獨陽不生,將自絕矣。)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病有不可治者,謂邪氣勝於正氣也。《內經》曰:大則邪至,火則病進。脈浮而洪者,邪氣勝也。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正氣脫也。水漿不下者,胃氣盡也。形體不仁者,營衛絕也。不仁,痛癢不知也。《針經》曰:營衛不行,故為不仁。邪與正爭則亂,安則靜。乍靜乍亂,正負邪勝也。
正氣既脫,胃氣又盡,營衛俱絕,邪氣獨勝,故死也。宇泰:火之將滅也,必明。脈來浮洪湧盛,此將去人體之兆。再以下文諸證,可必命絕矣。)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肺為氣之主,為津液之帥。汗出發潤,津脫也。喘而不休,氣脫也。
白話文:
即使要使用瀉下藥,也必須用大柴胡湯,千萬不可輕易使用承氣湯。如果不是這樣,就暫且觀察,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是浮大之故。雖然說病邪進入腑,病已經傳入體內,不應該發汗了,但比起前面說的入裡還淺一些。成氏不應該將「表」字註解在這裡。我不贊同:病在腑也有使用汗法的。這裡指的是心下部有硬,並且有熱,這種情況就不是發汗能解決的了。熱越來越嚴重,應該把熱越來越加重視為正確的判斷。觀子認為:這種脈象和症狀處於可以發汗也可以瀉下的模棱兩可之間,使用汗法或瀉法都不可輕率。
心下部有硬,像是體內有實邪可以攻瀉。但脈象是浮大的,而且身體發熱,就不一定是必須攻瀉的症狀。所以必須仔細判斷,如果病邪確實已經進入腑,完全屬於臟的病症,才能攻瀉。不可以因為還有外在的熱就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病邪還屬於腑,在將要結實卻未完全結實的時候,無論是攻瀉大便不可,即使利小便也要禁止。利小便,一定會小便次數增多。小便次數增多,大便就會變得更硬。而且屬於臟的病症可以攻瀉,不可以發汗,難道只是大量發汗會讓熱更嚴重嗎?
即使是少量發汗,也會使大便難解。為什麼呢?脈浮大,說明身體的本氣已經虛弱,所以發汗,會讓陽虛更加嚴重。利小便,就會讓陰虛更加嚴重,更何況是攻下使用不當呢?然而難道只有脈浮大的情況不可以輕易攻瀉嗎?脈浮遲的,也一樣。脈遲的通常為實證,像是可以攻瀉,但脈象不是必須攻瀉的。仔細審察,這些情況都不可以攻瀉。心下部硬和腹部硬滿不同。腹部滿,是邪氣已經結聚成實。這裡只是心下部硬,或許是因為表邪還沒有完全收斂入胃,或許是因為裡虛造成的結聚,仍然屬於較輕淺的情況。
說心下部,說反而有硬,自然和必須攻瀉的情況不同。這一段從脈浮大有熱說起,最後總結還是不可以攻瀉,意思非常明顯。經典又說,陽明病,心下部硬滿的,攻瀉後,如果瀉利不止,就會死亡。可以互相印證。這裡所說的腑,只是相對於臟而言。那邊是指病邪入裡,這裡還是屬於外在之意,不是同於大便硬屬於腑的腑。健說:傷寒辨別經絡和腑,而這裡說臟,是古代的通稱,不可以認為是真正的五臟六腑的臟。
臟,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的。怎麼可以用攻瀉的方法呢?雖然心下部有硬,而脈象浮大有熱,這哪裡是立刻攻瀉屬於腑的症狀呢?不讓小便和出汗,是大法則。說脈遲不可以攻瀉,是對的。如果其中有可以攻瀉的,必須觀察硬的地方,是否拒絕按壓,舌頭是什麼顏色。如果舌頭焦黑,中焦邪氣阻塞,導致脈道不利而遲的,必須立刻攻瀉,或許可以避免其他變化。脈浮而且空。浮為陽,空為陰。
浮脈和空脈相搏,胃氣生熱,陽氣就會耗竭。(浮脈和空脈相搏,陰陽不調和。胃氣獨自運作,鬱積而生熱,消磨津液,陽氣就會耗竭。健說:浮為陽,空為陰,是氣血兩虛的現象。胃是氣血的總管。氣血既然虛弱,胃就沒有津液,邪熱就會更加熾盛,導致陰虛陽亢,所謂的孤陽不生,將要自行耗竭。)脈浮而且洪大,身體出汗如油,喘息不停,水漿都喝不下去,身體感覺麻木,時而安靜時而躁亂,這是要喪命的徵兆。
(病有無法治療的,是指邪氣勝過正氣。《內經》說:脈象很大,表示邪氣已至,火熱旺盛,表示病情加重。脈浮而洪大,是邪氣旺盛。身體出汗如油,喘息不停,是正氣衰竭。水漿都喝不下去,是胃氣衰竭。形體麻木,是營衛之氣衰竭。麻木,是指感覺不到疼痛和癢。《針經》說:營衛之氣不能運行,所以會麻木。邪氣和正氣相爭就會躁亂,安靜就是正氣尚存。時而安靜時而躁亂,是正氣衰弱而邪氣旺盛。
正氣既然衰竭,胃氣又盡,營衛之氣都衰竭,邪氣獨自旺盛,所以會死亡。宇泰認為:火將要熄滅的時候,一定會更明亮。脈來浮大而且湧盛,這將是要離開人體的徵兆。再以下文的各種症狀來看,可以確定要喪命了。)又還不知道哪個臟器先受其害。如果汗出濕潤,喘息不停,這是肺先衰竭。(肺是氣的主管,是津液的統帥。汗出濕潤,是津液脫失。喘息不停,是氣脫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