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瑣言卷之一 (3)
傷寒瑣言卷之一 (3)
1. 厥分寒熱辯
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之論,何邪?曰:胃寒則手足冷,胃熱則手足熱,此病之常也。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復,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厥寒,手足寒冷等,皆變文耳,不可以論輕重。若言四肢則有異也,亦未可純為寒證。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則為真寒無疑矣,急用薑、附等藥溫之,少緩則難療矣。謂其寒上過乎肘,下過乎膝,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脈兼證參之,方知端的。
如手足厥逆,兼之以腹痛腹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痛後重,泄利稠黏,小便赤澀,渴而好飲,皆熱證也。宜詳審之。
白話文:
厥分寒熱辯
有人說:人的手腳,是脾胃之氣的末端,脾胃有熱,手腳就熱;脾胃有寒,手腳就冷,這是正常的道理。但是傷寒論中提到「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是:胃寒則手腳冷,胃熱則手腳熱,這是疾病的常態。但是,如果病情發展到極端,就會出現變化,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因為,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產生危害,而後就會被抑制。火氣極盛,反而會轉化為水寒,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陰陽互相轉化,疾病的發展變化,不能用常理來推斷。所有經書上說的「厥逆」、「厥冷」、「厥寒」、「手腳寒冷」等等,都是變化的表現,不能單憑這些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如果說到四肢,情況就有所不同了,也不能完全當作寒證。如果厥冷達到手臂和小腿以上,那就是真正的寒證無疑了,要趕緊用生薑、附子等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就難以治癒了。所謂寒邪上達肘部以上,下達膝蓋以下,如果不是體內有真正的寒邪到達四肢,怎麼會這樣呢?但是,還必須結合脈象和其他的症狀來綜合判斷,才能避免錯誤。看傷寒病,不能單憑厥逆就判斷為寒證,必須結合脈象和其他的症狀來綜合判斷,才能知道真正的病因。
例如,手腳厥逆,同時伴有腹痛、腹脹、腹瀉稀薄清澈,小便也清澈,口不渴,惡寒戰慄,面色蒼白如刀削,這些都是寒證。如果腹痛下墜,腹瀉黏稠,小便短赤澀痛,口渴想喝水,這些都是熱證。應該仔細辨別。
2. 傷寒用浮中沉三脈法
夫傷寒治之得其綱領,不難也。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而難矣。何謂也?脈證與理而已。予嘗以浮、中、沉三脈詳而治之,無所遁其情也。既云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也。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里,以此推之而不難也。若夫風寒之初入,必先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寒標熱,便有惡風惡寒,頭疼脊強之證。
寒鬱皮毛,是為表證。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傷寒,以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散邪,止汗為解。若無頭痛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證罷而在中。中者何?表裡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間,謂皮膚之下也。
然亦有二焉。若微洪而長,即陽明脈也,外證目痛,鼻乾不得眠,用葛根湯以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其證胸脅痛而耳聾,如見此證此脈,以小柴胡湯和之。蓋陽明少陽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過此則邪入里為熱實,脈不浮而沉,沉則以指按至筋骨之間方是。若脈來沉實有力,外證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輕則大柴胡湯下之,重則三承氣湯選用,大便通而熱愈矣。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陰證,便當看外證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以溫之。
