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55)
別論 (155)
1. 白虎湯之注釋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註】傷寒,脈搏浮滑,此表徵體表有熱氣,體內有寒氣,應以「白虎湯」治療。(《傷寒論》)
林億曰:「按前篇云:『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湯主之(求真按:“為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誤”)。』又云:『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而此處云『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者,必『表裡』二字互差也。又陽明一證云『脈浮而遲,表熱裡寒者,四逆湯主之』。又少陰一證云:『裡寒外熱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因是表裡自差也明矣。」
程應旄曰:「讀厥陰篇中『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據此可知『表裡』二字為錯簡也。」
白話文:
林億說:「根據前一章節所說的:『熱症積結在人體內部,表裡症狀皆有熱時,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求真按:『為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之誤』)。」又說:「表症的症狀不減輕,不能用白虎湯來治療。」 而在這個地方,卻說「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這一定是「表裡」兩個字的位置搞錯了。陽明的條文中提到:「脈浮而且遲緩,表熱裡寒的症狀,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少陰的條文中提到:「裡寒外熱的症狀,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由於這個緣故,表裡症狀的區別就非常清楚了。
程應旄說:「讀《傷寒論》的厥陰篇中寫著『脈滑而厥冷者,是腹中發熱,應以白虎湯治療。』根據這句話可以知道『表裡』兩個字寫錯位置了。」
山田正珍曰:「林億、程應旄二說,考證明備,援引詳確,宜拳拳服膺焉。張璐《纘論》遵奉之,可謂『見善從善』者矣。表有寒者,以時時惡風,背微惡寒,及厥冷等證而言。裡有熱者,以脈滑大,發熱汗出,身重而喘,咽燥口苦等證而言,蓋僅舉其略證耳。」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林億和程應旄兩位醫家的說法,考證充分,引證詳實,應該牢記於心。張璐的《纘論》遵奉了兩位醫家的說法,可以算是『看到好的東西就學習』的人了。表寒的症狀有:經常怕風,後背怕冷,以及畏寒等症狀。裡熱的症狀有:脈搏滑大,發熱出汗,身體沉重,呼吸急促,咽喉乾燥,嘴巴發苦等症狀,這些只是舉出其中一部分症狀而已。」
尾臺氏曰:「傷寒,脈浮滑云云,林億、程應旄等以此章為『寒熱』二字差置,極是。以下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可見。」
白話文:
尾臺氏說:「傷寒,脈浮滑云云。林億、程應旄等認為本段『寒熱』二字倒置,極有道理。可從下文『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看出。」
綜以上諸說觀之,則本條當改作「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裡有熱,白虎湯主之」,是即舉其病因與脈應,而略其腹證、外證也。
白話文:
綜合以上各家的說法來看,這條條文應該改寫成:「傷寒,脈象浮滑,這是表證有寒,裡證有熱,應當用白虎湯治療」,這只是舉出了病因和脈象的對應,而省略了腹證、外證。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白話文:
