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42)
別論 (142)
1. 柴胡桂枝乾薑湯之腹證
但因此病者發於分娩之後,故當被推測為貧血,不能用治冒眩作用之外無能力之澤瀉湯,則宜處以冒眩與貧血兼治之當歸芍藥散矣。後之治驗,產後頭眩,身體不能動搖,蓐臥亦如坐舟中,須使人扶持,得以維持其身及頭重如戴百斤石者,是苓桂朮甘湯證與當歸芍藥散證之雜出也。心下動悸,足心冷汗濈濈而出,浸及蓐上者,即本方證也。
故此二病,初起即當與本方及苓桂朮甘湯、當歸芍藥散之合方矣。淺田氏不知此理,濫用本方加吳茱萸、茯苓,故輕證雖能以漸收效,然遇重篤者,雖經數月,僅得少效而止,終至用聯珠飲而得已。此方,原由南陽氏不明苓桂朮甘湯、當歸芍藥散之合方證,而用苓桂朮甘湯合後世方之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地黃等份)而成為不倫不類的方劑而已。其所期之效果不問可知矣。
淺田氏以如是之治療術,故其得以全治也,前後費時七年之久,以是可知用方之不可忽略矣。」
一婦人外感不解,日日發有定時,惡寒發熱如類瘧,汗出不止。眾醫治之,月餘無效,或謂風勞,或謂血熱,議論不一。余診曰:「脈沉弦,且心下微結,有蓄飲,有動悸,恐係邪熱水飲併鬱之證,與柴胡薑桂加鱉甲、茯苓。」後因時時氣鬱乾嘔,兼用三黃瀉心湯加香附、檳榔、紅花,作泡劑服之。二三日,諸證減半。不數旬而痊愈。
求真按:「此證當用本方、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瀉心湯為是。」
一婦人年五十餘,外感後熱不解,時時發熱如瘧,盜汗出,胸腹動悸,目眩耳鳴,或肩背強急,頭上如戴大石,耳如聞撞大鐘。經眾醫一年餘,無寸效。余用柴胡薑桂湯加黃耆、鱉甲,數十日,熱減,盜汗止。因去黃耆、鱉甲,加吳茱萸、茯苓,兼用六味地黃加煉鐵砂,諸證痊愈。
求真按:「此證宜先與本方及桂枝茯苓丸之合方,熱去後,當處以本方及當歸芍藥散之合方。」
一人外感後,咳嗽聲啞久不愈,將成肺痿。余用麥門冬湯加桔梗,兼用六味生津液,病減半。一日,冒雨出行,途中即覺惡寒頗甚,歸家即壯熱大渴,身體酸疼。急使延余,翌日始至。寒熱已止,但脈浮弦,惟腰以下懈怠。余曰:「恐成瘧疾,當俟明日處方。」翌日,果發振寒大熱,渴而引飲,汗出如流,即與小柴胡加知母、石膏。
四五日,瘧邪大解,頭痛,心下支結,小便不利,自汗不止。因轉與柴胡薑桂湯加黃耆、鱉甲,諸證漸安,但隔日少覺惡寒,精氣不爽,乃使於拂曉時服反鼻霜。瘧全止後,以補中益氣湯加芍藥、茯苓調理之,咳嗽聲啞亦愈。
求真按:「此瘧初期,宜與小柴胡加石膏湯(加知母亦佳)及桂枝茯苓丸之合方。中期宜用本方與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善後療法,宜用本方與當歸芍藥散用之合方,兼用伯州散。而用本方加黃耆、鱉甲,及補中益氣湯加芍藥、茯苓者,非也。」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的腹部症狀:
這個病症是因為婦女在生產後才發生的,所以應該推測是貧血引起的。如果只用澤瀉湯這種對頭暈有效,但對其他方面沒有幫助的藥,是沒有用的。應該用同時治療頭暈和貧血的當歸芍藥散才對。之後的經驗顯示,產後出現頭暈、身體無法動彈,躺在床上就像坐在船上一樣搖晃,需要別人攙扶才能維持身體平衡,而且頭部感覺像戴著幾百斤重的石頭,這種情況是苓桂朮甘湯證和當歸芍藥散證混合出現的。如果還有心悸、腳心冷汗不斷流出,甚至浸濕床鋪,那就是本方(柴胡桂枝乾薑湯)的症狀了。
