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上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2)

1. 桑螵蛸散

(有形無形交傷,中氣克消,固不可滋補,亦非宜。惟選甘寒養胃,略帶辛涼,以宣鬱火,既不傷胃,又可久服,令中焦漸和,窒塞潛通,何其巧也。)

甜北梨汁(五斤),萊菔汁(五斤)

和勻熬膏。

痰是身中津液所結,未結以前,津液為至寶,既結以後,濁滯為腐穢。病至津枯液涸,惟有氣火上升逼爍,則乾枯立至,猶幸有痰飲以滋養也。養火須以添油,辛涼滋豁,甘寒養胃,立法於無過之地,非名手不辦。

郭(四十歲),咽中氣阻至脘,物與氣觸則嘔,病及一年,大便由漸窒塞。夫氣降通行,全在乎肺,氣阻必津液不流,上枯下燥,肺在上焦主氣,當清氣分之燥。(諸氣膹郁,皆屬於肺之燥。咽中氣阻,獨責諸肺波瀾老成。)

枇杷葉,土蔞皮,桑葉,赤蘇子,苦杏仁,黑山梔

王,稟質陽亢陰虛,頻年客途粵土,南方地薄,陽氣升泄,失血咳嗽,形寒火升盜汗,皆是陰損陽不內入交偶。醫見嗽治肺,必延綿入凶(火升者必形寒。蓋陽氣橫散,手足遍體皆溫。若火升巔頂,不得溫煦肢末,故必形寒。)

熟地,芡實,五味,茯神,建蓮,炒山藥

侯(四十二歲),痰飲留伏而發,最詳金匱玉函。仲景必分內外,以內飲治腎,外飲治脾。更出總括一論,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憶越數年舉發,春夏秋之時,此因時寒暄感觸致病,今屢發反頻,勢甚於昔,乃男子中年以後,下元漸衰也(痰為火結,飲屬陰邪。蓋內寒之人真陽不能鼓動運行,水飲即為留著,且腎虛水泛最易成飲,故必以溫藥和之。)

都氣丸加坎氣、胡桃肉。

莊(長順布行,二十九歲),開列病原,是精腐於下,系腎臟陰中之陽虛。凡腎火內藏真陽,喜溫煦則生陽自充(腎臟陰中之陽,所以煦養真精,不便腐者。)若以薑、桂、烏、附燥熱,斯燥傷腎矣(溫是春升之氣,萬物發生燥熱則如夏日之剛烈,秋陽之肅殺,煎熬血液,反涸本真,所以不可輕投也。)

鹿尾,大茴,蓯蓉,菟絲,羊腎,雲苓,巴戟,歸身,骨脂,韭子,蛇床子

楊(三十歲),三瘧是邪在陰而發,自秋入冬,寒熱悠悠忽忽,自述煩勞必心胸痞脹,凡勞則傷陽,議以溫養營分,亦托邪一法(托邪藉乎溫養營分,亦固正以祛邪也。)

人參,歸身,桂心,茯苓,炙甘草,炒黑蜀漆,老生薑,南棗肉

戈(三十七歲),奪精陰損,不肯生聚,致腎中龍火,如電光閃爍,庸醫以喉痛音啞咳嗽,愈用寒涼清火強降,亦如傾盆大雨而電閃更熾耳。凡腎脈上循喉嚨,縈於舌下,諸絡貫通,出乎耳竅,必得陰中五液上涵,龍光不得上射沖搏。況在冬月,氣宜潛藏,下乏把握失藏,春半陽升必加重,夏半陰不能生危矣。

(虛癆至此已極情盡致,更有何法以圖全耶?雖不出方,大義可知矣)

白話文:

桑螵蛸散

(各種因素導致的損傷,造成中氣虛弱,不能滋補,也不適合使用溫補藥物。 唯有選擇甘寒養胃,略帶辛涼的藥物,以宣洩鬱積的火氣,既不傷胃,又能長期服用,使中焦慢慢溫和,阻塞的地方慢慢通暢,真是巧妙啊!)