三陽經合病,腹中滿脹身體沉重,很難轉動身體,口不能言語,面容污垢,神智不清,並大小便失禁。發汗治療,則神智不清更加嚴重;用瀉下法治療,則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發汗出,則服用白虎湯主治。
【註】
《醫宗金鑒》曰:『三陽合病者,太陽之頭痛發熱,陽明之惡熱不眠,少陽之耳聾寒熱等,皆具也。』
白話文:
【註】《醫宗金鑑》說:『三陽經合病的人,會出現太陽經的頭痛、發熱,陽明經的怕熱、失眠,少陽經的耳聾、忽冷忽熱等症狀,都會同時出現。』
山田正珍曰:「此證雖以三陽命名,但腹滿,身重,譫語者,皆屬於陽明內實病,故不發汗,不和解,唯用大寒以挫其壯熱也。『發汗則譫語』之下,似脫一『甚』字,當補之。…若發汗,則譫語甚者,由於津液越出,大便燥結也。如是者,當議大、小承氣湯。若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或自汗出者,大便未硬,其裡未實,而早下之故也。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這個證候雖然以三陽命名,但腹滿、 身體沉重、譫語的人,都屬於陽明內實病,所以不發汗、不和解,只用大寒來挫敗其壯熱。『發汗則譫語』這句話下面,好像脫漏了一個『甚』字,應該補上。…如果發汗,那譫語很嚴重的人,是因為津液流失太多,大便乾燥結塊的緣故。像這種情況,應該考慮用大承氣湯 或小承氣湯來治療。如果用瀉下法,那額頭上出汗、手腳冰冷,或是自汗的人,大便還沒有變硬,體內還沒有實證,是因為太早用瀉下法治療的緣故。
如是者,急宜通脈四逆湯以救之。按病證曰不仁者,是無寒熱痛癢及知覺之名也。…所謂口不仁者,是口不能言語,或口不覺寒熱痛癢,或口不能辨五味,皆謂之口不仁也,豈唯不知味為然哉?」
白話文: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要趕快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搶救。根據病證記載,「不仁」是指沒有寒、熱、痛、癢以及知覺的感覺。「所說的口不仁,就是口不能說話,或口不覺寒熱痛癢,或口不能分辨五味,這些都叫做口不仁,豈但僅僅是不知道味道才叫做口不仁嗎?」
尾臺氏曰:「三陽合病之口不仁,謂口舌乾燥,不知五味也,與附子湯之口中和,背惡寒者相反。謹按…『發汗』以下十七字,為後人之注文。又按《玉函》無『若』字為是。」
白話文:
尾臺氏說:「三陽合病的人口舌不仁,是指口舌乾燥,不知道五味,這和附子湯治人口中調和,背部畏寒的症狀是相反的。注意……「發汗」以下十七個字,是後人添加的註文。又根據《玉函》一書中沒有「若」字,這是正確的。」
求真按:「山田氏說,雖不無理,概以尾臺氏說為是,茲從而解之。故本條宜改作『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以意解之,因腹部膨滿而生重感,身體難以自由運動,口唇及舌黏膜乾燥,味覺脫失,面部生垢,譫語遺尿,汗自出者,稱為三陽合病,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求真按:山田氏的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還是認為尾臺氏的說法更為正確,因此採用了他的解釋。所以本條應該改為「三陽合病,腹部膨滿、身感沉重,難以翻身,口脣麻木且面部污垢,胡言亂語、尿失禁,自汗者,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按此意解釋,因腹部膨滿而生出沉重感,身體難以自由活動,口脣及舌黏膜乾燥、味覺喪失,臉上產生污垢,胡言亂語、尿失禁,汗水自行流出者,屬於三陽合病,即以本方作為主要治療。
然本方證之腹滿,與大承氣湯之堅滿異,只腹壁膨滿,內部無充實之毒,故按之無抵抗與壓痛,是二證腹滿之別。」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然而本方的腹脹與大承氣湯的堅硬滿脹不同,只是腹壁膨脹,裡面沒有毒素,所以按壓時沒有抵抗和壓痛,這是兩個證腹滿的區別。
傷寒,脈搏滑利而出現手足冰冷的症狀,表示體內有熱邪,應使用白虎湯治療。(《傷寒論》)
傷寒,有滑脈而四肢或全身厥冷者,為裡有熱(此所謂熱厥),即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之熱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之寒厥疑似,不易鑒別,故宜熟讀下說以分辨之,是醫之所最易忽誤,而病者生死所關也。
