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8)
《傷寒直指》卷一 (8)
1. 辨平脈法第一
營工之氣,脾胃之氣所為也。胃傷脾動,則內虛。營衛之氣,乘虛內陷。浮數二脈,數脈先退,而浮脈獨存,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也。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脾雖躁動,不能持久,故數脈先改而微,故知脾氣不治。脾不治,則孰為津液?津液少,胃中乾燥,故知大便硬。
脾病善噫,得後與氣,乃衰,故知氣噫而除也。本以脈浮傷胃,胃傷則止於傷而已。故浮脈獨存,不與數脈俱退,邪氣獨留於脾,無與於胃。胃中空虛,故飢而思食也。胃能納,脾不能化,則食而不消。所以然者,脾中真火,乃能殺穀,邪熱不能殺穀也。穀不化,反增胃中之熱。
則潮熱而渴,勢所必至矣。若數不改微,而改遲緩,病退之後,與未病之前,一息四至,度數如法。如是而飢,飢而能食,食即能化,不為患也。然數脈不改遲緩,非時而見,脾氣躁動,肌肉必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
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微為亡陽,澀為無血,不當汗而強汗之,令病氣微。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故曰陽微則惡寒。不當下而強下之,令陰氣弱,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故曰陰弱則發熱。
氣為陽,血為陰。陽以候氣,陰以候血。陰脈遲澀,為營血不足。故知亡血。經曰: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損庵:大發其汗,傷陽也,宜其脈微而惡寒。又數大下之,傷陰也,宜其脈澀而發熱。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而首尾獨言亡血,下之亡陰,不必言汗,亦血類故也。
健曰:微澀之脈,其人已自氣血兩虛。況因大汗大下之後,不免乎盛夏惡寒,嚴冬惡熱。陽微陰弱之體,豈能勝冷勝熱哉。非是盛夏,直延至盛冬也。)脈浮而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浮大之脈,當責邪在表。若心下反硬者,熱已甚而內結也。有熱屬臟者,謂別無虛寒,而但見裡熱。
臟屬陰,為悉在裡,故可攻下之。不可以脈浮大,更與發汗也。《病源》曰:熱毒氣乘心,心下痞滿,宜速下之。)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一本有甚字。)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雖心下硬,若無里證,但見表證者,病尚在陽,謂之屬腑。
當先解表,然後攻痞。勿以飲結而利小便。其溲數,大便必硬也。經曰:小便數者,大便必硬。謂走其津液也。汗多,則邪除而熱愈;汗少,則邪熱不盡,又走津液,必便難也。硬家當下。設脈遲,則裡氣未實,未可攻也。三陽曰:雖心下硬,亦須脈緊有力,五六日不大便,方可下。
白話文:
營氣的運行,是脾胃之氣所主導的。當胃受到損傷,脾氣就會躁動,導致體內虛弱。這時,營衛之氣就會趁虛向下陷。如果脈象呈現浮數,數脈會先減弱,而只剩下浮脈,這個人一定會大便乾燥,並且會打嗝,之後打嗝會停止。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本是因為數脈在動,表示脾氣躁動,但這種躁動不能持久,所以數脈會先變成微弱。由此可知,脾氣已經無法正常運作。脾氣不能正常運作,就無法產生津液,津液減少,胃就會乾燥,所以會大便乾燥。
