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六 (2)
《傷寒直指》卷六 (2)
1. 辨少陰病脈證治第十一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裡深也。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故但欲寐。亮宸:少陰為陰中之陰,寒邪中之,則兩陰相合,其為陰寒甚矣。脈細微者,邪在裡,而為純陰也。邪在少陰、衛氣受團,而不能出之陽,故但欲寐矣。
觀子:厥陰脈微緩,太陰脈沉細。今少陰脈亦見微細者,經異,而陰寒無大異也。衛氣夜行於陰,則寐,但欲寐者,陽氣虛,陰氣盛,故目恆瞑,昏昏然閉矣。陰主合,主靜也,然邪傳於裡,熱氣內伏者,亦多寐,宜分別治之。)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白話文:
厥陰經脈象微緩,太陰經脈象沉細,而少陰經脈象也呈現微細,雖然經絡不同,但陰寒之氣並無太大差異。衛氣夜間運行於陰經,則人昏睡,但欲寐者,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導致患者眼睛經常閉合,昏昏欲睡。陰經主合,主靜,但若病邪深入體內,熱氣內伏,也會導致患者昏昏欲睡,需根據病因進行分別治療。
解析
- 厥陰脈微緩,太陰脈沉細:說明厥陰經和太陰經脈象的變化。
- 經異,而陰寒無大異也:說明雖然三經脈象不同,但其陰寒之氣並無太大差異。
- 衛氣夜行於陰,則寐:說明衛氣夜間運行於陰經,人就會昏睡。
- 陽氣虛,陰氣盛:說明患者陽氣不足,陰氣旺盛,導致昏昏欲睡。
- 熱氣內伏者,亦多寐:說明除了寒邪,熱邪也會導致患者昏昏欲睡。
少陰病患者會出現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意亂,昏昏欲睡等症狀,持續五到六天後,還會出現腹瀉和口渴的症状,這屬於少陰病。
解析
- 少陰病,欲吐不吐:說明少陰病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状。
- 心煩,但欲寐:說明患者會出現心煩意亂,昏昏欲睡的症状。
- 自利而渴:說明患者會出現腹瀉和口渴的症状。
總結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少陰病的症状和病机,指出少陰病的主要病因是寒邪侵犯少陰經,导致卫气运行受阻,以及阳气不足,阴气旺盛。其症状包括脉象微细,昏昏欲睡,欲吐不吐,心烦,腹泻和口渴。最后强调了少阴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分别治疗。
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欲吐不吐,心煩者,表邪傳裡也。若腹滿痛,則屬太陰,此但欲寐,則屬少陰。五六日,邪傳少陰之時,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則屬太陰。此自利而渴,為寒在下焦,屬少陰。
腎虛水燥,渴欲引水自枚,下焦虛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經曰: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下利雖渴,然以小便色白,明非裡熱,不可不察。亮宸:病入少陰,當發厥吐利,然其始,亦未盡發,但寒伏於裡,兀兀欲吐,而不即吐也。煩者,少陰之脈,從肺絡心,寒客於腎,氣上凌心,心不能堪。
白話文:
身體虛弱,所以會忍不住想喝水。如果小便顏色發白,就代表少陰病的症狀很明顯;小便顏色發白,代表下焦虛寒,寒氣入侵,無法控制水分,所以小便顏色才會發白。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煩意亂,說明外邪入侵內裡。如果肚子脹痛,屬於太陰病;如果只想睡覺,就屬於少陰病。五六天後,邪氣傳入少陰經時,如果腹瀉但不想喝水,說明寒氣停留在中焦,屬於太陰病。如果腹瀉又想喝水,說明寒氣在下焦,屬於少陰病。
腎臟虛弱,水分不足,口渴想喝水,下焦虛寒,無法控制水分,小便顏色才會發白。經書上說:腹瀉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氣。雖然這個病人腹瀉也口渴,但小便顏色發白,說明不是裡熱,必須仔細觀察。亮宸說:病入少陰經,就會發作厥逆、嘔吐和腹瀉,但一開始還沒完全發作,只是寒氣藏在裡面,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心煩意亂,是因為少陰經的脈絡,從肺部連接到心臟,寒氣侵襲腎臟,寒氣上升到心臟,心臟無法承受。
陰病伏藏甚微,往往邪不甚覺,至五六日,寒極而然,故自利而渴。少陰屬水,主液,真陽虛極,不能主液,故引水自救。小便自利,色白,下焦之寒顯甚,而溫劑不可緩矣。然今之少陰病,小便多黃赤,其白者甚少,不可不知也。三陽云:此寒中陰經而傳入陰臟者,其引水自救,浮腸在上也,若有大渴,方可論陽邪傳陰熱證。
觀子:欲吐不吐,心煩,虛陽格越於上,但欲寐,自利,小便白,里之真寒已深,法當白通四逆類溫之。雖有燥渴,乃腎虛水涸,引水自救,非裡熱下利之渴也。故小便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又曰下焦虛寒,故便色白。論分四段,而反復之,只是一意。成氏作熱邪內傳解,誤矣。
白話文:
陰病的症狀潛伏隱蔽,往往不易察覺,直到五六天後,寒氣極盛才會發作,所以患者會腹瀉且口渴。少陰屬水,主掌體液,真陽虛弱至極,無法控制體液,因此才會引水自救。小便自利,顏色白,說明下焦寒氣很重,需要及時溫暖治療。然而如今的少陰病,小便多為黃色或赤色,顏色白的很少,這一點需要留意。三陽經論述:這是寒邪從陰經傳入陰臟,引水自救,浮腸在上,如果出現嚴重口渴,才能考慮是陽邪傳入陰熱的表現。
觀子說:想吐但吐不出來,心煩意亂,虛陽上浮,只想睡覺,腹瀉,小便白,說明體內真寒已經很深,應該採用白通四逆類溫熱藥物治療。雖然患者可能口渴,但這是腎虛水涸,引水自救的表現,不是裡熱下利的口渴。所以小便白是少陰病的典型表現,也說明下焦虛寒,導致大便顏色白。文章分為四段,反覆強調,其實只是一個意思。成氏將此症狀解釋為熱邪內傳,是錯誤的。
要知此渴,與口燥舌乾之渴不同。若兼腹滿,便閉,惡熱諸證,自當作陽邪傳裡治之。既裡虛自利,小便白,其為虛寒明甚。特曰下焦者,正見陰既盛於下,陽必格於上,豈可以煩渴而誤攻其熱哉。健曰:此少陰傷寒陰證也,文無誤,而註疏詳,不與傳邪相涉。)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脈陰陽俱緊,為傷寒,法當無汗;反汗出者,陽虛不固也,故云亡陽。以無陽陰獨,是屬少陰。《內經》曰:邪客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少陰寒甚,是當咽痛,而復吐利。南陽:若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陰證也。
白話文:
這種口渴與一般的口乾舌燥不同,如果同時伴隨腹脹、便秘、怕熱等症狀,就應該用治療陽邪入侵的方法。如果患者體內虛弱,容易腹瀉,小便清澈,就說明是虛寒的症狀。特別提到下焦,是因為陰氣過盛在下,陽氣必然被逼到上,不能因為口渴就誤以為是熱症而攻之。
病人脈象陰陽皆緊,卻反而出汗,這是陽氣衰敗的表現,屬於少陰證。這種情況一般會伴隨咽喉疼痛,甚至吐瀉。
《病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少陰之絡,毒氣上衝,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瘡也。觀子:陰陽俱緊,內外之寒已深,微陽復外越汗出者,陰盛欲亡陽也。積陰在下,格熱上浮,客於咽絡而痛,然其裡寒之重,吐利必隨作矣,豈非內真寒而外假熱,上下不並者乎!健曰:陰陽俱緊,人迎氣口皆緊,表裡俱寒也,須通脈四逆救本,而咽痛次之。)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咳而下利,裡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強責少陰之汗,津液內竭,加火氣煩之,故譫語,小便難也。)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為邪在經,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此少陰病,脈沉細數者,為邪在裡,不可發汗。
白話文:
《病源論》說:這種病症是下部的脈絡都不到達,陰陽隔絕,邪氣客滯在少陰的經絡中,有毒的氣往上衝,所以咽喉不利,或者疼痛或化膿。
觀子說:陰陽脈都緊繃,裡外寒氣已深,微陽再外越而出汗的,是陰盛衰竭陽氣的緣故。積聚的陰邪在下面,阻隔熱氣上浮,客滯於咽絡而疼痛,但它的裡寒很重,嘔吐、腹瀉一定會跟著發生,難道不正是內裡真寒而外感假熱,上下不相符嗎?
