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熱病

滕曇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歲,母患熱病,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得,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南史》。)

白話文:

滕曇恭是豫章南昌人。他在五歲時,母親得了熱病,很想吃涼瓜,但當地不產這種水果。滕曇恭四處尋找,但都找不到。這時他碰巧遇到一個和尚,就問他原因。滕曇恭詳細地告訴了和尚。和尚說:「我有兩個瓜,給你一個,你拿回去給母親吃。」滕曇恭的家人看到瓜後都感到驚訝。後人到處尋找和尚,卻找不到他的蹤影。

唐武宗有心熱病,百醫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紫花梨絞汁而進,疾遂愈。後復求之,苦無此梨,常山忽有一株,因緘實以進,帝多食之,煩躁頓解。(《醫說續編》。)

白話文:

唐朝的武宗皇帝患有心熱病,眾多醫生都無法治療。青城山的邢道士用紫花梨榨汁給皇帝服用,他的病情得以痊癒。後來,皇帝再次求取紫花梨,但苦於找不到。恰巧在常山發現了一棵紫花梨樹,於是皇帝將樹上所結的果實全部封存起來進獻給皇帝。皇帝大量食用紫花梨,煩躁不安的症狀立刻得到了緩解。(《醫說續編》)

張子和治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兩手熱痛。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當夏時散越而不痛,及乎秋冬收斂則痛。(要言不煩。)以三花神祐丸大下之,熱遂去。

白話文:

張子和為常仲明之妻治療,常在冬天時雙手感到灼熱疼痛。張子和說:四肢是陽氣的根本。夏天時陽氣發散運行,所以不痛,到了秋冬陽氣收斂,所以就會痛。(簡要扼要,廢話不多。)使用三花神祐丸這個瀉下藥物治療,熱氣就消除了。

李東垣治節使趙君,年幾七旬,病身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嗄不鳴。診得左寸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於經絡之中也。蓋手之三陽從手表上行於頭,陰伏於陰,陽並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妄行,流散於周身,而為熱麻。胃熱蟲動,蟲動則廉泉開,故涎下。

白話文:

名醫李東垣治療節使趙公子的疾病。趙公子年近七十,身體發熱麻木,腿部無力,吃飯時出汗,常無緣由地大笑,飢餓感強烈,痰液黏稠,說話困難,聲音沙啞。李東垣診斷發現,左寸脈又洪又大且有力,說明邪熱侵入了經絡。因為手的三條陽經從手走到頭,在陰經下面潛伏,在陽經裡會合,聲勢十分浩大。所以邪熱肆意妄行,流散到全身,導致身體發熱麻木。胃部有熱邪,蟲子就會活動,蟲子一活動,廉泉穴就會打開,所以趙公子才會流口水。

熱傷元氣,而為股膝無力。飲食入胃,慓悍之氣,不尋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穀善飢。肺金衰,則聲不鳴。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梁之味,無故而加以火焫之毒,熱傷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云:熱濕所勝,治以苦寒,佐以甘瀉之,以酸收之。

白話文:

現代中文翻譯:

飲食應節制,過度飲酒會傷脾。飢餓時不可灸,可以加強保護自身。因此,《濕熱病論》中說,瀉痢不禁飲食者,應酌情施灸。

當以黃柏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堅骨。黃耆、生甘草之甘寒瀉熱實表,(據此,耆、草可云甘寒。)五味子味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炙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升麻柴胡之苦平,少陽陽明二經,自地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佐。㕮咀同煎,清汁服之。

白話文:

以黃柏和知母的苦寒藥性為主藥,瀉除體內的火邪,強化筋骨。黃耆和生的甘草甘寒,可以瀉除裡熱。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止汗,補充肺氣不足。炙甘草和當歸甘辛,和血潤燥。升麻和柴胡的苦平,可以疏通少陽和陽明兩經,以苦味驅散病邪。這些藥物一起煎服,喝取清澈的藥汁即可。

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相接而瀉火邪。不旬日良愈。遂名其方曰清神補氣湯。(《試效方》。)

白話文:

醫生用更繆針刺四肢,目的在於瀉出所有陽經的根基,讓十二條經脈相連通而排出火氣邪氣。不到十天就康復了。於是醫生將這個處方命名為「清神補氣湯」。(《試效方》)

張子和曰:余向日從軍於江匯上,一舟子病,余診之,乃五實也。余自幼讀醫經,嘗記此五實之症,竟未之遇也。既見其人,竊私料之,此不可以常法治,乃作大劑下之,殊不動搖。計竭智窮,無如之何。忽憶桃花萼丸,頓下七八十丸,連瀉二百餘行,與前藥相兼而下。其人昏困,數日方已。

白話文:

張人和說:我以前在軍隊時,有一艘船上的水手生病了,我幫他看診,發現他是五實的症狀。我從小就讀醫書,知道五實的病症,但從來沒有實際遇過。這一次遇到這個病人,我暗自盤算,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來治,於是開了一個大劑量瀉藥方,沒想到效果不顯著。我絞盡腦汁,卻束手無策。突然間,我想起桃花萼丸,就給他服下七八十顆,讓他連續拉了二百多遍,加上之前服的藥,病情才逐漸好轉。過了好幾天,他的情況才恢復過來。

蓋大疾已去,自然臥憩。不如此,則病無由衰也。徐以調和胃氣之藥,饘粥日加,自爾平復也。(五實者,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也。)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自然會開始睡覺休息。如果不這樣,病就不會好。慢慢地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逐漸增加稀粥的攝取,自然就能康復。(所謂「五實」,是指脈象強盛、皮膚發熱、肚子脹氣、大小便不通,以及頭昏腦脹的感覺。)

蔣仲芳治蕭氏婦,年二十餘,素虛弱,患熱病將一月。一夕忽厥,竹瀝生薑燈心湯灌之,下咽少頃微動,細察之,腹痛甚。問其大便,云二十日不食,亦不行矣。以大黃一兩,芒硝五錢,桃仁、當歸各三錢與之。眾駭曰:素有弱症,且病久,何能堪此?曰:更有法在。強與之,遂去黑物半桶。

白話文:

中醫師蔣仲芳治療蕭姓婦人的病症。這名女子二十多歲,體質一向虛弱,患上熱病已近一個月。某個晚上,女子突然昏厥,蔣仲芳用竹葉汁、生薑、燈芯草熬成的藥湯灌入女子口中。過了一會兒,女子微有動靜,仔細檢查發現她的肚子很痛。蔣仲芳詢問女子的大便情況,女子說已經二十天沒有進食,也沒有排便。蔣仲芳給女子開了一劑藥,包括大黃一兩、芒硝五錢、桃仁和當歸各三錢。其他人驚訝地說:「這名女子體質本來就很虛弱,而且病了這麼久,怎麼承受得了這麼重的藥?」蔣仲芳回答道:「還有辦法可以應付。」強行給女子服用了藥,結果女子排出了半桶黑色的宿便。

即用人參五錢,煎湯補之。蓋因素弱,急下後不得不進補也。調理月餘而愈,今連生三子。此諸醫因其虛而不治其實之誤也。

白話文:

用五錢人參煎水來滋補他。因為人參性溫補,急下後身體虛弱,不得不進補。調理一個多月後,病就好了,現在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孩子。這是因為其他醫生只注意表象的寒症,而不調理身體實際的虛弱,這是錯誤的。

樞密副使耶律斜軫妻,有沉疴。易數醫,不能治。耶律敵魯視之,曰:心有蓄熱,非藥石所能及,當以意療。因其瞶,㧾之使狂,用泄其毒則可治。於是令大擊鉦鼓於前。翌日果狂,叫呼怒罵,力亟而止,遂愈。(《遼史》。又見《儲記》。)

白話文:

戶部副侍郎耶律斜軫的妻子身患重病。請了許多醫生,都治不好。耶律敵魯診治後說:「她的心裏積聚了熱毒,不是藥物醫石能治好的,應該用心理療法。因為她有眼疾,可以激怒她發狂,藉此發泄她的毒氣,這樣就可以治好。」於是命令人在她面前敲擊銅鑼和戰鼓。第二天,果然發狂,大呼小叫地怒罵,發泄完畢後,也就痊癒了。(出自《遼史》,又見於《儲記》。)

上洋劉公遠,至洞庭山治病。病者已氣絕,劉曰:無恐,當即活也。但某今夜必欲觀劇,又所演必劇武者。從之,遂令以氈縟裹病人置場上,已而鉦鼓喧咈,則病者欠伸復甦矣。(張氏卮言:觀其治法與前案頗同,則為病亦必彷彿。)

白話文:

上洋的劉公遠,到了洞庭山醫治一位病人。這個病人已經氣息全無,劉公遠說:「不用擔心,我馬上就能讓他活過來。但我今晚一定要去看戲,而且所演的戲一定是武俠戲。」病人聽從了他的吩咐,劉公遠便用毛氈包裹著病人,把他放在戲臺上。過了不久,鑼鼓聲響起,病人就甦醒過來了。(張氏卮言:觀察他的治療方法與前面一位病人很相似,那麼病人的情況也一定很相似。)

萬密齋治胡應龍,五月患熱病,治半月未愈。脈弦數,鼻衄三四日一作,左脅痛不能側臥。先以炒山梔一個,婦人發同燒存性,吹入鼻中而衄止。再以當歸龍蒼丸方作湯,一劑而脅痛即止。再診其脈,弦而浮數,曰:當以汗解。蓋衛氣不共營氣諧和者也,當用桂枝以治其陽。

白話文:

萬密齋治療胡應龍的熱病,但治療半個月後仍未好轉。脈搏弦數,鼻血四五天流一次,左脅痛得無法側臥。

首先,用炒過的山梔子一個和婦女的頭髮一起焚燒成灰,吹進鼻子裡,止住了鼻血。然後,用當歸龍蒼丸的方子煎湯,一劑後,脅痛就止住了。

再次診斷他的脈象,弦且浮數,萬密齋說:應該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衛氣和營氣沒有和諧調順,所以要用桂枝來治療陽氣的病症。

今乃營氣不共衛氣諧和,則當用黃連解毒湯,合白虎以治其陰,使營衛和則得汗而愈也。乃以二湯合煎飲之。先告之曰:當戰汗,勿驚也。連進二劑,果汗而愈也。

白話文:

現在是營氣(抵抗力)與衛氣(防禦力)不調和,應該用黃連解毒湯,配上白虎湯來治療體內的陰氣旺盛,讓營氣與衛氣協調,就能出汗而痊癒。於是用這兩帖藥一起煎服,並事先告知病人:可能會出汗,不要驚慌。連續服用了兩劑,果然出汗而痊癒。

胡龍嘉六月病熱,身壯熱,自汗出,大渴,喜裸體。診其脈弦大而虛,萬為制一方:小柴胡,人參白虎湯內摘知母、甘草,梔子豉湯內摘淡豆豉,共五味,竹葉煎,名三合湯。一劑而愈。

白話文:

胡龍嘉在六月患病發熱,身體強壯發熱,自汗淋漓,口渴難耐,喜歡裸露身體。診斷後,他的脈象弦大而虛。萬先生為他制訂了以下方劑:取小柴胡湯,減去知母、甘草;取梔子豉湯,減去淡豆豉;共五味,用竹葉煎煮,名為「三合湯」。一劑治癒。

繆仲淳治辛衡陽銓部熱病,病在陽明,頭痛壯熱,渴甚且嘔,鼻乾燥,不能眠。診其脈,洪大而實。仲淳故問醫師,曰:陽明症也。曰:然。問投何藥?曰:葛根湯。仲淳曰:非也。曰:葛根湯非陽明經藥乎?曰:陽明之藥,表劑有二,一為葛根,一為白虎。不嘔吐而解表,用葛根湯。

白話文:

繆仲淳給辛衡陽銓部治療發熱的疾病,疾病在陽明經,症狀為頭痛、發高燒、口渴厲害甚至嘔吐、鼻子乾燥、失眠。診斷其脈象,發現又洪又實。繆仲淳故意問其他醫師:「這是陽明經的症狀嗎?」醫師回答:「是。」又問:「用了什麼藥?」醫師回答:「葛根湯。」繆仲淳說:「不對。」醫師說:「葛根湯不是陽明經的藥方嗎?」繆仲淳說:「陽明經的藥方,解表劑有兩種,一種是葛根,一種是白虎湯。不嘔吐且能解表,用葛根湯。」

今吐甚,是陽明之氣逆升也,葛根升散,故用之不宜,宜白虎湯加麥冬、竹葉,名竹葉石膏湯石膏辛能解肌,鎮墜下胃家痰熱。肌解熱散,則不嘔而煩躁壯熱皆解矣。遂用大劑與之,且戒其仲君曰:虜荊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二十萬則奔還矣。又囑曰:此時投藥,五鼓瘥。

白話文:

現在患者嘔吐嚴重,這是陽明之氣逆升所致。葛根具有升散的功效,因此不宜使用。應改用白虎湯,加上麥冬和竹葉,稱作竹葉石膏湯。石膏辛涼,能解肌熱,鎮墜胃中痰熱。肌熱解除,嘔吐和煩躁壯熱的症狀就會消退。於是給患者服用了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並對醫師助手告誡道:要擊敗匈奴,非六十萬大軍不可。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必會潰逃而回。又囑咐道:現在服藥,天亮前就能痊癒。

天明投藥,朝餐瘥。已而果然。或謂嘔甚不用半夏,何也?仲淳曰: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病人渴甚而嘔,是陽明邪熱熾盛,劫其津液,故渴。邪火上升,故嘔。半夏辛苦,溫而燥,且有毒。定非所宜。又疑其不用甘草,曰:嘔家忌甘,仲景法也。

白話文:

天亮時服藥,吃了早飯就痊癒了。後來果然應驗。有人問:嘔吐很嚴重時不用半夏,為什麼?仲景說:半夏有三大忌諱,口渴、出汗、血虛。病人感到口渴且嘔吐,是因為陽明之邪熱旺盛,劫奪津液,所以口渴。邪火上炎,所以嘔吐。半夏又苦又辛,性溫燥烈,又有毒。肯定不適合。又有人質疑他不用甘味藥,說:嘔吐者忌甘甜,這是仲古的醫方。

龔子才治一婦人,夏間病熱,初用平調氣血,兼清熱和解之劑,二三服不應。熱愈甚,舌上焦黑,膈間有火,漱水不咽,診之兩手皆虛微,而右手微甚,六七日內,譫語撮空,循衣摸床,惡症俱見。後用四物湯加黃耆、人參、白朮陳皮、麥冬、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時,汗出熱退。

白話文:

龔子才治療一位婦人,夏季患有發熱的疾病。起初使用調和氣血兼清熱解毒的藥方,服用二三劑後不見效。熱症更加嚴重,舌頭焦黑,膈肌間有火氣,漱口後無法吞嚥。診斷時發現病人的雙手脈象都微弱,右手稍弱一些。六七天後,病人開始胡言亂語、抓空中的東西、沿著衣服摸索、尋找牀鋪,出現了各種惡性症狀。後來使用四物湯加上黃耆、人參、白朮、陳皮、麥冬、知母、熟附子。服藥後一兩個小時,病人的汗液排出,熱症退去。

次日復熱,再服仍退。又次日復發,知其虛劇也,遂連服十劑皆加附子而安。(藜按:熱病內,亦間有此種症,不可不知。)

白話文:

第二天高燒再次發作,再度服用湯藥後退燒。但第三天又再次復發,知道是體虛造成的發燒,於是不間斷地連續服用十劑加入附子的湯藥,才得以痊癒。(附註:熱性疾病中,偶爾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可不知。)

喻嘉言治王玉原,昔年感症,治之不善,一身津液盡為邪熱所鑠,究竟十年餘熱未盡去,右耳之竅常閉。今夏復病感,纏綿五十多日,面足浮腫,臥寐不寧,耳間氣往外觸。蓋新熱與舊熱相合,狼狽為患,是以難於去體。醫者不察其情,治之茫不中窾。延至秋深,金寒水冷,病方自退。

白話文:

喻嘉言醫治王玉原,王玉原過去得了病,治療不當,體內津液都被邪熱消耗殆盡,剩下的熱氣十幾年來都沒有完全消退,右耳的耳道經常閉塞。今年夏天又受了風寒,纏綿病榻五十多天,面部和腳部浮腫,無法安穩地睡覺,耳朵裡還感覺有氣體往外衝。因為新舊熱氣交加,病情複雜難治,纏綿不愈。醫生沒有仔細察看病因,治療的方法也不對症。一直拖到深秋,天氣轉冷,病情才自行消退。

然淺者可因時而自退,深者未由遽退也。喻曰:面足浮腫者,肺金之氣為熱所壅,失其清肅下行之權也。(面腫可云,足腫則不確,終是陰虛血不配氣耳。)臥寢不寧者,胃中之津液乾枯,不能榮其魂魄也。(話殊牽強,亦由陰虛肝火浮入胞絡也。)耳間火氣撞出者,久閉之竅,氣來不覺,今病體虛羸,中無阻隔,氣逆上衝,始知之也。

白話文:

但淺表的浮腫可以隨著時間而自行消退,深層的浮腫則不易很快消退。比如:面部和足部浮腫,是肺金之氣為熱邪所阻滯,失去清肅下降的調控。

(面部浮腫可以這麼說,而足部浮腫則不太對,畢竟還是陰虛血不配氣。)

