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四 (1)
《傷寒直指》卷四 (1)
1.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滑胎者,難治。(結胸者,邪結在胸。臟結者,邪結在臟。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里所致。
下後邪氣入里,與陽相結者,為結胸,以陽受氣於胸中故爾。與陰相結者,為臟結,以陰受之,則入五臟故爾。氣宜通,而塞,故痛。邪結陽分,則陰氣不得上通;邪結陰分,則陽氣不得下通。是二者,皆心下硬痛,寸脈浮,關脈沉,知邪結在陽也。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知邪結在陰也。
白話文:
問:有什麼是結胸和臟結呢?答:當你用手按壓患處感到疼痛,脈象在寸處顯得浮動,在關處則深沈,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結胸。那麼,什麼是臟結呢?答:它呈現出與結胸相似的症狀,但飲食照常,並且時常出現腹瀉。脈象在寸處浮動,而在關處則細小、深沈、緊繃,這種情況就被稱為臟結。如果舌頭上有白色的滑膩層,這表示治療起來會很困難。
結胸指的是邪氣在胸部聚集,而臟結指的是邪氣在內臟中聚集。兩種情況都是在使用下藥治療後,邪氣進入體內所導致的結果。
當邪氣進入體內,與陽氣相結合時,會形成結胸,因為陽氣本應在胸部運行。反之,當邪氣與陰氣相結合時,則會形成臟結,因為陰氣會影響到內臟的功能。通常,這種情況會造成氣流通不暢,引發疼痛。邪氣在陽部聚集,會阻礙陰氣的上行;邪氣在陰部聚集,則會阻礙陽氣的下行。因此,這兩種情況都會表現為心下部位的堅硬和疼痛,脈象在寸處浮動,在關處深沈,這表明邪氣在陽部聚集。而脈象在寸處浮動,關處細小、深沈、緊繃,這表明邪氣在陰部聚集。
陰結而陽不結,雖心下結痛,飲食亦自如故,陰氣乘腸虛而下,故時時自下利。陰得陽,則解,臟結得熱證,多易治。舌上白胎滑者,邪氣結,胸中亦寒,故云難治。宇泰:按本文如結胸狀,則與結胸有分別矣。注云:是二者,皆心下硬痛,欠穩,如結胸狀,飲食如故,只是按之不痛耳。
既結於臟,而舌白胎滑,又為胸寒外證,上下俱病,故云難治。)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臟結,於法當下。無陽證,為表無熱;不往來寒熱,為半表半裡無熱;其人反靜,為里無熱。經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以表裡皆寒,故不可攻。
白話文:
如果腹痛是陰寒凝結造成的,但陽氣沒有阻滯,雖然患者會感到胸腹疼痛,但飲食起居依然正常,這是因為陰寒之氣侵犯了腸道虛弱部位,導致腹瀉。一旦陰氣遇到陽氣,就能解除病症。臟腑凝結因熱證引起,大多容易治療。舌苔白膩滑潤,說明邪氣凝結,胸中也寒,所以難以治療。宇泰說:這段描述類似結胸,但與結胸症狀仍有區別。注釋說:這兩種情況都表現為胸腹硬痛,但按壓不痛,飲食如常,只是感覺不舒服,類似結胸。
當寒邪凝結在臟腑,而舌苔白膩滑潤,又伴隨胸寒外證,上下同時發病,所以難以治療。臟腑凝結沒有陽證,不出現寒熱往來,患者反而很安靜,舌苔白膩滑潤,不可攻伐治療。因為臟腑凝結,按理應該治療,但沒有陽證,說明表證無熱;不出現寒熱往來,說明半表半里無熱;患者安靜,說明裡證無熱。經書說:舌苔如胎,說明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因為表裡皆寒,所以不可攻伐治療。
觀子:臟結一證,既與結胸連類並舉,其為傷寒之邪明甚。但結胸由表證初得,誤下之邪熱內陷,或雖未下,裡虛耗氣,傳入而成。十棗湯,邪屬於陽,結歸於陽,證不難治,攻之可愈也。若臟結者,無陽證,外無表證可得也。不往來寒熱,中無表裡證可得也。其人反靜,內無里證可得也。
病不屬三陽,其所以類結胸者,則是亦為邪結,按之亦痛,亦痞硬耳。夫臟為里,為陰,既不從表氣始,必陰寒內縈於裡。裡寒,則吐利厥逆之證隨作,乃僅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何也?三陰大寒,極陰之證多矣。皆有陽劑以治之,何但云無治,不可攻,而不一處方藥耶。臟氣既結,病悉屬裡,其脈之寸浮,舌之白胎,又何也?先哲云:陰受之,則入五臟。
白話文:
觀察古人著作:「臟結」這一證,既然與「結胸」相提並論,就說明它是由於傷寒邪氣嚴重造成的。但是,結胸是由於表證初起時,誤用下法導致邪熱內陷;或者雖然沒有用下法,但裡虛耗氣,邪氣傳入而形成的。[十棗湯],邪氣屬於陽,結歸於陽,證狀不難治療,攻治即可痊癒。
至於臟結,沒有陽證,外無表證可見。不往來寒熱,中無表裡證可見。其人反而安靜,內無裏證可見。
疾病不屬於三陽,所以類似結胸,是因為它也是邪氣結聚,按壓時也會疼痛,也會痞硬。臟為裡,為陰,既然不是從表氣開始,必定是陰寒內縈於裡。裡寒,則吐、利、厥逆等證狀會相繼出現,但偏偏食慾如常,時時下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三陰大寒,這是極陰的證狀。都有陽性藥物來治療,為什麼只說無治,不可攻,而沒有方藥呢?臟氣既結,病情都屬於裡,其脈象的寸浮,舌苔的白胎,又說明什麼呢?前人說:陰受之,則入五臟。
夫心肺居上,肝腎居下,脾居中央,臟各異列,果入何臟耶?抑五臟之氣,總相結耶?蓋嘗思之: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傳變,風寒營衛,六經之邪,靡不由之者,其常道也。外此,則脾與冒,實表裡。蓋胃主納受,脾職磨運,胃稟四臟之氣,而脾化精微,以營諸經真靈之氣。
是脾之與胃,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發於陽,邪為陽,而與陽相結者,必陽明。發於陰,邪為陰,而與陰相結者,有不於太陰者乎。太陰者,至陰也,其經本陰寒,而又得外受之寒邪,與飲食之寒冷,未有不病者。然太陰為病,亦有數端,桂枝加芍藥,大黃證者,病從太陽之邪,誤下而傳陷也。
白話文:
心肺位於上,肝腎位於下,脾位於中央,各個臟器分佈不同。那麼水果應該歸屬於哪個臟器呢?還是說五臟之氣相互連繫呢?我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陽明經位於中土,萬物歸於此,不產生變化,風寒、營衛以及六經的邪氣,沒有不經過陽明經的,這是常理。除此之外,脾與胃,是表裡關係。因為胃主納受,脾負責磨運,胃依靠四臟之氣,而脾化生精微,用來滋養全身經絡的真氣。
因此,脾與胃,是一而二,二而一。外邪由陽氣而發,邪氣為陽,與陽氣相結的,一定是陽明經。外邪由陰氣而發,邪氣為陰,與陰氣相結的,難道不是太陰經嗎?太陰經,是至陰之經,其經脈本性陰寒,又受到外界的寒邪侵襲,以及飲食的寒涼,必然會生病。然而太陰經生病,也有不同的情況,例如桂枝加芍藥、大黃證,就是因為從太陽經的邪氣,誤下而傳入太陰經導致的。
四逆輩證者,臟寒虛甚,當溫也。桂枝中風證者,邪但傷於經也,皆不足為臟結之由。臟結者,亦從風寒飲食而得。但其人中虧氣弱,內奪所守,遂使三陽之氣,不復能作鬱熱於外,而凝固之邪,直與至陰深結於裡,其能食而下利者,胃為水穀之海,營衛之總司,病不在胃,營衛無邪,故飲食如故,便利時通也。然脾一病,必不能運精微,而敷布諸經絡,又不能行津液,而輸泄夫糟粕。
積之有漸,則上結而胸脅痞滿,中結而邪高病下,無從解散,下結而丹田且熱,胸中且寒,陰陽乖膈,時時下利,必終閉塞,而有不可攻之形矣。何也?脾者,卑下之氣結者,寒邪之凝,似當溫散。經不言可溫,同直中之裡寒者,一驗之,舌上白胎也,再驗之寸脈猶浮也。太陰者,陰之首,亦陰之表,去少陽猶未遠也。
白話文:
患有四逆證的患者,代表臟腑寒虛嚴重,需要溫補。桂枝中風證的患者,邪氣只是侵犯經脈,都不會導致臟腑實結。
臟腑實結也是由風寒飲食造成的。但這些患者身體虛弱,正氣不足,無法抵禦外邪,導致三陽之氣無法鬱結在體表產生熱象,凝固的邪氣直接與至陰之氣在體內結實。
這些患者能進食,但會腹瀉,因為胃是水穀之海,統領營衛之總樞。如果胃部沒有病變,營衛之氣運行正常,所以進食消化都正常。
但是,一旦脾臟有病,就無法運化營養物質,並輸送給其他經絡,也無法運行津液,排出廢棄物。
久而久之,就會積聚在體內,導致上焦氣機鬱結,胸脅痞滿;中焦氣機鬱結,則邪氣上逆,導致腹脹便溏;下焦氣機鬱結,丹田灼熱,胸中寒冷,陰陽失衡,常有腹瀉,最終會導致氣機閉塞,難以攻破。
這是為什麼呢?脾臟是低下的臟腑,實結是由於寒邪凝滯,似乎需要溫補。但是,經典醫籍中沒有提到可以溫補,因為這是針對裡寒證。
第一種檢查方法是觀察患者舌苔,如果舌苔白厚,說明是裡寒。第二種檢查方法是把脈,如果寸脈浮沉,也說明是裡寒。
太陰脾經是陰經之首,也是陰經的表層,離少陽膽經還比較近。
白胎者,邪猶半在表半在裡也,是當從中治以和解之,豈溫里之可勝任乎。寸猶浮者,雖不從發於陽以始,然其外陷之邪,無由解散,則入里成熱,猶是陰中伏陽也。其不可攻者,脾之與胃,陰之於陽,交通氣化者也。結則陰並於陰,而陰陽不相濟。邪之內陷者,既化丹田之熱,氣之外虛者,復為胸上之寒。
二氣間隔,一寒一熱,上下不並,而或痞,或痛。若以在臟為陰,而惟與熱劑,則下熱轉增,而閉者愈閉。以邪結為熱,而惟與寒劑,則上寒必盛,而陰者益陰。曰不可攻者,蓋結久則實,疑若可攻,不知本由邪氣內陷成結,攻之則陷益深,結愈固,病何由解乎。近子由盧氏獨闡臟結之秘,所載治案甚詳。
白話文:
第一段
白胎症,邪氣一半在表皮,一半在內臟,應當從中間調和治療,怎麼能只用溫熱藥來治療內臟呢? 脈象浮而寸,雖然沒有從陽明經開始發病,但外在的邪氣無法散解,就會進入內臟化為熱,這就如同陰中潛藏陽氣一樣。 不能攻邪的原因是,脾和胃,陰和陽相互交接,氣化運行。邪氣停滯,陰氣就會與陰氣相合,陰陽無法互相滋養。邪氣入里,化為丹田的熱,氣虛外泄,又會導致胸上寒邪。
第二段
兩種氣息相互阻隔,一寒一熱,上下不平衡,所以會出現痞塊或疼痛。如果認為病邪在內臟屬陰,而只用溫熱藥物,就會加重下焦的熱,導致阻塞更嚴重。如果認為邪氣凝聚成熱,而只用寒涼藥物,就會加重上焦的寒,導致陰寒更盛。
說不可攻的理由是,邪氣長期停滯,就會形成實證,看似可以攻邪,但實際上是邪氣內陷造成阻塞,攻邪只會讓邪氣更深入,阻塞更嚴重,病症怎麼會好呢? 近來子由先生和盧氏先生獨自闡明臟器阻塞的奧秘,記載的治療案例非常詳盡。
曰:熱入者,頓結。頓結者,併發,故攻之可已。寒入者,漸積,漸積者,入而出,攻之反致臟轉寒,陰轉凝,結轉固,腸轉枯矣。斯言已盡臟結之蘊。第其所分氣結、痰結、食結、飲結、蟲結、垢結、血結、水結、積結,及諸熱病、寒病、虛病、實病、諸怪異病,種種多由臟結而致。有臟結之常,復有臟結之變。
議以從緩,從小,從輕,從漸而治。竊謂此可語雜病之臟結,而未可語傷寒之臟結。蓋傷寒為日既速,而邪復毒烈,治之後時,變生不測,豈彼日積月盈,以漸而致。但奪食飲醇,聽其自解之比,然或疑臟結之證,古人罕知,而近世何其多哉。不知脾胃水穀之海,無所不納。
白話文:
這篇文章探讨了臟腑阻塞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它指出,热邪入侵會导致立即性的阻塞,而寒邪入侵則會逐漸累積,最终导致阻塞。文章还列举了各种类型的阻塞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作者建議治疗臟腑阻塞要采取緩慢、小剂量、輕手法、渐进式的方法。但是,作者认为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伤寒引起的阻塞,因为伤寒发病迅速,邪气毒性强,需要快速治疗。作者还批评了一些医生主張禁食饮酒,让疾病自然痊癒的做法,并指出现代很多人怀疑是臟腑阻塞引起的疾病,而古人很少知道这种疾病。最后,作者强调了脾胃的强大消化功能,可以消化各种食物。
雖曰人身法陰陽造化,實猶一器。然其樞機旋運之處,未有不久而敝憊者,或由他病而致腸胃固結,或從腸胃固結而轉生他病,理所必然。昔丹溪法湔腹蕩腸之巧,以倒倉法,窮推陳致新之妙,蕩與生俱生之宿積,皆此類耳。故雖痿痹㿗癃,營泣衛弛,陰傷陽絕者,無不克臻奇效。
但於傷寒臟結,終未洞然,且不知宣通二劑之外,因勢利導之機,尚有他法可從事否?如結胸狀者,結痛痞塞,似結胸,非邪由同結胸,誤下亦同結胸也。成氏謂二者,皆下後入里所致,誤矣。夫陰邪入里必作痞;陽邪入里不作痞。即協熱利甚者,且清穀。安有誤下入里,而復作臟結者哉。
白話文:
雖然人體由陰陽造化而成,但就像一個器皿,其運作機制終究會因時間而衰敗。身體的病變,可能由其他疾病導致腸胃阻塞,也可能由腸胃阻塞引發其他疾病,這是自然規律。古人丹溪善於運用洗滌腸胃的方法,以倒倉法推陳致新,清除宿積,這類方法都有奇效。所以,即使是痿痹、癃閉、營氣衰弱、衛氣虛損、陰傷陽絕等疾病,都能得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然而,對於傷寒造成的臟器阻塞,至今仍然沒有完全理解。而且,除了宣通二劑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因勢利導治療呢?例如,結胸症狀,胸痛、痞塞,看似結胸,但並不是因為同結胸的邪氣而導致,誤用下法也會造成結胸。成氏認為這兩種情況都是下法後邪氣入里所致,這是錯誤的。陰邪入里必然會引起痞症,陽邪入里則不會引起痞症。即使是熱邪導致的便秘,也要清熱解毒,怎麼會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入里,反而造成臟器阻塞呢?
