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直指》卷一 (13)

1. 辨平脈法第一

便溺妄出者,河間所謂邪客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通,痿痹不用,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通行三焦者,即紀氏所謂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上達至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營衛。營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則上下內外左右皆通。

今表氣微虛,裡氣微急,則三焦相混,內外不通矣。上焦病則鬱熱內發,而口糜齦蝕。中焦病則脾不能化胃所納。而胃中濁則無精氣為營,悍氣為衛。而營衛不通,則血亦凝泣而不流矣。其人尚可以久乎?然營衛不能一時而通,必有先後。欲知孰為先後,衛氣先通者,必先小便黃赤而後發癰膿。

營氣先通者,必先嚏嗢咽塞,而後下血如豚肝也。衛氣者,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故其通也,以潰膿。營氣者,以其津液注之於肺,化而為血,以榮四末,注臟腑。故其通也,以下血。若營衛之氣竟不通,則陰陽俱厥。脾弱不能散精幹肺,通調水道,而五臟之津液注下。

下焦不闔,數至圊而無氣以出之也。臍中如築,拘急而痛,腎間動氣欲絕故也,故曰命將難全。亮宸:衛氣前通者,下焦之邪化而為熱,陰病變陽,故癰膿也。營氣前通者,上焦之邪化而為寒,復遇外客之寒邪,則上下皆寒矣。故向日為熱所壅之血凝,自下如豚肝也。此陽病化陰,故曰陰陽俱厥。

厥者,寒濕之極也,所以命將難全。傷寒之證,轉熱為佳。故少陰、厥陰,皆以發熱而愈。則凡下膿血與癰膿,皆非死證也。)脈陰陽俱緊者,口中出氣,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已上,反火發熱者,此為難治。

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脈陰陽俱緊者,表裡客寒。寒為陰,得陽則解。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者,陽氣漸復,正氣方溫也。雖爾,然陰未盡散,踡臥足冷,鼻中出涕,舌上胎滑,知陰猶在也。方陰陽未分之時,不可妄治,以偏陰陽之氣。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為陰已退,陽氣得復,是為欲解。

若過七日不解,到八日以上,反發火熱者,為陰極變熱,邪氣勝正,故治難。陽脈緊,寒邪發於上焦,上焦主外也。陰脈緊,寒邪發於下焦,下焦主內也。設使惡寒者,上焦寒氣勝,是必欲嘔也。腹內痛者,下焦寒氣勝,是必欲利也。宇泰:此篇表裡陰陽,混淆未的,疑似之間,慎勿妄投藥餌,徐而俟之。

若七日外當解之候,微熱手足溫,則為邪氣解而自愈矣。若八日以上,當解不解,及發大熱,此為逆證,不可治也。)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脈陰陽俱緊,為寒氣甚於上下,至於吐利之後,緊脈不罷者,為其脈獨不解。

白話文:

大小便失禁,就像河間學派所說的,是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這時候,肛門和尿道口嚴重阻塞,導致氣血不通,造成肢體麻木無力,無法控制小便,頻繁失禁。三焦是元氣分化出來的使者,負責通行上、中、下三部的氣,並經過五臟六腑。三焦的通行,就像紀氏所說的稟承真元之氣,也就是元氣,由下向上到達中焦。中焦接收水穀精華之氣,轉化為營氣和衛氣。營衛之氣和真元之氣一起通行,到達上焦,這樣上下內外左右的氣機都能通暢。

現在如果體表之氣稍虛,體內之氣稍急,就會導致三焦功能紊亂,內外氣機不通。上焦有病,就會導致鬱熱內生,出現口瘡牙齦潰爛。中焦有病,脾臟就不能運化胃所攝入的食物,胃中的濁氣無法產生精氣成為營氣,也無法產生悍氣成為衛氣。營衛之氣不通暢,血液也會凝滯而不流通。這樣的人還能撐多久呢?然而營衛之氣不可能立刻暢通,肯定會有先後順序。想知道誰先通,衛氣先通的,一定會先出現小便黃赤,然後發生癰腫膿瘡。

