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序一
序一
1. 序一
寶田堂醫書成已數年矣,今予奉命兩河學使,慄山先生來請序於予,自顧譾陋愧未能也。憶範文正嘗曰,不得為良相,願為良醫,其意與先生有默契焉。予為竊取言之,粵稽盛世,擇揆定輔,燮理陰陽,保合太和,推吾老老幼幼之恩勳,猷爛如史冊朗然,唯醫亦然。夫醫托於儒,自西漢始窮研經術,深知性天必因五運歲時,以別六淫雜氣,合外內辨虛實,培元氣於未衰,起沉疴於將斃。如《傷寒論》創於張仲景,當時兆民賴以生全,萬世長存可也。
惜經兵燹散亡,溫病失傳,下逮劉氏《直格》,王氏《溯徊》,其方始差強人意。奈自王叔和妄纂序例,絞亂經文,以冬寒藏變春溫,殊覺悖謬,又插入異氣四變,更屬荒唐。乃一人倡之,百人和之,先傳後經注為箴銘,久假而不歸,幸而喻氏非之,以為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炕,非口過也。
白話文:
寶田堂的醫書已經成書好幾年了,現在按照兩河學使慄山先生的請託,要我為這本書寫序。我自覺學識淺薄,愧不敢當。記得範文正公曾經說過:「不能做一個好宰相,就去做一個好醫生。」他的意思與慄山先生不謀而合。我鬥膽引述這句話來說明,在盛世的時候,要選擇賢能的人出任宰相、輔佐君王,調和陰陽,維持社會安定的秩序,推行尊老愛幼的政策,這些功勳都記載在史冊上,流傳於後世。而醫術也是如此。
醫者仰賴儒家思想,從西漢開始深入研讀經典,深知人體的生命活動必然會受到五運歲時影響,用以區別六淫雜氣,結合外因內因來辨證虛實,在健康的時候培育元氣,在瀕臨死亡的時候救治重病。就像張仲景創立的《傷寒論》,當時讓無數百姓得以存活,流傳後世,至今仍然受用。
可惜的是,經過兵燹戰亂,許多醫書散失滅亡,溫病醫學的傳承也中斷。之後,劉氏的《直格》、王氏的《溯徊》,他們的方子勉強還能令人滿意。但是自從王叔和胡亂纂改序例,混亂經文,把冬天的寒邪變化為春天的溫熱,實在是荒謬悖離。他又加入異氣四變的說法,更是荒唐透頂。偏偏有人附和他的說法,後傳的注釋都奉王氏為圭臬,久而久之,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幸好喻氏出來駁斥他的謬論,認為「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炕」,可見王叔和的錯誤並非言過其實。
可見溫病自晉已失所宗,而世人自晉已有被其冤者,何況今日哉!先生初豈業醫耶,天性純一,學有淵源,幼讀宋儒名臣言行錄,便立志以韓魏司馬自期待。其生平所為光明正大,如日中天而不可掩,所以弱冠入庠來,國士之聲稱,(雍正戊申冬,學政山東於公廣,科補縣學弟子生員,批其捲雲:三試經義論策,沉潛理窟如話家常,有關世教,有裨治道,有切於民生,日用粹然,儒者之言,此國士之風也,他日必非常人。
)卒之鄉闈十困,信窮通於天命,此其涵養,氣識為何如者,每曰雕蟲小表,帖括浮名,唯醫一道,庶獲實用,於是熟復《靈》《素》,更詳《熱論》,發揮仲景之精微,補正叔和之遺闕,參以妙悟,得之神解,著為《寒溫條辨》。蓋絲分縷析,系出王、劉,而探本窮源,祖述經論。
白話文:
綜觀溫病學說,自晉朝起就失去依循的準則。而從晉朝以來,世人就被溫病冤枉,何況現在呢!先生(指張璐)最初並非學習醫術,天性純真,學識淵博,幼時閱讀《宋儒名臣言行錄》,便立志效法韓信、魏徵、司馬遷。他一生光明磊落,宛若正午的太陽無法遮掩。所以他年少成名,被譽為「國士之聲稱」。
