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七 (3)

1. 辨可發汗證漢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發汗。(春夏陽氣在外,邪氣亦在外,故可發汗。南陽:春不可大發汗,以陽氣尚弱;冬不可汗者,以陽氣伏藏。當以輕藥解利之,或得少汗而解,或無汗而自解。又云:若病勢甚者,亦不拘此。)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漐漐然,一時間許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汗緩緩出,則表裡之邪悉去;汗大出,則邪氣不除,但亡陽也。陽虛為無津液,故不可重發汗。觀子:時出,言緩出也。)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汗多則亡陽。)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對於春夏季節的治療原則,應以發汗為主。因為春夏之季,陽氣旺盛,邪氣也在外,因此適合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清除體內的邪氣。然而,發汗的量不宜過大,以免傷害體內的陽氣。在春夏之季,如果陽氣還處於較弱的狀態,就不應過度發汗。發汗的藥物應選擇輕微的解表藥,使患者得到少量的汗液即可痊癒,或者即使沒有汗液也能自行康復。有時候,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這些規則可以被忽略。

發汗時,最好讓汗液能遍及全身,並且保持間歇性地輕微出汗,即使一次出汗也很好。但是,不要讓汗液像水流一樣大量流出。

如果疾病沒有好轉,應該再次進行發汗。如果發汗過多,會導致陽氣流失,造成陽氣虛弱,不能再次進行發汗。發汗緩慢而出,則能夠使體表和體內的邪氣全部排出;而大汗淋灕,只能造成陽氣流失,並不能消除邪氣。陽氣虛弱是因為缺乏津液,所以不能再次進行發汗。發汗時「時出」,指的是應當間歇性地、緩慢地發汗。

對於服用湯藥發汗,只要達到治療效果,就應停止,不一定非得服完所有藥劑。如果醫生指示可以發汗,但沒有提供湯藥,也可以使用丸藥或散劑,只要能夠引發汗液,但效果不如湯藥直接有效。

(《聖濟》云: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鬱。除邪氣者於湯為宜。《玉函》曰: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設利者,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經曰: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為大逆。便硬難,雖為裡實,亦當先解其外,若下利藥,為大逆。

結胸雖急,脈浮大,猶不可下,下之即死,況此便難乎。經曰: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若先發汗治,不為逆。觀子:脈浮大,病本在表也。病者果累日未圊,便結自苦耳,設不如者,因而利之,病外責內,非大逆乎?硬為實以下,是設為問難,以悉其說也。便硬雖為內實,然亦有汗出而解者,奚故乎?政以脈之浮大,表邪甚盛,非汗不可也。

白話文:

(《聖濟》書中說:湯藥的治療作用,源於疏通腠理,解除鬱結。驅除外邪,用湯藥最為適宜。《玉函》也說:水能淨化萬物,所以用湯藥。)假如病人脈象浮大,詢問病人,他說只是大便乾燥。如果用瀉藥,就會是大逆不道。大便乾燥屬於實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為什麼呢?因為脈象浮大,就應該用發汗來解表。(經書上說:脈象浮大,應當發汗,醫生反而用瀉藥,就是大逆不道。大便乾燥難解,雖然是裡實,但也應該先解表,如果用瀉藥,就是大逆不道。

即使是結胸症狀急迫,脈象浮大,也不能用瀉藥,用瀉藥就會致命,更何況是這種大便乾燥呢?經書上說:本來應該發汗,卻反過來用瀉藥,這就是逆治;如果先發汗治療,就不會是逆治。觀子書中也說:脈象浮大,病根在表。病人果真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大便乾燥,很痛苦,如果強行用瀉藥,就等於把表邪逼入內,這不是大逆不道嗎?用「硬為實以下」,是假設一個難題,來探討這個道理。大便乾燥雖然屬於內實,但也有人用發汗就能治癒,這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脈象浮大,表邪很盛,不發汗是不行的。

故下復足其意,曰脈浮當以汗解。)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發汗。(《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