僕於近歲所見聞者,大抵外非三陽諸證,內非陰寒直中,而痞結日久,邪不得去,或腹,或脅,硬痛不舒,或下利,或閉結,皆舌上白胎。誤投寒涼攻下溫熱法者,靡不決裂。昔陶尚文處小柴胡加生薑,以主斯證,僕謂更當參以先後緩急。如果上塞結痛難除,何妨暫從枳桔理中。
如果下熱閉結已久,又應合之瀉心分解。庶病無定形,而藥非執一矣。少陽,表裡兼有,故治不可單寒單熱。脾土,陰陽俱備,故病亦且寒且熱,是太陰絕類少陽者也。而舌胎亦如之。經曰:難治者,以其胎滑也。滑則內轉寒,陰轉盛,若但胎白,末至於滑,猶可治耳。或曰:丹田,陰也,而反有熱;胸中,陽也,而反有寒,是其病不在表裡,而在上下也。
白話文:
近年來我所見到的病人,大多數不是表證(三陽證),就是裡證(陰寒直中),由於積滯日久,邪氣無法排出,或腹部,或脅肋,硬痛不舒,或腹瀉,或便祕,他們的舌苔上都有一層白苔。誤用寒涼瀉下或溫熱的方法治療,往往會病情加重。以前陶尚文治療這種疾病時,使用小柴胡湯加生薑,我認為應該根據病情的緩急再加用其他藥物。
如果上焦阻塞結痛難以消除,不妨暫時使用枳桔理中湯通便。
如果下焦熱結便祕已久,又應該配合瀉心丹來分解熱結。各種疾病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用藥也不能一成不變。少陽證表裡都有症狀,所以治療不能只用寒藥或熱藥。脾屬土,陰陽俱備,所以脾病既有寒證,也有熱證,這與太陰證類似少陽證,而舌苔也相同。經文說:難以治療,是因為舌苔光滑。光滑則內轉為寒,陰氣增盛,如果只是舌苔發白,尚未光滑,仍有治癒的可能。有人說:丹田屬陰,卻有熱象;胸中屬陽,卻有寒象,這說明疾病不在表裡,而在上下。
上下之邪相悖,而不相入,所以不可攻也。健曰:臟結之證,雖似結胸,實不同結胸也。結胸因太陽汗下之誤,此屬太陰寒邪結塞。結胸在上,臟結在下,顧名思義,地位可判也。乃因元陽之氣虛,陰寒之邪盛,凝結於腹脅腸臟之內耳。結胸痛,實而拒按,不食者多。臟結無拒按,能食自利之可辨也。
群賢反復辨論,以胎不滑為可治,胎白滑為難治。皆涉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之句。拘疑寒涼溫熱攻下之間,致證治俱未鑿然,後學何所適從。考之舌法,昭然可別矣。其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者,乃少陽半表半裡無疑,柴胡梔子豉湯。白胎之證,並無滑字,其白胎滑者,有左右之分,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亦主半表半裡之邪,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解之。舌左白胎滑者,方是臟結之證,邪併入臟,斯為難治。
白話文:
上下所受的邪氣會相抵觸,不會互相滲入,因此不可用攻伐的方式治療。
健先生說:臟結的證狀雖然看起來像是結胸,但實際上與結胸不同。結胸是太陽經出汗後誤用汗法所致,而臟結則是太陰經寒邪凝滯造成的。結胸在上方,臟結在下方,顧名思義,位置可以區別。這是因為元陽之氣虛弱,陰寒之邪氣旺盛,凝結在腹部、腸臟之中。
結胸疼痛,實而不堪按壓,且多不思飲食。臟結則沒有拒按,能吃能拉,可以以此辨別。
各位賢達反覆討論,認為胎便不滑潤的可以治療,胎便白滑難治。都涉及到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的論述。拘泥於寒涼溫熱攻下的爭論,導致證狀和治療方法都不明確,後學者無所適從。
考究舌象,就可以明顯區別了。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者,無疑是少陽半表半裡的證狀,可以使用【柴胡梔子豉湯】。白胎證沒有滑潤的字樣,如果是白胎滑潤,則要區分左右:舌右白胎滑潤者,病在肌肉,也是半表半里的病邪,必定會交替出現寒熱,宜用【小柴胡湯】治療。舌左白胎滑潤者,纔是臟結證,邪氣深入臟腑,此為難治之症。
其或左或右,半邊胎白滑,半邊胎或黑、或黃,乃寒邪結在臟也。宜黃連湯加附子。結咽者,不能言語,生脈散合四逆,可救十之一二,此危候也。若非半邊白滑,不得以臟結論。何前輩俱惑于丹田熱,胸中寒,而不酌治以善後乎!細玩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又曰無陽證,不往來寒熱,總是表邪乘虛入陰。
太陰為陰經之首,與少陽相接,此不易之理,當從陶氏小柴胡,以解少陽之邪,而合理中去附子,加桂枝為治,以使冒氣鼓動於脾。《內經》曰:脾為死陰,待胃氣以生,脾氣得舒,陰寒之結可散,而四臟之氣,鹹得轉環。所謂邪不解,何由而散?寒不溫,何從而解?總循傷寒治法,不必較量雜病,庶無歧惑。
白話文:
有的人身體的一邊皮膚發白光滑,而另一邊則發黑或發黃,這是寒邪凝滯在臟腑引起的。應該服用「黃連湯」加「附子」。如果喉嚨被寒邪阻塞,導致無法言語,可以服用「生脈散」配合「四逆湯」,可以挽救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的患者,這是危急的情況。如果不是半邊身體發白光滑的症狀,就不要輕易下結論判定是臟腑的問題。為什麼前人全都因為丹田發熱,胸中發寒而迷惑,卻沒有妥善地治療以防後患?仔細觀察寸脈浮,關脈細小緊沉,又說沒有陽證,寒熱不往來,總是表邪乘虛侵入體內。
太陰經是所有陰經之首,與少陽經相連接,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應該使用陶氏的「小柴胡湯」來驅散少陽經的邪氣,並且酌情去除附子,加入桂枝來治療,以使脾氣升發。內經說:脾臟是死陰,需要胃氣來生發,脾氣得以舒暢,體內的寒氣就能散去,而四臟的氣血也能夠循環運行。所謂邪氣不解除,怎麼能散去?寒氣不溫暖,怎麼能解除?總而言之,按照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不必把雜病區分得過於細緻,這樣才能避免誤診。
)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而反下之,則表中陽邪入里,結於胸中,為結胸。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而反下之,表中陰邪入里,結於心下為痞。兼善:成注謂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
既無熱惡寒為陰證,安可有下之理,又豈止作痞而已哉。夫仲景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也。病在表,則當汗,而反下之,因作結胸;病在裡,尚未入腑,而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下之太早故也。然結胸與痞,皆太陽證所致,非陰證之謂也。觀子:經云柴胡證,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為痞,是以半在裡之邪為陰也。
白話文:
疾病從陽氣開始發作,卻過早服用下瀉藥,熱氣就會侵入體內,導致胸部阻塞。疾病從陰氣開始發作,卻過早服用下瀉藥,就會導致心下痞滿。所以導致胸部阻塞的原因,是下瀉太早所致。發熱惡寒,屬於陽氣發作,卻過早服用下瀉藥,則陽氣表面的邪氣入里,阻塞在胸腔,形成結胸。沒有發熱惡寒,屬於陰氣發作,卻過早服用下瀉藥,則陰氣表面的邪氣入里,阻塞在心下,形成痞滿。
崔皋云:三陰各有在經表證,下之早,皆成痞,是以陰經為陰也。竊觀致痞之由不一,安得謂但有在裡之陰,而無三陰表邪之陰。吳氏之言可為善推仲景之餘意矣。至張兼善又以風邪入里為結胸,寒邪入里為痞。陶節庵以桂枝證為結胸,麻黃證為痞。二人語異而意同,是直以寒為陰耳。
然經云:傷寒中風,下之皆成痞,表未解,宜桂枝者亦戍痞。痞果盡屬寒耶,否耶!大抵痞與結胸,要在分高下輕重,虛實之迥殊。若陰陽表裡,雖言其邪已不同,亦未可盡拘拘者。如經云:下早成痞,然生薑瀉心證,又因汗後所致者,有焉。作痞句,雖不言熱,其意可會。
白話文:
崔皋說:三陰經各有表證,如果過早使用下瀉的方法,都會導致痞症,這是因為陰經屬於陰性。我私下觀察,導致痞症的原因很多,怎麼能說只有裡陰的邪氣,而沒有三陰表邪的邪氣呢?吳氏的說法可以說是很好地推演了仲景的餘意。張兼善又說,風邪入裡導致結胸,寒邪入裡導致痞症。陶節庵認為桂枝證屬於結胸,麻黃證屬於痞症。兩人的說法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直接以寒邪為陰邪。
但是,經書上說:傷寒中風,下瀉後都會導致痞症,如果表症未解,就應該用桂枝治療,也能治癒痞症。那麼,痞症真的都屬於寒邪嗎?不見得!總之,痞症和結胸,關鍵要分清高低輕重,虛實的差別。至於陰陽表裡,雖然說邪氣不同,但也不要太拘泥。就像經書上說:下瀉早了會導致痞症,但生薑瀉心證也是因為出汗後造成的,也有這種情況。雖然說痞症的文句中沒有提到熱邪,但意思可以推測出來。
痞但邪輕於結胸,非痞為寒入也,所以成結胸句,不言痞,而含一痞字在內。結胸、痞,皆由下之太早而成。文則舉此以該彼耳。健曰:發於陽者,為風,為表;發於陰者,為寒,為里。但三陽三陰,皆有表裡,因不當下而下之,則成結胸與痞耳。結胸痞之列於太陽篇者,以太陽為首經,病必先之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結胸病項強者,為邪結胸中,胸膈結滿,心下緊實,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項強如柔痓之狀也。與大陷胸丸,下結泄滿。觀子:結胸不曰膈內拒痛,即曰心下硬滿,不曰心下石硬,即曰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是邪雖未入腑,而三焦上下,心腹之所為病也,故大陷胸湯以下之。
白話文:
痞證雖然比結胸症狀輕,但痞證並非寒氣所致。因此在「結胸」這個詞彙中,雖然沒有提到痞證,但其實隱含了痞證的意義。結胸和痞證都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法所致。文中舉出這一個案例,來涵蓋其他類似的情況。
孫思邈說:從陽氣發生的部位來分辨,在體表的病症是風氣所致;在體內的病症是寒氣所致。然而,三陽和三陰都有表裡兩方面。如果在不應當瀉下的情況下使用瀉下法,就會形成結胸和痞證。
結胸和痞證之所以被歸類在太陽篇,是因為太陽經是十二經脈之首,疾病必然會先從太陽經開始。
結胸病的症狀
頸部也會僵硬,就像柔痓病的症狀。使用瀉下法後就會好轉,建議服用大陷胸丸。
(患有結胸病且頸部僵硬的人,是因為邪氣結在胸中,胸膈脹滿,心窩緊實。他們只能仰頭,不能俯身,這時頸部僵硬的症狀就像柔痓病。服用大陷胸丸可以瀉下結聚,解除脹滿。張子和說:結胸病沒有說「膈內疼痛」,而是說「心窩硬滿」;沒有說「心窩像石頭一樣硬」,而是說「心窩至小腹疼痛難忍」。這是因為邪氣雖然沒有進入臟腑,但三焦上下、心腹都會受到影響而發病,所以使用大陷胸湯來瀉下。)
此更不言胸腹諸患,但項強如柔痓,則其邪猶淺,僅浮結於上部,無峻劑之下達,遂易丸煮飲,兼瀉肺閉也。)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結胸病邪結胸中,屬上焦之分,得寸脈浮,關脈沉者,為在裡,則可下。若脈浮大,心下雖結,是在表者猶多,未全結也。
下之重虛,邪氣復結,則難可制,故云下之則死。兼善:結胸為可下之證。今脈浮大,心下雖結,表邪尚多,下之重虛其里,外邪復聚死矣,故言此為箴戒也。又如小結胸,脈浮滑,按之則痛,知邪亦非深結,不敢下,無過解除心下之熱耳。或曰:結胸倘有外證,大陷胸可用否?曰結胸無外證,或有微熱,或有小潮熱,已明言之。
白話文:
對於胸腹部位的疾病,如果只是項部僵硬,類似於輕微的抽筋(柔痓),那麼病邪可能還比較淺薄,只停留在上部,不需要使用強力的藥物來深入治療。可以使用丸劑、煮飲等輕微的治療方式,同時兼顧肺部的通暢。
結胸症狀中,如果脈象顯示浮大,就不適合進行排便治療,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死亡。結胸病是病邪聚集在胸中,屬於上焦的問題,當脈象顯示寸部浮大,關部沈靜時,表示病邪已經進入體內,可以進行排便治療。但如果脈象浮大,心下部位仍然結硬,這表明表層的病邪仍然多,病邪尚未完全聚集在內。
進行排便治療後,會導致身體虛弱加重,並使邪氣再次聚集,難以控制,因此會說「進行排便治療就會死亡」。這是為了提醒人們,當脈象顯示浮大時,即使心下部位已經結硬,表層的病邪仍然多,進行排便治療後,內在的虛弱會加重,外部的邪氣也會聚集,導致死亡,因此這是一個警告。
對於小結胸症狀,如果脈象浮滑,按壓時感到疼痛,說明病邪並非深處結聚,因此不適合進行排便治療,只需要消除心下的熱感即可。有人問道,如果結胸有外在的症狀,是否可以使用大陷胸湯這種強力的藥物呢?回答是,結胸並無外在症狀,或者只是有些微熱或是小潮熱,這些都已經明確說明瞭。
以上就是對中醫結胸病症診斷和治療原則的概述。
若有外證具,邪亦未結,不可以結胸論也。如經云:六七日,惡寒,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六七日,胸脅微結,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枚乾薑湯。以上皆有外證之治,如無外證,止胸腹結實而痛者,方必陷胸也。健按:浮大之脈,表邪尚在陽分,故不可下。
結胸之脈,必寸浮關沉,為在裡可下,茲不分寸關,但曰浮大,想必兩手浮大矣。烏可誤下者乎。)結胸證具,煩躁者,亦死。(結胸證具,邪結已深也。煩躁者,正氣散亂,邪氣勝正,病者必死矣。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鳳,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外在症狀,但邪氣尚未深入內裡,就不可用治療結胸的藥方。就像古書中所說,病程六七天,伴隨惡寒、心下支結,外在症狀未消退,就應該用柴胡桂枝湯。同樣,病程六七天,胸脅微微結實,只出頭汗,反覆寒熱心煩,就應該用柴胡桂枝乾薑湯。這些藥方都是針對有外在症狀的患者,如果沒有外在症狀,只有胸腹結實疼痛,那一定是陷胸證了。浮大的脈象代表表邪還在陽分,所以不能使用下藥。結胸的脈象一定是寸關浮,尺脈沉,因為邪氣已入裡,才能下藥。這裡沒有分寸關,只說浮大,應該是指兩手都浮大,怎麼可以誤下藥呢?結胸症狀明顯,患者煩躁不安,也會導致死亡。因為結胸症狀代表邪氣已經深入內裡,患者煩躁不安,是正氣散亂,邪氣勝過正氣,病者必然死亡。太陽病,脈象浮而跳動頻繁,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卻反而惡寒,代表表邪尚未解除。
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浮動數皆陽脈也,當責邪在表。睡而汗出,謂之盜汗,為邪在半表半裡,則不惡寒。
此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當發其汗,醫反下之,虛其胃氣,表邪乘虛內陷。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邪氣內陷,動數之脈,所以變遲。而浮脈獨不變者,以邪結胸中,上焦陽結,脈不得而沉也。客氣者,外邪乘胃空虛入里,結於胸中,而拒痛者,客氣動膈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原本應該要瀉下,卻反而使用了升提的方法,脈象變慢,胸膈部位疼痛,胃部空虛,外邪入侵胸膈,呼吸短促,煩躁不安,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窩處硬結,這就是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沒有結胸,但頭部出汗,其他部位沒有汗,汗液流到頸部就回去了,小便不利,身體一定會發黃。
浮動數脈都是陽脈,說明邪氣在表。睡覺時出汗,叫做盜汗,說明邪氣在半表半裡,所以不惡寒。
這種頭痛發熱,稍微出點盜汗,反而惡寒的,說明表邪沒有解開。應該發汗,如果反而瀉下,就會虛損胃氣,表邪趁虛而入,內陷。邪氣在表則表現為陽脈,邪氣在裡則表現為陰脈,邪氣內陷,動數的脈象就會變慢。浮脈獨不變化的原因是邪氣結聚在胸中,上焦陽氣被阻,脈象無法下沉。外邪乘虛而入胃部,結聚在胸中,導致疼痛,這就是外邪入侵胸膈的表現。
《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短氣躁煩,心中懊憹,皆邪氣為實,陽氣內陷,不得通於膈,塞於心下,為硬滿而痛,成結胸也。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若胃中空虛,陽氣內陷,不結於胸膈,下入於胃中,遍身汗出,則為熱越,不能發黃。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熱不得越,必發身黃也。
亮宸:病發於陽,為太陽中風證,故盜汗出,惡寒,當以桂枝汗之。今醫反下,虛其裡氣,邪熱乘虛結於膈上,胃在膈下,故胃中反空虛,而客氣動膈也。夫人之有膈,前齊鳩尾,所以遮膈腸胃濁氣。今邪結於膈,氣不得下,故短氣。邪熱內結,氣不得通,故躁煩。熱熏胸中,故懊憹。
白話文:
如果胃中空虛,陽氣內陷,沒有阻塞在胸膈,而是下入到胃中,全身出汗,這叫做熱氣外溢,不會發黃。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出汗,汗液從頸部流回,小便不利,說明熱氣無法外溢,必定會發黃。
亮宸:病發於陽,為太陽中風證,故盜汗出,惡寒,當以桂枝汗之。今醫反下,虛其裡氣,邪熱乘虛結於膈上,胃在膈下,故胃中反空虛,而客氣動膈也。夫人之有膈,前齊鳩尾,所以遮膈腸胃濁氣。今邪結於膈,氣不得下,故短氣。邪熱內結,氣不得通,故躁煩。熱熏胸中,故懊憹。
亮宸說:這個病發病於陽氣,屬於太陽中風證,所以會盜汗、畏寒,應該用桂枝來發汗。現在的醫生卻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下瀉的方法,耗損了人體的內氣,邪熱趁虛而入,結聚在膈膜之上。胃位於膈膜之下,所以胃中反而空虛,而外來的邪氣就會影響膈膜。人體有膈膜,位於胸骨與鳩尾骨之間,是為了阻擋腸胃濁氣上行。現在邪氣結聚在膈膜,氣機無法下行,所以呼吸短促。邪熱內結,氣機不通暢,所以心煩意燥。熱氣燻蒸胸中,所以心中鬱悶難舒。
心下硬且痛者,結之最堅也。脈動數變遲者,在表,故動數,既胸中堅結,故變遲也。前云寸脈浮者,上氣不得下降也,關脈沉者,下氣不得上行也,方用大黃最多。若以盪滌,芒硝佐之,咸以軟堅,此皆下焦血分之品。而用之者,上焦水與氣並,未全腐化,非甘遂從上焦直達,通泄水氣以鼓硝黃之力。
