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七 (5)

1. 辨可下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秋時陽氣下行,則邪亦在下,故宜下。)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湯之為言蕩也,滌薄腸胃,灌溉臟腑,推陳逐結,卻熱下寒,破散邪疫,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勝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氣湯證,一服利,止後服。

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也。互考: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可下之;傷寒後脈沉,以上俱大柴胡湯。太陽未解,但尺脈實;發汗後,不惡寒,但惡熱;發汗不解,蒸蒸發熱;陽明不吐不下,心煩;差後腹脹滿,以上俱調胃承氣湯。陽明汗多,津液外出,大便硬,譫語;下利,譫語,有燥屎,以上俱小承氣。

白話文:

大法,秋宜下。 (秋天陽氣下行,邪氣也往下走,所以適合用瀉下之法。)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服用瀉下藥物時,用湯劑比丸劑效果更好,病情好轉即停止服用,不必吃完全部藥劑。)

湯之為言蕩也,滌薄腸胃,灌溉臟腑,推陳逐結,卻熱下寒,破散邪疫,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氣血。 (湯劑具有滌蕩的功能,可以淨化腸胃,滋潤臟腑,促進新陳代謝,去除熱邪,瀉下寒邪,驅散邪氣,潤澤身體,改善膚質,增益氣血。)

水能淨萬物,故勝丸散。 (水能夠淨化萬物,所以湯劑比丸劑效果更好。)

中病即止者,如承氣湯證,一服利,止後服。 (病情好轉即停止服用。例如治療承氣湯證,一服見效後即可停止服用。)

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也。 (如果服用一劑後神志不清的症狀消失,就不需要再服用了。)

互考: 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下利;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可下之; 傷寒後脈沉,以上俱大柴胡湯。

(熱邪內結十幾天,反覆發熱發冷;發熱出汗,症狀不見好轉,心窩部位脹硬,嘔吐,腹瀉;沒有表證和裡證,發熱七八天,脈象雖然浮數,但可以服用瀉下之法;傷寒後脈象沉細,以上症狀都符合大柴胡湯證。)

太陽未解,但尺脈實;發汗後,不惡寒,但惡熱;發汗不解,蒸蒸發熱;陽明不吐不下,心煩;差後腹脹滿,以上俱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沒有解除,但尺脈脈象實大;發汗後,不畏寒,但怕熱;發汗後症狀沒有好轉,持續發熱;陽明經證沒有嘔吐腹瀉,但心煩;病情好轉後腹脹滿,以上症狀都符合調胃承氣湯證。)

陽明汗多,津液外出,大便硬,譫語;下利,譫語,有燥屎,以上俱小承氣。

(陽明經證出汗過多,津液流失,大便乾燥,神志不清;腹瀉,神志不清,有乾燥的糞便,以上症狀都符合小承氣湯證。)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潮熱,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能除;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以上俱大承氣。六七日,目睛不了了,便難,身疼熱;陽明發熱,汗出多;發汗不解,腹滿痛;少陰二三日,口燥咽乾;少陰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少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以上俱大承氣急下之。

成氏: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熱而燥,始脈浮,今洪實,或沉數細,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實陽盛,再汗則死,下之即愈。亦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須下之,不可拘以日數。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注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喘悶急極者,不必他證,便下之。

白話文:

病人同時出現太陽病和陽明病的症狀,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退,但病人仍然出現潮熱、食慾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通暢、微熱、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等症狀。如果病人已經五六天沒有大便,且出現繞臍疼痛、煩躁不安等症狀,大便後六七天又沒有排便,並且出現煩躁難安、腹脹疼痛等症狀,這些情況都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病人出現六七天眼睛看不清楚、大便困難、身體疼痛發熱、陽明經發熱、出汗很多、發汗後症狀沒有改善、腹脹疼痛等症狀,或者少陰經發病二三天,出現口乾舌燥、小便清澈如水、顏色呈青色、心口疼痛、口乾舌燥等症狀,或者少陰經發病六七天,出現腹脹、便秘等症狀,這些情況都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並急下之。

成氏說:傷寒一開始發熱畏寒,現在發汗後不畏寒,反而更熱更燥,脈象一開始浮,現在脈洪實,或者沉數細,一開始神志清醒,現在胡言亂語,這表明胃實陽盛,如果再發汗就會死亡,服用瀉下藥就能痊癒。也有病人一開始得病,就出現陽盛的症狀,就需要服用瀉下藥,不能拘泥於發病時間長短。如果病人出現心胸到臍腹之間都感覺悶脹、腹中疼痛、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呼吸急促等症狀,不必考慮其他證狀,就應該服用瀉下藥。