白話文:
傷寒病患,有脈搏滑利而四肢或全身冰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有熱證(即所謂的熱極),應該用本方作為主要的治療藥方。然而,這個症狀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藥方治療的熱極,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藥方治療的寒極很類似,很難區分,所以要仔細閱讀以下的說明來加以分辨。這是醫學生最容易疏忽也最容易誤診的,而這攸關到病患的生死。
錢氏曰:「滑者為動數流利之像,無沉細微澀之形,故為陽脈。即傷寒鬱熱之邪在裡,阻絕陽氣,不能暢達於四肢而厥,所謂『厥深熱亦深』也。」
白話文:
錢氏說:「滑是動數流利的意思,沒有沉細、微小、遲鈍的樣子,所以是陽脈。如果傷寒鬱熱之邪在裡,阻隔了陽氣,不能暢達於四肢,就會厥,所謂『厥深熱亦深』。」
《醫宗金鑒》曰:「傷寒,脈微細,身無熱,小便清白而厥者,是寒虛厥也,當溫之。脈乍緊,身無熱,胸滿煩而厥者,是寒實厥也,當吐之。脈實,大小便閉,腹滿硬痛而厥者,熱實厥也,當下之。今脈滑而厥,滑為陽脈,可知裡熱,是熱厥也。然內無腹滿痛、不大便證,此雖有熱而裡未實,不可下而宜清,故以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中提到:「傷寒時,脈搏微弱細小,身上沒有發熱,小便清白而身體四肢冰冷的,是寒虛厥,應該溫補。脈搏時而緊促,身上沒有發熱,胸悶煩躁而身體四肢冰冷的,是寒實厥,應該用催吐的方式治療。脈搏有力,大小便不通暢,腹部疼痛腫脹而身體四肢冰冷的,是熱實厥,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現在脈搏滑利而身體四肢冰冷,滑利是陽脈的表現,可以知道裡頭有熱,是熱厥。然而內部沒有腹脹疼痛、也不便祕,雖然有熱,但裡頭虛實不確,不可用瀉下之法,宜清熱,因此用白虎湯為主藥。」
《活人書》曰:「熱厥者,初中病時,必於身熱頭痛之外有陽證。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其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方能發厥,故須在二三日之後也。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滑者,為裡有熱也。其人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為熱厥,宜白虎湯。又下證悉具,有見四逆者,是失下之後,血氣不通時,四肢即厥。
白話文:
《活人書》上說:「發熱昏厥的人,在初病時,必定在發熱頭痛之外伴有陽性症狀。從發病二到四天後,才會發作昏厥。發昏厥的人,昏厥會持續半天左右,然後又會發熱。這是因為熱邪深入體內,才能引發昏厥,所以需要在發病兩三天以後才能出現昏厥。而如果一出現昏厥就發熱的,是因為發熱很輕微。這種人的脈象,雖然沉隱難以察覺,但摸上去是滑脈的,這是體內有熱的證狀。這種人可能會喝水,可能會四肢煩躁不安,睡眠不好。大便祕結,小便發紅,外症多見昏迷和精神恍惚。知道他是發熱昏厥,宜服用白虎湯。另外下焦的證狀齊全,有出現四肢逆冷的,是脫血後,血氣不通,四肢昏厥。」
醫人不識,卻疑陰厥,復進熱藥,則禍如反掌矣。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當有汗,其手雖冷,指爪復溫,便須用承氣湯以下之,不可拘忌也。」
白虎湯方
白話文:
如果醫生不識別病情,卻疑似是陰厥,再服用溫熱的藥物,那麼災禍就會像翻掌一樣快。一般來說,熱厥的脈象是沉伏而滑利的,頭上應該有汗,手雖然是冷的,但指爪卻是溫暖的,這時就需要用承氣湯來瀉下,不要有所顧慮。
白虎湯方
青皮 九克 白芍藥 九克 芒硝 一錢 附子 四片(炮) 甘草 四克 石膏 九克 生薑 六克 大棗 四枚
知母7克,石膏20~100克,甘草2.5克,粳米14.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
白話文:
知母 7 克,
石膏 20 到 100 克,