夜間不能安穩入睡,是因為胃中津液枯竭,不能滋養魂魄所致。(這個說法有點牽強,也可能是因為陰虛導致肝火上擾胞絡所致。)

耳中感覺有火氣撞出,是因為長期閉塞的竅穴,氣血來臨時無法察覺,而現在身體虛弱,中焦沒有阻隔,氣逆上衝,才感覺出來。

(總不外陰虛二字。)外病雖愈,而飲食藥餌之內調者,尚居其半。特挈二事大意,為凡病感者明善後之法焉。蓋人當感後,身中之元氣已虛,身中之邪熱未退,於此而補虛,則熱不可除。於此而清熱,則虛不能任。即一半補虛,一半清熱,終屬模糊,不得要領。然舍補虛清熱外,更無別法,當細察之。

白話文:

總括來說,(所有疾病)都離不開「陰虛」這兩個字。雖然外在的疾病已經痊癒,但是靠飲食藥物調理內在的症狀,也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我特別列出兩件事作為大綱,讓所有生病的人明白後續的治療方法。因為感染疾病後,人體的元氣已經虛弱,體內的邪熱也未退去。如果此時補虛,邪熱就不可能消除;如果此時清熱,虛弱就承受不住。即使同時補虛和清熱,也只能說是模棱兩可,無法掌握要領。然而除了補虛和清熱之外,別無他法,所以必須仔細觀察。

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如瘧痢後,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如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補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熱有二法,初病時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後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此說極透徹。)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

白話文:

補虛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補脾,另一種是補胃。例如瘧疾或痢疾後,食物不能消化吸收,應補脾。例如傷寒後,胃中津液消耗殆盡,新的津液尚未產生,應補胃。脾胃這兩種補法差別很大。

清熱的方法也有兩種:剛發病時的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除;大病後的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除。(這個說法非常透徹。)這兩種清熱法也差別很大。

人體的“天真之氣”,也就是元氣,完全依賴於胃的運化功能。

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雄按:千古名言,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而治感後之虛熱,如麥冬、生地、丹皮、人參、梨汁、竹瀝之屬,皆為合法。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虛熱,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義也。雄按:肺主一身之氣,而皮毛者,肺之合也。

白話文:

津液不足就是虛弱,補充津液就是補虛。(按:這是一句千古名言,所以使用滋補津液的藥物,結合甘寒瀉熱的藥物,來治療感受外邪後的虛熱,例如麥冬、生地、丹皮、人參、梨汁、竹瀝等,都是合理的搭配。仲景經常使用天水散來清虛熱,正是取用滑石、甘草一甘一寒的道理。按:肺主宰全身之氣,而皮毛是肺的合體。)

感症後,氣復而血虛,足腫者固有之,而餘熱不清,肺氣雍滯者則尤多也。又胃熱未清,則津液不復。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又耳閉宜清肺,與耳鳴宜滋陰者有間。)天水散以清虛熱,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義也。

白話文:

疾病癒合後,元氣恢復但氣血虛弱,出現水腫是常見的。而餘熱未消散,肺氣鬱結的情況則更加常見。還有一點是胃熱未清,就會導致津液無法恢復。經典上說:胃部不協調就會無法安穩入睡。還有耳鳴需要滋陰,和耳鳴需要清肺之間是有區別的。)天水散的作用是清虛熱,正是因為用了滑石的寒性,甘草的甘溫性質,一寒一甘的緣故。

設誤投參、耆、苓、術補脾之藥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至於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如五穀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液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於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於用肥甘之味以補之。目下雖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之充養完固,愈無出期矣。

白話文:

如果誤把參、耆、苓、術等補脾的藥當作補藥服用,豈不是會助長邪熱,反而有害嗎?至於飲食上的滋補,只要取其氣,不要貪圖其味,就像用五穀的氣來滋養身體,用五菜的氣來充實身體,每頓飯之間,就會感覺體液和汗水透出來,把身體裡積存的邪熱逐漸從毛孔排出,這有多麼舒服呀!人們都忽略了這個道理,急著用肥甘的味道來滋補身體。雖然一時精神煥發,健康強壯,但卻沒有想到油膩的食物會阻塞經絡,阻礙邪熱排出,時間久了,邪熱積聚在體內,就更加難以排出了。

前哲有鑑於此,寧食淡茹蔬,使體暫虛而熱易出,乃為貴耳。前醫藥中以浮腫屬脾,用苓、術為治,致餘熱糾纏不已。總由補虛清熱之旨未明,故詳及之。

白話文:

以前的醫者看到這個情況,寧可吃清淡的蔬菜,讓身體暫時虛弱一點,這樣熱氣容易散發出來,纔是重要的。以前的醫生認為浮腫是脾臟的問題,常常用茯苓、白朮來治療,導致體內的餘熱纏綿不絕。這都是因為補虛清熱的原則沒有弄清楚,所以詳細說明一下。

琇按:《寓意草》中,多有發前人所未發處。至於支離牽強處,亦復不少。如此案,謂感冒後以甘寒清熱,最得肯綮。然以補脾補胃立論,便爾模糊。雄按:脾胃分別論治,誠開萬古之群蒙也。葉天士深得力於此,而為靈胎、潤安所折服者。但當云,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

白話文:

琇按:在《寓意草》這本書中,有很多見解是前人所未發現的。但也有很多牽強附會的地方。就像這個案例,認為感冒後用清熱涼性的藥物,最能對症。但是,它提的補脾胃論點,就顯得模棱兩可了。

雄按:將脾胃分別論治,確實是一種劃時代的創見。葉天士深得其法,因此令靈胎、潤安這些名醫折服。但是,應該這樣說,氣虛的人就補氣,血虛的人就補血。

凡瘧痢後,飲食不運多氣虛,宜氣分藥,如參、耆、苓之類;凡感症後,津液不充多血虛,宜地、冬、梨、竹之屬。以感症多餘熱未清也。何等明快,然猶未免於偏。又魏氏痢後瘧後之論,亦頗精確。常見痢以下多而亡陰,瘧以汗多而耗液,飲食難運,多由相火盛,真氣衰,非大劑二冬二地投之,多見纏綿不已也。至其論面足浮腫,臥寐不寧,尤屬隔靴搔癢。

白話文:

凡是瘧疾或痢疾之後,消化不良且多氣虛,應服用補氣藥,例如人參、黃耆、茯苓等;凡是中暑後,體液不足多血虛,應服用生地黃、冬蟲夏草、梨、竹茹之類的藥物。這是因為中暑後大多餘熱未清。這樣理解很明確,但仍有偏頗。魏氏關於痢疾後和瘧疾後的論述也比較精確。常見痢疾後多亡陰,瘧疾多出汗耗液,飲食難運,大多是由於相火旺盛,真氣衰弱,如果不大量服用生地黃和麥冬等藥物,常常會纏綿不愈。至於魏氏關於面部和足部浮腫,臥寐不安的論述,更是隔靴搔癢。

陸養愚治凌比部藻泉,暑月榮歸,煩勞過度,夜間頭痛如破,內熱如火,不寐汗多,小水短赤,舌上黃苔,右脅脹痛。有謂頭痛身熱宜散者,有謂煩勞之後宜補者。診之,見其身熱喘急,語言間氣乏不足以息,脈浮數,按之不甚有力,曰:此熱傷元氣也。乃以河間桂苓甘露飲加人參一錢,服之片時,汗止熱減,喘定能言。

白話文:

陸養愚治理凌比部的疾病。夏天榮耀歸來後,過於勞累,晚上頭痛欲裂,體內燥熱似火,徹夜難眠、大汗淋漓,小便量少顏色赤紅,舌頭上覆蓋著黃色苔垢,右脅脹痛。有人認為頭痛發燒應該疏散風熱,也有人認為過度勞累後應該滋補。陸養愚診斷後,發現他發燒氣喘,說話時氣不足以喘息,脈象浮數,按壓後力度不大,於是說:這是熱邪損傷了元氣。於是開了河間桂苓甘露飲,並加入一錢人參。服藥後不久,出汗停止、體溫下降,喘息平定,可以說話了。

再與一劑,昏倦思睡。次早脈浮桉已平,沉按弦而有力。此浮熱已除,內熱未盡,故脅腹尚微痛也,與當歸龍蒼丸一錢五分,空腹服之。至下午進粥,逾時便通而色黑,痛即減。後以參麥散調理而安。

白話文:

再服用一帖藥後,昏睡欲睡。第二天早上,脈象浮動,按壓時已經恢復平緩,沉按弦脈有力。這表明表面的熱邪已經去除,但體內的熱邪尚未完全消除,因此兩側腹部仍然有些微痛。再服用當歸龍牡丸一錢五分,空腹服用。下午進粥,不久後排便,便便顏色發黑,疼痛隨之減輕。後來,服用參麥散調理,身體纔得到康復。

陸肖愚治史洞庭室,四月間,患頭痛發熱,脈洪數見於氣口,用清解藥二劑,大約柴、葛、梔、芩之類。一醫謂頭痛身熱,乃太陽症,而遽用柴、葛,不引邪入陽明少陽乎。汗未得而遽用梔、芩寒涼之品,表邪何由而解,不將傳裡乎。(以正傷寒論,未嘗不是。)用大青龍湯二劑,病家止服一劑,夜間遍身如煆,口渴咽乾,已有譫語矣。

白話文:

陸肖愚在史洞庭館中求醫,四月患頭痛發熱,脈象洪數,出現在「氣口」,(陸肖愚)用了清熱解毒的藥方兩劑,大概用的是柴胡、葛根、梔子、黃芩之類的藥。有一位醫生說:頭痛發熱,是太陽病的症狀,(陸肖愚)卻突然用了柴胡、葛根,不把邪氣引到陽明、少陽嗎?病還沒出汗就用寒涼的梔子、黃芩,表面的邪氣怎麼會解除,不會傳到裡頭嗎?(根據《傷寒論》,這樣做不是不可以。)(陸肖愚)又用了大青龍湯兩劑,病人只服了一劑,當晚全身就像被灼燒一樣,口渴咽乾,已經出現譫語了。

明日又以為非傷寒,乃痛風也,(觀前說,其人亦頗閱書,而臨症則鹵莽不堪,殆福薄而氣浮歟,抑識淺而意易移歟。)用羌活獨活、首烏、牛膝等,二劑,乃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再求診,乃令數婦人縶之,謂洞庭曰:此陽症也,擾之益劇,當以言寬諭之。

白話文:

第二天,他(醫師)又認為不是傷寒,而是痛風。(從前面說法來看,這個人也讀過不少書,但看病的時候卻粗心大意,難道是因為福氣淺薄、心浮氣躁,還是因為見識淺薄、容易改變主意?)於是使用羌活、獨活、首烏、牛膝等藥物,服了兩劑藥,他就登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四處奔跑,還出口大罵不避親疏。再次求診,他就命令幾個婦人把他綁起來,對洞庭說:這是陽症,如果讓他亂動會加劇病情,應該用言語寬慰他。

果如言而止。因先用糖水法灌之,勢便緩。隨以白虎加元明粉、芩、連、蔞仁、犀角,數劑而罵詈止。時或妄言,知大便久不去也,以潤字丸三錢投之,夜出燥矢約二十枚。然譫語猶未全止,仍進前湯,又以丸藥二錢投之,出燥矢數枚,溏便少許。又三日方思粥飲,以清氣養榮湯調理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按照囑咐停止說話,由於一開始使用了糖水灌服的方法,病情便有所緩解。隨即使用白虎湯加入元明粉、黃芩、黃連、蔞仁、犀角,服用數劑後罵人的行為得以停止。有時患者會胡言亂語,這表明大便長時間沒有排出,於是給予潤字丸三錢,晚上排出了大約二十枚燥屎。但譫語仍然沒有完全消失,繼續給予之前所用湯藥,再以丸藥二錢服下,排出了幾枚燥屎,以及少量溏便。又過了三天,患者才開始考慮進食粥水,使用清氣養榮湯調理身體。

呂東莊治吳華崖館童,夏月隨役湖上,感熱症,下痢膿血,身如燔炭。(因是熱症,否則下痢身熱,為不治矣。)曰:此陽明病也,不當作痢治,視其舌必黑而燥,夜必譫語。果如所言。診之則脈已散亂,忽有忽無,狀類鰕遊,不可治也。吳強之,不得已,用熟地一兩,生地、麥冬、當歸、白芍、甘草、枸杞佐之。

白話文:

呂東莊治療仕途失意、客居吳華崖館的童先生。盛夏時節,童先生隨呂東莊出行到湖上,感染熱症,出現劇烈腹痛、腹瀉膿血的症狀,全身發熱像炭火一樣灼熱難耐。(這種發熱肚瀉的症狀,若不是由熱症引起的,那就無藥可治了。)呂東莊說:這種病是陽明熱症,不應該當作痢疾治療。如果真的是痢疾,那麼患者的舌頭必定是又黑又乾燥,而且在晚上必定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結果完全符合呂東莊的預測。呂東莊診脈後發現童先生的脈象已經十分混亂,忽有時有時無,狀如遊絲一樣弱小,這種情況通常是無藥可治的。吳華崖見狀,不情願地依據呂東莊的方子,使用熟地黃一兩、生地黃、麥冬、當歸、白芍、甘草、枸杞等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戒曰:汗至乃活。夜來熱不減,譫語益狂悖,但血痢不下耳。服藥後,見微汗,少頃即止。診之,脈已接續分明,洪數鼓指,曰:今生矣。仍前方,去生地,加棗仁、山藥、丹皮、山萸,(加減無當甚。)連服六帖。其家以昏熱甚,每日求更方。令姑忍,定以活人還汝。再診,脈始斂而圓,乃曰:今當為汝去之。

白話文:

醫戒上說:出汗才意味著生機。昨天夜裡,病人持續發燒,胡言亂語更加狂妄,但是沒有拉血痢。吃了藥後,病人微微出汗,過一會兒就停了。診脈後,脈象已經連續分明,又快又有力。我說:「這個病人現在會活下來了。」仍然用上一次的藥方,去掉生地,加上棗仁、山藥、丹皮、山萸(加減不甚恰當)。病人連續服用了六帖藥。他的家人因為他持續昏熱,每天都提出要求換藥方。我讓他們忍耐,並肯定地說:「只要堅持服藥,我定能治好他。」再次診脈,脈象開始收斂而圓潤。我說:「現在我該讓你們把病人接回去了。」

四順清涼飲,加熟地一兩,大黃五錢,下黑矢數十枚,諸症頓愈。越二日薄暮,忽復狂譫發熱,喘急口渴,此欲回陽作汗也,與白朮一兩,黃耆一兩,乾薑三錢,甘草一錢,歸、芍各三錢。盡劑,汗如注,酣臥至曉,病霍然而愈。

白話文:

熟褚,藥簡稿、搐淩拂,傷寒,嗽,去,呼

琇按:先補而下,再補而汗,治法固善。然此症在初時數劑,能與天水瀉心並行,定不致如許決張。

楊乘六族弟患熱症,六七日不解,口渴便秘,發狂逾牆上屋,赤身馳驟,譫妄罵詈,不避親疏,覆蓋盡去,不欲近衣,如是者五日矣。時楊以歲試自苕上歸,尚未抵岸。病人曰:救人星至矣。問是誰?曰:云峰大兄回來也。頃之,楊果至,家人咸以為奇。視之良久,見其面若無神,兩目瞪視,其言動甚壯勁有力。

白話文:

症狀是因為胃中熱氣太盛,熱氣往上攻擊心臟,導致心臟發熱,所以神智昏迷並且胡言亂語。如果不是這種原因,為什麼會出現口乾便祕、白虎湯等涼性藥物可以緩解的症狀呢?再診斷脈象,發現脈搏大而無力,按壓時感覺很空虛。檢查舌頭,發現舌頭表面黃色,舌苔黑色,舌頭濕潤不乾燥。由此可知,病症的根源在於體內陰氣過盛,逼迫陽氣外泄。雖然病人看起來力氣很大,但實際上是表面的熱像,而內在其實是虛寒的。因為陽氣嚴重受損,導致神智不守,元神飄忽,所以會提前感覺到有人來,這一點先於病人的意識。

意以胃中熱甚,上乘於心,心為熱冒,故神昏而狂妄耳。不然,何口渴便秘,白虎涼膈等症悉具耶?及診其脈,豁大無倫,重按則空。驗其舌,黃上加黑,而滋潤不燥。乃知其症由陰盛於內,逼陽於外。雖壯勁有力,乃外假熱而內真寒也。其陽氣大虧,神不守舍,元神飛越,故先遇人於未至之前。

遂以養榮湯加附子、倍棗仁、五味、白芍,濃煎與之。一劑狂妄悉除,神疲力倦,熟睡周時方寤,渴止食進而便通矣。繼用補中益氣加白芍、五味而痊。

白話文:

於是使用養榮湯,加入附子、加倍棗仁、五味子、白芍,濃濃地煎煮後服用。一劑藥下去,狂妄症狀全部消失,精神萎靡、疲倦不堪,昏睡了整整一個週天才醒來,口渴消失,能吃東西,而且排便也正常了。接著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芍、五味子,病情痊癒。