今將浮、中、沉三脈列圖於後,可熟玩之。
傷寒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初學未能識察。予謂傷寒之中人,由淺入深,先自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脈候之,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列為三圖,圖下就注證治之法,則陰陽表裡易見,使因脈以知證,緣證以明治,以此達彼,由粗入精,亦可以為初學之階梯也。欲究其至極,必須潛心熟玩仲景之書,庶幾可以入道矣。
白話文:
傷寒治療只要掌握其要領,並不困難。如果追求方法繁多,就會導致治療支離破碎而難以奏效。為什麼呢?因為關鍵在於脈象、症狀和病理的辨證。我曾經用浮、中、沉三種脈象詳細診治,從未發現病情有所隱瞞。既然是傷寒,寒邪就一定是從體外侵入體內而致病。寒邪入侵的深淺程度是有次第的,從體表到裡,循序漸進,以此推斷病情就不難了。
例如風寒剛開始入侵時,一定先侵犯太陽經(膀胱經與太陽經),這條經絡本就屬寒而表現為熱,因此病人會有惡風惡寒、頭痛、項強(脖子僵硬)等症狀。寒邪鬱結於皮膚毛髮,這就是表證。如果侵犯其他經絡,則不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脈象浮緊,無汗,就是傷寒,用麻黃湯發汗治療,出汗即為痊癒。脈象浮緩,有汗,則是傷風,用桂枝湯散寒解表,止汗則為痊癒。如果沒有頭痛惡寒,脈象又不浮,這是表證已經消退,但邪氣仍在裡面的情況。什麼是「中」呢?它指的是表裡之間,也就是陽明經與少陽經的分界處,脈象不浮不沉,在肌肉之間,也就是皮膚之下。
然而這也分兩種情況。如果脈象微洪而長,就是陽明經的脈象,外在症狀有眼睛疼痛、鼻乾、睡不著覺等,用葛根湯解肌;如果脈象弦而數,是少陽經的脈象,症狀是胸脅疼痛、耳聾,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和脈象,就用小柴胡湯調和。陽明經與少陽經的治療,並非從表裡兩方面入手,而是從中間著手。如果病情發展,邪氣侵入里層而化為熱實,脈象不浮而沉,沉脈是指用手指按壓到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如果脈象沉實有力,外在症狀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神志不清、口渴、六七天不大便,說明熱邪侵入里層,腸胃燥熱積實,輕則用大柴胡湯瀉下,重則選用三承氣湯,大便通暢後熱邪即可痊癒。如果脈象沉遲無力,這是陰證,就要觀察外在症狀,輕則用理中湯,重則用姜附四逆湯溫補。
我會在後面列出浮、中、沉三種脈象的圖表,可以仔細研讀。
傷寒的脈象,脈大、浮、數、動、滑為陽證;沉、澀、弱、弦、微為陰證。但脈象的道理非常精深,初學者很難辨別。我認為,傷寒的邪氣侵入人體,是由淺入深,先從皮膚肌肉開始,然後進入腸胃筋骨,用浮、中、沉三種脈象來觀察,似乎沒有什麼病情可以隱瞞。我會列出三張圖表,圖表下方會註明證狀和治療方法,這樣陰陽表裡就很容易分辨了,可以通過脈象了解病情,根據病情進行治療,由此及彼,由粗入精,這也可以作為初學者的階梯。想要深入研究,必須潛心研讀仲景的著作,才能有所成就。
3. 浮
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為寒邪初入足太陽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雖然,治之則有二焉:寒傷榮則無汗惡寒,用麻黃湯;風傷衛則有汗惡風,用桂枝湯。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緊有力,無汗惡寒,頭痛項背強,發熱,此為傷寒在表,宜發散,冬時用麻黃湯,餘三時皆用羌活沖和湯。有渴,加石膏、知母;無渴,不用加。
浮緩無力,有汗惡風,頭疼項強,發熱,此為傷風在表,冬時用桂枝湯,餘三時皆用加減沖和湯。腹痛,小建中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
白話文:
浮證是指按壓皮膚表面,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的脈象。這是寒邪剛入侵足太陽經,病症在肌表,可以發散治療。治療方法有兩種:寒邪傷及營氣則無汗惡寒,需用麻黃湯;風邪傷及衛氣則有汗惡風,需用桂枝湯。這兩種情況病理不通,治療方法不能混用。
如果脈象浮而有力,無汗惡寒,伴隨頭痛、項背僵硬、發熱,這是表證傷寒,宜用發散法治療。冬天用麻黃湯,其他季節用羌活沖和湯。若有口渴,則加石膏、知母;無口渴,則不加。