《素問·脈解篇》說:陰陽脈都緊繃,人迎和氣口都緊繃,這是表裡都有寒氣,必須通脈散寒,救治根本,而咽痛是其次的。)少陰病,咳嗽並腹瀉譫語的,是被火氣劫奪所致,小便一定困難,是因為過度求取少陰發汗的緣故。
(咳嗽並腹瀉,是裡寒而津液虧虛,反而被火氣劫奪,過度求取少陰發汗,津液內竭,加上火氣煩擾,所以譫語,小便困難。)少陰病,脈搏細小、沉伏而數,病位在裡面,不可發汗。(少陰病,開始的時候,反而發熱,脈沉的,是邪氣在經絡,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這裡的少陰病,脈沉細數的,是邪氣在裡,不可發汗。)
觀子:細沉之中,加之以數,政陽邪入里之微。入里安可復汗乎?健曰:病得細沉數脈,無論少陰,皆非汗證,是應瀉之診矣。如舌上干黃,當於三黃湯內求之。)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脈微為亡陽,表虛不可汗,脈弱澀,為亡陽,裡虛不可下。
三陽云:脈弱澀,陰脈也。澀為血少,乃亡陰也,故不可下。陽字誤。觀子:少陰病,其脈微,則陽已虛矣。設誤與發汗,有不致亡陽者乎?然不獨寸脈微為陽已虛也。其尺脈弱澀者,陰更虛矣,奚可復下乎?既汗下俱在所戒,法惟溫經而邪自除矣。健曰:此二節,言少陰不可發汗與妄下之禁。
白話文:
這段醫籍討論了少陰病的治療方法。觀子提出,當患者脈象細沉,且有數脈,說明陽氣不足,邪氣已經入侵內里。這種情況下,不適合用汗法。
健則進一步解釋,少陰病的脈象細沉數,無論是少陰病本身還是其他病症,都不適合用汗法,應該用瀉法治療。例如,舌苔乾燥發黃,就應該用三黃湯。
此外,少陰病的脈象微弱,不能用汗法,因為陽氣虛衰。尺脈弱澀則代表陰氣虛衰,更不能用下法。
三陽則指出,脈弱澀代表陰氣不足,不能用下法。觀子進一步說明,少陰病的脈象微弱,說明陽氣虛衰。如果錯誤地用汗法,會導致陽氣更加虛衰。尺脈弱澀則說明陰氣虛衰,更不能用下法。
最後,觀子總結道,少陰病忌諱發汗和下法,最好的方法是溫經,讓邪氣自然消散。健也同意觀子的觀點,強調這兩段文字就是說明少陰病不能發汗和妄下法的禁忌。
)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少陰病,脈緊者,寒甚也。至七八日,傳經盡,應解之時,自下利,脈暴微者,寒氣得泄也。若陰寒勝正,陽虛而泄者,則手足厥而脈緊不去;今手足溫,脈緊反去,知陽氣復,寒氣去,故為欲解。下利煩躁者逆,此正勝邪微,雖煩,下利必自止。
觀子:按真寒入臟,未有不作吐與利者。蓋腎主二便,裡虛氣寒,則下焦不復禁固,故下利。其並膈上之陽亦虛者,胃寒不納,則吐且利。此少陰病,或作於始,或得於繼,而必以是為主證也。經雖雜見於各條,而於四逆正治吐利之際,反無特出之文,則其佚而未全,明矣。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脈搏緊緊的,如果持續七到八天,就會出現腹瀉。脈搏突然變得微弱,手腳卻反而變暖,而原本緊緊的脈搏也消失了,這是疾病快要痊癒的徵兆,即使感到煩躁,腹瀉也會自然停止。少陰病患者脈搏緊緊的,代表寒氣很重。到了第七、第八天,寒氣已經傳遍經絡,應該要解毒的時候,卻出現腹瀉,脈搏突然變得微弱,這是寒氣得以宣洩的表現。如果陰寒氣盛,陽氣虛弱導致腹瀉,那麼手腳會冰冷,脈搏也依然緊緊的;現在手腳變暖,脈搏也消失,說明陽氣恢復,寒氣消散,所以是快要痊癒的徵兆。腹瀉導致煩躁,是逆向的現象,代表正氣勝過邪氣,雖然感到煩躁,但腹瀉必定會自然停止。
按:真正的寒氣入侵臟腑,不會不出現嘔吐和腹瀉。腎臟主導大小便,如果內虛氣寒,下焦就無法禁固,因此會出現腹瀉。如果同時伴隨著上焦陽氣虛弱,胃寒不能受納,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少陰病,有可能是疾病初期就出現,也有可能是繼發出現,但嘔吐和腹瀉必定是主要症狀。雖然經書中散見於各個條目,但在四逆治療嘔吐和腹瀉的時候,卻沒有特別突出的描述,說明經書不完整,遺漏了一些內容。
學者各以意推之可耳。健曰:少陰病,脈緊,不言惡寒發熱。至七八日,但自下利,足見真寒入臟,而非在經之表邪也。治之當以附子理中湯,下條同此。)少陰病,下利,若自利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下利,惡寒蜷臥,寒極而陰勝也。利自止,手足溫者,里和陽氣得復,故為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可治。(惡寒而蠟,陰寒盛也,時時自煩,欲去衣被,為陽氣得復,故云可治。觀子:雖同為惡寒,身蜷自煩,則非不煩而躁之比,欲去衣被,則非四逆之比,陽猶勝陰,故可治也。健曰:既惡寒而蜷,何自煩,又欲去衣被?此陽極似陰,乃傳邪所致,而非直中之證,故云可治。不與治法,蓋脫文也。
白話文:
各個醫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對症下藥。
少陰病,脈搏緊,不說自己怕冷或發燒。到了七八天,只是自己腹瀉,很明顯是正氣不足,寒氣入侵體內,而不是表面的邪氣。治療時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
少陰病,腹瀉,如果腹瀉自己停止了,怕冷而蜷縮著身體,手腳溫和的人,可以治療。
少陰病,腹瀉,怕冷蜷縮,寒冷極致,陰氣過盛。腹瀉自己停止,手腳溫和的人,表示內部平和,陽氣恢復,所以可以治療。
少陰病,怕冷而蜷縮,有時自己煩躁,想要脫下衣物,可以治療。
怕冷而蜷縮,是陰寒過盛,時常煩躁,想要脫下衣物,表示陽氣恢復,所以說可以治療。觀子:雖然都表現出怕冷,身體蜷縮自煩,但和不煩躁而煩躁不同,想要脫下衣物,和四逆的情況不同,陽氣仍勝過陰氣,所以可以治療。
少陰病,既然怕冷而蜷縮,為什麼自己會煩躁,又想要脫下衣物?這是因為陽氣極致像陰氣,是外邪傳入所導致的,而不是直接中寒的證據,所以說可以治療。沒有提供治療方法,應該是脫漏文字。
觀子言其陽猶勝陰,非四逆比,不可以熱劑誤投,明矣。黃氏所謂涼劑,從陰退陽之法,正合是證。)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少陰中風,陽脈當浮,而陽脈微者,表邪緩也,陰脈當沉,而陰脈浮者,裡氣和也。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調和,故為欲愈。觀子:反發熱,與真寒但傷於經者,少陰之寒傷表也。
此中風者,少陰之風傷表也。是臟寒為病之外,各有表邪初入之證,與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之條,皆但啟其端,而不復及他證與治法,則知經文之散失良多。雖然微此,則並陰經中風之病,亦無從知之矣。健按:此是少陰風傷表證,仲景但言其端,諸家未發其蘊,愚以為少陰之表屬膀胱。
白話文:
觀子指出,患者陽氣雖然仍然比陰氣旺盛,但不是四逆症的表現,因此不能用熱性藥物治療,這是很明顯的道理。黃氏所說的涼劑,是從陰氣退回陽氣的方法,正好符合這個症狀。
少陰中風,脈象陽氣微弱而陰氣浮現的,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因為少陰中風,陽氣應該浮在表面,而陽氣微弱表示表邪消退緩慢;陰氣應該沉在裡面,而陰氣浮現表示內氣和緩。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調和,所以病情正在好轉。
觀子又指出,患者出現反覆發熱的現象,與真正的寒邪僅傷及經脈不同,是少陰的寒邪傷到了表層。
這種中風,屬於少陰的風邪侵犯表層。除了臟腑寒邪造成疾病之外,還有表邪初入的證狀。而厥陰中風,脈象微弱浮現表示病情好轉,脈象不浮則表示病情沒有好轉,這些條文都只是提到了症狀的端倪,並沒有進一步說明其他的證狀和治療方法,可見經文散失了很多。
雖然只有這些片段,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了解陰經中風的病症。健按:這是少陰風邪侵犯表層的證狀,仲景只是提到了它的基本症狀,其他醫家也沒有深入研究。我認為少陰的表層屬於膀胱。
膀胱是太陽之經,即以太陽中風法治之,則少陰之表邪亦可解,臟腑之氣必自和矣。與桂枝,未為不可,因所中亦輕,故無發熱,脈得陽微陰浮,為欲愈。)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陽生於子,子為一陽,醜為二陽,寅為三陽,少陰解於此者,陰得陽,則解也。)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
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經曰: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厥者,則陽氣未衰,雖反熱不死。脈不至者,吐利暴虛也,灸少陰七壯,以通其脈。觀子:非臟,不吐利並作,然手足不逆冷而反發熱,是陽不盡,而陰極復生也。雖吐利重虛,脈或不至,當溫以艾火,助其陽氣之得復耳。
白話文:
膀胱經屬於太陽經,因此可以用治療太陽中風的方法來治療,這樣就能順便解除少陰經的表邪,臟腑的氣機也會自然調和。可以用桂枝來治療,因為病況不嚴重,所以沒有發熱,脈象是陽微陰浮,代表正在痊癒。少陰病想要痊癒,通常會在子時到寅時之間好轉。這是因為陽氣從子時開始生長,子時是一陽,丑時是二陽,寅時是三陽,少陰病在這個時候好轉,是因為陰氣得到了陽氣的幫助而解開了。如果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沒有冰冷反而是發熱的,就不會致命。如果脈象摸不到,就應該灸少陰穴七壯。古書上說,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四肢冰冷的,會致命。如果出現嘔吐腹瀉但手腳沒有冰冷,就代表陽氣尚未衰竭,即使出現發熱也不會死亡。脈象摸不到,是因嘔吐腹瀉導致身體虛弱,灸少陰穴七壯可以通脈。古書上記載,不是臟腑出現問題,就不會同時出現嘔吐腹瀉,但手腳沒有冰冷反而是發熱,代表陽氣尚未耗盡,陰氣極度虛弱後又開始恢復。雖然嘔吐腹瀉導致身體非常虛弱,脈象可能摸不到,但應該用艾火溫灸,幫助陽氣恢復。
)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膀胱,太陽也。少陰太陽為表裡,少陰病至八九日,寒邪變熱,復傳太陽。太陽為諸陽主氣,熱在太陽,故一身手足盡熱。太陽多血少氣,為熱所乘,則血散下行,必便血也。觀子:八九日,邪復傳太陽,雖一身手足盡熱,而必侵入膀胱,迫血下行,蓋得於少陰者,本陰邪,故出之太陽,亦必從太陽之裡也。以是知陰極陽生之理,在少陰亦有之,又不獨厥陰為然矣。
健曰:便血,溺血也。血泄,則熱可退而自己;如不已,阿膠雞子黃湯與之亦穩。)
白話文:
少陰病如果拖到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表示熱氣已經跑到膀胱了,肯定會便血。因為膀胱屬太陽經,而少陰和太陽是表裡關係,少陰病發展到八九天,寒邪轉化為熱邪,再傳到太陽經。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主氣,熱氣在太陽經,所以全身手腳都發熱。太陽經多血少氣,熱氣侵入就會讓血液散開下行,必然會便血。觀察病人病程,八九天後,邪氣再傳到太陽經,雖然全身手腳都發熱,但熱邪必定會侵入膀胱,迫使血液下行,這是因為少陰病的本質是陰邪,所以從少陰傳到太陽,也一定會從太陽經的裡邊發作。由此可見,陰極陽生,在少陰經也有這種道理,不只厥陰經才會如此。
健曰:便血就是血尿。血流出來了,熱氣就會退去,自然而然就會好。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用阿膠雞子黃湯治療,效果很穩定。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但厥無汗,熱行於里也,而強發汗,虛其經絡,熱乘經虛,迫血妄行,從虛而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諸厥者,皆屬於下,但厥為下厥,血亡於上為上竭,傷氣損血,邪甚正虛,故為難治。