(互考:太陽外證未解,脈浮弱,可發汗。脈浮數者,可發汗。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脈浮緊,發熱無汗,頭痛體痛,惡風寒,可發汗。不發汗,因致衄,不成流者,可發汗。熱結膀胱,如狂外未解,可發汗。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清,可發汗。太陽病,十日已去,脈但浮,可發汗。

陽明脈遲,汗多微惡寒,可發汗。陽明脈浮,無汗而喘,可發汗。陽明中風,脈但浮,無餘證,可發汗。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可發汗。太陽病,脈浮,可發汗。少陰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二三日無里證,微發汗。《活人》:有咽乾鼻衄等證,不當發汗。已經發汗,不得重汗。

白話文:

因此,往下繼續闡述其意思,說:脈浮,當用發汗的方法解除。大便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行調適的,急需救治外表症狀,應該使用桂枝發汗。(《外臺》記載:內臟調和、外表有病,發汗就會痊癒。)

(互相參照:太陽病的外證還未解除,脈浮而無力,可以發汗。脈浮而數的,可以發汗。脈浮的是病在表,可以發汗。脈浮而緊,發熱不出汗,頭痛身痛,怕風寒,可以發汗。不發汗,就變成流鼻血,不能成股的,可以發汗。熱邪積結在膀胱,像狂病的外證還未解除的,可以發汗。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小便清澈的,可以發汗。太陽病,十天已經過去,脈只浮的,可以發汗。

陽明脈遲緩,汗多微惡寒,可以發汗。陽明脈浮,沒有汗而喘,可以發汗。陽明中風,脈只浮,沒有其他證狀,可以發汗。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悶,不宜瀉下,可以發汗。太陽病,脈浮,可以發汗。少陰病剛開始,又發熱,脈沉,二三天沒有內證,微發汗。《活人》記載:有咽乾流鼻血等證狀,不適宜發汗。已經發過汗的,不能再重發汗。

無忌證,雖經發汗,邪氣未盡,亦當重汗。當汗不汗生黃者,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內,與寒水行於經絡之間,不得外澈,與脾土寒熱相合,故生黃也。不當汗而汗畜血者,邪氣隨經內瘀,與血相搏結,有上中下之殊也。又曰:燥火當益津液,而反汗以亡之,其毒擾陽之極則侵陰,故燥血畜於胸中也。

當汗而發之太過,腠理開,漏不止,故惡風,便難,四肢難屈伸,或心下悸,身振瞤動,恍惚心亂,與表虛而大發汗,必厥逆肉瞤筋傷也。傷寒發來,須當隨證輕重而汗之,故仲景有發汗者,和解者。發汗以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是也,和解如小青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白虎湯、桂枝二越脾一湯、柴胡桂枝湯類是也。後人不能深究寒邪淺深,藥性緊慢,一概用藥,以致夭傷。

白話文:

身體無汗的徵狀,即使已經發過汗,邪氣尚未祛除乾淨,就應該再發汗。發汗後身體不發熱,出現黃色汗液的,是風寒所傷,陽氣陷落到體內,和寒水在經絡中流動,無法排到體外,與脾土的寒熱相合併,所以產生黃汗。不該出汗卻出汗,伴有瘀血的,是邪氣隨著經絡內聚,與血液相搏結,分為上中下不同的部位。

還有說:燥熱時應該補充津液,反而發汗導致津液耗盡,毒氣擾亂陽氣,達到極點後就會侵犯陰氣,所以燥血會積聚在胸中。

該發汗的時候過度發汗,毛孔打開,汗出不止,所以厭惡風寒,大便困難,四肢難以屈伸,或者心下悸動,身體震動不安,恍惚心神不寧,與表虛而大量發汗,必定會虛脫厥逆,肌肉萎縮筋脈受傷。

傷寒來襲,應當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來發汗,所以仲景有發汗法和和解法。發汗法如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等,和解法如小青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白虎湯、桂枝二越脾一湯、柴胡桂枝湯等。後世醫家不能深入探討寒邪的深淺,藥性的緩急,千篇一律地用藥,導致病人死亡。