若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不知此,疑是厥陰,反進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也。三陰大約可溫,然有積證者,必下之,如太陰腹滿,時痛,少陰口燥咽乾,下利純清水,腹滿不大便,皆積證也。下後慎不可服補藥,熱氣得補,覆成積,更復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養之。

南陽:里證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直下之者,如大小承氣、十棗、大柴胡類是也。有微和其冒氣者,如調胃承氣。脾約,少與小承氣微和之類是也。仁齋:大抵下藥,須切脈沉實,或沉滑、沉數、疾、有力者,可下。再以手按之,臍腹硬或叫痛,不可按者,則下之無疑也。

白話文:

如果排泄不暢,氣血就會不通,四肢就會發麻。醫生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會誤以為是厥陰,反而給病人吃熱性的藥,這樣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不可不注意。雖然三陰證一般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但如果是積證,就必須要瀉下。例如太陰證表現為腹脹滿、時而疼痛,少陰證表現為口乾舌燥、腹脹滿、排便困難、只排出清水,這些都是積證。瀉下之後,要小心不要馬上吃補藥,因為熱氣得到補益後,就會變成積聚,需要再次瀉下,這樣就更加糟糕了,應該以緩解症状、調養身體為主。

南陽醫家說,治療里證要根據熱氣的深淺程度來選擇藥物,所以張仲景才會有直下之法,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等等。也有溫和地瀉去表邪的藥物,例如調胃承氣湯。脾胃虛寒的人,可以服用少承氣湯和小承氣湯等溫和瀉下的藥物。仁齋醫家說,一般來說,使用瀉下藥要看脈象是否沉實,或者沉滑、沉數、脈搏快而有力,才能瀉下。另外,可以用手按壓臍腹,如果感覺硬硬的或者按壓疼痛、不能按壓,就應該毫不猶豫地使用瀉下藥。

下後不解,再按臍腹有無硬處,如有手不可近,必未盡也,須再下之。若下後腹中虛軟,脈無力,此為虛也,以參胡三白和之。若發潮熱,寒熱往來不解者,宜小柴胡增損和之。若煩熱不得眠者,宜竹葉石膏湯,或十味溫膽湯。健曰:仁齋據脈按病之辨,方是實地功夫。然須更驗舌胎,如干黃焦黑,或醬色油綠,俱為可下之證。

按舌法金鏡玩之,虛實寒熱,皆有徵驗。南陽:未滿三日,可汗而已;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此大略言之耳。凡病人有虛有實,邪氣傳變,遲速不同,豈可拘以日數?仲景云: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宜發汗。日數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沉者,即下之。俱當隨脈治之。

白話文:

仁齋根據脈象及症狀辨別疾病,這是一種紮實的功夫。但仍須進一步觀察舌頭和舌苔,如果舌苔乾黃發黑或醬色油綠,都表示需要再服用瀉劑。

根據《按舌法金鏡》的記載,可以從舌頭的狀態來判斷身體的虛實寒熱,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南陽張仲景曾說:發病未滿三天,以發汗為主;超過三天,以泄瀉為主。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實際上,病人的虛實狀態、邪氣的傳變、疾病發展的快慢都不盡相同,不能拘泥於具體天數。仲景也說:即使發病時間較長,但有表證而脈象浮動的,仍然適合發汗治療。即使發病時間較短,但有裏證而脈象沉細的,即適合服用瀉劑治療。總之,應根據脈象來具體判斷。

況六氣之邪,乘於經虛。自背得之,則入太陽,或入少陰;自面得之,則入陽明之類,不必皆始太陽也。大抵傷寒為日雖多,脈大浮數,按之不足者,當責太陽也,可汗而愈。按之實者,汗之必死,須下之而愈。若脈沉細數,外證腹滿咽乾,或口燥舌乾渴者,為正屬裡,可下之愈也。

若無此證,但發熱脈沉者,誤下必死。須麻黃附子甘草湯,小發汗。此皆仲景之確論也。河間:《難經》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滿三日,可泄而已。仲景曰:脈浮緊,無汗,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大承氣湯急下之。

白話文:

如果六氣邪氣趁著經絡虛弱入侵,從背部入侵,就會進入太陽經或少陰經;從面部入侵,就會進入陽明經等等,並不一定都先從太陽經開始。一般來說,傷寒病如果發病時間較長,脈象浮大而數,按下去沒有力量,應該屬於太陽經病症,可以發汗治療。如果按下去脈象實,發汗就會死亡,必須瀉下才能治癒。如果脈象沉細而數,還有腹部脹滿、咽喉乾渴,或口乾舌燥、口渴,就屬於正氣已經進入裡頭,可以瀉下治療。

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只是發熱脈象沉,誤用瀉下藥就會死亡,必須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這些都是張仲景的精闢論述。河間先生說,《難經》認為,傷寒病發病不到三天,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超過三天,就只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緊,沒有汗,身體疼痛,八九天都無法痊癒,說明表證仍然存在,應該發汗治療,可以用麻黃湯。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出現口乾咽燥的症狀,應該使用大承氣湯緊急瀉下。

孰敢執於三四日分汗泄之定法哉?是以辨傷寒者,須得其大旨也。復庵:傷寒要緊處,在分表裡。而為汗下,有病人自汗自下者,有用藥汗之下之者,中間節目頗多。汗藥宜早,下藥宜遲。此其大綱耳。且如失血家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如此等類,豈宜遽用表劑,當徐徐解散之。

苟或不當汗而強汗,則津液耗竭,變生百病,因茲夭傷。豈可概以汗藥宜早為說乎?陽明汗出多,宜急下;少陰下利而渴,宜急下;厥陰舌卷囊縮,宜急下。如此等證,俱當速用利藥下之。苟或當下不下,則熱毒轉深,遂致失下而不可救療。豈可一以下藥宜遲為說乎?)

白話文:

誰敢拘泥於三、四天內發汗、瀉下的固定法則呢?因此辨別傷寒,必須掌握其大要。復庵說:傷寒最重要的是分清表裡。而用汗法、下法,有的病人自己出汗、自己腹瀉,有的需要用藥物引發汗出或腹瀉,中間的細節很多。汗藥宜早,下藥宜遲,這是總體的原則。例如失血的人不能發汗,淋病的人也不能發汗,像這些情況,就不應該急於使用表證藥物,應該慢慢地緩解。

如果本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就會耗竭津液,導致各種疾病,甚至因此早夭。怎麼能一概而論說汗藥宜早呢?陽明證汗出很多,應該迅速用下法;少陰證腹瀉且口渴,應該迅速用下法;厥陰證舌頭捲縮,應該迅速用下法。像這些情況,都要快速用利藥下之。如果本應該用下法卻不用,熱毒就會深入,導致無法用下法治療而無救。怎麼能一概而論說下藥宜遲呢?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下利三部脈平者,已為實,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則邪甚也,故宜大承氣下之。)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經曰:脈遲者,食乾物得之。

《要略》曰:滑則穀氣實,下利脈遲而滑,胃有宿食也。脾冒傷,不消水穀,下利者為內實,若溫中厚腸之藥,利必不止,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利自止矣。宇泰:脈沉而有力,方可用此法;若無力,而外證無所據者,恐虛寒,不宜妄投大承氣。)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滑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寸以候外,尺以候內;浮以候表,沉以候里。

白話文:

腹瀉,三部脈象都平穩,按壓心下部感覺僵硬的,需要緊急攻下,宜服大承氣湯。(腹瀉時,脈象應該微弱而低微,現在反而平和,這是內有實證。腹瀉時三部脈象平穩的,本身就已經是實證,再加上按壓心下部感到僵硬,說明邪氣很盛,所以宜用大承氣湯來攻下。)腹瀉,脈象緩慢而滑利的,是內有實證。腹瀉沒有要停止的跡象,需要攻下,宜服大承氣湯。(經書說:脈象緩慢的,是進食乾硬食物導致的。)

《要略》中說:脈象滑利是穀氣實的表現,腹瀉時脈象緩慢而滑利,說明胃中有宿食。脾臟受傷,不能消化飲食,導致腹瀉的是內有實證,如果服用溫中益氣、厚腸胃的藥物,腹瀉肯定不會停止,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清除宿食,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宇泰:脈象沉穩有力,纔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如果脈象無力,而且外證沒有依據,恐怕是虛寒證,不適宜隨便服用大承氣湯。)問:人體有宿食,如何區別?師答:寸口脈滑而大,按壓時反而澀滯,尺中脈也微弱而澀滯,所以知道有宿食,需要攻下,宜服大承氣湯。(寸脈用於診察外證,尺脈用於診察內證;浮脈用於診察表證,沉脈用於診察裡證。)