所以這兩種病,剛開始就應該同時使用本方、苓桂朮甘湯和當歸芍藥散的合方。淺田醫師不了解這個道理,濫用本方,還加入吳茱萸和茯苓,所以輕微的症狀雖然能慢慢見效,但是遇到嚴重的病症,即使治療好幾個月,也只有一點點效果,最後還是要靠聯珠飲才能治好。這個聯珠飲,是因為南陽醫師不了解苓桂朮甘湯和當歸芍藥散的合方證,所以把苓桂朮甘湯和後世的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地黃等量)結合在一起,才變成不倫不類的方劑。這樣做的效果,不用說也知道不會好。
淺田醫師用這樣的治療方法,雖然最終把病治好了,但也花了七年的時間。由此可知,用藥是不能夠忽略的。
一位婦人感冒沒有好,每天固定時間發作,怕冷發熱像瘧疾一樣,汗流不止。許多醫生治療一個多月都沒有效果,有人說是風勞,有人說是血熱,眾說紛紜。我診斷後認為:「脈象沉弦,而且心下有輕微的硬結,有積水,還有心悸,可能是邪熱和水飲一起鬱結的症狀,所以給她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加上鱉甲、茯苓。」後來因為她時常氣鬱想吐,又加用三黃瀉心湯,再加入香附、檳榔、紅花,泡成藥劑服用。過了兩三天,各種症狀都減輕了一半。沒過多久,病就痊癒了。
求真按:「這個病應該用本方和桂枝茯苓丸的合方,再配合瀉心湯才是對的。」
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感冒後發熱沒有好,時常發熱像瘧疾一樣,還盜汗,胸腹部有心悸,頭暈耳鳴,有時肩膀和背部僵硬,頭部感覺像戴著大石頭,耳朵裡像聽到撞大鐘一樣。經過許多醫生治療一年多,都沒有任何效果。我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加上黃耆、鱉甲,治療幾十天後,發熱減退,盜汗也停止了。後來去掉黃耆、鱉甲,加入吳茱萸、茯苓,再配合六味地黃丸加入煉鐵砂,各種症狀就都痊癒了。
求真按:「這個病應該先用本方和桂枝茯苓丸的合方,等發熱退了之後,應該用本方和當歸芍藥散的合方。」
一個人感冒後,咳嗽聲音沙啞很久都沒有好,快要變成肺痿。我用麥門冬湯加上桔梗,再配合六味地黃丸滋生津液,病情減輕了一半。有一天,他冒雨出門,在路上就覺得很冷,回家後就發高燒,口渴想喝水,全身痠痛。趕緊請我去看診,第二天我才到。當時寒熱已經停止,但脈象浮弦,只有腰部以下感到疲憊。我說:「可能是要變成瘧疾了,等明天再開藥。」第二天,果然發冷顫抖,接著發高燒,口渴想喝水,汗流如注,我馬上給他用小柴胡湯加上知母、石膏。
過了四五天,瘧疾就退了,但出現頭痛、心下堵塞、小便不順暢、汗流不止等症狀。我就改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加上黃耆、鱉甲,各種症狀慢慢穩定下來,但是隔天還是會稍微感到怕冷,精神也不好。於是在清晨時讓他服用反鼻霜。等瘧疾完全好了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茯苓來調理,咳嗽聲音沙啞也治好了。
求真按:「這個瘧疾初期,應該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加上知母更好)和桂枝茯苓丸的合方。中期應該用本方和桂枝茯苓丸的合方。痊癒後的調理,應該用本方和當歸芍藥散的合方,再配合伯州散。而使用本方加上黃耆、鱉甲,以及補中益氣湯加上芍藥、茯苓,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