琇按:傷寒門張令韶治一婦,譫妄發狂,以聲重且長,斷為實熱,下之而愈。此案亦壯勁有力,斷為虛寒,補之而愈。第張案則脈伏全無,為熱厥也。此則脈空豁無倫,為陽越也。故臨症者,尤不可執一端以為準的也。

白話文:

古醫書上說:傷寒科名醫張令韶曾經醫治一位婦女,她神志不清、發狂,聲音嘶啞而持久。張令韶診斷為實熱證,給她瀉下,病人就康復了。

另一個案例:一名男子陽氣衰微,身體虛寒,脈象無力。但醫生診斷為實熱證,給他補藥,他也康復了。

張令韶的案例中,病人脈象微弱全無,這是熱厥(陽氣暴盛)的表現。而另一個案例中,病人的脈象空洞無力,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

所以,在臨牀診斷中,不能只依據單一證象來判斷病情,以免誤判。

朱湘波母,病熱症,痰盛喘急,煩躁口渴,喉中如煙火上攻,兩唇焦裂,足心如烙,小便頻數。董安於擬用十全大補,煎送八味丸。朱以時方盛暑,又系火症,不敢服,招楊商之。切其脈洪大而數無倫,按之虛軟,面色遊紅,舌上生刺,且斂束如荔枝,曰:此腎虛,火不歸經,脈從而病反者也。當舍時舍症,從脈以治之,方用八味飲合生脈散,倍加參、地、附子。

白話文:

朱湘波的母親患有熱症,痰液過多導致呼吸急促,煩躁口渴,喉嚨有煙火上衝的感覺,嘴脣乾裂,腳心發熱,小便頻繁。董安於打算使用十全大補湯,並搭配八味丸服用。但是,朱湘波認為當時正值盛夏,而且母親的症狀是火症,不敢服用這些藥物,於是請來了楊商之。楊商之把脈後發現母親的脈象洪大而跳動頻率混亂,按壓下去卻感覺虛軟,面色發紅,舌頭上有刺狀物,且收縮皺起像荔枝,便說:這說明腎氣虛弱,火氣無法歸於筋脈,脈象因此而表現出異常。應該暫時不考慮季節和症狀,根據脈象來治療。於是使用了八味飲和生脈散,並加倍了人參、地黃和附子的用量。

朱見方論與董合,乃出所擬方示揚。楊曰:天熱,症熱,非有灼見,何敢用此?無庸疑也。乃濃煎,探冷與飲而愈。

白話文:

朱見方和董合討論,於是拿出來自己構思好的藥方給楊看。楊說:天氣熱,病症也熱,沒有特殊見解,怎麼敢用這樣的藥方?沒有必要懷疑。於是濃濃地煎藥,趁冷讓病人服用,病人就痊癒了。

李氏婦年六十餘,患熱症,胸痛悶,神昏沉,氣粗便秘,發散消導增甚。脈之滑數,重按有力,面色壅熱通紅,滿舌黃苔,中間焦黑。此食滯中宮,賁門壅塞,太陰之氣阻而不運,陽明之氣抑而不伸,鬱而為火也。以大劑疏肝益腎湯,倍熟地與之。當晚下黑矢數十塊,諸症大減。

白話文:

李氏婦人年過六十,患有發熱的症狀,胸口疼痛、胸悶、精神昏沉、呼吸粗重、便祕,發散和消導的藥物治療後症狀加重。把脈時發現脈象滑數,用力按壓後脈搏有力,面色紅潤,舌頭上滿是黃苔,中間部位焦黑。這是因為食物停留在中焦(胃部),賁門(食道和胃的連接處)阻塞,太陰(脾)之氣運轉不暢,陽明(胃)之氣被抑制不能伸展,鬱結化火所致。使用大劑量的疏肝益腎湯,並加倍使用熟地黃。當晚拉出數十塊黑便,各種症狀明顯減輕。

次日再診,脈見浮洪,舌上焦燥黃苔盡脫,而其色反黑如炭。問曰:症減而舌反黑,何也?曰:曏者食滯便秘,上下竅不通,火悶不舒,其焰不能上達,今與以純陰之劑,使便得通,則壅塞之火,隨便泄去。而餘火未盡者,復炎而上行,故舌反黑耳。前方加棗仁、當歸、山梔,以滋水清肝。

白話文:

第二天再次診脈,脈象浮腫有力,舌苔焦黑乾燥且脫落,但顏色變黑如炭。問道:症狀減輕了,但舌頭卻變黑了,為什麼?答道:先前因為飲食滯留而便祕,上下不通,火氣鬱結不發散,熱氣無法上達。現在用了純陰的藥物,使大便得以暢通,那麼鬱結的火氣就會隨著大便排出。而殘留的火氣尚未完全消散,又往上發作,所以舌頭才會變黑。之前的藥方再加入棗仁、當歸、山梔,以滋養肝血,清肝降火。

舌黑退,再以生金滋水,及六君子加當歸、白芍,全愈。

朱氏媼患熱證,痞悶,眼赤羞明,遍身瘡腫,大便燥結,小水痛澀,聞聲則惕然而驚。醫與解毒清火導赤,十餘劑,火益甚,不食不眠。脈之,浮分鼓指,沉則緩大,兩關洪軟而遲,知其外症悉假火也。與參附養榮湯,不敢服。楊曰:此症本為憂慮所傷,致三陰虧損,又為寒涼所迫,致虛火遊行。

白話文:

朱氏老婦患有熱性疾病,胸悶氣脹,眼睛發紅畏光,全身潰瘍腫脹,大便乾結,小便疼痛不通暢,聽到聲音就會驚醒。醫師給她開瞭解毒清火和化瘀的藥,服用了十幾劑後,火氣反而更旺盛,而且食不下嚥睡不著。把脈後發現,浮脈分而鼓指,沉脈緩和大,兩關洪軟而遲緩,知道她的外在症狀都是假熱。於是給她開了參附養榮湯,但她不敢服用。楊某說:這種病主要是因為憂慮傷心,導致三陰虧損,再加上寒涼藥物的刺激,導致虛火遊走。

衝於上則兩目赤澀,流於下則二便艱難,乘於外則遍身瘡腫,寒於中則胸膈痞悶。故其標則似實熱,其本則甚虛寒也。若果系實熱,何以聞響則驚,寒涼頻進,而反甚耶?藥下咽即臥,至五更,大叫餓甚。自寅及巳,連進粥三次,大便潤而小水長,諸症悉退。原方去附子,十餘劑全瘳。

白話文:

如果邪氣上衝頭部,則會出現雙目赤紅疼痛,流淚;如果邪氣下泄,則會排便、排尿困難;如果邪氣停留於體表,則會出現全身瘡腫;如果寒邪內侵,則會胸悶氣滯。

因此,此病症狀看起來像是實熱證,但其實本質上是虛寒證。如果真的是實熱證,為什麼患者會聽到聲音就驚嚇,虛寒症狀時常加重呢?

患者服藥後立即就寢,到了五更天,突然大聲喊著很餓。從寅時(早上3-5點)到巳時(早上9-11點),患者連續進食粥三次,大便變軟,小便增多,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原先的藥方中去掉了附子,服用十幾劑後,患者的病情完全康復。

張飛疇治一婦人,寡居,五月間,忽壯熱,多汗煩渴,耳聾脅痛。醫用柴葛桂枝等劑,其熱彌甚,汗出不止,胸滿昏沉,時時噫氣。診之,右脈數大,左脈少神,舌苔微黑,此伏氣自少陽發出,故耳聾脅痛。法當用白虎清解,反行發表,升越其邪,是以熱渴轉甚。汗出多,故左脈無神;胃液耗,故昏悶胸滿。

白話文:

張飛疇治療一位寡婦,在五月間突然發燒,大量出汗,煩渴,耳聾,肋部疼痛。醫生使用了柴葛桂枝等藥劑,結果發燒更加嚴重,出汗不止,胸悶昏沉,時不時嘆氣。醫生診斷後發現,右脈搏快速有力,左脈搏虛弱,舌苔略黑,這是因為伏氣從少陽經發作,所以導致耳聾和肋痛。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白虎湯清熱解毒,但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發表藥,結果使邪氣上揚,發燒和口渴更加嚴重。出汗過多導致左脈虛弱;胃液消耗過多導致昏悶和胸悶。

其噫氣者,平素多郁之故。今元氣已虛,伏邪未解,與涼膈去硝、黃,易栝蔞根、丹皮、竹葉。一服,熱減得睡。但汗不止,倦難轉側,或時欲嘔,此虛也,以生脈加棗仁、茯神、白芍,扶元斂陰。兼進飲粥,以扶胃氣。渴止汗斂,而脈轉虛微欲絕,此正氣得補,而虛火漸息之真脈也。

