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1)
《傷寒直指》卷一 (1)
1. 《傷寒直指》卷一
2. 辨平脈法第一
(經文下初注,皆成氏原本,茲不著成氏者,省文耳。)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茲首論陰陽,以脈從陰陽始也。陽脈有五,陰脈有五,以脈從五行生也。
陽道常饒,大、浮、數、動、滑五者,比之平脈也有餘,故謂之陽。陰道常乏,沉、澀、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脈也不及,故謂之陰。傷寒為病,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主生者,邪氣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
陽病見陰脈主死者,邪氣自表入里,正虛邪勝,如妄言譫語,脈沉細者死是也。《要略》曰: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即死。此之謂也。三陽曰:陰病陽脈,邪氣雖盛,而元氣未脫也。陽病陰脈,邪氣既盛,而元氣已脫也。此皆初起之陰證陽證脈法,非後來自表之裡,自里之表之辨。
若邪氣傳裡,焉能復之表而發汗。況邪氣入里,乃陽證傳陰之常,豈可遽斷為死乎?惟陽證脈沉,則陰脈見矣。沉又不數,反見微弱,方是死脈。非元氣脫而何?成注未妥。健曰:成氏以厥陰中風,脈微浮欲愈,為自里之表者生。但此是厥陰帶表之脈,非陰證陽脈者比。謬矣。
)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結者,氣偏固結。陰陽之氣,不得而雜之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雜以為和,不相雜以為結。
今浮數,陽脈也,能食,不大便,裡實也,為陽氣固結,陰不得而雜之,是名陽結。沉遲陰脈,不能食,身體重,陰病也。陰病見陰脈,則當下利,反大便硬者,為陰氣固結,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傷寒之病,日傳一經者,經盡當愈。陽結為火,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則愈。
陰結為水,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則愈。彼邪氣結甚,水不能制火,土不能制水,故曰劇。《內經》曰:一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也。觀子:浮而數,能食,為脈證俱屬陽。故不大便者,曰陽結。沉而遲,不能食,體重,為脈證俱屬陰。故不大便者,曰陰結。
陰病當下利,不當結硬,故曰反也。小柴胡證,邪在半表半裡者,為陽微結。少陰病為純陰結,皆可與此互論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
白話文:
辨平脈法第一
問:脈象有陰陽之分,是指什麼?
答:凡是脈象呈現大、浮、數、動、滑,這些稱為陽脈;脈象呈現沈、澀、弱、弦、微,這些稱為陰脈。一般而言,陰病出現陽脈者,預後較佳;陽病出現陰脈者,預後較差。
(《內經》提到:「脈象的精妙之處不可不察,觀察時須以陰陽為基礎,再結合五行生剋之理。」此處先討論陰陽,因為脈象的判別始於陰陽。陽脈有五種,陰脈也有五種,正是依五行而生。
陽性通常旺盛,大、浮、數、動、滑這五種脈象,比正常脈象更加充盛,故稱為陽。陰性常顯不足,沈、澀、弱、弦、微這五種脈象,比正常脈象更為虛弱,故稱為陰。傷寒病中,邪氣在表時會出現陽脈,邪氣入裡則出現陰脈。陰病見陽脈預後較好,是因為邪氣從內部往表層移動,有機會透過發汗而痊癒。例如厥陰中風時,脈微浮表示將要痊癒;若不浮,則未癒。
陽病見陰脈預後較差,是因邪氣從表入裡,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例如胡言亂語且脈沈細者,可能致死。《要略》說:「病在外者可治,入裡則危險。」正是此意。三陽提到:陰病見陽脈,邪氣雖盛但正氣未衰;陽病見陰脈,邪氣旺盛且正氣已衰。這皆是初期陰證陽證的脈象辨別,與後期邪氣傳變無關。
若邪氣已深入內裡,如何可能再透表發汗?況且邪氣入裡是陽證轉陰的常見現象,豈能輕易斷言為死證?唯有陽證卻見沈脈,且不數反微弱,才是真正的死脈,此乃正氣耗竭的表現。成氏註解未盡妥當。健曰:成氏以厥陰中風脈微浮為「自裡出表」的生機,實則此脈乃厥陰兼表證之象,不可與陰證見陽脈混為一談,此說有誤。)
問:脈象有陽結與陰結,如何區分?
答:脈浮而數,能進食但不大便者,屬實證,稱為陽結,約十七天後可能加重。脈沈而遲,無法進食、身體沈重、大便反而硬者,稱為陰結,約十四天後可能加重。
(結指氣機偏結,陰陽無法交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方為和諧,不相交融則成結。浮數為陽脈,能食且不大便屬裡實,是陽氣固結而陰無法介入,故稱陽結。沈遲為陰脈,無法進食且身體沈重屬陰病,本應下利卻大便硬,是陰氣固結而陽無法介入,故稱陰結。
傷寒病通常一日傳一經,經氣循環完畢則癒。陽結屬火,十七日後傳至少陰水,水能克火,火邪得解則癒。陰結屬水,十四日後傳至陽明土,土能克水,水邪得解則癒。若邪氣結滯過甚,水不制火、土不制水,則病情加劇。《內經》雲:「一候後病勢加重,三候後則危急。」
觀子認為:脈浮數且能食,屬陽證,故不大便稱陽結;脈沈遲且不能食、身體沈重,屬陰證,故不大便稱陰結。陰病本應下利,不應便硬,故稱「反」。小柴胡證的半表半裡屬「陽微結」,少陰病屬「純陰結」,可與此互參。)
問:為何有人先惡寒後發熱?
答:陰脈不足時,陽氣往陰部流動;陽脈不足時,陰氣往陽部侵襲。
問:何謂陽不足?
答:例如寸口脈微,即陽不足,陰氣上侵陽位,故惡寒。
問:何謂陰不足?
答:例如尺脈弱,陽氣下陷陰位,故發熱。
(陰陽調和為常道,偏陰偏陽則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