然而,在鄉試中屢次落敗,他相信成敗乃天命所定。由此可見他的涵養和氣度非凡。他常說寫文章小巧浮誇,追求虛名,唯有醫學這條道路才能實用。於是,他深入研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進一步探索《熱論》,發揚張仲景的精微奧妙,補足李東垣的遺漏,並結合自己的領悟,得其神髓,撰寫了《寒溫條辨》。這部著作將脈絡清晰條分縷析,承襲了王叔和和劉完素的理論,同時溯本窮源,遵循經書典籍。
(仲景《傷寒論》亦曰經。)其曰:傷寒外感常氣,自氣分傳入血分;溫病內傷雜氣,由血分發出氣分。又曰:傷寒但有表證,勿論久暫即當發汗;溫病雖有表證,實無表邪,斷無正發汗之理。又曰:傷寒風寒在表,下不嫌遲;溫病熱鬱在裡,下不嫌早。由斯以談,各有病原,各有脈證,各有治法,各有方論,見真守定,全活甚眾,真良醫良相之有同功,而壽世壽國之無二轍矣。
予振鐸而警世曰:最哉!後學聽之,壽國者主持國事,留心民瘼,奠金甌以鞏固,奉玉燭以長調,相之任也。壽世者,春臺育物,池水生塵,民無夭札之年,國多臺耇之老,醫之責也。得志澤加於民,不則以仁術濟於世,仰答聖天子子惠元元,日昃不遑之至意,詎不盛哉。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傷寒是由外感常氣從氣分傳入血分而起,而溫病則是由內傷雜氣從血分發出氣分而起。傷寒只要有表證,不論時間長短都應該發汗;但溫病即使有表證,其實並無表邪,絕對不能發汗。傷寒是風寒在表,可以慢慢治療,溫病是熱鬱在裡,應該儘早治療。因此,傷寒和溫病各有病因、脈證、治療方法和方劑,只要能辨別真偽並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就能救活很多人。這與良醫和良相的作用相同,都是讓國家和人民長久安康的關鍵。
我敲響警鐘,提醒世人:後輩們要記住,治國者要關心民生疾苦,安定國家,使之長治久安,這是政治家的責任;行醫者要像春風般滋養萬物,像池水般滋養生靈,讓百姓沒有夭折,國家擁有許多長壽老人,這是醫生的責任。如果能實現這些目標,造福百姓,即使不能為官,也要用仁術救濟世人,回報聖天子為百姓謀福的慈悲心腸,即使日夜辛勞也心甘情願,這不正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嗎?
則夫觀此醫書,其為郅隆之世之一助也,又何疑焉!先生姓楊氏名璇,字玉衡,慄山其號也。上溯其父(諱宓,文學。)祖(諱廷陳。)曾(諱楫,文學。)高(諱清,文學。)太高(諱思謙,文學。)至始祖(諱仲友,原籍亳州,明永樂初年遷夏,讀書力田,廣業四百頃遂家焉。
)十三世文庠奕葉相繼,詩禮名族,忠孝傳家,世居中州之夏邑。康熙丙戌相行年七十,諸凡小心畏天,樂善慎行其身,可為能終矣。
賜進士及第禮部右侍郎辛卯會試總裁甲午河南學政武進年家眷弟莊存與拜敘於大梁學署乾隆四十年歲在乙未孟春之初
白話文:
閱讀這本醫書,對於郅隆時代的人來說是一種輔助,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先生姓楊,名璇,字玉衡,慄山是他的號。追溯到他的父親(名宓,文學)、祖父(名廷陳)、曾祖父(名楫,文學)、高祖父(名清,文學)、高高祖父(名思謙,文學),直到始祖(名仲友,原籍亳州,明永樂初年遷至夏邑,以讀書務農為生,廣業達四百餘頃,遂定居夏邑)共十三代,文庠世代相繼,詩禮之家,忠孝之風世代相傳,世代居住在中州的夏邑。
康熙丙戌年,他相行年已七十歲,凡事謹慎敬畏天道,樂於行善,小心行事,可謂是有始有終。
獲得進士及第,被封為禮部右侍郎,辛卯年的會試總裁,甲午年任河南學政,武進年家眷弟莊存與在此大梁學署拜訪,於乾隆四十年,歲在乙未孟春之初,向他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