是氣分之藥,為專功也。觀子:此表邪初盛之際,已妄下之,入里成結胸者也。玩痛發熱惡寒,及脈浮數類自見,政所謂下之太早者,膈內拒痛,八語,形容結胸之狀,備且晰矣。)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病在表而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此不云下後,而云傷寒六七日,則是傳裡之實熱也。沉為在裡,緊為裡實,以心下痛,按之實硬,是以為結胸,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兼善:經言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白話文:
心口硬痛,表示積聚的病症非常嚴重。脈搏跳動快而後又變慢,说明病邪还在表层,所以脉快,但胸中已经形成坚硬的结块,所以又变慢。之前说过寸脉浮,是上焦之气不能下降,关脉沉,是下焦之气不能上升,所以治疗时要用大黄为主药。如果要用芒硝来帮助清除积聚,这是因为芒硝性咸,能软坚,而且它们都属于下焦血分药。使用它们是因为上焦的水气还没有完全腐化,需要甘遂从上焦直接通泄水气,才能充分发挥大黄和芒硝的作用。
甘遂是专门针对气分病邪的药。从病人的症状来看,这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误用下药,导致表邪入里形成结胸。病人出现疼痛发热恶寒,脉浮数等症状,正好说明了过早下药造成的膈内疼痛,这八个字完整地描述了结胸的症状。
伤寒病发六七天,结胸热实,脉沉紧,心口痛,按压起来像石头一样硬,用大陷胸汤治疗。病邪原本在表层,却过早用下药,导致热邪进入里层,形成结胸。这里没有说下药之后才出现结胸,而是说伤寒病发六七天,说明这是热邪传到里层的实热证。脉沉说明病邪在里层,脉紧说明里实,心口痛按压起来硬实,这是结胸的典型症状,用大陷胸汤来治疗下焦的热邪。經文中提到结胸的原因是过早用下药,这正是治疗的重点。
此不云下後,但云傷寒六七日,熱實而亦結胸者,何也?夫下早結胸,事之常,熱實傳裡結胸,事之變,乃法之關防不盡者。故仲景述其證,以著其方也。於此可見古人用心曲盡之妙。且如下章水結胸脅,但頭汗出者以大陷胸湯主之亦在常法之外,故條列其證以彰其理也。亦或其人本虛,或曾吐下而裡氣弱,外邪因入,故自為結胸也。
然所入之因,雖不同,其證治,則一理而已。亮宸:雖曰下後,亦有不因下,而表邪傳入,遂成結胸者。此一條,政明傳邪也。沉緊為裡實,石者,言堅之甚也。觀子:此不由誤下里虛,邪熱內結,因以成結胸者也。結胸皆熱入胸中,此獨云熱實者,可見未嘗妄治,而熱已收斂成實也。
白話文:
這不是說下瀉之後才會有結胸,而是說傷寒發病六七天,熱邪實結在胸中,這是怎麼回事呢?下瀉後很快出現結胸,這是常見的情況,熱邪實結在裡,然後傳到胸中形成結胸,則屬於特殊情況,是身體防禦機制不完全所致。所以仲景記述了這些症狀,並制定了相应的治療方法。從中可見古人用心良苦,精妙絕倫。像下一章中,水氣結聚於胸脅,但只有頭部出汗,用大陷胸湯治疗,也屬於常規治療之外的特殊情况,所以就列舉出這些症状,来闡明其中的道理。也可能是病人本身虛弱,或者曾經服用過吐瀉藥導致裡氣虛弱,外邪趁虛而入,自己就形成了結胸。
虽然引起結胸的病因不同,但其症狀和治疗方法卻是相同的。亮宸說,雖然說下瀉之後會出現結胸,但也可能不是因為下瀉,而是表邪傳入体内,最終形成結胸。這一点说明了邪气傳播的规律。沉紧代表裡實,石是指结实堅硬。觀子說,這不是因为误服泻药导致裡虛,而是邪热内结,从而形成结胸。结胸都是热邪侵入胸中所致,这里特別强调热实,可见古人并非妄加治疗,而是热邪已经收敛凝结,形成實證了。
結胸脈寸浮,關沉。臟結脈,關小細沉緊。此但沉緊者,邪入之深也,既病略同,遂一法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是可下之證。復往來寒熱,為正邪分爭,未全斂結,與大柴胡湯下之。
但結胸無大熱者,非熱結也,是水飲結於胸脅,謂之水結胸。周身汗出者,是水飲外散,則愈。若但頭微汗出,余處無汗,是水飲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與大陷胸湯,以逐其水。潔古: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若水結胸中,非此不除,但有毒,不可輕用。
白話文:
如果脈象寸關尺分別是浮、沉、沉,並且關脈小而細、沉而緊,就代表邪氣入侵很深。即使症狀略有不同,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傷寒病十幾天了,熱邪結聚在內,又反覆出現寒熱,可以用大柴胡湯。如果只是結胸,沒有發燒,這是水飲結聚在胸脅,稱為水結胸。如果只是頭上微有汗出,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傷寒病十幾天了,熱邪結聚在內,可以服用藥物瀉下去。如果又反覆出現寒熱,代表正邪力量對抗,尚未完全凝聚,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去。
如果只是結胸,沒有發燒,就不是熱邪結聚,而是水飲積聚在胸脅,稱為水結胸。如果全身出汗,代表水飲外散,就會痊癒。如果只有頭上微有汗出,其他地方沒有汗,代表水飲無法外泄,積聚在裡面無法排出。用大陷胸湯,可以驅逐水飲。甘遂可以直達水氣積聚的地方,是泄水的神藥。如果水飲結聚在胸中,只有甘遂才能去除,但它有毒,不可輕易使用。
亮宸:熱與水,結於裡,故表無熱。水結,則停畜不行,故但頭汗出,是水飲外發,則愈矣。然必作痛,果有堅結之狀者,方可大陷胸湯,又不若活人書,小半夏茯苓湯類為穩也。觀子:此言水結胸,與熱結在裡之不同也。十餘日,邪深入腑之時,熱結在裡,而猶有半表裡之邪,作往來寒熱者,必以大柴胡兩除之。但胸脅結滿,初無大熱收斂入內者,此亦不得為大柴胡證,必水結胸也。
何以知之?熱結胸者,頭汗出,今但頭微汗,水結胸證也。與大陷胸湯。)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重發汗而復下之,則內外重亡津液,而邪熱內結,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也。
白話文:
亮宸
熱氣和水氣凝結於內臟,所以外表不會發熱。水氣凝結,就會停滯不動,因此只有頭部出汗,這是水氣向外發散的表現,病人就會好轉。但是,如果一定會有疼痛,並且確實有堅硬結塊的跡象,纔可以服用大陷胸湯,但不如《活人書》中的[小半夏茯苓湯]那樣穩妥。
觀子
這是說水氣凝結於胸部,與熱氣凝結於內臟不同。十幾天后,邪氣深入臟腑,熱氣凝結於內臟,但仍有半表半里的邪氣,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這時候一定要用大柴胡湯來徹底祛除。但是,如果只是胸脅部位結滿,一開始沒有大熱收斂進入體內的現象,這就不能認為是大柴胡證,一定就是水氣凝結於胸部了。
怎麼知道呢?熱氣凝結於胸部的人,頭部會出汗,現在只有頭部微微出汗,這就是水氣凝結於胸部的證明。
(與大陷胸湯有關的症狀)太陽病,多次發汗又多次發下,五、六天不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稍有發熱,從心口一直到下腹發硬發脹,疼痛難忍,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多次發汗又多次發下,就會導致內外都嚴重缺失津液,邪熱內結,所以五、六天不大便,舌頭才會乾燥口渴。)
日晡所潮熱者,屬胃,此日晡小有潮熱,非但在胃,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是一腹之中,上下邪氣俱甚也。與大陷胸湯以下其邪。亮宸:日晡潮熱,少腹硬滿,似屬承氣證,今從心下至少腹,由於胸中之結,故亦主陷胸也。觀子:此太陽與陽明,俱有邪結者也。玩舌上乾燥而渴,可為熱結胸之甚者。
從心下至少腹,硬痛不可近,可為大陷胸之甚者。蓋重汗復下,因不大便,轉屬胃實,則邪已干陽明。然潮熱猶小,硬痛從心下始,則結於太陽者,為本矣。故亦從大陷胸湯治。健曰:所字,作時字解。日晡,日西申酉時也。陽明燥金經氣,旺於申酉,至其時,邪氣搏之,則發潮熱。
白話文:
下午出現潮熱,屬於胃病。這患者下午稍微有些潮熱,不只胃部有問題,從心窩到小腹都硬脹疼痛,無法靠近,說明整個腹部上下都有很重的邪氣。可以服用大陷胸湯來驅散邪氣。亮宸說:下午潮熱,小腹硬脹,像是承氣湯證,但從心窩到小腹,是由於胸中積結,所以也屬於陷胸症。觀子說: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都積聚了邪氣。觀察舌頭乾燥且口渴,說明熱邪在胸中積聚很嚴重。
從心窩到小腹,硬痛無法靠近,可以說是嚴重的大陷胸症。因為大量出汗之後沒有排便,轉而屬於胃實,說明邪氣已經侵入陽明經。但是潮熱程度還比較輕,硬痛從心窩開始,說明積聚在太陽經的邪氣是根本。所以還是要服用大陷胸湯治療。健說:「所」字,應該理解為「時」字。下午,是指太陽西沉申酉時。陽明燥金經氣,在申酉時最旺盛,邪氣在這個時候攻擊陽明經,就會發熱。
潮熱者,如潮之應時,而至不失汛也。)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結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則痛,是熱氣猶淺,謂之小結胸。脈沉緊,或寸浮關沉,今脈浮滑,知熱未深結,與小陷胸湯以除之。宇泰:上文言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是不待按而亦痛也。
此云按之則痛,是手按之然後作痛耳。上文云至少腹,是通一腹而言。此云正在心下,則少腹不硬痛可知矣。熱微於前,故云小陷胸也。觀子:此熱邪微,但痰氣之相結者,故不用硝黃類,而曰小陷胸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不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太陽病,二三日,邪在表也。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者,以心下結滿,臥則氣壅而愈甚,故不能臥而但欲起也。心下結滿,有水分,有寒分,有氣分,今脈微弱,知本有寒分。
白話文:
潮熱
患者會像潮水一般準時發作,不會錯過時間。
小結胸
胸痛位於心窩處,按壓會感到疼痛,脈象浮滑,應使用 [小陷胸湯] 治療。
(心窩硬痛,手無法靠近,就是結胸。胸痛位於心窩處,按壓才會疼痛,說明熱邪還不嚴重,稱為小結胸。脈沉而緊,或寸脈浮而關脈沉,現在脈象浮滑,說明熱邪還沒有深入結固,可以使用小陷胸湯治療。宇泰:上文所說硬滿而痛,無法靠近,是不必按壓就已疼痛。
此處所說按壓才疼痛,是手按壓才會感到疼痛。上文所說至少腹,是整體腹部而言。此處所說胸痛位於心窩處,可知少腹不痛。熱邪較輕微,所以說是小陷胸。觀子:此處熱邪較輕微,但痰氣相結,所以不用硝黃類藥物,而稱之為小陷胸。)
太陽病
發病二三日後,無法躺臥,只想要坐起來,心窩必定結硬,脈象微弱者,這是原本就有寒邪。如果又再次下利,如果下利不止,必定會形成結胸;如果下利還沒停止,四日後再下利一次,這是協熱利。
(太陽病,二三日,邪氣在體表。無法躺臥,只想要坐起來,心窩必定結硬,是因為心窩結滿,躺臥會導致氣體壅塞而更加嚴重,所以無法躺臥而只想坐起來。心窩結滿,有可能是水分、寒邪或氣分所致,現在脈象微弱,說明原本就有寒邪。)
醫見心下結,而反下之,則太陽表邪乘虛入里,利止則邪氣留結,為結胸。利不止,至次日,復如前,則下利不止者,是邪熱下攻腸胃,為挾熱利也。觀子:太陽病二三日之時,表邪必盛。脈微弱,有寒,則又裡虛邪深,臥起不安心下結。邪留心胸間,政為半表裡之候,法當柴胡類雙解之。
醫不知此,而以內結為實,下除之,表邪必併入於裡,其陷高者,利止而結胸。陷之深,與四日復下者,利不止,而協熱也。結胸者,如經云:本柴胡證,下之,心下滿而痞硬者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是已協熱者,如經云:外證未除,數下之,協熱而利,心下痞硬,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是已。健曰:經文不言治法,觀子引前結胸以發明之。
白話文:
醫生發現病人腹部有結塊,就用瀉藥來治療,結果太陽表邪趁虛而入,導致裡寒。如果瀉藥停了,邪氣就會留在體內,形成結胸。如果瀉藥不停,第二天又出現同樣情況,這就是邪熱下攻腸胃,導致腹瀉不止,稱為挾熱利。根據《傷寒論》,太陽病兩三天,表邪必定很盛。脈搏微弱,有寒意,說明裡虛邪深,病人臥床或起身都感到不安,腹部有結塊。邪氣留在心胸之間,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應該用柴胡類的雙解藥來治療。
有些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誤認為是內結實證,就用瀉藥來治療,結果表邪就會全部進入裡邊。如果邪氣停留位置較高,瀉藥停了就會形成結胸。如果邪氣深入,導致第四天又出現腹瀉,這就是挾熱利。結胸的治療,就像《傷寒論》中所說:本是柴胡證,用瀉藥治療後,腹部滿脹,按之堅硬,就是結胸,應該用大陷胸湯治療。挾熱利的治療,就像《傷寒論》中所說:外證未除,多次使用瀉藥,導致挾熱而腹瀉,腹部痞硬,表裡不通,應該用桂枝人參湯治療。健曰:經文中沒有提到治療方法,觀子用結胸的案例來解釋清楚。
但協熱利下文無心下痞硬、表裡不解二句,何可與桂枚人參為治?溫補之劑,與協熱二字有礙,而於心下痞硬、表裡不解八字,更有違矣。觀子之囊括雖精,而折斷未妥,蓋非閱歷經驗中來耳。)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此太陽病,下之後邪氣傳變也。
其脈促者,為陽盛。若下之後脈促,為陽勝陰也,故不作結胸,為欲解。下後脈浮,為上焦陽邪結,而為結胸也。經曰:結胸寸脈浮,關脈沉。下後脈緊,則太陽之邪,傳於少陰。《經》曰:脈緊者屬少陰。《內經》曰:脈緊者,邪客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納食,所以脈緊者,必咽痛也。
白話文:
既然要協熱利下,但患者心下痞硬、表裡不和,怎麼可以用桂枝、人參來治療?溫補的藥物與協熱利下相衝突,更不適合心下痞硬、表裡不和的症狀。你雖然診斷精準,但用藥卻不妥當,顯然缺乏臨床經驗。太陽病下瀉之後,如果脈搏促而無胸悶,代表病症將要痊癒。脈搏浮則必有胸悶;脈搏緊則必咽喉疼痛;脈搏弦則必兩側脅肋拘緊;脈搏細數則頭疼未止;脈搏沉緊則必想嘔吐;脈搏沉滑則表示協熱利下;脈搏浮滑則必有下血。這是太陽病下瀉之後,邪氣傳變的表現。脈搏促表示陽氣旺盛,下瀉之後脈搏促,說明陽盛陰虛,所以不會出現胸悶,而是將要痊癒。下瀉之後脈搏浮,說明上焦陽邪凝聚,而導致胸悶。經書說:「胸悶則寸脈浮,關脈沉。」下瀉之後脈搏緊,表示太陽病的邪氣傳到了少陰經。經書說:「脈搏緊屬少陰。」《內經》說:「脈搏緊,邪氣入侵少陰經絡,會導致咽喉疼痛,無法進食。」所以脈搏緊,就一定會有咽喉疼痛。
脈弦則太陽之邪傳於少陽。經曰: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其脈循脅,絡耳,所以脈弦者,必兩脅拘急也。下後邪氣傳裡,則頭痛當止,脈細數,為未傳裡,而傷氣也。細為少氣,數為在表,故頭痛未止。脈沉緊,則太陽之邪,傳於陽明,為裡實。沉為在裡,緊為裡實,陽明裡實,故必欲嘔。
脈滑,則太陽之邪傳於腸胃,以滑為陰氣有餘,知邪氣入里,干於下焦也。沉為血勝氣虛,是為協熱利;浮為氣勝血虛,是必下血。經曰:不宜下而便攻之,諸變不可勝數,此之謂也。東垣:此太陽一下,分八變也。觀子:同一誤下,而所變不同如此,邪氣與正氣之爭勝無常也。
白話文:
脈象弦直,表示太陽病的邪氣已經傳到少陽。經典上說:如果脈象在寸和尺處都呈弦狀,這表示少陽部位有疾病。脈象循脅部,繞過耳部,脈弦的原因一定是兩側肋骨部位緊張或拘束。使用汗法後,邪氣進入內部,則頭痛應該停止,但脈象細數,表示尚未進入內部,而是傷害了正氣。脈細表示氣少,數表示邪氣仍然在外,因此頭痛沒有停止。脈象沈緊,表示太陽病的邪氣已經傳到陽明,這是內部有實邪的表現。沈表示病情在內部,緊表示內部有實邪,陽明有實邪,所以一定會出現嘔吐的症狀。
脈象滑潤,表示太陽病的邪氣已傳至腸胃,滑潤表示陰氣過剩,知道邪氣已經進入內部,影響到下焦。沈表示血液勝過氣,是協同熱毒引起的腹瀉;浮表示氣勝過血液,預示著將會出血。經典上說:不適合使用下法卻施以攻法,各種變化多得無法計數,這就是指的這種情況。東垣指出:太陽病一誤用下法,就會引發八種不同的變化。觀察這些例子,可以發現同樣的錯誤下法,導致的結果竟如此不同,這表明邪氣和正氣的勝負是不固定的。
或侵少陽,或侵少陰,或侵陽明,或結於胸,或入於腸,隨其所傳陷,而莫不徵之於脈,誠病之先機乎。玩此,又以悟傳經之微旨,原不可拘拘為者。)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病在陽,為邪在表也,法當汗出而解,反以冷水潠之,灌洗,熱被寒水,外不得出,則反攻其里,彌更益煩。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氣,客於皮膚也。
白話文:
疾病可能侵犯少陽經,也可能侵犯少陰經,或陽明經,甚至停留在胸部,或進入腸道。無論疾病如何傳播和發展,都會在脈象上有所反應,這就是疾病的先兆。細心觀察脈象,就能理解經絡傳變的奧妙,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模式。
如果病症屬於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用冷水澆灌,熱氣就會被寒氣束縛住,無法排出,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皮膚上出現粟粒疹,想喝水卻不渴,可以服用文蛤散。若病情沒有改善,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寒邪凝結在胸部,沒有發熱症狀,可以服用三物小陷胸湯,也可以服用白散。
意欲飲水者,里有熱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與文蛤散以散水寒之氣。若不差,是水熱相摶,欲傳於裡,與五苓散發汗以和之。始熱在表,因水制之,不得外泄,內攻於裡,結於胸脅,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熱為實,故謂之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外無熱,而熱悉收斂於裡也,與小陷胸湯以逐之。