甘草 2.5 克,
粳米 14.5 克。
細細研磨成粉,加入兩合水,煎煮成一合,除去藥渣,一天分成三次服,且必須冷服。
錢氏曰:「若胃實痛者,為有形之邪,當以承氣湯下之。此但外邪入裡,為無形之熱邪,故用寒涼清肅之白虎湯以解陽明胃府之邪熱。」
白話文:
錢氏說:「如果胃痛是因為實證,是外邪引起的,那麼應該服用承氣湯來瀉出去。如果是外邪進入體內,還沒有具體的證狀,形成無形的熱邪,那麼就應該採用寒涼清肅的白虎湯來緩解陽明胃腑的邪熱。」
《和劑局方》曰:「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白話文:
《和劑局方》說:「白虎湯,用於治療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經解除,但心胸煩渴,想喝水,或在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邪毒未解,熱邪在體內積結,表裡俱熱,時時刻刻怕風,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好幾升水的人,可以服用。又用於治療夏季中暑,汗出怕冷,身體發熱口渴的症狀。」
《醫學綱目》曰:「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滿,人事不省。孫診六脈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視之皆陰病藥也。孫曰:『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帖,病少蘇,再服,痊愈。或問治法,孫曰:『病人傷暑,始則陽微厥,脈小無力,醫謂陰病,遂誤藥而病厥,用五苓散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矣。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今病脛冷而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是以知其為陽微厥也。
白話文:
《醫學綱目》中記載:孫兆治遇見一位病人,這個病人自汗,兩隻腳冰涼到膝蓋以下,肚子脹滿,人事不省。孫兆治診脈發現他的脈搏細弱而急促,詢問他服用的藥物,拿來看全是治療陰證的藥物。孫兆治說:「不是因為病重,而是藥物加重了他的病情!」於是用了五苓散和白虎湯十幾帖,病人才稍微清醒,再服藥後,痊癒了。有人問他治病的方法,孫兆治說:「病人受了暑邪,一開始是陽氣微弱而昏厥,脈搏細弱無力,醫生誤以為是陰證,於是誤用藥物而加重了病情,用五苓散利尿通便,腹脹就減輕了,白虎湯解暑邪熱,病情就痊癒了。凡是陰證,小腿冰冷,手臂也會冷,現在這個病人小腿冰冷而手臂不冷,就不是下半身冰冷而蔓延到上半身,因此知道他是陽氣微弱而昏厥。」
』」
《集驗良方》曰:「白虎湯,治中暑,口渴飲水,身熱,頭暈,昏暈等證。」
《醫學入門》曰:「白虎湯,治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及小兒疱瘡癮疹,伏熱等證。」
白話文:
《集驗良方》記載:「白虎湯,用於治療中暑,症狀包括口渴多喝水、身體發熱、頭暈目眩、昏昏沉沉等。」
《醫學入門》記載:「白虎湯,用於治療各種時令瘟疫雜病,包括胃中鬱熱導致的咳嗽、發出紅斑,以及小孩子的水痘、疹子、潛伏體內的高熱等症狀。」
《痘證寶箋》曰:「白虎湯,痘已發未發,或胃火偏盛,面紅,齒燥,口臭,唇乾,煩渴,齬齒,咬牙,夾斑,夾疹,獨用、兼用均宜。」
白話文:
《痘疹寶鑑》說:「白虎湯,痘疹已經發出或尚未發出,或胃火特別旺盛,臉紅,牙齒發乾,口臭,嘴脣乾裂,煩渴,牙齒上下磨動,咬牙切齒,夾雜著斑疹,疹子一起出現,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都可以。」
東洞翁曰:「白虎湯,治大渴引飲,煩躁者。」
求真按:「此說不無參考之價值,但不足為定義,何則?因不僅本方證有大渴引飲故也。」
白話文:
東洞翁說:「白虎湯,用來治療極度口渴想喝水、躁動不安的病症。」
求真按語:「這樣的說法不無參考價值,但不足以作為定義,因為不僅是本方的證狀有極度口渴想喝水這種情況。」
