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瑣語》~ 正文 (1)
正文 (1)
1. 正文
1、醫之為道,莫過於不使病大,不使病大,莫過於有病即治,可以保富貴,可以別貧賤。
2、小而至於以草取嚏,真不足道矣,而此法出於《內經》。
3、《傷寒論》曰:服桂枝湯不解,先刺風池、風府。(風池二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入耳者是。風府在項上髮際大筋宛宛中者是。)否則,以三指密排,在腦後髮際橫擦之至兩耳旁,令徉熱,亦可去風。
4、喉閉不能進湯飲,以手橫搦其頸皮,一手灌藥。蓋頸皮從橫里緊,喉皮即從豎里開。此法余有所受,曾一再試之果驗。
5、中風牙關緊閉,無法下藥,必先以水浸烏梅肉令軟,將青布包筋頭蘸擦之,得涎流,牙便開。
6、上牙屬胃,下牙屬大腸,煎熬爆炙,蘊熱於腸胃,牙必受病耳。時以石膏五錢、元明粉三錢、膽礬錢半,共末,每晨盥漱後,用牙刷蘸擦,可使齒力堅強。
7、老年人牙落,食物必吐其渣,可免停滯。
8、《內經》云:「聖人避風,如避矢石。」少壯時不信也,年老而後信之。
9、東坡一生常食茯苓,在飲酒者尤宜效之。
10、樓英曰:「飲酒而頭汗出者,血證也。頭汗而額上偏多者,額屬心部,亦血證也。」此為的評。
11、眉稜骨痛,服白芷即解,是處即攢竹穴也。
12、張從正《儒門事親》云,養生之與攻病,本自不同。今人以補劑療病,宜乎不效。
13、趙養葵《醫貫》云:食填太陰名曰食厥,下部有脈上部無脈,不吐即死。如腸腹絞痛,手不可按,更不可下。凡下血積必用桃仁、紅花。下水積必用甘遂、牽牛。下水中之血必用水蛭、虻蟲。趙固以六味丸統治百病者,尚有此說,益可見治之不獨貴補矣。
14、張從正曰:郁之成也,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而去之,若強補而留之,留即不去,遂成五積。
15、咳每由於風寒,必須盡力祛風,佐以消導,初起〔痰〕色白而薄,其味鹹。咳甚則腹皮引痛,非水泛為痰也。漸愈則痰漸厚,色漸轉黃,其咳□(雖)至一兩月,不可服滋膩藥。
16、失血遺精,人皆謂是十成勞病矣,然必有所因,只從《內經》「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二語,無不愈者,一用補劑,病不去矣。
17、汗為人身之寶,夏日一閉汗即病,人每言寒則無汗,不知熱甚亦無汗,凡服石膏以取汗者,即為此也。
18、附子為北方玄武真神,坐鎮水邪,力能行水,用附子者,非獨用以助陽,實用以破陰,故為之水寒而外見熱象者,先以一二劑試之,無熱即當改用附子,非忽以為熱而用寒藥,忽以為寒而用熱藥也。
19、凡身骨節酸楚,一用羌活、獨活,當日而止,是極有驗。
20、太陽病之脈,有陽浮而陰弱者,陽謂寸脈,陰謂尺脈也,言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不可以陰弱為陰虛。
白話文:
1、醫術的精髓,莫過於不讓病情擴大,要不讓病情擴大,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有病就立刻治療,這樣可以保住富貴的地位,也能和貧賤區分開來。
2、即使是像用草來讓人打噴嚏這種小方法,實在不值得一提,但這個方法其實是出自於《黃帝內經》。