與白散下熱,故亦可攻。觀子:此寒實結胸致病之由,與隨證施治之法。結胸皆由下早,熱入而成。此未曾下,而以冷水潠灌,致在表之邪,隨水寒之氣,鬱伏入內,而成寒結胸也。邪在陽者,從汗外解。潠灌則轉劫入里矣,奚從去乎?由是內則熱入而彌煩,外則寒凝而粟起。
白話文:
當一個人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時,這表示體內有熱毒。如果他不感到口渴,則可能體表有寒邪。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文蛤散來散除體內的寒邪和水分。如果不見好轉,可能是水毒和熱毒互相混雜,想著進入體內,此時可以用五苓散來發汗,調和身體。
起初熱邪在體表,因為水分的影響而不能外洩,反而深入體內,在胸脅和心下形成結塊,有硬痛感,這是因為水寒和熱毒相合形成的實症,所以稱為寒實結胸。如果沒有熱症狀,那麼體外並無熱象,只是熱毒已收斂於體內,此時可用小陷胸湯來清除。
使用白散可以降下熱毒,因此也可以用來治療。我們可以看到,寒實結胸的病因及其對應的治療方法。結胸通常是因為過早下藥,熱邪進入體內所致。這裏的情況是,沒有下藥,卻用水潠灌,使體表的邪氣隨著水寒之氣,鬱積於體內,形成寒實結胸。邪氣在陽面時,可以通過發汗來排出。但潠灌會使邪氣轉移到體內,那該如何排出呢?這樣一來,體內的熱毒越聚越多,體外的寒邪則會凝結,使人感到冷。
邪熱在胸,意欲飲水,寒氣內凌,究不成渴。其淺而易解者,與文蛤散;深而難去者,與五苓散,庶幾相搏之氣,導而散之。不已者,必閉熱入里,而悉收斂於內,外更無熱證也。是寒已成實,而結胸中,宜三物小陷胸湯,以除焦膈之煩灼,而被劫之邪自去矣。猶不已,則結久而痰飲邪濁,留之深固也。
與白做攻之,而膠滯之物悉蠲矣。水結胸,乃過飲停水,是有物為病。此惟溪灌洗濯,寒冷之氣,劫熱而成,雖曰寒實,較之停飲者,有有形無形之殊。)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太陽之脈,絡頭下項。頭項強痛者,太陽表病也。少陽之脈,循胸絡膈如結胸,心下痞硬者,少陽表病也。太少陽相併為病,不能在表,故頭項不但強痛,而或眩冒,亦未全入里,故時如結胸,心下痞硬,此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刺大椎第一間肺俞,以瀉太陽之邪;刺肝俞,以瀉少陽之邪。
白話文:
邪熱積聚在胸中,因而發渴想喝水,寒氣內侵,卻並不感到口渴。其情況較淺顯容易解決的,用文蛤散治療;情況較嚴重難以消散的,用五苓散治療,使它們的氣機相搏鬥,導引消散。如果還不消退,必然是熱氣閉阻於體內,所有熱證都收斂於內,外部不再有熱證表現了。這是寒氣已經積結成實,結聚在胸中,應當使用三物小陷胸湯,以消除胸膈間的煩熱灼痛,這樣被挾持的邪氣自然會消散。如果仍然不消退,那麼寒結已久,導致痰液津液與邪濁積聚,留下深固難除。
此時使用白藥攻盪治療,就能徹底清除黏滯的病物。水結在胸中,是飲水過多或停飲所致,是實質病變。這是由於寒氣侵襲熱氣,形成凝結的寒實,儘管如此,與停飲所形成的寒實相比,還是有有形無形的差別。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頭頸部疼痛不適,或頭暈目眩,有時類似結胸,心窩部位堅硬不適,應當針刺大椎的第1間,以及肺俞、肝俞穴位,務必不可發汗,否則會導致譫妄語無倫。脈搏弦緊,五、六天後,譫妄語無倫的症狀還沒有停止,應當針刺期門穴。(太陽經的經脈絡於頭部和頸部下方。頭頸部疼痛不適,是太陽經表證。少陽經的經脈循行胸部,與橫膈相絡,類似結胸,心窩部位堅硬不適,是少陽經表證。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邪氣不可能全在表證,所以頭頸部不僅疼痛不適,且有時頭暈目眩;邪氣也不可能全入裡證,所以有時類似結胸,心窩部位堅硬不適。這種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針刺大椎的第1間和肺俞穴,以瀉除太陽經的邪氣;針刺肝俞穴,以瀉除少陽經的邪氣。)
邪在表,則可發汗,在半表半裡,不可發汗。發汗則亡津液,損動胃氣。少陽之邪,因干於胃,土為木刑,必發譫語。脈弦,至五六日,傳經盡,邪熱去,而譫語當止。著復不止,為少陽邪熱甚也。刺期門,瀉肝膽之氣。觀子:太陽之病,頭項強痛而已。或眩冒者,與少陽並病也。
少陽之病,脅下硬滿而已,如結胸,心下痞硬者,與太陽並病也。太陽當汗,有少陽,則不可汗。少陽當和解,有太陽則和解邪不去,此非湯藥所能行也。惟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而太陽之熱邪以瀉;刺肝俞,而少陽之熱邪以瀉,則二經之氣悉和矣。若不知而誤汗,亡津損胃,則必譫語。
白話文:
第一段
邪氣若停留在身體表面,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驅散;但如果邪氣停留在半表半里,就不宜發汗。發汗會損耗津液,傷及脾胃的運化功能。少陽經的邪氣,由於侵犯了胃,而土克木,因此容易出現譫語(神志不清)。脈象弦緊,若持續五到六天,邪氣循經而走,熱邪消退,譫語應該會停止。如果譫語持續不退,說明少陽經的熱邪很嚴重。可以針刺期門穴,瀉掉肝膽的鬱氣。
第二段
《觀子》記載:太陽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頭項強直疼痛,或伴有眩暈昏冒,這就說明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了。
少陽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脅肋下脹滿硬痛,如同結胸,心下痞悶硬痛,這也說明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了。太陽經需要發汗,但如果同時有少陽經的病症,則不宜發汗。少陽經需要和解,但如果同時有太陽經的病症,單純和解邪氣就無法去除,這不是藥物所能解決的。必須針刺大椎穴第一間和肺俞穴,瀉掉太陽經的熱邪;針刺肝俞穴,瀉掉少陽經的熱邪,這樣兩個經脈的氣血才能調和。如果不知情而誤發汗,損耗津液傷及脾胃,必然會出現譫語。
脈弦,蓋太陽之邪,即從汗衰,而少陽之邪轉盛也。五六日,譫語,猶宜刺期門者,此之譫語,由亡津液,損胃氣而致,不宜再下,以奪內液。法惟刺期門以瀉肝之盛熱。大椎,即百勞穴。一椎上陷中,主瀉胃中諸熱氣。第一間,疑即商陽,在食指內側,主胸中氣滿,熱病汗不出。
肝俞,在第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二寸。二穴並主瀉五臟之熱。期門,在乳根二肋端,主傷寒胸中煩熱,過經汗不出。健曰:太陽少陽並病,經文但有刺法,世醫兼擅者少。如必待刺而愈,倘無能刺者,坐而待斃耶。可與小柴胡去參,加防風、蒼朮、石膏,合溫膽湯治之,諒亦可解。
白話文:
脈象細緊,這是因為受到太陽邪氣的影響,導致出汗減少,而少陽的邪氣則會加重。若病程已經五到六天,出現譫語的現象,還是應該刺期門這個穴位。譫語的原因在於體內津液不足,胃氣受損,因此不宜再次用藥來瀉內液。治療方法是刺期門,來降肝的熱氣。大椎穴也就是百勞穴,這個穴位在第一椎上方的凹陷處,主要用來去除胃中的熱氣。第一間穴可能就是商陽穴,在食指的內側,主要用來治療胸中的氣脹、熱病和出汗不利的症狀。
肝俞穴在第九椎的下方,而肺俞穴在第三椎的下方,兩個穴位各自距離脊柱兩寸,這兩個穴位都是用來清除五臟的熱氣的。期門穴在乳根的兩側,主要用來治療傷寒胸中的煩熱,以及經血過多而無法出汗的情況。健說:太陽和少陽的病症一般有針刺的治療方法,但懂得這種技術的醫生不多。如果必須依賴針刺才能痊癒,倘若沒有能針刺的人,那麼就只能坐以待斃了。可以用小柴胡去參,並加上防風、蒼朮和石膏,配合溫膽湯來進行治療,希望也能得到緩解。
柴胡溫膽,能和解少陽,除眩冒痞結之氣;防風、蒼朮、石膏,能散太陽頸項強痛之風濕與熱,則半表半裡之邪俱解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中風發熱,惡寒,表病也。若經水不來,表邪傳裡,則入腑而不入血室也。因經水適來,血室空虛,至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更不入腑,乘虛而入於血室。
熱除脈遲身涼者,邪氣內陷而表證罷也。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熱入血室而裡實。期門者,肝之募,肝主血,刺期門者,瀉血室之熱。審看何經氣實,更隨實而瀉之。東垣:妄見妄聞,夜夢亡人,皆肝木大盛而為邪,刺期門,即此義。亮宸:此少陽內結肝臟之在也,三條惟此為獨盛。
白話文:
婦人中風,發燒怕冷,經血剛來,過了七八天,發燒退了,但脈搏緩慢,身體發涼,胸脅下部脹滿,像胸中有結塊一樣,還說胡話,這是熱氣進入血室導致的。應該刺期門穴,根據具體情況瀉血。(中風發燒,怕冷,這是表證。如果經血未來,表邪傳裡,就會進入臟腑,而不是血室。因為經血剛來,血室空虛,到了七八天,邪氣傳裡的時候,又沒有進入臟腑,趁虛而入血室。
發燒退了,脈搏緩慢,身體發涼,這是邪氣內陷而表證消失的表現。胸脅下部脹滿,像胸中有結塊一樣,還說胡話,這是熱氣進入血室導致的裡實症。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肝主血,刺期門穴,就是瀉血室中的熱氣。仔細觀察哪條經絡的氣血旺盛,再根據實際情況瀉血。東垣:無緣無故看見或聽見異常現象,晚上做夢夢見死人,都是肝木旺盛而為邪,刺期門穴,就是這個道理。亮宸:這是少陽經內結在肝臟,三條之中只有這條經絡最旺盛。
發熱惡寒,表病也。經水來而血室大虛,邪遂乘虛,內結於肝。曰熱除,曰身涼,曰脈遲,則表邪悉罷,非如猶有寒熱者矣。曰胸脅滿,如結胸狀,曰譫語,則里結甚堅,非如次證之無痞硬。三證之止暮譫語者矣。然在肝贓非如腑病之可桃仁抵當下也。惟有刺肝之募,使臟氣通而血自行,故曰,隨其實而瀉之也。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中風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本無寒熱而續得寒熱,經水適來適斷者,此為表邪乘虛,入於血室,與血相搏而血結不行,經水所以斷也。血氣與邪分爭,致寒熱如瘧而發作有時,與小柴胡湯,以解傳經之邪。
白話文:
發燒怕冷,是表邪。經血來潮導致血室(子宮)空虛,邪氣趁虛而入,內結在肝臟。症狀包括熱退、身體涼爽、脈搏慢,表示表邪已完全消失,不再像之前有寒熱。如果出現胸脅滿悶,像結胸一樣,加上胡言亂語,表示裏邪(內在邪氣)凝聚結實,不像一般的表證沒有痞硬感。三種症狀在傍晚出現胡言亂語的,屬於肝臟疾病,無法用「桃仁」等藥物往下瀉。只能刺肝經的募穴(歸屬於肝經的腧穴),使肝氣通暢,血脈自行運行。所以說,根據實際情況來瀉下治療。
婦人中風,過七八天,又出現寒熱症狀,發作時間有規律,經血剛好停止的,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所以像瘧疾那樣按時發作。用小柴胡湯治療。(中風過七八天,邪氣轉移到裡面的時候,本來沒有寒熱,卻又出現寒熱,經血剛剛來潮或剛剛停止的,這是表邪趁虛而入,進入血室,與血液相搏,導致血結不通,經血因此停止。血氣與邪氣爭鬥,導致寒熱像瘧疾那樣定時發作,給予小柴胡湯,來解除傳經的邪氣。)
三陽:經水適來,血虛甚矣,而邪氣入之,熱除身涼,胸滿譫語者,則邪盡入里。里有實邪,又難下,故刺以瀉之。經水適斷,則血尚未盡,為邪熱相搏,而結之不行,續得寒熱,發作有時,邪在半表半裡,故用小柴胡湯以徹其邪也。亮宸:往來寒熱,少陽證,然少陽無時,今發作有時,以經行之際,血室空虛,表邪乘虛入之,與熱相結而不行,經水所以適斷也。血氣與邪分爭,故如瘧狀,而發作有時,然有寒熱,尚未全結,猶有可散之機。
故以小柴胡清其熱,益其虛,熱邪既去,血自流通矣。)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傷寒發熱者,寒已成熱也。經水適來,則血室空虛,邪熱乘虛入於血室。若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是邪不入腑,入於血室,與陰爭也。
白話文:
三陽篇
經水剛剛來潮,血氣虛弱嚴重,外邪入侵,熱退身冷,胸悶胡言亂語的,是邪氣全部進入體內。體內有實邪,又難以攻下,所以針刺放血瀉出。經水剛剛斷了,血氣還沒有恢復,邪熱交爭,阻滯氣血運行,繼續發作寒熱,發作時間有時有規律,邪氣在半表半裡,所以用小柴胡湯驅除邪氣。
亮宸
來往寒熱,是少陽病證,但是少陽病沒有規律性,現在按時發作,是因為經行期間,血室空虛,表邪趁虛侵入,與熱氣結合阻滯氣血,所以經水剛剛斷了。血氣與邪氣爭鬥,所以像瘧疾一樣,按時發作,但是有寒熱,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阻滯,還有可以驅散的機會。
所以用小柴胡湯清熱益虛,熱邪散去,血氣自然通暢。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剛剛來潮,白天清醒,傍晚胡言亂語,好像見鬼一樣的,這是熱氣入侵血室,沒有侵犯胃氣,也沒有侵犯上二焦,會自行痊癒。
(傷寒發熱的,是寒氣已經轉化為熱氣了。經水剛剛來潮,血室空虛,邪熱趁虛入侵血室。如果白天清醒,傍晚胡言亂語,好像見鬼一樣,是邪氣沒有侵犯腑臟,而是入侵血室,與陰氣爭鬥。)
陽盛譫語,則宜下;此熱入血室,不可與下藥,犯其胃氣。熱入血室,血結寒熱者,與小柴胡湯散邪發汗;此雖熱入血室而不留結,不可與發汗藥,犯其上焦。熱入血室,胸脅滿如結胸狀者,可刺期門;此雖熱入血室而無滿結,不可刺期門,犯其中焦。必自愈者,以經行,而熱隨血去,則邪熱悉除而愈矣。
所謂發汗犯上焦者,汗則動衛氣,衛氣出上焦故也。刺期門為犯中焦者,刺則動營氣,營氣出中焦故也。經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豈謂藥不謂針耶!宇泰:犯胃氣,謂下之;犯上二焦,謂發汗也。《明理論》:婦人熱入血室,有須治而愈者,有不須治而愈者,各不同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陽氣盛而神志不清,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但如果熱邪已經入侵血室,就不可使用瀉下藥物,因為會傷及胃氣。
如果熱邪入侵血室,並且造成血脈瘀滯,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散發外邪,以達到發汗的目的;但如果熱邪入侵血室,但沒有形成瘀滯,就不可使用發汗藥物,因為會傷及上焦。
如果熱邪入侵血室,造成胸脅部位脹滿,像是結胸一樣,可以用針刺期門穴;但如果熱邪入侵血室,但沒有胸脅脹滿的症狀,就不可針刺期門穴,因為會傷及中焦。
如果患者體質好,可以依靠月經的週期,將熱邪隨著血氣排出,自然就會痊癒。
所謂發汗犯上焦者,汗則動衛氣,衛氣出上焦故也。刺期門為犯中焦者,刺則動營氣,營氣出中焦故也。經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豈謂藥不謂針耶!宇泰:犯胃氣,謂下之;犯上二焦,謂發汗也。《明理論》:婦人熱入血室,有須治而愈者,有不須治而愈者,各不同也。
所謂發汗傷及上焦,是因為發汗會使衛氣外散,而衛氣主要運行於上焦。針刺期門穴傷及中焦,是因為針刺會使營氣外散,而營氣主要運行於中焦。古籍記載:「不可犯胃氣及上二焦,才能自然痊癒。」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藥物和針灸都不可隨便使用。宇泰說:「犯胃氣,指的是瀉下藥物;犯上二焦,指的是發汗藥物。」《明理論》中也提到,婦女熱邪入侵血室,有些需要治療才能痊癒,有些則不需要治療也能自癒,情況各不相同。
所謂無犯者,謂恐以譫語,為陽明內實,攻之,是犯胃氣也。無胸脅邪,刺之,是犯中焦也。無血結,與柴胡湯,是犯上焦也。何以知之?衛出上焦,小柴胡,解散衛氣,是以犯上焦。營出中焦,刺期門,則動營氣,是以犯中焦。南陽:胃實譫語,有燥矢,故宜承氣下之。若血室有熱,非胃實之比,仲景恐人誤作胃實攻之,故曰無犯胃氣也。
亮宸:此病能自愈者,全在適來二字。熱雖入血室,而血仍自行故也。第一條之適來,以七八日,經水盡,而血室虛,表邪悉入千里,故如結胸狀。第二條之適斷,邪與血結,故如瘧狀。此晝日明瞭,邪不在陽,而熱亦輕。暮始譫語者,夜屬陰,血為陰類,寒為陰邪,入於血室,與陰相爭,故如見鬼狀也。
白話文:
第一段
所謂「無犯者」,指的是擔心病人說胡話,誤認為陽明經實證,而用攻下之法治療,這是犯了胃氣。沒有胸脅部位的邪氣,卻用針灸治療,這是犯了中焦。沒有血結,卻給予柴胡湯治療,這是犯了上焦。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衛氣出自上焦,小柴胡湯可以解散衛氣,所以使用小柴胡湯會犯上焦。營氣出自中焦,針刺期門穴會動搖營氣,所以針刺期門穴會犯中焦。
南陽醫家說:胃實症導致病人說胡話,還會伴隨燥屎,所以應該用承氣湯瀉下。但如果血室有熱,這與胃實症不同,仲景擔心人們會誤以為是胃實而用攻下之法治療,所以才說「無犯胃氣」。
第二段
亮宸說:這種病可以自愈,關鍵在於「適來」、「適斷」兩個字。雖然熱邪進入血室,但血液仍然可以自行運行。
第一條的「適來」,指的是七八天之後,經期結束,血室虛弱,表邪全部進入血室,所以表現出像結胸症一樣的症狀。
第二條的「適斷」,指的是邪氣與血結在一起,所以表現出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這種病症在白天神志清醒,邪氣不在陽氣,而且熱度也比較輕。到了晚上才開始說胡話,因為夜晚屬陰,血屬於陰性,寒邪也屬於陰邪,進入血室之後,與陰氣爭鬥,所以病人會出現像見鬼一樣的症狀。
然不寒熱,不痞滿,知血不結,不與邪搏,俟經行盡,則熱隨血去,而自愈矣。所謂血自下,下者,愈是也。無犯胃氣,謂不必下。及上二焦,謂不必汗。及和解,蓋奪血者,無汗,則柴胡亦不必與也。健曰:熱入血室,不獨婦女有之,男子亦有此患。婦女因病而經水適來適斷,男子亦因病而吐血下血,皆邪熱乘虛,血熱妄行,而為熱入血室。