寸口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胃有宿食,裡氣不和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三陽曰:尺澀,亦有血虛者,須審外證食氣否,及胸膈飽悶否,方是。)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與大承氣湯。(傷食則惡食,故不欲食,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之類是也。

三陽曰:亦有熱在胃口,不能食者,不宜下。健按:此二條當察舌有灰焦否,胸胃拒按否。如果食實在胸胃,亦只應小陷胸化之使下,非驟與承氣者也。)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秋,則肺先受之。

白話文:

如果摸到寸口脈浮大,表示氣盛血虛。如果按下去感覺粗糙,尺脈也微弱而粗糙,就代表胃里有食物积滞,內氣不和,要用大承氣湯把积食排泄掉。三阳经脉中,如果尺脉粗糙,也可能血虛,需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外感症状和食积,以及胸膈是否闷胀,才能确定是否要服用大承氣湯。如果腹泻不想吃饭,就是因为有食物积滞,应该服用大承氣湯来排泄。因为食物积滞会引起食欲不振,就像伤风怕风,伤寒怕寒一样。

三阳经脉中,也可能因为胃里有热,而导致食欲不振,这种情况就不能服用大承氣湯。另外,要仔细观察舌苔是否有灰白色,胸胃是否拒按。如果食物积滞在胸胃,也应该用小陷胸汤来化解,不能直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腹泻好转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复发,就是因为疾病没有完全治愈,应该再次服用大承氣湯。春天的时候,肝脏最先受到影响;夏天的时候,心脏最先受到影响;冬天的时候,脾脏最先受到影响;秋天的时候,肺脏最先受到影响。

假令春時受病,氣必傷肝,治之雖愈。邪有不盡者,至春時原受月日,內外相感,邪必復動而病也。下利為腸胃病,宿積不盡,故當下去之。)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脈經》曰:脈滑者,為宿食也。下利脈滑,則內有宿食,故云當有所去,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要略》: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腹中滿痛,裡氣壅實也,故可下之。觀子:滿而且痛,此大實之極而不通者,故宜曰當下之。)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傷寒後,為表已解,脈沉為里未和,與大柴胡湯以下內實。

白話文:

如果在春季生病,氣息必定會傷害到肝臟,即使治療後病情已經好轉,但病源仍有未被清除的部分。到了春季原本患病的日子,內外環境相互影響,病勢可能再次發作。出現下痢是腸胃疾病,若病根未除,所以應該持續進行治療。下痢時脈象卻變得滑潤,表示仍有需去除的病根,進行適當的治療後病情會好轉,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排除病根。

腹部感到脹滿疼痛,這代表病情是實症,應該進行排泄,適合使用大承氣湯。根據重要理論,腹部脹滿且疼痛,表示腸道中有壅塞的氣體,因此可以進行排泄。觀察到的是,腹部既脹又痛,這是極度的實症且不通暢,所以應該說應該進行排泄。

傷寒發病後脈搏呈現沈態,沈態表示內部有實症,需要通過排泄來解決,適合使用大柴胡湯來清除內部的實症。傷寒發病後,表示表症已經解除,脈搏沈則表示內部尚未調和,使用大柴胡湯來清除內部的實症。

經曰:傷寒差以後,更發熱,脈沉實者,以下解之。)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要略》曰:脈雙弦者,寒也。經曰:遲為在臟。脈雙弦而遲者,陰中伏陽也,必心下硬。大則為陽,緊則為寒。脈大而緊者,陽中伏陰也,與大承氣湯以分陰陽。

觀子:以上並《金匱要略》中之雜病言也,後人誤入《傷寒論》耳,未敢隨文附會而別明之。健曰:脈雙弦而遲,大而緊,心下硬,皆寒實在裡之象,豈可以大承氣苦寒下之?《脈訣》云:單絃飲癖,雙弦寒痼,而況遲乎?大為胃實,緊為寒束,蓋傷寒停食之勢明矣。法當辛溫消散,始合脈證。

白話文:

經書說,傷寒痊癒後又發燒,脈沉實的,就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脈搏雙弦而遲緩的,必定是心下堅硬;脈搏有力而緊的,是陽氣中有陰寒,可以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宜服用大承氣湯。《要略》說,脈搏雙弦是寒證。經書說,脈搏遲緩是病在臟腑。脈搏雙弦而遲緩的,是陰氣中藏著陽氣,必定是心下堅硬。脈搏有力是陽氣,脈搏緊是寒證。脈搏有力而緊的,是陽氣中有陰寒,可以用大承氣湯來分陰陽。

觀子說:以上都是《金匱要略》中雜病的論述,後人錯誤地把這些內容歸入《傷寒論》,我不敢隨意附會而另作解釋。健曰:脈搏雙弦而遲緩,有力而緊,心下堅硬,都是寒氣積存在裡面的表現,怎麼可以用大承氣湯這種寒涼藥來下瀉呢?《脈訣》說,脈搏單弦是飲癖,雙弦是寒病,更何況是遲緩的脈象呢?脈搏有力是胃氣實,脈搏緊是寒氣束縛,這分明是傷寒停食的狀態。應該用辛溫藥物來消散寒氣,才能符合脈象和病症。

莫謂《傷寒論》之不全,即《金匱》之語亦復爾爾。不知悟此,據以治人,不能無誤也。

刺灸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五十九穴者,以瀉諸經之溫熱也。《針經》曰:熱病取之諸陽,五十九穴,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而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兩手內外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際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各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又《內經》曰:熱俞五十九,頭上五行。

行五者,以瀉諸陽之熱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胞中之熱也。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各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取之左右也。)人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有災,並中髓也。

白話文:

不要說《傷寒論》不完整,就是《金匱要略》的內容也是如此。不知道這個道理,據此來治療病人,難免會出錯。

針灸

所有治療溫病的,可以用針刺五十九個穴位。(這五十九個穴位,是用來瀉除全身經絡的溫熱。《針經》說:熱病取穴在陽經,共五十九穴,針刺以瀉除熱氣,發出汗液,充實陰氣,彌補不足。所謂五十九刺,兩手內外側各三個,共十二穴;五指間各一個,共八穴;足部也一樣,頭部入髮際一寸處,旁開三分,各三個,共六穴;再往髮際裡三寸邊緣處各五個,共十穴;耳前後及口下各一個,頸後正中一個,共六穴;頭頂一個,囟會一個,髮際一個,廉泉一個,風池兩個,天柱兩個。另外,《內經》說:熱俞五十九,頭上有五行。

行五者,是用來瀉除全身陽經的熱氣。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瀉除胸腹中的熱氣。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瀉除胃中的熱氣。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是用來瀉除四肢的熱氣。五臟俞旁各五個,這十個穴位是用來瀉除五臟的熱氣。所有這五十九個穴位,都要左右兩邊各取一次。)人體的穴位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其中三十九個穴位灸之有害,七十九個穴位刺之有災,都是因為會傷及骨髓。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處,血脈虛少之分,針灸並中髓也。仁齋:針法近時少得其真,不可輕用,恐反貽誤。惟灸法,極虛寒者,可行之。)

(互考:太陽初服桂枝,反煩不解,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傷寒腹滿譫語,脈浮緊,肝乘脾,曰縱,刺期門。發熱惡寒,大渴,腹滿自汗,小便利,肝乘肺,曰橫,刺期門。陽明熱入血室,但頭汗出,刺期門。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眩冒,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發汗,譫語不止,刺期門。婦人中風,熱入血室,刺期門。少陰脈不至,屍厥,刺期門、巨闕。少陰當歸散,可刺。少陰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當灸之。少陰吐利,脈不至,灸少陰七壯。少陰下利,嘔而吐出,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痏,音委。

白話文:

【人體穴位】

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針灸的禁忌,都在於骨頭附近的薄肉處,以及血脈稀少的地方,因為針灸可能刺中骨髓。楊仁齋說:現代的針灸方法,很少能真正掌握,不可輕易使用,以免誤人。只有灸法,對於極度虛寒的人,纔可以使用。

【相互驗證】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煩熱不退,可以針刺風池、風府穴,配合桂枝湯服用效果更好。傷寒腹滿、譫語,脈象浮緊,肝氣犯脾,稱為「縱」,針刺期門穴。發熱怕冷、口渴、腹滿自汗、小便通暢,肝氣犯肺,稱為「橫」,針刺期門穴。陽明熱氣進入血室,頭部出汗,針刺期門穴。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頭項強痛、眩暈、心窩痞硬,針刺大椎穴第一間隙、肺俞穴、肝俞穴。

