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4)
《傷寒直指》卷一 (4)
1. 辨平脈法第一
若傷寒陽動,應察人迎之表,陰動按氣口之裡。憑緩急而究寒熱,庶無遁情。)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脈經》云: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為陰陽之中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是陰陽之氣相搏也。
故名曰動。宇泰:陽升陰降,交通上下,往來於尺寸之內。沖和安靜,烏有所謂動哉。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隆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然必見於關上,何也?關,陰陽之中也。不於此見,而誰見乎?安常:關位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
若當陽寸口動而陰靜,法當有汗而解。《素問》曰:陽加於陰,謂之汗是也。若當陰連於尺動,而陽靜,則發熱。《素問》曰:尺粗為熱中是也。若大汗後,形冷惡寒者,三焦傷,是死證也。按陰陽之氣,寧謐則實,躁動則虛。陰動則陽虛,故不能衛於膚腠而汗出。陰動則陰虛,故不能濡於肌肉而發熱。
仲景云: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厥厥動搖者,自為動搖,不與三部相混。如人在眾人中,不與眾合,名之為厥厥也。)脈陽浮大而濡,陰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陽脈,寸口也。陰脈,尺中也。上下同等,無有偏勝者,是陰陽之氣和緩,非若遲緩之有邪也。
陰陽偏勝者,為結,為促。陰陽相搏者,為動。陰陽氣和者,為緩。學者不可不知也。健曰:陰陽同等,浮大而孺,名之曰緩。蓋緩為胃氣之脈,不主於病,是緩而有神也。今浮大而濡,有類虛脈矣。虛合四形,浮大遲軟,此近似之。非阿阿而緩者比。)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脈經》云:弦與緊相類,以弦為虛,故雖緊如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則不足也。經曰:弦則為減,以緊為實。是切之如轉索無常,而不散。《要略》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叔微:少陽之氣,通於春。
春脈弦者,以應春陽時令之脈也。如浮大而弦,浮滑而弦,浮數而弦,皆為陽也。若沉數而弦,沉澀而弦,沉細而弦,皆為陰證之脈也。仲景脈分陰陽二用之理,其義微矣。健曰:弦主厥陰,風木之象。仲景以為陰,叔和以為陽。《六經篇》又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乃半表半裡之診明矣。
此浮而緊,曰弦者,當分左表右里。浮為風而緊為寒,如轉索無常者,乃寒邪夾食為患之候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寒者,謂陽氣少也。大則為芤,芤則為虛。
白話文:
辨平脈法第一
如果傷寒病是陽氣過盛,應該觀察人迎穴的表面脈動;如果是陰氣過盛,則按壓氣口穴的深層脈動。藉由脈搏的快慢來判斷寒熱,這樣才不會遺漏病情。如果脈搏在關脈處跳動,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般大小,急促搖動的,就叫做「動脈」。《脈經》說:「陽氣外出,陰氣進入,以關脈為界。關脈是陰陽的交界處。如果數脈在關脈跳動,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般大小,急促搖動的,就是陰陽之氣在互相搏擊。」
所以稱之為「動脈」。宇泰認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兩者在寸口和尺脈之間互相交通,往來運行,如果平和安靜,怎麼會有脈動呢?只有在陽氣想要下降卻被陰氣阻擋,陰氣想要上升卻被陽氣阻擋時,兩者相互搏擊,無法上下運行,鼓動的勢頭才會高起,形成動脈的脈象。而且這種脈象一定出現在關脈的位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關脈是陰陽交界的地方,不在這裡顯現,又會在何處顯現呢?安常認為:關脈的前三分屬於陽,後三分屬於陰。
如果寸口(陽位)的脈動而尺脈(陰位)靜止,按照規律,應該會出汗而病癒。《素問》說:「陽氣加於陰氣,就叫做汗。」 如果尺脈(陰位)連續跳動,而寸脈(陽位)靜止,則會發熱。《素問》說:「尺脈粗大,是體內有熱。」如果大汗之後,身體發冷怕寒,這是三焦受損,是危險的徵兆。陰陽之氣平靜時,身體就健康,躁動不安時,身體就虛弱。陰氣躁動,代表陽氣虛弱,所以不能防衛皮膚,導致汗出。陰氣躁動,也代表陰氣虛弱,所以不能滋潤肌肉,導致發熱。
張仲景說:「陽氣微弱就會怕冷,陰氣微弱就會發熱。」脈搏急促搖動,表示脈搏自己震動,與寸關尺三脈無關。就像人在眾人之中,不與眾人相同,這就叫做「厥厥」的脈象。脈搏在寸口(陽)浮大而濡軟,尺脈(陰)也浮大而濡軟,陰陽兩脈的脈象相同,就叫做「緩脈」。(陽脈指寸口脈,陰脈指尺脈。上下脈象相同,沒有偏盛的狀況,表示陰陽之氣平和舒緩,不是像遲脈那樣有邪氣。)
陰陽之氣偏盛的,會形成結脈或促脈。陰陽之氣互相搏擊的,會形成動脈。陰陽之氣平和的,會形成緩脈。學習醫理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健認為:陰陽兩脈脈象相同,浮大而濡軟,就叫做緩脈。緩脈是胃氣的脈象,並非表示有病,是緩而有神的脈象。現在的脈象浮大而濡軟,有點像虛脈。虛脈包含四種形態:浮、大、遲、軟,這與虛脈相似。但與慢而無力的緩脈有所不同。脈搏浮而且緊的,叫做「弦脈」。
弦脈的形狀像弓弦,按壓時沒有彈性。《脈經》說:「弦脈與緊脈相似,但弦脈為虛,所以雖然像弦一樣緊,但按壓時沒有彈性。沒有彈性,就表示不足。經書說:『弦脈表示氣血衰減』,而緊脈表示實證。緊脈按壓時,像轉動的繩索一樣不穩定,但不散亂。《要略》說:『脈搏像轉動的繩索一樣不穩定,表示有宿食』。叔微認為:少陽之氣與春天相通。
春季的脈象是弦脈,這是應和春天陽氣的正常脈象。如果脈象是浮大而弦,浮滑而弦,浮數而弦,都屬於陽證。如果脈象是沉數而弦,沉澀而弦,沉細而弦,都屬於陰證。張仲景以陰陽來區分脈象,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健認為:弦脈主要對應厥陰,是風木的象徵。張仲景認為弦脈是陰,而叔和認為是陽。《六經篇》又說:「寸脈和尺脈都是弦脈,表示少陽經受病,這是表裡一半的疾病。」
這種脈象是浮而緊的,叫做弦脈,應該區分左脈為表,右脈為裡。浮脈表示風邪,緊脈表示寒邪,像轉動的繩索一樣不穩定的脈象,是寒邪夾雜食物造成的疾病。脈象弦而大,弦脈表示氣血衰減,大脈表示空虛。氣血衰減表示寒,空虛表示虛,寒與虛相互搏擊,這就叫做「革脈」。婦女出現革脈,表示可能流產或月經不止,男子出現革脈,表示可能失血或遺精。(弦脈表示氣血衰減,氣血衰減表示寒。寒,是指陽氣不足。大脈表示空虛,空虛表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