前條言七八日,熱除而脅滿如結胸,譫語者,乃表解裡實,但刺期門以瀉肝之募,而去血分之熱。二條經水適斷,乃熱結於血,故如瘧狀者,用小柴胡解之。三條經水適來,雖譫語如見鬼狀,而日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不設方治。此仲景恐人誤藥之耳。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病人沒有寒熱症狀,也沒有腹部脹滿,而且知道血氣暢通,沒有與邪氣交戰,只要等到經期結束,熱氣就會隨著血液排出,自然痊癒。所謂「血自下,下者,愈是也」,意思是血氣向下運行,向下排洩,就是恢復健康的徵兆。如果沒有犯胃氣,就不用服用下行的藥物;如果沒有影響到上焦和中焦,就不用服用發汗的藥物。如果已經達到和解狀態,因為已經將血液中的邪氣排出,不必再發汗,所以柴胡也不用再服用。健曰:熱氣進入血室,不只是婦女才會患上,男子也會得這種病。婦女因病導致月經不調,男子因病出現吐血或便血,都是邪熱乘虛而入,血氣過熱妄行,形成熱氣進入血室的症狀。
第二段
第一條提到七八日後,熱退但肋骨處依然脹滿,像是胸中結塊,還伴隨神志不清的現象,這是表症消退,裡症依然存在,所以需要用針刺期門穴來瀉肝氣,排出血分中的熱氣。第二條提到月經突然停止,說明是熱氣凝結在血分,所以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解熱。第三條提到月經正常,雖然病人神志不清,像看到鬼一樣,但是沒有犯胃氣,也沒有影響到上焦和中焦,就一定會自然痊癒,不需要用藥治療。這是仲景擔心人們誤用藥物而特意強調的。
然果不治,而能自愈乎?倘失治有變,又將何如?健常遇此證,而處小柴胡,合地黃湯,加紫草、茜根;挾虛熱盛,兼滯斑疹未化者,加人參、石膏、連翹、花粉,以和解其經邪,涼瀉其血熱,則結滯脅滿,譫語如瘧狀等,俱得獲效者,夥矣。)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之時。支,散也。嘔而心下結者,里證也,法當攻裡。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為外證未去,不可攻裡,與柴胡桂枝湯以和解也。宇泰:支節,猶枝節,古字通用。
白話文:
第一段
然而,若果真不治療,就能自行痊癒嗎?倘若失誤治療而病情發生變化,又將如何呢?對於體質健壯者,若遇上這種症狀,可用小柴胡湯合地黃湯,再加入紫草、茜根;如果患者兼有虛熱盛、斑疹未化、停滯不消的現象,則需加入人參、石膏、連翹、花粉,以和解經絡之邪氣,涼瀉血分之熱,這樣一來,結滯脅滿、神志不清如瘧疾狀等症狀,都能得到有效治療,這樣的病例非常多。
第二段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出現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痞悶,且外感症状未消者,可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邪氣已深入內裡。支節,即指四肢關節,古字通用。嘔吐且心下痞悶,是內裡症狀,按照理法應該攻治內裡。但患者仍有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表明外感症狀未消,不可直接攻治內裡,因此可用柴胡桂枝湯來和解表裡。)
支結,謂支撐而結,若訓作散,則不結矣。南陽云: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全善:病雖太陽表證,而有里證兼者,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外證未去,其兼心下支結,則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觀子:發熱微惡寒,煩疼,邪猶在表,微嘔,心下滿悶,則半表裡證又具,其主柴胡宜矣。
前加減內云:外有微熱,加桂三兩,此合桂枝以治外證未去,即此義矣。芍藥善瀉土中之壅塞,故妨悶尤宜之。健按:發熱微惡寒,是邪傳少陽半表,未解。微嘔,支節煩疼,為半里證具。少陽為中清之腑,陽明乃氣血總司,邪熱干之,中氣窒塞,營衛不行於四肢,而心下支結。
白話文:
支結指的是身體支撐著,卻又阻塞不通,如果解開了,就沒有阻塞了。南陽醫家說,外在症狀沒有消退,心裡卻覺得悶塞,這不是痞症,而是支結。全善醫家說,即使疾病是太陽表證,但又有里證同時存在,就不必說太陽病,只要說表症沒有解開就好。外在症狀沒有消失,同時又有心下支結,那麼這個時候就應該使用柴胡桂枝湯。觀子醫家說,發熱,略微怕冷,煩躁疼痛,邪氣還在表層,微微嘔吐,心下滿悶,這就是半表半里證,應該使用柴胡。
前人加减內經中記載,如果外有微熱,就加桂枝三兩,這是為了配合桂枝治療外證沒有消失的情況,也就是這個意思。芍藥善於瀉去土中壅塞,所以對於心下悶塞尤其適合。健按醫家說,發熱,略微怕冷,這是邪氣傳入少陽,半表半里,沒有解開。微微嘔吐,身體疼痛,是半里證。少陽是中焦的腑臟,陽明是氣血的總司,邪熱侵入少陽和陽明,導致中氣阻塞,氣血不能運行到四肢,而出現心下支結。
支結者,支離鬱悶,為痰飲畜聚,如留飲伏飲證類是也。柴胡湯中,應去參,不必加桂,而加竹茹,則合乎時宜之治,不必拘拘於古法也。)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之後,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為未解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後,亡津液,內燥也。
若熱消津液,其人必嘔,今渴而不嘔,知非裡熱也。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出,而余處無汗者,津液不足,而陽虛於上也。與柴胡桂枝幹薑湯,以解表裡之邪,復津液而助陽也。宇泰:既汗之,邪當自散,然不待其全解,及內實而徹下之,是猶傷於早也,烏得不仍結。但已汗之後,邪勢向衰,雖失之下早,結亦微矣。
白話文:
支結就是胸腹之間感到鬱悶不舒暢,這是由於痰液和水濕積聚造成的,類似於留飲和伏飲的證狀。柴胡湯中應該去掉人參,不必再加桂枝,而加上竹茹,這樣才能符合當前的治療情況,不必拘泥於古法。
傷寒五六天後,已經發過汗,又服過瀉藥,胸脅部位感到有點脹滿和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寒戰發熱,心煩,這是因為體內邪氣沒有完全排出。柴胡桂枝幹薑湯主治。
(解釋:傷寒五六天後,通過發汗和瀉下後,邪氣應該已經解除了。現在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寒戰發熱,心煩,這說明邪氣仍然存在於半表半裡之間,說明邪氣尚未完全解除。小便不利而口渴,是因為發汗和瀉下後,津液流失,內部乾燥所致。
如果熱邪消解津液,患者一定會嘔吐,現在口渴但不嘔吐,說明不是裡熱。傷寒發汗後,全身應該出汗,現在只有頭部出汗,而其他部位不出汗,這是因為津液不足,陽氣虛弱於上部。服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可以解除表裡邪氣,補充津液,幫助陽氣升發。宇泰:既然已經發汗,邪氣應該自然散去,但是沒有等到邪氣完全解除就強制性瀉下,就像草木凋零時早早收穫一樣,自然結實少。但發汗後,邪氣勢力已經衰退,儘管瀉下過早,結實仍然很少。)
觀子:此汗下後,損津液,陽氣虛,雖有半表裡,宜兼助陽復津者也。)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人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不得力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傷寒五六日,邪當傳裡之時,頭汗出,微惡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邪結於裡也。大便硬為陽結,此邪熱雖傳於裡,然以外帶表邪,則熱猶淺,故曰陽微結。
白話文:
觀察病症:這是在出汗和排出體內毒素後,導致津液損失,陽氣虛弱的情況。即使存在半表半裡的症狀,也需要同時補充陽氣並恢復津液。
傷寒症狀持續五到六天,頭部出現出汗現象,伴有輕微畏寒,四肢寒冷,心下部感到滿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弱。這是陽氣微弱並且有結塊的情況,表明既有外部症狀,又有內部問題。脈搏沈穩,也表示問題在於內部。
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如果只有純粹的陰邪聚集,就不可能再有外部症狀,全部都是內部問題。這種情況下,即使脈搏沈穩,也不能確定是少陰病,因為陰邪本不應該有汗液,現在頭部卻出現出汗現象,這說明不是少陰病,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通過排便得到緩解。
在傷寒症狀持續五到六天,邪氣應當轉移到內部時,頭部出汗且伴有輕微畏寒,表示外部症狀尚未完全消除。四肢寒冷,心下部滿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弱,這些是邪氣在內部結聚的表現。大便乾硬是陽邪結聚的表現,這意味著邪熱已經傳入內部,但仍然帶有外部的表邪,因此熱度較淺,所以稱為陽微結。
脈沉雖為在裡,若純陰結,則更無頭汗惡寒之表證。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今頭汗出,知非少陰也。與小柴胡,以除半表半裡之邪。服湯已,外證罷而不了了,為裡熱未除,與湯,取其微利則愈,故云得屎而解。孫兆:一人患傷寒五六日,頭汗出,自頸而還,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閉結,或以為陰證。
孫診脈沉而緊,曰此誠可疑,然便結非虛秘也,安得以陰脈沉緊為少陰證?蓋少陰,多自利,未有秘結者,此正半在表,半在裡也。仲景云傷寒五六日,頭汗出云云,遂投小柴胡而愈。或難曰,仲景云脈陰陽俱緊,反汗者,亡陽也,此屬少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何也?曰:此一段,正是仲景議論處。意謂四肢冷,脈沉緊,腹滿,全似少陰,然大便硬,頭汗出不得為少陰。
白話文:
脈象沉雖然代表病症在內,但如果純粹是陰寒凝結,就不會有頭汗惡寒的表證。所有陰經脈絡都流經頸部和胸部,然後返回,不會往上循行到頭部,現在有頭汗,就知道不是少陰病。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去除半表半裡的邪氣。服用湯藥後,表證消失了卻病症仍然沒有完全好轉,這是因為裡面的熱氣還沒消除,應該繼續服用湯藥,利用藥物微微通便,就可以痊癒,所以說「得屎而解」。孫兆說:有一個人患傷寒五六天,頭汗出,汗從頸部流回,手腳冰冷,心下痞悶,大便閉結,有人認為這是陰證。
孫兆診脈沉而緊,說這的確令人懷疑,但便秘不是虛秘,怎麼能因為脈沉緊就認定是少陰病呢?少陰病大多會腹瀉,沒有便秘的,這顯然是半表半裡之症。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傷寒五六日,頭汗出等等,於是就服用小柴胡湯而痊癒。有人質疑說,仲景說脈陰陽俱緊,反汗者,是亡陽,屬於少陰病,不應該有汗,現在有頭汗,這是怎麼回事?孫兆說:這段話正是仲景在書中討論的地方。意思是說,四肢冰冷,脈沉緊,腹部脹滿,看起來很像少陰病,但大便硬,頭汗出,就不可能是少陰病。
夫頭者,三陽同聚。若三陰至胸而還,有頭汗出,自是陽虛,故曰汗出為陽微,是陰不得有汗也。若少陰頭有汗則死矣。觀子:此便硬,為陽微結,而邪仍在半表裡也。健曰:頭為諸陽之首,汗出於頭,是陽經熱盛上蒸,內有大熱,外必惡寒,而反手足冷矣。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者,脈應數實而大。
今脈沉細,此為陽微結,半在表,半在裡也。如舌現干黃,直可與大柴胡微下之,非小柴胡能解。故仍不了了,至得屎而解,原是下去,而病始除,一番作兩番治矣。倘遲則有變,將如之何。)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白話文:
頭部是三陽經匯集的地方,如果三陰經氣到達胸部後又回流,導致頭部出汗,就說明陽氣虛弱,因此說出汗代表陽氣微弱,陰氣是不應該出汗的。如果少陰經氣導致頭部出汗,就會致命。觀察病人的情況:小便困難,這是陽氣微弱導致氣血瘀結,但邪氣還停留在半表半裡。健曰: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集處,頭部出汗說明陽經熱盛上蒸,體內有很大的熱,表面必然怕冷,而手腳反而冰冷。心口飽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象應該數而有力。
現在脈象沉細,這是陽氣微弱導致氣血瘀結,半在表,半在裡。如果舌頭呈現乾燥發黃,可以直接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一下,小柴胡湯無法解救。所以病情一直反反覆覆,直到排便後才痊癒,病根是從內而外去除,治療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如果延誤治療,就會出現變化,到時候該怎麼辦呢?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符合柴胡湯證,卻用其他藥物治療。如果柴胡湯證仍然存在,就要再次使用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傷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裡之時,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裡之證,是應柴胡湯為主。以他藥下之,而其證不罷者,不為逆,因其陰陽俱有邪,復與柴胡可解矣。
若下後,陽邪傳裡,結於胸中則結胸,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與太陷胸湯主之,以下其結。陰邪傳裡者,則留於心下,而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與半夏瀉心湯,以通其痞。經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謂也。觀子:此本柴胡證,不為逆,然有因下而遂成他證者,則陽邪陷為結胸,陰邪陷為痞,皆不可復與柴胡湯也。)
白話文:
虽然已经服用泻药,但并不算逆证,应该会逐渐恢复,并伴随发热出汗而痊愈。如果胸腹胀满且硬痛,这就是结胸,应该服用大陷胸汤。但如果只是胀满不痛,就是痞,柴胡汤不适合,应该服用半夏泻心汤。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太陽少陽並病,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也,而反下之,二經之邪乘虛入里,結於胸中為結胸,心下硬;少陽里邪乘虛下干腸胃,遂利不止。若邪結陰分,則飲食如故,而為臟結;此為陽邪內結,故水漿不下而心煩。
宇泰:生薑瀉心湯、小陷胸湯。觀子:以慎勿下而誤下之,所以上證猶未至如結胸者,而此竟成結胸,則太陽之邪已熱入在胸矣。少陽之僅在心下者,此復下於腸胃,下利不止,則少陽之邪轉深矣。木盛必土敗,水漿為之不下,熱既客於內,其人因而心煩也。然此下,語尚未竟,疑必有闕文。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卻又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就會導致胸部和心窩處結塊硬實,腹瀉不止,水液無法下降,患者心煩意亂。
健曰:太陽少陽並病三條,經言不宜汗下,而無方治,但以刺為工。如無能刺者,可無治乎?宇泰舉二方以善後,妙甚。)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脈浮為傷陽,緊為傷陰,當發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為陽邪,則作結胸;浮不入里而緊入里者,為陰邪,則作痞。
觀子:脈浮緊者當發汗,醫反下之,所以作痞也。然必緊入里,始成痞者,陰邪與陰分相結,物各從其類也。均此下之,緊入,浮不入者,前證云大下後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即此緊雖入內,浮仍不入內之類矣。曰:按之自濡,但氣痞,則不特痞輕於結胸,而氣痞復輕於但滿不痛之痞,又可知矣。
白話文:
古人說,太陽和少陽經同時患病,經書上說不應該發汗瀉下,卻沒有治療方法,只說用針灸治療。如果不會針灸,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治療呢?宇泰提出了兩個治療方法來調理後遺症,非常巧妙。脈象浮而緊,又用瀉下藥,緊則反入裡,就會形成痞症。按壓腹部感覺濕潤,只是氣痞而已。脈象浮是傷陽,緊是傷陰,應該發汗,卻反過來用瀉下藥。如果浮脈入裡,是陽邪,就會形成結胸;如果浮脈不入裡而緊脈入裡,是陰邪,就會形成痞症。
觀子說,脈象浮緊應該發汗,醫生卻反過來用瀉下藥,所以會形成痞症。但必須是緊脈入裡才會形成痞症,因為陰邪與陰分相結,物以類聚。同樣是瀉下,緊脈入裡,浮脈不入裡的,就像之前所說的大瀉後心下痞,惡寒的,是表症未解。這就是緊脈雖入內,浮脈仍不入內的類型。他說,按壓腹部感覺濕潤,只是氣痞,可見氣痞不僅比結胸輕,而且比只是滿悶不痛的痞症還要輕,這就更清楚了。
健曰:注言浮不入,緊入里,為陰邪作痞之說,文雖明而未悉入里之微。竊以為脈浮而緊,乃傷寒在表宜汗之診,因誤下之,邪乘虛陷,但有緊而無浮矣。故曰反入里則作痞。痞者,否塞不通之謂,濡而不實,非結胸拒痛之比,當與理中湯去參治之。前結胸章,及太陽與少陽並病條中,何不入此二節而茲復言之,猶有未竟者然。
其為編次失緒,明矣。)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下利嘔逆,里受邪也。邪在裡者,可下,亦須待表解,乃可攻之。其漐漐汗出,發作有時,不惡寒者,表已解也;頭痛心下痞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邪熱內畜,而有伏飲,里未和也,與十棗湯,下熱遂飲。
白話文:
