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瑣語》~ 正文 (8)
正文 (8)
1. 正文
139、《傷寒論》口中和三字,最應著眼,口中和則不燥渴,燥渴則口中不和。一用附子,一用石膏,而以背皆微惡寒,辨之宜審。
140、惡風者不必皆惡寒,惡寒者未有不惡風。
141、陽明經熱,但用[石]膏、知[母];陽明府熱,始用硝、黃,以燥屎之有無辨。
142、《傷寒論》之往來寒熱,與瘧相似,而實不同。凡瘧當未作之前,已解之後,飲食行動即如平人,以此為辨。
143、問疾禮也,而最累病人,然總不可使與病人多語,甚者不可令至病榻四旁。
144、病加於小愈,故病後之謹慎,當十倍於病前,胃口初開,切忌多食,仲景所以有「損谷則愈」之訓。
145、加病之與病去,外象相似,最宜分別,故衄後無再汗之理,余可以此類推。
146、仲景於熱之自表而里者,曰翕翕發熱;於熱之自里而表者,曰蒸蒸發熱。翕翕、蒸蒸,即表熱、裡熱之分。
147、病一至於陽明,無論風寒暑溫,同歸火化,故六因之病,不入陽明,皆無火象。
148、宋人書有以「敦阜之紀」、「敦阜之土」為厚阜者,避光宗名惇之諱也,非改經文。
149、同一濕也,寒濕可用薑、附,濕熱可用黃連。
150、病之始為惡寒之甚者,即為發熱之機,蓋為人身自有之陽氣為之也。
151、虛有各種之虛,補有各種之補。
152、虛寒之寒,不即是冷。虛熱之熱,不即是火。
153、風寒以解表為主,溫熱以清裡為主,故傷寒成溫,亦專清裡,表謂太陽,里謂陽明,非泛言藏府之表裡也。
154、學醫自《傷寒論》入手者,始而難,繼而易。自後世諸家入手者,始若甚易,繼則大難矣。
155、六經之病要分看,又要合看,總以胸中先有六經之病。然後目中乃有六經之證。
156、昔人所謂破氣藥者,破氣中之滯者也。昔人所謂破血藥者,破血中之結者也。氣血既有所滯,非破不可,豈一用此藥,即將人之氣血而破之乎!
157、病在經宜汗,在府宜下,此定法也。乃有謂中府宜汗之,中藏宜下之者,並以脈浮、惡風寒之為明明中經者為中府,大便秘結之明明中府者為中藏,於是乎經之與府,汗之與下,遂無定法,勢必有裡實已具而仍用汗,藏真失守而仍用下者矣!
158、世之好言補虛者,每云正氣大旺,則外邪不能侵犯,此□(指?)未病者言之則可。若其人即既病也,則外邪已經侵犯矣,已有侵犯,則必先去其侵犯,正乃不傷,若仍執此說,則邪之不去,有日見其虛而已。
159、案者斷也,必能斷乃可云案。方者法也,必有法乃可云方。
160、《本草從新》於人參、生地下云:「治傷寒瘟疫」。何以傷寒之外只有瘟疫?人參下又云:「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此種句不知何以教人!
白話文:
[正文]
139、 《傷寒論》中「口中和」三個字最值得重視,口中濕潤則不口乾舌燥,口乾舌燥則口中不濕潤。用附子或石膏治療,但患者都略感惡寒,需要仔細辨證。
140、怕風的人不一定都怕冷,怕冷的人一定都怕風。
141、陽明經熱證,只用石膏、知母;陽明腑熱證,才開始使用硝石、黃連,以此區分是否有大便燥結。
142、 《傷寒論》中提到的往來寒熱,與瘧疾類似,但實際上不同。瘧疾發作前和痊癒後,飲食起居都和正常人一樣,以此來區分。
143、詢問病情是禮貌,但也最容易累著病人,總之不能讓病人說太多話,病情嚴重者,甚至不能讓病人靠近病床。
144、疾病好轉後容易再次加重,所以病後更要比病前謹慎十倍,胃口剛恢復時,絕對不能多吃,仲景的「損谷則愈」就是這個道理。
145、疾病加重與疾病痊癒,表面症狀相似,最需要區分,所以鼻出血後就不應該再出汗,其他的情況也可以以此類推。
146、仲景將熱從體表進入裡面的發熱稱為「翕翕發熱」;將熱從裡面發散到體表的發熱稱為「蒸蒸發熱」。「翕翕」、「蒸蒸」分別代表表熱和裡熱。
147、疾病發展到陽明經階段,無論是風寒暑濕,都歸於火熱,所以六淫邪氣的疾病,若未進入陽明經,則沒有火熱的症狀。
148、宋人書中將「敦阜之紀」、「敦阜之土」寫作「厚阜」,是為了避開光宗皇帝名字「惇」的諱,並不是修改了經文。
149、同樣是濕邪,寒濕可用生薑、附子治療,濕熱可用黃連治療。
150、疾病初期惡寒非常嚴重的人,就是將要發熱的徵兆,這是人體自身陽氣的作用。
151、虛證有很多種,補法也有很多種。
152、虛寒的寒,並不是指普通的寒冷;虛熱的熱,並不是指普通的火熱。
153、風寒證以解表為主,溫熱證以清裡為主,所以傷寒轉變為溫病,也要著重清裡,表指的是太陽經,裡指的是陽明經,並不是泛指臟腑的表裡。
154、從《傷寒論》開始學習醫學,起初很難,後來就容易了。從後世其他醫家的著作開始學習,起初似乎很容易,後來就非常難了。
155、六經的病證既要分別看待,又要綜合看待,總之,首先要心中明確是哪一經的病證,然後才能在症狀上辨別出是哪一經的證候。
156、古人所說的破氣藥,是破除氣機鬱滯的藥物;古人所說的破血藥,是破除血瘀的藥物。氣血有了鬱滯,非得破除不可,怎麼能說一用這些藥,就把人體的氣血破壞了呢!
157、疾病在經絡宜用汗法治療,在臟腑宜用下法治療,這是固定的方法。但有人說,在經絡與臟腑交界處宜用汗法,在臟腑深處宜用下法,他們認為脈象浮大,怕風怕冷是明顯在經絡的證候,大便秘結是明顯在臟腑的證候,於是經絡與臟腑,汗法與下法就沒有固定方法了,勢必出現裡證已經實證卻還用汗法,真氣已經虧損卻還用下法的情況了!
158、世人喜歡談論補虛,常常說正氣旺盛,邪氣就不能入侵,這是針對未生病的人說的。如果人已經生病了,邪氣已經入侵了,既然已經入侵,就必須先去除邪氣,正氣才能不受損傷,如果還堅持這種說法,邪氣不去,只會日益虛弱而已。
159、「案」是判斷的意思,必須能判斷才能稱為「案」;「方」是方法的意思,必須有方法才能稱為「方」。
160、《本草從新》中關於人參、生地的記載:「治傷寒瘟疫」。為什麼傷寒之外只有瘟疫?人參條下又說:「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這種說法不知道怎麼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