宇泰:但厥無汗,熱入里,而外寒甚也,當溫之,而強發其汗,則衛寒甚,而汗不能出,必內傷其營血,而妄行也。健曰:厥深者,熱亦深,而於少陰病得之,強發其汗,而致妄動其血,是不宜溫熱行經之藥,明矣。宇泰謂其裡熱外寒,曰當溫,恐非,既裡熱動血,必須涼劑瀉之,犀角地黃湯可用於此。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雖然身體冰冷卻沒有流汗,如果強行發汗,必然會導致血氣亂竄,無法控制。血液可能會從口鼻、眼睛等部位流出,這叫做「下厥上竭」,屬於難以治療的病症。因為患者體內熱氣積聚於內,而強行發汗會使經絡虛弱,熱氣乘虛而入,迫使血液亂流,從虛弱的地方流出,例如口鼻或眼睛。各種厥症都屬於下厥,而下厥伴隨血液上湧則稱為上竭。這種病症會損傷氣血,邪氣盛而正氣衰弱,所以難以治療。
宇泰認為,患者雖然身體冰冷,但內熱深藏,而外寒嚴重,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然而強行發汗會加重體表寒氣,導致汗液無法排出,反而會傷及營血,使其亂竄。健則認為,厥症嚴重的患者,體內熱氣也深藏,而少陰病患者強行發汗,導致血氣亂竄,這就說明不適合使用溫熱行經的藥物。宇泰認為患者是內熱外寒,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這恐怕不妥。既然內熱導致血氣亂竄,就應該用涼劑瀉火,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
)少陰病,惡寒身躁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針經》曰: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此油外寒極,純陰無陽,故云不治。)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吐利者,寒甚於里;四逆者,寒甚於表;躁煩者,則陽氣欲絕,難治而死矣。)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止,則水穀竭,眩冒則陽氣脫,故死。觀子:利止似可生,然頭者,諸陽之會,眩而且冒者,雖不下竭,復上脫也,故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躁,脈不至,不煩而蜷者,死。(四逆惡寒,而身蜷,則寒甚,脈不至,則真氣絕。煩,熱也;躁,亂也。若憤躁之躁,從煩而至燥,為來有漸,猶可。
白話文:
如果少陰病患者四肢厥冷、惡寒、身體躁熱,脈搏摸不到,沒有煩躁不安,而且身體蜷縮,這種情況也會死亡。
(四肢厥冷、惡寒、身體蜷縮說明寒氣很重,脈搏摸不到說明真氣耗盡。煩躁是熱症,躁動不安是亂症。如果由煩躁發展到躁動不安,說明病情有緩慢的變化,還有一線生機。)
不煩而躁,是氣欲脫而爭也,譬猶燈將滅而暴明,其能久乎?)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腎為生氣之原,呼吸之門,少陰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生氣斷絕也。健曰:此真陰虛,而氣不歸源之絕證,所謂傷寒專死下虛人,此證類是。)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陰氣方盛,至五六日,傳經盡,陽氣得復,則愈;反更自利煩躁,不得臥寐,正氣已弱,陽不得復,病勝臟,故死。)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當無熱惡寒,反發熱者,邪在表也。雖脈沉,以始得之,則邪氣未深,亦當溫劑,發汗以散之。《活人》: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則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發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可正發汗耳。叔和云: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則表中風寒,未至入里,亦宜溫覆,少汗而解。
白話文:
人如果沒有煩躁卻突然變得焦躁不安,是因為體內氣機想要離散而掙扎,就像快要熄滅的燈突然亮起來一樣,不可能持續很久。少陰病如果持續六七天,呼吸急促,就會死亡。因為腎臟是生氣的根本,也是呼吸的門戶,少陰病六七天不癒,呼吸急促,表示生氣已經斷絕。這種病症是真陰虛弱,氣機無法歸於根本的絕症,就像是傷寒專門致死虛弱的人,這兩種病症很類似。少陰病,脈搏微弱細小沉伏,只想躺著,出汗,不煩躁,自己想吐,到了五六天,拉肚子,又變得煩躁不安,無法躺下睡覺,就會死亡。因為陰氣正盛,到了五六天,傳經完畢,陽氣恢復,就會痊癒。反過來卻又拉肚子煩躁不安,無法躺下睡覺,表示正氣已經衰弱,陽氣無法恢復,疾病戰勝了臟腑,所以會死亡。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發熱,脈搏沉伏,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病本應該沒有發熱惡寒,反而發熱,表示邪氣在表層。雖然脈搏沉伏,但是剛開始發病,邪氣還沒有深入,也應該用溫熱的藥物發汗驅散邪氣。陰病不應該發汗,發汗會損傷經絡。但是太陰病脈搏浮,少陰病發熱,也需要稍微發汗,但是不能直接發汗。叔和說:剛開始是表層風寒,進入內里就不會消散,所以知道初病,是表層風寒,還沒有進入內里,也應該溫暖覆蓋,稍微出汗就能痊癒。
仲景太陰脈浮,桂枝湯;少陰反發熱,脈沉,麻黃附子細辛、麻黃甘草二湯,皆陰證表藥也。要知脈沉細數,病在裡,不可發汗,此大略之言耳。脈應里而發熱在表,宜以小辛之藥,取微汗,而溫散之也。觀子按:例篇云: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以傳邪入里之脈沉矣。此少陰病,體痛骨痛,手足寒,宜附子湯者,脈亦沉;少陰病,急溫之,宜四逆湯者,脈亦沉。至此證,反發熱,與陰寒皆有沉脈,沉但可為病之在裡,而未可專以沉為寒也。
白話文:
仲景認為,如果脉象浮在表,可以用桂枝汤治疗;如果少阴证反倒发热,脉象沉,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甘草汤治疗,这两种汤剂都是针对阴证表症的药物。要注意的是,如果脉象沉而细数,说明病邪已经深入体内,不可使用发汗药,这是大原则。如果脉象应在里而发热在表,则可以用一些微辛的药物,微微出汗,达到温散的效果。例篇中提到,寸关尺脉都沉,说明少阴受病,邪气已经传入体内,所以脉象沉。少阴病伴随身体疼痛、骨头疼痛、手脚冰冷,应该使用附子汤,脉象也沉;少阴病急需温热,应该使用四逆汤,脉象也沉。所以,出现发热反证,以及阴寒症状时,都会出现脉象沉,但脉象沉只能说明病邪在里,不能单凭脉象沉来判断是寒证。
其後一證云少陰病,脈微細沉,又云少陰病,脈細沉數,夫細微、細數,而俱得沉脈,其寒熱自判矣。健按:少陰腎,其臟屬水,其位居北,其令配冬,其色應黑,其脈應尺,其胗應沉。沉為少陰本象,因傷寒而脈沉,未可即為入里之深。若始得之,反熱而無數象煩渴等證,是傷寒之邪在表,應與辛溫達表。
若反熱,而沉中帶數實之脈者,是邪入少陰之裡,又當涼瀉以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二三日,邪未深也,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散之。)
白話文:
少陰病的脈象,有細微沉和細沉數兩種。細微、細數都伴隨著沉脈,說明寒熱的程度已經可以判斷了。少陰屬腎,腎主水,位於北方,應冬令,色黑,脈應尺,脈象應沉。沉脈是少陰的本象,但傷寒導致脈沉,並不一定代表病邪深入內裡。如果剛開始發病,出現發熱但沒有數、煩渴等症狀,說明傷寒的邪氣還在表層,應該用辛溫藥物發汗解表。
如果出現發熱,脈象沉而帶數實,則表示病邪已經深入少陰之裡,需要用涼瀉藥物來治療。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可以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如果二三日後沒有內裡證狀,則可以繼續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病邪還沒有深入,又沒有吐利、厥逆等內裡證狀,所以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來散邪。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脈經》云:風傷陽,寒傷陰。少陰受病則得之於寒,二三日已上,寒極變熱之時,熱煩於內,心中煩,不得臥也。與黃連阿膠湯扶陰散熱。亮宸:邪入少陰,多屬寒證,然亦有鬱而成熱,得之二三日以上,不變吐利,而心中煩者,少陰之脈絡心,熱迫於心,故令煩也。不得臥者,熱盛而心不寧也。
黃連之苦寒,用以為君,正治心中之熱,而黃芩佐之,以止煩,芍藥收陰氣,而泄熱,雞子黃、阿膠以益血,使陰氣足,營血生,心得所養而臥也。觀子:少陰之臟,主水主陰,少陰之脈,從肺絡心,注胸中。邪客在經,而陰衰熱甚,則水必涸,而心火無制,故心中煩擾不眠也。
白話文:
少陰病症
患了少陰病,症狀持續兩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無法入睡,應服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脈經》記載:「風傷陽氣,寒傷陰氣。少陰受病是由寒氣引起,持續兩三天後,寒極生熱,內部熱煩,導致心中煩躁,無法入睡。」服用「黃連阿膠湯」能扶助陰氣,散熱降火。
《亮宸醫案》記載:「邪氣侵入少陰,多為寒證,但也有鬱結化熱的情況。患病兩三天後,不出現嘔吐或腹瀉,但心中煩躁,這是因為少陰經脈連接心臟,熱氣逼迫心臟,所以會引起煩躁。無法入睡,是因為熱氣過旺,導致心神不寧。」
「黃連」性苦寒,用作君藥,針對心中的熱氣;「黃芩」輔佐,用來止煩;「芍藥」收斂陰氣,同時瀉熱;「雞子黃」、「阿膠」養血,讓陰氣充足,營血生出,心臟得到滋養,就能入睡。
《觀子》記載:「少陰的臟腑,主水主陰,少陰的經脈,從肺聯繫到心臟,佈於胸中。邪氣侵襲經脈,導致陰氣衰弱,熱氣旺盛,就會水液枯竭,心火失去控制,因此心中煩亂,無法入睡。」
芩連芍藥以折熱之本,阿膠卵黃以補陰之虛,則邪自解,故曰用此以扶陰散熱耳。夫得之二三日以上,其熱氣猶淺,故但病於心中而未至舌燥口乾之甚也。)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活人》:一二日,為初中病,即入少陰,不經三陽也,故宜治少陰之經。
蓋入少陰者,即惡寒而不熱。宇泰:背者,胸中之腑,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故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則背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但背寒者,陰寒氣盛可知也。又有陰氣不足,陽氣內陷入陰中,表陽新虛,而背惡寒者,如所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腔正常(不苦不燥),後背發冷的,應該灸相關穴位,並輔以附子湯治療。(少陰受客熱,就會口乾舌燥、口渴,口腔正常,說明沒有熱症。後背屬陽,後背發冷,說明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經典中記載:沒有熱症卻發冷的,是由於陰虛導致的。灸療法可以幫助陽氣消散陰氣,附子湯可以溫暖經脈,祛散寒氣。《活人書》中記載:發病一兩天,屬於病情的初期,病邪即已深入少陰經,沒有經過三陽經,所以應當治療少陰經。)
