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瑣言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瑣言卷之一 (4)

1. 治傷寒用藥大略

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有惡寒亦微,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雖四時皆有傷寒,治之不可一概論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

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以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又非庸俗所可擬也。

予亦有代之者。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必宜用辛溫散之。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疼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通治之,則殺人多矣。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嗚呼,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但庸俗輩所未知也。

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似洪而長,以葛根湯、解肌湯、升麻湯之類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之。(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余嘗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如拾芥,但不使世俗知此奇妙耳。

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大便作實,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也。脈見沉實不浮,譫語惡寒,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乙承氣湯選用。或曰:邪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其用方之雜遝也?余曰:傳來非一,治之乃殊耳。

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俱全矣,則宜大承氣湯,厚朴苦寒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輕清之元氣,調胃之名,於此立矣。

上焦受傷,則為痞、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除痞,大黃以泄實,去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不宜用此。三陽之邪在裡為患,春、夏、秋有不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溫病也。

暑病亦然,比之溫病,猶加熱也,治宜加減小柴胡湯。蓋此湯春可治溫,夏宜治暑,秋能潤肺。又宜升麻葛根湯、解肌湯、敗毒散。中暑而渴者,小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渴微甚而用之,無不效。經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若夫陰證,則別有法,不在此例矣。

白話文:

治療傷寒用藥概要

凡是出現頭痛、怕冷的症狀,都屬於傷寒;若無這些症狀,則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傷寒會怕冷,傷食會厭食,這是自然的道理。尤其在冬季,怕冷的症狀更為明顯,因為冬季是正傷寒的季節,天氣嚴寒,風寒強烈,一旦受寒,怕冷會特別嚴重。其他季節雖然也有怕冷的症狀,但較輕微,不像冬季那麼嚴重。雖然一年四季都可能得傷寒,但治療方法不可一概而論。冬季氣候寒冷,毛孔緊閉,必須使用辛甘溫熱的藥物,因此用桂枝湯等方劑治療。

風與寒常相伴而生。寒邪會損傷營氣,導致怕冷、頭痛、脈浮緊且無汗,此時用麻黃湯發汗解表,驅散邪氣,出汗後即可痊癒。風邪會損傷衛氣,導致頭痛、怕風、脈浮緩且自汗,此時用桂枝湯調和營衛,驅散邪氣,汗止後即可痊癒。經典所說「辛甘發散為陽」,正是此理。若營衛俱傷,則非麻黃湯或桂枝湯所能治,須用大青龍湯。但此方藥性峻烈,非一般人所能輕易使用。

我也有替代的方劑。冬季正傷寒時,風寒猛烈,受寒者宜用辛溫藥物發散。若非冬季卻有怕冷、頭痛的症狀,則宜用辛涼之劑疏通表裡,調和後即可痊癒。若用冬季的桂枝湯等辛溫藥物治療非冬季的傷寒,反而會害人。所謂辛涼之劑,如羌活沖和湯,不僅能替代大青龍湯,且更為穩妥。唉!一方能替代三方,將危險之藥化為平穩,豈非神妙?只是普通人不懂罷了。

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邪入少陽、陽明二經,處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象不浮不沈。陽明經的外證包括眼睛痛、鼻乾、失眠,脈象洪而長,可用葛根湯、解肌湯、升麻湯等治療。少陽經的症狀則為胸脅痛、耳聾,脈象弦數,可用小柴胡湯加減調和。(此方有加減法。)此二經的治療不從標本,而從中治。我常用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療少陽陽明合病,效果極佳,只是世俗之人不知此妙法。

若病情未癒,邪傳陽明之裡,形成裡實證,外證(頭痛、怕寒)消失,脈象沈實不浮,出現譫語、怕熱、六七日不大便、口乾咽燥而渴等症狀。輕者用大柴胡湯,重者選用三乙承氣湯。有人問:「邪已入裡成實,為何不直接用大黃等苦寒藥攻下,反而用方如此複雜?」我答:邪氣傳變不同,治法自然各異。

若三焦俱傷,出現痞、滿、燥、實全部症狀,則宜用大承氣湯:厚朴苦寒消痞,枳實苦寒除滿,芒硝鹹寒潤燥軟堅,大黃苦寒瀉實清熱,如此病可痊癒。若邪在中焦,僅有燥、實、堅三證,則用調胃承氣湯: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枳實、厚朴以免損傷上焦清輕之氣,「調胃」之名由此而來。

上焦受損,出現痞、實,則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消痞,大黃瀉實,去芒硝以免傷及下焦血分之陰,避免損害根本。至於大柴胡湯,適用於表邪未除而裡證急迫,不得不下時,以此湯緩解表裡。但年老體弱或氣血兩虛者不宜使用。

三陽之邪在裡為患,春、夏、秋季若無頭痛怕寒卻反渴,則為溫病。暑病亦類似,但比溫病更熱,宜用加減小柴胡湯治療。此湯春季可治溫病,夏季宜治暑病,秋季能潤肺。另可用升麻葛根湯、解肌湯、敗毒散。中暑而渴者,依口渴程度選用小柴胡石膏湯或人參白虎湯,無不效驗。經典雲:「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至於陰證,另有治法,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