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漱水不欲咽

傷寒陽明病,凡內有熱者欲飲水。今欲漱水而不欲咽,是熱在經,里無熱也。陽明多血多氣,經中熱極,迫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犀角地黃湯加茅花。有太陽表證者汗之,麻黃湯。外證無寒熱,欲漱水不欲咽,必發狂,此蓄血停留也,桃仁承氣湯下血乃愈。少陰脈沉細,厥逆,時煩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四逆湯溫之。

又下利,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咽,白通湯。不瘥,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大抵陰證發燥煩渴,不能飲冷水,或勉強飲下,良久仍吐出,或飲水而嘔者,皆內寒也。蓋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但欲漱水不能飲水也。若飲水不吐復欲飲者熱也。若溫病雜氣怫鬱三焦,邪熱內熾,渴欲飲水者多矣。

間或有嗽水不欲咽者,必其人胃中濕飲過甚,或伏火未散,或蓄血停留,俱未可知,但口舌乾而不欲咽也。輕則小清涼散、升降散清降之,重則解毒承氣湯大瀉之,不可拘傷寒陽明熱在經里無熱之例也。

白話文:

【漱水不欲咽】

得了傷寒陽明病的人,如果體內有熱,通常會想要喝水。現在這種情況,他想用嘴含水漱口,但是卻不想吞下去,這表示熱邪在經絡中,並非在臟腑內產生熱度。陽明經絡的特性是血氣旺盛,當經絡中的熱度達到極點,就會迫使血液亂流,所以可以預見此人將會鼻血不止,治療上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茅花。

如果有太陽表證的患者,應使用麻黃湯發汗。若外表無寒熱症狀,只想漱水不想吞,必定會精神錯亂,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停留,需用桃仁承氣湯來排出瘀血才能康復。

若患者脈搏沉細,四肢冰冷,時常煩躁且口渴,只想漱水不想吞,這是少陰病症狀,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溫補。

再者,如果出現腹瀉,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乾嘔,煩躁,口渴,只想漱水不想吞,應使用白通湯。若病情沒有改善,可改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總的來說,陰虛的症狀發燒、煩躁和口渴,無法喝冷水,或者勉強喝了也會在一段時間後吐出來,或者喝水就嘔吐,這些都是體內寒氣過盛的表現。這可能是無根之火在咽喉間遊走,導致只想漱水,無法喝水。如果喝水不吐,並且還想再喝,這就是體內有熱的徵兆。

如果是瘟疫或其它疾病導致三焦功能紊亂,體內邪熱旺盛,導致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很常見。

偶爾會遇到漱水不願吞的患者,可能是胃部濕氣過重,或是潛藏的火氣未散,或是瘀血停留,原因未知,但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口舌乾燥卻不想吞水。病情較輕的,可以用小清涼散或升降散來清熱降火;病情嚴重的,則需要用解毒承氣湯來大瀉,不能死守傷寒陽明熱在經絡而非臟腑的原則。

2. 嘔吐

嘔者聲物俱出,吐者元聲出物。傷寒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少陽陽明多嘔證,脈弦發熱,口苦而嘔,或寒熱往來而嘔,並宜小柴胡湯倍半夏、生薑。先渴後嘔者,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先嘔後渴者,為欲解,可與水飲。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少陽邪甚,發熱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大柴胡湯。三陽發熱而嘔,俱用小柴胡湯。發熱不解而煩,(伏飲與邪熱相搏作煩悶)。渴欲飲水,(胃干希水自救)。水入即吐,(伏飲內作,水不得入。)名曰水逆,五苓散。傷寒本自寒(下)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太陽誤吐下,心中(溫溫)嗢嗢欲吐,而胸中痛,大便溏,腹微滿,鬱郁微煩者,調胃承氣湯。若未曾吐下者,大柴胡湯。太陰腹滿,或吐食不下,脈沉者,理中湯加厚朴、陳皮、半夏、生薑,寒甚加附子。少陰脈沉遲,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嗢嗢欲吐,復不能吐,手足厥者,四逆湯。

厥陰乾嘔吐涎沫者,吳茱萸湯。若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可與四逆湯救之。若下利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若厥陰嘔而不渴,乾薑附子湯。至於溫病嘔吐者,胃中伏火,鬱而攻發也,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味涼膈散加石膏清利之自止。若有宿糞燥結,時時嘔吐者,此為下格,亦宜加味涼膈散、升降散通之。

