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瑣語》~ 正文 (6)
正文 (6)
1. 正文
97、古人謂陽氣為陽,而於陽邪亦為陽;於陰氣為陰,而於陰邪亦為陰。
98、頭汗出,為陽鬱於表,非陽虛相上也。
99、少陰用麻黃,證皆發熱無汗,《[傷寒]論》中不言無汗者,陰不得有汗,無庸言也。
100、六經之病,以證分之,於讀書時先明何經,作何證,則於臨病時方知何證為何經,在病者可□告人□是何經病也,故必先讀書而後臨證。
101、陽邪多結於上,陰邪多結於下,故上焦之結多熱,下焦之結多冷。
102、營衛之流行,皆本腎中先天之氣,故曰衛氣、營氣,皆以氣言。
103、溫病不惡寒,熱從里生也;中暍汗出惡寒,以暑由表入也。溫病之脈浮而實;中暍則浮而虛,以暑傷氣也。溫病傳變無定;中暍則不傳,不食則死。溫病初起不過欲飲;中暍初起即大渴引飲。溫與暑以此為辨。
104、中暍與傷寒相類,傷寒初起無汗不渴;中暍初起,渴而汗出。中熱與溫病相類,溫病初起渴不惡寒;中暍初起惡寒而渴。
105、同一煩躁也,太陽煩躁用青龍,陽明煩躁用白虎,少陰煩躁用真武。
106、仲景法之主於存津液,夫人而知之矣,其所以存津液者,汗吐下和寒溫之六法也,六法之中,尤以急下存陰為刻不可緩。其用滋膩之藥,以為可存津液者,適與六法相反,故有病無一治。
107、溫病起於中焦,而或浮越於上焦,波及於下焦,一治其中,則上下皆安。若獨見於上下焦者,便不是溫病。
108、河間有云,古人以百病為雜病,惟傷寒名曰大病。河間論溫者也,故無所謂大病,即是說溫,即是說傷寒中之溫病,故又曰內有陰寒者,止為雜病,終不能為汗病也。
109、瘧兼他經則有之,未有不涉於少陽者,非獨為少陽病也。
110、凡為醫者,且先存見病用藥之心,然後再論其見地之明昧,手法之高低,即使當時尚未極高明,他日亦必成良醫。
111、諺云:「十個醫十個法」,此言不然,以病者只有一個人也,自當只有一個法。
112、陰盛陽亦脫,不是陽虛而脫也。陽盛陰亦脫,不是陰虛而脫也。
113、薑棗之物至微者矣,而具扶正達邪之妙。
114、有病瘧而一日輕一日重者,余謂輕日是重日,重日是輕日,必使兩日並重,方得逐日逼輕,已而果然。
115、岐伯曰:「謹熟陰陽,毋與眾謀。」何以陰陽兩端,不可謀之於眾。可見眾人口中之陰陽,非即岐伯意中之陰陽矣,表裡寒熱虛實之旨皆然。
116、《內經》言「熱未已寒病復歸」句下有言:「寒未已熱病復歸之。」意在非獨說一面也。
117、膀胱不利為癃,經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與滯下注之裡急後重相似,皆為下焦之火鬱也,故皆無止澀之理。
白話文:
[正文]
97、古人認為陽氣就是陽,陽邪也屬於陽;陰氣就是陰,陰邪也屬於陰。
98、頭上出汗,是因為陽氣鬱結於體表,並不是陽氣虛弱所致。
99、少陰病症使用麻黃,病症表現為發熱無汗,《傷寒論》中不談無汗的情況,是因為少陰病症本就不應該出汗,所以不用贅述。
100、六經病症,需根據證候來區分,讀書時應先弄清楚哪個經脈,出現什麼證候,這樣臨證時才能知道是什麼證候屬於哪個經脈,也能告訴病人是哪種經脈的疾病,所以必須先讀書,然後再臨床診斷。
101、陽邪多聚集在上焦,陰邪多聚集在下焦,所以上焦的病症多為熱證,下焦的病症多為寒證。
102、營氣和衛氣的運行,都根本於腎臟中的先天之氣,所以說衛氣、營氣,都是以氣而言。
103、溫病不惡寒,是因為熱邪由裡而生;中暑則汗出惡寒,是因為暑邪由表而入。溫病脈象浮而有力;中暑則脈象浮而無力,是因為暑邪傷了正氣。溫病的傳變不定;中暑則不會傳變,不吃東西就會死。溫病初期只是想喝水;中暑初期則非常渴,想大量喝水。溫病與中暑以此來區分。
104、中暑與傷寒類似,傷寒初期無汗不渴;中暑初期,則口渴且出汗。中暑與溫病類似,溫病初期口渴但不惡寒;中暑初期則惡寒且口渴。
105、同樣是煩躁,太陽經的煩躁用青龍湯,陽明經的煩躁用白虎湯,少陰經的煩躁用真武湯。
106、仲景醫學的主要方法是保存津液,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保存津液的方法就是汗、吐、下、和、溫、清的六法。在六法中,尤其以急下存陰為最為關鍵和緊急。而使用滋膩的藥物來保存津液,恰恰與六法相反,所以治病往往無效。
107、溫病起源於中焦,但有時會向上焦蔓延,波及下焦,只要治好中焦,則上下焦都可痊癒。如果只見於上下焦,就不是溫病。
108、河間學派認為,古人把百病都稱為雜病,只有傷寒稱為大病。河間學派論述的是溫病,所以沒有所謂的大病,即是說溫病,也就是傷寒中的溫病,所以又說內有陰寒的,只是雜病,終究不能成為汗病。
109、瘧疾併發其他經脈的疾病是有的,但沒有不涉及少陽經的,這不單單是少陽經的疾病。
110、凡是醫生,首先要存有見病就用藥的心,然後再論述其見解的明暗,醫術的高低,即使當時醫術還不精湛,將來也必成良醫。
111、俗話說:「十個醫生十個方法」,這是不對的,因為病人只有一個,自然只有一個治療方法。
112、陰盛陽氣也會衰竭,這不是陽氣虛弱造成的衰竭;陽盛陰氣也會衰竭,這不是陰氣虛弱造成的衰竭。
113、薑棗這些藥物雖然很微弱,卻具有扶正祛邪的妙用。
114、患瘧疾,一日輕一日重,我認為輕的那天是重的那天,重的那天是輕的那天,必須使兩天都一樣重,才能逐日減輕,結果果然如此。
115、岐伯說:「謹慎地掌握陰陽,不要與眾人商議。」為什麼陰陽兩方面的問題,不能與眾人商議呢?可見眾人口中的陰陽,不是岐伯心中所理解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道理也是如此。
116、《內經》說「熱邪未退,寒邪又來」這句話下有「寒邪未退,熱邪又來」的說法,其意在說明不只說單一方面。
117、膀胱氣化不利導致癃閉,經書上說:有癃閉的人一天小便幾十次,這與下焦濕熱阻滯引起的裡急後重相似,都是下焦火邪鬱結,所以都沒有收澀止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