凡是進入少陰經的病症,就是發冷但不發熱。宇泰認為:後背是胸中的臟腑所在,陽經之氣由胸中接受,然後在後背運行,所以後背屬陽,腹部屬陰。陽氣不足,陰寒之氣內盛,就會發背。如果是由於表寒引起的發冷,那麼全身都會發冷。但如果只是後背發冷,說明是陰寒之氣旺盛。還有可能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陷入陰中,導致表陽虛弱,而出現背部發冷的情況,比如傷寒時沒有明顯發熱,但口乾舌燥、心煩,後背略微發冷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一種是由於陰寒之氣旺盛,另一種是由於陽氣內陷。
陰寒為病者,不能消耗津液,故少陰病,口中和。陽氣內陷,熱爍津液,故太陽病口燥舌乾而渴。欲辨陰陽寒熱者,當以此詳之。亮宸:此少陰陽氣在經,將入臟,為下利,以迎而奪之也。凡少陰當下利,今一二日,寒氣未極,故未見下利之證。然背為太陽之經,督脈為諸陽之綱,既見少陰脈微細,欲寐之證,而又兼背惡寒者,此為陽氣大衰,寒將入里,非急固其里而益陽散寒。至六七日,已見躁亂厥逆,下利之證,則無及矣。
故用參朮芍苓,以救里之虛,用附子二枚,以溫散表裡之寒,救陽氣,而逐周身之陰邪,使不得內攻也。其一條身體骨節痛,亦與背寒同為陰寒在經,然手足寒,脈沉,亦入里欲速之勢也,故用藥相同耳。)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腎水,主骨,身體痛,支冷脈沉者,寒盛於陰也。
白話文:
陰寒為病者,不能消耗津液,故少陰病,口中和。 陰寒造成的疾病,病人津液耗損不足,所以少陰病時,口中不覺得口渴。
陽氣內陷,熱爍津液,故太陽病口燥舌乾而渴。 陽氣內陷,熱氣蒸發津液,所以太陽病時,口中乾燥、舌頭乾澀而口渴。
欲辨陰陽寒熱者,當以此詳之。 想要辨別陰陽寒熱的證狀,應該根據這些特徵仔細判斷。
亮宸:此少陰陽氣在經,將入臟,為下利,以迎而奪之也。 亮宸說:這是少陰病證,陽氣仍在經絡中,將要進入臟腑,引起下利,只要及時迎頭趕上,就可以奪回陽氣。
凡少陰當下利,今一二日,寒氣未極,故未見下利之證。 凡是少陰病,都應該出現下利。現在才過了幾天,寒氣還沒有達到極盛,所以還沒有看到下利的證狀。
然背為太陽之經,督脈為諸陽之綱,既見少陰脈微細,欲寐之證,而又兼背惡寒者,此為陽氣大衰,寒將入裏,非急固其裏而益陽散寒。至六七日,已見躁亂厥逆,下利之證,則無及矣。 但是背部是太陽經循行的部位,督脈是諸陽經脈的總綱。現在既見到少陰脈微弱細小,有嗜睡的證狀,又合併背部怕冷,這是陽氣極度衰弱,寒氣將要進入臟腑,如果不趕緊固守住臟腑正氣,並溫散體表的寒氣,等到六七天後,出現煩躁不安、手腳冰冷、下利等證狀,就來不及了。
故用參朮芍苓,以救裏之虛,用附子二枚,以溫散表裡之寒,救陽氣,而逐周身之陰邪,使不得內攻也。 所以使用人參、白朮、芍藥、茯苓,來補益臟腑的虛弱;用附子兩枚,來溫散表裡的寒氣,拯救陽氣,並驅逐全身的陰邪,讓陰邪不能內侵臟腑。
其一條身體骨節痛,亦與背寒同為陰寒在經,然手足寒,脈沉,亦入裏欲速之勢也,故用藥相同耳。) 至於身體痛,骨節痛,手足冰冷,脈象沉弱這一條,也是與背部怕冷一樣,是由於陰寒在經絡中造成的。但是手足冰冷,脈象沉弱,也說明寒氣已經想要進入臟腑,所以用藥與前一條相同。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腎水,主骨,身體痛,支冷脈沉者,寒盛於陰也。 少陰病證,出現身體痛,手足冰冷,骨節痛,脈象沉弱的證狀,應該用附子湯來治療。(少陰病屬於腎水偏虛,腎水主骨,所以會出現身體痛;手足冰冷,脈象沉弱,說明寒氣盛於陰分。)
身疼骨痛,若脈浮,手足熱,則可發汗。此手足寒,脈沉,故當與附子湯溫經。觀子:無熱惡寒發於陰也,得一二日,則病邪直入少陰矣。背,諸陽之綱,但背惡寒,又陽弱之徵矣。此證體痛,骨節痛,猶惡寒相類,不言發熱,是發於陰也。脈沉手足寒,內寒亦顯然矣。雖未至於厥逆之深,而真陰在經,微陽內衰,不輕之候,法惟灸之溫之,兼以人參、苓木。
其氣血庶不致垂敗,故養正溫經,毋偏廢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陽病下利便膿血者,協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裡寒也。與桃花湯固下散寒。健曰:腎主二便,雖陰臟病,而致利膿血,諒非即中而即病者然,勢必邪毒入深,與陽病下利膿血相同也。若寒邪入臟,則下利清穀,不至即便膿血。
白話文:
身體疼痛,骨節痠痛,如果脈象浮動,手腳發熱,可以發汗驅邪。而手腳冰冷,脈象沉穩,應當使用附子湯溫暖經絡。根據《傷寒論》:沒有發熱,卻惡寒,是由於陰寒邪氣引起,病邪若持續一兩天,就會直入少陰。背部是諸陽經絡的匯集處,一旦背部惡寒,說明陽氣虛弱。這種情況下,會出現身體疼痛、骨節疼痛,仍然惡寒,但不發熱,表明病邪是由陰寒引起的。脈象沉穩,手腳冰冷,體內寒氣明顯。雖然還沒有發展到極度虛寒的程度,但體內正氣不足,陽氣虛弱,情況不輕。治療方法主要是艾灸溫補,同時配合使用人參、茯苓。
這樣做可以使氣血不至於敗落,所以既要養護正氣,又要溫暖經絡,不能偏廢。
少陰病,下痢,大便帶有膿血,應當使用桃花湯治療。(陽明病下痢帶膿血,是因為熱邪。少陰病下痢帶膿血,是因為下焦虛寒,經絡不收斂。使用桃花湯固攝下焦,散寒止痛。張仲景說:腎臟主管二便,雖然是陰臟疾病,但導致下痢膿血,恐怕不是立即發病的,一定是邪毒深入體內,與陽明病下痢膿血的機理相同。若寒邪侵犯臟腑,則會下痢清穀,不會出現膿血。)
雜病痢積便膿血,為熱傷陰絡,必以涼治。傷寒便膿血,而偏以熱治者乎。證雖屬少陰,而表裡寒熱,其理一也。寒而利血者稀見。譬如人患癰疽,初必因風寒暑濕,凝滯氣血,而成膿之際,定然作熱,未有陰寒,而能變肌肉為膿血者,明矣。桃花湯熱而且澀,投之致甚,將如之何?如利白膿,而滑脫不禁者,或可用之。
若利血膿而滯下者,無論太陰少陰,當以黃芩合白頭翁湯為妥。)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裡寒也。小便不利者,水穀不別也。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吳氏:凡下血,便膿血者,陰陽冷熱之不同。
白話文:
各種疾病引起的腹瀉帶有膿血,是因為熱氣傷了陰氣和經絡,需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而傷寒引起的腹瀉帶有膿血,卻偏向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雖然症狀屬於少陰,但表裡寒熱交替,治療原理是一樣的。很少見寒涼會導致出血。就好比人患了癰疽,一開始一定是因為風寒暑濕凝結氣血,才形成膿,膿形成的時候必然發熱,從未見過陰寒能直接把肌肉變成膿血的。桃花湯性溫且收斂,如果用它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怎麼辦呢?如果腹瀉排出白色膿液,並且稀薄難以控制,可以嘗試使用它。
如果腹瀉排出膿血並且停滯不下去,無論是太陰還是少陰,都應該用黃芩和白頭翁湯來治療。
少陰病,從發病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一直到第四或第五天,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腹瀉不止,並且排出膿血,用桃花湯治療。發病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一直到第四或第五天,是因為寒邪深入身體內部。腹部疼痛,是裡寒造成的。小便不順暢,是因為水穀不分。腹瀉不止,並且排出膿血,是因為腸胃虛弱,下焦不固,用桃花湯可以固腸止瀉。吳氏說:凡是下血,或者排出膿血,是因為陰陽寒熱的不同造成的。
古人云: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則行,此大概之言也。《要略》曰:陽證內熱,則溢出鮮血,陰證內寒,則下紫血如豚肝也。亮宸:此治寒傷少陰血利也。下利清穀者,為寒在氣分,今便膿血,為寒邪直傷少陰之營,而病在血矣。腹痛者,寒在裡也。小便不利者,腎主二便,不能司開也。
下利不止者,腎氣不固,不能司闔也,石脂之澀,可以固脫,乾薑之辛,可以散寒,粳米之甘,可以益胃,是以寒邪散,而下利止,腸胃固而便膿愈。觀子:傷寒下利之證最多,在少陰者,亦俱從寒熱區分,如兼咽痛煩滿之豬膚湯證,兼渴嘔咳煩之豬苓湯證,兼四逆咳悸之四逆散證,下利清水色純青之大承氣證,其為熱邪奚疑矣。
白話文:
古代醫家說:看到血而沒有寒氣,又說血受熱就會流動,這是大概的說法。《要略》上說:陽證內熱,就會溢出鮮紅的血;陰證內寒,就會拉出像豬肝一樣的紫血。亮宸:這是治療寒邪損傷少陰經導致血便。拉出清澈的穀物殘渣,是因為寒邪在氣分;現在拉出膿血,是因為寒邪直接損傷了少陰經的營血,病在血分。腹痛,是因為寒邪在腹中。小便不通,是因為腎臟主導大小便,不能正常運作。
腹瀉不止,是因為腎氣不固,不能正常關閉。石脂的澀味,可以固脫;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寒;粳米的甘味,可以補益脾胃,所以寒邪被散去,腹瀉就能止住,腸胃功能恢復,膿血就能痊癒。觀子:傷寒腹瀉的證狀很多,在少陰經的,也都要從寒熱來區分,比如伴有咽喉疼痛煩悶脹滿的豬膚湯證;伴有口渴嘔吐咳嗽煩躁的豬苓湯證;伴有四肢逆冷心悸的四逆散證;拉清水樣鮮綠色大便的大承氣證,這些都是熱邪無疑。
欲吐、心煩、引水、便白之通脈四逆證,清穀脈微,反不惡寒之格陽證,脈微之白通證,無脈厥逆乾嘔煩之加人尿膽汁證,其為寒邪奚疑矣。乃於腹痛利不止,便膿血者,別出桃花湯一法,何也?或因用乾薑而溫少陰之經,或因用石脂而為去協熱之利,不知皆非也。夫果宜溫經,急當進四逆白通類,豈乾薑一兩之能勝任?果宜除熱,亦自有白頭翁,及前諸湯類,豈石脂重澀之可使。蓋嘗思之,熱傳不利者,邪陷走而不能守也。
寒甚下利者,陰勝而腎不固也。熱至下純青色之水,寒至清穀,不過自利而已,皆不能便血。今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利不止,而便膿血者,不特寒氣之深,其下焦之虛脫,亦甚矣。腎司二便,開闔之樞,精血之道也。寒則不能禁固,滑則開闔廢弛。下利不止而小便不利,膿血大作者,不特前陰之氣分虛,而後陰之血分亦重傷矣。
白話文:
噁心、煩躁、引發水腫、大便白的「通脈四逆證」;脈弱、穀氣不足,卻不畏寒的「格陽證」;脈弱、便白的「通證」;無脈、冷汗、乾嘔、煩躁、加重小便帶膽汁的「加人尿膽汁證」,它的寒邪性質毋庸置疑。但如果在腹痛不止的情況下,大便出現膿血,就需要特別採用「桃花湯」法。為什麼呢?有人說是因為乾薑溫暖了少陰經,有人說是因為石脂清除了下焦的積熱。但這兩種說法都不是正確的。如果要溫補經絡,應該直接使用四逆白通類的藥方,豈是乾薑一兩就能勝任的?如果要清熱,自有「白頭翁」和前面提到的諸多湯方,豈是用石脂這味重澀的藥材可以達到的?經過仔細思考,熱勢傳導導致水停滯而不能宣泄,是因為邪氣陷落,流動受阻。寒氣過盛導致腹瀉,是因為陰氣過強,腎氣虛弱。熱邪侵襲導致下痢的純青色水,寒邪侵襲導致穀氣不足,都只是自發地排泄而已,都不會導致便血。但是,如果兩三天到四五天後,腹脹腹瀉不止,而且大便膿血,不僅說明寒氣深重,還表明下焦已經虛脫。腎臟主管大小便,是開闔樞紐,精血通道。寒邪侵襲會導致腎臟固攝無力,滑利邪氣會導致開闔失常。腹瀉不止,小便不利,膿血量大,不僅說明前陰氣分虛,而且後陰血分也受到嚴重損傷。
此非腸胃垢膩結聚熱利之比,亦非僅溫裡寒可愈之證。法惟石脂之鎮重溫澀,直達下焦,而固其寒脫,補以粳米之甘平,回虛陷之正氣,佐以乾薑之辛熱,驅胸腹之久寒,然後復其固閉之常,而裡虛氣寒,亦靡不解耳。政如痞結下利之證,非芩連理中可治者,別出石脂餘糧湯,備澀劑收之之法,而後用熱用寒之外,法無窮矣。
