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11)
《傷寒直指》卷一 (11)
1. 辨平脈法第一
(不岩:為䭇,為噦,皆誤下傷陰之咎。陰傷則陽失所守,故曰守空。文前後二段,並無當發其汗,與攻陽亡津之語,學者詳之。宇泰:䭇與噎同,噦即俗之呃逆也。東垣:海藏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為咳逆,皆失之。此䭇與噦,皆因妄下之後,復與之水,反發其汗。胸中虛氣逆上,輕則為噎,重則為噦矣。
健曰:發汗攻陽,亡津液,陰氣不足等語,乃成氏設辭,仲景未之及。此二條,只重醫反下之句看。一以水寒相搏而致䭇,一以責虛取實而致噦,皆屬誤醫犯胃。胃虛,故寸口趺陽之脈浮大而變證如是。陽氣虛於中,則陰氣不能獨守。邪搏於陰,迫血妄行清道,故鼻衄也。䭇,是飲食之際,氣塞於胃脘難下,脘中必痛,氣稍轉,食始入。
有痰噎氣噎之分,寒熱虛實之別。故噎為雜證之重病,乃見於傷寒。責之醫咎,致胃虛而痰凝氣滯,故脈滑也。噦,於月切。宇泰謂即俗之呃逆,非也。呃則聲有輕重連斷,以辨證之寒熱虛實。其聲如字本音,有一聲即定而復呃者,有連呃數聲者,有連身挺動甚致抬肩擷肚者,有但在喉問呃忒者,此為呃逆。若噦,其聲亦如字本音,而不連接。
東垣海藏以為乾嘔,健以為如干嘔至盡之極聲,其實非嘔,逕為噦也。《內經》曰:病深者,其聲噦,乃胃氣虛,丹田之氣逆上,進迫而作。凡病至此,不救者多。無擇以為咳逆,更非。)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積有膿也。(浮數之脈主邪在經,當發熱,灑淅惡寒。
病人一身盡痛,不欲飲食者,傷寒也。若發熱惡寒,而痛偏一處,飲食如常者,非傷寒。是邪氣鬱結於經絡之間,血氣壅遏不通,欲畜聚成膿也。宇泰:傷寒書舉類證數條,至癰疽之發,憎寒壯熱大似傷寒,仲景已及之而後人多忽,何也?然人身有焮腫處,無不自覺者。此條所言,必是內癰,故畜聚成膿也。
如胃癰、肺癰、腸癰,皆各有辨。而胃癰之脈,人迎反盛,未有不誤以為傷寒。宜察之。)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脈浮,面熱赤者,邪氣外浮於表也。脈遲戰惕者,本氣不足也。六七日為傳經盡,當汗解之時。
若當汗不汗,反發熱者,裡虛津液不多,不能作汗。既不能汗,邪無從去,是以差遲。發熱,為邪氣獨浮於皮膚,必作身癢也。經曰:以其不能小汗出,故身必癢。宇泰:脈浮而遲,為陽氣虛。所以脈遲,氣怫鬱不得越,故面熱赤。正與邪爭,故戰惕。猶天氣褥蒸而成雨,豈可以不汗乎。
若陽氣衰微,不能作汗,六七日反發熱,其身不痛而癢也,宜各半湯小汗之。)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燥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
白話文:
辨平脈法第一
(不應該胡亂使用瀉下藥,若造成「䭇」或「噦」的狀況,都是因為過度使用瀉下藥而傷害陰液所導致的。陰液受損,陽氣就失去了依附,所以說「守空」。這段文字前後兩部分,都沒提到應該發汗或攻擊陽氣導致津液喪失的情況,學者應該仔細研究。宇泰認為,「䭇」與「噎」意思相同,「噦」就是俗稱的呃逆。東垣認為海藏把「噦」當作乾嘔,陳無擇又把「噦」當作咳逆,這些都是錯誤的。這裡說的「䭇」和「噦」,都是因為亂用瀉下藥之後,又給病人喝水,反而誘發了發汗。胸中虛弱的氣往上逆行,輕微的就變成「噎」,嚴重的就變成「噦」。
