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王宇泰曰:聖散子方,因東坡先生作序,由是天下神之。宋末,辛未年,永嘉瘟疫,服此方被害者,不可勝紀。余閱葉石林《避暑錄》云:宣和間,此藥盛行於京師,太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醫頓廢之。昔坡翁謫居黃州時,其地瀕江,多濕,而黃之居人所感者,或因中濕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所以服此藥而多效,是以通行於世,遺禍於無窮也。

白話文:

王宇泰說:聖散子藥方,因為蘇東坡先生寫了一篇序文,因此天下人將此方奉為神藥。南宋末年,辛未年,永嘉發生瘟疫,服用了聖散子方而死亡的人數多得無法計算。我讀過葉石林的《避暑錄》,裏面記載:宣和年間,此方在京城大行其道,太學生們尤其深信不疑,服藥後死的人無數,醫者也不再使用此方了。昔年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時,當地靠江而居,濕氣重,黃州百姓的疾病多由濕邪引起或雨水浸透所致,因此服用此藥後多見效,所以流傳於世,遺禍無窮。

弘治癸丑年,吳中疫癘大作,吳邑令孫磐,令醫人修合聖散子,遍地街衢,並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無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卒。噫,孫公之意,本以活人,殊不知聖散子方中有附子、良薑、吳茱萸、豆蔻、麻黃、藿香等劑,皆性味燥熱,反助火邪,不死何待?若不辨陰陽二症,一概施治,殺人利於刀劍。有能廣此說以告人,亦仁者之一端也。

《續醫說》。

白話文:

弘治癸丑年,蘇州一帶瘟疫大爆發。蘇州知府孫磐命令醫官調配「聖散子」,並廣貼於大街小巷,還將藥方印發給民眾,患者服後,十人中沒有一個能活,大多癲狂昏迷而死。唉,孫公的本意是救人,卻不知道「聖散子」方中含有附子、良薑、吳茱萸、豆蔻、麻黃、藿香等藥,這些藥性燥熱,反而會助長邪火,不去世纔怪呢?如果不分陰陽虛實,一律用同一方子治療,殺人比刀劍還利。能夠把這番話廣為宣傳告訴大家,也是仁者的一種表現。

張子和曰:元光春,京師翰林應泰李屏山,得瘟疫症,頭痛身熱口乾,小便赤澀。渠素嗜飲,醫者便與酒症丸兼巴豆,利十餘行。次日頭痛諸病仍存,醫者不識,復以辛溫之劑解之,加之臥於暖炕,強食蔥醋湯,圖獲一汗。豈知種種客熱,疊發並作,目黃斑生,潮熱吐泄,大喘大滿,後雖用承氣下之,已無及矣。

白話文:

張仲景說:元光年春天,京城的翰林院官員應泰李屏山,得了疫病,全身發熱口乾,小便赤熱。他素來愛喝酒,醫生便給他開了酒症丸加巴豆,使他瀉了十幾次。第二天他的病症依然存在,醫生不認識這種病,又用辛溫的藥物給他治療,還給他加了溫熱的粥,想讓他出汗。誰知道各種寒熱邪氣一起發作,眼睛發黃,潮熱嘔吐,大便乾結,後來即使用了承氣湯治療,也來不及了。

至今議者紛紜,終不知熱藥之過,往往歸罪於承氣湯。用承氣湯者,不知其病已危,猶復用藥,學不明故也,良可罪也。然議者不歸罪於酒症丸,亦可責也。夫瘟症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丸乎?巴豆不已,況復發以辛熱之劑乎?彼隨眾譭譽者,皆妄議者也。(文田按:巴豆下之,陰之傷已極,重以大黃下,而獨能生陰乎?此證似當以綠豆解巴豆之毒,加存陰之品,庶有濟耳。然子和不足以論此。

白話文:

宋朝寶慶二年,丙戌年冬天十一月,耶律文正王跟隨元太祖攻下靈武,其他將領們爭相掠奪女子和財寶,只有耶律文正王獨自取了幾部書籍和兩駝大黃。後來軍中爆發了瘟疫,得了大黃就能治癒,因此救活了幾萬人。(《輟耕錄》。文田按:士兵們大多飲酒吃肉,而且勞動出汗多,一旦溫疫流行,肯定會迅速傳染到陽明胃腑。所以用大黃治療沒有不奏效的。王氏刪除這個案例,是不對的。)

《職方外紀》云:哥阿島曩國患疫,有名醫名依卜加得,不以藥石,令城內外遍舉大火燒一晝夜,火息而病亦愈矣。蓋疫為邪氣所侵,火氣猛烈,能蕩諸邪,邪氣盡而疫愈,亦至理也。(《樵書初編》。此法惟徼外可旋。文田按:此冬月寒疫,非溫疫也。王氏知溫之能為疫,獨不知冬月亦有寒疫耶?宜其妄刪此案也。)

白話文:

《職方外紀》記載:哥阿島曩國發生瘟疫,有一位名醫名叫依卜加得。他不使用藥物,而是命令城內外在一天一夜的時間裡全面燃起大火。大火熄滅後,瘟疫也痊癒了。這是因為瘟疫是由邪氣入侵造成的,而火氣猛烈,可以驅散邪氣。邪氣消失後,瘟疫自然也就痊癒了,這也是很合理的。(《樵書初編》。這種方法只能在邊疆地區快速奏效。文田按語:這是一種冬季寒冷造成的瘟疫,而不是溫疫。王氏知道溫熱會導致瘟疫,難道不知道冬季也會出現寒疫嗎?他胡亂刪改這個案例,真是可笑。)

邱汝誠因訪友,聞鄰家哭聲,問何故。曰:鄰某甲,得時疾。邱令汲水置大桶中,以簾橫其人於上,病遂愈。(《揮塵新談》。文田按:此溫疫證,由中暍而得者也。)

白話文:

邱汝誠去拜訪朋友,聽見鄰居家有人哭喊,便問發生了什麼事。有人回答說:鄰居某甲得了當時流行的熱病。邱汝誠下令取來一桶水,將人平放在一個大桶中,用竹簾橫置在人身上方,疾病就治癒了。(《揮塵新談》。文田注:這是溫疫,由中暑引起的。)

蘇韜光侍郎云:予作清流縣宰,縣倅申屠行父之子婦患時疫,三十餘日,已成壞症。予令服奪命散,又名復脈湯。人參一兩,水二鍾,緊火煎一鍾,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頃,鼻梁有汗出,脈復立瘥。凡傷寒時疫,不問陰陽老幼,誤服藥餌,困重垂危,脈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後,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本草綱目》。

白話文:

蘇韜光侍郎說:我以前當清流縣的縣官,縣丞申屠行父的兒媳婦得了時疫,三十多天了,已經發展成危重症候。我讓她服用奪命散,又叫復脈湯。人參一兩,水二鍾,用大火煎成一鍾,用井水浸泡冷卻後服用。過了一會兒,鼻樑出汗,脈搏恢復正常,疾病馬上痊癒。凡是患了傷寒或時疫的人,不管是陰證陽證、老人還是小孩,如果誤服了藥物而導致病情加重、危在旦夕,脈搏微弱、神志不清,在七天後都可以服用此方,療效極佳。

《仁和縣誌》。此陰傷而陽亦將脫,故以復脈得效,是時人參亦可用矣。但云:七日以後,皆可服。則昧醫理之言,王氏率意擬刪,亦未為當。)

吳嗣昌治浙督趙清獻公名臣,常遘危疫。吳獨排眾議,投冰水立蘇之,公尊禮若神。曰:君其不朽。

白話文:

《仁和縣誌》所記載的說法:如果陰氣已經受傷,陽氣也快無法維持,那麼使用「復脈」的方法會有效,這時服用人參也可以。但是如果說「七天以後都可以服用」,這樣的說法是不符合醫理的。王氏隨意刪改,也不太適當。

孫文垣治一老妓,三日患頭痛身熱,口渴,水瀉不止,身重不能反側,日漸昏沉,耳聾眼合譫語。諸醫有主補中益氣者,有主附子理中者,煎成未服。孫診之,六脈洪大,面色內紅外黑,口唇乾燥,舌心黑苔,不省人事。曰:此疫症也,法當清解,急以小白湯進之,猶可生也。

白話文:

孫文垣治療一位上了年紀的妓女,她患病已有三天,頭痛、發熱、口渴、水瀉不止,身體沉重無法翻身,病情日漸惡化,昏昏欲睡,耳聾、眼睛緊閉且胡言亂語。其他醫生有人主張用補中益氣的方法,有人主張用附子理中的方法,藥煎好後還沒有服用。

孫文垣診斷後,發現她的六脈洪大有力,面色內部發紅外部發黑,口脣乾燥,舌頭中間發黑有苔,已經意識不清。孫文垣說:這是疫症,應該用清解法治療。趕緊用小白湯給她服用,她還有生還的可能。

益氣理中殺之矣,安可用?問小白何湯也?曰:小柴胡合白虎湯即是。或曰:泄瀉如此,石膏可用乎?曰:此協熱下利,當早服之。既服,至夜半,神氣甦醒,惟小水不利,熱渴未退。師仲景法,渴而身熱,小水不利者,當利其小便,乃以辰砂六一散二兩,燈心湯調服之,兩帖而瘳。(藜按:此陽明少陽合病,用白虎柴胡是矣。

白話文:

給予益氣理中的藥物可以治癒了,為什麼還要用(其他藥)呢?小柴胡湯合白虎湯就是小白湯。有人說:拉肚子這麼嚴重,還能用石膏嗎?這是協熱(陽明熱和少陽熱)引起的腹瀉,應該早點服藥。服藥後,到半夜時,精神恢復,只有小便不利,口渴發熱沒有退。按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口渴、發熱、小便不利時,應該利小便,所以服用了辰砂六一散二兩,用燈心草煎的湯送服,兩帖藥就痊癒了。(藜按:這是陽明和少陽合病,用白虎柴胡湯是正確的。)

但仲景柴胡湯條內,原有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之法,曷不遵而用之?此亦三陽合病之類,一白虎湯足以了之,兼用小柴胡,原不甚謬,但柴胡、半夏,究嫌升燥,故熱渴而小水不利,待六一散之清熱而後解,非因其利小便也。讀者勿因其依傍仲景,遂為所惑。)

白話文:

然而,仲景的「柴胡湯」條文中有「口渴者去掉半夏,加上栝蔞根」的做法,為什麼不遵循而使用呢?這也是三陽合病的一種,用「白虎湯」治癒後,再配合小柴胡湯,本身並無太大的錯誤。只是柴胡、半夏的性質偏於升舉和乾燥,所以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到服用「六一散」清熱才能解決,並非因為「六一散」利小便的緣故。讀者不要因為它依傍仲景的說法而被誤導。

張淨宇發熱腹疼,泄瀉口渴,嘔吐不止。有認寒者,有認熱者,有認傷寒者。孫診之曰:此時疫瀉也。以二陳湯倍白朮,加青蒿、葛根、酒芩、白芍、豬苓、澤瀉、滑石,一劑而安。

白話文:

張淨宇發燒、腹痛、腹瀉、口渴、嘔吐不止。有人認為是寒證,有人認為是熱證,有人認為是傷寒。孫思邈診斷說:現在是瘟疫引起的腹瀉。開了二陳湯,加倍白朮,再加青蒿、葛根、黃芩、白芍、豬苓、澤瀉、滑石,服一劑就好了。

一僕病身如火爍,頭痛如破,小水赤,口渴,鼻乾,不得眠,胸膈膨脹,飢不能食,六脈弦而數。孫與竹葉石膏湯加知母、枳殼、白芷、葛根、青蒿,一帖而熱痛減半,胸膈亦寬。惟口渴,小水短澀,睡臥不安,又與化瘟丹三錢,井水化下,渴止,少得睡。頭暈腳軟喘急,與四物湯加青蒿、酒芩、苡仁、木瓜,服之全愈。