健按:此證但言病而不言脈,難憑屬熱屬寒,因下利膿血,故列於少陰篇中,未可認定陰寒二字,下利多,則小便自少而不利,乃膀胱氣化不及,亦臟病而腑不治也。夫血熱則行,寒則凝,注皆謂為裡寒入深,獨仁齋疑之,而舉《要略》陰證內寒,則下紫血如豚肝以辨之。若所下鮮紅夾膿者,乃熱迫腸臟使然。
白話文:
這並不是單純的腸胃中食物滯留而導致的熱症或僅靠溫暖身體就能治癒的疾病。治療方法只有使用石脂,它性味重溫而澀,能直接到達下焦,固攝住下焦虛寒下陷的狀態。再加入粳米的甘平之性,補虛陷的正氣。輔以乾薑的辛熱之性,驅逐胸腹的長期寒氣,然後恢復原有的堅固閉合狀態,內虛氣寒的狀況也就能夠得到改善。就像頑固的痞結下利之證,也不是芩連理中湯所能治療的。另外採用石脂「餘糧湯」,具備收澀固攝之法,然後再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溫熱或寒涼的藥物,治療方法可以變化無窮。
孫思邈按語:這個病症只說了病狀,沒有提到脈象,難以判斷是屬於熱性還是寒性,因為有膿血下利的情況,所以歸列到少陰篇中,不能確定是陰寒證。下利量多時,小便就會減少而不利,這是由於膀胱氣化功能不足,也是屬於臟腑疾病而不能只治療腑。血性熱就會運行,寒就會凝結,注家都認為是裡寒深入的緣故,只有仁齋子懷疑這個說法,並引《要略》中陰證內寒,下紫血如豬肝的說法來加以區別。如果所下的膿血鮮紅色,那是熱氣迫擊腸臟所導致的。
如脈現洪數或沉數者,政是白頭翁湯證,桃花湯不易服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血氣。觀子:刺者,瀉其經氣,宣通之也,下利便膿血既主桃花湯矣。此復云可刺者,如痞證利不止,複利其小便,與五苓散,以救石脂餘糧之窮,而此一刺,又以輔桃花湯之所不逮。
健曰:同一下利,此無不止二字,然均便膿血,何此可以刺瀉之,而彼獨以溫澀之,何也?此文之遺佚而難憑,注之偏向而難玩,此則水落石出矣。故愚以為便膿血之非寒證,不謬也。論中當味仁齋引要略之辨,則寒熱顯然自判。曰可刺,而無刺穴,亦闕文耳。)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洪數或沉數,說明是白頭翁湯的症狀,桃花湯就不適合服用。少陰病患者,如果腹瀉帶有膿血,可以針刺。下焦血氣瘀積腐敗就會形成膿血,針刺可以幫助下焦血氣運行。觀子說:針刺是瀉去經脈之氣,讓它通暢。腹瀉帶有膿血本就應該服用桃花湯,這裡又說可以針刺,是因為如果腹脹、腹瀉不止,同時小便也困難,就要服用五苓散,以解救石脂餘糧之窮,而針刺可以輔助桃花湯治療不足之處。
健曰:同樣是腹瀉,這裡沒有“止不住”兩個字,但都是腹瀉帶有膿血,為什麼這裡可以針刺瀉之,而那裡卻要溫澀之呢?這段文字遺漏太多,難以依靠,注釋也偏向一方,難以揣摩,現在真相大白了。所以我認為腹瀉帶有膿血不屬於寒證,沒有錯誤。論中當味仁齋引述《要略》的辨證,寒熱之分就十分明顯。說可以針刺,但沒有說明刺哪個穴位,也是遺漏的文字。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吐利手足厥冷,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寒。亮宸:既吐且利,手足厥冷,陰寒極矣,煩躁欲死,非元陽將脫乎?故用吳茱萸湯,然此方雖止吐利補虛,而厥逆之證,恐非姜附猛悍之氣,不能回陽,而散表裡之陰邪,故遇此證,又當於四逆類求之。觀子: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此但手足厥冷,是輕於四肢耳,何主吳茱萸湯為治哉?蓋吐利煩躁等證,有由腎虛寒極者,有由胃虛寒甚者,腎中陰盛,必姜附純陽健下之藥溫之,而尚多不治。若胃虛胭寒者,猶為可治。法惟吳茱萸湯之辛溫輔人參薑棗之甘和以溫脾胃,則吐利止而煩躁除,四末之陽氣可復,是回後天之脾元,不為不捷於回先天之腎元也。不然,豈手足厥冷之易於四逆,吳茱萸一湯,反多功於四逆白通哉。
白話文:
少陰病,既嘔吐又腹瀉,手腳冰涼,煩躁不安,好像快要死了,應服用「吳茱萸湯」。(嘔吐、腹瀉,導致手腳冰涼,陰寒之氣嚴重;煩躁不安,好像快要死了,陽氣在體內掙扎,應服用吳茱萸湯,幫助陽氣散去寒氣。亮宸:既嘔吐又腹瀉,手腳冰涼,陰寒之氣極其嚴重;煩躁不安,好像快要死了,難道是本元陽氣將要離體嗎?因此使用吳茱萸湯,但此方雖然可以止嘔利補虛,但出現手腳逆冷的症狀,恐怕只有姜附等藥材猛烈的氣味,才能回陽,散去表裡之間的陰寒之邪,所以遇到這種症狀,又應該在四逆的藥方中尋找對策。觀子:少陰症狀中,既嘔吐又腹瀉、煩躁不安、四肢逆冷者,會死亡。)
現在的情況只是手腳冰涼,比四肢逆冷輕微得多,為什麼主要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呢?蓋因嘔吐腹瀉煩躁等症狀,有的由腎虛寒氣極重引起,有的由胃虛寒氣嚴重引起;腎中陰氣旺盛,必須用姜附等純陽健下的藥物溫暖,但仍然有很多無法治癒的情況。如果是由於胃虛寒氣所致,則較容易治癒。治療方法只有用吳茱萸湯的辛溫性質,輔以人參、生薑、紅棗等藥材的甘和性質來溫暖脾胃,那麼嘔吐腹瀉就能止住,煩躁不安也能消除,四肢末端的陽氣可以恢復,這是恢復後天脾胃之元的做法,與恢復先天腎元之元同樣有效。否則,手腳冰涼的症狀怎麼會比四肢逆冷輕微,吳茱萸湯對於四肢逆冷的白通症反而效果更佳。
)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傷寒湯主之。(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自陽經傳於少陰,陰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也,與豬膚湯,調陰散熱。亮宸:少陰下利多寒,但此利非寒,必兼下重而為邪熱,然又未可遽用苦寒,以少陰屬陰寒,恐遂變寒證也。惟豬膚甘寒,解少陰之熱,用白蜜,引心胸之熱,從利中去,而止其利,所謂通因通用也。
白粉以益胃氣,蓋即白虎桃花之用粳米意耳。觀子:下利本屬熱邪內傳,下焦不能約制,然並見咽痛、胸滿、心煩諸證,則邪客上焦亦甚,不可單治裡虛挾熱之利矣。此豬膚湯,散心胸之浮邪,瀉下陷之裡熱,養不固之正氣,則腸胃以下之邪亦除,然後虛回利止,而少陰之經氣安矣。
白話文:
少陰病
症狀包括下痢、喉嚨痛、胸悶心煩等,以傷寒湯為主治。
少陰脈絡
少陰脈起於腎臟,經過肝臟、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分支從肺部穿過心臟,通往胸部。
病因
外邪從陽經傳入少陰經,導致陰虛而有熱邪,就會出現下痢、喉嚨痛、胸悶心煩等症狀。配合豬膚湯,調整陰陽,散去熱氣。
亮宸註解
少陰病下痢通常偏寒,但這裡的下痢並非寒性,必然伴有下墜感,由熱邪所致。然而,不能立刻使用苦寒藥物,因為少陰經偏陰寒,擔心會轉變為寒證。
豬膚甘寒,可以解除少陰經的熱氣,搭配白蜜,引出心胸中的熱氣,從下痢中排除,達到止瀉的目的。這就是「通因通用」的道理。
白粉可以增強胃氣,類似白虎桃花湯中使用粳米。
觀子註解
下痢本屬熱邪內侵,下焦無法控制,但同時出現喉嚨痛、胸悶、心煩等症狀,表示邪氣侵犯上焦也很嚴重,不能只治療裡虛夾熱的下痢。
豬膚湯可以散去心胸中的浮邪,瀉掉下陷的裡熱,滋養薄弱的正氣,就能消除腸胃以下的邪氣,最後虛弱會復原,下痢也會停止,少陰經氣也會安寧。
健按:豬膚,古法未詳其制,或謂是燖豬時,刮下黑衣,或謂是傷寒劖薄之外膚,世未精悉,此湯所以難用也。曾見一人,患陰火上炎,而挾外感咽痛,一醫浪與此湯,而不分別,病家將薄皮用之,助其痰涎轉劇。
殊不思豬皮,乃是葷腥,喉證用葷,發風動氣,有不加甚者乎?以理推之,須是刮下浮衣,然豬非美畜,雖屬水,走少陰,卻未見功力,蜜與粉,亦味淡無著,混施此湯,必無益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陽邪傳於少陰,而為咽痛,服甘草湯差。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服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以和少陰之氣。健曰: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喉嚨,陽邪熱毒,摶於少陰之經,故發咽痛。甘桔開肺氣,通少陰,為咽喉之聖藥。)
白話文:
健按:豬皮,古代的方法記載不明確,有人說是烤豬時刮下的黑色外皮,有人說是傷寒時刮下的外皮,在世上尚未有明確的說法,所以這個湯藥很難使用。
我曾經見過一個人,患有虛火上炎,同時有外感的咽喉疼痛,一位庸醫開了這個湯藥給他,卻沒有分辨清楚,病人用了刮下的薄皮,導致痰液增多,病情加重。
豬皮屬於葷腥,喉嚨疾病使用葷腥,會引發風動氣,難道不會加重病情嗎?從道理上推斷,必須颳去浮在上面的油脂,但是豬不是良畜,雖然屬水,走少陰經,但並沒有看到什麼功效,蜂蜜和麵粉味道也淡而無用,把這些混在一起服用,肯定沒有益處。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咽喉疼痛的,可以用甘草湯治療。如果未見好轉,可以用桔梗湯。(陽邪傳入少陰經,導致咽喉疼痛,服用甘草湯可以痊癒。如果寒熱相搏導致咽喉疼痛,服用甘草湯不見好轉,則用桔梗湯,調和少陰之氣。健說:少陰經絡,進入肺中,循行喉嚨,陽邪熱毒,凝聚在少陰經絡上,因此導致咽喉疼痛。甘草和桔梗可以宣發肺氣,通利少陰,是治療咽喉疾病的良藥。)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熱傷於絡,則經絡乾燥,使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與苦酒湯解絡熱,以愈咽瘡。健曰:言出於舌,聲發於喉,喉為肺管,少陰脈入肺,挾舌本,熱邪壅塞經絡,則咽傷生瘡,語不出聲矣。但其病經在喉,而不在咽,文曰咽中傷,蓋古之通稱耳。
苦酒,即醋也,雖能解咽痛,然恐酸斂,不為穩當。)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摶咽痛。半夏散及湯,主少陰客寒咽痛也。觀子:大抵少陰有臟病,有經病。臟病者,純陰,見吐利手足寒類是也。經病者,多挾陽邪,見咽痛心煩類是也。少陰水之主,乙癸同源,與陽熱相鎮固者也。
白話文:
少陰病,咽喉疼痛,可以用「半夏散及湯」治療。(甘草湯,可用於治療少陰病的客熱引起的咽喉疼痛。桔梗湯,可用於治療少陰病的寒熱交搏引起的咽喉疼痛。半夏散及湯,可用於治療少陰病的客寒引起的咽喉疼痛。觀子:總而言之,少陰病有臟腑病,也有經絡病。臟腑病是指純陰性的病症,會有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狀。經絡病是指多夾帶陽熱之邪,會有咽喉痛、心煩等症狀。少陰主水,乙癸同源,與陽熱之邪交相作用,使身體得以維持穩固。)
水虛者,火必上熾,故伏於絡者,多結咽喉之經熱。而內有積熱者,復為寒束之難通,此甘桔苦酒諸湯之設,治病起未有他證,或痛,或瘡,或㾦,均為少陰所病也。若半夏散證,變熱甚輕,而伏寒甚重,脈緊,反汗出,亡陽者,但裡寒盛而陽復外越,其視通脈四逆之咽痛何異。
然則上熱誠假而下寒實真矣,豈彼客熱於經與寒熱相持之可同日語哉!健曰:此三節,明系經邪客熱,上結於咽而痛,觀子以此條為上假熱下真寒,無非為半夏散之可用耳。殊不思半夏之辛燥,桂枝之辛溫,豈是咽喉能容之物?並非少陰家藥,況文客寒他證,何可以此為治?亦非上假熱下真寒可斷。)
白話文:
水虛者,火必上熾,故伏於絡者,多結咽喉之經熱。
意思是:如果體內水液不足,就會導致火氣上炎,因此潛藏在經絡中的火氣,多會導致咽喉經絡積熱。
而內有積熱者,復為寒束之難通,此甘桔苦酒諸湯之設,治病起未有他證,或痛,或瘡,或㾦,均為少陰所病也。
意思是:如果體內有積熱,又受到寒邪阻礙,難以流通,此時使用甘桔苦酒等湯劑,治療後沒有其他症狀出現,無論是疼痛、瘡瘍、還是感冒,都屬於少陰病。
若半夏散證,變熱甚輕,而伏寒甚重,脈緊,反汗出,亡陽者,但裡寒盛而陽復外越,其視通脈四逆之咽痛何異。
意思是:如果按照半夏散證來治療,發現熱證輕微,而寒證嚴重,脈象緊而反覆出汗,陽氣不足,這說明體內寒氣盛而陽氣外泄,跟通脈四逆散治療的咽喉疼痛又有什麼區別呢?
