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6)

1. 辨平脈法第一

問曰:脈病欲知愈與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三部脈均等,即正氣已和。雖有餘邪,何害之有?三陽曰:三處浮沉遲數同等者,非如成云均等也。照本部應得脈看,如肺脈當浮,腎脈當沉之謂也。

宇泰:陰陽偏而為病,平而為和。故寸關尺脈皆同等,為陰陽和平而自愈。健曰:此當但察其三部。同是一脈,為和而同等,不在浮沉遲數上究。)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動數之脈,邪在陽也。變遲者,陽邪愈也。浮大之脈,邪在表也。

復減小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亂者,邪所煩也。湯入而安靜者,藥勝病,是以為愈。)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重亡津液,則不能作汗。脈見陰陽自和,雖不汗,亦自愈矣。)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脈來應時,為正氣自固。雖外感邪氣,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爾。《內經》曰:脈得四時之順者,病無他。

觀子:四時當令之氣,即本臟旺氣也。正氣旺,邪自不容矣。體猶疼重者,營衛未和也。故一汗即愈,不疼重者,邪已散也。或不汗亦愈,或自汗亦愈。)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日中得病陽受之,夜半得病陰受之。陽不和,得陰則和,是解以夜半。陰不和,得陽則和,是解以日中。經曰:用陽和陰,用陰和陽是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經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宇泰:《九難》曰: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此傷寒分三陽三陰證之總訣與。觀子:古人所謂寸口,俱通三部而言,非僅指關前為寸口脈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氣實血虛也。今趺陽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趺陽者,胃之脈。診得浮而澀者,脾胃不足也。經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

若脈浮大,當為氣實血虛。此非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虛,澀則脾寒。脾胃虛寒,則谷不消,而水不別,法當下利。少陰,腎脈也。腎為肺之子,為肝之母。浮為肺脈,弦為肝脈。少陰脈弦而浮,為子母相生,故云調脈。若滑而數者,客熱在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故屎膿也。

白話文:

辨別平和脈象的方法

有人問:想要知道疾病是好轉還是沒好,要怎麼分辨?

我回答:把脈的時候,寸、關、尺三個部位,大小、浮沉、快慢都一樣,雖然身體還有寒熱等不舒服的症狀,但這種脈象表示身體的陰陽已經平和,即使病情看起來很嚴重,也會好轉。(這表示身體的正氣已經調和,就算還有殘留的邪氣,也不會有大礙。這裡說的三個部位脈象一樣,不是指完全相同,而是指每個部位的脈象符合它應該有的狀態,例如肺脈應該浮,腎脈應該沉。)

身體的陰陽失衡就會生病,陰陽平和就會康復。所以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都一樣,表示陰陽平和,病自然會好。診斷時只要觀察這三個部位,如果脈象是同一種,而且平和,那就是身體調和,不需要在浮、沉、快、慢上鑽牛角尖。

一般來說,生病時脈象會跳動得很快,吃了藥之後,脈象會變慢,如果脈象從浮大變成沉小,從躁動不安變成安靜,這都表示病要好了。(脈跳得快,表示邪氣在陽分。脈象變慢,表示陽邪在消退。脈象浮大,表示邪氣在表。脈象減小,表示表邪在散。生病時煩躁不安,表示邪氣在作怪。吃了藥之後安靜下來,表示藥力戰勝了病邪。)

凡是生病後,如果透過發汗、嘔吐、排泄、或是津液流失等方式,身體的陰陽能夠自然調和,病也就會自己好。(如果津液大量流失,就無法透過發汗來痊癒。但如果脈象呈現陰陽調和,即使沒有發汗,也會自己好。)

立夏時節脈象洪大,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這個人身體疼痛且感覺沉重,應該讓他發汗。如果隔天身體不疼也不沉重了,就不需要發汗。如果汗水一直不停地流出來,隔天病就會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立夏時節脈象洪大是符合時令的脈象,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其他季節也可以這樣推斷。(脈象符合時令,表示身體的正氣穩固。即使有外感邪氣,只要稍微出汗,也會痊癒。《內經》說:脈象順應四時,就不會生病。)

四時的旺盛之氣就是臟腑的本氣。正氣旺盛,邪氣自然無法侵入。如果身體還會疼痛沉重,表示營衛之氣還沒有調和,所以只要發汗就會好。如果不再疼痛沉重,表示邪氣已經散去,可能不發汗也會好,或可能自行出汗也會好。

有人問:想知道病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什麼時候會好,要怎麼判斷?

我回答:假設病是半夜發生的,那麼隔天中午就會好。如果病是中午發生的,那麼半夜就會好。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午發病,屬於陽氣受病,到了半夜,陰氣會調和陽氣,所以病就好了。半夜發病,屬於陰氣受病,到了中午,陽氣會調和陰氣,所以病就好了。(中午發病是陽氣受病,半夜發病是陰氣受病。陽氣不調和,得到陰氣就會調和,所以半夜會好。陰氣不調和,得到陽氣就會調和,所以中午會好。《黃帝內經》說:用陽氣來調和陰氣,用陰氣來調和陽氣,就是這個意思。)

寸口的脈象浮在表面,表示病在表;沉在裡面,表示病在裡。脈象跳動得快,表示病在六腑;跳動得慢,表示病在五臟。例如脈象跳動得慢,就表示病在五臟。(《黃帝內經》說:陽脈浮數,病在六腑;陰脈遲澀,病在五臟。有人說:脈象跳動快,表示病在六腑;跳動慢,表示病在五臟。脈象快表示熱,慢表示寒。陽脈為熱,陰脈為寒。所以用來分辨臟腑的疾病。這是傷寒病辨別三陽三陰證的總綱。古人所說的寸口,其實是指寸、關、尺三部,不是單指關前的寸口。)

趺陽脈浮而且澀,少陰脈像平常一樣,表示病在脾,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要怎麼知道呢?如果脈象浮大,表示氣盛而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且澀,表示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而且浮,表示脈象平和,所以說是像平常一樣。如果脈象反而是滑而數,表示應該拉肚子拉出膿。(趺陽是胃的脈。診到脈象浮而且澀,表示脾胃虛弱。《黃帝內經》說:脈浮而且大,浮是氣盛,大是血虛。

但這裡不是說氣盛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且澀,浮表示胃虛,澀表示脾寒。脾胃虛寒,就會消化不良,水液不能正常代謝,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少陰是腎的脈,腎是肺的兒子,肝的母親。浮是肺脈,弦是肝脈。少陰脈弦而且浮,表示子母相生,所以說是調和的脈象。如果脈象滑而數,表示下焦有客熱,使血液腐爛化膿,所以會拉出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