服藥發汗,譫語不止,針刺期門穴。婦人中風,熱氣進入血室,針刺期門穴。少陰脈脈搏不到,四肢冰涼,針刺期門穴、巨闕穴。少陰病用當歸散治療,可以針刺。少陰病一兩天,口中溫和,背部怕冷,應灸之。少陰病嘔吐腹瀉,脈搏不到,灸少陰穴七壯。少陰病下痢、嘔吐,更衣後病情反而減輕,應溫暖上半身並灸之。傷寒脈搏急促,手腳冰涼,可以灸之。痏疾同「委」音。

附百臺狐惑陰陽毒篇(載《金匱要略》,今補入。)

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千金》: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

皆因傷寒虛乏,大病後未平復,變成斯證。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愈。腹滿微喘,大便堅,三四日一大便,時復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當愈。各隨其證以治之。

白話文:

百脈狐惑陰陽毒病篇

這個病症會讓全身脈絡受影響。會想吃東西卻吃不下,常常發愣,想睡卻睡不著,想走路卻走不快。有些時候覺得食物很香,有些時候又覺得索然無味。聞到食物時會有噁心的感覺,但人卻沒有發冷或發熱的症狀。會口苦,小便顏色偏紅。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療,服藥後反而會加重病情,吐瀉好像有神靈作怪。身體看起來很安詳,脈搏微弱而快速。每次小便後都會頭痛的,六十天後會痊癒。如果小便後不頭痛,而是覺得渾渾噩噩的,四十天後會痊癒。如果小便很順暢,但是頭暈的話,二十天後會痊癒。這種病症有可能還沒發病時就能預見,或是在四五天內發作,或是在二十天後纔出現微弱的症狀。要根據不同的證狀進行不同的治療。

(《千金要方》記載:百脈狐惑陰陽毒病是指沒有經絡,全身上下的脈絡都受到影響而致病。)

這些病症都是因為傷寒後身體虛弱,大病後沒有完全恢復而造成的。如果症狀是惡寒且嘔吐,代表病竈在上焦,二十三天後會痊癒。如果腹脹微喘,大便乾燥,三四天才大便一次,偶爾也會拉肚子,代表病竈在中焦,六十三天後會痊癒。如果小便淋漓不暢,代表病竈在下焦,三十三天後會痊癒。要根據不同的證狀進行不同的治療。

百合為病,令人慾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不用,聞飲食臭,或如有寒,其實無寒,如有熱,其實無熱,常默默,欲臥,復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澀,欲行復不能行,諸藥不能治,治之即劇吐利,如有神靈所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其候每溺時,即頭覺痛者,六十日愈。

溺時頭不痛,淅然寒者,四十日愈。溺時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人或未病而預見,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一月二十日後見其候者,治之勿誤也。依證治之。)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

白話文:

百合病會讓人想吃卻又吃不下,有時覺得好吃,有時又沒胃口,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覺得臭,或是感覺身體發冷但實際上不冷,感覺發熱但實際上也不熱,經常無精打采,想睡覺卻又睡不著,早上起床嘴巴苦,小便赤色且排尿困難,想走路卻又走不動,各種藥物都治不好,一治就劇烈嘔吐腹瀉,感覺像是被神靈作祟一樣。百合病患者身形看起來正常,脈搏微弱而快,症狀通常在排尿時出現,如果排尿時頭疼,六十天就會痊癒。如果排尿時頭不疼,感到寒冷,四十天就會痊癒。如果排尿時感覺舒適,但頭暈目眩,二十天就會痊癒。有些人還沒病就預感到自己會得病,有些人病了四五天才出現症狀,有些人一個月二十天才出現症狀,治療時要小心謹慎,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百合病屬於陰證,就用陽性方法治療;如果屬於陽證,就用陰性方法治療。如果陽氣攻擊陰氣,又想讓患者發汗,這就是逆治;如果陰氣攻擊陽氣,又想讓患者腹瀉,這也是逆治,這種情況下病情就難以治療。

(《千金》:百合病,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為逆;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能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醫案》:一人得傷寒病,經汗下後不愈,延至月餘,耳聾,食藥入口即吐,此誤劑已多,脾胃受傷,故食藥俱不納也。證百合病,乃以陳皮、白朮、百合、乾薑煎飲,一服即能食不吐。

