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一 (11)
卷一 (11)
1. 傷寒
次早診之,筋脈不為牽掣,但陽明胃脈洪大反加,隨用白虎湯,石膏、知母每各兩許,次加柴胡、花粉、芩、柏、連翹、梔子,一派苦寒。連進十餘劑,(要之,前誤用溫補之劑亦不少矣。)神識清,飲食進,半月起於床,一月步於地。略過啖,即腹痛泄瀉,儼似虛症。喻不之顧,但於行滯藥中,加柴胡、桂枝升散餘邪,不使下溜變痢,然後改用葳蕤、二冬,略和胃氣,間用人參不過五分。前後治法一一不違矩矱,始克起九死於一生也。
徐國楨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復置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牖洞啟,身臥地上,輾轉不快,更求入井。一醫洶洶,急以大承氣與服。喻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謂曰:此用人參、附子、乾薑之症,奈何認為下症耶?醫曰:身熱目赤,有餘之邪,躁急若此,再與薑、附,逾垣上屋矣。
喻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有真寒,以薑、附投之,尚恐不勝回陽之任,況敢以純陰之藥,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咽,(熱在陽明經者,亦漱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懊蒸,必有大雨,此症傾刻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認大熱為陽症,則下之必成結胸,更可慮也。
惟用薑、附,所謂補中有發,並可散邪退熱,一舉兩得,不必疑慮。以附子、乾薑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後寒戰戛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一戴陽症耳。說得甚奇,然此症實不多見。)
張卿子治塘棲婦人,傷寒十日,熱不得汗。或欲以錦黃下之,主人懼。延卿子診之,曰:脈強舌黑而有芒,投錦黃為宜。今舌黑而潤不渴,此附子症也。不汗者,氣弱也,非參、耆助之不可。一劑而汗。《仁和縣誌》。
張路玉治範主事求,先患傷寒營症,惡寒三日不止。曾用發散二劑,第七日,躁擾不寧,脈亦不至,手足厥逆。診之,獨左寸厥厥動搖,(心主汗故也。)知是欲作戰汗之候,令勿服藥,(宜記省。)但與熱薑湯助其作汗,若誤藥必熱不止。後數日,枉駕謝別,詢之果如所言,不藥而愈。(戰汗治法。)
吳氏子,年二十餘,素有夢交之疾。十月間,患傷寒,頭痛足冷,用發散消導,屢汗而昏熱不除,反加喘逆。更醫用麻黃,頭面大汗,喘促愈甚。或以為邪熱入里,主用芩、連;或以為元氣大虛,議用冬、地,爭持未決。張診之,六脈瞥瞥,按之欲絕,正陽欲脫亡之兆,急須參、附,庶可望其回陽,(此喻嘉言所謂誤治致陽虛也。)遂疏回陽返本湯,加童便以斂陽。
三啜安臥,改用大劑獨參湯加童便,調理數日,頻與稀糜而安。
白話文:
傷寒
第二天早上診治,發現筋脈沒有牽拉疼痛,但陽明胃經脈象洪大反而加重,於是使用白虎湯,石膏、知母各兩左右,之後再加入柴胡、花粉、黃芩、柏子仁、連翹、梔子,藥性一片苦寒。連續服用十多劑藥(總而言之,之前錯誤使用溫補藥物不少)。病人神志清醒,食慾恢復,半個月就能下床,一個月就能在地面上行走。但稍稍進食,就腹痛腹瀉,看起來像是虛證。喻醫師不予理會,只在行氣導滯的藥物中,加入柴胡、桂枝來升散餘邪,防止病情向下轉為痢疾,然後改用葳蕤、二冬,稍微調理胃氣,間或使用人參,用量不超過五分。前後治療方法絲毫不差錯,終於使病人從鬼門關前被救活。
徐國楨傷寒六七天,發熱眼紅,雖然要水喝,但水送到面前又放下來不喝,異常躁動,把門窗都打開,躺在地上翻來覆去睡不安穩,甚至想跳井。一位醫生非常著急,急忙用大承氣湯讓他服用。喻醫師診脈,脈象洪大異常,重按無力。喻醫師說:這是應該使用人參、附子、乾薑的症狀,怎麼能認為是實證而瀉下呢?那位醫生說:發熱眼紅,是邪氣有餘的表現,躁動如此,再用薑、附,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喻醫師說:陽氣將要暴脫,外表表現為假熱,內在卻是真寒,如果用薑、附來治療,恐怕都難以勝任回陽的任務,何況還敢用純陰的藥物,再次損傷他的陽氣呢?看他想要喝水卻又不喝,(陽明經熱盛的人,也會有漱口不願吞咽的情況),病情已經很明顯了,怎麼可能不願喝水,卻反而能喝下大黃、芒硝呢?天氣悶熱,必定有大雨,這種情況很快就會大汗淋漓,到時就無法挽救了。而且,如果把大熱症狀當作實證,瀉下後一定會導致結胸,更令人擔心。
於是只用薑、附,所謂的補中有發,既能發汗又能散邪退熱,一舉兩得,不必懷疑。用附子、乾薑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好後,冷服,服後寒戰打牙齒,用厚棉被捂住頭,病人縮著手不肯讓人診脈,陽氣微弱的症狀才明顯出現。再次服用之前的藥物一劑,微微出汗,發熱退去,病人就安靜下來了。(這是典型的陽虛症。說法很奇特,但這種情況確實不多見。)
張卿子治療塘棲的一位婦人,傷寒十天,發熱卻不能出汗。有人想用錦黃瀉下,主人很害怕。請來張卿子診治,張卿子說:脈象有力,舌頭黑而且有芒刺狀,服用錦黃很合適。現在舌頭黑而濕潤不口渴,這是附子症。不能出汗是因為氣虛,必須用人參、黃耆來幫助。一劑藥後就出汗了。《仁和縣誌》。
張路玉治療範主事,先前患傷寒營分證,惡寒三天不止。曾經用發散藥兩劑,第七天,躁擾不安,脈象也摸不到,手足厥冷。診治後發現,只有左寸脈微弱震顫,(心主汗故也。)知道這是將要發汗的徵兆,就讓他不要服藥,(應當記住這一點。)只用熱薑湯幫助他發汗,如果誤用藥物,發熱就會不止。過了幾天,範主事親自登門道謝,詢問後果然如所言,不藥而癒。(戰汗治法。)
吳氏之子,二十多歲,素有夢遺的毛病。十月間患傷寒,頭痛腳冷,用發散消導藥物,多次出汗,但昏熱不退,反而加重喘促。其他醫生用麻黃,頭面大汗,喘促更加嚴重。有人認為邪熱入裡,主張用黃芩、連翹;有人認為元氣大虛,主張用二冬,意見相持不下。張醫師診治後,六脈都微弱,按下去幾乎摸不到,這是陽氣將要脫亡的徵兆,必須緊急使用人參、附子,才可能希望回陽,(這是喻嘉言所說誤治導致陽虛)於是使用回陽返本湯,加童便以斂陽。
喝了三口藥後安靜睡下,改用大劑獨參湯加童便,調理幾天,經常給他吃稀粥,就恢復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