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56)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56)

1. 石膏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石膏,主治煩渴也,兼治譫語,煩躁,身熱。…歷觀上方,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狂者,齒痛者,頭痛者,咽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此說雖無錯誤,然非石膏證,亦不無煩渴者,故難為定義。由余之經驗,有本藥證者,必口苦乾燥,尿色赤濁為應用之主目的,以煩渴及其他為副目的,再宜參考下說而用之。

《本草綱目》曰

石膏

【氣味】辛,微寒,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本經》)

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咽痛。(《別錄》)

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膚如火燥。(甄權)

治天行熱狂,頭風旋。下乳,揩齒,益齒。(大明)

求真按:「此頭旋,即眩暈也,腦充血所使然。」

除胃熱肺熱,散邪熱,緩脾益氣。(李杲)

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痛。(元素)

求真按:「陽明病,以不惡寒為原則,今云惡寒,似乎矛盾,其實不然,是因非純陽明,為三陽合病故也。」

《本草備要》曰:「石膏,甘辛而淡,體重而降,為足陽明胃經大寒藥。色白入肺,兼入三焦,寒能清熱下火,辛能發汗解肌,甘能緩脾益氣,生津止渴。治傷寒鬱結無汗,陽明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肌肉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自汗,口乾(能發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苔厚無津),牙痛。

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色赤如錦紋者為斑,隱隱見紅點者為疹),但用之尠少,則難見功。」

《方伎雜志》曰:「石膏,宜中國產。日本產亦潔白,椎搗成細末用之,石見產者,多佳品。如中國產不潔白,碎後如有方解石物者,不可用。石膏一物,人皆懼用,不知其治煩熱及清解大熱,滋潤枯燥,鎮壓上逆等,其效決非他藥所可及。朱震亨曰:『藥之命名有種種,或以色、以形、以氣、以質、以味、以能、以時。』膏字之義,可深思焉。」

岡田昌春氏曰:「《蕉窗醫談》云:『石膏若不用大劑則無效,何則?石膏之性不強也。故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用石膏特多。余平生多用大量,他醫與小量之石膏劑,故無效。』此語最可玩味。《藥徵》開卷首列石膏,述其效用,宜參考之。案白虎湯,以石膏為君,其質雖鎮重,其性能善走,外解肌熱,內涼胃熱,表裡煩熱,頓然清楚。大青龍湯,因陽熱之氣鬱,不得開越,以扶麻黃桂枝之發力,而逞外發之功效。

竹葉石膏湯,為平未靖之餘寇,與麥門冬,奏其津潤之勛。其他越婢湯厚朴麻黃湯、朮防己湯等,其運用不一,配以粳米、小麥等,亦微妙詳,審後人有不可思議者。…又劉跂《錢乙傳》云:『宗室子,病嘔泄,醫用溫藥而加嘔。』乙曰:『病本中熱,奈何以剛藥燥之?將不得前後溲矣,宜與石膏湯。

』宗室與醫者皆不信,後二日果來召。乙曰:『仍石膏湯證也。』竟如言而愈。…石膏,其質重,其用多主清熱,配合適宜,有消暑、截瘧、治嘔、止瀉、驅飲、疏水、解毒等效,不可端倪。東洞多用石膏,當時有石粉之謗,與彼陳石膏之評,居雖異域,其旨相同,若有所偏,必有專長,取舍之權,存乎其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