然則上熱誠假而下寒實真矣,豈彼客熱於經與寒熱相持之可同日語哉!健曰此三節,明系經邪客熱,上結於咽而痛,觀子以此條為上假熱下真寒,無非為半夏散之可用耳。殊不思半夏之辛燥,桂枝之辛溫,豈是咽喉能容之物?並非少陰家藥,況文客寒他證,何可以此為治?亦非上假熱下真寒可斷。)
意思是:由此可見,上熱只是表象,下寒才是實情。怎么能把經絡中的客熱與寒熱相持混為一談呢?有人說:這三條證據表明是經絡中的邪氣客熱,上結於咽喉導致疼痛。你以此認為是上假熱下真寒,無非是想用半夏散來治療而已。然而你沒有考慮到,半夏辛燥,桂枝辛溫,這些藥物是咽喉能容忍的嗎?它們根本不是少陰病的常用藥。而且文中提到的是寒邪導致的其他症狀,怎麼能用這個來治療呢?更何況也不能斷定是上假熱下真寒。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主水。少陰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湯溫里散寒。亮宸:此下利,為寒甚於里,非姜附不能回陽,使周身之氣得復也。然比通脈四逆稍輕,以無厥逆故耳。觀子:少陰下利,多主四逆,此主白通湯,蓋下利別無他證,與下條脈微,總無極陰之象。
陰極者,陽必上越,雖未見煩嘔類,而格陽在外必然矣。主白通湯,迎而奪之,若遲投,能兔第三證之服湯反甚乎。)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迎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少陰病,下利,脈微為寒極陰勝,與白通湯復陽散寒。
白話文:
少陰病,拉肚子,可以用白通湯治療。少陰主水,少陰寒氣入侵無法制水,所以才會拉肚子。白通湯溫暖內部,散寒解表。如果寒氣入侵內部很嚴重,光用薑附才能回陽,讓全身氣血恢復正常。雖然比通脈四逆湯症狀輕,但因為沒有厥逆,所以用白通湯即可。少陰下利,大多數會出現四逆症狀,而這個症狀可以用白通湯治療,因為拉肚子沒有其他症狀,脈象微弱,沒有極陰的象徵。
陰氣極盛,陽氣就會上越,雖然沒有看到煩躁嘔吐等症狀,但陽氣被困在外是必然的。用白通湯治療,可以迎擊陽氣並將其引導回來,如果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第三個階段的症狀,服用湯藥反而更嚴重。少陰病,拉肚子,脈象微弱,可以用白通湯治療。如果拉肚子不止,出現厥逆無脈,乾嘔煩躁等症狀,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用湯藥後,脈象突然出現,就會死亡;脈象微弱但仍然存在,就會活下來。少陰病,拉肚子,脈象微弱,說明寒氣入侵極盛,陰氣占據優勢,可以用白通湯治療,恢復陽氣,散寒解表。
服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寒氣太甚,內為拒格,陽氣逆亂也。與白通湯加豬膽汁以和之。《內經》曰:逆而從之,從而逆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此之謂也。服湯脈暴出者,正氣因發泄而脫也,故死。脈微續者,陽氣漸復也,故生。亮宸:下利脈微,寒極陰勝,白通湯復陽散寒,利當止矣。
反不止者,由裡寒外格,溫藥不得下行,故致無脈、厥逆、乾嘔而煩也。加人尿之鹹寒,膽汁之苦寒,從治以調之也。脈暴出者,無根之氣,一發而盡,故死。微續者,有根之氣,以漸而回,故生矣。觀子:既以白通通陽氣,宜若可和矣。反劇者,欲導飛越之陽,引之使下,而拒格之患難破也。
白話文:
服用藥湯腹瀉不止,並且出現四肢厥逆無脈、乾嘔煩躁的情況,這是因為寒氣過於嚴重,在體內阻礙陽氣運行,導致陽氣逆亂所致。這時應該服用白通湯,加入豬膽汁來調理。
《內經》說:「逆則順之,順則逆之。」又說:「逆則正治,順則反治。」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服用藥湯後脈搏突然暴出,說明正氣因過度發泄而耗損,所以會導致死亡。如果脈搏微弱但能夠繼續跳動,說明陽氣正在逐漸恢復,所以能夠生存。
亮宸說:腹瀉伴隨脈搏微弱,說明寒氣極盛,陰氣過於旺盛,白通湯可以溫陽散寒,腹瀉應該會止住。
如果腹瀉依然不止,說明體內寒氣從內向外阻隔,溫熱藥物無法向下運行,才會導致無脈、厥逆、乾嘔煩躁。此時應該加入人尿的鹹寒和膽汁的苦寒,用反治的方法來調理。脈搏突然暴出,說明無根之氣,一下子就耗盡了,所以會導致死亡。脈搏微弱但能夠繼續跳動,說明有根之氣,能夠逐漸恢復,所以能夠生存。
觀子說:既然已經用白通湯來溫通陽氣,應該可以使身體恢復正常。如果病情反而加重,是因為想把飛越的陽氣引導向下,以便打破阻隔,但卻未能奏效。
不止,則利益增,無脈則重。微厥逆者,陰之轉深;嘔煩者,無根之甚,是陰愈極而陽愈爭矣。此惟佐以膽汁人尿,乃少陰本經之物,從其性而誘之,則格越之患可除,失位之陰火悉下,而姜附方可施其戰勝之力。脈暴出者,陽已絕,而難追也。脈微續者,陽猶有根,而可徐復也。
一死一生,判然矣。健按:少陰下利,脈微,陰邪內盛,而陽氣將脫之診,宜救陽退陰正治,而何從治為哉。既服白通不差,反劇,而復加膽、尿,其義何居?諸家以為能導格越之陽使下,未敢信也。文稱厥逆無脈,豈是陰盛格陽?明系純寒陰極,下竭津液而陰亡,陽欲上脫而煩嘔。
白話文:
如果病症不止,則病情加重,如果病人脈搏消失,則病情危重。出現輕微的厥逆,說明陰邪已深入;出現嘔吐煩躁,說明病人元氣衰竭,這是陰氣極度旺盛,陽氣反過來爭奪的表現。這時需要用膽汁和人尿輔助治療,因為這是少陰經的本源之物,根據它們的特性誘導治療,就能消除格越之患,使失位的陰火全部下降,然後再使用姜附方,就能發揮戰勝病邪的力量。如果脈象暴出,說明陽氣已絕,難以挽回;如果脈象微弱但尚有脈搏,說明陽氣還有根基,可以慢慢恢復。
第二段
一死一生,判然矣。健按:少陰下利,脈微,陰邪內盛,而陽氣將脫之診,宜救陽退陰正治,而何從治為哉。既服白通不差,反劇,而復加膽、尿,其義何居?諸家以為能導格越之陽使下,未敢信也。文稱厥逆無脈,豈是陰盛格陽?明系純寒陰極,下竭津液而陰亡,陽欲上脫而煩嘔。
生死之間,界限分明。我認為,如果病人出現少陰下利、脈搏微弱的症狀,說明陰邪內盛,陽氣將要離散,應該採用救陽退陰的治療方法,但究竟如何治療呢?病人服用白通丸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卻又加服膽汁和人尿,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有些人認為,這樣可以引導格越的陽氣下降,但我不敢相信。文章中提到厥逆無脈,難道是陰氣盛而阻礙陽氣上升嗎?顯然是純寒陰氣極度旺盛,導致津液耗竭,陰氣消亡,陽氣想要上升而導致煩嘔。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少陰病的危重狀態,以及針對此病症的治療方法。作者認為,這種情況下應使用膽汁和人尿輔助治療,以引導陰火下降,並使用姜附方來驅除病邪。作者也對其他醫家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他們對病情的理解不夠深入,提出的治療方案可能並不有效。
注意
奚可認為格陽?若施鹹寒引誘,必致寒滑下脫,則厥不能回,脈不能復矣。惟人參附子理中湯,保其胃氣,生津回陽,庶可獲生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少陰二三日,則邪氣猶淺,至四五日,邪氣己深。腎主水,腎病不能制水,水飲停,為水氣,腹痛者,寒濕內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外甚也。
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濕勝而水穀不別也。《內經》曰:濕勝則濡泄,與真武湯益陽氣,散寒濕。亮宸:腹痛四肢疼痛者,裡寒而表亦寒也。小便不利,而四肢沉重者,水也。水停,則小便不利。水滯於經,陽氣不行,故沉重。水寒相搏,故下利。茯苓、生薑,利水而行飲,白朮壯脾而燥濕,芍藥以治腹痛,附子有斬關奪命之能,去寒止利,又能行四肢,而治沉重。不用幹姜者,雖寒而兼濕,四肢不逆,脈亦不微,視白通四逆為輕耳。
白話文:
如果認為是陽氣不足,那就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引誘它。因為這樣會導致寒氣滑利,陽氣下陷,導致昏厥不能恢復,脈搏也無法恢復。只有用人參和附子組成的理中湯,來保護脾胃的陽氣,滋生津液,回補陽氣,才有可能得救。
少陰病如果持續兩三天沒有好轉,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並且腹瀉,這就是水氣積聚的表現。患者可能伴隨咳嗽、小便量少、腹瀉或嘔吐,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少陰病在兩三天內,邪氣還比較淺表,到了四五天,邪氣就已經深入。腎臟主水,腎臟功能失調,不能控制水分,導致水液停滯,形成水氣。腹痛是因為寒濕內盛,四肢沉重疼痛是因為寒濕外盛。
小便不利、腹瀉是因為濕氣過盛,水谷不分。內經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津液泄漏。真武湯可以補益陽氣,散寒除濕。
腹痛、四肢疼痛是內寒而表也寒,小便不利而四肢沉重是因為水氣。水氣停滯就會導致小便不利,水液停滞在經絡中,陽氣無法運行,就會導致沉重。水氣和寒氣交搏就會導致腹瀉。
茯苓和生薑可以利水行水,白朮可以健脾燥濕,芍藥可以治腹痛,附子可以溫陽散寒,止瀉,還可以行氣,治療肢體沉重。不用乾薑是因為雖然有寒濕,但四肢沒有逆冷,脈搏也沒有微弱,所以與白通四逆湯相比,病情較輕。
觀子:此與豬苓湯證,俱屬挾飲,但前證由渴飲外得,傳邪不解,故入滑石於利水藥中,而以阿膠養經氣。此證由腎寒在內,有水不治,侵於經絡,故入生薑於行水藥中,而以附子壯經氣之陽,則寒濕蠲而脾腎悉強矣。)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而不惡寒,面赤色,為外熱。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散陰通陽。
白話文:
第一段
觀子:這個證狀與豬苓湯所治的證狀,都屬於挾飲,但前者是因為渴飲而外得,邪氣傳而不解,所以加入滑石於利水藥中,並用阿膠滋養經氣。而這個證狀是因為腎寒在內,有水不治,侵犯到經絡,所以加入生薑於行水藥中,並用附子壯補經氣的陽氣,這樣寒濕才能消除,脾腎才能強壯。
第二段
少陰病,症狀是腹瀉排出清谷,內寒外熱,手足厥逆,脈象微弱欲絕,身體反而不畏寒,患者面部呈現紅色,或者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瀉停止,脈象摸不到,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腹瀉排出清谷、手足厥逆、脈象微弱欲絕,這些是內寒的表現;身體發熱卻不畏寒、面部發紅,這些是外熱的表現。這個病症是陰氣盛於內,陽氣被阻於外,導致陰陽不通。用通脈四逆湯,可以散寒通陽。)