白話文:

一個僕人在身患疾病,他的身體像被火炙烤一樣,頭痛欲裂,小便呈紅色,口渴,鼻子乾燥,無法入睡,胸悶腹脹,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六脈弦而快。孫大夫給他服用了竹葉石膏湯,並添加了知母、枳殼、白芷、葛根、青蒿。一劑藥之後,他的發燒和疼痛減輕了一半,胸悶腹脹也得到了緩解。

但是他仍然口渴,小便短赤澀痛,睡臥不安。孫大夫又給他服用了化瘟丹三錢,用井水化開後服下。他的口渴症狀消失了,能稍稍入睡。

之後他出現頭暈、腳軟和氣喘的症狀。孫大夫給他服用了四物湯,並添加了青蒿、酒芩、苡仁、木瓜。服用後,他的病情完全康復。

一僕病與前相似,醫與藥,乃大吐大瀉,熱增益,頭痛不可當,煩躁口渴,鼻乾嘔吐,小水短澀,已十四日,甚危。孫詢所服藥,乃藿香正氣散,砂仁、厚朴、山楂,大耗元氣之品。時五月,火令當權之疫,當以甘寒之劑治之,何可以辛熱香竄,益其火而枯其津也?急投人參白虎湯加竹茹、葛根、青蒿、升麻,一帖熱除,再帖頭痛止,諸症盡去。後連治數人皆如此。

白話文:

一個僕人得的病與前一個病人的病很相似,醫生給他開的藥還是大吐大瀉的藥,結果病情加重,發燒更厲害,頭痛得無法忍受,煩躁不安,口乾舌燥,鼻子乾澀,嘔吐,小便短赤澀痛,已經持續了十四天,非常危險。孫思邈詢問他服用的藥物,是藿香正氣散,裡面有砂仁、厚朴、山楂等藥,這些藥會大量消耗元氣。當時是五月,天氣炎熱,正值火邪當權的季節,應該用甘寒藥物治療,怎麼可以用辛熱香竄的藥物,這只會助長火邪,消耗津液呢?孫思邈急忙給他服用人參白虎湯,並加入竹茹、葛根、青蒿、升麻,服了一帖後發熱就退去了,再服一帖後頭痛也好了,其他症狀也全部消失了。後來孫思邈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了幾個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蓋天行之疫,一方多有,先以甘寒清解之劑投之,熱退用四物湯調養陰血,稍加清熱之品,而青蒿之功居勝。(治疫症盡此數語。)

白話文:

當傳染病流行時,許多地方都有患者。一開始使用甘涼清熱解毒的中藥投藥,熱退後用四物湯滋養陰血,再稍加一些清熱藥物,其中青蒿的功效最為顯著。(治療傳染病只需遵循這幾句話。)

吳某婦先感風邪,後傷飲食,發熱頭痛腹脹。醫與巴豆丸瀉之,熱如初。又以大黃重瀉之,熱亦如初。再後者謂瀉而熱不退者為虛,大用參、耆、術補之,四日,神氣昏沉,不省人事。孫診之,左脈弦數,右關尺沉數有力,舌尖沉香色,舌根焦黑芒刺,語言不清。蓋不知饑饉之餘,疫氣為癘,妄下妄補,誤成壞疫,危且殆矣。

白話文:

吳姓女子最初感染了疫病,後來因為飲食不當而發熱腹瀉。醫生給了她巴豆丸服用,熱度卻沒有消退。接著又給了她大黃,熱度依舊沒有改善。後來有人認為她是熱病不退,於是大量使用參、苓、術等補藥。服用了四天後,患者神智昏沉,不省人事。孫醫生診脈時發現,左脈弦數,右關尺脈沉數且很有力,舌尖呈深紅色,舌根焦黑且有芒刺,言語不清。他認為,患者是因為疫病餘熱未清,又因誤下誤補而導致壞疫,性命危在旦夕。

姑以柴胡、知母各三錢,石膏六錢,枳實、花粉各五分,甘草、黃芩、麥冬各一錢,山梔、生地各七分,人參六分,竹葉三十片,姜三分,水煎,飲至中夜後,人事稍清,微有汗,舌柔和。次日,前方去生地,加白芍,舌心焦黑盡退。大便五日未行,身尚痛,咳嗽,與七制化痰丸二帖,再以石膏二錢,麥冬、貝母各一錢,前胡、枳殼、黃芩、梔子各六分,甘草三分,桑皮八分,全安。

白話文:

先以柴胡、知母各三錢,石膏六錢,枳實、花粉各五分,甘草、黃芩、麥冬各一錢,山梔、生地各七分,人參六分,竹葉三十片,薑三分,加入水中煎煮。喝到半夜後,神智逐漸清醒,微微出汗,舌頭轉為潤澤。

第二天,將生地去除,加入白芍。舌頭上的焦黑消失。

大便已有五天未解,身體仍有疼痛,且有咳嗽。再給予七制化痰丸兩帖。另外以石膏二錢,麥冬、貝母各一錢,前胡、枳殼、黃芩、梔子各六分,甘草三分,桑皮八分,煎煮服用,就能完全恢復健康。

程氏婦,乃夫歿於疫病,七日疫即至,大熱頭疼,口渴,胸脅並痛。醫與小柴胡湯,夜忽夢夫交泄,而覺冷汗淫淫,四肢如解,神昏譫語,面如土色,舌若焦煤強硬。孫診之,六脈沉弦而數,大小便俱秘,此亦陰陽易類也。疫後有是,危已極矣。與生脈湯加柴胡、黃芩、桂枝、甘草,煎成,將乃夫昔穿褲襠燒灰調下,兩劑而神醒,體溫汗斂,舌柔焦退。前方加棗仁、竹茹,四肢能運動,乃進粥湯。

白話文:

一名婦人發燒、頭疼,醫生先後給予九味羌活湯和十神湯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後來出現口渴、舌頭發黑如煤的症狀。醫生又開瞭如神白虎湯和竹葉石膏湯,仍未見效。接著,病人開始腹瀉不止,神志不清,四肢冰冷,呼吸微弱,十四天沒有進食了,已經快不行了。孫醫生診治後,發現病人的脈搏細微如蛛絲,說道:「這是疫症。」於是合用生脈飲和理中湯治療。服用兩劑後,病人神志逐漸清醒,喝了半盞粥湯。

子女、妯娌、婢僕凡六人,次第而病,均以六神通解散,解汗而安。

一婦人發熱頭痛,醫與九味羌活湯、十神湯不效,加口渴,舌黑如煤。又醫與如神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亦不效,加泄瀉不止,人事昏沉,四肢厥冷,呼吸氣微,米粒不進者十四日,具含斂矣。孫診之,脈細如蛛絲。曰:此疫症也。合生脈、理中二湯飲之,連進二帖,夜半神氣稍蘇,飲粥湯半盞。

次早,六脈漸見。喜曰:脈絕微續者生,可無虞矣。仍與前藥,至晚瀉止,口不渴,舌煤退,精神爽。再用人參、白朮各五錢,炮薑、炙草各二錢,麥冬二錢,五味十五粒,(仍是理中、生脈。)不拘時服,數日全愈。(此即壞症也,前醫涼散過當,故以溫補奏功。)

白話文:

第二天早上,六脈逐漸顯現。醫生欣喜地說:脈搏從極微弱到稍微有力,說明病人有生機,可以不用擔心了。於是繼續服用前一晚的藥方,到了傍晚,瀉肚子的症狀停止,病人不再口渴,舌苔的黑色退去,精神也恢復了。再服用人參、白朮各五錢,炮薑、炙草各二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十五粒(仍然是理中湯和生脈散)。藥物不拘時間服用,幾天后病人完全康復。(這是瘧疾的晚期證狀,以前醫生用寒涼藥物散熱過度,所以用溫補的方法才能奏效。)

吳球泉內人,痢疾後感寒,月水適至,壯熱,頭微疼,口渴,遍身疼,胸膈飽悶,煩躁耳聾,大便瀉,舌白苔,脈七八至,亂而無序。(脈躁多凶,第此為熱鬱之極而然,躁極而靜,鬱極而通。後之伏而戰汗,勢也,亦理也。)孫曰:此三陽合病,春瘟症也。且投三陽藥,服之挑察微應,再為區處。

白話文:

吳球泉的妻子在痢疾後受寒,當時剛好月經來潮,身體高熱、頭微痛、口渴、全身痠痛、胸膈飽滿悶塞、煩躁耳聾、大便瀉出,舌苔白,脈搏跳動七至八次,雜亂無序。(脈搏跳動快速多數,但這裡是因為熱鬱嚴重所致,跳動雖快但抵達極點就會靜止,鬱熱到極點就會通暢。之後發作並戰慄出汗,這是趨勢,也是道理。)孫先生說,這個是三陽合併發生的病症,屬於中醫所說的春瘟症。先服用治療三陽的藥物,服藥後症狀略有改善,再來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以柴胡三錢,葛根、白芍各二錢,枳實、桔梗、酒芩、竹茹各一錢,天花粉八分,炙甘草、桂枝各五分,服後,遍身如冰,面與四肢尤甚,六脈俱無,(脈雙伏或單伏,而四肢厥冷,欲戰汗也。宜熟記。)舉家及醫者皆嘆為故矣。孫曰:非死候也。蓋夜半陰極陽生,熱欲作汗,譬之天將雨,必六合晦冥。

白話文:

用柴胡三錢,葛根、白芍各二錢,枳實、桔梗、黃芩、竹茹各一錢,天花粉八分,炙甘草、桂枝各五分。服藥後,全身如墜冰窟,面部和四肢尤為明顯,六種脈搏都消失不見。(脈搏雙伏或單伏,四肢冰冷,欲嘔吐出汗。此處應牢記。)全家和醫生都嘆息,以為他快要死了。孫思邈說:這不是死亡的徵兆。因為夜半陰氣極盛,陽氣開始生長,熱氣將要化為汗液,就像天將下雨時,必然是天地昏暗。

諸醫咸匿笑。四鼓後,果戰而汗出,衣被皆濕,肢體漸溫,神思清爽,且索粥。唯耳尚聾,腹中大響,脈近六至,改以柴苓湯加烏梅,兩帖而愈。

白話文:

其他醫生都忍不住暗自竊笑。四更以後,病人果然開始發燒出汗,衣服被子都濕透了,四肢逐漸溫暖起來,神志也清醒了,還想喝粥。不過,耳鳴症狀依然存在,肚子裡也咕嚕作響,脈搏約為每分鐘六次。於是,改用柴苓湯並加入烏梅,服用兩帖藥後就痊癒了。

族孫醉後房事已,起而小溲,即臍下作痛,水瀉腸鳴,一日十餘度,發熱頭痛。醫與理中湯一帖,反加嘔逆,煩躁口渴。孫診之,左脈弦大,右洪大,俱七至,不食不眠,面赤唇燥,舌苔黃厚。自雲房勞後陰症傷寒,小腹痛,且漏底。乃笑曰:春溫症也。族人交口謂的屬陰症,故嘔吐水瀉,不可因其面赤,便認為陽,幸加察焉。

白話文:

咸擬理中湯,再加附子、肉桂,庶可保全。(房勞外感,視為陰症而與熱藥,殺人多矣,當與喻嘉言治黃長人一案同參。喻案見傷寒門。)孫曰:桂枝下咽,陽盛即斃。陰陽寒熱之間,辨之不真,死生反掌,茲當舍症從脈也。(即症而論,發熱頭痛,病非陰症。)以溫膽湯加薑汁炒黃連、柴胡、乾葛,二帖,令當夜飲盡,俾不他傳。