營氣先通的,一定會先出現打噴嚏、噁心、咽喉阻塞,然後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便。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肌肉,充實皮膚,使皮膚紋理細密,並負責開闔。所以衛氣暢通的時候,會以潰膿的方式表現出來。營氣的作用是把津液注入肺,轉化為血液,以滋養四肢末梢,濡養臟腑。所以營氣暢通的時候,會以下血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營衛之氣完全不通,就會導致陰陽兩方面的虛脫。脾臟虛弱,不能將精華輸送到肺,調節水道,導致五臟的津液向下流失。

下焦關閉不住,頻繁想上廁所卻排不出東西。肚臍周圍像有東西堆積,拘緊疼痛,這是腎氣衰竭的表現,所以說生命危在旦夕。亮宸認為:衛氣先通的,是下焦的邪氣化為熱,陰病轉為陽,所以產生癰腫膿瘡。營氣先通的,是上焦的邪氣化為寒,再加上外來的寒邪,導致上下都寒冷。所以先前被熱壅塞的血液凝結成塊,從下排出,像豬肝一樣。這是陽病轉為陰,所以說陰陽兩方面都虛脫。

虛脫是寒濕到了極點的表現,所以說生命危在旦夕。傷寒病,轉為發熱是好事。所以少陰病、厥陰病,都是以發熱而痊癒的。那麼凡是排出膿血和癰腫膿瘡,都不是死亡的徵兆。如果脈象陰陽兩方面都呈現緊張,同時出現口中出氣、嘴唇乾燥、蜷曲臥床、腳冷、鼻涕不止、舌苔濕滑等症狀,就不要亂用藥。等到第七天左右,如果病人稍微發熱,手腳溫暖,這是病情要好轉的跡象。如果到了第八天甚至更久,反而出現發熱,這就難以治療了。

如果病人怕冷,就一定會想嘔吐。如果肚子疼,就一定會想腹瀉。(脈象陰陽兩方面都緊張,表示體表和體內都受到寒邪侵襲。寒屬於陰,遇到陽氣就會消散。口中出氣,嘴唇乾燥,表示陽氣逐漸恢復,正氣正在溫養。雖然這樣,但是陰邪還沒有完全消散,所以會出現蜷曲臥床、腳冷、鼻涕不止、舌苔濕滑等陰症。在陰陽未完全分開的時候,不能亂用藥,以免偏於陰陽之氣。如果到了第七天左右,病人稍微發熱,手腳溫暖,表示陰邪已經消退,陽氣得以恢復,這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如果過了七天沒有好轉,到了第八天甚至更久,反而出現高燒,這表示陰邪已經發展到極點,轉化為熱邪,邪氣勝過正氣,所以難以治療。陽脈緊張,寒邪發於上焦,上焦主外。陰脈緊張,寒邪發於下焦,下焦主內。如果怕冷,表示上焦寒氣過盛,這時就會想嘔吐。如果肚子疼,表示下焦寒氣過盛,這時就會想腹瀉。宇泰認為:這段文字對於體表、體內、陰陽的辨別,還沒有講清楚,在疑是而非的時候,千萬不要亂用藥,應該耐心觀察。

如果到了第七天外,出現應該好轉的跡象,稍微發熱、手腳溫暖,那就是邪氣消散,自己就會痊癒。如果到了第八天以上,應該好轉卻沒有好轉,反而出現高燒,這就屬於逆證,無法治療了。)如果陰陽兩方面的脈象都緊張,甚至出現嘔吐腹瀉,但是脈象獨自沒有緩和,當緊張的脈象消退的時候,病人就會感到安適,這是病情要好轉的跡象。如果脈象遲緩,到了六七天的時候沒有食慾,這屬於病情晚發,是體內有水液停滯,表示還沒有好轉。如果能自己吃東西了,這就是病情要好轉的跡象。(如果陰陽兩方面的脈象都緊張,表示上下都受到嚴重的寒氣侵襲,即使嘔吐腹瀉之後,緊張的脈象仍然沒有緩和,表示這種脈象是獨立的,沒有消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