3、《傷寒論》說:吃了桂枝湯病還沒好,要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風池穴在耳朵後面的凹陷處,按壓時會有往耳朵裡延伸的感覺。風府穴在後頸髮際處,大筋的凹陷處。)如果沒辦法針灸,就用三根手指緊靠排列,在後腦勺髮際處橫向摩擦到兩耳旁,讓皮膚發熱,也可以去除風邪。
4、喉嚨腫脹閉塞,無法喝湯吃藥時,用手橫向捏住脖子的皮膚,另一隻手灌藥。因為脖子的皮膚橫向被捏緊,喉嚨的皮膚就會縱向打開。這個方法我曾經學過,也試過一兩次,確實有效。
5、中風導致牙關緊閉,無法餵藥時,要先用水泡軟烏梅肉,用青布包住烏梅肉筋頭沾水擦拭牙齦,讓口水流出,牙關自然就會打開。
6、上面的牙齒屬於胃,下面的牙齒屬於大腸,如果經常吃煎炸烤的食物,熱氣積存在腸胃,牙齒一定會生病。平時可以將石膏五錢、元明粉三錢、膽礬半錢磨成粉,每天早上洗漱後,用牙刷沾取擦拭牙齒,可以讓牙齒堅固。
7、老年人牙齒掉落,吃東西時一定會吐出食物殘渣,這樣可以避免食物停留在體內。
8、《黃帝內經》說:「聖人躲避風邪,就像躲避箭矢和石頭一樣。」年輕時不相信,年老了才明白這個道理。
9、蘇東坡一生都經常吃茯苓,特別是喜歡喝酒的人更應該效仿。
10、樓英說:「喝酒後頭部出汗的人,是體內有血病。如果頭汗主要集中在額頭,因為額頭屬於心臟的部位,也是血病。」這句話說得很到位。
11、眉稜骨疼痛,服用白芷就能緩解,這裡就是攢竹穴的位置。
12、張從正的《儒門事親》說,養生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本來就不同。現在的人用補藥來治療疾病,當然不會有效。
13、趙養葵的《醫貫》說:食物過多堆積在脾胃,稱為「食厥」,表現為下身有脈搏,上身沒有脈搏,不吐出來就會死亡。如果腸胃絞痛,手不能按壓,更不能用瀉藥。凡是下血積(淤血),一定要用桃仁、紅花。下水積(水腫),一定要用甘遂、牽牛。下水中的血(血性水腫),一定要用水蛭、虻蟲。趙養葵雖然主張用六味丸治療各種疾病,但也有這些看法,由此可知,治療疾病不能只靠補藥。
14、張從正說:鬱結的形成,一開始非常輕微,可以透過呼吸和按摩疏導來去除,如果強行用補藥來留住它,鬱結就會留在體內不散,最終形成五積。
15、咳嗽多半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必須盡力祛除風邪,再輔助消食導滯,剛開始咳嗽時,痰是白色且稀薄的,味道是鹹的。咳嗽嚴重時會牽引腹部疼痛,這不是因為體內水液過多形成的痰。病情逐漸好轉時,痰會慢慢變得濃稠,顏色也會轉黃。即使咳嗽持續一兩個月,也不要服用滋膩的藥物。
16、失血和遺精,人們都認為是嚴重的勞損疾病,但一定有其原因,只要按照《黃帝內經》「先找尋病因,再針對病因治療」的原則,沒有治不好的,如果只用補藥,病就不會痊癒。
17、汗液是人體很重要的東西,夏天如果汗液不能正常排出,就會生病。人們常說受寒會沒有汗,但其實熱到極點也會沒有汗。凡是服用石膏來幫助發汗的,就是這個道理。
18、附子就像北方的玄武真神,鎮守水邪,具有強大的利水作用。使用附子,不單單是為了增強陽氣,更重要的是為了破除陰邪。因此,對於體內寒冷卻外顯熱象的疾病,先用一兩劑試試,如果沒有發熱的現象,就應該改用附子。不要因為看到發熱就用寒涼藥,或看到寒冷就用溫熱藥。
19、凡是身體關節酸痛,一用羌活、獨活,當天就能止痛,效果非常顯著。
20、太陽病的脈象,有陽脈浮盛而陰脈虛弱的現象,陽脈指的是寸脈,陰脈指的是尺脈,這表示病在上身而不是在下身,不能因為陰脈虛弱就認為是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