先用理中湯,再加入附子、肉桂,這樣才能保住性命。(在因過度房事而受寒後,誤認為是陰證而用熱藥,導致死亡的例子很多,應當像喻嘉言治療黃長人的案例一樣處理。喻嘉言的案例見《傷寒門》。)孫思邈說:桂枝一服下肚,陽氣盛大就會立刻死亡。陰陽寒熱之間的辨別,如果不真切,生死就會在瞬間逆轉,現在應該拋棄症狀,根據脈象來治療。(從症狀來說,發熱惡寒,病症並非陰證。)用溫膽湯加上薑汁炒黃連、柴胡、乾葛,共服兩帖,讓患者當天晚上喝完,這樣病症就不會蔓延。

白話文:

先用理中湯,之後再加上附子和肉桂,這樣才能保住性命。因為有很多人因為過度房事受寒後,被誤診為陰證而用了熱性的藥物,結果導致了死亡,應該要按照喻嘉言治療黃長人的方法來處理。喻嘉言的治療案例可以在《傷寒門》中找到。孫思邈提到,一旦服用桂枝,如果體內的陽氣過盛,馬上就會有生命危險。在區分陰陽寒熱時,如果不準確,那麼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間改變,現在應該忽略表面的症狀,根據脈搏的情況來進行治療。從症狀上看,病人雖然有發熱怕冷的情況,但這並不代表就是陰證。使用溫膽湯,再加上薑汁炒過的黃連、柴胡以及乾葛,一共服用兩劑,讓病人在當晚就喝完,這樣病情就不會擴散。

因畏竹茹、黃連,只進一服,嘔逆止,餘症悉在。次日脈之,洪大搏指,與白虎湯加竹茹兩帖,亦令服完。因畏石膏,只進一服,瀉止,小腹仍痛。又次日,脈洪長堅硬,邪已入腑,非桃仁承氣不可,覿面煎服,連飲二劑,下黑燥矢五六枚,痛熱俱減。再診,六脈皆緩弱,以四君子湯加白芍、黃連、香附調養數日而愈。

白話文:

因為病人害怕竹茹和黃連,只服用了一劑(白虎湯),嘔吐反胃止息,但其他症狀都還在。第二天檢查脈象,脈象洪大有力,與白虎湯加竹茹兩劑,也讓他服下。因為病人害怕石膏,只服用了一劑(白虎湯),腹瀉止息,但小腹仍然疼痛。又過了第二天,脈象洪大有力而且堅硬,說明邪氣已經入腹,非桃仁承氣湯不可。當面煎服,連續喝了兩劑,排出黑而乾燥的大便五六次,疼痛和發熱都減輕了。再次診脈,六脈都緩慢而無力,給他服用了四君子湯加白芍、黃連、香附,調養幾天就痊癒了。

程兄腮頰紅腫,嘔惡,惡寒發熱,不食,下午煩躁,口苦不寐。此俗名鸕鷀瘟是也,乃少陽陽明二經之症。法當清解,以柴胡、貫眾各一錢,乾薑、竹茹、半夏曲各一錢,黃連、枳殼各七分,甘草四分,一帖而減,二帖而安。

白話文:

程先生臉頰紅腫,嘔吐噁心,發冷發熱,不想吃飯,下午開始感到煩躁不安,口苦睡不著覺。這俗稱為「鸕鷀瘟」,是少陽和陽明二經出了問題。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解毒,用柴胡、貫眾各 1 錢,乾薑、竹茹、半夏曲各 1 錢,黃連、枳殼各 7 分,甘草 4 分,煎成一劑,服用後症狀會減輕,服用兩劑後就可以痊癒。

喻嘉言治錢仲昭,患時氣外感三五日,發熱頭疼。服表汗藥,疼止熱不清,口乾唇裂,因而下之,遍身紅斑,神昏譫語,食飲不入,大便復秘,小便熱赤,脈見緊小而急。曰:此症前因誤治陽明胃經,表裡不清,邪熱在內,如火燎原,津液盡干,以故神昏譫妄。若斑轉紫黑,即刻死矣。

白話文:

醫生喻嘉言給病人錢仲昭看病。錢仲昭得病已經三天五天了,發燒頭疼。服用了驅除表寒的藥物後,頭疼症狀消失,但發燒症狀沒有好轉,出現口乾脣裂的情況。喻嘉言於是給他服用了瀉下的藥物,結果他全身起了紅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食不下嚥,大便不通,小便發熱發紅,脈象緊促而急促。喻嘉言說:這個病的起因是之前誤將發病部位當成胃經,導致表裡不調,邪熱內侵,像大火燎原一樣燒盡了體內津液,所以才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如果紅斑轉變成紫黑色,那他很快就會死亡。

目今本是難救,但其面色不枯,聲音尚朗,乃平日保養腎水有餘,如旱田之側,有下泉未竭,故神雖昏亂,而小水仍通,乃陰氣未絕之徵,尚可治之。不用表裡,單單隻一和法,取七方中小方,而氣味甘寒者用之,惟如神白虎湯一方,足以療此。蓋中州元氣已離,大劑、急劑、復劑,俱不敢用,而虛熱內熾,必甘寒氣味,方可和之耳。

白話文:

現在病人的情況雖然危急,但他的面色不顯乾枯,聲音仍然響亮,這是因為平時保持了充分的水分,就像田地旁邊有源源不絕的泉水,所以即使精神昏亂,但津液還是能流通,表示陰氣還未散盡,仍然可以治療。

不用治表和裏,只用調和的方法,在七方中選用其中的一方,選用性味甘寒的方劑,如神白虎湯,用來治療。因爲中焦的元氣已經離去,大劑量、急救和反覆投藥都不敢使用,而內熱內擾,必須用甘寒的藥物才能調和。

但方雖宜小,而服則宜頻,如飢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漸漸與之,必一晝夜頻進五七劑,為浸灌之法,庶幾邪熱以漸而解,元氣以漸而生也。若小其劑,復曠其日,縱用藥得當,亦無及矣。如法治之,更一晝夜,熱退神清,脈和食進,其斑自化。

白話文:

雖然藥方劑量應小,但服用頻率應高,就像飢餓的人想要得到食物一樣,但不能一下子給他太多,必須慢慢地給他。因此,每天夜間要頻繁服用 5-7 劑藥,這種逐漸滋養身體的方法,才能逐漸化解熱邪,逐漸生發元氣。如果藥量太少,服藥時間間隔太長,即使用藥得當,也無濟於事。按照這種方法治療,一天一夜後,熱退神清,脈象平和,食慾增進,身上的斑點自然會消退。

金鑑春日病瘟,誤治二旬,釀成極重死症,壯熱不退,譫語無倫,皮膚枯澀,胸膛板結,舌卷唇焦,身倦足冷,二便略通,半渴不渴,面上一團黑滯。前醫所用之藥,不過汗下和溫之法,絕無一效。喻曰:此症與兩感傷寒無異,但彼日傳二經,三日傳經已盡即死。不死者,又三日再傳一周定死矣。

白話文:

金鑑在春天得了瘟疫,誤治了二十天,變成極為嚴重的致死疾病,高燒不退、胡言亂語、皮膚乾燥、胸部腫脹,舌頭捲曲嘴脣乾裂、四肢疲倦腳冷,大小便勉強排出,有點口渴又不太渴,臉色發黑。之前醫生用的藥,不外乎發汗和溫經的方法,完全沒有效果。喻嘉言說:這種病症和兩感傷寒沒有區別,但(兩感傷寒)在當天傳染到兩條經絡,三天內傳染遍所有經絡就會死亡。不死的話,再過三天會第二次傳染一週,一定會死亡。

此春溫症不傳經,故雖邪氣留連不退,亦必多延幾日,待元氣竭絕乃死。觀其陰症陽疾,兩下混在一區,治陽則礙陰,治陰則礙陽。然法曰: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又謂:活法在人,神而明之,未嘗教人執定勿藥也。吾有一法,即以仲景表裡二方為治,雖未經試驗,吾天機勃勃自動,若有生變化行鬼神之意,必可效也。於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兩解其在表陰陽之邪,果然皮間透汗,而熱全清。

白話文:

此次春天的溫熱病沒有轉變成經絡熱病,所以儘管邪氣滯留不退,也要多拖延幾天,等到元氣耗盡才會死亡。觀察其病情,陰實陽虛,兩種病症混雜在一起,治療陽熱之症則會影響陰寒之症,反之亦然。但是中醫理論說:治療外部和內部疾病的方法,本來就不同。又說: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在於醫生個人,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並不是教人一成不變地用藥。我有一種方法,就是用仲景的表裡雙方劑型來治療,雖然沒有經過試驗,但我相信我的醫術精湛,如果能夠像生靈活變通,把握精髓,一定會見效。於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時治療表面的陰寒和陽熱之邪,果然皮間出汗,熱氣全部消退。

再以附子瀉心湯,兩解其在裡陰陽之邪,果然胸前柔活,而人事明瞭,諸症俱退,次日即食粥,以後竟不需藥。只在此二劑,而起一生於九死,快哉。(此案後學宜反復詳玩之。)

白話文:

再用附子瀉心湯,兩次驅散了他在體內陰陽之邪,果然胸口變得柔軟靈活,神志清醒,各種症狀都消失了。第二天就能吃粥,之後竟然不用再吃藥了。這兩劑藥就讓他從瀕死狀態中救回了一條命,真是太好了。(這個病例後學們應該反覆仔細研究。)

盧不遠治永嘉王龍友,望其色黯紫,舌本深紅,知其次日當病,果發熱。越三日,其叔培竹欲歸,將發,診其脈沉而散,盧極力挽留,謂龍友雖病,而脈有神理,君雖未病,而邪實深入,病於中路,將奈何?至次晚,大吐,脈隨脫,藥以人參三錢,脈復。有以棗仁等劑投之者,其熱轉盛。

白話文:

盧不遠替永嘉王龍友診病,看到他的氣色暗紫,舌根深紅,知道他隔天將會生病,果然發燒。三天後,王龍友的叔叔培竹準備返家。臨行前,盧不遠把脈後發現培竹脈象沉散,極力勸阻他。盧不遠說:「龍友雖然生病,但脈象有神理;你雖然沒病,但邪氣已經深植體內,病會在半路發作,到時該怎麼辦?」到了隔天晚上,培竹大吐,脈象隨之脫落。服用了人參三錢後,脈象才恢復。有人用棗仁等藥方治療培竹,結果他的熱度反而更嚴重。

十四日,脈八至,舌短神昏。盧謂今晚非用下,必然胃爛,因用芩、連、大黃,一劑,次日遂愈。蓋疫為癘氣,人受之多從口鼻入,因人色力盛衰,以為輕重,審色與脈,可以先知。又疫者,瘟熱病之沿漫也。其病之因,由寒鬱火,故其色紫,紫為水剋火之色也。火病之發,應心之苗,故舌色深紅,杜清碧謂之將瘟舌。

白話文:

關於今晚上必然燦爛無比的煙火,我認為可以用"令人難忘的絢麗奇觀"來形容它。

而脈體須浮,浮脈象火,病發必順。若沉則邪深入里,勢必暴焚,河間多用下法,下之中空,而火性自平矣。如當下而失時,必胃爛而死。

白話文:

而脈象需要浮起,浮脈的象徵是火,病症發作一定會順利。而脈象若沉,則表示邪氣深入內部,勢必會猛烈地焚燒。河間派多用瀉下的方法,瀉下使體內空虛,火性自然就平息了。如果本該當下瀉卻錯失時機,必定胃爛而死。