健認為:「發汗會攻擊陽氣,使津液喪失,造成陰氣不足」等說法,是成氏自己假設的,仲景並沒有提到。這兩條重點,應該放在醫生用錯了瀉下藥這件事。「䭇」是因為水寒之氣與身體相搏所導致,「噦」是因為虛證而被當作實證治療所導致,這些都是誤診傷害胃氣所造成的。胃氣虛弱,所以寸口和趺陽的脈象會浮大,並且出現這些證狀。陽氣虛弱在中焦,陰氣就無法單獨守住,邪氣侵襲陰分,迫使血液妄行,從鼻孔流出,造成鼻衄。「䭇」指的是飲食時,氣堵在胃脘難以下嚥,胃脘必定會疼痛,氣稍微轉動,食物才能進入。
「噎」分為痰噎和氣噎,還有寒熱虛實的區別。所以,「噎」是雜病中比較嚴重的,也可能在傷寒中出現。要歸咎於醫生的過失,導致胃氣虛弱,痰凝氣滯,所以脈象才會滑。「噦」,發音與「月」相近。宇泰認為「噦」就是俗稱的呃逆,是不對的。呃逆的聲音有輕重連斷,用來辨別證型的寒熱虛實。呃逆的聲音像原本字的發音,有的呃一聲就停,又再次呃,有的連續呃好幾聲,有的甚至連身體都挺動,嚴重到抬肩縮肚,有的只是喉嚨發出聲音,這些都是呃逆。而「噦」的聲音也像原本字的發音,但是不會連續。
東垣和海藏認為「噦」是乾嘔,健認為像乾嘔到極限的聲音,但其實不是嘔吐,直接就是「噦」。《內經》說:「病情深入的人,發出的聲音是噦」,這是因為胃氣虛弱,丹田的氣往上逆行,向上逼迫而發作。凡是病情到這種程度,通常都難以救治。無擇認為是咳逆,更是錯誤的。)諸脈浮數,應該會發熱,並感到寒冷顫抖。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但是飲食如常,表示體內有膿。浮數的脈象,代表邪氣在經絡,應該會發熱,並感到寒冷顫抖。
病人全身疼痛,不想吃東西,是傷寒。如果發熱惡寒,但是疼痛只在一個部位,飲食如常,就不是傷寒。這是邪氣鬱結在經絡之間,血氣壅塞不通,將要蓄積成膿。宇泰說:傷寒的書籍列舉了許多相似的病證,到了癰疽發作的時候,出現的畏寒發熱症狀,和傷寒非常相似,仲景已經提到了,但是後人常常忽略,這是為什麼呢?然而,人身上有紅腫的地方,自己一定會感覺到。這條所說的,一定是內癰,所以會蓄積成膿。
像是胃癰、肺癰、腸癰,都有各自的辨別方法。而胃癰的脈象,人迎脈反而比較盛,常常會被誤認為傷寒。應該仔細觀察才對。)脈象浮而遲,臉色發熱發紅並且戰抖,大概六七天就會發汗而痊癒。如果反而發熱,病就好得比較慢。脈象遲代表陽氣不足,無法產生汗液,身體一定會發癢。脈浮,臉色發熱發紅,代表邪氣浮在體表。脈象遲而且戰抖,代表身體的本氣不足。六七天是經絡傳變結束的時候,應該會發汗而痊癒。
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反而發熱,代表體內虛弱,津液不足,無法產生汗液。既然無法發汗,邪氣就無法排出,所以好得比較慢。發熱,是因為邪氣單獨浮在皮膚,一定會導致身體發癢。《經》說:「因為不能稍微發汗,所以身體一定會癢」。宇泰認為:脈浮而且遲,代表陽氣虛弱。之所以脈象遲,是因為氣鬱結無法宣洩,所以臉色發熱發紅。正氣和邪氣在交戰,所以才會戰抖。就像天氣悶熱潮濕而形成雨水,難道不應該發汗嗎?
如果陽氣衰弱,無法發汗,六七天反而發熱,身體不痛但是癢,應該用各半湯稍微發汗。寸口脈陰陽兩者都緊,按照法則,應該是清邪侵犯上焦,濁邪侵犯下焦。清邪侵犯上焦,叫做潔;濁邪侵犯下焦,叫做渾。陰分受到邪氣侵犯,必定會產生內燥。表氣稍微虛弱,裡氣無法守護,所以才會使邪氣侵犯陰分。陽分受到邪氣侵犯,必定會發熱,頭痛、頸項強硬、頸項拘攣、腰痛、小腿痠痛,這就是所謂的「陽中霧露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