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2)

1. 辨平脈法第一

陰偏不足,則陽得而從之。陽偏不足,則陰得而乘之。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為惡寒。陰勝則寒矣。陰不足,則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陽勝則熱矣。兼善:此章論傷寒所以然之理,非病已發於外而言也。凡病傷寒,皆因營衛不足,是以尺寸之脈微弱,外邪因而襲之,使陰陽相乘,故灑淅惡寒,而復發熱也。健曰:脈有陰陽、左右、表裡、氣血也。

陰陽脈平,則無病。不平,則邪至而病矣。此惡寒發熱,而曰陽從陰乘。成氏隨文敷衍,未究其實也。夫灑淅惡寒,凜凜然寒之輕者,但發熱而無他證,似屬半表半裡之柴胡湯證。不必拘於脈之上入下陷。若認定此二句,是《內經》所謂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乃論本原,而不與受邪關涉矣。

且此曰辨平脈法,蓋言陽脈虛則陰邪易入,陰脈虛則陽邪得乘。就其脈,應有如是發端之病耳。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陽為氣,陰為血。陽脈浮者,衛氣強也。陰脈弱者,營血弱也。《難經》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虛則不能濡潤,故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內經》云:脈者,血之府也。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此其常也。脈沉者,知榮血內微也。觀子:傷寒之始,邪氣外盛,脈不當沉。若沉者,必榮氣內衰,邪陷入而不能鼓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衛氣衰也。《針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脈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開合不司,為衛氣衰也。浮主候衛,沉主候營。以浮沉別營衛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衰甚於微,於榮言微,而衛言衰者,以汗出如流珠,為陽氣外脫。所以衛病甚於榮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而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衛陽榮陰,燒針,益陽損陰。

榮氣微者,陰虛。陰虛則內熱。又加燒針以助陽,不惟兩熱相合,而榮血不行,必外發熱內躁煩也。不岩:流或作留,非。方其始也,雖微而不得不流者,燒針以迫之也。及其既流也,已衰,而復行者,燒針以竭之也。健曰:流者,行動之稱。榮旺則血流行,以濡乎四體。榮微則血凝泣,而少充乎經隊。

如燒針以持之,則血槁而無所行,自然發熱躁煩,為陰衰陽亢之象矣。故凡血虛內熱之人,切忌辛溫香燥之藥。何況燒針以熱濟熱,犯傷寒之誡乎。流而不行,乃血為熱迫流散而不歸正經,故熱作,並躁煩也。成氏、不岩,言皆未切。泣,音澀。)脈藹藹如車蓋者,曰陽結也。

(藹藹如車蓋者,大而厭厭聶聶也。為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宇泰按:車蓋,言浮大。即前浮數之陽結也。健曰:車蓋,上滿下空,即洪脈帶浮,有上無下之象。所謂洪大之脈,陰必傷,而陽自亢。凡病得之,俱為凶兆。傷寒家須防其猝然氣喘之變。)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白話文:

陰氣偏於不足時,陽氣就會跟著偏盛;陽氣偏於不足時,陰氣就會趁勢而起。陽氣不足時,陰寒之氣就會向上侵入陽氣之中,導致畏寒。陰氣過盛就會感到寒冷。陰氣不足時,陽氣會向下陷於陰氣之中而發熱。陽氣過盛就會感到熱。總而言之,這段內容在討論傷寒的原因,並非指疾病已經在體表發作。所有傷寒疾病,都是因為體內營衛之氣不足,導致寸關尺的脈象微弱,外邪因此入侵,使陰陽互相影響,所以會出現時冷時熱,畏寒又發熱的症狀。我認為脈象有陰陽、左右、表裡、氣血之分。