甜北梨汁(五斤),萊菔汁(五斤),混合熬成膏。

痰是體內津液凝聚的產物,未凝聚之前,津液是人體的寶貴物質,凝聚之後,則變成濁滯的廢物。疾病發展到津液枯竭的地步,只有氣火上升灼燒,就會迅速枯竭,幸好還有痰飲可以滋養。養護火氣需要補充津液,辛涼的藥物能疏通,甘寒的藥物能養胃,這樣用藥才不會出錯,非名醫不能做到。

郭(四十歲),咽喉氣機阻滯,一直到胃脘部,食物和氣體接觸就會嘔吐,病了一年,大便秘結日漸嚴重。氣機下降通暢,全靠肺的功能,氣機阻滯必然導致津液運行不暢,上焦乾燥,下焦燥熱,肺在上焦主氣,應該清除氣分中的燥熱。(各種氣機鬱結,都屬於肺燥。咽喉氣機阻滯,主要責之於肺氣失調。)

枇杷葉,土貝母皮,桑葉,赤蘇子,苦杏仁,黑山梔子

王(患者姓名),稟賦陽亢陰虛,多年在南方粵地客居,南方地氣濕熱,陽氣容易耗散,導致失血咳嗽、形寒發熱盜汗,都是陰虛陽不內守所致。醫生見咳嗽就治肺,必然病情延綿,危及性命。(陽氣上升必然形寒。因為陽氣外散,手腳全身都溫熱。如果火氣上升到頭頂,不能溫煦四肢末端,所以必然形寒。)

熟地黃,芡實,五味子,茯神,蓮子,炒山藥

侯(四十二歲),痰飲積聚而發病,詳細參考《金匱要略》。張仲景必將內外飲分開論治,內飲治腎,外飲治脾。又總括論述,認為飲邪應該用溫藥調和。憶及數年前發病,春夏秋三季,都是因為時令寒暑變化而致病,如今屢次發作,病情比以前嚴重,這是男子中年以後,下元漸漸衰弱的緣故。(痰是火結成的,飲是陰邪。因為內寒的人,真陽之氣不能鼓動運行,水飲就會停滯,而且腎虛水泛最容易形成飲邪,所以必須用溫藥調和。)

都氣丸加坎氣、胡桃肉。

莊(長順布行,二十九歲),病因是精液虧損,屬於腎臟陰中之陽虛。腎臟陰中之陽,是溫煦真精的,如果溫煦不足,真精就會虧損。(腎臟陰中之陽,用以溫煦養護真精,防止精液虧損。)如果用生薑、桂枝、烏頭、附子等燥熱藥物,就會損傷腎陰。(溫性藥物是春天升發之氣,萬物發生,燥熱就像夏天陽光強烈,秋天陽氣肅殺,煎熬血液,反而損傷本元,所以不能輕易使用。)

鹿茸,大茴香,肉蓯蓉,菟絲子,羊腎,雲苓,巴戟天,益母草,續骨脂,韭菜子,蛇床子

楊(三十歲),患瘧疾三年,邪氣在陰分而發病,從秋天到冬天,寒熱往來不定,自述勞累就會心胸痞脹,凡是勞累就會傷陽氣,考慮用溫養營血的藥物,也是一種托邪的方法。(托邪依靠溫養營血,也是固本以祛邪。)

人參,益母草,桂枝心,茯苓,炙甘草,炒黑蜀葵子,老生薑,南棗肉

戈(三十七歲),精氣虧損,導致腎中真陽之火,像電光一樣閃爍,庸醫認為是喉嚨痛、聲音嘶啞、咳嗽,就用寒涼清火的藥物強行下瀉,這就像傾盆大雨中電閃更猛烈一樣。腎脈上行到喉嚨,繞過舌下,與各經絡相通,從耳竅而出,必須陰中五液滋養,真陽之火才能不上衝。況且在冬天,氣機應該潛藏,如果下元虛弱不能收藏,春天陽氣上升必然加重病情,夏天陰氣不能滋生,病情就會危急。

(虛癆發展到這種程度,已經到了極點,還有什麼辦法可以保全生命呢?雖然沒有開方,但大義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