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五 (2)
《傷寒直指》卷五 (2)
1. 辨少陽病脈證治第九
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足少陽,膽經也。《內經》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甲乙經》曰:膽者,中清之腑,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少陽受邪,故口苦咽乾目眩。觀子:少陽病,胸脅痛而耳聾。少陽病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胸脅硬,半表裡之證矣。
此何以別主口苦咽乾目眩也?大抵病於經絡者,此篇及太陽諸條已悉之。若膽熱腑自病之證,則賴有此條及之耳。膽雖清淨之腑,然邪入於內,未有不作熱者,如太陽之有熱傳膀胱也。蓋一經之內為病多端,先聖各就其一而言之,未可執此而礙彼也。又按:雜病有竹茹溫膽,郁李酒解膽繫結之類,皆膽自病,非由經絡所致也。
白話文:
少陽經受病時,會出現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狀。膽經屬於少陽經,中醫認為膽主決斷,與咽喉相關。當少陽經受邪氣入侵時,就會導致這些症狀。除了口苦咽乾目眩,少陽病還會伴隨胸脅痛、耳聾、寒熱往來、心煩、喜嘔、胸脅硬等症狀。這些症狀屬於半表半裡證。
膽熱引起的疾病,與經絡受邪引起的疾病有所不同,經絡病在其他篇章已經說明了。膽熱則需要專門用這個篇章來解釋。雖然膽是清淨的腑臟,但邪氣入侵也會導致膽熱,就像太陽經熱邪傳到膀胱一樣。經絡上的疾病多種多樣,古聖先賢們只是針對其中一種疾病進行說明,不能因為一個症狀就排斥其他症狀。此外,還有一些治療膽自病的藥物,比如竹茹溫膽,郁李酒解膽繫結,這些都是針對膽臟本身的病變,而不是經絡受邪引起的。
)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之脈,起目銳眥,老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貫膈。風傷氣,壅則為熱,少陽中風,氣壅而熱,故耳聾,目赤,胸滿而煩。邪在少陽,為半表半裡。以吐除煩,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以下除滿,下則亡血,血虛者驚。
健曰:少陽為病惟和解,不宜吐下。)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經曰:脈三部俱弦,少陽受病,脈細者,邪漸傳裡,雖頭痛發熱,為表未解。以邪客少陽,為半在表半在裡,則不可發汗,亡津液,冒中乾燥。
白話文:
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眼睛紅腫,胸口悶脹煩躁,不能吐瀉;吐瀉就會心悸驚恐。少陽經脈從眼角銳利處開始,到耳中,分支向下穿過胸腔,貫穿橫膈膜。風邪傷及氣,阻塞就會導致熱症,少陽中風,氣阻塞而生熱,所以耳聾、目赤、胸悶煩躁。邪氣停留在少陽,屬於半表半裡。用吐瀉方法去除煩躁,會傷氣,氣虛的人就會心悸。用下瀉方法去除胸悶,會損血,血虛的人就會驚恐。
古人說:少陽病症應以調和解表為主,不宜吐瀉。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就會胡言亂語。這屬於胃病,胃和則病愈,胃不和,則煩躁心悸。古書說:三部脈象都弦細,是少陽生病,脈細表示邪氣逐漸傳入裡,雖然頭痛發熱,但表症未解。由於邪氣停留在少陽,屬於半表半裡,所以不可發汗,會損失津液,導致中焦乾燥。
少陽之邪,因傳入胃,必發譫語,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胃和則愈;不下,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故煩而悸。宇泰:凡頭痛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為少陽者,何也?以脈弦細不可汗,當以此為法。海藏:少陽半表裡,用小柴胡,名三禁湯,然亦須辨表裡證孰多。假令頭痛往來寒熱,脈浮,但有其一,即為表也。
口失滋味,渴,脅下滿,但有其一,即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證,余皆虛熱也,是病在中矣。觀子:上二條,雖有中風傷寒之不同,然少陽三禁正治,只小柴胡和解而已。中風內熱氣壅,故多滿而煩,煩似可吐,滿似可下。傷寒頭痛發熱,又似可汗,不知在少陽,汗吐下俱所忌也。
白話文:
少陽邪氣入侵胃部的症狀與治療