古人說:「脈浮不入,脈緊入裡,會形成陰邪痞悶之說。」這段話雖然很清楚,但對於「入裡」的細微變化還沒有深入瞭解。我認為脈浮而緊,實際上是傷寒表證需要發汗治療的徵兆,但如果錯誤地服用瀉藥,就會導致邪氣趁虛而入,這時脈就會只剩下緊而沒有浮了。所以古人才說:「邪氣反入裡就會形成痞悶。」痞悶是指不通塞不通的情況,它是一種濡濕而不實脹的感覺,不像胸中結塊而疼痛難忍的情況,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前面講到結胸證章以及太陽與少陽合病的條文中,為什麼沒有提到這兩個節,而現在又重複講述呢,看來古人還有沒有說完的地方。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編排次序確實有問題。
太陽中風,出現腹瀉嘔吐的症狀,如果表證已經解除,就可以攻裡治療。如果病人出冷汗,發病時間有規律,頭痛,心下痞悶、脹滿,引發脅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而不怕冷,說明表證已解,但裡證還沒有調和,應該使用「十棗湯」來治療。(腹瀉嘔吐是因為裡證受邪氣侵襲。裡證受邪,可以用瀉藥來治療,但必須等到表證解除後才能攻裡。病人出冷汗,發病時間有規律,不怕冷,說明表證已經解除;頭痛、心下痞悶脹滿,引發脅下疼痛,乾嘔氣短,說明邪熱內蓄,而且有伏飲,裡證還沒有調和,可以使用「十棗湯」來下熱化飲。)
亮宸:下利嘔逆,有似裡寒,然其人漐漐汗出,則是水飲內結,而蒸其汗,以結聚甚堅,故亦如陽明之發作有時。但彼為熱,而此為水,所以一則潮熱,一則汗出也。頭痛者,水氣上衝也。心下痞硬,引脅下痛者,水結於心胸之間也。乾嘔者,水氣逆也;短氣者,實也;表邪已解而里結,非蕪花、大戟之毒,不足以攻之。
大棗惡甘遂,取其反激為功,亦傷胃而不至大傷意耳。觀子:中風邪方在表,不當有下利之裡證,此下利,即是水乾腸胃而然。然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未解者,一小青龍證耳。漐漐以下,正表未解,攻之之證也。故末申明之,曰此表解,里未和也。其證雖曰汗出,非風家自汗之比,蓋中諷當自汗出無時,此漐漐出而有時,故為水飲內蒸而然。
白話文:
亮宸說:下痢嘔吐,好像裡寒所致,但是患者卻大汗淋漓,這是因為水飲內結,蒸發了汗液,結得很緊,所以也像陽明經熱證一樣,發作有時。但陽明熱證是因熱而起,而這裡是因水而起,所以前者潮熱,後者出汗。頭痛是水氣上衝所致。心下痞硬,牽引脅下疼痛,是水結在心胸之間所致。乾嘔是水氣逆行所致;氣短是氣機被阻所致;表邪已經解除,而內裡還結著,非蕪花、大戟之毒,不足以攻之。
大棗惡甘遂,取其反胃嘔吐之功效,雖然也傷胃,但不會傷胃過重。觀子說:中風邪證時,病位在體表,不應有下痢等裡證,這種下痢,是水液乾耗腸胃所致。但太陽中風,下痢嘔逆,表證未解者,只是一種小青龍證。大汗淋漓以下,正是表證未解,需要攻治的證候。所以最後總結說,這是表已解,裡未和的證候。雖然有出汗的證候,但不是風家自汗,因為中風當自汗出無時,而這裡是大汗淋漓且有發作時間,所以是水飲內蒸所致。
中風表未解,必惡寒,此表已解,故不惡寒,但云頭痛,亦由水畜,經絡不利而痛,非太陽病在之痛,故總曰此表解也。病既不在表,復有心下痞硬,脅痛相引之證,則知在裡者,明矣。乾嘔且短氣者,痰飲深伏於內,而未可輕除也,非十棗湯,何以逐之。)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太陽病,因發汗,遂發熱惡寒者,外虛陽氣,邪復不除也。因復下之,又虛其里,表中虛邪內陷,傳於心下為痞。
發汗表虛,為竭陽,下之裡虛,為竭陰。表證罷,為無陽,里有痞,為陰獨。又加燒針,虛不勝火,火氣內攻,致胸煩也。傷寒之病,以陽為主,其人面色青,膚肉瞤動者,陽氣大虛,故云難治。若面色微黃,手足溫者,即陽氣得復,故云易愈。觀子:此二證,雖是心下痞硬,然俱吐下之太過,陰陽兩損,表裡俱虛,遂成壞證。
白話文:
中風疾病的表證未解除時,必定會怕冷。現在表證已經解除了,所以不再怕冷,只說頭痛,也是因為水氣積聚,經絡不通暢而疼痛,並非太陽病在頭部的疼痛,所以總的來說就是表證解除了。病邪既然不在表層,又出現了心窩處脹滿堅硬,脅痛相互牽扯的症狀,那麼就知道病邪在裡層了。乾嘔而且氣短,是因為痰飲深深地潛伏在體內,一時還不能輕易地去除掉,除了十棗湯,還能用什麼方法驅除呢?
太陽病,用藥發汗,於是發熱惡寒,後來又服瀉藥,心窩處脹滿,表裡都虛弱,陰陽之氣都耗竭,陽氣不足,陰氣獨盛,又用燒灼針灸,所以胸悶煩躁,面色青黃,皮膚乾燥抽動的,難以治癒。現在面色微黃,手腳溫暖的,容易治癒。太陽病,因為發汗而導致發熱惡寒,是外虛陽氣,邪氣仍然沒有去除的緣故。後來又服瀉藥,又虛弱了裡氣,表裡虛弱,邪氣內陷,傳到心窩處形成脹滿。
發汗損傷了表氣,導致陽氣耗竭,服用瀉藥損傷了裡氣,導致陰氣耗竭。表證罷絕了,是沒有陽氣的表現,裡證有脹滿,是陰氣獨盛的表現。又加用燒灼針灸,虛弱不堪火熱的刺激,火氣向內攻入,導致胸悶煩躁。傷寒疾病,以陽氣為主,病人面色青黑,皮膚肌肉抽動的,陽氣極度虛弱,所以說難以治癒。若面色微黃,手腳溫暖的,即陽氣有所恢復,所以說容易治癒。觀子:這兩種證候,雖然都是心窩處脹滿堅硬,但是都是吐法下法過度,陰陽兩方面都受損,表裡都虛弱,最終形成難以治癒的病症。
故不復列湯劑,而但詳其難治之狀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硬,按之痛,關脈沉者,實熱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虛熱也。大黃黃連湯,以導其虛熱。甫陽:結胸與痞,關脈須皆沉。若關脈浮者,必大黃黃連瀉心主之。
若脈浮,則結熱,故三黃以瀉肝也。士材:結言胸,痞言心下;結言按之硬,痞言按之濡;結言寸浮關沉,痞不言寸,但曰關上浮,可以明二病之分矣。觀子:按之濡,則為虛邪;關上浮者,去表未遠,故瀉心以勝其虛熱,而痞自去。健曰:結胸,結於膻中地位之下,故脈寸浮關沉。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兩種病症:結胸和心下痞,並分別闡述了其病因、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結胸
- 病因:實熱。
- 症狀:胸部按壓感覺硬,疼痛,脈象寸浮關沉。
- 治療:三黃瀉肝。
心下痞
- 病因:虛熱。
- 症狀:心下按壓感覺柔軟,脈象關上浮。
- 治療:大黃黃連瀉心湯。
古文中,不同醫家針對結胸和心下痞的病因和症狀進行了分析和解釋,並提出了一些治療原則和方法,如“關脈浮者,必大黃黃連瀉心主之”和“按之濡,則為虛邪”。
這段文字體現了中醫對於疾病的精細觀察和辯證施治的理念,也體現了古人對醫學的思考和探究。
寸浮,則上焦之熱勢浮也。關沉,是胸中邪結,中焦之氣塞不通,故關沉也。痞則否塞於心之下,胃之上,故脈但關上浮,是邪氣不能下舒,而獨上壅之故。故治結胸,以三陷胸;治痞,以五瀉心。雖曰腎心,實瀉其脾胃之邪,以疏通其窒塞也。)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者,虛熱內伏也。惡寒汗出者,陽氣外虛也。與瀉心湯攻痞,加附子以固陽。觀子:痞而表不解,汗出惡寒者,實也。故表解之後,宜以苦寒除痞。痞而陽不固,汗出惡寒者,虛也。故去痞之中,必兼附子益陽。健曰:汗後痞,而汗出者,為實,先解表,後治痞。此痞,而復惡寒汗出,為虛,則應附子瀉心湯矣。
白話文:
脈搏浮於寸關,代表上焦有熱氣上浮。關脈沉陷,則表示胸中邪氣積聚,中焦氣機不通暢,導致關脈沉陷。如果感到胸悶,則說明邪氣阻塞在心臟下方、胃部上方,因此脈搏只在關脈上浮,這是因為邪氣無法向下舒展,只往上壅塞的緣故。所以治療胸悶,要用三陷胸湯;治療痞症,要用五瀉心湯。雖然稱為腎心湯,實際上是瀉去脾胃的邪氣,以疏通阻塞。如果心下痞悶,並且伴隨惡寒汗出,則可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因下後成痞,當與瀉心湯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為水飲內畜,津液不行,非熱痞也,與五苓散,發汗散水則愈。一方:忍之乃愈者,不飲水,則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觀子:誤下,邪陷入星,故痞。其腸虛而熱不畜者,下利日數十行,是也。口燥煩,小便不利,熱畜而水道為之不利也,與五苓散,分利其熱邪。)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
白話文:
"原本應該往下排泄的,所以心下部出現了痞塊,此時應使用瀉心湯來治療。如果痞塊沒有消除,病人感到口渴且口腔乾燥、煩躁,小便不通暢,這時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一方的治療方式是讓病患忍耐,直到病情自然痊癒,這時如果病人不喝水,那麼體內的水分可以自行流動,這樣痞塊也會得到改善。
觀察:如果錯誤地進行下痢治療,使得邪氣進入腹部,因此出現痞塊。如果腸道虛弱,熱邪沒有積聚,那麼表現為每日多次下痢。口渴、乾燥、煩躁,以及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導致水道運作失常,應使用五苓散來分清並排出熱邪。
傷寒病在出汗治療後,胃部不適,心下部出現痞塊,嘔吐乾燥的氣息,食物的異味,脹滿感,腹內有水氣,伴有腹痛及下痢,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胃是津液的主要來源,也是陽氣的根本。"
大汗出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硬。《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今噫。乾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穀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薑以益胃。觀子:汗不至損傷中氣,則邪退正復,無下陷成痞之咎。汗解失宜,至乾噫食臭者,胃虛,食穀不化也。
脅下水氣者,土虛腰臍不利也。下利雷鳴者,腸虛無以約制也。然則汗下雖殊,其為正損邪陷則一。姜半以除逆氣,參甘以復陽氣,芩連以瀉熱氣。汗則津液亡而胸弱,故益氣扶陽是主耳。健曰:觀子詳解通暢,兼方法之微,而此劑最為工穩。)
白話文:
大汗出後,體內津液大量流失,胃中空虛,導致氣逆上衝,胸口感到痞塞堅硬。
《要略》中說:「中焦氣機失調,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打嗝。乾咳且食物臭味者,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脅下積水,腹中雷鳴,是脾土虛弱,無法制約水氣的緣故。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自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傷寒中風,是傷寒,或中風也。邪氣在表,醫反下之,虛其腸胃,而氣內陷也。
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者,下后里虛胃弱也。心下痞硬,乾嘔心煩,不得安者,胃中空虛,客氣逆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甘草以補虛。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薑;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觀子:傷寒中風者,風邪與寒邪,下早皆成痞耳。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或中風,醫生卻誤用下瀉的方法,病人會不停拉肚子,一天可能拉十幾次,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肚子裡咕嚕咕嚕響,胸口悶脹,硬邦邦的,還會乾嘔、心煩意亂,無法安寧。醫生看到胸口悶脹,以為病症沒有完全消除,又繼續下瀉,結果胸口悶脹更嚴重。其實這不是熱邪積聚,而是胃氣虛弱,外邪逆上造成的。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這藥方能攻破胸口悶脹,並且用甘草補虛。之前是用汗法後胃氣虛弱,這是外邪損傷陽氣,所以加生薑;現在是用下瀉後胃氣虛弱,這是內傷損傷陰氣,所以加甘草。古人說,傷寒或中風的人,風寒之邪入侵,下瀉過早都會造成胸口悶脹。
不當下而下之,重傷裡氣,故下利日數十行,完穀雷鳴也。腸胃雖虛,邪熱不除,故硬滿,乾嘔心煩。土居心下,位中央,升降陰陽,變通上下者也。傷則虛而不運,邪氣留滯,醫者不知為虛痞,又復下之,正益虛而邪益深,痞硬何由去乎?夫下利數十行,完穀雷嗚,火化急迫可知。君甘草以緩腸胃之氣,邪氣內結為熱,芩連以清之。
煩不得安,正氣內虛,乾薑以復之,半夏以散逆氣,大棗以養脾氣,中土妝寧,而痞自解矣。此條自首至乾嘔心煩句為一證。醫見以下,又一證,甘草瀉心湯,是治復下後,已甚痞,非治初證之痞也。設未經復下,遂無正治之劑乎。味此,當正屬半夏瀉心湯也。蓋柴胡條內,雖止說得但滿不痛,為證在如結胸,對舉而言。
白話文:
如果使用不當的瀉下方法,會嚴重損傷人體內部的氣,導致連續多日腹瀉,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還會出現腸胃發出轟鳴的聲音。雖然腸胃虛弱,但邪熱沒有去除,因此腹部硬實脹滿,還會乾嘔心煩。脾胃位於心臟下方,居於身體的中間,負責升降陰陽,溝通上下。如果脾胃受損,就會變得虛弱無力,無法正常運作,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醫生如果誤以為是虛痞,又繼續使用瀉下方法,反而會讓正氣更加虛弱,邪氣更加深入,痞硬症狀怎麼可能消失呢? 連續多日腹瀉,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腸胃發出轟鳴的聲音,顯示體內火氣旺盛。用甘草來緩解腸胃的氣,用黃芩和黃連來清熱解毒。
心煩意亂無法安寧,是正氣不足的表現,用乾薑來溫補正氣,用半夏來散解逆氣,用大棗來滋養脾胃。脾胃恢復正常,痞硬症狀自然會消失。上面提到乾嘔心煩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病症。醫生看到之後,又發現另一種病症,就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甘草瀉心湯是針對已經腹瀉之後,病情加重,出現痞硬症狀的病人,不是針對一開始的痞硬症狀。如果病人沒有經過腹瀉,就沒有適合的藥物治療嗎? 其實,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半夏瀉心湯。因為柴胡條中,雖然只說到肚子滿脹不痛,但是是指病情嚴重,如同結胸一樣,是一種對比性的描述。
若詳具之,自當有以上諸證在,非便以心下滿而硬痛一句了卻也,此非熱結者,見不與結胸之熱實同,但虛邪凝結為痞耳。健曰:此節文順詳,總以心下滿而痛者為結胸,硬滿不痛者為痞。但甘能作滿,豈可用甘草為君,何不以半夏為君,甘草為使,始妙也。)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服湯藥,下後,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氣虛而客氣上逆也,與瀉心湯攻之,則痞已。醫復以他藥下之,又虛其里,致利不止也。
白話文:
如果仔细分析,应该有上述种种症状出现,不能只用“心下满而硬痛”一句带过。这种情况不是热结,与结胸的热实不同,只是虚邪凝结成痞而已。健曰:这段文字讲解得清晰明了,总结来说,心下满而痛者为结胸,硬满不痛者为痞。但甘草能造成满胀,为何要用它为主药?不如用半夏为主药,甘草为辅药,这样才更妙。
伤寒患者服下汤药后,腹泻不止,心下痞硬,服下泻心汤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又用其他药继续泻下,腹泻依然不止,医生便用理中汤治疗,腹泻症状减轻了许多。理中汤是用来调理中焦的,而这种情况腹泻是在下焦,应该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如果腹泻仍然不止,就应该利其小便。
伤寒患者服下汤药后,腹泻不止,且心下痞硬,这是因为气虚,客气上逆所致,用泻心汤攻邪,痞块已经消除。但医生又用其他药继续泻下,导致体内虚弱,最终导致腹泻不止。
理中丸,脾胃虛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虛,故與之,其利益甚。《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也。如開腸洞瀉,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約,與赤石脂禹餘糧湯,以澀洞瀉。下焦主分清濁,下利水穀不分,若服澀劑,而利不止,當利小便,以分其氣。
觀子:服湯藥,利不止,是始為誤下也。復以他藥,利不止,是終為誤下也。醫因利久不止,意為虛寒,遂用理中溫之,不知利不在脾胃,既由熱入邪陷,以成痞,復加溫補中州之藥,心下之邪,何由得解,利所以益甚也。夫腸開洞瀉,病在下焦滑脫,法當用石脂、餘糧,澀而固之,復不止,邪熱壅結,未能去也,以分利藥行之。此利在下焦,大須著眼,蓋利有由中焦者,脾胃虛,邪陷成利是也。
白話文:
理中丸,對於脾胃虛寒,導致腹瀉的患者服用後,可以改善病情。這是由於下焦虛寒所致,所以使用此藥,其效果很好。《聖濟經》中說:腹瀉會導致元氣流失,需要使用藥物收斂。例如腹瀉嚴重,導致大便失禁,使用收斂的藥物可以止瀉。這種腹瀉是由於下焦不約束所致,可以搭配赤石脂、禹餘糧湯,以收澀、止瀉。下焦負責分辨清濁,腹瀉導致水穀不分,如果服用收斂藥物後,腹瀉仍然沒有改善,應該利尿,以疏通氣滯。
觀子說:服用藥物後,腹瀉仍然沒有改善,一開始可能是誤服瀉藥所致。如果再服用其他藥物,腹瀉仍然沒有改善,那最終也是誤服瀉藥所致。醫生認為腹瀉長期沒有改善,是虛寒所致,於是使用理中溫補,卻不知道腹瀉不在脾胃,而是由於熱邪入侵,導致痞滿。再服用溫補中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心下的邪氣,腹瀉因此更加嚴重。如果腸道開洞瀉下,其病徵在下焦滑脫,應該使用石脂、餘糧,以收澀固澀。如果服藥後腹瀉仍然沒有改善,表示邪熱壅結,尚未消散,應該使用利尿藥物,將邪氣排出。這種腹瀉屬於下焦,必須仔細辨證。因為腹瀉也可能是中焦所致,例如脾胃虛弱,導致邪氣入侵成瀉。
有由下焦者,腎主禁固,腎虛滑脫也。既在下焦,非崇上之可已,法淮澀劑,止而收之。)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痞。(傷寒吐下後發汗,則表裡之氣俱虛,虛煩,脈甚微,為正氣內虛,邪氣獨在。