漸增減服之而安。健按:此因傷寒後失調,脾胃虛而氣血不復,證似蜂起,故名百合。欲行懶行,似寒似熱,總合一虛字耳。虛則內火空發,故小便赤,口苦頭眩,服藥稍差,反增其劇。玩醫案,以健脾開胃,誠為大法。然恐未盡其妙,此當用歸脾湯加黃芩治之可愈。何論其日數之多少哉?)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白話文:

(《千金方》:百合病,如果症狀在於陰證而攻其陽,則陰證無法解除,反復出汗是逆行;如果症狀在於陽證而攻其陰,則陽證無法解除,反復下瀉會使病情不愈。

《醫案》:有一個人得了傷寒病,經過出汗和下瀉後仍然沒有痊癒,拖延了一個多月,出現了耳聾,吃藥入口就嘔吐,這是因為誤用了太多的藥物,導致脾胃受損,所以食物和藥物都不能吸收。診斷為百合病,於是用陳皮、白朮、百合、乾薑煎煮成藥湯,一服後就能進食而不再嘔吐。

逐漸增加或減少服藥量,病情逐漸好轉。

註解

百合病是因為傷寒後身體失調,脾胃虛弱而氣血無法恢復,症狀類似蜂起,故名百合。患者會忽冷忽熱,提不起勁,但整體而言還是虛弱。虛弱則內火空發,所以小便發赤,口苦頭暈,服藥後病情稍好,又會反覆加重。

從醫案中可以看出,健脾開胃是治療百合病的大法。但是恐怕還沒有達到最完美的方案,應該用歸脾湯加上黃芩來治療,這樣才能痊癒。何必在乎病情的時長呢?

對於百合病,在出汗後出現的,採用百合知母湯來治療。

(《千金》:已經發汗後,更發病者。)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已經下後,更發病者。)百合病,吐之後者,百合雞子湯主之。(已經吐後,更發病者。)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百合病,變發熱(一作寒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白話文:

《千金》記載,百合病已經發過汗,病情卻加重,可以用滑石代赭湯治療。已經瀉過肚子,病情卻加重,可以用百合雞子湯治療。如果沒有經過吐瀉發汗,病情跟剛開始一樣,可以用百合地黃湯治療。如果百合病一個月還沒好,並且開始口渴,可以用百合洗方治療。

百合病口渴一直不好的,可以用栝蔞牡蠣散治療。百合病出現發熱(或寒熱)的,可以用百合滑石散治療。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千金》:其毒在咽喉為惑病,在陰肛為狐病。

狐惑之病,並惡飲食,不欲聞食嗅。為面目翕赤、翕黑、翕白,溫毒氣所為也。《脈經》: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陰肛。蝕上為惑,蝕下為狐,豬苓散主之。叔微:一婦人病狐惑,聲嗄多眠,目不閉,惡聞食嗅,不省人事者半月,又手足拘強,脈數微細。先與竹瀝、薑汁一盞,服之,忽胸有汗,腹鳴,即目閉,省人事,遂用參、陳、歸、芍、加竹瀝、薑汁服之,五六劑而愈。

白話文:

狐惑病

狐惑病的症狀類似傷寒,昏昏欲睡,眼睛無法閉上,臥牀起坐不安。蝕到喉嚨就是「惑」,蝕到陰部就是「狐」。

患者不想飲食,厭惡食物的氣味,臉色忽紅忽黑忽白。蝕到上半身會聲音沙啞,用「甘草瀉心湯」治療;蝕到下半身會喉嚨乾澀,用「苦參湯」清洗;蝕到肛門用「雄黃」燻。

狐惑病的毒性如果在喉嚨就是惑病,如果在陰肛就是狐病。

狐惑病的患者厭惡飲食,不喜歡聞到食物的氣味。臉色忽紅忽黑忽白,是由於溫熱毒氣所致。

病人或從呼吸道蝕到喉嚨,或從下半身蝕到陰肛。蝕到上半身是惑,蝕到下半身是狐,用「豬苓散」治療。

叔微醫案:一個婦人患了狐惑病,聲音沙啞、昏睡不醒、眼睛無法閉上、厭惡食物的氣味、神志不清半個月,並且手腳拘緊,脈搏細數。先用「竹瀝」、「薑汁」一杯治療,服下後胸部出汗、腹鳴,眼睛就閉上了,神志清醒,接著使用「參」、「陳皮」、「歸」、「芍藥」,加入「竹瀝」、「薑汁」服下,五六劑後就痊癒了。