如病愈後,脈證俱平,往往有下格之證,所云病愈結存是也,但常作哇聲,上下通氣,故不嘔而能食,俟胃氣漸復,津液流通,宿糞自然潤下也,斷不可攻。如下格常嘔則氣閉矣,通之則宿糞除而嘔吐止。語云,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正謂此也。大抵嘔吐清水,即為寒證。若胃中有熱,必是涎液酸水。

病機曰:諸嘔吐酸,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此可見矣。凡胃熱甚,服藥嘔吐不納者,愈吐愈服,三服後,火性漸消,然後徐徐用藥,即不吐。凡過藥不可用甜物,須嚼生薑為妙。(按:傷寒本自寒下句之下字,為是格字。心中溫溫欲吐句溫溫二字,應是嗢嗢,蓋嗢嗢者,乃吐飲之狀也,皆當改之。

白話文:

[嘔吐]

嘔吐時聲音與物質同時排出,吐則只有聲音且伴隨物質的排出。傷寒太陽陽明合病,腹瀉並伴有嘔吐的情況,適合使用葛根加半夏湯。少陽陽明病常有嘔吐的症狀,脈象弦並且發熱,口中感覺苦澀並伴有嘔吐,或者有寒熱交替出現並伴有嘔吐,都適宜使用小柴胡湯,並加倍使用半夏和生薑。如果先是口渴後嘔吐,這是由於水停留在心臟下方,適合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先是嘔吐後口渴,這表示疾病可能正在緩解,可以給患者喝水。太陽少陽合病,自行腹瀉並伴有嘔吐,適合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少陽病嚴重,發熱並持續嘔吐,腹部緊張,心情煩悶,適合大柴胡湯。三陽病發熱並嘔吐,都使用小柴胡湯。發熱未解並感到煩躁,渴求飲水,水一進入就吐出來,被稱爲水逆,適用五苓散。傷寒原本就屬於寒格,醫生再次使用吐下療法,使得寒格更加嚴重,導致反胃嘔吐。

如果食物一進口就吐出來,適合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太陽病誤用吐下療法,心中有想嘔吐的感覺,胸部疼痛,大便稀,腹部稍微脹滿,心情煩悶,適合調胃承氣湯。如果沒有經過吐下治療,適合大柴胡湯。太陰病腹脹,或者嘔吐食物無法下嚥,脈象深沉,適合理中湯並加入厚朴、陳皮、半夏、生薑,寒冷嚴重時加附子。少陰病脈象沉遲,食物一入口就吐,心中有想嘔吐的感覺,卻又吐不出來,手腳冰冷,適合四逆湯。

厥陰病乾嘔並吐出唾液泡沫,適合吳茱萸湯。如果嘔吐脈象虛弱,小便頻繁,身體有輕微熱度,四肢冰冷,難以治癒,可以使用四逆湯急救。如果腹瀉沒有脈象,乾嘔並感到煩躁,適合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如果厥陰病嘔吐但不口渴,適合乾薑附子湯。至於溫病嘔吐,是因爲胃中有熱火,積壓並爆發出來的症狀,可以使用增損三黃石膏湯、加味涼膈散加石膏來清熱,自然就能停止嘔吐。如果有宿便乾燥結塊,時常嘔吐,這稱爲下格,也適合使用加味涼膈散、升降散來疏通。

疾病痊癒後,脈象和症狀都恢復正常,卻常常有下格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疾病痊癒但症狀仍存在。病人常常發出嘔吐的聲音,但是因爲上下通氣,所以不會嘔吐且能夠進食,等到胃氣逐漸恢復,津液流通,宿便自然會變得潤滑並排出,絕對不可以強行攻下。如果下格經常嘔吐,則表示氣道閉塞,一旦疏通,宿便去除,嘔吐就會停止。俗語說,想要南風,就必須打開北窗,就是這個道理。總的來說,嘔吐清水,通常就是寒證。如果胃中有熱,通常是酸性的口水。

根據病機,各種嘔吐酸水,液體渾濁,都屬於熱證。各種疾病的液體清澈寒冷,都屬於寒證。由此可見。如果胃熱嚴重,吃藥後嘔吐無法吸收,越吐越要服藥,服藥三次後,火性逐漸消退,然後慢慢用藥,就不會再嘔吐。服用過藥後,不可以食用甜食,咀嚼生薑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