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瑣語》~ 正文 (5)
正文 (5)
1. 正文
77、鼠婦即《詩》所謂「蛜蝛在室」,水濕所生蟲也。
78、水濕之病,多見於太陰,脾水流濕也。火燥之病,多見於陽明,胃火就燥也。
79、大陰為三陰,故三陰瘧者,太陰瘧也。凡溪以發於子午卯酉日者為少陰,發於寅申巳亥日者為厥陰瘧,發於辰戊丑未日者為太陰瘧,恐有不然。
80、周慎齋曰:陽氣足則陰氣皆化為血,陽氣不足,則陰氣皆化為火。
81、自汗盜汗皆虛證也(按:此句勾去)。陽虛則自汗,陰虛則盜汗。陽虛之汗必寒,陰虛之汗必熱。然陽明實熱之時,亦有自汗、盜汗者。
82、消渴病者,津液病也。上消以天花粉為神品;中消朽木煎湯,取腐可勝焦之義;下消飲繅絲湯代茶,並禁(?)半夏。
83、善忘屬畜血證最多。
84、麻木兩證,當分氣血,氣虛則麻,血虛則木。
85、癲癇兩證當分水火,癲為陽病,火之病也;癇為陰病,水之病也,痰聚即是水病。(按:以上後又勾去,改為如下〕癇屬陰水為病也,水即是痰,痰盛有火。結於心胸之間,或因小勞,或因少睡,即猝然眩僕,有似中風,病發聲或口作六畜聲,將醒則吐涎沫。共有五癇,一以開痰解結為治,脈虛者可治,實則死。
86、病七日以上,行其經盡,欲再作經者,針足陽明,不預針太陽也,故病至三陰,從無再傳太陽之理,但轉屬陽明耳。
87、白虎湯行陽明內蒸之熱,非解陽明外見之熱也,故但有表熱不用石膏。
88、數脈有二,非熱盛即虛極。遲脈亦有二,寒者固遲,而熱極亦能遲,實非遲,乃伏而不動耳。
89、未汗惡寒者,邪盛而表實;已汗惡寒者,邪退而表虛。汗出之後,大邪既散,不得更有惡寒矣,汗後而更惡寒,非虛乎!
90、病之內陷,謂邪向內陷,不能從外解也,今則以內陷為虛矣。[按:開頭原有「古人所謂」四字,後刪去]
91、正虛邪實,邪與正爭,故發戰汗出而解。正不虛,邪未實,邪不與正爭,故不戰,汗出而解。邪正俱衰,陰陽自和,故不戰不汗出而解。
92、服桂枝湯,必當先煩,乃汗出而解。服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此煩此振,下(?)戰汗也,戰而汗出,其病必解,不可疑是加病。
93、陽明病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亦是戰汗。
94、未經汗下而燥者,為陽盛致燥之陽明,必以撤熱為急。已經汗下而燥者,為奪血致燥之陽明,則以滋燥為主,滋陰藥之先後緩急,以此為準。
95、同一嘔也,其發熱惡寒而嘔者,屬太陽。寒熱往來而嘔者,屬少陽。但發熱不惡寒而嘔者,屬陽明。故凡嘔當分三陽而治之。其無寒無熱而嘔者,則取諸中焦。
96、病之初傳陽明。尚有營衛之分,過此則不論營衛矣。
白話文:
[正文]
77、鼠婦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蛜蝛在室」,是潮濕環境中滋生的蟲子。
78、水濕導致的疾病,多見於脾胃虛弱,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停滯;燥熱導致的疾病,多見於胃火亢盛。