少陽之邪,若傳入胃部,必定會出現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此時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胃氣和順之後病症就會痊癒。如果沒有使用調胃承氣湯,胃部就會受到少陽木氣的侵犯,導致患者煩躁不安、心悸。
宇泰說:所有頭痛都屬於表證,但只有少陽頭痛為何特殊呢?因為少陽頭痛的脈象是弦細,而且無法發汗,所以必須依照這個法則來治療。
海藏說:少陽病是半表半裡的病症,所以應該使用小柴胡來治療,稱為三禁湯。但也要根據表證和裡證的輕重來辨別。
假如患者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其中只要有一項符合,就屬於表證。
若患者有口失滋味、口渴、脅下滿,其中只要有一項符合,就屬於裡證。
如果沒有上述表裡證,而患者出現其他症狀,就屬於虛熱,病症已經深入內部了。
觀子說:以上兩段文字,雖然提到中風和傷寒的病因不同,但少陽病的三禁正治,都以小柴胡來和解。
中風患者因為內熱氣壅,所以多表現為滿悶、煩躁,讓人感覺好像要吐,又好像要瀉。
傷寒患者則有頭痛發熱,又像是要發汗的症狀,但由於病症在少陽,因此忌諱發汗、吐瀉。
故均為戒之,然雖三法分言,在中風之不可汗,傷寒之不可吐下,又言見之矣。譫語,乃誤汗後之證,故必微和胃實斯愈;不和,則煩且悸矣。誤吐下,得悸驚,誤汗亦悸作者,匪獨虛其經氣也。少陽多挾飲在內,悸與驚,每由飲致耳。膽者,清淨之腑,無出無入,故汗之,吐下之,皆非其經所宜。
《內經》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膽,後之職,並心君而統理一身之表裡者,惟膽為然。若但與解表,里邪必不除,但與攻裡,表邪仍內陷,是失其統理之義矣。小柴胡以表裡雙解,始為得宜。至入腑欲去者,亦必以大柴胡之兼,方可安也。健按:少陽脈弦細,頭痛發熱,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白話文:
因此,我們必須謹慎行事。然而,即使這三種方法分別討論,對於中風不能發汗、傷寒不能吐瀉的原則,已經有明確的說明瞭。「讙語」指的是錯誤發汗後的症狀,因此,必須微調胃部,使它穩定才能恢復健康;如果不調整,可能會感到煩躁和心悸。如果誤用吐瀉或發汗後出現心悸驚懼的情況,不僅會耗損經絡的氣血,而且少陽脈常伴有水濕內侵,心悸和驚懼往往由水濕引起。膽臟,作為清潔的器官,沒有進出的通道,因此,使用發汗或吐瀉的方法,都不適合其功能。
《內經》說:所有十一臟器的運作,都依賴於膽。膽,作為後天的職能,與心君一起統治著身體的表裏,只有膽可以這樣做。如果只注重解表,而忽略了裡邪的清除,那麼裡邪無法被消除;如果只注重攻裡,表邪仍然會深入,這是違反了統理原則的。小柴胡湯能夠同時調理表裡兩端,纔是最適合的選擇。至於進入腑臟需要清除的病症,也必須使用大柴胡湯這樣的綜合治療方式,才能確保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少陽脈的特徵是弦細,頭痛發熱,不可以使用發汗法,否則會導致讙語(精神錯亂)的症狀。
因傷胃之津液,法以和胃為主。成氏謂調胃承氣,宇泰謂大柴胡,重則小承氣,此三者,果和胃之藥乎?抑利下之劑乎?既不可汗,而可下之乎?若此,則干誤下之禁矣。此因誤下而譫,少陽邪熱並於陽明之經,並非入腑之譫,中病之劑,惟小柴胡白虎,最得和解之妙。重與之,則悸煩亦定矣。
)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太陽轉入少陽,是表邪入於裡。脅下硬滿,不食,往來寒熱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若已經吐下,脈沉緊者,邪氣入腑,為裡實;邪雖入腑,外猶未解也。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
白話文:
第一段
由於傷了胃的津液,治療方法應以和胃為主。成氏認為調胃承氣湯,宇泰認為大柴胡湯,病情嚴重則用小承氣湯,這三種藥方,到底是和胃的藥呢?還是瀉下的劑呢?既不能發汗,卻可以用瀉下藥嗎?如果這樣,就違反了不可誤瀉的禁令。這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神志不清,少陽邪氣與陽明經的熱邪相結合,並非入腑而致的神志不清,治療這種病症的藥方,只有小柴胡湯與白虎湯,最能達到和解的效果。病情嚴重時,加重藥量,心悸煩躁也會消除。
第二段
原本是太陽病,但沒有痊癒,轉入了少陽,出現脅肋下硬滿、乾嘔、不能進食、寒熱往來,尚未吐瀉,脈象沉緊,應當使用小柴胡湯。
太陽病轉入少陽,表示表邪入侵到了裡。脅肋下硬滿、不食、寒熱往來,表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如果已經吐瀉,脈象沉緊,表示邪氣入腑,屬於裡實;雖然邪氣入腑,但外邪尚未解。用小柴胡湯來和解。