謙甫:常參議赴大都,路感傷寒,至真定不差,兩手脈沉數,外卻身涼厥逆,發斑微紫,唇及齒齦破裂,咽乾聲啞,默默欲眠,目不閉,鬱冒,反側不安。此證乃熱深厥深,變成狐惑,其勢甚急。詢之,自內邱感冒,以百解散發汗,每經郡邑,治法多同,遂至於此。予謂平昔膏粱積熱於內,已燥津液,又發汗太過,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故大便難也。

與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以黃連解毒湯,病減半;復與黃連犀角湯而安。健曰:凡蟲蝕之證,必從風濕化熱而致。故脈多數急,法以清熱殺蟲,燥其脾胃,則濕退病愈。)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一本作眥黃黑。

白話文:

謙甫:

某位參議大人赴大都時,途中感到身體不適,到了真定之後,病情沒有好轉。他的兩手脈搏沉而數急,體外卻感到身體冰冷、氣息逆亂,皮膚上出現微紫的斑點,嘴脣和牙齦破裂,咽喉乾燥、聲音沙啞,昏昏欲睡,卻無法閉上眼睛,心煩氣躁,翻來覆去無法安眠。

這種症狀是因為內熱太過,寒氣太甚,引起了精神錯亂,病情非常危急。經詢問得知,他自內邱一帶受了風寒,服用「百解散」發汗。每經過一個縣邑,治療的方法都差不多,因此病情才演變成這樣。

我認為他平時積聚了過多的膏粱厚味,導致體內燥熱,津液不足。再加上過度發汗,津液更加枯竭,因此轉屬陽明,所以大便困難。

我給他使用了大承氣湯來通下,他便能脫掉外衣了。接著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情減輕了一半。又給他用了「黃連犀角湯」,他的病情才安定下來。

李健說:凡是由蟲子侵蝕引起的症狀,必定是從風濕化熱而來的。所以脈搏大多數急,治療方法是清熱殺蟲,燥化脾胃,那麼濕氣就會退去,病情就能痊癒。

病人脈搏數急,但沒有發熱,微微煩躁,昏昏欲睡,只想要躺著。發病後三四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的眼睛,七八天後,四個眼角都變黑。(另有版本記載為眼角變黃黑色。)

)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健曰:此證無定名,至膿已成,而用赤小豆當歸散,大約亦是狐惑所致,一塊濕熱為病。脾為濕困,故欲臥,汗出而煩,且默,茵陳四苓加黃連治之。)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千金》: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仲景云云。)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病人能吃東西,說明膿已經形成了,可以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健曰:這種病症沒有固定的名稱,等到膿已經形成才用赤小豆當歸散,大約也是由狐惑所致,濕熱積聚成病。脾臟受到濕氣困阻,所以病人想臥床休息,汗出而煩躁,而且沉默寡言,可以用茵陳四苓湯加上黃連來治療。)

第二段

陽毒發病時,面部會出現紅色斑點,如同錦紋一般,咽喉疼痛,吐出膿血,五天內可以治好,七天就難以治療了。可以用升麻鱉甲湯來治療。(《千金方》記載:治療傷寒一兩天,就可能變成陽毒。或者服用藥物吐瀉之後,也可能變成陽毒。病人會感覺身體沉重,腰部疼痛,煩悶不安,胡言亂語或者亂跑,甚至看見鬼魂,也可能吐血或者腹瀉,脈象浮大而數,面部出現紅色斑點,仲景(指張仲景)的醫書中也有記載。)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千金》: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已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急數,仲景云云。《時後》、《千金》俱用甘草湯,即上方去雄黃,余各方,俱備載類證中。

白話文:

陰毒這種病症,患者的面色會發青,全身疼痛得像被棍子打了一樣,咽喉也會疼痛。如果在五天內治療,就可以痊癒;如果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療了。可以用升麻和鱉甲湯,去掉雄黃和蜀椒來治療。

(《千金要方》記載:治療傷寒初起一兩天就變成陰毒,或者服藥六七天甚至十天後,變成陰毒,患者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中絞痛、咽喉不適,毒氣侵犯心臟,心下堅硬、呼吸短促、喘不過氣、嘔吐、嘴唇發青、面部發黑、四肢厥冷,脈象沉細急數,仲景(張仲景)也有相關記載。《時後方》和《千金要方》都用甘草湯治療,也就是上面方子去掉雄黃,其他藥物都一樣,詳見類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