79、太陰是三陰之一,所以三陰瘧疾,實際上是指太陰瘧疾。凡是瘧疾發作時間在子、午、卯、酉日(即每日的6時、12時、18時、24時)的,屬於少陰瘧;發作在寅、申、巳、亥日(即每日的3時、9時、15時、21時)的,屬於厥陰瘧;發作在辰、戊、丑、未日(即每日的7時、11時、17時、23時)的,屬於太陰瘧。但這也未必完全準確。
80、周慎齋說:陽氣充足,陰氣就會轉化為血液;陽氣不足,陰氣就會轉化為燥熱。
81、自汗和盜汗都是虛證。(此句已刪除)陽虛則自汗,陰虛則盜汗。陽虛引起的汗液一定是涼的,陰虛引起的汗液一定是熱的。但是,陽明經實熱的時候,也可能出現自汗、盜汗。
82、消渴病是津液不足的疾病。上消症以天花粉為上品;中消症可用朽木煎湯服用,取其腐敗之物能剋制焦燥之意;下消症則可用繅絲湯代替茶飲,並且禁忌服用半夏。
83、健忘症大多屬於血虛的病症。
84、麻木這兩種症狀,要區分氣血虛實,氣虛則麻,血虛則木。
85、癲癇這兩種症狀要區分水火,癲癇是陽證,屬火邪;癇證是陰證,屬水邪,痰濁阻塞就是水邪。(此段已刪除,後修改為:)癇證屬於陰寒水邪所致,水邪即痰濁,痰濁壅盛又夾雜火邪。阻塞在心胸之間,或因輕微勞累,或因睡眠不足,就會突然昏倒,類似中風,發病時會發出聲音,或像動物的叫聲,將要清醒時會吐出涎沫。癲癇共有五種類型,治療方法都是以化痰解結為主,脈象虛弱者可以治療,脈象實者則難以治愈。
86、疾病持續七天以上,經絡氣血運行已盡,想要再次發病的,用針灸刺激足陽明經,不要先針灸太陽經。所以,疾病發展到三陰經,就不會再傳到太陽經了,只是轉移到陽明經而已。
87、白虎湯能治療陽明經內在的燥熱,不能治療陽明經外在的熱證,所以只有表熱症狀而沒有其他症狀則不需要使用石膏。
88、脈搏數有兩種情況,不是熱盛就是虛極。脈搏遲緩也有兩種情況,寒證當然會脈遲,但熱極也會脈遲,這並不是真正的遲緩,而是熱邪壅盛,氣血運行緩慢。
89、沒有出汗而惡寒者,邪氣盛且表證實;已經出汗而惡寒者,邪氣退而表證虛。出汗後,大邪已散,就不應該再惡寒了,出汗後還惡寒,豈不是虛證?
90、疾病內陷,指的是邪氣向內侵犯,不能從外邪去除。(原有「古人所謂」四字已刪除)現在則將內陷認為是虛證。
91、正氣虛弱,邪氣盛實,邪氣與正氣相爭,所以會發抖出汗然後痊癒。正氣不虛,邪氣不盛,邪氣不與正氣相爭,所以不會發抖,出汗後就會痊癒。邪氣與正氣都衰弱,陰陽自然調和,所以既不發抖也不出汗就痊癒了。
92、服用桂枝湯,必須先感到煩躁,然後出汗才能痊癒。服用柴胡湯,必須感到蒸蒸而振,然後發熱出汗才能痊癒。這種煩躁和振動,都是類似發抖出汗的反應,發抖出汗,疾病就一定會痊癒,不必懷疑是病情加重。
93、陽明病突然發狂,然後大量出汗而痊癒,也是一種發抖出汗的表現。
94、沒有經過汗下而燥熱者,是陽氣盛而導致燥熱的陽明病,必須迅速瀉熱;已經經過汗下而燥熱者,是損傷陰血而導致燥熱的陽明病,則以滋陰潤燥為主,滋陰藥物的先後順序和劑量,以此為準。
95、同樣是嘔吐,發熱惡寒而嘔吐者,屬於太陽病;寒熱往來而嘔吐者,屬於少陽病;單純發熱不惡寒而嘔吐者,屬於陽明病。所以,凡是嘔吐都要根據三陽辨證施治。如果既不寒也不熱而嘔吐,則要從中焦入手治療。
96、疾病初期傳到陽明經,還存在營衛之間的區分,過了這個階段,就不再區分營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