亮宸:脈沉緊,有入里之勢,然見證皆屬少陽,故用小柴胡也。觀子:夫六經皆有中風傷寒之證,為邪直傷本經,而不從他經傳來者也。此節之首曰,本太陽不解,轉少陽,傳經之邪明甚。則上二節之不從他經入,益瞭然言外矣。脅硬滿,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為半表裡證悉具,尚未吐下,為無誤治,不致成壞證。
此一句又與下節相照應,脈雖沉緊,證純半表裡,不得為陰病也,故小柴胡主之。經文於太陽內曰:脈雖沉緊,不為少陰病。則斯之沉緊,當同此義看。黃氏少陰法,雖悉屬和解,然有誤汗譫語屬胃一證,宜調胃承氣下之。少陽雖無汗解之法,然有小柴胡加薑桂者,亦溫解微汗之意。
白話文:
亮宸說
脈象沉緊,有深入內裡的趨勢,但觀察其他症狀都屬於少陽,所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觀子說
六經都有中風傷寒的症狀,這是邪氣直接侵犯本經,而不是從其他經脈傳來的。這段文字的開頭說,太陽經症狀未解,轉入少陽經,邪氣傳經的過程非常清楚。那麼前面兩段文字中提到的邪氣不從其他經脈入體,就更加明白地體現了這一點。
脅肋硬滿、嘔吐、不能進食、往來寒熱,這些半表半裡的症狀都具備,但尚未吐瀉,說明治療得當,不會演變成嚴重的病症。
這一句又與下一段文字相呼應,脈象雖然沉緊,但症狀純粹是半表半裡,不屬於陰病,所以小柴胡湯可以治療。經文中在太陽經部分提到,即使脈象沉緊,也不屬於少陰病。那麼這裡的沉緊脈象,應該也同樣可以這樣理解。
黃氏少陰法雖然都屬於和解,但如果誤用汗法導致神志昏迷,屬於胃經病證,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治療。少陽經雖然沒有汗法治療,但有小柴胡湯加薑桂的方劑,也包含了溫解微汗的意思。
又此經本證,脅痛耳聾,往來寒熱,乾嘔,或嘔苦水,宜小柴胡和解之。倘不解者,宜大柴胡下之。若胸脅多痰,瓜蒂散吐之,斯皆仲景之微旨也。)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少陽之邪,在表裡之間,若妄吐、下、發汗、溫針,損耗津液,胃中乾燥,木邪干胃,必發譫語。若柴胡證未罷者,則不為逆;柴胡證罷壞病也,詳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宇泰:救壞病,助營衛,生津液,桂枝湯類求之。觀子:即經所謂本柴胡證,誤治之,柴胡不中與也,是矣。健曰:既云柴胡證罷,為壞病,應獨以譫語為治,白虎湯主之。若尚有燥矢,而舌胎黃厚者,調胃承氣與之可也。)
白話文:
這本經書中所說的基本症狀是脅痛、耳聾、寒熱往來、乾嘔,或嘔吐苦水,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解。如果調解不開,就應該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如果胸脅有許多痰,可以用瓜蒂散來吐出,這些都是仲景的精妙之處。如果已經吐瀉過,又發汗、溫針,出現譫語,柴胡證已經消失,這是病況惡化,要了解是犯了什麼逆,用合適的方法治療。少陽邪氣在表裡之間,如果胡亂吐瀉、發汗、溫針,就會損耗津液,胃中乾燥,木邪侵入胃,必定會出現譫語。如果柴胡證還沒消失,就不算逆;柴胡證消失後出現病況惡化,要仔細觀察原因,用合適的方法治療逆症。
宇泰認為,救治惡化病症,應該幫助營衛,滋生津液,可以用桂枝湯之類的方劑。觀子認為,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本柴胡證,誤治後,柴胡證就沒辦法治療了,確實如此。健認為,既然說柴胡證已經消失,出現了病況惡化,應該單獨以譫語為治療目標,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還有乾燥的大便,而且舌苔黃厚,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關脈,以候少陽之氣,太陽之脈浮,陽明脈浮大。上關上,知三陽合病也。膽熱則睡,目合則汗,知三陽合病,膽有熱也。兼善:或謂此既屬少陽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曰:可用。夫三陽合病,其邪發見於脈浮者,太陽也。
大者,陽明也。上關上者,少陽也。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膽有熱,脈證相符,故出於少陽篇中。蓋浮脈無證,不可汗;大脈無證,不可下。浮大之脈,俱上關上,知三陽合病,而熱在膽也。膽居半表半裡,故用小柴胡亦當。健曰:脈分部位,有主象、主病之往,分察、合察所犯,各可據也。
白話文:
解釋
- 上關脈是探查少陽經氣的脈位,太陽經的脈象浮,陽明經的脈象浮大。
- 上關脈跳動明顯,說明三陽經脈同時生病。
- 膽熱則睡,目合則汗,說明三陽合病,膽經有熱邪。
疑問解答
有人問,既然這屬於少陽經的病症,是否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呢?