吳又可治朱海疇,年四十五歲,患疫得下症,四肢不舉,身臥如塑,目閉口張,舌上苔刺。問其所苦,不能答。因問其子,兩三日所服何藥?云:承氣湯三劑,每劑投大黃一錢許,不效,更無他策,惟待日而已。診得脈尚有神,下症悉具,藥淺病深也。先投大黃一兩五錢,目有時而稍動。

白話文:

吳又可治療患者朱海疇,他45歲,得下痢且得下腫症狀,四肢癱軟無力,身體僵硬像塑像一樣,眼睛閉著嘴巴張開,舌頭上長著刺狀苔垢。詢問他哪裡不舒服,他不能回答。於是詢問他的兒子,近兩三天他服了什麼藥?兒子說:承氣湯三劑,每劑加入一錢許的大黃,沒有效果,也沒有其他辦法,只能等死。

醫生診斷他的脈象還算有力,下腫症狀都很符合,只是藥效太弱,病症太嚴重。先給他服下一兩五錢的大黃,他的眼睛偶爾會稍微動一動。

再投,舌刺無芒,口漸開,能言。三劑,舌苔稍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湯,五日,復生芒刺,煩熱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氣湯、養榮湯,肢體自能稍動。計半月,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又數日,始進糜粥,調理兩月平復。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過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白話文:

再次用藥後,舌頭上的芒刺消失,嘴巴逐漸張開,能說話。服用了三劑藥後,舌苔稍微減少,精神稍微清爽。第四天服用了柴胡清燥湯,第五天芒刺再次生長,煩熱更嚴重,於是再次瀉藥。第七天,再次服用了承氣湯和養榮湯,四肢可以稍微活動了。前後共服用了半個月的大黃,一共十二兩,才治癒。又過了幾天,開始進食稀粥,調理兩個月後痊癒。在所治療的一千多人中,遇到這樣情況的不超過三四人,姑且把這個案例記錄下來,以供參考。

施幼升賣卜頗行,年四旬,秉賦肥甚。六月患時疫,口燥舌乾,苔刺如鋒,不時太息,咽喉腫痛,心腹脹滿,按之痛甚,渴思冰水,日晡益甚,小便赤澀,得涓滴則痛甚,此當下之症也。緣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脈如絲,尋之則有,少按則無。醫者不究里症熱極,但引陶氏《全生集》以為陽症,但手足厥逆,若冷過手肘膝,便是陰症。今已通身冰冷,比之冷過肘膝更甚,宜其謂陰症一也。

白話文:

施幼升靠卜卦所得頗豐,四十歲時,身體非常肥胖。六月時染上瘟疫,口乾舌燥,舌苔尖刺如刀,不時嘆息,咽喉腫痛,心腹脹滿,按壓時疼痛劇烈,口渴很想喝冰水,到了下午症狀更加嚴重,小便赤黃且排尿不暢,每排出一點點尿液就疼痛加劇。這種情況應當用瀉藥治療。

原因是全身上下肌肉表皮冰涼,指甲青黑,脈搏細弱如絲,仔細尋找才能發現,稍加按壓就消失了。醫生沒有弄清楚裡症是熱症極盛,卻引用陶氏《全生集》認為這是陽症,只因為手足發涼,如果寒冷超過手肘膝蓋,便是陰症。現在全身冰冷,比寒冷超過手肘膝蓋更嚴重,所以說是陰症也是正確的。

且陶氏論陰陽二症,全在脈之有力無力中分。今已脈微欲絕,按之如無,比之無力更甚,宜其為陰症二也。陰症而得至陰之脈,又何說焉?遂投附子理中湯。末延吳至,以脈證相參,表裡比較,此陽症之最重者。因內熱之極,氣道壅閉,下症悉具,但嫌下之晚耳。因內熱之極,至周身冰冷,此體厥也。

白話文:

根據陶氏的理論,陰陽兩種病症的區別主要在於脈象的有力與無力。現在的脈象微弱到幾乎斷絕,按下去感覺不到脈搏,比無力更加嚴重,所以應該是陰症的第二種情況。陰症卻得到了至陰的脈象,這又怎麼解釋呢?於是投用了附子理中湯治療。

後來吳醫生前來會診,結合脈象和症狀,以及表裡證狀的對比分析,認為這是陽症中最嚴重的類型。由於內熱極度旺盛,氣道閉塞,下焦證狀齊全,只是下利出現得較晚。由於內熱極度旺盛,導致全身發冷,這就是體厥的表現。

六脈如無者,群龍無首之象,症亦危矣。急投大承氣湯,囑其緩緩下之,脈至厥回,便得生矣。其妻以一曰陰症,一曰陽症,天地懸絕,疑而不服。更一醫,指言陰毒,須灸丹田。又三醫續之,皆言陰症,妻乃惶惑。病者自言:何不卜之神明?遂卜得從陰則吉,從陽則凶。更惑於醫之議陰症俱多,乃進附子湯,下咽如火,煩躁之極。

嘆曰:吾已矣,藥之誤也。言未已,轉劇,不逾時竟殞。

白話文:

如果六脈就像不存在一樣,就像羣龍沒有首領,病情也很危險。趕快投以大承氣湯,囑咐他慢慢地瀉下,脈象從虛弱轉為正常,就能夠活命了。病人的妻子因為聽說有人說是陰證,有人說是陽證,這兩種病症天差地別,所以產生懷疑而不肯吃藥。又找了一位醫生,指說是陰毒,需要艾灸丹田。接著,又有三位醫生接著看,都說是陰證,病人的妻子因此感到恐慌。病人自己說:為什麼不向神明占卜呢?於是占卜得到的結果是順從陰證吉利,順從陽證兇惡。病人更加迷惑於醫生們對陰證的議論紛紛,於是就進服了附子湯,下嚥後像火一樣灼熱,煩躁不安到了極點。

吳江沈氏婦,少寡,多鬱怒,而有吐血症,歲三四發,吐後即已。三月間,小發熱,頭疼身痛,不惡寒而微渴,次日舊病大發,吐血逾常,更加眩暈,手振煩躁,飲食不進,且熱加重。醫但見吐血,以為舊病,不知其時疫也。以發熱為陰虛,頭疼身痛為血虛,不知吐血前一日,已發熱頭痛,非吐血後所加也。

白話文:

吳江沈家的婦人,年輕就守寡,經常鬱鬱寡歡,因此得了吐血癥,每年發作三四次,吐完後症狀就會消失。三月份時,她發了點小熱,頭痛身痛,沒有畏寒但有點口渴,第二天,她的老毛病大爆發,吐血比以往更多,而且還出現了頭昏、手抖煩躁、飲食不下,而且熱度也加重了。醫生只看到她吐血,就認為是老毛病,不知道她這是時疫。他把發熱歸因於陰虛,頭痛身痛歸因於血虛,卻不知道吐血前一天她就開始發熱頭痛了,並不是吐血後纔出現的症狀。

眾議用補,問吳可否?吳曰:失血補虛,權宜則可,今兼時疫,非昔比也。於是用人參二錢,茯苓、歸、芍佐之。兩服後,虛症咸退,熱減六七。醫者、病者皆謂用參得效,欲速進,吳禁之不止。遂覺心胸煩懣,腹中不和,求噦不得,終夜不寐。蓋虛邪得補而退,實邪得補而劇也,因少與承氣微利之而愈。

白話文:

大家都建議使用補藥,請問吳醫師是否可行?吳醫師說:如果失血導致虛弱,權宜之計可以使用補藥,但現在還合併時疫,跟以前情況不同。於是用了兩錢的人參,再加上茯苓、當歸、芍藥作為輔助藥物。服用了兩劑後,虛症都消退了,熱度也降低了六七成。醫生和病人們都認為使用人參有效,想要趕快增加劑量,但吳醫師阻止了他們。病人因此感到心胸煩悶、腹中不和,想吐吐不出來,一整晚都無法入睡。這是因為虛弱的病邪得到補藥後就退卻,但強實的病邪得到補藥後反而更加嚴重。因此少量使用承氣湯微下利氣後,病就好了。

按此病設不用利藥,靜養數日亦愈,以其人大便一二日一解,則知地氣自通,邪氣在內,日從胃氣下趨,故自愈也。

白話文:

遇到這種疾病,不用瀉藥,靜養幾天也會痊癒。這是因為患者大便每隔一兩天就會排一次,說明地氣(大腸的運化功能)暢通,身體內的邪氣每隔一天就會隨著胃氣下降而排出,所以自然就能痊癒。

嚴氏婦年三十,時疫後,脈症俱平,飲食漸進,忽然肢體浮腫,別無所苦,此即氣復也。蓋大病後,血未成,氣暴復,血乃氣之依歸,氣無所依,故為浮腫。嗣後飲食漸加,浮腫漸消。若投行氣利水藥則謬矣。(據所云,則養血之劑宜投也。)

白話文:

嚴氏婦人,三十歲,得時疫後,脈象和症狀都恢復正常,飲食逐漸增加,突然出現四肢浮腫的症狀,沒有其他不適。這是氣血不調引起的浮腫。因為大病後,血氣不足,元氣突然恢復,血脈是氣的血的依靠,氣沒有歸依的地方,所以產生浮腫。隨著飲食逐漸增加,浮腫也會逐漸消退。如果此時服用行氣利水藥物,就是錯誤的。(根據所說的情況,應該使用養血的藥物。)

一人感疫,發熱煩渴,思飲冰水,醫者禁服生冷甚嚴,病者苦索不與,遂致兩目火併,咽喉焦燥,晝夜不寐,目中見鬼,病人困劇,自謂得冷水一滴下咽,雖死無恨。於是乘隙匍匐竊取井水一盆,置之枕旁,飲一杯,目頓清亮。二杯,鬼物潛消。三杯,咽喉聲出。四杯,筋骨舒暢,不覺熟睡,俄而大汗如雨,衣被濕透,脫然而愈。

蓋其人瘦而多火,素稟陽藏,醫與升散,不能作汗,則病轉劇。今得冷飲,表裡和潤,自然汗解矣。

白話文:

一個人得了瘟疫,發燒口渴,想喝冰水。醫生嚴禁他喝生冷的東西,但病人心切,哀求也不給他喝。結果,他的雙眼發熱紅腫,喉嚨乾涸,整天整夜睡不著,幻視中看到鬼魂。病人痛苦萬分,他自言自語說,如果能喝下一滴冷水,就算馬上死去也無怨無悔。於是,趁著醫生不在的時候,他爬到井邊偷了一盆井水,放在枕頭旁邊。他喝了一杯水,眼睛立刻清明瞭很多。再喝第二杯,幻覺中的鬼魂逐漸消失。第三杯下肚,喉嚨不再乾啞。第四杯喝完,他的筋骨舒展,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不久後,他大汗淋漓,衣服被子都濕透了,醒來後病情便痊癒了。

張路玉治洪氏女,初冬發熱頭痛,胸滿不食。已服發散消導四劑,至六日,周身痛楚,腹中疼痛,不時奔響,屢欲圊而不行,口鼻上唇忽起黑色成片,光亮如漆,與玳瑁無異,醫駭辭去。張診之,喘汗脈促,神氣昏憒,雖症脈俱危,喜其黑色四圍有紅暈,鮮澤若痘瘡之根腳,緊附如線,他處肉色不變,許以可治。先與葛根、黃芩、黃連,加犀角、連翹、荊、防、紫荊、人中黃,解其肌表毒邪。

白話文:

張路玉醫師治療洪家的一位女性患者。患者在初冬時發燒頭痛,胸悶無法進食。此前,她已服用了四劑發散消導的藥物。到了第六天,她全身疼痛,腹部疼痛難忍,時常腸鳴脹氣,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排出。患者的口鼻上脣突然出現大片黑色,光亮如漆,像玳瑁一樣。醫療人員見狀驚駭不已,辭職而去。

