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3)

1. 辨平脈法第一

(累累如循長竿者,連連而強直也。為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宇泰:長竿者,緊弦也。即前沉遲之陰結也。健曰:長竿體直似弦,累累似淚淚兀兀,如轉索而弦緊兼之也。《難經》言:弦緊俱屬陰脈,故曰陰結。此陰結乃傷寒之邪。結於太陽而為表證。宇泰指為即前沉遲之陰結,非是。

然百病不宜弦緊之脈,乃木剋土候,胃氣受困,已乏生機。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緊類乎硬,直至如竿,豈非陰邪盛極所致。須慎重為治。)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輕浮而主陽微也。健曰:羹上肥,無根之極。瞥瞥,忽見忽無之象,已屬死脈矣。)

脈縈縈如蛛絲者,陽氣衰也。(縈縈,滯也。若縈縈蔥蔥之不利,如蛛絲者,至細也。微為陽微,細為陽衰。《內經》曰:細則氣少,故以至細為陽衰。宇泰:縈縈收卷也,有迴旋之義。健曰:脈若絕若連為縈縈如蛛絲之細,已見氣血將絕之象,豈特陽衰而然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連綿而軟也。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小也。脈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故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前大後小,則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知血亡。)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脈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遲,小快於遲曰緩,一息六至曰數。

時有一止,陰陽之氣不得相續。陽行也速,陰行也緩。緩以候陰,若陰氣勝而陽不能相續,則脈來緩時一止,數以候陽。若陽氣勝而陰不能相續,則脈來數時一止。傷寒有結代之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為死脈。此促結之脈,是陰陽偏勝,而時一止。即非脫絕,而止云此皆病脈。

宇泰:結、促、代,皆動而中止。但自還為結促,不能自還為代,無常數為結促,有常數為代結。促為病脈,代為死脈,不可不辨。仁齋:凡熱極發斑發喘者,脈促。健曰:氣為橐龠,血如波瀾,氣陽血陰,陰陽和平,脈來合度。陽盛則火亢,氣粗而脈促。陰盛則寒凝,血泣而脈結,此本原盛衰之象。

若傷寒陽盛,熱邪結滯氣分,經血狂亂,而脈數且促。陰盛,則寒邪結滯血分,經氣壅遏而脈緩且結。故云病脈宜作兩層看法。茲發明之,以佐前輩不逮。)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動為陰陽相搏。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

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也。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氣於三陽。三焦既傷,則陽氣不通而微,致身冷惡寒也。《要略》曰:陽氣不通者身冷。經曰:陽微則惡寒。健曰:脈之往來至數,俱稱為動。《靈樞》十二中皆有動脈。

白話文:

脈象摸起來像摸到長竹竿一樣,感覺連續而且強硬筆直,這是因為陰氣鬱積在體內,無法與陽氣調和。有人說,這種像長竿的脈象,就如同繃緊的弓弦,其實就是之前說的沉遲陰結脈。還有人認為,長竿脈的脈體直硬像弓弦,脈動連綿不斷像水珠滾落,又像轉動繩索般繃緊。醫書《難經》說,弦脈和緊脈都屬於陰脈,所以說是陰結。這種陰結是由傷寒邪氣引起的,結聚在太陽經而表現為表證。前面說的沉遲陰結脈,並不是這種情形。

一般來說,任何疾病都不應該出現弦緊的脈象,這表示是木剋土的徵兆,胃氣受到壓制,已經缺乏生機。脈象如果是弦而軟,病情較輕;如果是弦而硬,病情就比較嚴重。緊脈類似於硬脈,如果脈象像長竿一樣直硬,那一定是陰邪盛到極點所導致的,必須要謹慎治療。

脈象摸起來像浮在羹湯上的油脂一樣,輕飄飄的,這是陽氣衰微的表現。這種脈象輕浮無根,像羹湯上的油脂一樣,忽隱忽現,屬於死脈。

脈象摸起來像蜘蛛絲一樣細弱,纏繞不清,這是陽氣衰竭的表現。這種脈象緩慢而停滯,像蜘蛛絲一樣細微,脈微代表陽氣衰微,脈細代表陽氣衰竭。《內經》說,脈細表示氣少,所以非常細的脈象代表陽氣衰竭。有人說,這種脈象像收卷起來的樣子,有迴旋的含義。還有人說,這種脈象時斷時續,像蜘蛛絲一樣細微,表示氣血即將耗盡,不僅僅是陽衰而已。

脈象摸起來像從高處傾瀉的漆液一樣,連綿不斷,前大後小,這是亡血的表現。脈象的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脈搏的前部代表陽氣,後部代表陰氣。如果脈搏前大後小,就表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因此知道是亡血。

脈搏跳動緩慢,時不時停一下又繼續跳動的,稱為結脈。脈搏跳動急促,時不時停一下又繼續跳動的,稱為促脈。陽氣盛就會出現促脈,陰氣盛就會出現結脈,這都是病脈。正常脈搏一息跳動四次,一息跳動三次是遲脈,比遲脈稍快的是緩脈,一息跳動六次是數脈。脈搏跳動時停一下,表示陰陽之氣無法連續。陽氣運行速度快,陰氣運行速度慢。觀察緩脈是為了了解陰氣,如果陰氣強盛而陽氣無法接續,脈搏就會跳動緩慢時停一下;觀察數脈是為了了解陽氣,如果陽氣強盛而陰氣無法接續,脈搏就會跳動快速時停一下。傷寒病有結代脈,跳動時中止,無法自己恢復,是死脈。這裡說的促脈和結脈,是陰陽偏盛導致的,只是偶爾停頓一下,並不是完全斷絕。因此說,這些都是病脈。

有人說,結脈、促脈和代脈都是脈搏跳動時中止,但是能夠自己恢復的是結脈和促脈,不能自己恢復的是代脈;沒有規律的是結脈和促脈,有規律的是代脈。促脈是病脈,代脈是死脈,一定要分辨清楚。有人說,凡是熱極導致發斑、發喘的人,脈象多為促脈。還有人說,氣是推動血運轉的動力,血像波浪一樣,氣屬陽,血屬陰,陰陽平和,脈搏跳動才會合乎規律。陽氣盛就會火氣亢盛,氣息粗重,脈象急促;陰氣盛就會寒氣凝結,血流停滯,脈象緩慢而結澀,這是體內陰陽盛衰的表現。如果傷寒是陽盛,熱邪結聚在氣分,經血狂亂,脈象就會急促;如果是陰盛,寒邪結聚在血分,經氣壅塞,脈象就會緩慢且結澀。所以說,病脈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以上這些,都是為了補充前人的不足之處。

陰陽之氣相互搏擊,稱為動脈。陽動就會出汗,陰動就會發熱。如果出現身體發冷,怕冷的現象,這是三焦受損的表現。動脈是陰陽之氣相互搏擊的表現。當陰陽之氣搏擊而虛弱時,就會出現動脈。陽氣虛弱就會出汗,陰氣虛弱就會發熱。如果不出現出汗發熱,反而身體發冷、怕冷,那就是三焦受損。三焦是元氣分化出來的,主管在三陽經運行氣。三焦受損,陽氣不通而衰微,就會導致身體發冷,怕冷。《要略》說,陽氣不通,身體就會發冷。《經》說,陽氣衰微就會怕冷。還有人說,脈搏的往來次數都稱為動脈。《靈樞》中十二經脈都有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