第一段
這位醫生說:這個病症和豬苓湯所治的病症,都屬於體內積聚了水濕。但前者是因爲喝太多水,導致外邪入侵,體內邪氣傳而不解,所以加入滑石幫助利水,再用阿膠滋養經氣。而這個病症是因爲腎臟寒氣內盛,導致水氣無法排出,進而侵犯經絡,所以加入生薑幫助利水,再用附子壯補陽氣,這樣就能消除寒濕,使脾腎功能恢復正常。
第二段
少陰病的症狀是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手腳冰涼發麻,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身體卻不畏寒,患者臉色發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疼痛,也可能腹瀉停止,脈象摸不到,這些症狀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手腳冰涼發麻、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這些都是體內寒冷的表現;身體發熱卻不畏寒、臉色發紅,這些都是體表發熱的表現。這個病症是體內陰寒過盛,陽氣被阻礙在體表,導致陰陽失調。用通脈四逆湯,可以散寒通陽,使陰陽恢復平衡。)
亮宸:下利清穀,謂水穀不化而出,清冷甚於里也。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則寒極陰盛,而陽氣將脫矣。然格陽於外,外熱反不惡寒,若藥少力輕,則陽外脫而死,是以此方,附子用生者大者,取其猛烈之氣,追復散失之陽也。乾薑四逆湯用兩半,而此倍之,附子得乾薑而益烈,蓋非急溫之,恐其絕去耳。
四逆類皆不用參朮者,以寒甚於里陽氣欲絕,惟大辛熱之劑,乃可回陽而散寒,參朮平緩,勢力不及,譬如寇賊方盛,戡定禍亂,非健將無功,豈雍雍衽席,可坐理哉。故此方之參,用於利止之後,以通脈也。觀子:少陰病,有但陰盛者,有陰盛格陽者。但陰盛者,附子四逆等治之,是已。
白話文:
亮宸
下利清穀,指的是水穀未經消化就排出,清冷程度比平常更甚。手足厥逆,脈搏微弱欲絕,說明寒氣極盛,陰氣旺盛,陽氣將要離散。然而,陽氣被困於體表,體表反而不畏寒,如果藥力不足,陽氣就會外泄而導致死亡。因此,此方使用生附子,而且要選用大的,取其猛烈之氣,追回散失的陽氣。乾薑四逆湯用乾薑兩半,而此方用量加倍,附子借助乾薑之力更加猛烈,因為情況緊急,必須快速溫暖陽氣,以免陽氣消散。
四逆類藥方皆不用參術,是因為寒氣深入體內,陽氣將要離散,只有辛熱猛烈的藥物才能回陽散寒,參術性平緩,力量不足,就像敵人正值盛勢,要平定禍亂,非猛將無功,怎麼可以安坐不理呢?因此,此方在瀉止之後才加入人參,目的是通脈。
觀子
少陰病,有單純陰盛的,也有陰盛格陽的。單純陰盛的,可以用附子四逆等藥物治療,如此而已。
格陽者,必白通通脈四逆治之,何也?蓋格,拒格不相入也。又日隔陽,陰陽間隔欲離絕也。又曰戴陽,浮於上部,上部如戴也。夫真寒入里之證,正氣未有不虛,陰氣未有不盛者。然其劇不過陽愈微,陰愈盛耳。何為外反熱,不惡寒而面赤咽痛,煩嘔燥躁之證並作哉?蓋所謂陽者,腎中之真陽,生生之本也,即坎卦中畫,水中之火,亦曰龍雷,是陰火也。
又水木同源,惟房勞腎虛之後,復冷飲所傷;或涼藥所誤,則失守之虛焰,必棄此窟宅而騰越於外,是陰但深處於內,而陽反上客諸表矣。此而欲以熱劑正投,求勝於陰,彼偏極之氣,必扞格而不容。未能除在裡之寒,而入咽之際,客陽且一熾而盡矣。故必輔以蔥白膽汁人尿,及熱藥冷服之法,則不獨熱因寒用,無冷熱相激之虞,而先寒以除上熱,後熱以濟下寒,情且不違,而致大益。無根失守之物,有不導之歸元乎。
白話文:
遇上陽氣被阻滯的情況,必定要有疏通經脈、調和陰陽的方法來治療。為什麼呢?因為「格」的意思是阻隔,陽氣和陰氣互相阻擋,無法相通。「隔陽」的意思是陰陽之間隔絕,想要分離。「戴陽」的意思是陽氣浮在上面,就像戴在頭上一樣。
真正寒氣入侵體內的證狀,正是氣虛、陰氣過盛。然而,症狀厲害的,不外乎陽氣越虛弱,陰氣越旺盛罷了。為什麼會出現體外反熱、不畏寒、面紅、喉嚨痛、煩躁嘔吐等證狀呢?
所謂的陽氣,是指腎臟中的真陽,是生命力的根本,也就是坎卦中的「陽爻」(陰中之陽),位於水中的火,也稱為「龍雷」,是一種陰火。
由於水和木同源,只有過度房事導致腎虛,又加上喝冷飲受傷;或是誤用寒涼藥,才會導致原本守衛在體內的虛陽之火,被迫離開身體,上浮到體表。這時陰氣雖然深藏在體內,但陽氣卻反過來侵犯體表。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熱性藥劑直接對抗,想要勝過陰氣,就會因為陰氣偏盛而產生阻隔,無法相容。不僅無法去除體內的寒氣,而且陽氣還會在進入咽喉的途中完全消耗殆盡。
因此,必須輔以蔥白、膽汁、人尿,以及熱藥冷服的方法,這樣就不會出現熱性藥因為寒症而使用,導致冷熱交激的危險。而是先用寒藥去除體表的熱氣,再用熱藥補救體內的寒氣,這樣既不違背情理,又能達到最大的效果。沒有根基、失守的陽氣,焉有不由導引而歸元的道理!
後賢立法曰破陰,蓋破者,亦去其扞格之一法耳。然其不同於白通加膽汁證者,較之上證,其熾於陽者轉盛,則其沉於陰者轉深。倍姜附,則非白通之可勝任;去膽汁、人尿,似嫌寒藥之力減,而但以冷服之法,挽垂絕之狂焰,此通脈四逆,不為不重於白通之證也。健按:此條,方是陰盛格陽,諸注詳切,而通脈四逆之劑,在脈微欲絕四字,理當用之。
其餘病勢,雖未盡對,故令冷服,亦恐有礙耳,細審之,確是白通加膽尿證也。通陽澈陰,彼善於此,前證無外熱,不惡寒,面赤咽痛等,而為格陽,實悖經旨矣。故曰非白通加膽尿所宜,而此證始為對病之劑,能悟及此,則傷寒救陰之道,思過半矣。他若後人破陰之法,不但金石難用,顧名思義,大謬不然,必有自貽伊戚之悔,故於變通方中,凡諸猛悍之劑,但存其名,不載其藥,恐愚者效顰致害耳。)
白話文:
後世醫家制定了「破陰」的治療方法,所謂「破」,也是消除阻礙的方法之一。但它與白通加膽汁證不同的地方,在於比較前一證,陽氣較為旺盛,則沉於陰氣的部分會更深。加倍使用生薑和附子,則非白通所能勝任;去除膽汁、人尿,似乎減弱了寒藥的效力,只用冷服的方法,挽救臨近死亡的狂熱,這是通脈四逆證,不亞於白通證的嚴重性。健按:此條,方是陰盛阻塞陽氣,各家註解皆詳盡,而通脈四逆的藥劑,在於脈搏微弱欲絕四字,理當使用。
其餘病情,雖然沒有完全符合,因此讓患者冷服,恐怕也會有一定的阻礙,細細審查後,發現確實是白通加膽尿證。通達陽氣,深入陰氣,彼善於此,前一證沒有外熱,也不怕寒,面紅咽痛等症狀,而為阻塞陽氣,實在違反經文旨意。所以說不是白通加膽尿所適用,而此證纔是對症的藥劑,能悟到此點,則治療傷寒救治陰氣的方法,已經明白了一半。至於後人其他破陰的方法,不但是金丹妙藥難以使用,光是看其名稱,就大謬不然,必定會自招災禍,所以於變通方中,凡是那些猛烈強悍的藥劑,只保留其名稱,不記載其藥物,恐怕愚蠢之人照樣服用而遭受傷害。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則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又甚於逆矣,與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健按此條病證不一,主以四逆散,恐未悉中病情,須忝加減之法,乃能奏效。)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下利不渴者,裡寒也。此下利嘔渴,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協熱也。與豬苓湯,滲泄小便,分利水穀。經曰:複利其小便,此之謂歟。復庵:自利而渴者,豬苓湯,能利腎中熱也。不愈,則當自大便去之,方用大承氣,或只用小承氣,或且進白頭翁湯。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包括四肢冰冷、咳嗽、心悸、小便不暢、腹痛或腹瀉,可以用四逆散治療。四肢冰冷是因為寒邪深入少陰經,導致體溫下降。而下利六七日、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的少陰病症狀,則可以用豬苓湯治療。豬苓湯可以促進利尿,幫助排除體內熱邪。如果症狀持續,可以考慮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或白頭翁湯。
以上治法,蓋為陰中涵陽者也。亮宸:此治少陰經中有熱,挾水而下利者也。三苓行水止利,滑石導水而兼協熱,阿膠養陰益血,治煩而得眠也。觀子:下利,則邪並於下矣。其嘔而且咳,何也?蓋至六七日,渴而心煩不眠,則傳邪之上,客者已盛。渴則必恣飲,飲多,必停水,是邪熱既不能解,而水言之證復作也。
三苓以行在經之水,阿肢、滑石以除少陰之熱,庶上下參錯之邪悉去矣。熱邪傳陷之下利,非陰寒吐利並作之比,何由得嘔。凡先嘔後渴者,邪欲解;先渴後嘔者,多為水停,況有水寒射肺為咳之兼察乎,以是知復挾飲於內耳。嗣真:少陰咳而下利嘔渴,心煩不眠,及厥陰下利,欲飲水,是皆傳經之邪,脈必沉細而數,故仲景以黃連滑石等清利之。
白話文:
亮宸
這是治療少陰經中存在熱邪,夾雜水液導致腹瀉的。三苓能行水止瀉,滑石能導水並兼治熱邪,阿膠能滋陰益血,治療煩躁失眠。
觀子
腹瀉,說明邪氣已經下行。那為什麼還會嘔吐和咳嗽呢?這是因為病程到了六七天,患者口渴、心煩失眠,說明邪氣已經上傳,邪氣盛極。口渴必然要大量飲水,飲水過多,必然會停滯水液,這就導致熱邪無法解除,並且水液停滯的症狀再次出現。
三苓用來行經絡中的水液,阿膠、滑石用來去除少陰經的熱邪,希望上下交錯的邪氣都能徹底清除。
熱邪傳入下焦導致腹瀉,與陰寒導致的嘔吐腹瀉不同,因此不會出現嘔吐。一般來說,先嘔吐後口渴,說明邪氣想要消散;先口渴後嘔吐,大多是水液停滯,更何況還有水寒犯肺導致咳嗽的症狀,由此可知是体内仍然存在水液停滞。
嗣真
少陰經咳嗽、腹瀉、嘔吐、口渴,心煩失眠,以及厥陰經腹瀉,想喝水,這些都是邪氣傳經的表現,脈象必然沉細而數,所以仲景用黃連、滑石等藥物來清利。
其少陰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煩欲寐,是直中陰經之陰邪也,脈必沉微,故仲景以附子乾薑溫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傳經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二三日,邪氣未深之時,便作口渴咽乾者,是邪熱已甚,腎水乾也。急與大承氣下之以全腎,若躁則死,腎水乾故也。健曰:此邪入少陰之熱證,急須下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青色,為肝邪乘腎。《難經》曰:從前來者為實邪,腎蘊實邪,必心下痛,口乾燥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健曰:邪入少陰,則腎實乘子,而肝反上凌其母,同歸入腑,故心下必痛,是肝木犯胃也,故下利青色,急下以去其邪。利清水者,蓋旁流耳。