張路玉醫師診治該患者,發現她喘息、出汗、脈搏加速,神志昏迷。雖然症狀和脈象都十分危急,但他發現黑色斑塊周圍有一圈紅暈,鮮豔如痘瘡的根部,緊緊貼合在皮膚上,像一條線一樣。其他部位的肉色沒有變化。張路玉醫師認為患者還有救。

他首先給患者開了葛根、黃芩、黃連這三味藥,並加上了犀角、連翹、荊芥、防風、紫荊、人中黃等藥物,以解表毒邪。

俟其黑色發透,乃以涼膈散加人中黃、紫荊、烏犀,微下二次。又與犀角地黃湯加人中黃之類,調理半月而安。此症書所不載,唯龐安常有玳瑁瘟之名,而治法未備,人罕能識。先是一人患此瀕危,口耳鼻孔皆流鮮血,亦不能救。大抵黑色枯焦不澤,四圍無紅暈而灰白色黯者,皆不可救。

其黑必先從口鼻至顴頰目胞兩耳,及手臂足脛,甚則胸腹俱黑,從未見於額上肩背陽位也。

白話文:

等到患者的黑色痘疹長出來,就使用涼膈散加上人中黃、紫荊、烏犀,稍微瀉下兩次。然後再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人中黃等藥物,調理半個月,病情就能穩定。這種疾病沒有記載在醫書中,只有龐安時提到過玳瑁瘟這個名字,但是治療方法並沒有完善,很少有人能認得出來。前面提到的那個危重患者,口耳鼻孔都在流鮮血,最後也沒能救活。總體而言,黑色痘疹枯萎發黑不油亮,周圍沒有紅暈而呈現灰白色黯淡的,都是難以救治的。

陳瑞之七月間患時疫,初發獨熱無寒,或連熱二三日,或暫可一日半日,熱時煩渴無汗,熱止則汗出如漉。自言房勞後乘涼所致,服過十味香薷、九味羌活、柴胡、枳、桔等十餘劑,煩渴壯熱愈甚。張診之,六脈皆洪盛搏指,舌苔焦枯,唇口剝裂,大便五六日不通。雖云病起於陰,實則熱邪亢極,胃腑剝腐之象。

白話文:

陳瑞在七月得了流行的瘟疫,一開始只有發熱沒有發冷,或者連續發熱兩三天,或者暫時緩解一兩天,發熱的時候口渴煩躁但不出汗,熱退了就出很多汗。陳瑞自己說,這是房事後受涼造成的,已經喝過十味香薷、九味羌活、柴胡、枳實、桔梗等十幾帖中藥,但口渴發熱反而更嚴重。張醫生診治後發現,陳瑞的六條脈象都強勁有力,舌頭苔又焦又枯,嘴脣口乾裂,大便五六天沒有通。雖然說疾病是從陰虛開始的,但實際上是熱邪極度亢盛,已經腐蝕了胃腑。

急與涼膈加黃連、石膏、人中黃,得下三次,熱勢頓減。明晚,復發熱煩渴,與白虎加人中黃、黃連,熱渴俱止。兩日後,左頰發頤,一睟時即平,而氣急神昏。此元氣下陷之故,仍與白虎加人參、犀角、連翹。頤復焮發,與犀角、連翹、升、柴、甘、桔、牛蒡、馬勃。二服,右頤又發一毒,高腫赤亮,瘍醫調治四十日而安。

白話文:

情況危急時,加入黃連、石膏、人中黃等涼性藥物,服用三次後,熱度顯著下降。隔天傍晚,熱度和口渴復發,於是服用白虎湯加人中黃、黃連,熱度和口渴都停止了。兩天後,左邊臉頰腫脹發炎,但很快自行平復,不過出現氣促神昏的症狀。這是元氣下陷所致,於是仍服用白虎湯加人參、犀角、連翹。臉頰又再次腫脹發炎,於是服用犀角、連翹、升麻、柴胡、甘草、桔梗、牛蒡、馬勃。服用兩次後,右邊臉頰又發了一個毒瘡,腫得又高又紅又亮,後來經由外科醫師治療四十天才康復。

同時患此者頗多,良由時師不明此為濕土之邪,初起失於攻下,概用發散和解,引邪氾濫而發頤毒。多有腫發綿延,以及膺脅肘臂,如流注潰腐者,縱用攻下解毒,皆不可救,不可以發頤為小症而忽之。

白話文:

這種病同時得的不少,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醫生不懂得這是濕土之邪。發病初期沒有及時攻下,只用發散和解之法,導致邪氣氾濫,發作毒性。很多人腫發蔓延,甚至擴展到胸脇和手肘,就像流注潰腐一樣。即使使用攻下解毒之法,也無法挽救,不能因為發頤症狀輕微而忽視它。

一北人患時疫,寒熱不止,舌苔黃潤,用大柴胡下之,煩悶神昏。雜進人參白虎、補中益氣,熱勢轉劇。頻與芩、連、知母不應。張診之,左脈弦數而勁,右脈再倍於左,周身俱發紅斑,惟中脘斑色皎白。諸醫莫審白斑之由,因喻之曰:良由過服苦寒之劑,中焦陽氣失職故也。

白話文:

一個北方人得了時疫,發燒和發冷交替發作,舌苔黃而濕潤。醫生開了大量柴胡讓他喝下去,結果他更加煩躁、神智不清。醫生又給他雜亂地用了人參白虎湯和補中益氣湯,他的發熱症狀變得更嚴重。醫生頻繁地給他服用黃芩、黃連、知母這些苦寒中藥,卻沒有效果。

後來張醫生給他看病,發現他左腕脈象弦細有力,右腕脈象比左腕強兩倍,全身都長著紅斑,只有中脘部位的紅斑顏色較淡。其他醫生都不知道中脘白斑的原因,張醫生猜測:這是因為他服用了過量苦寒的中藥,導致中焦部位的陽氣功能失常。

法當通達其斑,兼通氣化,無慮斑色不轉也。遂用犀角、連翹、山梔、人中黃,晝夜連進二服,二便齊行而斑化熱退,神清食進,起坐徐行矣。其昆季同時俱染其氣,並進蔥白、香豉、人中黃、連翹、薄荷之類,皆隨手愈。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遵循清除斑點、疏通氣化的原則,不用擔心斑點顏色不會改變。於是使用犀角、連翹、山梔、人中黃,晝夜連續服用兩次,兩便通暢,斑點變淡,熱退了,精神清爽,食慾增加,可以緩慢地起身行走。他的兄弟同時感染了疾病,並服用蔥白、香豉、人中黃、連翹、薄荷等藥物,都很快地痊癒了。

黃以寬風溫十餘日,壯熱神昏,語言難出,自利溏黑,舌苔黑燥,唇焦鼻煤。先誤用發散消導數劑,煩渴彌甚,恣飲不輟。此本伏氣鬱發,更遇於風,遂成風溫。風溫脈氣本浮,以熱邪久伏,少陰從火化,發出太陽,即是兩感。幸年壯質強,已逾三日六日之期,症雖危殆,良由風藥性升,鼓激周身元氣皆化為火,傷耗真陰。少陰之脈,不能內藏,所以反浮。

白話文:

黃先生因風寒發燒超過十天,高燒神志不清,說話困難,腹瀉黑便,舌苔黑而乾燥,嘴脣和鼻子發黑。他誤用了發散和消導的藥方,導致口渴更甚,喝水不止。這原本是潛伏的氣鬱發作,再加上風邪,演變成風寒。風寒的脈象本來是浮的,但由於熱邪潛伏已久,少陰的火氣化發出來,表現在太陽經,也就是同時感染了風和熱。幸好他的年紀較輕,體質強韌,已經超過了病情危險的三到六天。雖然情況危急,但主要是因為風藥性向上,激發全身元氣轉化為火,損耗了腎陰。少陰的脈絡無法內藏,所以反而浮現出來。

古人原無治法,惟少陰例中,則有救熱存陰,承氣下之一症,可惜此以迅掃久伏之邪。審其鼻息不鼾,知水之上源未絕,無慮其直視失溲也。(喻嘉言治錢仲昭,亦以其腎水未竭,故傷寒多死下虛人,非虛語也。)酌用涼膈散加人中黃、生地,急救垂絕之陰。服後下溏黑三次,舌苔未潤,煩躁不減。

白話文:

現代漢語:

很多時候,唯一可惜的是我們躺在舒適區的頂端。(比喻已經竭盡全力,無力再有所作為。)仔細思考過三次以後的煩躁情緒

更與大劑涼膈,大黃加至二兩,兼黃連、犀角,三下方得熱除。於是專以生津止渴大劑投之,舌苔方去,津回渴止而愈。

白話文:

還配合大量清涼降逆胃氣的湯藥,大黃增加到二兩,搭配黃連、犀角,三個方劑才把熱氣消除。接著專門用生津止渴的湯藥大量投予,舌苔纔去除,津液恢復、口渴停止後痊癒。

按:喻嘉言治《金鑑》類兩感,其論症與此略同,第金則舌卷足冷,身蜷而便略通。此則舌黑唇焦鼻煤,而利溏黑。故金則以麻黃附子細辛及附子瀉心,此則專用涼膈,其治法不同如此。

白話文:

備註:喻嘉言治療《金匱要略》中「類中風」的兩感症狀,其症狀與本例略同,但「類中風」的症狀有舌頭捲曲、足部冰冷、身體蜷縮,大便稍通。而本例則有舌頭發黑、嘴脣焦黑、鼻孔發黑,以及大便稀溏發黑的症狀。因此,「類中風」主要使用麻黃、附子、細辛和附子瀉心湯治療,而本例則專用涼膈湯治療,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

楊乘六治一人病疫,大熱大渴,唇焦目赤,兩顴嬌紅,語言謬妄,神思昏沉,手冷過肘,足冷過膝,其舌黑滑而胖,其脈洪大而空,曰:此戴陽症也。外熱內寒,雖身熱如烙,不離覆蓋,口渴引飲,不耐寒涼,面色雖紅,卻嬌嫩而遊移不定,舌苔雖黑,卻浮胖而滋潤不枯。

白話文:

楊乘六給一位患者診斷出一種叫「戴陽症」的疾病。患者表現出以下症狀:發高燒、口渴、嘴脣乾裂、眼睛發紅、顴骨發紅、言語錯亂、精神恍惚、手腳冰冷、舌苔黑滑肥大、脈象洪大而空虛。

楊乘六指出,這是外熱內寒的症狀。雖然患者外表發熱如烙鐵,但仍然無法脫離被子,口渴想喝水,但不能耐受寒涼。儘管面部發紅,但顏色嬌嫩不定,舌苔雖黑,但浮腫肥大,不會乾燥枯萎。

症類白虎,然白虎症未有厥冷上過肘下過膝者,遂以大劑八味飲加人參,濃煎數碗,探冷與服,諸症乃退。繼以理中、附子、六君、歸、芍,調理而愈。先有用白虎者,幸未服之。

白話文:

症狀類似「白虎」,但「白虎」症的症狀沒有從肘部以上或膝部以下發冷的。於是用大劑量「八味飲」加上人參,濃煎成好幾碗,在發冷時服用,症狀就退了。接著再用「理中湯、附子湯、六君湯、歸芍地黃丸」等藥物調理,就痊癒了。先前有打算用「白虎」方,幸好沒有服用。

張學海業醫,以疲於臨症,染時疫,微寒壯熱,頭痛昏沉,服發散藥數劑,目直耳聾,病熱增劇,口渴便秘。改用瀉火清胃解毒等劑,熱尤熾,油汗如珠,譫語撮空,惡候悉具。楊診之,其脈洪大躁疾而空,其舌乾燥,焦黃而胖。時滿座皆醫也,僉擬白虎承氣。楊以養榮湯,用參、附各三錢,與之曰:服此後,當得睡,睡醒則諸脈俱靜,諸病俱退,而舌變嫩紅滑潤矣。第無撓旁議。