脾臟有病的人容易打嗝,打嗝後,會稍微減輕,之後又會停止,所以說打嗝會停止。原本是因為浮脈代表胃受到損傷,胃受傷就只會停留在受傷的狀態而已。所以只剩下浮脈,不會像數脈一樣減弱,邪氣獨自留在脾臟,與胃沒有關係。胃中空虛,所以會感到飢餓想吃東西。胃可以接納食物,但脾臟不能消化,所以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會這樣的原因是,脾臟的真火才能消化食物,邪熱是不能消化食物的。食物無法消化,反而會增加胃中的熱氣。
這樣就會出現潮熱和口渴,這是必然的趨勢。如果數脈沒有減弱,而是變成遲緩,病癒之後,脈象會和生病前一樣,一分鐘四次,脈象的頻率符合常規。如果是這樣,而且感到飢餓,飢餓又能吃,吃了又能消化,就不會是問題。但是,如果數脈沒有變成遲緩,而是突然出現,表示脾氣躁動,肌肉就一定會長出惡性瘡瘍。
醫生說:病人脈象微弱又澀,這是因為醫生的治療錯誤造成的。如果大量發汗,又多次使用瀉藥,這個人就會因為失去血液而感到惡寒。之後會發熱,而且發熱不會停止。夏天很熱,卻想穿厚衣服;冬天很冷,卻想裸露身體。會這樣的原因是,陽氣虛弱就會感到惡寒,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這是因為醫生發汗,導致陽氣虛弱,又使用瀉藥,導致陰氣虛弱。五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冷。
因為陽氣虛弱,不能抵抗寒冷,所以想穿厚衣服。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在體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氣虛弱,不能抵抗熱,所以想裸露身體。而且陰脈遲緩又澀,所以知道是失去了血液。(脈微表示陽氣虛弱,脈澀表示缺乏血液,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導致病氣微弱。陰氣上衝到陽氣中,就會感到惡寒,所以說陽氣虛弱就會感到惡寒。不應該使用瀉藥卻強行使用,導致陰氣虛弱,陽氣下陷到陰氣中,就會發熱,所以說陰氣虛弱就會發熱。
氣屬陽,血屬陰。陽脈可以判斷氣的情況,陰脈可以判斷血的情況。陰脈遲緩又澀,表示營血不足,所以知道是失去了血液。醫書說:寸脈遲緩的人,不可以發汗。因為營氣不足,血液太少。損庵認為:大量發汗,會損傷陽氣,所以脈象會微弱並感到惡寒。又多次使用瀉藥,會損傷陰氣,所以脈象會澀而且發熱。陰陽兩傷,就會氣血兩虛。但這裡只說失去了血液,是因為瀉藥會損傷陰氣,不用說發汗,也屬於血的範疇。
健認為:脈象微弱又澀的人,本身就已經氣血兩虛。更何況又經過大量發汗和瀉藥之後,就難免會出現盛夏惡寒和嚴冬惡熱的情況。陽氣虛弱陰氣不足的身體,怎麼能抵抗寒冷和炎熱呢?不只是盛夏,甚至會持續到盛冬。)脈象浮而且大,心下感到硬,有熱,如果病在臟,就要用瀉藥來治療,不要發汗。(浮大之脈,應該是邪氣在體表。如果心下反而感到硬,表示熱已經很嚴重並且在體內結聚。有熱而且病在臟,表示沒有其他虛寒的情況,只有體內的熱。
臟屬陰,表示病都在體內,所以可以用瀉藥治療。不可以因為脈象浮大,就再發汗。《病源》說:熱毒之氣侵入心臟,心下痞悶,應該趕快使用瀉藥。)如果病在腑,不要讓小便次數增多。小便次數增多,就會大便乾燥。汗多,熱就會減輕。(有一版本有「甚」字。)汗少,大便就會困難。如果脈象遲緩,就還不能用瀉藥。(雖然心下感到硬,如果沒有體內之證,只有體表之證,表示病還在陽,就是病在腑。
應該先解表,然後再治療痞悶。不要因為水液停滯而利小便。如果小便次數增多,大便一定會乾燥。醫書說: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乾燥。意思是水液流失了。汗多,邪氣就會消除,熱就會減輕;汗少,邪熱就不能完全消除,又會流失水液,一定會大便困難。如果大便乾燥,應該用瀉藥。如果脈象遲緩,表示體內的氣還不足,不能用瀉藥。三陽說:雖然心下感到硬,也必須要脈象有力,五六天不大便,才能用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