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7)
《傷寒直指》卷一 (7)
1. 辨平脈法第一
損庵:趺陽,一名衝陽,一名會元,在腳背上,去陷谷三寸,乃足陽明先天之動脈也。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長。若胃氣已憊,水穀不進,穀神已去,臟腑無所稟受,其脈不動而死也。故必診趺陽以察胃氣焉。切脈輕重,為氣血之分。浮而大者,輕取有餘,重按不足,故為氣實血虛之診。
輕取不大而澀,知脾胃氣不足矣。不足則轉輸失職,而下利。見下利,屬少陰。經曰:腎主二便,故云少陰如經。少陰之脈微細沉緊。此以弦而浮為調者,最宜活看。應弦浮而反滑數,所以知其便膿,此桃花湯證也。少陰動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名曰太谿。屎,音矢。)
寸口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汗也。(《脈經、云:風傷陽,寒傷陰。衛為陽,營為陰。風為陽,寒為陰。各從其類而傷也。易曰:水流濕,火就燥者,是矣。衛得風則熱,營得寒則痛。營衛俱病,故骨節煩疼。當與麻黃湯發汗則愈。
宇泰:風,陽物也。其體在外,其傷在衛。飄然流行於上者,其脈不得不浮也。寒,陰物也。其體在中,其傷在營。揪然繳急而斂縮者,其脈不得不緊也。營衛俱病,而骨節煩疼,當開戶以逐之,麻黃湯發汗是也。觀子:既云風寒營衛兩傷,何以不主大青龍?蓋證僅骨節煩疼,則寒閉腠理為急,故單行發汗耳。健按:上文述趺陽,此忽言寸口,下節又是趺陽,豈非叔和編次失緒,非仲景原本明矣。
)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脈數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
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經,常也。趺陽之脈,以候脾胃,故遲緩為常。若浮數,即為妄下,傷動脾胃,致邪氣乘虛內陷也。蓋因下里虛,營衛內陷,邪客於脾所為也。何以故?數則動脾。數先微者,脾邪先陷於裡也。
反但浮者,胃虛脾熱,津液干少,大便必硬。《針經》曰:脾病,則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故氣噫而除也。脾主消磨水穀。今邪氣獨留,脾氣不治,故心中雖飢,不能殺穀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為熱爍,故潮熱而發渴也。趺陽之脈,本遲而緩,因下後變浮為數。
營衛內陷,數復改微,是脈因前後度數本如法,但邪熱陷脾而善飢也。脈數不時者,法當改微,而復不微,是邪不傳裡,但鬱於營衛之中,必出自肌皮而生惡瘡也。宇泰:胃脈遲緩,其本也。若浮而數,則病矣。胃氣傷,故虛,虛故浮。脾氣動,故躁,躁故數。知為誤下之故。
白話文:
[辨平脈法第一]
**損庵說:**腳背上的動脈,又叫衝陽穴或會元穴,在腳背上,離陷谷穴三寸的位置,這是足陽明胃經先天的動脈。胃是水穀的海洋,五臟六腑的首要。如果胃氣衰敗,水穀無法進入,穀神離去,臟腑沒有可以依靠的來源,這個脈搏就會停止跳動,人就會死亡。所以必須診察腳背的動脈來了解胃氣的情況。診脈時按壓的輕重,可以區分氣和血的情況。脈象浮而且大,輕輕按壓感覺有餘,重重按壓反而不足,這種情況是氣實血虛的表現。
如果輕按脈象不大而且澀,就表示脾胃的氣不足了。氣不足就會導致轉輸功能失常,出現腹瀉。出現腹瀉的情況,屬於少陰病。經書說:腎主管二便,所以說少陰就像經病一樣。少陰的脈象是微細、沉而緊。這裡說脈象應該是弦而且浮的才是正常的,必須靈活地看待。如果脈象應該是弦浮卻反而變成滑數,就可以判斷是有膿血便,這是桃花湯證。少陰的動脈,在腳內踝後面跟骨的上方,叫做太谿穴。(屎,發音同矢)