白話文:

張學海從事醫業,由於過度診治,染上瘟疫,感到輕微寒意、高燒,頭疼昏沉,服用瞭解表散熱的藥物數劑,出現目不轉睛、耳聾,病情加劇,口渴、大便乾燥。改用清熱瀉火、解毒等藥物,體溫仍然很高,汗珠如黃豆,胡言亂語,病情十分嚴重。楊某診治,發現他的脈象洪大、急促而虛空,舌頭乾燥、焦黃而腫脹。當時滿屋都是醫生,都認為應該用白虎承氣湯。楊某用了養榮湯,用人參、附子各三錢,交給他服用,並說:「服用此藥後,你應能入睡,醒後所有脈象都會平靜下來,所有症狀都會消退,舌頭也會變為嫩紅、光滑、濕潤。不要受旁人議論的影響。」

翌日復診,果如所言。蓋病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如系實症,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愈有力。如系實火,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且堅卓,豈有重按全無,滿舌俱胖,尚得謂之實症也哉?仍用原方,減去參、附一半,守服數劑而愈。

白話文:

第二天再次看診,情況果然如我所說。辨別疾病的真假要依據脈象,脈象的真假要依據舌象的變化。如果屬於實症,脈象必定強勁有力、跳動快速,而且按壓越重,力道越大。如果屬於實火,舌象必定乾燥焦黃,而且舌質緊縮、僵硬,怎麼可能按壓無力,舌頭整體腫脹,還說是實症呢?仍然使用原來的方劑,減半使用人參和附子,連續服用了幾劑藥後就好了。

陸養愚治費西村患時疫,頭疼身熱,口渴氣喘,下午熱潮更甚。或以藿香正氣散投之,煩躁特甚,舌心焦黑,譫語發斑。又與柴苓湯,更加嘔噦,且自汗不止。脈之浮數而微,曰:此少陽陽明合病之虛熱也。用白虎湯加人參、黃耆、葛根、柴胡、燈心、竹葉,熱減十分之七,汗亦稍止。後以人參、麥冬、五味、黃芩、山梔、甘草,二劑斑亦漸退。

白話文:

陸養愚醫治費西村的人患了時疫,症狀是頭疼、身體發熱、口渴、呼吸困難,下午熱潮更加嚴重。有人用藿香正氣散治療,但病人煩躁加劇,舌頭中心焦黑,神志不清並出現斑疹。又用柴苓湯治療,病人嘔吐加劇,並且不停地出汗。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浮數而微弱,就診斷這是少陽和陽明經絡合病引起的虛熱。於是用白虎湯加入人參、黃耆、葛根、柴胡、燈心、竹葉,熱症減輕了七成,出汗也稍微止住了。後來又用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芩、山梔、甘草,經過兩劑藥後斑疹也逐漸消退。

陳好古患兩太陽痛,左脅作疼,口渴,大便瀉水,小便短赤,面色如塵。陸診之,滑大而數,右關為甚。時春末夏初,曰:此疫症也。陳怒瘟病之名,辭去。或以胃苓湯投之,煩渴異常,語言錯亂。再求診,脈仍前,症似危急,然細參症候,不過熱鬱之極,故煩亂神昏耳。其瀉者,因表氣不舒,故里氣不固也。

白話文:

陳好古患有太陽穴兩側疼痛,左肋間疼痛,口渴,大便稀水,小便短赤,面色蒼白。陸醫生給他把脈,脈搏又滑又大,且數,右關脈最為明顯。正是春末夏初時節,醫生說:「這是瘟疫。」陳好古厭惡「瘟病」之名,辭別醫生離開了。有人給他服用胃苓湯,他的煩渴症狀反而加重,語言錯亂。再次求診時,脈象仍然如前,症狀看上去十分危急,但仔細分析症狀後,醫生發現煩躁、神志不清是因為鬱熱過度。腹瀉是因為表氣不暢,所以內氣不固所致。

用白虎合解肌湯,二劑而定,又二劑而起。(藜按:肺移熱於大腸,故瀉,非裡氣不固也。)

白話文:

使用白虎湯合解肌湯,兩劑便穩定下來,再服兩劑便痊癒。(黎註:肺熱移到大腸,所以會拉肚子,並不是因為腸胃功能太弱而造成的。)

丁程川之寵,患疫而死。半月後丁自病,頭痛身熱,口渴煩躁。或與小柴胡湯,忽夜夢與亡寵交接,驚覺而精已泄,汗出如雨,不能轉側,神昏譫語。亟招陸診之,其脈微細如絲,面色如泥,四肢厥冷,幸未過肘膝,而陽事尚自翹然。令剪其亡寵舊裩襠燒灰,以附子理中湯調灌之,兩劑神清,陽亦收斂。

白話文:

後來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白芍、黃連、棗仁、知母、黃柏調理,才平靜下來。(文田註:這個例子中的柴胡攪動肝臟的邪氣,因此動搖腎精,導致不守。)

後以人參、麥冬、五味、白芍、黃連、棗仁、知母、黃柏調理而安。(文田按:此柴胡擾動肝邪,故搖撼腎精,以致不守。)

柴嶼青治吳氏婦患疫。家人謂因怒而致,醫遂用沉香、烏藥、代赭等藥,兼用表劑,二十餘日,胸膈脹悶,壯熱不休。脈之,左手稍平,右三部洪數,此疫症邪熱入腑,表散徒傷衛氣,病亦不解。乃連進瓜蒂散二劑,吐去涎痰。察其邪尚未衰,又與小承氣二劑,下宿垢數行,而熱漸退。調理至十餘日,脈始平復。

白話文:

柴嶼青治療吳氏婦人的瘟疫。家人說她是因為生氣導致的,醫生於是使用沉香、烏藥、代赭等藥物,同時使用表劑,二十多天後,胸悶腹脹,高燒不退。切脈,左手脈象稍平,右手三部脈象洪大且數。這是瘟疫邪熱入侵臟腑,表面散熱只能損傷衛氣,疾病也不會好轉。於是連續服用瓜蒂散兩劑,吐出痰液。觀察到邪氣還沒有消退,又服用小承氣湯兩劑,排出多條宿便,發熱逐漸退去。調理了十多天,脈象才恢復正常。

繆仲淳治史鶴亭太史,丁亥春患瘟疫,頭疼身熱,口渴,吐白沫,(胃熱。)晝夜不休。醫誤謂太史初罷官歸,妄投解鬱行氣藥不效。又與四物湯益甚。諸醫謝去,謂其必死。迎繆至,病二十餘日,家人具以前方告。繆曰:誤矣。瘟疫者,四時不正,傷寒之謂,發於春,故謂之瘟疫。

白話文:

繆仲淳替史鶴亭太史治療。丁亥年春天,太史感染瘟疫,頭痛身熱、口渴、吐白沫(胃部過熱)。病情晝夜不停。醫生誤以為太史剛辭官回家,錯誤地開瞭解鬱行氣的藥物,但無效。又開了四物湯,病情反而更嚴重。其他醫生都放棄治療,認為太史必死無疑。於是請來了繆仲淳。太史已經病了二十幾天,家人把之前開的藥方都告訴了繆仲淳。繆仲淳說:誤診了。瘟疫是一種四季中不正常的疾病,是傷寒的一種,發生在春天,所以稱為瘟疫。

不解又不下,使邪熱彌留腸胃間,幸元氣未盡,故不死。亟索淡豆豉約二合許炒香,麥冬一兩許,知母數錢,石膏兩許,一劑大汗而解。時大便尚未通,史問故。曰:昨汗如雨,邪盡矣。第久病津液未回,故大便不通。腸胃燥,非有邪也。今可食甘蔗三二株,兼多飲麥冬湯。

不三日,去燥糞六十餘塊而愈。

白話文:

如果邪氣瘀滯在腸胃中不散發出來,就會導致邪熱聚集在腸胃之間,這時雖然元氣還沒有完全耗盡,但也會瀕臨死亡。這時趕緊用淡豆豉兩合炒香,麥冬一兩,知母幾錢,石膏兩合,服用此藥即可大汗淋漓,邪熱從此消散。這時大便還未通暢,方士詢問原因。方士回答說:你昨天大汗淋漓,邪氣已經消散乾淨了。只是因為長期生病,津液還沒有恢復,所以大便不通。現在腸胃乾燥,並不是因為有邪氣作祟。現在你可以吃甘蔗兩三根,再配上多喝麥冬湯。

張鳳逵萬曆丁未三月間寓京師,吏部劉蒲亭病劇求治,已備後事,譫語抹衣,不寐者七八日矣。御醫院吳思泉,名醫也,偕數醫治之。張診脈,只關脈洪大,其餘皆伏,乃書方竹葉石膏湯。咸驚曰:吳等已煎附子理中湯,何冰炭如是?張詰之。吳曰:陽症陰脈,故用附子。張曰:兩關洪大,此陽脈也。

白話文:

萬曆丁未年的三月,張鳳逵寄居在京城。吏部官員劉蒲亭病重尋求醫治,已經準備了後事,胡言亂語、扯衣,七八天都無法入睡。御醫院的吳思泉,是知名的醫生,和幾位醫生一同為劉蒲亭診治。張鳳逵把脈後,發現只有關脈強勁洪大,其餘的脈象都沉伏不明,於是開了竹葉石膏湯的藥方。吳思泉等人大吃一驚,說道:「我們已經煎了附子理中湯,怎麼還能用這麼寒涼的藥呢?」張鳳逵問吳思泉原因。吳思泉回答:「陽症而陰脈沉伏,所以要用附子。」張鳳逵說:「兩關脈洪大,這是陽脈啊。」

其餘經為火所伏,非陰脈也。一劑,譫語抹衣即止,熟寐片時。再診之,洪者平而伏者起矣。又用辛涼藥調理全愈。

白話文:

其他經絡被火邪所困,不是陰脈的病。患者服一劑藥後,譫語、亂抓衣服的症狀即停止,片刻後熟睡。再次診斷,洪脈平穩,伏脈浮現。接著用辛涼藥進行調理,最終康復。

元時江西泰和縣瘟疫大作,有醫者視病,中夜而歸,忽遇神人騎馬導從而來,醫知非人,拜伏於地。神至前,叱曰:汝何人也?答曰:某醫人也。神曰:汝今醫病用何藥?答曰:隨病冷熱輕重,用藥治之。神曰:不然,天醫類用香蘇散好。醫如其言,試之皆效。香附炒去皮、紫蘇各二兩,陳皮、甘草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日三服。戒葷腥酒肉,無不應效。

白話文:

元朝時,江西泰和縣爆發大瘟疫。一位醫生看完病人,半夜回家時,突然遇到一個騎著馬、有隨從護送的神仙。醫生知道他不是凡人,於是跪拜在地。神仙走到他面前,厲聲問道:「你是什麼人?」醫生回答:「我是個醫生。」神仙說:「你現在用什麼藥治療病人?」醫生回答:「根據病人的寒熱輕重,用不同的藥治療。」神仙說:「不對,最好的方法是使用香蘇散。」醫生聽從了他的話,一試果然有效。香蘇散的配方如下:

  • 炒香附 去皮 2 兩
  • 紫蘇 2 兩
  • 陳皮 1 錢
  • 甘草 1 錢

又記云:昔城中大疫,有白髮老人,教一富家人,修合香蘇散,施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作人,問其富人家,富人一實告,鬼相顧曰:此老教三人矣,遂稽顙而退。(同上則,皆萬密齋《保命歌括》。文田按:此亦寒疫證。)

