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喘無善證。溫病內熱怫鬱,三焦如焚,氣上衝胸而喘者,加味涼膈散。腹脅滿痛而喘者,解毒承氣湯。若自臍下氣海動氣而喘者不治。正傷寒,則宜辨六經寒熱治之。太陽表有發喘者,脈浮緊,惡寒無汗也,麻黃湯加厚朴。表有風發喘者,脈浮緩,惡風有汗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內有寒,心下有水氣,乾嘔汗出而喘者,小青龍湯。凡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表寒未解也。)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經病誤下之,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陽明病內實不大便,腹滿短氣,發潮熱而喘者,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凡陰證厥逆,脈沉細而微,氣促而喘,無汗者可治,四逆湯加細辛、五味子。

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而喘,麻黃附子細辛湯。凡虛人脈沉,手足厥逆而喘者,五味子湯。凡暴感風寒,脈浮無汗而喘者,蘇陳九寶湯。凡熱甚有痰,脈弦滑數而喘者,不可汗,不可下,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陳皮、貝母、天花粉和之。胸滿者加枳殼、桔梗;心下滿者加枳實、黃連;舌燥飲水者加石膏、知母。

凡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堅,設或腹滿而喘,則又為可下之證,須酌之。大抵諸喘為惡,謂肺中邪勝而兼虛也,所以陰證發喘,尤為惡候。下元虛損之人,腎氣上乘而喘,急以腎氣丸料引火歸源,可救十之一二。若兼動息搖肩,戴眼直視,汗出厥逆者立斃。

以邪氣上盛,正氣欲脫,必至喘滿。經曰:直視譫語,喘滿者死。又身汗如油,喘不休者為命絕也。

白話文:

[喘息]

喘息並非良好症狀。溫病導致體內熱氣鬱結,三焦部位如被火燒,氣血上衝至胸部引起喘息,可用加味涼膈散治療。腹部脅肋部位滿悶疼痛且喘息的,用解毒承氣湯。如果喘息是因為位於肚臍下的氣海部位活動異常所引起的,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對於真正的風寒感冒,應該根據六經辨證來分別寒熱進行治療。

在太陽經脈表層有導致喘息的情況,表現為脈搏浮緊,畏寒無汗,可用麻黃湯加上厚朴。表層因風邪引發喘息的,脈搏浮緩,畏風有汗,可用桂枝湯加上厚朴和杏仁。

體內有寒氣,心下有水濕氣,乾嘔出汗且喘息的,可用小青龍湯。一般發汗後,仍然出汗且喘息但沒有高燒的(表明表層寒氣尚未解除),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太陽經脈疾病誤用下法後,脈搏加速的,表示表層病狀尚未解除;喘息且大量出汗的,可用葛根黃連黃芩湯。陽明經脈疾病,體內實熱,大便祕結,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發燒且喘息的,可用大柴胡湯加上厚朴和杏仁。所有陰證導致的手腳冰冷,脈搏沉細且微弱,呼吸急促喘息,不出汗的,可用四逆湯加上細辛和五味子。

少陰經脈疾病出現反常發燒,脈搏沉澀且喘息,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所有虛弱的人脈搏沉澀,手腳冰冷且喘息的,可用五味子湯。所有突然感染風寒,脈搏浮動無汗且喘息的,可用蘇陳九寶湯。所有熱度高且有痰,脈搏弦滑數且喘息的,不能發汗,也不能攻下,可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上陳皮、貝母、天花粉來調和。胸腔滿悶的可以加上枳殼和桔梗;心下部位脹滿的可以加上枳實和黃連;口乾舌燥想喝水的可以加上石膏和知母。

所有風寒感冒停留在表層導致的喘息,心腹部位一定會軟而不硬,假使腹部脹滿且喘息,這又是可以通過攻下法來治療的證狀,需要斟酌處理。基本上各種喘息都是惡劣症狀,因為肺部受到邪氣侵襲且伴隨虛弱,因此陰證導致的喘息更是惡劣症狀。下元虛損的人,腎氣上沖導致喘息,應迅速使用腎氣丸來引導腎氣回歸根本,可以挽救一小部分生命。如果同時出現搖晃肩膀,眼睛上翻直視,大量出汗且手腳冰冷的,立即死亡。

這是因為邪氣過盛,正氣即將耗盡,必定會導致喘息和胸腔脹滿。經典上說:眼睛上翻胡言亂語,喘息且胸腔脹滿的會死亡。另外,身體出汗像流油一樣,喘息不停的是生命終結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