陰陽脈象平和,就不會有病。不平和,邪氣就會入侵而導致疾病。這裡說的畏寒發熱,說是陽氣跟著陰氣走,或是陰氣乘著陽氣的說法,成氏只是依照文字表面解釋,並沒有深入探究其真正原因。畏寒,只是輕微的怕冷,只發熱而沒有其他症狀,這種情況應該屬於半表半裡的少陽證,可以用柴胡湯治療。不必拘泥於脈象的上浮或下陷。如果將這兩句話理解為《內經》所說的陽虛則畏寒,陰虛則發熱,那就是在討論病因的本質,而不是在講述受邪的過程了。

而且這段文字是在講「辨平脈法」,意思是說陽脈虛弱時,陰邪容易入侵;陰脈虛弱時,陽邪就會趁虛而入。從脈象來看,應該會有這樣的發病開端。陽脈浮而陰脈弱的,就是血虛。血虛就會導致筋脈拘急。(陽氣代表氣,陰氣代表血。陽脈浮代表衛氣強盛,陰脈弱代表營血衰弱。《難經》說:氣主要負責溫煦,血主要負責濡潤。血虛就無法滋養筋脈,所以筋脈會拘急。)脈象沉的,說明營氣衰微。

(《內經》說:脈是血液的府宅,脈象充實,血就充足;脈象虛弱,血就虛弱,這是常理。脈象沉,說明營血內裡衰微。我認為:傷寒初期,邪氣在體表盛行,脈象不應該是沉的。如果脈象沉,一定是營氣內衰,邪氣陷入而無法鼓動。)脈象浮,而且汗出如珠,說明衛氣衰弱。《針經》說: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充養皮膚毛髮、滋潤皮膚紋理、負責汗孔的開合。

脈象浮而且汗出如珠,是皮膚紋理不緻密,汗孔開合失常,是衛氣衰弱的表現。浮脈主要反映衛氣,沉脈主要反映營氣。通過浮沉來辨別營衛之氣的衰微,這是合理的。但衰弱比微弱更嚴重,對營氣用「微」,而對衛氣用「衰」,是因為汗出如珠,表示陽氣外脫。所以衛氣的病比營氣更嚴重。營氣衰微的人,如果用燒針治療,血液就會流動不順暢,反而會更加發熱和躁動不安。(衛氣屬於陽,營氣屬於陰。燒針是增強陽氣,損耗陰氣。

營氣衰微,就是陰虛。陰虛就會產生內熱。如果再加上燒針來助長陽氣,不只是兩種熱加在一起,營血也會運行不暢,必然會導致外發熱,內心躁動不安。我認為「流」應該作「留」,不對。當病症剛開始時,即使血液只是稍稍流動,也不得不流,這是因為燒針逼迫的緣故。等到血液已經在流動了,卻已經衰弱,又再次開始流動,這是因為燒針使血液衰竭的緣故。我認為「流」是運動的意思。營氣旺盛,血液就會運行流暢,滋養全身。營氣衰微,血液就會凝滯,很少能充養經脈。

如果再用燒針來刺激,血液就會枯竭而無法運行,自然就會發熱煩躁,這是陰衰陽亢的表現。所以凡是血虛內熱的人,切記不可使用辛溫香燥的藥物。更何況是用燒針來以熱濟熱,這犯了治療傷寒的大忌。「流而不行」,是指血液因為熱迫而四處流散,無法歸回正常的經脈,所以才會發熱,並感到煩躁。成氏和不岩的說法都不夠確切。「泣」,讀音同「澀」。)脈象廣大如車蓋的,叫做陽結。

(脈象廣大如車蓋,是指脈象大而浮散,這是陽氣鬱結於外,無法與陰氣調和的表現。我認為:車蓋,是指脈象浮大。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浮數的陽結。我認為:車蓋,是上面滿而下面空的,就像洪脈帶浮,有上無下的現象。所謂洪大的脈象,一定是陰氣受到損傷,而陽氣自己亢盛。凡是得這種脈象的疾病,都是凶兆。治療傷寒要提防突然出現的氣喘。)脈象持續不斷像摸著長竿一樣的,叫做陰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