白話文:

嘆氣的人,通常是因為平日情緒鬱悶。現在元氣已經虛弱,邪氣尚未解除,可以將大黃和硝石換成栝蔞根、丹皮、竹葉。服用一劑,熱意減少後就能入睡。但是出汗不止,而且翻身很困難,偶爾想嘔吐,這是因為虛弱,可以加入生脈飲中的大棗仁、茯神、白芍,來幫助元氣和收斂陰氣。同時進食粥,可以幫助胃氣。口渴停止,出汗斂住,脈搏變得虛弱細微,這是因為正氣得到補充,虛火逐漸平息,脈搏恢復正常的樣子。

復與四君歸地而痊。

柴嶼青治陳勾山輿人梁大患疹,身熱譫語,口渴遺尿。服藥增劇,求治。兩脈沉伏,意其疹尚未透,擬用消毒飲子。不信,勢已瀕危,復求診,脈尚如故,探其舌,燥裂生刺,且面垢唇焦,始信為伏暑(即伏氣也,發於陽明,故現以上諸症。)實熱之症。急投白虎湯二劑,病解而脈始洪矣。故臨症者,脈既難憑,尤當察其舌也。

白話文:

柴嶼青醫生治療陳勾山裡的一位患者梁大,他患有熱疹,症狀有身熱、胡言亂語、口渴、遺尿。服用其他藥物後病情加重,於是來求診。柴醫生把脈發現脈象沉伏,判斷疹子尚未透發,建議使用消毒飲子。患者不相信,病情已經瀕臨危險,再次求診,脈象仍然如前,柴醫生接著檢查患者的舌頭,發現舌頭乾燥、裂紋、生刺,且面部有垢、脣部焦黑,這時才相信患者所患的是伏暑(又稱伏氣,發於陽明經,因此出現上述症狀),實熱之症。柴醫生緊急給患者服用白虎湯兩劑,患者的病情得到緩解,脈象也開始變得洪大。因此,在臨牀診斷中,脈象難以依賴,更應當觀察患者的舌頭。

王節齋常治一僕人,病熱口渴,唇乾譫語。診其脈,細而遲,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當歸、白芍、熟附子。進一服,熱愈甚,狂言狂走。或曰:附子差矣。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服,遂汗出而熱退,脈還四至矣。

白話文:

王節齋曾經治療一名僕人,病人感到發熱口渴,嘴脣乾裂,胡言亂語。他診脈後發現脈象細而遲,給他開了四君子湯,並添加了黃耆、當歸、白芍和熟附子。病人服用一劑後,病情反而加重,開始說胡話,亂跑亂跳。有人說:附子用錯了。王節齋再次診脈,脈象如前,他仍然增加了附子的用量,病人服用了一大劑後,就出汗了,發熱的症狀也隨之退去,脈象也恢復了正常。

陳三農治一人,身大熱,兩目出火,口舌乾燥,手足欲以水浸,狂詈不避親疏,脈豁大,服黃連解毒湯益甚。此心之脾胃病,而心氣耗散故耳。遂用炒黑乾薑一兩,人參三錢,白朮一錢。不用甘草者,恐生者瀉心氣,炙者緩中,致脾胃中火邪不得發散也。三味煎服,不逾時引被自蓋,戰汗出而愈。夫乾薑微炒溫中,炒黑涼腎止瀉。

白話文:

陳三農治療了一個病人,症狀是全身發熱,雙眼發紅、口乾舌燥,手腳燙得要放在水裡泡,狂言亂語而不分親疏。脈象浮大,服用黃連解毒湯後症狀加重。

這是因為心脾虛弱,心氣耗散所致。於是用炒黑乾薑一兩、人參三錢、白朮一錢。不用甘草,是因為生甘草會瀉心氣,炙甘草會緩中,導致脾胃中的火邪無法發散。

三味藥煎服後,不久病人便自行蓋上被子,全身發汗後痊癒。乾薑微炒可以溫中,炒黑則可以涼腎止瀉。

張路玉治童姓者,伏氣發於盛暑。診時大發躁擾,脈皆洪盛而躁。其婦云大渴,索水二日,不敢與飲,故發狂亂。因令速與,連進二盞稍寧。少頃復索,又與一大盞。放盞,通身大汗,安睡熱除,不煩湯藥而愈。同時有西客二人,亦患此症,皆與水而安。

白話文:

張路玉醫生曾醫治一位姓童的兒童,在盛夏時分,體內陽氣過盛。

把脈時,發現他的脈象強盛且急促。病人的太太說,他已經好幾天非常口渴,不斷要喝水,一旦給他水喝,他便會發狂亂吼。

於是,醫生立刻叫人送水給他,連續給他喝了兩杯後,他的情況才稍微好轉。過了一會兒,他再次要喝水,醫生又給他喝了一大碗。

等到放開碗杯後,他整個人都流了很多汗,並且安穩地睡著了。體內的燥熱感也隨之消除,不用再吃藥打針,他的病就痊癒了。

醫生還曾經治好過一位來自西方的外國患者,症狀和他一樣。給他喝了水後,病況也得到了緩解。

薛立齋治一男子,盛暑發熱,胸背作痛,飲湯自汗。用發表之藥,神憒譫語,大便不實,吐痰甚多。用十全大補一劑,頓退。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而愈。

白話文:

薛立齋醫治一名男子,在天氣炎熱時發燒,胸部和背部疼痛,喝湯後自發出汗。用瞭解表藥物後,精神恍惚說胡話,大便不成形,咳出很多痰。改用包含十種中藥材的十足大補湯劑,症狀立即改善。接著使用補中益氣湯劑加上炮製後的薑,服用兩劑後痊癒。

王肯堂治余云衢太史,形氣充壯,飲啖兼入。辛卯夏六月,患熱病,肢體不甚熱,時或揚手擲足,如躁擾狀,昏憒不知人事,時發一二語,不了了,而非譫語也。脈微細如欲絕。有謂是陰症宜溫者,有謂當下者。時座師陸葵日先生,與曾植齋、馮琢庵二太史,皆取決於王。王謂:是陽病見陰脈,法在不治。

白話文:

王肯堂治療餘雲衢太史,他身體強壯,能吃能喝。辛卯年夏季六月,他得了熱病,四肢並不是很熱,偶爾會揮手跺腳,像躁動不安的樣子,渾渾噩噩沒有意識,有時會說一兩句話,含糊不清,但又不是胡言亂語。脈象微弱細小,幾乎要斷了。有人說是陰症,應該溫補;有人說是應當瀉熱。當時在座的師傅陸奎日先生,以及曾植齋、馮琢庵兩位太史,都拿不定主意,請王肯堂決斷。王肯堂說:這是陽病表現出陰脈,治療方法是不用治療。

然素稟如此,又值酷暑外熾,過啖酒醴肉炙,宜狂熱如焚,不大便七日矣,姑以大柴胡湯下之。時用熟大黃二錢,而太醫王雷庵力爭,以為太少,不若用大承氣。王曰:如此脈症,豈宜峻下?待大柴胡不應,而後用調胃承氣。再不應,後用小承氣以及大承氣未晚也。服藥,大便即行,脈已出,手足溫矣。

白話文:

患者本來體質就偏熱,加上正值酷暑難耐,又過量飲酒吃肉,理應會出現狂躁發熱的症狀,且七天未排便。因此,我打算用大柴胡湯來幫他通便。當時,我使用兩錢的熟大黃,而太醫王雷庵卻大力反對,認為劑量太少,不如直接用大承氣湯。王雷庵說:根據目前的脈象和症狀,怎麼適合使用峻猛的瀉下藥呢?應該先等待大柴胡湯發揮作用,如果無效,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再無效,之後再用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也不遲。服用藥物後,患者立即排便,脈象恢復正常,手腳也變溫暖了。

乃謂雷庵曰:設用大承氣,寧免噬臍之悔哉。繼以黃連解毒數劑而平。七月初,遂與陸先生同典試南京,不復發矣。明年,王請告歸里,偶得劉河間《傷寒直格論》讀之,中有云:蓄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極熱蓄甚,而脈道不利,致脈沉細欲絕。俗未明造化之理,反謂傳為寒極陰毒者。

白話文:

雷庵對他說:「如果使用大承氣湯,恐怕到時候會後悔得咬自己的肚臍吧。」接著用黃連解毒劑治療數次後,就痊癒了。七月初,便和陸先生一起到南京參加考試,病情也沒有復發。第二年,王告假返鄉,偶然讀到劉河間的《傷寒直格論》,其中寫道:如果內熱蓄積嚴重,脈搏就會又快又急,因為極端的熱會積蓄起來,導致脈絡不通暢,所以會出現脈搏又細又弱、將要停止的現象。一般人都不懂這個造化的道理,反而認為這是因為寒邪過重和極具毒性導致的。