白話文:

另外還記載著:過去城裡爆發大瘟疫,有一位白髮老人教導一位富裕人家製作「香蘇散」,並分發給城裡的病人都康復了。之後,瘟疫鬼化作人形去找這位富人家,富人如實告知,鬼魂互相看了一眼,說:「這個老人已經教了三個人了。」於是叩頭致謝後便離開了。(以上均節錄自萬密齋《保命歌括》。文田按:此案例為寒疫的證例。)

醫者喬姓,奉呂仙甚謹。一夕夢呂告之曰:水上浮萍,甚能愈疾,多貯之。喬乃收積至十車。旦暮大疫,喬藥中每加萍一撮,無不立愈。其門如市,遂獲重貲。他醫效之,都不驗。(《云間雜誌》無名氏。)

白話文:

一位姓喬的醫生,很敬重呂仙。一天晚上,他在夢中見到呂仙,呂仙告訴他:水面上漂浮的浮萍,有很好的治病效果,可以多收集一些。於是,喬收集了十車的浮萍。沒過多久,突然爆發了一場大瘟疫。喬在配製藥物時,會加入一撮浮萍,所有病人服藥後都能立即痊癒。他的診所門口每天都擠滿了病人,他因此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其他醫生也嘗試使用這種方法,但都沒有效果。

錢國賓治管船王元暴病,頭痛身熱,倦臥懶動,不惡寒,只畏熱,舌紅肌黃,二便不利,六脈浮洪。視其症脈,瘟病也。用清涼發散之劑,八日罔效。再四審之,心胸腹脅,俱無他症,口渴飲水,欲向外臥。令人移出,解衣視其前後心間,有黑點數十,如疙蚤斑,知為羊毛瘟也。

白話文:

錢國賓治療管船王元的一場急症,症狀包括頭痛、發燒、疲倦不想動彈、不畏寒但怕熱、舌頭發紅、口脣發黃、二便不利、脈搏浮而有力。

錢國賓根據症狀和脈象,診斷為瘟病,因此使用了清熱祛邪的藥物,但治療了八天都沒有效果。

經過多次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元的胸、腹、脅部沒有其他異常症狀,但口渴想喝水,而且想躺在戶外。錢國賓讓人把王元移出戶外,解開他的衣服,檢查他的前後心窩,發現有數十個黑點,像跳蚤斑一樣。錢國賓這才意識到,這是一種叫做羊毛瘟的疾病。

用小針於黑處一挖即出毛一莖,凡取數百莖,乃少安。日食西瓜十一個,數日乃愈。(用藥不誤,而不能取效,則必反復審視,以求其不效之故,始克有濟。若不效,即遽易方,數易之後,必致迷誤。此案可為審病之法。文田按:熱在胃腑,而求之肌表之間,安得見效?此白虎證也。

白話文:

用小針在黑色的部位刺一下,就可以挑出一根毛。通常取幾百根,就會慢慢好轉。每天吃十一個西瓜,幾天後就會痊癒。

(使用藥物沒有錯,但如果沒有效果,必須反覆檢查,找出沒有效果的原因,纔能有幫助。如果沒有效果,就立即更換藥方,更換多次後,必定會混淆迷亂。這個案例可以作為審視疾病的方法。文田註解:火熱在胃腑,卻在皮膚表面尋找,怎麼會有效果呢?這是白虎證。)

凡善治溫病者,以汗解,其次以疹解,其次以斑解。至於斑點發黑,此陰傷於辛散之故也。而隨俗指為羊毛瘟,豈非庸醫乎?)

白話文:

擅長治療溫熱病的醫生,會用發汗的方式解除病情,其次是發疹,再其次是長斑點。如果斑點變黑,那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受到辛熱之藥散發的傷害。如果隨便說這是羊毛瘟,豈不是無能的醫生嗎?

吳橋治朝有濡,壯年,偶以訟系士師,歸家數日而發熱。醫以為痰火,治之旬日,而病益危。橋診之,六脈隱見不常,且舉身紫斑發矣。耳聾口噤,目上視,循衣摸床,昏瞀絕食者五日。語所親曰:疫也。即以寒水下辰砂六一散,稍飲輒少安。尋授柴胡石膏犀角湯,一再服而病去其大半,七日愈。(《太函集》。)

白話文:

吳橋治療朝有濡的病情:朝有濡壯年時,因訴訟被官府拘禁,回家後幾天後便發燒。醫生認為是痰火引起的,用了十來天的藥,但病情卻更加嚴重。吳橋診斷時,發現朝有濡的脈搏時隱時現,而且全身都出現了紫色的斑點。他的耳朵失聰,嘴巴緊閉,眼睛向上看,沿著衣服和牀摸索,昏迷不醒,已經五天沒有進食了。吳橋告訴他的親友:這是疫病。於是用冷水送服六一散,只要喝一點就會稍有緩解。接著給他服用了柴胡石膏犀角湯,服用了兩次後,病情就大半消除了,七天後痊癒。(出自《太函集》)

楊玉衡曰:乙亥、丙子、丁丑之間,吾邑連歉,瘟氣盛行,用賠賑散治愈無算。方用白殭蠶酒炒二錢,蟬蛻一錢,廣薑黃去皮三分,生大黃四錢,共為末,每服一錢八分二釐五毫,用黃酒一杯,蜂蜜五錢,調勻冷服,中病即止,因易其名曰升降散。蓋取殭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息矣。煉蜜為丸,名太極丸,服法同。

白話文:

楊玉衡說:乙亥(1775)、丙子(1776)、丁丑(1777)年,我們這裡連年歉收,瘟疫流行,使用「賠賑散」治療了無數人。

藥方使用:

  • 白殭蠶酒炒 二錢
  • 蟬蛻 一錢
  • 廣薑黃去皮 三分
  • 生大黃 四錢

共研成細末,每次取一錢八分二釐五毫,用黃酒一杯、蜂蜜五錢調勻,冷服。中病即止。後來改名為「升降散」。

「升降散」的原理是:殭蠶、蟬蛻可以升發陽氣中的清陽,薑黃、大黃可以降下陰氣中的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瘟疫之毒就能頓時消除。

把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劑,稱為「太極丸」,服用方式與「升降散」相同。

劉兆平年八旬,患瘟病,表裡大熱,氣噴如火,舌黃口燥,譫語發狂,脈洪長滑數。楊用河間雙解散治之,大汗不止,舉家驚惶,復飲一服汗止。但本證未退,改制增損雙解散: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防風、薄荷葉、荊芥穗、當歸、白芍、黃連、連翹、梔子各一錢,黃芩、桔梗各二錢,石膏六錢,滑石三錢,甘草一錢,酒浸大黃二錢,芒硝二錢。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三匙,黃酒半杯,和勻冷服,兩劑而痊。

因悟麻黃春夏時,不可輕用也。(楊玉衡名璇,著有《寒溫條辨》。)

白話文:

劉兆平,八十歲,得了瘟疫,體表和體內都發高燒,呼吸急促如火,舌苔發黃、口乾,神志不清、發狂,脈搏又快又有力。

楊用開出河間雙解散來治療,劉兆平大汗淋漓,家人驚恐,再喝一服,汗才止。但病症並未減退,楊便改用增損雙解散:

  • 白殭蠶(酒炒):3 錢
  • 全蟬蛻:12 枚
  • 廣薑黃:7 分
  • 防風、薄荷葉、荊芥穗、當歸、白芍、黃連、連翹、梔子:各 1 錢
  • 黃芩、桔梗:各 2 錢
  • 石膏:6 錢
  • 滑石:3 錢
  • 甘草:1 錢
  • 大黃(酒浸):2 錢
  • 芒硝:2 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去渣,沖入芒硝,加入蜂蜜 3 匙,黃酒半杯,充分攪拌後冷服。兩劑藥後,病症便痊癒了。

孫文垣治何明吾,時疫食復,大便不通,嘔惡,內熱昏憒,或作夢語,循衣摸床,此熱在心包絡。以竹茹、麥冬、知母、山梔各一錢,陳皮、半夏曲、酸棗仁、枳實各八分,甘草三分,服之,夜半人事稍清。餘熱未散,用石膏三錢,知母二錢,竹茹、麥冬、生棗仁各一錢,天花粉、陳皮各七分,枳實、麥芽、半夏曲各六分,大便行而熱退。

白話文:

孫文垣治療何明吾的時疫,症狀為食慾不振、大便不通、噁心嘔吐、內熱昏迷、或說夢話、循衣摸牀。這是因為熱在心包絡所致。他用竹茹、麥冬、知母、山梔各一錢,陳皮、半夏曲、酸棗仁、枳實各八分,甘草三分給他服下,半夜時分病情稍有緩解。

餘熱未散,再用石膏三錢,知母二錢,竹茹、麥冬、生棗仁各一錢,天花粉、陳皮各七分,枳實、麥芽、半夏曲各六分。大便通暢後,熱退。

鮑五保患時疫,耳聾,身熱口渴,大便五日不行,人事不清。竹葉、黃芩、柴胡、半夏曲、甘草、枳殼、天花粉、知母,煎服,而熱渴更甚,大便行而瀉,手攣縮不能伸,且發呃咳嗽。改用柴胡、石膏、竹茹、人參、甘草、麥冬、半夏曲、橘紅、黃芩、黃連,一服而呃止瀉除,諸症悉愈。

白話文:

鮑五保得了瘟疫,耳朵失聰,身體發熱口渴,五天都沒有大便,神志不清。煎煮竹葉、黃芩、柴胡、半夏曲、甘草、枳殼、天花粉、知母給他服用,結果他的發熱口渴更加嚴重,大便通而瀉,手抽筋不能伸展,而且開始打嗝咳嗽。於是改用柴胡、石膏、竹茹、人參、甘草、麥冬、半夏曲、橘紅、黃芩、黃連,一劑藥之後,打嗝止瀉,各種症狀都痊癒了。

朱氏子頭痛身熱,口渴氣促,申酉時潮熱更甚,舌心焦黑,遍身紫斑,語言不清,發呃耳聾。誤進藿香正氣散,加嘔逆水瀉。又服柴苓湯,嘔益甚,熱轉劇,六脈洪數。此少陽陽明合病之疫,用石膏五錢,知母、柴胡各三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曲、麥冬、竹茹、橘紅、葛根各一錢,粉草、枳實各五分。

白話文:

朱姓男子頭痛發燒,口渴氣促,下午和傍晚時分體溫升得更高,舌頭中心呈焦黑色,全身出現紫斑,說話不清,還打嗝和耳聾。他誤服了藿香正氣散,導致嘔吐和腹瀉。後來又服用了柴苓湯,嘔吐加劇,體溫更高,六脈強而有力。這是少陽和陽明的合病疫邪,可用石膏五錢、知母和柴胡各三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曲、麥冬、竹茹、橘紅和葛根各一錢、粉草和枳實各五分來治療。

服下熱退其七,舌不燥,再以柴胡、半夏曲、白芍、竹茹各一錢,石膏三錢,麥冬、知母各一錢五分,黃連、甘草、人參各五分,飲之而斑退,諸症悉平。

白話文:

服藥後發燒退了七成,舌頭也不乾燥。再用柴胡、半夏曲、白芍、竹茹各一錢,石膏三錢,麥冬、知母各一錢五分,黃連、甘草、人參各五分煎藥服用,出痘後的皮膚斑痕退去,所有的症狀都好了。

江右熊二官疫後食復,額痛口渴,譫語神昏,面青舌黑,鼻中停灰,不省人事,小水短少。勢已危急,以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石膏、知母、當歸、山梔、豆豉、枳實與之,一帖得微汗,熱退大半。次日,以柴胡、滑石、甘草、知母、石膏、人參、桔梗、黃芩、花粉與之,舌黑退,人事清,飲食進而愈。

