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5)

1. 辨平脈法第一

虛者,謂血少不足也。所謂革者,言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為真陽減,而不能內固,故主亡血失精。婦人得之,為陰血虛,而不能滋養,故主半產漏下。健曰:易卦革,去故也,改故從新之謂。形弦大而中空似芤,如按鼓皮之象。夫人氣血充溢,六脈阿阿,而無他故。

因於外感內傷。以致精神消耗,乃現此脈。弦為減,則陽氣不足而寒。大為芤,則陰血不足而虛。寒虛相搏,邪正交侵,而有去故之義,此為革脈也。然亦有暴得此脈,而可愈者。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猝病得之生。不可不知也。芤,音扣。)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浮為陽,緊為陰。陰陽爭則戰,邪氣將出,邪與正爭。其人本虛,是以發戰。正氣勝則戰。戰已復熱,而大汗出也。健曰:浮緊是表邪盛於陽分。

反芤是陰氣虛,而不能和陽以作汗。當於表劑中,投養血之品,以和營衛,則不戰而汗可出也。戰即抖也,抖則表氣通,而裡氣外越,故得汗,是正勝邪也。如戰而無汗,有復戰者,有再戰者,若終無汗者,正衰邪勝,難治之證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不發戰也。

(浮數,陽也。本實陽勝,邪不能與正爭,故不發戰也。)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爭則戰。脈大浮數,皆陽也。陽氣全勝,陰無所爭,何戰之有?)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

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脈微者,邪氣微也。邪氣已微,正氣又弱,脈所以微。既經發汗吐下,亡陽亡血,內無津液,則不能作汗。得陰陽氣和,而自愈也。海藏:戰而後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欲自解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煩,熱也。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散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必大汗出也。(傷寒三日,陽去入陰之時,病人身熱,脈浮數而大,邪氣傳也。若身涼和,脈浮數而微者,則邪氣不傳而欲解也。

解以夜半者,陽生於子也。脈浮,濈然汗出解者,邪從外散也。脈數能食而解者,胃氣和也。脈微大汗出而解者,邪氣微也。宇泰:上脈微,故不汗出而解。此脈微而解,必大汗出。上以曾經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經汗下,血氣未傷,正盛邪衰,故大汗出而解。

白話文:

關於「平脈」的辨識方法

所謂「虛」,指的是血液不足。而所謂的「革脈」,是說身體既寒冷又虛弱,導致氣血運行紊亂,不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

男子出現這種脈象,代表體內的陽氣衰弱,無法固守精氣,因此會出現失血、遺精等狀況。婦女出現這種脈象,代表陰血不足,無法滋養身體,容易導致流產或產後漏血。有人說:「易經的革卦,有去除舊事物、迎接新事物的含意。」這是在說明這種脈象的病機。摸起來形狀像弦一樣緊繃,脈體又粗大,但是中間卻是空虛的,像按在鼓皮上,沒有東西填充。正常人的氣血充足,六脈和緩有力,不會有這種情況。

這種脈象多半是因為外感或內傷,導致精神損耗而出現。脈象的弦細代表陽氣不足而產生寒意;脈象的粗大而中空代表陰血不足而產生虛弱。寒冷和虛弱互相搏鬥,邪氣和正氣相互侵擾,因而有了去除舊有病邪的意涵,這就是革脈。然而,也有人是突然出現這種脈象,但也能治癒的。《內經》說:「三部脈都呈現革脈,若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得到,會死亡;若是突然患病的人得到,則能存活。」這點不可不知。

有人問:「為什麼有些病患在發抖後會出汗而痊癒呢?」答:「脈象浮而緊,按下去卻是空虛的,這表示身體原本就虛弱。因此,才會出現發抖然後出汗的現象。因為患者體質虛弱,所以會發抖。又因為脈象浮,所以會出汗而好轉。(浮脈屬陽,緊脈屬陰,陰陽相爭就會發抖。邪氣將要排出,正氣與邪氣搏鬥。患者原本虛弱,因此才會發抖。正氣戰勝邪氣就會發抖。發抖後會發熱,然後大量出汗。) 有人說:浮脈和緊脈代表表邪侵犯陽氣。反芤脈代表陰氣虛弱,無法和陽氣一起發汗。這時應該在治療表證的藥方中,加入滋養血液的藥物,來調和營衛,就能夠不出汗而順利發汗。發抖表示體表的氣機暢通,而體內的氣機也外散,因此能出汗,這是正氣戰勝邪氣的表現。如果發抖後不出汗,甚至持續發抖,最終都無法出汗,代表正氣衰弱,邪氣旺盛,屬於難治之症。」如果脈象浮而數,按下去卻不空虛,代表這個人原本並不虛弱。如果想要痊癒,只會出汗而不會發抖。 (浮數脈代表陽氣旺盛。原本就陽氣旺盛,邪氣無法與正氣抗衡,所以不會發抖。)

有人問:「為什麼有些病患不出汗就能痊癒呢?」答:「脈象大而浮數,由此可知不會發抖,出汗後就能痊癒。(陽氣旺盛會發熱,陰氣旺盛會發冷,陰陽相爭就會發抖。脈象大而浮數都屬於陽。陽氣完全佔上風,陰氣無從抗衡,怎麼會發抖呢?)」

有人問:「為什麼有些病患不發抖也不出汗就能痊癒呢?」答:「他的脈象變得非常微弱,這是因為曾經發汗、嘔吐、腹瀉或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此時陰陽自行調和,自然會痊癒。因此,不會發抖也不會出汗而痊癒。(脈象微弱,代表邪氣微弱。邪氣已經微弱,正氣也虛弱,所以脈象才會微弱。曾經發汗、嘔吐、腹瀉、失血,導致體內沒有津液,所以無法出汗。等到陰陽氣和,就會自然痊癒。) 有人說:發抖後才痊癒的,是太陽病;不出汗就痊癒的,是陽明病;不發抖也不出汗就痊癒的,是少陽病。」

想要痊癒的人,會先感到煩躁,然後出汗而痊癒。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脈象浮,所以知道會出汗而痊癒。(煩,指的是發熱。邪氣從體內回到體表,就會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痊癒,是因為脈象浮,代表邪氣回到體表。)

有人問:「傷寒病發作三天,脈象浮散而微弱,病人身體反而感到涼爽平和,這是怎麼回事呢?」答:「這是病邪即將消退的徵兆,會在半夜痊癒。脈象浮,表示病邪會隨著汗液排出。脈象數,代表食慾會恢復。脈象微弱,則代表會大量出汗。(傷寒發作三天,陽氣開始進入陰的階段,病人會發熱,脈象浮數而大,代表邪氣正在傳遞。如果身體涼爽平和,脈象浮數而微弱,代表邪氣不會再傳遞,病邪即將消退。會在半夜痊癒,是因為陽氣在子時開始生發。脈象浮,代表病邪會隨著汗液排出。脈象數,代表胃氣已經恢復和順。脈象微弱,代表病邪已經微弱。有人說:脈象微弱,所以不會出汗就痊癒。這裡的脈象微弱卻會出大量汗痊癒,前面提到是曾經吐、下、失血,導致邪氣和正氣都衰弱,無法發汗而痊癒。這裡則是因為沒有發汗或腹瀉,血氣沒有受損,正氣旺盛而邪氣衰退,所以會大量出汗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