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12)
《傷寒直指》卷一 (12)
1. 辨平脈法第一
故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蝕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
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浮為陽,沉為陰。陽脈緊,則霧露之氣中於上焦;陰脈緊,則寒邪中於下焦。
上焦,太陽也;下焦,少陰也。發熱頭疼、項強、頸攣、腰疼、脛酸者,霧露之氣中於太陽之經也。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脛逆冷,便溺妄出者,寒邪中於少陰也。因表氣微,虛邪入而客之。又裡氣不守,邪乘里弱,遂中於陰。陰虛遇邪,內為懼慄,致氣微急矣。《內經》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此上焦之邪甚,則下於中焦。由是三焦混亂也。三焦主持諸氣,膻中為陽氣之海,既相混亂,氣不得通,怫鬱於上焦而為熱,與臟相熏,口糜齦爛也。中焦為上下二焦邪混,亦不得治。中焦在胃中,失治,胃氣因上衝也。脾助胃氣消穀,脾氣不轉,則胃中水穀不消,故胃中濁也。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氣不能布散,致營衛不通,血凝不流也。衛氣者,陽氣也;營血者,陰氣也。陽主為熱,陰主為寒。衛氣前通者,陽氣先通,熱氣得行也。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能出,以小便赤黃,知衛氣前通也。熱氣與衛氣相搏而行,出入臟腑,遊於經絡。
經絡客熱,則血凝肉腐而為癰膿也。若陰氣前通者則不然,陽在外,陰之使也。陽氣微厥,陰無所使,陽氣不能衛外,寒氣因而客之。鼻者,肺之候,肺主聲。寒氣內入,客於肺,故嚏出聲嗢咽塞也。寒者,外邪也。厥者,內邪也。內外之邪合併相逐,又為熱所壅,使血凝不流,且自下如豚肝也。
上焦陽氣,下焦陰氣。二氣俱厥,不相順接,則脾氣孤弱,不能行化氣血,滋養五臟,致五臟皆虛,而五液注下也。闔者,合也。清者,圊也。下焦氣脫而不合,故數便而下重。臍者,生氣之原。臍築湫痛,則生氣欲絕,故曰命將難全。宇泰:此言邪,是濕邪也。蓋天之濕,霧露與雨也。
天本乎氣,故中上,中表,中經絡。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中下,中里,中筋骨。經曰:風者,上先受之;濕者,下先受之。又云: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其脈緊。其證頭痛項強腰痛,與傷寒同也。內慄者,心惕惕然慄也。《難經》以中濕為腎邪,其病足脛寒而逆,則此足膝逆冷,為中濕明甚。
白話文:
好的,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現代白話文
辨別正常脈象的方法
邪氣侵襲人體,如果侵犯上半部,就屬於清的邪氣;侵犯下半部,就屬於濁的邪氣。陰氣受到邪氣的影響會產生寒顫,導致手腳冰冷,大小便失禁。這表示體表的氣虛弱,體內的氣也微弱且急促,三焦的功能紊亂,體內外氣機不通暢。
上焦的氣機鬱悶,導致臟腑之氣互相薰蒸,進而引起口腔潰爛、牙齦腐蝕。中焦的功能失調,胃氣會向上衝逆,脾氣無法正常運轉,導致胃中積聚濁氣,營養物質和防禦機能無法正常運行,血液凝滯不流通。如果防禦機能先暢通,小便就會呈現赤黃色,表示體內有熱邪。熱邪與體內的正氣相搏鬥,在體內遊走於經絡和臟腑之間。