《方機》本方主治曰:「手足厥冷,或惡寒而自汗出,譫語者。手足厥冷,胸腹熱劇者。大煩渴,舌上乾燥,欲飲水數升者。無大熱,心煩,背微惡寒者。暑病,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胸腹熱劇,或渴如狂者(本方內加黃連六分)。」
白話文:
《方劑》本方主治為:
-
手腳冰冷,或惡寒卻自汗,並且胡言亂語者。
-
手腳冰冷,胸腹熱痛劇烈者。
-
煩渴嚴重,舌頭乾燥,想喝大量水者。
-
沒有高熱,心煩意亂,背部微惡寒者。
-
暑病,汗出惡寒,身體發熱且口渴者。
-
胸腹熱痛劇烈,或渴到像發狂的人者(本方內另加六分黃連)。
《成績錄》曰:「一丈夫患疫,經二十餘日,譫語不識人,舌上有黑苔,遺尿,不大便,午後煩熱悶亂,絕食數日,兩腳痿弱,足生微腫。先生診之,與白虎湯兼用黃連解毒散,不日痊愈。以遺尿有微腫,故不與承氣湯也。」
《方輿輗》曰:「白虎湯,治赤斑,口渴,煩躁。」
白話文:
《成績錄》上記載:「一名男子患疫,已經二十多天了,他神智不清、不認識人了,舌上有黑色的苔,小便失禁、大便不通,午後煩熱悶亂,已經好幾天絕食了,兩隻腳痿弱無力,腳稍微有些腫。這位醫師診斷後,給予白虎湯並搭配黃連解毒散,不久後痊癒了。因為有小便失禁和輕微水腫,所以沒有給予承氣湯。」
《方輿勝覽》記載:「白虎湯,治療皮膚發紅、口渴、煩躁不安的症狀。」
發斑,咽乾渴甚,煩躁悶亂證,宜用此方。今時發斑熱劇者,雖用白虎湯,但余用此方之前,恐有大青龍湯證。而寒熱劇,躁煩口渴者,當用大青龍湯。用之熱猶不解,渴益甚,煩躁者,宜用白虎湯。
白話文:
針對發斑、咽喉乾燥、劇烈口渴、煩躁不安、胸悶煩亂的症狀,可以用這個方子。現如今患有發斑、高燒的人,儘管可以用白虎湯,但在我用這個方子之前,我擔心還可能有大青龍湯的證型。而寒戰與高燒交替發作、煩躁不安、口渴的人,則應該用大青龍湯。用過大青龍湯後,如果熱勢沒有消退,反而口渴更劇烈、更加煩躁不安,則應該用白虎湯。
白虎湯,治痘純紅,臉赤眼赤,口氣熱,唇口腫痛,煩躁悶亂,循衣摸床,小便赤,大便秘,身如火,發斑,譫語,實熱等證,並主口氣臭。
是治痘因熱毒甚,不能起脹灌膿,又雖起脹灌膿,然因痘擦破而熱益甚,大渴引飲,煩躁者。
白話文:
白虎湯,用於治療痘痘純紅、臉赤眼赤、口氣熱、脣口腫痛、煩躁悶亂、循衣摸牀、小便赤、大便祕、身體像著火一樣、發斑、說胡話、實熱等症狀,並以口氣臭為主的疾病。
治療痘瘡時,痘瘡因熱毒極盛,無法發脹化膿,或雖已發脹化膿,但因痘瘡被擦破而導致熱氣更盛,患者大渴喜飲,煩躁不安。
《生生堂治驗》曰:「某兒,因中暑,身灼熱,煩渴,四肢懈惰。一醫與白虎湯,二旬餘,猶未效。先生曰:『某氏治法,非不當也,然不愈者,劑輕故也。』即倍前藥與之,須臾發汗如流,翌日索食,不日痊愈。」
求真按:「石膏不用大量則無效,中神氏之言是也。」
白話文:
《生生堂治驗》中記載:有一位小兒,因為中暑,身體灼熱,煩渴,四肢懈怠。一位醫生給他開了白虎湯,二旬多,還沒有效果。先生說:「某氏的治療方法,並不是不妥當,但是沒有治癒,是劑量太輕的緣故。」於是將藥的劑量加倍給他服用,須臾之間,汗流浹背,第二天就要求吃東西了,幾天之後就痊癒了。
石膏若不大量使用,則效果不佳。中神氏的見解是正確的。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傷寒,脈滑而厥者,及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等證,世醫不用白虎,遂使病者至於不起,可勝嘆哉!嗚呼!仲景諄諄垂躋壽之法,後人不能從而奉行之,反逞私見,捏造方劑,弊及於今,洵可慨嘆。」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本方的評論中提到:「感染風寒,脈搏滑數而手腳冰涼的患者,以及沒有高燒、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背後微微怕冷等症狀的患者,現今的醫生不用白虎湯治療,導致病人因此而無法站起來,真是令人嘆息啊!唉!仲景一再強調並傳授了挽救生命的治療方法,後人卻不能遵從並執行,反而憑藉一己之見,捏造藥方,這種弊端至今仍然存在,實在值得感嘆。」
治麻疹,大熱譫語,煩渴引飲,唇舌燥裂,脈洪大者。
治牙齒疼痛,口舌乾渴者。
治眼目熱痛如灼,赤脈怒張,或頭腦、眉棱骨痛,煩渴者。俱加黃連良,兼用應鐘散,時以紫圓攻之。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治麻疹,大熱譫語,煩渴引飲,脣舌燥裂,脈洪大者。
治牙齒疼痛,口舌乾渴者。
