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序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序 (1)

1. 《傷寒直指》序

醫乃性命之學而不易精,病於傷寒之證為難治,以其邪既殺厲而傳變迅疾也。始太陽,終厥陰,六經病狀,出自《內經》,未有方法,蓋上古以針砭為工耳。逮漢張仲景撰《傷寒論》,而三陽三陰、傳經、直中、兩感、正病、合病、並病之旨始備。設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

條晰病情,區畫經絡,候察色脈,分別陰陽、邪正、虛實、表裡昭然,以垂萬世,為立法制方之祖。惜其書值喪亂散佚。至晉王叔和搜輯成編,失其次第,精義不能貫串,後賢引伸索解,恆嘆遺珠。是傷寒書顯而猶晦矣。窺其一句之內,隻字之間,仲景力具史筆,豈肯忽略,以負後人。

核其原論,可想見諸篇條理之斷續紛壇者,乃遺文脫漏也。顧一經之中,病象多端,而主方只一最可疑也。如太陽傷寒主麻黃,中風主桂枝,治表之劑也,在裡者亦可主於是乎?或謂從太陽所傳,故以二湯為主。然表裡懸殊,烏能概治。至三陽並病、厥陰、及瘦暍霍亂等篇,文情舛錯,有論無方。

昧者不察,動口稱之,舉手法之,往往貽誤。《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初則應表,次則應和,終則應清、應下、應溫、應補,各有隨時調度。凡病層次,大法皆然,古今一理。麻桂辛溫表藥,混行直任,能無偏弊者乎?況仲景諄誡執方,明示禁條,經雖同而表裡異,豈事一方以該六法之後先乎?夫法者,體也;方者,用也,相須而不相悖也。且三百九十七法,考之終未合數。

王安道《溯洄集》辨之甚詳。即所引《內經》,分敘六經形證。如陽明篇無目痛,少陽篇言胸脅滿而不言痛,太陰篇無嗌乾,厥陰篇無囊縮。若此者,非無是證而勿論也,實有以脫之耳。書非仲景全壁,明矣。讀仲景書,要知病情傳變,乃所患之經也,不可不循理推求,治法方藥,乃救病之權也,不可不隨機活變。抑或人地不同,風俗偏尚,邪氣為患則一,傳經變病則一,勿作印定,始有見道之日。

(健)於此備嘗辛苦,稍知滋味,不得不為仲景辨。前輩發揮傷寒,奚止汗牛充棟。然能道其所以然,未盡所以然之妙,致後來之士猶豫趑趄,毫釐千里,道日遠而日離矣。(健)後學,匪敢尚論古今。竊念人生疾苦,惟傷寒變幻叵測,故不惜心力,願求根抵,以究差失。幸得林觀子《傷寒折衷》,彙集諸家議論,參閱之久,不覺神遊象現。

奈板燼書少,未克流通宇宙,冀圖復刻,尚乏其人。雖然,傷寒註疏,觀子蒐羅殆遍,但未釐剔是否,恐學者泥於趨向。因不揣荒陋,選精節約而復編之。凡有疑竇,悉補管見,以發前賢未盡之蘊。方之不合於證,有誤於人者,更參脈舌之顯晦,取先哲變通良法,斟酌損益,以體仲景大旨,而軌傷寒之實際,質諸高明,務期有濟於世耳。許學士云:余讀仲景書,師仲景法,未嘗守仲景方。

白話文:

《傷寒直指》序:

醫學是關乎性命的學問,卻不易精通;疾病之中,傷寒之症尤其難治,因為其邪氣兇猛且變化迅速。病症從太陽經開始,到厥陰經結束,六經的病症記載源自《內經》,但當時尚未有完整的治療方法,上古時期主要依靠針灸砭石治病。直到漢代張仲景撰寫《傷寒論》,三陰三陽、傳經、直中、兩感、正病、合病、並病等理論才完備。書中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詳細分析病情,劃分經絡變化,觀察面色與脈象,區分陰陽、邪正、虛實、表裡等,成為後世立法制方的典範。

可惜此書因戰亂散佚,晉代王叔和雖將其蒐集編纂,卻錯亂了次序,使精義未能連貫,後世學者雖竭力推求,仍不免遺憾。因此,《傷寒論》雖流傳,卻仍有晦澀之處。仔細推敲其文字,可見仲景用詞嚴謹,絕非敷衍,後人遺漏的部分可能導致條理中斷。

書中同一經脈的病症變化多端,卻常以一主方為治,令人疑惑。例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中風用桂枝湯,此為解表之劑,但若病在裡,是否仍適用?有人認為因病症由太陽經傳變,故仍以二湯為主,然而表裡差異懸殊,豈能一概而治?尤其三陽並病、厥陰、以及霍亂等篇,文意混亂,甚至只有論述而無方劑。不明者盲目遵循,往往誤事。

《內經》提到,人受寒則發熱,初應解表,次應調和,最終應清、下、溫、補,各有時機。大體治療層次如此,古今同理。麻黃、桂枝屬辛溫解表藥,若隨意濫用,怎能沒有偏差?況且仲景反覆告誡不可執守一法,明列禁忌,六經病症雖同,表裡卻有別,豈能以一法概括六經之治?

治療方法是根本,方劑是運用,二者相輔相成。然而《傷寒論》中三百九十七法,考證後仍不合數目,王安道《溯洄集》對此辨析甚詳。書中引用《內經》分述六經症狀,卻有缺失,例如陽明篇未提目痛,少陽篇言胸脅滿不言痛,太陰篇無咽乾,厥陰篇無囊縮等。這些並非無此症狀,而是脫漏所致。可見現存《傷寒論》已非仲景原貌。

讀仲景書,須明白病症傳變規律,不可拘泥字面;治法和方藥是解救疾病的權宜之計,須隨機應變。各地風土、體質不同,但邪氣致病與傳變之理相同,不可刻板套用。

我(編者自稱「健」)對此深有體會,歷經艱辛,略知其中奧妙,故不得不為仲景辯正。前人研究傷寒的著作雖多如牛毛,但能闡明其理者甚少,反而使後學者困惑,偏離正道。我作為後學,不敢妄評古今,唯念傷寒變化莫測,危及生命,故竭盡心力,探求根本。

所幸獲林觀子《傷寒折衷》,匯聚各家見解,反覆研讀,豁然開朗。可惜此書流傳不廣,鮮為人知,希望重新刊刻,卻無人擔當。雖然林氏蒐羅廣泛,但未詳辨正誤,恐學者誤入歧途。因此,我不自量力,選取精要重新編輯,對疑問之處提出己見,闡發前人未盡之旨。若方劑與病症不符,則參考脈象、舌象,採用先賢變通之法,調整增刪,以符合仲景本意,貼合實際治療需求,供高明者檢視,期能有益於世。

正如許學士所言:「我讀仲景書,學仲景法,卻從不拘泥於仲景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