其間縱獲生全,往往汗後虛乏,遂致勞復,或變成百病,淹引歲月,仍至不救,皆由汗下過度,陰陽並竭,氣血羸損,以致此禍。如遇輕病,但當和解,所謂和其營衛,以通津液,令其自解可也。婁氏:丹溪治傷寒表證,有用變證發散,海藏用神術湯、九味羌活湯發散,皆和解之意,不使真氣散失也。

亮宸:傷寒汗解正法,然亦有治不對證,或汗之不盡,或汗之太過,或不當汗而汗,或當汗反下。又人之經絡臟腑陰陽虛實不同,遂有汗之不解當復汗者,有汗後變熱當清者,有汗後亡陽當溫救者,有汗後元氣虛當補者,有汗后里虛不和當補且和,有汗後仍兼表裡者,有汗後兼寒兼熱者,有汗後邪在上焦當吐者,有當汗妄下,或結胸與痞,挾熱利,當清當溫當下者,有傳入膀胱,或成畜血,有傳入三陰成實熱者,有亡陽驚狂者,有但汗成發黃者。變證多端,總緣太陽為諸陽之首,四通八達之衢,故傳變最多,而仲景論甚悉。

非細心精別,使藥病分銖相應,未有不全人長命者矣。)

白話文:

在這段時間裡,即使僥倖撿回一條命,也往往在出汗後虛弱乏力,導致身體勞累復發,或演變成各種疾病。時間一長,仍然無法挽救,都是因為出汗過多,陰陽耗盡,氣血衰弱所致。如果遇到較輕的疾病,只要調和,所謂調和營衛,使津液通暢,讓其自行痊癒即可。婁氏:丹溪治療傷寒表證,採用變證發散法,海藏使用神術湯和九味羌活湯發散,都是調和的意思,不使真氣散失。

亮宸:傷寒出汗治療法,但是也有治療不對症,或者出汗不足,或者出汗過多,或者不應出汗卻出汗,或者應出汗卻服瀉藥的情況。而且人的經絡臟腑陰陽虛實不同,因此有出汗不解除而應該再次發汗的,有出汗後發熱應清熱的,有出汗後陽氣虛弱應溫熱救治的,有出汗後元氣虛弱應補益的,有出汗後裡虛不合應補益且調和的,有出汗後仍兼有表裡證的,有出汗後兼有寒熱的,有出汗後邪氣在上焦應嘔吐的,有應出汗卻妄服瀉藥,或結胸痞積,伴隨發熱便溏,應清熱、溫熱或瀉下的,有傳入膀胱,或形成蓄血的,有傳入三陰成實熱的,有陽氣虛脫神志異常的,有出汗後形成黃疸的。變證繁多,總之是因為太陽經是諸陽之首,四通八達的道路,所以傳變最多,而仲景的論述也十分詳盡。

2. 辨發汗後證治第十七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胃為水穀之海,津液之主。發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發譫語;此非實熱,則不可下,與柴胡桂枝和其營衛,通行津液,津液生,則胃潤,譫語自止。觀子:譫語多屬胃實宜下,若汗多亡陽之後,胃中虛亦譫語者,此非下證比矣。

惟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陰陽,則津液行,而胃氣復譫語亦自除耳。)

(叔和):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證前有詳說。

白話文:

如果病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而出現神志不清,就不能使用瀉下藥。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通暢津液,讓身體自行恢復。因為胃是水谷的匯集處,也是津液的主宰。大量出汗會損耗津液,導致胃中乾燥,進而出現神志不清。這種情況不是實熱證,所以不能使用瀉下藥。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通行津液,使津液滋生,胃部潤澤,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會自行消失。根據觀子所說,神志不清大多屬於胃實證,應該使用瀉下藥。但如果病人大量出汗,耗損陽氣後,胃中虛弱而出現神志不清,這就不屬於瀉下證了。

只有柴胡桂枝湯能調和營衛陰陽,使津液運行,胃氣恢復,神志不清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