至七八日,正氣當復,邪氣當罷,而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者,正氣內虛而不復,邪氣留連而不去。經脈動惕,經絡之氣虛極,久則熱氣還經,必成痿弱。宇泰:或用真武湯,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白話文:
有的是由下焦引起的,腎臟負責固攝,腎虛就會鬆弛。既然是下焦的問題,不能只用升提的方法,應當使用澀滯的藥物,製止並收斂它。)傷寒病吐瀉後發汗,出現虛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七八天後,心下痞硬,脅肋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脈搏跳動得厲害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痞塊。(傷寒病吐瀉後發汗,則表裡之氣都虛弱了,虛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是因為正氣內虛,邪氣獨存。
到了七八天時,正氣應該恢復,邪氣應該消退,但是心下依然痞硬,脅肋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這是正氣內虛而不能恢復,邪氣滯留不去。脈搏跳動得厲害,是經絡之氣虛弱到了極點,時間久了熱氣就會逆行於經絡,必然導致痿弱。宇泰說:可以考慮使用真武湯,或是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傷寒病發汗後,如果又吐又瀉,解除症狀後,心下依然痞硬,噫氣不除的,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
(大邪雖解,已曾發汗吐下,胃氣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與旋覆代赭石湯,降虛氣而和胃。南陽:有是證,其人或咳逆氣虛者,先服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覆代赭石湯。觀子:邪氣已從汗下而解,或曰解後,但病後中氣大虛,肺金失職,肝無所畏,得以上逆,噫而痞結。然此非表邪入里之痞,乃濁痰逆氣未理之痞也。
故主旋覆代赭石湯以治。)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前第三卷中十六證云: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為與此證治法同。汗下雖殊,既不當損正氣則一,邪氣所傳既同,遂用一法治之。經所謂若發汗,若下,若吐後,是矣。)
白話文:
邪氣雖然已經祛除,但曾經發過汗,吐過下,胃氣虛弱而未調和,虛弱之氣上逆,所以心下痞塞硬結,呃氣難除,服用旋覆代赭石湯,以降虛氣,調和胃氣。
南陽:有這種症狀,患者或者咳逆氣虛,先服用四逆湯。胃寒的患者,先服用理中丸,再服用旋覆代赭石湯。
觀子:邪氣已經從汗液和便液中排出消散,有人說消散後,但病後中氣大虛,肺金失職,肝氣不受約束,得以向上逆亂,出現呃逆而痞塞結聚。然而這不是表面的邪氣侵入腹中的痞證,而是濁痰逆氣未經調理的痞證。
所以要以旋覆代赭石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排便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而喘息,沒有高熱,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前第三卷中十六條證候中說: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出汗而喘息,沒有高熱的患者,與本證的治療方法相同。雖然發汗、吐瀉的方法不同,但不宜損傷正氣則是一致的,邪氣傳變的規律也相同,所以採用一種方法來治療。經文所說的「若發汗,若下,若吐後」,即是如此。)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外證未除而數下之,為重虛其里,邪熱乘虛而入,裡熱,遂利不止而心下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與瀉心湯。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表,而後攻痞。
以表裡不解,故與桂枝人參湯,和里解表。士材:既云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此又與桂枝人參湯,二證俱以表不解而下之成利,何用藥有溫涼之異?蓋二證雖同是內虛熱入,挾熱遂利,而脈證不同,故用藥有別。且前證但曰下之,此曰數下之;前證但曰下利,此曰利不止,兩論味之即有虛實之分矣。
白話文:
太陽中暑病,外部的病徵沒有消除卻多次腹瀉,因此體內熱氣虛弱而頻瀉不止。腹瀉不止,心窩之下堅硬僵硬,內外病徵都沒有解除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外部病徵沒有消除卻多次腹瀉,會嚴重虛耗腸道,外邪趁虛而入,腸道內產生熱氣,因此腹瀉不止,並且心窩下堅硬僵硬。如果外邪已消除卻仍然腹瀉,並且心窩下堅硬僵硬的患者,可以使用瀉心湯治療。如果沒有腹瀉,外邪沒有消除,並且心窩下堅硬僵硬的患者,可以先消除外邪,再治療心窩下的堅硬僵硬。)
因為內外病徵沒有消除,所以使用桂枝人參湯,調和腸道,消除外邪。
醫案分析:既然說是桂枝證,醫生卻反覆使用瀉法,導致腹瀉不止,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這兩種處方都是因為外邪沒有消除而腹瀉,為何使用的藥物卻有溫熱、涼性之分呢?因為雖然這兩個病症都是內虛熱入,導致腹瀉,但是脈象和病徵不同,所以使用的藥物也有所區別。此外,前面的病症只提到腹瀉,而這裡卻提到多次腹瀉;前面的病症只提到腹瀉,而這裡卻提到腹瀉不止,這兩段論述的味道就有虛實之分了。
兼善:大柴胡湯,瀉也;桂枝人參,補也,何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曰此非裡實,乃下之早,因作痞,裡虛協熱,遂利也。觀成氏注若表解云云,夫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痞硬雖同,而虛實有異,故用藥有攻補之別也。健曰:痞硬虛實,當察按之痛不痛分,而行補瀉之劑,並探舌苔燥滑,脈之大小,厥無貽誤。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大下後,復發汗,則表裡之邪當悉已。此心下痞而惡寒者,表裡之邪俱不解也。因表不解而下之,為心下痞,先與桂枝湯解表,表解,乃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白話文:
大柴胡湯瀉下,桂枝人參補益,看似矛盾,卻都能治療腹瀉和心下痞硬。這是因為腹瀉并非脾胃实证,而是由于泻下过早,导致脾胃虚弱,寒热交杂,进而腹泻。伤寒发热,汗出不止,心下痞硬,呕吐腹泻,虽然症状相似,但虛實不同,因此用药也需攻補区别。判断脾胃虛實,需观察按压腹部是否有疼痛,舌苔是否干燥、光滑,脉象大小,不可误用藥物。伤寒大泻后,再次发汗,心下痞硬,畏寒,说明表证未解,不可攻治痞症,需先解表,表证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大泻后再次发汗,说明表里之邪都应该清除干净了。现在心下痞硬且畏寒,说明表里之邪都未解,因为表证未解而瀉下,导致心下痞硬,需先用桂枝湯解表,表证解除了才能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治痞症。
《內經》曰:從外之內,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活人》: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觀子:病在表反下之,邪陷下則痞,然有雖經大下成痞,而表邪仍在者,亦須先解表,乃治痞也。惡寒者,表也,夫既屬表邪,發汗,治不為逆,是以雖經發汗,表邪不為之衰也。
治痞,用大黃黃連者,外證未除,其痞結者,熱邪耳,又無下利完穀、裡虛諸證,故惟以苦寒之品,入心除熱也。)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傷寒發熱,寒已成熱也。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吐利心腹濡軟為虛,嘔吐而下利,心腹痞硬者,是裡實也,與大柴胡湯以下里熱。
白話文:
《內經》說
從外向內,身體內部積熱過盛的,應先治療外部,然後再調理內部。
《活人》說
總的來說,胸中結塊和痞症,都應該用瀉下藥物治療,但是表症尚未解除的,不可急於攻下。
觀子說
表症在外的病,反而用瀉下藥物治療,邪氣就會深入內部導致痞症。然而,有些病人在瀉下之後出現痞症,但表症的邪氣仍然存在,就必須先解表,才能治療痞症。發冷是表症,既然是表症,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不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即使已經發汗,表症的邪氣也不會因此減弱。
治療痞症,使用大黃、黃連的,
外部症狀尚未消除,痞結是熱邪引起的,又沒有腹瀉、消化不良、內虛等症狀,所以只用苦寒的藥物,進入心經去除熱邪。
傷寒發熱,出汗卻不退,心下痞硬,嘔吐並且腹瀉,
大柴胡湯可以治療。(傷寒發熱,寒邪已經轉化為熱邪。出汗不退,說明表症已經和解,但裡症仍然存在。吐瀉、心腹柔軟是虛證,嘔吐腹瀉、心腹痞硬,說明裡證是實證,用大柴胡湯瀉下裡熱。)
觀子:傷寒發熱,得汗當解。不解者,非表病,而里病,熱氣內蒸,津液外走也。熱越汗出,不當吐利,津液內外亡損,證得心下痞硬,下除裡實為急。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即此類矣。然發熱為邪在表,下利為邪在裡,嘔吐自汗痞硬,為邪在半表半裡,則柴胡湯,仍不可少,故亦以大柴胡湯,兼而行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腰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病如桂枝證,謂發熱汗出惡風,言邪在表也。頭痛項強,為桂枝證具。若頭不痛,項不強,則邪不在表,而傳裡也。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今寸脈微浮,則邪不在表,亦不在裡,而在胸中也。
白話文:
第一段
觀察病人:傷寒發熱,發汗後應該退燒。如果沒有退燒,就不是表證,而是裡證。熱氣在體內蒸騰,津液往外流失。熱氣隨著出汗而外泄,不應該馬上吐瀉,否則津液內外流失,導致心下痞硬,下瀉治療裡實則刻不容緩。陽明病發熱汗出很多,急需下瀉治療,就是屬於這種情況。然而,發熱屬於邪氣在表,下瀉屬於邪氣在裡,嘔吐自汗痞硬,則屬於邪氣在半表半裡,所以柴胡湯仍然不可缺少,因此用大柴胡湯兼治。
第二段
如果病症類似桂枝證,但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微微浮起,胸中痞硬,氣往上衝到咽喉,喘不過氣,這是腰部有寒氣的表現。應該用吐法治療,可以用瓜蒂散。
(病症類似桂枝證,指的是發熱出汗怕風,說明邪氣在表。頭痛脖子僵硬,是桂枝證的典型症狀。如果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則邪氣不在表,而是傳入裡。脈浮表示邪氣在表,脈沉表示邪氣在裡,現在寸脈微微浮起,說明邪氣不在表,也不在裡,而是在胸中。)
胸中與表相應,故知邪在胸中,猶如桂枝證,而寸脈微浮也。因胸中痞硬,上衝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於胸中,而不在表也。《千金》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吐之則愈,與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觀子:因是太陽中風,故發熱自汗,如桂枝證,病不在經,故頭不痛,項不強,痞硬至沖咽喉不得息者,寒邪全窒塞於膈以上也。胸中去表不遠,故寸脈應以微浮,瓜蒂散引而越之之義也。
華元化曰:傷寒四日在胸,宜藜蘆丸、瓜蒂散吐之,其即此類乎。健曰:此言寸微浮,為邪在胸中,只應痞滿,乃無形之氣,按之不痛也。痞而硬者,必拒按。如拒按者,又當究其關脈沉實與否。倘關脈沉實而數,舌現黃胎,是不但表邪入里成痞,且有形之物停滯,非特吐之,並可消之,亦不可不辨也。)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白話文:
胸部狀況和表層徵兆相應,因此知道病邪在胸部,就像桂枝湯證,而寸脈微浮。由於胸部痞硬,上衝咽喉難以平息,知道寒邪客居於胸部,不在表層。《千金方》記載:氣浮上胸部,阻塞心胸,胸部脹滿的人,將邪氣吐出就能痊癒,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吐出胸中的病邪。觀子說:由於這是太陽中風,所以發熱自汗,就像桂枝湯證,病不在經絡,所以頭不痛,脖子不僵硬,痞硬到衝上咽喉無法平息,是寒邪完全阻塞在膈膜以上。胸部距離表層不遠,所以寸脈應當微微浮起,瓜蒂散的功效是引導病邪超出膈膜。
華元化說:傷寒四天後胸中有病,宜用藜蘆丸、瓜蒂散將病邪吐出,這類病症就是如此。健說:此處所說的寸脈微浮,是因為病邪在胸中,應當只有痞滿的症狀,這是沒有形狀的氣,按壓時不痛。痞而硬的情況,必定抗拒按壓。如果抗拒按壓,還應進一步觀察關脈是否沉實。如果關脈沉實而且脈數,舌苔呈現黃色,說明不只有表邪進入體內形成痞結,還有有形之物停滯,不僅可以用吐法治療,也可以用消法治療,不可不辨別清楚。如果脅下一直有痞結,連接到肚臍旁,疼痛牽引到小腹,並進入陰筋,這種情況稱為臟結,會死亡。
(素有宿昔之積,結於脅下為痞。今因傷寒邪氣入里,與宿積相助,使臟之真氣,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死。觀子:臟結曰難治,本危證也。若去太陰,而且入少腹陰筋,肝腎之地,如斯之臟結,安得不死乎。然以脅痞連臍旁,其邪遂深,則舊疾安可輕視哉。
)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吐若下後,七八日則當解,復不解,而熱結在裡。表熱者,身熱也;裡熱者,內熱也。本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若無表熱而純為裡熱,則邪熱結而為實;此以表熱未罷,時時惡風。若邪氣純在表,則惡風無時;純在裡,則更不惡風。
白話文:
患有傷寒病,如果在嘔吐或腹瀉後,過了七八天還未痊癒,熱邪結聚在體內,表裡皆熱,時常怕風,口渴難耐,舌頭乾燥煩躁,想要喝幾升水,那麼可以用參附湯來治療。(如果在嘔吐或腹瀉後,過了七八天就應該痊癒,但還未痊癒,而熱邪結聚在體內。表熱是指身體發熱;裡熱是指內臟發熱。本因嘔吐腹瀉後,邪氣乘虛侵入體內,形成結熱,若沒有表熱而純為裡熱,則邪熱結聚成實;此為表熱未退,時常怕風。若邪氣純在表,則怕風無特定時間;純在裡,則不再怕風。)
以時時惡風,知表裡俱有熱也。邪熱結而為實者,則無大渴,邪熱散漫則渴。今雖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未為結實,邪氣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與白虎加人參湯,散熱生津。)
(亮宸:熱結在裡,熱在肺胃也。表者,經熱也;里者,胃熱也。時時惡風,熱極反見寒化,熱傷肺氣故也。引飲之為渴,舌乾燥,謂無津液也。煩者,熱甚也,欲飲水至數升,渴之極矣,非人參石膏焉能救之。健曰:若吐下後,大渴,時時惡風,欲水,裡熱之證悉具,方與人參白虎是也。
然但治其渴煩,而未治其惡風,亮宸謂熱極反見寒化,此只可與雜證論,不可與傷寒言也。況惡風不同惡寒,此雖吐下後,而未得汗,則表邪未解,不能全歸裡熱。故時時惡風,方中宜加蘇葉、杏仁為妥。)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無大熱,謂身無大熱也。
白話文:
如果時常怕風,說明身體內外都有熱邪。邪熱積聚形成實熱,就不會很口渴;邪熱散漫,反而會口渴。現在雖然熱邪積在體內,但表裡都有熱,還沒有形成實熱,邪氣散漫,燻烤灼傷膈肌,所以口很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好幾升水。此時應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散熱生津。
(亮宸注:熱邪積在體內,指熱在大腸肺胃。表,指經脈有熱;裡,指胃裡有熱。時常怕風,說明熱邪極盛,反倒出現寒證,這是因為熱邪傷了肺氣。口渴是因為津液不足,舌頭乾燥是因為沒有津液。煩躁是因為熱邪過盛,想喝好幾升水,是口渴的極致,如果不服用人參石膏湯,根本無法解決。健注:如果吐瀉後,出現口渴、時常怕風、想喝水的症狀,說明體內有熱,此時應服用人參白虎湯。
但是白虎加人參湯只能治療口渴煩躁,不能治療怕風的症狀。亮宸認為,熱邪極盛反倒出現寒證,這只能用於雜證的論述,不能用於傷寒的診斷。況且怕風與怕冷不同,雖然吐瀉後沒有出汗,表邪可能還沒有解除,不能完全歸結為體內有熱。因此,時常怕風,方劑中應該適當加入蘇葉和杏仁。)
傷寒沒有嚴重發熱,但口乾舌燥心煩,後背微微怕冷,應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無嚴重發熱,是指全身沒有嚴重發熱。)
口燥渴心煩者,當作陽明病。然以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所以屬太陽也。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少陰病也,當與附子湯。今口燥渴,背雖惡寒,此里也,則惡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惡寒。與白虎湯和表散熱,加人參,止渴生津。吳氏:或問白虎湯,仲景以表不解,不可與。