回答
可以用。
三陽合病,脈象浮的是太陽經,脈象大的陽明經,上關脈跳動明顯的少陽經。患者只想睡覺,閉眼就流汗,這些都是膽經有熱的症狀,脈象和症狀都符合,因此這病症出現在少陽經篇章。
- 浮脈沒有其他症狀,不能用發汗法;大脈沒有其他症狀,不能用瀉下法。
- 浮大脈同時出現上關脈跳動明顯,說明三陽合病,熱邪在膽經。
- 膽經位於半表半裡,所以用小柴胡湯治療也適合。
結論
脈象分部位,有主症、主病的變化。要仔細觀察,才能根據不同的脈象和症狀,判斷病因,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夫浮為太陽本象,主表;大為陽明本象,主裡。浮大兼至,而上於關上者,其象在關上更浮大耳。關為少陽之部,主半表裡,故知三陽合病也。據此脈證,宜溫膽湯治之。)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表為陽,里為陰。邪在表,則外有熱,六七日,邪氣傳裡也,故曰陽去入陰。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躁煩,謂發躁,而迤□復煩也。蓋內熱曰煩,謂心中郁煩也;外熱曰躁,謂氣外熱躁也。但熱為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
觀子:既曰三日,三陰當受邪,何又云六七日,陽去入陰?蓋三日,三陽盡者,是日傳一經之證,六七日入陰者,則又七日,始傳一經之證,如太陽篇末所云,頗同也。然七日一經盡,即能去而入陰,則六經之常,必定傳遍,又於言外見之矣。健曰:傳經無定期,觀子之言詳矣。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沒有高燒,病人卻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離開表層,進入陰分造成的。表層屬陽,內里屬陰。邪氣在表層時,體表會發熱,六七天後,邪氣就傳入內里,所以說陽氣離開表層進入陰分。煩躁指的是一開始感到煩悶,逐漸變得躁動不安,煩躁就是指先感到躁動,然後又恢復到煩悶狀態。內熱稱為煩,指的是心裡鬱悶煩躁;外熱稱為躁,指的是體表發熱躁動。但熱氣是有根源的,所以只有煩躁沒有躁動,或者先煩後躁,都是可以治療的。
然此陽去入陰者,乃表邪入於裡之陰,非傳入三陰經之陰,是即入腑之下證耳,故外無邪熱之甚,而微熱仍在也。內發躁煩,則裡熱迫其津液,應下之勢居多。如舌無焦色,腹不拒按者,仍作半表裡論治,與柴胡白虎清熱生津,而病可已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傷寒四日,表邪傳裡,里不和,則不能食而嘔;今反能食而不嘔,是邪不傳陰,當在陽也。健曰:此言三日三陽應盡,而不傳三陰之驗,不言他證,是將解也。)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內經》曰:大則邪至,小則平。
白話文:
然而,這種陽氣退入陰分的情況,指的是表邪進入裡面的陰分,並非傳入三陰經的陰分,而是直接進入腑的下焦。因此,雖然外在沒有明顯的邪熱,但仍然有微熱存在。內在出現躁煩,則是裡熱迫使津液外泄,有向下發展的趨勢。如果舌頭沒有焦黃色,腹部也不拒按,就可以當作半表半裡來治療,使用柴胡白虎湯清熱生津,即可痊癒。傷寒病發三日,三陽經的病邪應該全部消退,三陰經將要受到邪氣侵襲。
但是患者反而能吃,不嘔吐,說明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傷寒發病第四日,表邪傳入裡分,裡分失調,就會不能進食,還伴有嘔吐。現在患者反而能吃,不嘔吐,說明邪氣沒有傳入陰分,應該還在陽分。健曰:這些話說明了傷寒發病三日三陽經的病邪應該消退,而沒有傳入三陰經的驗證,沒有提及其他證狀,是為了理解這一點而說的。傷寒發病三日,少陽脈搏微弱的,病症將要痊癒。 《內經》說:脈搏強大,說明邪氣到達;脈搏微弱,說明疾病平息。
傷寒三日,邪傳少陽,脈當弦緊;今脈小,是邪氣微而欲解矣。)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寅卯辰,少陽木旺之時也。)
白話文:
傷寒症狀出現三天後,病毒已經轉移到了肝臟和膽囊(即「少陽」),脈搏應該會變得強勁且有節奏感。然而現在脈搏變弱了,這表示病情正在緩慢好轉。在早晨到上午時間(也就是「寅、卯、辰」三個時段),是治療少陽病症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