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卷上 (23)
卷上 (23)
1. 桑螵蛸散
天地生生不已,氣機無一息之停。人稟陰陽五行之秀,與天地生氣,息息相通,脈脈相貫。全賴精氣神充旺,合同而化,以生以續,相尋不已。若精氣內奪,生機斷矣。於氣化何尤。
錢(十二歲),癇厥昏迷日發,自言臍下少腹中痛,此稚年陰弱,偶爾異形異聲,致驚氣入肝,厥陰沖氣,亂其神識,遂令卒倒無知(酸以斂魂,苦以清心,寧神,辛以開結行痰,溫以通陽泄濁。)
烏梅肉,川連,白芍,川椒,乾薑,桂枝
楊(三十三歲),產後十五年,不得孕育,瘕聚心痛氣衝,乃衝脈受病。久則未易圖速功(泄濁消滯,溫下通陽,用攻法。)
南山楂,茯苓,莪朮,香附,炒小茴香,蔥白
馬(三十二歲),巔頂腹痛,溺淋便難。
龍薈丸(二錢)
此肝火閉結,逆乘橫行肆虐之症。
陳(六十三歲),三瘧是邪入陰經,緣年力向衰,少陰腎怯。(擒住少陰便有把握。)夏秋間所受暑熱風濕,由募原陷於入里(步步著實。)交冬氣冷收肅,藏陽之鄉,反為邪踞,正氣內入,與邪相觸,因其道路行遠至三日,遇而後發。凡邪從汗解,為陽邪入腑可下。今邪留陰經,絡脈之中,發漸日遲,邪留劫鑠五液,令人延纏日月,消鑠肌肉。
蓋四時氣候更遷,使人身維續生真,彼草木微長,焉得搜剔(筆致風神,俱臻絕頂超妙。)留絡伏邪,必須春半陽升丕振,留伏無藏匿之地(除病根雖在將來,而眼前亦須善於調攝,佔好地步,此之謂絲絲入筘。)今日之要,避忌暴寒,戒食腥濁,胃不受傷,不致變病(致病之由,藏病之地,發病之機,病纏之累,歷歷如繪。病情與筆力俱深入顯出,其治法須俟天地大氣升泄,方能借勢剷除,乘勢待時,事半功倍。
凡事皆然,寧醫理獨不由此?)
生牡蠣,黃柏,清阿膠,甜桂枝,北細辛,寒水石
病深用藥亦深。
王(六十四歲),平日驅馳任勞,由脊背痛引脅肋,及左肩胛屈曲至指末,久延麻木。凡背部乃陽氣遊行之所,久勞陽疏,風邪由經入絡,肝為風藏,血傷邪乘,因氣不充,交夜入陰痛加,陽氣衰微,陰邪犯陽。考古東垣。(陽氣本能生血,陽氣兼能護血攝血,今久勞陽傷,既不能生血,又不能護血,以御邪。內風既動,潛致陰邪犯陽,安得不痛?)制
白話文:
桑螵蛸散
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氣機運行從不停歇。人體吸納天地間陰陽五行之精華,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關,互相貫通。人的健康完全仰賴精氣神的充盈旺盛,三者互相協調,才能維持生命,延續不絕。如果精氣內耗,生命就會終止,氣機運行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錢),患有癲癇,經常昏迷,自述臍下少腹疼痛。這是因為兒童時期陰氣不足,偶爾出現異常的形態或聲音,導致驚恐之氣侵入肝臟,衝擊厥陰之氣,擾亂神志,從而導致突然昏倒,失去知覺。(治療方法:酸味藥物收斂魂魄,苦味藥物清心寧神,辛味藥物疏通經絡,行氣化痰,溫味藥物溫通陽氣,排除邪濁。)
處方:烏梅肉、川連、白芍、川椒、乾薑、桂枝
一個三十三歲的女子(楊),產後十五年未孕,腹部有腫塊,心痛氣衝,這是衝脈受損所致。長期如此,難以速效。(治療方法:排除邪濁、消散瘀滯、溫通下焦陽氣,採用攻邪之法。)
處方:南山楂、茯苓、莪朮、香附、炒小茴香、蔥白
一個三十二歲的男子(馬),頭痛、腹痛,小便困難。
處方:龍薈丸(二錢)
這是肝火鬱結,逆氣上衝的病症。
一個六十三歲的老人(陳),患有瘧疾三年,邪氣侵入陰經。由於年齡大了,腎陽不足。(抓住少陰經的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夏秋季節感受暑熱風濕之邪,從腹部循經絡入侵臟腑。(一步一步確實治療。)冬天寒冷收斂,陽氣收藏於內,而邪氣卻反而在體內猖獗,正氣內斂,與邪氣相搏,因此發病。凡是邪氣從汗液排出,都是陽邪入侵臟腑,可以服用下泄之藥。現在邪氣滯留在陰經和經絡之中,發病時間逐漸延遲,邪氣消耗人體津液,使人長期纏綿病榻,消瘦肌肉。
四季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機,就像草木的生長一樣,必須抓住時機。(醫生的筆觸和醫術都非常高明。)滯留在經絡中的邪氣,必須等到春天陽氣升發,才能徹底清除。(雖然病根的清除可能需要時間,但眼前必須善於調攝身體,佔據有利的治療時機。)目前重要的是避免受寒,忌食腥濁之物,保護脾胃,以免病情加重。(致病原因、藏病部位、發病機制、病程長短都描述得非常清楚。病情和筆力都深入淺出,治療方法需要等待天地陽氣升發之時,才能借勢清除邪氣,乘勢而為,事半功倍。)
凡事皆如此,醫理難道不是如此嗎?
處方:生牡蠣、黃柏、清阿膠、甜桂枝、北細辛、寒水石
病情嚴重,用藥也應相應加重。
一個六十四歲的老人(王),長期勞累奔波,導致背痛,疼痛沿著肋骨傳到左肩胛骨,甚至延伸到手指,久而麻木。背部是陽氣運行的地方,長期勞累導致陽氣虛衰,風邪循經絡入侵,肝臟是風邪的藏匿之所,血虛則邪氣乘虛而入,因氣血不足,夜間陰氣加重,疼痛加劇,陽氣衰弱,陰邪侵犯陽氣。(參考東垣理論。(陽氣可以生血,也能保護血液,現在長期勞累陽氣受損,既不能生血,又不能保護血液抵禦邪氣。內風擾動,潛在的陰邪侵犯陽氣,怎能不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