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症候者,或兩感熱甚者,通宜解毒,加大承氣湯下之。下後熱少退而未愈者,黃連解毒湯調之。或微熱未除者,涼膈散調之。或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者,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蓋陽氣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漸以宣散,則心胸再暖,脈漸以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是熱邪過盛,立刻出現症狀,或者兩股熱邪過盛,都應該採用解毒的方法,用大承氣湯來瀉下熱邪。瀉下後,熱邪稍退但未痊癒的,用黃連解毒湯調理。或者還有輕微發熱的,用涼膈散調理。或者因為沒有及時瀉下熱邪,導致身體發冷、脈搏微弱,昏迷瀕死,如果此時急於瀉下,會使殘餘的陰氣突然耗竭而死亡,這是因為陽氣耗盡所致。不瀉下也會死亡,應當使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滋養陰氣以抑制陽氣,積聚的熱邪逐漸散去,那麼心胸會重新溫暖,脈搏也會逐漸恢復。

然後撫卷而嘆曰:古人先得我心矣。余太史所患,正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欲絕也。下與不下,大下與微下,死生在呼吸間不容髮。嗚呼!可不慎哉。宜表而出之,以為世鑑。

白話文:

看完這些古籍,我不禁感嘆:古人真是與我心有慼慼焉。我太史的病情,恰恰是下熱極盛,導致身體發冷、脈搏微弱,昏迷瀕死。下瀉與不下瀉,大下瀉與微下瀉,生死之差,就在一念之間,稍有不慎,便會命喪黃泉。因此,我將這些經驗記錄下來,作為後世鑑戒,不可不慎啊!

原文注釋:

  • 撫卷而嘆:翻閱書卷,感觸良多。
  • 古人先得我心矣:古人的見解與我的心意不謀而合。
  • 餘太史:作者自己的稱呼,表示自己太史的身份。
  • 失下熱極:下焦積熱過盛,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症狀。
  • 身冷脈微:身體寒冷、脈搏微弱,危及生命。
  • 昏冒欲絕:昏迷不醒,生命垂危。
  • 下與不下:是否使用瀉下法治療。
  • 大下與微下:瀉下法的力度不同。
  • 宜表而出之: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供後人借鑑。

馬元儀治馮太史,因客邸無聊,挾妓為樂。值內虛之際,又苦暑熱,因而晝夜發熱,煩渴引飲,焦躁不寧。脈之,細數而急,尺帶弦,神氣不清。此房勞過度,真陰受虧,陽往乘之也。且煩渴身熱,神昏,火邪內擾,外淫已極。當此盛夏,火炎土燥,垂絕之陰,其足以供燔灼者幾何?若不急救其陰,大事去矣。

白話文:

以兩錢生首烏為主要藥材,用來拯救肝腎的陰血,再輔以黃連、知母、柴胡、黃芩、枳殼、半夏曲、橘紅、杏仁等化痰的藥材,吃了一劑後神清氣爽,再吃一劑後大便通暢,而且發熱的情況減輕了一大半。接著再服用人參、制首烏、鱉甲、丹皮、白芍、甘草等調和陰陽的藥物,發熱的情況就完全退去了。最後再服用人參逍遙散來調理。

用生首烏二兩為君,以救肝腎之陰,佐以黃連、知母、柴胡、黃芩枳殼半夏曲橘紅杏仁化痰之品。一劑而神氣清,再劑而大便解,熱減大半。再與人參、制首烏、鱉甲、丹皮、白芍、甘草調和陰陽之劑而熱退。又以人參逍遙散而安。

張意田治甬江焦姓人,七月間,患壯熱舌赤,少腹滿悶,小便自利,目赤發狂,已三十餘日。初服解散,繼則攻下,俱得微汗,而病終不解。診之,脈至沉微,重按疾急。夫表症仍在,脈反沉微者,邪陷入於陰也。重按急疾者,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轉疾,並乃狂矣。此隨經瘀血,結於少陰也,宜服抵當湯

白話文:

張意田醫師治療甬江地區姓焦的病人。七月間,病人患有高燒、舌頭發紅,小腹悶脹,小便自利,眼睛發紅,發狂症狀,持續了三十多天。一開始服用瞭解表散熱的藥物,接著用瀉下的藥物攻下,都有出微汗的現象,但症狀終究未見好轉。診脈後發現,脈搏跳動微弱且深沉,壓重後脈搏跳動急促。如果表症仍然存在,脈搏卻出現沉微的現象,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陰分。壓重後脈搏跳動急促,說明陰分不勝陽氣,導致脈搏流動快速,因此才會出現發狂的症狀。這是因為瘀血隨著經絡運行,凝聚在少陰經,治療時應服用抵當湯。

乃自為制虻蟲水蛭,加桃仁、大黃煎服。服後下血無算,隨用熟地一味,搗爛煎汁,時時飲之,以救陰液。候其通暢,用人參、附子、炙草,漸漸服之,以固真元。共服熟地二斤余,人參半斤,附子四兩,漸得平復。

白話文:

我自行製作了虻蟲、水蛭和桃仁、大黃的藥湯。服用了這些藥物後,腹瀉得很厲害,於是馬上服用熟地黃,搗碎後煎成汁液,不時飲用以補充陰液。等到腹瀉通暢後,漸漸服用人參、附子、炙甘草,以固護元氣。前後一共服用了兩斤多熟地黃、半斤人參、四兩附子,才逐漸恢復健康。

施笠澤治孝廉唐後坡長公,病寒熱面赤,頭齒大痛。診之,脈洪而數,此熱症也,當用白虎湯。每劑石膏一兩,一劑而頭痛齒痛俱已,寒熱亦除。但脈尚搏指,曰:須仍前再進一劑,不然兩日後定發斑矣。乃疑而謀之專科,曰:是何斗膽也,石膏豈堪重劑乎?置不服。半月後復求治,云:兩日後果發斑,斑十日不退,退後猶灼熱。

白話文:

中醫施笠澤為唐後坡長子看病,他患有寒熱頭疼牙痛。施笠澤診斷後,發現脈搏強而快,判斷為熱症,應服用白虎湯。每劑石膏一兩,第一劑下去,頭痛牙痛就消除了,寒熱也退了。但脈搏仍然跳動,施笠澤說:「還需要再服用一劑,否則兩天后一定發斑。」施笠澤的診斷讓其他專家很懷疑,他們說:「石膏怎麼能重劑服用呢?」病人猶豫後沒有服用第二劑。半個月後,病人再次求醫,說兩天後果然發了斑,斑點十天未退,退後仍然灼熱。

曰:曲突徙薪,其有功乎。投柴苓芍藥湯,一劑而熱退。後用參、術調理而痊。

白話文:

古人云:彎曲煙囪、挪走柴薪,避免火災,是有功勞的。投服麻黃、甘草、芍藥組成的湯劑,一次就能退燒。之後再服用人蔘、白術調理身體,就能痊癒。

友人章深之,病心經熱,口燥唇乾,百藥不效。有教以犀角磨服者。如其言,飲兩碗許,症頓除。(《遊宦紀聞》宋·張世楠。)

白話文:

我的朋友章深之,患有心經熱症狀,口乾脣燥,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有人建議他服用研磨過的犀牛角。他照做了,喝了兩碗後,症狀立馬消失了。(《遊宦紀聞》宋·張世楠。)

魏玉璜治表侄凌二官,年二十餘。丙子患熱症初愈,醫即與四君、乾薑、巴戟諸氣分溫補藥,久之益覺憔瘦,狀若顛狂,當食而怒,則齧盞折筋,不可遏抑。所服丸藥,則人參養榮也。沉綿年許。其母問予,予曰:此餘症未清,遽投溫補所致。與甘露飲方,令服十餘劑,遂痊。

白話文:

魏玉璜醫治他的表侄凌二官,當時他二十多歲。丙子年得了熱症後剛痊癒,醫生立馬給了他四君、乾薑、巴戟等溫補氣分的藥物,服用久後覺得越來越消瘦,表現得像瘋狂了一樣,該吃飯的時候生氣,咬碎杯子,折斷筷子,無法抑制。所服用的藥丸,是人參養榮丸。病情拖延了一年多。他母親問我,我說:這是餘下的病症沒有清乾淨,倉促服用溫補藥物導致的。給了甘露飲方,讓他服用了十幾劑,最終痊癒。