治眼目熱痛如灼,赤脈怒張,或頭腦、眉棱骨痛,煩渴者。俱加黃連良,兼用應鐘散,時以紫圓攻之。
治療痲疹
高燒胡言亂語、口渴難耐、嘴脣舌頭乾裂、脈搏強而有力者。
治療牙齒疼痛
口乾舌燥者。
治療眼睛紅腫疼痛灼熱
眼睛發紅、脈搏發紫、或頭痛、眉骨痛、口渴者。皆加入黃連治療,並搭配應鐘散,適時以紫圓針刺放血。
治狂證,眼中如火,大聲妄語,放歌高笑,登屋逾垣,狂走不已,大渴引飲,晝夜不眠者。亦加黃連,隔三五日用紫圓一錢至一錢五分,取峻瀉數行,又日用灌水法則必效。若用下藥難者,惟宜用灌水法耳。
白話文:
治療躁狂症,表現為眼睛發紅,大聲喧嘩、唱歌大笑,上房越牆,狂奔不止,口渴引水猛喝,晝夜不眠。也加入黃連,每隔三、五天服用紫圓一錢至一錢五分,使大便數次,再用灌水法,纔可見效。如果服用瀉下藥有困難,那麼只可採用灌水法。
《傷寒論述義》曰:「溫病者,熱結在裡,是表裡俱熱證也。即為陽明病之一證,其來也如太陽,由少陽而毒氣暴進,陷入於裡,內灼外熏,勢如燎原,故脈浮滑洪大,證則蒸蒸發熱,自汗出,心煩大渴,舌上乾燥,欲飲冷水,然燥未搏結,僅胃家焦燥耳,因立白虎湯以清涼之。設如太陽因誤汗吐下而乏津液者,則加人參以滋養之。
若失治則胃中枯竭遂不可救,其變證或為胃實,敢斷為非陰證也。」
求真按:「此說甚佳,宜熟讀之。」
白話文:
《傷寒論述義》上說:「溫病是因為熱邪蓄積在身體內部,所以表裡都有熱證的症狀。它是陽明病中的一種證型,其發展過程和太陽病相似,是由少陽病發展而來,病邪迅速進入身體內部,在裡面灼燒,在外面燻烤,勢頭就像燎原大火一樣,所以脈象浮滑洪大,症狀是渾身發熱,自汗不止,心煩口渴,舌頭乾燥,想喝冷水,但體內燥熱還沒有凝結成塊,只是胃中灼熱乾燥而已,所以用白虎湯來清涼滋潤。如果像太陽病那樣,因為誤用汗法和吐法而津液不足的話,就要加入人參來滋養身體。」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胃中就會枯竭,進而無法挽救。其出現的轉變症狀可能是胃裡實熱,因此可以斷定不是陰證。
求真按
「這個說法非常好,應該熟讀它。」
《麻疹一哈》曰:「一小兒發熱三四日,疹子咸出,稠密乾燥,紫黑色,舌焦唇裂,煩渴引飲,頗悶不得眠,譫語如見鬼狀,人事不省,按其腹狀如毀手,脅腹微滿,大便難,小溲不利,因與白虎湯。
白話文:
《麻疹一哈》說:「有一個小孩子發燒了三四天,疹子都出來了,而且又稠密又乾燥,呈紫黑色,舌頭焦黑,嘴脣乾裂,煩渴想喝水,悶熱得睡不著,說胡話就像看見鬼一樣,神志不清,按他的肚子像被捏碎了一樣,兩肋和腹部微微脹滿,大便困難,小便不順暢,因此給他服用了白虎湯。
盡十帖,諸證漸安,疹子收,身熱猶未退,胸腹滿悶,大便不通五六日,兩目黯然,晝不見物,更作大柴胡湯服之,兼用芎黃散,時以紫圓攻之,每服下利數行,約五十日許,始復原。」
白話文:
用盡十帖藥後,各項症狀逐漸好轉,皮疹消退,但身體的熱度還沒有完全退去,胸腹間感到滿悶,大便五六天不通,兩眼昏暗,白天也看不見東西。於是,改用大柴胡湯服用,並搭配芎黃散一起治療。同時,偶爾使用紫圓來攻下,每次服用後都會拉肚子好幾次。大約五十天左右,才完全恢復健康。
求真按:「此證初起,即宜大柴胡加石膏湯。」
白話文:
求真進行註解時提到:「這個疾病在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就應該服用大量的柴胡加上石膏的湯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邪熱散漫於肌肉之間,發為大熱大渴,脈洪大或滑數者。成無己云此方為辛涼解散,清肅肌表之劑。今邪散漫於肌表之間,欲成汗而不能發者,用辛涼之劑清肅肌肉之分,使成發勢而出汗,譬如以手絞糟袋之汁同理,是故白虎與承氣,以表裡之劑,同陽明之位,故云表裡俱熱,或云三陽合病,用於胃實近表之方也。」
白話文: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記載:「這個方劑用於治療邪熱散佈在肌肉之間,表現為高燒大渴,脈搏洪大或滑數的情況。成無己認為,這個方劑是辛涼解散、清肅肌表的藥物。現在邪熱散佈在肌表之間,想要發汗卻不能發出,用辛涼的藥物來清肅肌肉的部分,使之形成發汗的趨勢而發汗,就像用手絞榨酒糟袋的汁液一樣。因此,白虎湯和承氣湯,是表裡兼治的藥物,都用在陽明經的部位,所以說表裡都有熱,或者說三陽合病,用於胃實近表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