白話文:
少陰病症,症狀出現兩三天後,口乾舌燥,應立即使用瀉下藥物,宜用大承氣湯。
少陰病,症狀出現幾天後,邪氣進入少陰經,導致口乾舌燥而口渴,這是因為邪氣逐漸加重。現在少陰病症狀出現兩三天,邪氣尚未深入之時,就出現口渴舌燥者,這是邪熱過盛,腎水虛乾的緣故。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以保護腎水,若煩躁不安則會死亡,因腎水虛乾所致。醫學家趙養葵說:這是邪熱進入少陰的熱證,需要緊急瀉下。
少陰病,患者自發腹瀉清水,清水呈純青色,心下疼痛,口脣乾燥,應立即使用瀉下藥物,宜用大承氣湯。少陰,指腎水。青色,是肝臟的顏色。自發腹瀉青色清水,是肝邪侵犯腎臟所致。《難經》說:從前面來的邪氣為實邪,腎臟蘊藏實邪,必定心下疼痛,口脣乾燥,應使用大承氣湯瀉下實邪。醫學家趙養葵說:邪氣進入少陰,則腎臟的實邪侵犯心臟,而肝臟又反過來侵犯心臟,兩者一起進入腑臟,所以心下必定疼痛,這是肝木侵犯胃所致,因此腹瀉青色清水,應緊急瀉下以祛除邪氣。腹瀉清水者,蓋旁流耳。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少陰入腑也,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熱壅甚,腹滿不大便也。陽明病,土勝腎水則干,急與大承氣下之,以救腎水。兼善:或云承氣湯,陽明下藥,今少陰病亦用,何也?蓋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有病皆能傳入之。其胃土燥,則腎水乾,以二三日,則口燥咽乾,是熱之深,傳之速也,故曰急下以全腎水。
夫土實則水凌,謂水穀不相混,故自利清水,而口乾燥此胃土實熱所致也。下利色青,青,肝也。乃肝邪傳腎,緣腎之經,從肺出絡心,注胸中,由是而心下痛,故急下之,以去實熱,逐腎邪。其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以入腑之邪,壅塞其胃土,土勝,則水涸,故急下之,逐胃熱,滋腎水,益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然證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白話文:
少陰病,六七天後,腹脹而沒有大便的,必須迅速用瀉藥,適合用大承氣湯。這是少陰病邪氣入腑的徵兆,六七天後,少陰邪氣入腑,陽明之火過旺,導致腹脹和大便不通。陽明病,土盛水枯則身體乾燥,應緊急給予大承氣湯瀉下,以保腎水。
有人認為大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病的藥物,現在用於少陰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是水穀的聚集地,負責滋養全身,有病時都可以傳入胃。當胃中土氣乾燥,腎水就會乾涸,過二三天,就會口乾舌燥,這是熱邪嚴重,傳入迅速的徵兆,因此要緊急瀉下,以保腎水。
土氣充實就會壓迫水氣,出現水穀不能混合的情況,因此會自己排出清水,而口乾是由於胃中土氣過熱所致。拉出來的糞便青色,青色屬於肝,表示肝邪傳入了腎,沿著腎的經絡,從肺部出來,連接到心,停留在胸中,因此才會心下疼痛,所以要緊急瀉下,以去除實熱,驅逐腎邪。
六七天後,腹脹不大便,是因為入腑的邪氣堵塞了胃中之土,土氣過盛,則水液乾涸,因此要緊急瀉下,驅逐胃熱,滋養腎水,益氣陽明。少陰病和陽明病都有緊急瀉下的條款,雖然證狀不同,但邪氣入腑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都適用大承氣湯。
亮宸:少陰多屬寒證,然有邪在本經,即化裡熱,為陰中涵陽者,有自陽經傳入少陰,郁深熱深,而成傳邪者。腎主五液。脈絡舌本,廉泉者,津液之道也。今二三日,即口燥咽乾,是熱極而腎水欲竭,非急下之,無生理矣,故大承氣救將絕之腎水。第二三證,皆少陰化熱入腑之證,純清水,與清穀不同,謂絕無糟粕而純水,蓋內已結實,故所下止水。青者,肝之色,實邪也。
心下痛,則已結於胃腑:口乾燥,則津液將竭矣。腹滿不大便者,陽明裡實之證。然曰少陰病,自少陰傳入之耳。三證皆曰急下者,腎為陰中之少陰,熱氣搏之,則陰立竭,不若陽明富於水穀,猶能畜熱也。健曰:此傳經入少陰之下證也。)
白話文:
亮宸說:少陰經多半表現為寒證,但如果邪氣停留在本經,就會化為裡熱,屬於陰中涵陽的情況。也有可能是從陽經傳入少陰經,熱氣郁結深處,形成傳邪的情況。腎臟主宰著人體的五液,脈絡、舌根和廉泉穴都是津液流通的通道。現在已經兩三天了,患者口乾舌燥,這是熱氣極盛,腎水將要枯竭的表現,如果不趕緊瀉下,生命就危險了,所以要使用大承氣湯來救治將要枯竭的腎水。第二、三種症狀都是少陰經化熱入侵腑臟的表現,排出的都是清澈的液體,與清穀湯治療的症狀不同,因為患者體內已經結實,所以排出的只有水,沒有糟粕。青色是肝臟的顏色,代表著實邪。
心下痛,說明邪氣已經結聚在胃腑;口乾舌燥,說明津液將要枯竭;腹滿不排便,是陽明經裡實的症狀。雖然說是少陰病,但其實是從少陰經傳入的。這三種症狀都需急下治療,因為腎臟屬於陰中之少陰,熱氣攻伐它,陰氣就會立刻枯竭,不像陽明經富含水穀,還能蓄積熱氣。健說:這是傳經入少陰經的下證。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四逆湯。(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脈沉,而云急溫者,彼雖寒甚,然而證已形現乎外,治之則有成法。此初起脈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氣之將發何病,故急與四逆溫之。觀子:傷寒以陽為主,今見陰脈,為死候。
少陰之證,無論日數淺深,但見脈沉,則陽氣已微,陰寒獨盛。不問其何證,而皆急與溫之,進四逆類,猶恐不及,若濡遲其與,必致後時矣。陶氏:內寒已甚,陽和之氣欲絕,故急溫之。健曰:此陰證,而得陰脈之危候也。)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少陰病,脈象沉細者,應緊急予以溫補之法,如使用四逆湯。
(如果既有嘔吐、腹瀉,尿液也變多,且大汗淋漓,大便清稀,身體內部寒冷、外部發熱,脈搏微弱欲絕者,不稱作急需溫補。少陰脈沉,卻說急需溫補,是因為患者雖然寒證很重,但是症狀已經在外在表現出來,治療時有章法可循。如果是剛開始出現脈象沉細,症狀不明顯,不知邪氣將會引發何種疾病,所以應緊急給予四逆溫補之法。觀子:傷寒病以陽氣為主,現在出現陰脈,是死亡的預兆。)
少陰病的證候,不論病程長短,只要出現脈象沉細,就表示陽氣已經衰弱,陰寒獨盛。不論具體症狀如何,都應緊急予以溫補,使用四逆類的方劑,以免延誤時機。
陶氏:內部寒氣已經很嚴重,陽和之氣將要衰竭,所以應緊急溫補。健曰:這是陰證,而且出現了陰脈的危險預兆。)
(傷寒表邪傳裡,至於少陰,少陰之脈,注胸中。邪既留於胸中而不散,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是以手足寒脈弦遲,此是胸中實,不可下,而當吐。其膈上有寒飲,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吐則物出,嘔則物不出,吐與嘔有別焉。胸中實,則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飲,但乾嘔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與四逆湯以溫其膈。
觀子:此從嘔吐中,以辨證之孰為痰實,孰為陰寒,分三段看。至復不能吐,是原所得之證如此,飲食入口即吐者,胃虛不能納穀也;雖不飲食,亦溫溫欲吐不吐,若此者,邪其有二焉。至當吐之,言始得脈弦遲者,雖手足寒,未可便為陰寒也。凡痰實上聚者多吐,而復不能吐,其脈弦者,痰也。
白話文:
傷寒初期外邪侵入體內,進而影響到少陰經脈,少陰經脈循行於胸腔。邪氣停留在胸腔內無法散去,陽氣便無法宣發到體表,因此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緩,這是胸腔積實的表現,不可服用瀉下藥物,而應該採取吐法。
如果橫膈膜上有寒飲,也會導致胸部悶熱、手腳冰冷。吐法可以將積聚在胸腔內的痰濁排出,而乾嘔則無法將痰濁排出。吐與嘔是不同的。胸腔積實時,吐出物會順利排出,但如果橫膈膜上有寒飲,則只會乾嘔而吐不出,這時不可用吐法,應該服用四逆湯溫暖橫膈膜。
觀子認為,從嘔吐的表現可以區分是痰濁積實還是陰寒內阻,這段文字分為三段論述。如果患者無法吐出,可能是原來的病症就是如此,或者飲食入口即吐,這是胃虛不能容納食物。如果即使不飲食,仍然感覺胸悶想吐卻吐不出來,說明邪氣存在兩種情況。
至於用吐法治療,指的是一開始脈象弦細而遲緩,雖然手腳冰冷,但不能直接判定為陰寒。如果痰濁積聚於上焦,大多會出現嘔吐,如果無法吐出,並且脈象弦細,這就是痰濁的表現。
痰則胸中實,非下證也。其在上者,因而越之,非吐奚宜。至四逆湯證又辨有痰嘔,而非痰結者矣。曰乾嘔,則與四逆迥殊,曰膈上寒飲,證近吐涎沫。此則大寒在內,非急溫之,他證且作,與四逆湯其可緩乎。健按:入口則吐,欲吐不能吐,有三義焉。觀子言之詳矣。吐與嘔,成氏注已分別,但此皆寒中陰經,初起之病,須看脈弦遲三字,則不可認誤為傳邪入陰之證,而概與四逆。)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脈微,為亡陽,澀為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虛寒,必數更衣,反少者,溫其上,以助其陽也,灸之以消其陰。觀子:汗出嘔而利,脈陰陽俱虛,利必不止,利反少者,陽下竭而陰漸微,則與上條,皆陰病得陽之候也。灸而溫其上,則陷下之陽可復,而余陰消矣。
白話文:
少陰病,出現腹瀉、脈搏微弱澀,嘔吐且出汗,必定會多次更換衣物,反而出汗減少的,應當溫暖其上部,給予灸法治療。(脈搏微弱,表示陽氣虛衰,澀表示血氣虛損。腹瀉、嘔吐且出汗,陽氣和血氣都虛衰。津液不足,體內有虛寒,必定會多次更換衣物,反而出汗減少的,溫暖其上部以助陽氣,給予灸法以祛除陰寒。觀子:出汗、嘔吐且腹瀉,脈象顯示陰陽兩虛,腹瀉必定不會停止,腹瀉反而減少的,陽氣下陷虛竭而陰寒逐漸微弱,則與上條,都是陰病得陽的徵兆。用灸法和溫暖上部治療,則陷入虛弱的陽氣可以恢復,而餘下的陰寒也可以消散。)
健按:下利上嘔而兼汗出,得微澀之脈,此陰陽兩傷,氣血俱病。曰當溫其上而無方,灸之而無穴,亦闕文也。竊以為當調其脾胃,宜姜附理中治之,則安。)
白話文:
病情嚴重到同時出現腹瀉、嘔吐和出汗的情況,而且脈搏微弱,這表示患者已經受到陰陽雙方面的損傷,並且血液和氣力都受到了影響。古籍中提到應該要暖胃並沒有提供具體的方法,使用艾灸治療但又沒有指定穴位,這是遺漏了重要的信息。個人認為應該調整患者的脾胃功能,可以考慮用幹薑、附子等藥物配合理中丸進行治療,這樣才能讓病情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