甲申夏,復患熱症,嘔惡不眠,至七日,擬用白虎湯。以先日服犀角地黃而吐,疑為寒,不敢服。延一盧姓醫至,診其脈伏,按其腹痛,謂此疝症,非外感也。脈已全無,危險甚矣。姑與回陽,脈復乃佳。所用葫蘆巴吳茱萸肉桂、乾薑、木香、小茴香丁香青皮橘核等,約重三兩餘,令急煎服。蓋是日夜半當戰汗,故脈伏而厥痛,彼不審,以為寒症也,乃用此方。

白話文:

在甲申年的夏季,我又得了熱症,嘔吐、噁心和失眠。到了第七天,我打算用白虎湯治療。但是,因為前幾天服用犀角地黃湯時出現了嘔吐,我懷疑是受了寒,所以不敢服用白虎湯。後來,我請了一位姓盧的醫生來診治。他診斷我的脈搏微弱,按壓腹部有疼痛感,說是疝氣,不是外感。脈搏已經完全消失,情況非常危險。醫生暫時給了我一些補陽藥,我的脈搏才恢復正常。他使用的藥物包括葫蘆巴、吳茱萸、肉桂、乾薑、木香、小茴香、丁香、青皮和橘核等,大約有三兩多,讓我趕緊煎服。因為這一天晚上當值班時,我出了一些汗,所以脈搏微弱,並且出現了陰冷的疼痛。醫生沒有仔細檢查,誤以為是寒症,所以才開了這個方子。

黃昏服下,即躁擾煩渴,揚手擲足,譫語無倫,汗竟不出。蓋陰液為燥熱所劫,不能蒸發矣。侵晨再亟診,脈已出且洪數,而目大眥及年壽間皆迸出血珠,鼻煤唇焦,舌漸黑,小便全無。令以鮮地黃四兩,搗汁一茶杯與之,飲下即熟睡片時。醒仍躁擾,再與白虎湯,加鮮地黃二兩煎服,熱漸退,神漸清。

白話文:

傍晚服用藥物後,病人立即躁動不安、口渴難耐,手舞足蹈,胡言亂語,卻沒有出汗。這是因為陰液被燥熱劫奪,無法蒸發所致。第二天早上再次緊急診察,脈象已經浮出而且強而有力,眼睛充血,眼角和老年斑處都滲出血珠,鼻腔乾燥、嘴脣發黑,舌頭逐漸變黑,小便完全不通。於是讓病人服用鮮地黃四兩,搗汁成一茶杯,病人服用後立刻沉沉睡去。醒來後仍躁動不安,再服用白虎湯,並加入鮮地黃二兩煎服,體熱逐漸消退,神志逐漸清醒。

次日漸進粥,二白睛赤如鳩目,繼而口鼻大發瘡瘍。改與大劑甘露飲,二十餘日,始便黑糞甚夥,猶時時煩擾。服前方五十餘日,忽大汗,自頂至足汗極臭,自是全瘳。

白話文:

第二天開始慢慢進食稀粥,兩個眼白變得通紅如鴿子眼,接著嘴角和鼻子也長出了很多大瘡。改用大劑量的甘露飲,二十多天後,開始排出大量黑色的糞便,但還是時時感到煩躁。服用之前提到的方劑五十多天後,突然全身大汗,從頭到腳的汗水味道極臭,這之後才完全康復。

陸暗生曰:鼻者肺之竅,大腸者肺之府。童年攻苦,心氣有餘,心血必耗。血衰火旺,金受其刑,故上下結燥。用二冬滋金清火,以治其標。火燥有餘,元氣必不充足。脫肛出血,皆元氣不能統攝也,故用生地引人參,以培天一生氣之原,以治其本,否則必不免童勞之患矣。

白話文:

陸暗生說:鼻子是肺部的通道,大腸是肺部的倉庫。孩童時期學習過於刻苦,心氣旺盛,心血必定消耗。血氣衰弱,火氣旺盛,金屬受其刑剋,所以肺部和腸道都會乾結。用百合、麥冬滋養金氣,清熱降火,以治療表象。火燥過盛,元氣必定不足。脫肛出血,都是因為元氣不能約束所致,所以用生地黃引人參,來培補元氣的根源,以治療根本,否則必定會免不了年少勞損的毛病。

徐靈胎曰:世有奸醫,利人之財,取效於一時,不顧人之生死者,謂之劫劑。劫劑者,以重藥奪截邪氣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時即出,必漸消漸托而後盡焉。今欲一日見效,勢必用猛厲之藥,與邪相爭。或用峻補之藥,遏抑邪氣。藥猛厲則邪氣漸伏,而正亦傷。並進補則正氣驟發,而邪氣內陷。

白話文:

徐靈胎說:世上有些無良醫生,為了賺錢,不顧病人的生死,只求一時見效,這種做法叫做「劫劑」。

「劫劑」就是用強力的藥物壓制邪氣。邪氣進入人體後,並不會馬上消失,而是會逐漸消退。但有些人希望藥物能快速見效,就用猛烈之藥與邪氣對抗,或者用峻補之藥來抑制邪氣。

猛烈的藥物會讓邪氣暫時隱藏,但也會傷害正氣。而速補之藥會讓正氣突然強盛,把邪氣逼到體內。

一時似乎有效,及至藥力盡而邪復來,元氣已大壞矣。如病者身熱甚,不散其熱,而以沉寒之藥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之藥御之;瀉痢甚不去其積,而以收斂之藥塞之之類。此峻厲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劑參附,一時陽氣大旺,病必潛藏,自然神氣略定。越一二日元氣與邪相併,反助邪而肆其毒,為禍尤烈,此峻補之法也。

白話文:

雖然一開始可能有效,但一旦藥效過後,邪氣再次入侵,元氣已經受到嚴重損壞。例如:

  • 如果患者發高燒,而不散熱,反而用寒性藥物來抑制;
  • 如果腹痛嚴重,不找出原因,反而用溫熱芳香的藥物來治療;
  • 如果腹瀉嚴重,不去除積滯,反而用收斂的藥物來堵塞。

這些都是峻厲的治療方法。

如果邪氣盛,使用大量補氣藥物,如人參和附子,會導致陽氣過旺,病情可能暫時被抑制,症狀有所緩解。但幾天後,元氣和邪氣會同時增加,反而會滋長邪氣,使病情惡化,為禍更大。這種方法稱為峻補。

此等害人之術,奸醫以此欺人而騙財者,十之五。庸醫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為醫者不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內部流傳的一種叫做「青麟丸」的祕方:

內府秘授青麟丸方,用綿紋大黃十斤,先以淘米泔浸半日,切片曬乾。再入無灰酒浸三日取出,曬大半乾。第一次用側柏葉墊甑底,將大黃鋪上,蒸一炷香久,取起曬乾。以後每次俱用側柏葉墊底,起甑走氣不用。第二次用綠豆熬濃汁,將大黃拌透,蒸一炷香,取出曬乾。第三次用大麥熬濃汁拌透,照前蒸曬。

使用十斤綿紋大黃,先用淘米水浸泡半日,切成薄片後曬乾。

再次放入無灰酒中浸泡三日,取出曬到半乾。

第一次:用側柏葉墊在蒸籠底部,將大黃放入蒸一柱香時間,取出曬乾。

之後每次:都用側柏葉墊底,蒸熟後不要通風晾氣。

第二次:用綠豆煮出濃稠的汁液,將大黃拌勻,蒸一柱香時間,取出曬乾。

第三次:用大麥煮出濃稠的汁液拌勻,像前面一樣蒸曬。

第四次用黑料豆熬濃汁拌透。第五次用槐條葉熬濃汁拌透。第六次用桑葉,第七次用桃葉,第八次用車前草,第九次用厚朴,第十次用陳皮,十一次用半夏,十二次用白朮,十三次用香附,十四次用黃芩。以上俱如前煎湯,浸透蒸曬。第十五次用無灰酒拌透,蒸三炷香,取出曬透,研極細末。

白話文:

第四次用黑豆煮成濃汁攪拌均勻。第五次用槐樹葉煮成濃汁攪拌均勻。第六次用桑樹葉,第七次用桃樹葉,第八次用車前草,第九次用厚朴,第十次用陳皮,十一次用半夏,十二次用白朮,十三次用香附,十四次用黃芩。以上各味藥材都像前面一樣煮成湯汁,浸泡透徹後蒸乾。第十五次用黃酒攪拌均勻,蒸三炷香的時間,取出曬乾,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每大黃一斤,入黃牛乳二兩,藕汁二兩,梨汁二兩,童便二兩。如無童便,以煉蜜二兩代之。外加煉蜜六兩,搗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治一切熱症。

白話文:

取大黃一斤,加入黃牛乳兩兩,藕汁兩兩,梨汁兩兩,童便兩兩。如果沒有童便,可用兩兩蜂蜜代替。另外加入蜂蜜六兩,搗碎和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錢,可治療所有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