如果脈象浮而無力,有汗惡風,伴隨頭痛、項頸僵硬、發熱,這是表證傷風,冬天用桂枝湯,其他季節用加減沖和湯。如果腹痛,用小建中湯;疼痛嚴重,則用桂枝加大黃湯。
4. 中
中,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證也。然亦有二焉,蓋少陽陽明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長而有力,此為陽明證,有頭疼眼眶痛,鼻乾不得眠,發熱無汗,葛根湯、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不解而渴,白虎湯,或加人參;無汗不渴,並不可服,則為大忌。
弦而數,此為少陽經,其證胸脅痛而耳聾,或往來寒熱而嘔,俱用小柴胡湯。(有加減法。)若兩經合病,則脈弦而長,此湯加葛根、芍藥。
白話文:
[中] 按壓皮膚以下、肌肉之間,稍微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脈搏,這是半表半裡證。但也有兩種情況,這是因為少陽、陽明兩經的病症不從表面或裡層,而從中間表現出來。
脈象有力且有力度,這是陽明經的證狀,會有頭痛、眼眶痛、鼻乾、失眠、發熱無汗等症狀,可用葛根湯、解肌湯治療。如果口渴且出汗但症狀未解,或已經出汗很久但症狀未解且口渴,可用白虎湯,或加人參;若無汗也不口渴,則絕對不能服用白虎湯,這是禁忌。
脈象弦細且脈搏頻數,這是少陽經的證狀,症狀包括胸脅疼痛、耳聾,或寒熱往來交替、嘔吐等,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如果兩種經絡同時生病,脈象就會弦細而有力,此時的小柴胡湯中需加入葛根、芍藥。
5. 沉
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此為沉脈。亦有二焉,陰陽寒熱在沉脈中分。若沉而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也。
沉數有力,則為陽明之本,表解熱入於裡,惡寒頭痛悉除,反覺惡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譫語狂躁,口燥咽乾,五六日不大便,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
沉遲無力,為寒,外證無熱,不渴,反怕風寒,或面上惡寒甚如刀刮,或腹滿脹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為陰證,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姜附湯。
傷寒至沉脈方分陰陽,仔細體認,下藥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將歸己。凡診脈須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診三候,輕輕手在皮膚之上,候脈來三動是也。中診三候,沉診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後知病之淺深表里,以為處治之標的,豈可忽略於脈而欲求病之所在乎?明脈識證,辯名定經,得乎心而應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若脈證不明,處方無法,狂妄行醫,視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白話文:
沉脈是指按壓到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才能感覺到的脈象。沉脈又分陰陽寒熱兩種:沉而有力的是陽,屬熱;沉而無力的是陰,屬寒。
沉脈有力且數,是陽明病的本質,表示表證的寒熱已解,邪氣深入臟腑,患者不再惡寒頭痛,反而感到惡熱,想脫衣服、亂動手腳、胡言亂語、躁動不安,口乾舌燥,五六天不排便。病情輕者用大柴胡湯,病情重者選用三承氣湯。
沉脈遲緩無力,屬寒證,沒有發熱症狀,不口渴,反而怕冷,甚至覺得臉上像刀割一樣寒冷,或腹部脹滿疼痛、腹瀉、小便清澈,或大小腹疼痛,這些都是陰證的表現。病情輕者用理中湯,病情重者用四逆湯加附子。
傷寒病發展到出現沉脈時,才能區分陰陽寒熱,必須仔細辨別,用藥不可輕率,否則出錯了,責任將由醫生自己承擔。診脈時必須分三部九候,每一部都要先浮診三候(輕輕地把手放在皮膚上,感覺脈搏跳動三次),然後再中診三候,最後沉診三候,這樣才能完成九候的診脈。通過九候診脈,才能了解疾病的深淺、表裡情況,以此確定治療的目標,怎麼能忽略脈象而妄圖找到疾病的所在呢?
醫生必須明辨脈象和證候,準確判斷病名和經絡,做到心中有數,手法準確,這樣治療,還能出現冤枉致死的病例,我可不相信!如果脈證不明,處方不當,胡亂行醫,把人命當草芥,將來不受天譴,我也同樣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