今時時惡風,背微惡寒,此有表,而以白虎主之,何也?蓋石膏辛寒,解足陽明本經之熱,蒸蒸發熱,潮熱,表裡皆熱,舌燥煩渴之聖藥也。且時時者,時或惡風,而不常也。背微惡者,但覺微寒,而不甚也。所有熱甚燥渴,用之無礙。若失表證,惡寒常在,背上惡寒,而不燥渴者,不可用也。
白話文:
口乾舌燥,心煩意亂,這是陽明病的症狀。不過,患者背部微微發寒,說明表證尚未完全消失,因此也屬於太陽病。背部屬陽,背部發寒,口中不乾渴,這是少陰病,應該服用附子湯。現在患者口乾舌燥,雖然背部發寒,但屬於裡證,所以寒症並不嚴重,只是微微發寒。應該服用白虎湯來清熱解表,再加入人參,止渴生津。有人問,仲景說表證未解不可服用白虎湯,現在患者時常感覺風寒,背部微微發寒,這明明有表證,為何還要服用白虎湯呢?這是因為石膏辛寒,可以解足陽明經的熱,對於蒸蒸發熱、潮熱、表裡皆熱、舌燥煩渴等症狀,是十分有效的藥物。而且患者只是時常感覺風寒,並非一直如此,背部也只是微微發寒,並不嚴重,所以熱症比較明顯,服用白虎湯沒有問題。如果患者沒有表證,惡寒一直存在,背部一直發寒,而且沒有口乾舌燥的症狀,就不可服用白虎湯。
又太陽經發熱,渴無汗者,不可與之;但汗後脈洪大,而渴者,則可與也。如陰經傷寒,面赤煩躁,身熱與冒虛噁心,大便不實,脈弱食少,無大熱者,切不可用也。如誤用之,傾危可立而待。亮宸:上言表裡熱,此何以言無大熱,謂身不甚熱,而肺胃熱也,視前證為稍深矣。
背微惡寒者,亦熱傷肺氣,故也。)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自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黃;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所宜。大渴欲水,無表證者,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以散表熱。臨病之工,大宜精別。
白話文:
如果患者是太陽經發熱,口渴卻沒有汗,就不可使用白虎湯。但如果患者出汗後脈搏洪大,並且口渴,則可以使用白虎湯。
如果患者是陰經傷寒,面紅燥熱,身體發熱伴隨頭暈噁心,大便不成形,脈象虛弱,食慾不佳,但沒有明顯發熱,則絕對不可使用白虎湯。如果誤用,會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危及生命。
亮宸註解:上面說的是表裡熱,這裡為什麼說沒有明顯發熱呢?指的是患者身體表面不甚發熱,但肺胃有熱,相較之前的證狀而言,病情更加深入了。
第二段
背微惡寒者,亦熱傷肺氣,故也。)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自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黃;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所宜。大渴欲水,無表證者,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以散表熱。臨病之工,大宜精別。
背部微微發冷的人,也是因為熱傷肺氣,所以不可使用白虎湯。
傷寒患者脈搏浮,發熱無汗,表證未解,不可使用白虎湯。如果患者口渴想要喝水,但沒有表證,則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脈搏浮,發熱無汗,表證未解。如果患者不渴,應該使用麻黃;如果患者口渴,應該使用五苓散,而不是白虎湯。如果患者非常口渴想要喝水,但沒有表證,則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散除表面的熱邪。醫治病人,應當精準辨別病情。)
兼善:用藥有遲速之誤,故設法以防備也。法有防備不盡者,則著方以拯救也。如此條,乃仲景設法以防備也。前二條,及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則著方以拯救也。夫白虎專治大煩大渴,古人設法之意,惟恐表證未罷,而輒用之,治有太速之弊。若背惡寒,及時時惡風二證,其煩渴已甚,非白虎不能遏也。
必俟表邪俱盡,未免太遲之愆,此乃法之防備不盡者,故著方以拯救也。不著方,必然違法,此方法之妙,所以不可偏廢也。健曰: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黃湯,而不可與白虎,人所知也。成注云:渴者,宜五苓散。人所不解也,熱而無汗,若渴,是表邪已入陽明,津液為熱所迫,故渴也。
白話文:
兼善
用藥時機的快慢會造成錯誤,所以要設法預防。但預防也會有不足之處,就要用藥方來拯救。這條是仲景設法預防的。前面兩條,以及像嘔吐、瀉下後七八天還不見好,就要用藥方來拯救。
何可用五苓之辛溫,以燥之,必致更渴增劇。文無是句,而成氏臆見加此,若後人信之,必誤蒼生矣。不得不為指出。)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心下硬而眩者,少陽也。頸項強者,太陽也。刺大椎肺俞,以瀉太陽之邪,以太陽之脈挾脊故爾。太陽為在表,少陽為在裡,明是半表半裡。前第六證云不發汗,發汗則譫語。是發汗攻太陽,則少陽之邪益甚,干胃,故發譫也。
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陽,則太陽之邪乘虛入里,必作結胸。經曰: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宇泰:小柴胡加桂湯。觀子:此與前證相似,而無冒無時如結胸,邪既稍輕,故刺肺俞,瀉太陽之經也。然前曰不可發汗,此曰慎勿下,皆互言以見意,而前之不可下,此之不可汗,瞭然言外矣。
白話文:
對於得了太陽少陽併發的病症,出現心下硬痛、脖子僵硬而且頭暈的狀況,應該用針刺大椎肺俞穴來治療,千萬不要用瀉下的方法。(心下硬痛而且頭暈,是少陽的問題。脖子僵硬,是太陽的問題。針刺大椎肺俞穴,可以祛除太陽經的邪氣,因為太陽經的經絡沿著脊椎分佈。太陽經在表,少陽經在裡,顯然是半表半裡的症狀。前面第六條證例說不要發汗,發汗就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這是因為發汗治療太陽經的邪氣,就會導致少陽經的邪氣更加嚴重,影響到胃,所以才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
本條證例說千萬不要用瀉下的方法,攻伐少陽經,那麼太陽經的邪氣就會趁機入侵內部,必定會導致結胸的產生。經文說:太陽少陽併發的病症,卻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形成結胸。宇泰:[小柴胡湯加桂枝]。觀子:這個證例和前一個證例類似,但是沒有出現像結胸那樣的暴發性和時間性,邪氣已經稍輕,所以用針刺肺俞穴來瀉太陽經的邪氣。然而前面說不能發汗,這裡說千萬不要用瀉下的方法,都是相互補充說明意思,而前一個證例不能用瀉下的方法,這個證例不能發汗,都是不言而喻的。
)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
宇泰:下利而頭痛胸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其脈大而弦,是也。此表實裡虛,熱漸攻裡,故自利,若兼痰飲,則嘔。)
白話文:
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如果出現腹瀉,可以用黃芩湯治療;如果伴隨嘔吐,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太陽和陽明同時生病,出現腹瀉,屬於表證,應該用葛根湯發汗。陽明和少陽同時生病,出現腹瀉,屬於裡證,可以用承氣湯治療。這次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出現腹瀉,屬於半表半裡證,不適合發汗,所以用黃芩湯來調和表裡之邪。嘔吐是因為胃氣上逆,所以加入半夏和生薑來散解逆氣。
如果腹瀉同時伴隨頭痛、胸悶,或口苦咽乾、寒熱往來,脈象大而弦,就是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這種情況屬於表實裡虛,熱氣逐漸侵入內裡,所以出現腹瀉。如果還有痰飲,就會出現嘔吐。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濕家下後,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與黃連湯,升降陰陽之氣。觀子:胸中熱者,陽邪也;胃中邪氣者,陰邪也。
腹中痛,且嘔吐者,陽欲降而不得降,陰欲升而不得升也。此邪正不得交通,陰陽互格可知矣。與黃連分理其寒熱,而陰陽靡不和同矣。太陽病,從表,則不當有腹痛證。然有里挾虛寒者,有邪己傳之裡者,有寒熱相摶於中者,以其病處方起,而非專屬他經之可比也,故遂出太陽篇中耳。
白話文:
傷寒患者,胸部感到灼熱,胃裡有邪氣,腹部疼痛,想要嘔吐,可以用黃連湯治療。如果病人大便後,舌苔像胎兒一樣,說明丹田有熱,胸部有寒,這是邪氣深入體內,導致下焦熱上焦寒。這種情況是傷寒邪氣入侵內裡,造成下焦寒上焦熱。胃裡有邪氣,導致陰陽失調,陰氣不能上升,只停留在下焦,所以下焦寒;陽氣不能下降,只停留在上焦,所以胸部熱,想要嘔吐。服用黃連湯可以使陰陽之氣升降平衡。古人說:胸中熱是陽邪,胃中邪氣是陰邪。
腹部疼痛,還想嘔吐,說明陽氣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陰氣想要上升卻無法上升。這是邪氣正氣不能互相溝通,陰陽相互阻隔,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使用黃連湯可以疏通寒熱,使陰陽和諧。太陽病屬於表證,本不應該出現腹部疼痛的症狀。但是,有些病人有裡虛寒,有些病人有邪氣傳入裡,有些病人有寒熱糾纏在體內,由於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並非專屬於其他經絡的病症,所以也記載在太陽篇中。
健曰:就此論治方中,應除參桂為穩,以其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胃與胸相接,此邪未必為寒,況腹中痛,欲嘔吐者,豈宜溫補之品歟。)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傷寒與中風,至七八日再經之時,則邪氣多在裡,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數多,復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也。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虛浮。
《脈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不嘔不渴,里無邪也。脈得虛浮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健曰: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想因無汗,故風寒濕之氣,皆未能散。桂枝附子湯雖能祛風逐寒,而不能除濕,何不用桂麻各半湯,加蒼朮以除濕,當歸以和營衛為當。)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白話文:
健說:根據目前的病情,治療方法中應當去掉人參和桂枝,以求穩定。因為病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胃與胸相鄰,此邪未必是寒邪,況且腹中疼痛,想嘔吐的人,豈能適宜溫補之品?
傷寒已八九天,風濕之邪相搏擊,身體疼痛煩悶,不能自主轉動,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澀的人,應以桂枝附子湯為主。 (傷寒與中風,到七八天再次經脈之時,邪氣大多在內,身體必定不會劇烈疼痛。今天身體疼痛煩悶,又不能自主轉動的人,是風濕之邪相搏所致。煩悶是因為風邪;身體疼痛不能轉動是因為濕邪。經書上說:風邪則脈象虛浮。
《脈經》說:脈象來得澀澀的人,是因為病邪寒濕。不嘔吐也不口渴,是因為體內沒有邪氣。脈象虛浮而澀澀,身體有疼痛煩悶之感,說明風濕之邪只在經脈之中。應當服用桂枝附子湯,以散走皮膚表面的風濕之邪。健說:傷寒已八九天,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虛浮而澀澀,我想可能是因為沒有出汗,所以風寒濕氣都未散去。桂枝附子湯雖然能祛風驅寒,但不能除去濕氣,為何不使用桂麻各半湯,再加蒼朮以除濕,當歸以調和營衛之氣呢?如果病者大便乾燥,小便通利的人,應去掉桂枝,加上白朮湯為主。
(桂枝發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加朮。)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風則傷衛,濕流關節,風濕相轉,兩邪亂經,故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也。
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風在表;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此身微腫,為濕外薄也。與甘草附子湯,散濕固衛。《活人》:杏仁湯。健曰:此有似雜證之周痹,風寒濕三氣合致。甘草附子湯,恐未對病,而反助熱。不如海藏神術,加羌獨二活、木瓜、木通、靈仙之妙。
白話文:
(桂枝湯發汗後會帶走津液。此時小便量少、大便硬,表示津液不足,因此去掉桂枝,加入白朮。)
風寒濕三氣結合,導致骨節疼痛、抽痛、屈伸不得,靠近就劇烈疼痛,並且出現出汗、氣短、小便不順暢、怕風、不願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浮腫,可以服用甘草附子湯。
(風傷衛氣,濕流入關節,風濕互相轉化,兩邪擾亂經絡,所以骨節會疼痛、抽痛、屈伸不得,靠近就劇烈疼痛。
如果風邪較盛,衛氣不固,就會出汗、氣短、怕風、不願脫衣服,表示風在表;如果濕邪較盛,水氣運行不暢,小便不順暢,身體會輕微浮腫,表示濕在表。服用甘草附子湯,可以除濕固衛。
《活人書》記載:杏仁湯。
名醫朱丹溪說:這個病症類似於雜證中的周痹,是由風寒濕三氣同時導致的。甘草附子湯恐怕不能對症,反而會加重熱象。不如使用海藏神術,加入羌活、獨活、木瓜、木通、靈仙等藥材。
)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浮為在表,滑為在裡。表有熱,外有熱也;里有寒,邪氣傳裡也。以邪未入腑,故止言寒。如瓜蒂散證云:胸中有寒是矣,與白虎湯以解內外之邪。亮宸:浮者,表脈也。肺最為表,與太陽氣合,表熱炎於肺,脈所以滑,滑為陽邪也。
里有寒,胃腑屬裡,胃腑之裡無熱也。不渴為液未竭,故止用白虎清熱而不加參耳。健曰:此條若非註解有理,否則里有寒,而可用白虎者乎。然裡寒二字,必是誤文。脈訣云:浮滑風痰,古人以滑為寒,究非通論,而白虎亦非治痰之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患者如果脈象浮滑,表示表面有熱,內裡有寒,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因為浮脈代表表面,滑脈代表內裡,表面有熱表示外有熱,內裡有寒表示邪氣已經傳入內部,由於邪氣還未進入臟腑,所以只說有寒。就像瓜蒂散的病症一樣,胸中有寒,可以用白虎湯來解除內外邪氣。浮脈屬於表脈,肺臟最為表,與太陽氣相合,表熱炎於肺,所以脈象滑,滑脈屬於陽邪。內裡有寒,胃腑屬於裡,胃腑內裡沒有熱。患者不渴說明體液尚未枯竭,因此只用白虎湯清熱,不加人參。有些人質疑如果內裡有寒,可以用白虎湯嗎?但「裡寒」兩個字很可能是錯誤的文字,脈訣中記載:「浮滑風痰」,古人認為滑脈代表寒,這不是通論,而且白虎湯也不是治療痰的藥。傷寒患者如果脈象結代,心悸,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
(結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氣血虛寒,不能相續也。心中悸動,知真氣內虛也。與炙甘草湯,益虛補血氣,而復脈。健曰:脈以血為榮。此證似傷寒汗出將解之象,蓋因汗多,消耗心液而然,則炙甘草湯可與之。若初起未經汗,而現此象,必寒甚傷營,血泣不行於脈,故結且代也。
心悸動,似畏寒惕惕,陽氣內怯,營衛不能發越之狀,當以桂麻合當歸四逆散通之。)
按脈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結代之脈,一為邪氣留結,一為真氣虛衰。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復動者,是真氣衰極,名曰代陰,為難治之脈。經曰:脈結者生,代者死,此之謂也。)
白話文:
脈象間斷
脈搏出現跳動後突然停止,但能自行恢復的,稱為「結脈」;若不能自行恢復的,稱為「代脈」。這是因為氣血虛寒,無法相互銜接所致。
心中悸動,說明真氣不足。此時可用炙甘草湯來補益元氣血氣,以恢復脈搏。
趙健說:脈搏以血為滋潤。這種脈象類似於傷寒汗出將要痊癒的徵象,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消耗了心液所致,因此可以服用炙甘草湯。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出過汗,卻出現這種脈象,必定是寒氣過度損傷營血,導致血液在脈中運行不通暢,才會出現結脈和代脈。
心悸
心悸動,好像害怕寒冷一樣,陽氣虛弱,營衛之氣不能發揮作用,應使用桂麻合當歸四逆散來疏通。
結陰脈和代陰脈
按脈搏時,脈來緩慢,時而停止復來,稱為「結脈」。另外,脈搏跳動後中止,又重新跳動,其中有短暫的恢復,稱為「結陰脈」。脈搏跳動後中止,不能自行恢復,而後再次跳動,稱為「代陰脈」。出現這些脈象的,通常難以治療。
結代之脈(結論)
結代之脈,一種是邪氣停留所致,一種是真氣虛弱所致。脈動而中止,不能自行恢復,是因其呼吸導致陰陽相互牽引。再次跳動,是因為真氣極度衰竭,稱為代陰脈,是一種難以治療的脈象。經書上說:脈結者可生,代脈者必死,指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