熱邪所到之處,就會產生癰腫膿瘡。如果陰氣先暢通,陽氣就會衰微,陰氣沒有陽氣的驅使,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侵犯體內,導致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堵塞,寒戰和發熱交替出現,這是因為熱邪的阻礙,血液凝結在下部,外觀像豬肝一樣。陰陽之氣都衰竭,脾氣虛弱,體內各種液體就會向下流失。下焦的功能失調,小便會頻繁而且感覺沉重,造成大便次數多且困難,肚臍周圍也會產生疼痛,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很難痊癒。
(浮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陽脈緊,表示霧露之氣侵犯上焦;陰脈緊,表示寒邪侵犯下焦。上焦對應太陽經,下焦對應少陰經。發燒、頭痛、脖子僵硬、頸部抽筋、腰痛、小腿痠痛,都是霧露之氣侵犯太陽經的表現。濁邪侵犯下部,陰氣受寒而顫抖,手腳冰冷,大小便失禁,則是寒邪侵犯少陰經的表現。因為體表的氣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又因為體內的正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體內,導致陰氣更加虛弱,陰虛遇到邪氣,體內就會產生顫抖,進而導致氣機微弱而急促。《內經》說:陽病,邪氣會從上向下傳遞;陰病,邪氣則會從下向上傳遞。)
這是說上焦的邪氣過於嚴重,就會向下傳到中焦,導致三焦的功能紊亂。三焦負責管理全身的氣機,膻中是陽氣匯集的地方。三焦功能紊亂,氣機就會不通暢,鬱積在上焦形成熱邪,與臟腑之氣相互薰蒸,導致口腔潰爛、牙齦腐爛。中焦是上下二焦邪氣交匯的地方,因此也無法正常運轉。中焦位於胃部,如果失調不治療,胃氣就會向上衝逆。脾氣可以幫助胃消化食物,如果脾氣功能不正常,胃中的水穀就無法消化,所以胃中積聚濁氣。
營氣是水穀精微之氣,衛氣是水穀剽悍之氣。如果氣機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營衛不通暢,血液凝結不流通。衛氣屬於陽氣,營血屬於陰氣。陽氣主熱,陰氣主寒。如果衛氣先暢通,表示陽氣先通暢,熱氣就能夠運行。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如果氣化功能正常,小便就會呈現赤黃色,這表示衛氣已經暢通。熱氣與衛氣相互搏鬥運行,在臟腑經絡之間遊走。
如果熱邪停留在經絡,就會導致血液凝結、肌肉腐爛,進而形成癰腫膿瘡。如果陰氣先暢通,情況則不一樣,陽氣在外,陰氣驅使它。陽氣衰弱,陰氣沒有陽氣的驅使,陽氣無法防禦外邪,寒邪就會趁虛而入。鼻子是肺的門戶,肺主聲音。寒邪入侵,停留在肺部,所以會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堵塞。寒邪是外來的邪氣,陰陽氣機失調是內在的邪氣。內外邪氣合併侵襲,又被熱邪壅塞,使得血液凝結不流通,並且向下流出,形狀像豬肝一樣。
上焦是陽氣聚集的地方,下焦是陰氣聚集的地方。如果陰陽二氣都衰竭,無法順暢銜接,脾氣就會變得孤立無援,無法運化氣血,滋養五臟,導致五臟都虛弱,體內的各種液體就會向下流失。下焦功能失調,就會導致小便次數多且沉重,肚臍是生命之源。肚臍周圍如果疼痛,表示生命之氣衰竭,所以說這種情況難以痊癒。
宇泰說:這裡說的邪氣,是濕邪。天空的濕氣,指的就是霧露和雨水。天屬於氣,所以濕邪侵犯人體,會侵犯上半部、體表、經絡。地面的濕氣,指的就是泥土等。地屬於形,所以濕邪侵犯人體,會侵犯下半部、體內、筋骨。《黃帝內經》說:風邪,首先侵犯人體的上部;濕邪,首先侵犯人體的下部。還說:清濕,是地面之氣侵犯人體,一定會從腳開始,所以脈象會顯得緊繃。它的症狀包括頭痛、脖子僵硬、腰痛,和傷寒的症狀相似。內慄,是指內心感到恐懼顫抖。《難經》認為濕邪侵犯腎臟,會導致腳脛寒冷和發冷,這裡所說的足膝冰冷,更加明確的說明是濕邪侵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