寸口的脈象浮而且緊,浮是風邪侵襲,緊是寒邪侵襲。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氣。營氣和衛氣都受到傷害,就會出現骨節煩痛,應該發汗治療。(《脈經》說:風邪傷陽氣,寒邪傷陰氣。衛氣屬於陽,營氣屬於陰。風邪屬於陽,寒邪屬於陰。它們各自按照屬性來傷害人體。就像《易經》說的:水往低濕的地方流,火往乾燥的地方燒一樣。衛氣受到風邪侵襲就會發熱,營氣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疼痛。營氣和衛氣都受到傷害,所以會出現骨節煩痛。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治療就可以痊癒。)
**宇泰說:**風,屬於陽性的東西。它的位置在外,所以傷害的是衛氣。它輕飄飄地在上部流動,所以脈象必定是浮的。寒,屬於陰性的東西。它的位置在內,所以傷害的是營氣。它收縮急促,所以脈象必定是緊的。營氣和衛氣都受到傷害,出現骨節煩痛,應該打開毛孔讓邪氣散發出去,用麻黃湯發汗治療是正確的。**觀子說:**既然說風寒同時傷害了營氣和衛氣,為什麼不用大青龍湯呢?因為症狀只有骨節煩痛,說明寒邪閉塞了腠理是當前最緊急的,所以單獨使用發汗的方法就可以了。**健按:**前面說的是腳背的動脈(趺陽脈),這裡突然說到寸口的脈,下一節又說回腳背的動脈,難道不是王叔和編排次序時出了錯誤,不是張仲景的原本嗎?
腳背的動脈脈象遲而緩慢,這是胃氣正常的表現。腳背的動脈脈象浮而且數,浮是傷到胃氣,數是傷到脾氣。這不是疾病本身造成的,而是醫生錯誤地使用瀉下藥造成的。營氣和衛氣都內陷,脈象應該先是微弱的。如果脈象反而只是浮,這個人一定會大便硬結,打嗝後會感覺舒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本脈象數是傷到脾氣,如果脈象先是微弱,就可以知道是脾氣虛弱了,導致大便硬結,打嗝後會感覺舒服。現在脈象反而變浮,數的脈象也變弱了,說明邪氣單獨停留在體內。心中會感覺飢餓,但邪熱會阻止消化。
如果出現潮熱、口渴的症狀,數脈應該變得遲緩。脈象按照前後的規律變化,像正常一樣,病人就會感覺飢餓;如果數脈的變化不正常,就會生惡瘡。(經,表示正常。腳背的動脈,是用來觀察脾胃情況的,所以遲緩是正常的。如果出現浮數的脈象,就表示是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傷害了脾胃,導致邪氣乘虛內陷。因為錯誤使用瀉下藥導致身體內部虛弱,營氣和衛氣內陷,邪氣進入脾臟所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數脈會使脾氣躁動。數脈先變微弱,說明是脾臟的邪氣先陷於內部了。
如果脈象反而只是浮,說明是胃虛脾熱,體內津液不足,大便必然硬結。《針經》說:脾臟有病,就會經常打嗝。打嗝後吐出氣體,就會感覺很舒服,所以說打嗝後就會舒服。脾臟主管消化水穀。現在邪氣單獨停留在體內,脾氣虛弱,所以心中雖然飢餓,卻不能消化食物。脾臟主管為胃輸送津液,脾臟被熱邪灼傷,所以會出現潮熱和口渴。腳背的動脈,本來是遲緩的,因為瀉下後變成浮數。
營氣和衛氣內陷,數脈又變微弱,說明脈象按照前後的規律變化本來是正常的,只是因為邪熱陷於脾臟,所以會感覺飢餓。如果脈象數而不時,應該變微弱卻沒有變,說明邪氣沒有傳到內部,只是鬱積在營氣和衛氣之中,一定會從肌膚外表生出惡瘡。**宇泰說:**胃的脈象遲緩,是正常的表現。如果脈象浮而且數,就是病態了。胃氣受傷,就會虛弱,虛弱所以脈象會浮。脾氣躁動,所以脈象會數。知道這是因為錯誤使用瀉下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