白話文:

江西一位姓熊的官員,瘟疫後進食恢復,出現頭疼、口渴、胡言亂語、神智不清的症狀,面色青黑、舌頭發黑、鼻中積有灰燼狀物體,昏迷不醒,小便量少。情況十分危急,用小柴胡湯,減去半夏,加入石膏、知母、當歸、山梔、豆豉、枳實,喝了一劑後微微出汗,體溫明顯下降。第二天,用柴胡、滑石、甘草、知母、石膏、人參、桔梗、黃芩、花粉等藥物,症狀減輕,神智恢復清楚,飲食增加,逐漸痊癒。

程竹坡室,年過六十,染疫,頭疼口渴,舌苔前黃燥,後紫黑,身熱沉重,人事昏憒,語言錯亂,小水短澀,嘔逆煩躁,耳聾,胸脅痛,時五月初旬也。脈左浮而弦數,右洪長而數,邪在少陽、陽明二經。即以柴胡、石膏為君,知母、麥冬、天花粉、竹茹為臣,黃連為佐,甘草、枳殼、桔梗為使,二帖得微汗,熱退神清。因驟進葷粥,又大熱,譫語昏沉,此食復也。

白話文:

程竹坡老人,年過六十,感染時疫,頭痛口渴,舌頭前部發黃乾燥,後部發紫發黑,身體發熱沉重,精神恍惚糊塗,言語錯亂,小便減少且排尿不暢,嘔吐反胃煩躁,耳鳴,胸部和肋部疼痛,當時是五月初。把脈發現左邊脈搏浮而弦細有力,右邊脈搏洪大有力,病邪位於少陽經和陽明經。於是選用柴胡、石膏為主藥,知母、麥冬、天花粉、竹茹為輔助藥,黃連為佐藥,甘草、枳殼、桔梗為引藥。連續服用兩劑後,出了一點汗,熱度退了,神智清醒了。由於突然進食葷粥,又導致高熱,胡言亂語,昏昏沉沉,這是進食過快復發導致的。

以小柴胡加山梔子、枳實、淡豆豉、鱉甲,四帖復得汗,熱退神清。仍口渴躁煩,以生脈湯加黃連、香薷、竹茹、竹葉而安。

白話文:

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枳實、淡豆豉、鱉甲,服了四帖後讓患者恢復出汗,熱退神清。但是患者仍然口渴煩躁,用生脈湯加上黃連、香薷、竹茹、竹葉後症狀才得以平息。

程元祖春瘟食復,人事昏沉,內熱口渴,舌如焦煤,脅痛耳聾,身熱如火,僵硬不能轉,脈數,左數右洪大而數。以柴胡、石膏各五錢,黃芩、知母、葛根各二錢,山梔子、枳實各三錢,甘草五分,進三帖,額上微汗,腹中雷鳴,大便行三次,皆清水,熱仍不退,右寸稍軟。前方加人參七分,又二帖,汗出熱退。

白話文:

程元祖患上春季瘟疫,飲食不振,精神昏沉,內有熱氣,口渴舌燥如焦炭,肋骨疼痛,耳鳴,身體發熱如火,僵硬不能動彈,脈搏急促,左脈細數,右脈洪大有力而數。

用柴胡、石膏各 5 錢,黃芩、知母、葛根各 2 錢,山梔子、枳實各 3 錢,甘草 5 分,連續服用 3 帖,額頭微出汗,腹部雷鳴,大便排出 3 次,但都是清水,發熱仍未退,右寸脈稍軟。

在前方的藥方中加入人參 7 分,再服用 2 帖,汗出熱退。

身仍僵,口仍渴,耳仍聾,瀉亦不止,汗亦不收,勺粒不進者,已十三日。以人參、麥冬、白芍、石斛各一錢,五味子十一粒,當歸八分,桂枝三分,黃柏、甘草各五分投之,左脈已弱,咳嗽,人事漸爽,粥飲稍進,瀉止,稍可轉身,大有生氣。以四物湯加苡仁、甘草、陳皮、白朮、石斛、百合、貝母,調理一月而瘳。

白話文:

身體仍然僵硬,嘴巴仍然乾渴,耳朵仍然失聰,腹瀉也不止,汗水也不收斂,十幾天來連一口粥都沒吃得下。用人參、麥冬、白芍、石斛各一錢,五味子十一粒,當歸八分,桂枝三分,黃柏、甘草各五分餵給病人,病人左邊脈象已經微弱,會咳嗽,意識逐漸恢復,開始進食少許粥水,腹瀉停止,身體可以稍微轉動,有明顯的復原跡象。用四物湯加入薏仁、甘草、陳皮、白朮、石斛、百合、貝母,調理一個月後痊癒。

金溪令臧太夫人,勞倦後多食魚蝦,偶發寒熱,三日不退。第四日,左耳前後及頰車皆紅腫。第五日,右邊赤腫。第六日,腫及滿頭,紅大如斗,眼合無縫,昏憒譫語。粒米不進者八日,六部脈洪長而數,此大頭疫也,乃陽明少陽二經壅熱所致。高年不敢用硝、黃,惟宜輕清解散之劑,使因微汗而解。

白話文:

金溪縣太夫人的母親臧太夫人,因為勞累過度,吃了很多魚蝦,偶爾會發冷發熱,情況持續了三天沒有好轉。第四天,她左耳前後及兩頰都腫脹發紅。第五天,右邊也開始發紅腫脹。第六天,腫脹蔓延到整個頭部,發紅腫脹如拳頭大小,眼睛腫到無法睜開,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八天來,她吃不下任何東西,六部脈搏又快又強。這是因為大頭疫,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壅熱所造成的。由於她年紀大了,不敢使用硝石和黃連等峻烈的藥物,只適合用清淡解散的藥方,讓她微微出汗來緩解病情。

以貫眾、石膏各六錢,柴胡、葛根各三錢,赤芍、天花粉各二錢,甘草一錢,黑豆四十九粒,日進二帖,脈始減半。第九日方進粥飲,前藥除石膏,又四帖而安。

白話文:

使用貫眾和石膏各六克,柴胡和葛根各三克,赤芍和天花粉各二克,甘草一克,黑豆四十九顆,每天服用兩次,症狀降低後減少一半劑量。第九天開始進食稀飯,停用石膏,再服用四次藥物即可康復。

一僕發熱頭疼,口渴腹痛,小便赤,大便瀉,日夜不睡者六日。孫診之曰:據脈汗後浮數,熱不減,乃疫症也。以滑石三錢,青蒿、葛根、白芷、片芩各一錢半,炙甘草、升麻各五分,一帖即得睡,熱減半,頭疼除。惟小水赤,頭暈,腳膝無力,此病後血虛之故。以四物湯加青蒿、酒芩、苡仁,服之而安。

白話文:

有個僕人發燒、頭痛、口乾舌燥、肚子痛、小便發紅、大便拉肚子,六天以來日夜不睡。孫思邈診斷後說:根據脈象和出汗後浮脈且跳動得快,高燒不退,這是瘟疫引起的。用滑石三錢,青蒿、葛根、白芷、黃芩各一錢半,炙甘草、升麻各五分,一帖藥服用後,病人才得以入睡,高燒降低了一半,頭痛也消失了。只有小便發紅、頭暈、腳膝無力,這是因為生病後氣血虛弱造成的。用四物湯加上青蒿、黃芩、苡仁,服用後病情就穩定下來了。

雍正癸丑,疫氣流行,撫吳使者囑葉天士制方救之。葉曰:時毒癘氣,必應司天,癸丑濕土氣化運行,後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大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癘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乾焦者,濕邪猶在氣分,甘露消毒丹治之。

白話文:

雍正癸丑年,瘟疫流行,撫吳使者囑咐葉天士制定藥方救治。葉天士說:當前疫毒之氣,必定與自然界環境有關。癸丑年,濕土之氣運行,與後天太陽寒水之氣結合,形成濕寒之邪,夾雜著中焦之火,使疫氣流行。陽光無法治癒,所以疫氣盛行。因此凡是脾胃虛弱的人,就會應合疫氣,病邪從口鼻和皮膚進入。由濕邪化熱的患者,會出現發熱、眼睛發黃、胸悶、紅疹、腹瀉等症狀,應觀察他們的舌象,如果舌色淡白,或舌心乾燥焦灼,說明濕邪仍然存在於氣分,可以使用甘露消毒丹治療。

若壯熱,旬日不解,神昏譫語,斑疹,當察其舌,絳干光圓硬,津涸液枯,是寒從火化,邪已入營矣,用神犀丹治之。甘露消毒丹方:飛滑石十五兩,淡黃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仁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麵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白話文:

如果發高燒,十天內不退,精神恍惚、胡言亂語,出現紫紅色出疹,這時應檢查舌頭,如果舌苔鮮紅而光滑,舌質堅硬,口中乾燥無津液,這是寒邪化熱,邪氣已經進入營血了,應使用神犀丹治療。

甘露消毒丹方:

  • 飛滑石:15兩
  • 淡黃芩:10兩
  • 茵陳:11兩
  • 藿香:4兩
  • 連翹:4兩
  • 石菖蒲:6兩
  • 白蔻仁:4兩
  • 薄荷:4兩
  • 木通:5兩
  • 射干:4兩
  • 川貝母:5兩

將藥材曬乾研成細末,每次服用3錢,用開水沖服。或將藥末搓成彈子大的丸子,用開水溶化後服用也可以。

神犀丹方:犀角尖六兩,生地一斤熬膏,香豆豉八兩熬膏,連翹十兩,黃芩六兩,板藍根九兩,銀花一斤,金汁十兩,元參七兩,花粉四兩,石菖蒲六兩,紫草四兩,即用生地、香豉、金汁搗丸,每丸三錢重,開水磨服。二方活人甚眾,時比之普濟消毒飲云。

白話文:

神犀丹配方:

犀牛角尖 六兩

生地黃 一斤,熬成膏狀

香豆豉 八兩,熬成膏狀

連翹 十兩

黃芩 六兩

板藍根 九兩

金銀花 一斤

金汁(金箔溶解液) 十兩

元參 七兩

花粉 四兩

石菖蒲 六兩

紫草 四兩

將生地黃、香豆豉和金汁研磨搗丸,每丸重三錢。用開水研磨後服用。

這兩個方劑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常與普濟消毒飲相提並論。

雄按:普濟解毒飲乃濕溫時疫之主方,神犀丹乃溫熱暑疫之主方也。若初病即覺神情躁亂,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酷熱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最易患此,急用神犀丹,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數,誤投別藥,以致僨事。兼治痘麻毒重,挾帶紫斑,及麻痘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瘲等症。

白話文:

註解:

普濟解毒飲是治療溫熱時疫的特效方,神樞丹是治療溫熱暑疫的特效方。

正文:

如果剛發病時就感覺神志不清,而且舌頭發紅、口乾,這是溫暑直接侵入營衛之氣。天氣炎熱時,體質陰虛的人,以及新產婦最容易患此病,應立即服用神樞丹,大多都能挽救生命,千萬不要拘泥於服藥時間,而誤服其他藥物,導致病情惡化。神樞丹也兼治麻毒較重,皮下帶有紫斑,以及痲瘋病後殘餘的毒素內攻,導致口腔潰爛、眼睛發紅、神志不清、瘲病等症狀。

方中銀花,有鮮者搗汁用尤良。如無金汁,可用人中黃四兩研入。無板藍根,以飛淨青黛代之。

白話文:

方劑中加入銀花,使用新鮮的銀花搗碎取汁效果最好。如果沒有金汁,可以使用人中黃四兩研磨放入方劑。沒有板藍根,可以用飛淨青黛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