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七·小兒部 (11)
卷之三十七·小兒部 (11)
1. 痘渴瀉
〔丹〕陳牙兒十九歲,出痘有紅癍,吐瀉而渴。
蒼朮(一錢),白朮(三錢),黃耆(一錢半),陳皮(二錢),茯苓,甘草(炙),縮砂,當歸(各一錢半),
姜三片,同煎服。
從子六七歲時患瘡痘,發熱微渴,自利。一小方脈視之,用木香散,每帖又增丁香十粒,予竊疑焉。觀其出遲,因問,自利而氣弱,察其所下皆臭滯陳積,因腸胃熱蒸而下也,恐非有寒而虛,遂急止之,已投一帖矣。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白朮與十帖,以解丁香之熱,利止瘡亦出,其後肌常有微熱,而手足生癰癤,與涼劑調補,逾月而安。
一男子十餘歲出痘,熱時出,根腳密,嘔吐不食,腰背骨節痛,大渴喉痛,腹亦痛,全不食者半月餘,脈浮弦洪而數。與參、耆、歸、朮、炙甘草、陳皮、半、茯、生薑煎服之。至五日色淡,又加桂些少,歸、耆再用酒製。至七日癢甚,加丁香三粒,附子些少,癢止。至八日九日渴大作而腹泄瀉,癢甚,至十日寒戰,遂用白朮為君,耆、陳、苓、炙甘、芩、歸為臣。至十一日不靨,或癢或譫語,但守前藥。
半月後,自吐出痰多而安。
〔陳〕,十一味木香散,治疹痘腹脹渴,其效如神。(必須密察的是寒症,六脈虛細,身不甚熱,或發寒,或嘔吐,肚腹痛,或身體四肢俱冷者,可用此方。出《集驗》。)
木香,大腹皮,人參,官桂,赤茯苓,青皮(去白),前胡,訶子皮,半夏,丁香,甘草(炙。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空心溫服。
異功散《集驗方》,瘡痘頭溫足冷,腹脹瀉渴。(方見痘出不快。)
張巽之云:吐瀉渴少食為裡虛,異功散減官桂主之。此症瀉渴,不可吃蜜水。痘出之間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是為表裡俱虛,與異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異功散方見痘出不快。)
白話文:
【痘渴瀉】
有個名叫陳牙兒的十九歲青年,他得了痘疹,出現紅斑,並伴有嘔吐、腹瀉和口渴的症狀。
醫生使用了包含蒼朮、白朮、黃耆、陳皮、茯苓、甘草、縮砂、當歸等中藥成分的處方,再加上三片薑一同煎煮服用。
另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同樣患有瘡痘,發燒且口渴,自行排便。醫生起初使用木香散治療,每帖還額外添加十顆丁香。我懷疑這樣的治療方式,觀察到小孩的痘疹出現緩慢,因為他排泄物都是惡臭且陳舊的廢物,推斷是腸胃過熱所致,因此認為可能不是因為寒冷或虛弱。我立即停止這種治療方式,只讓小孩服用了一帖。接下來使用黃連解毒湯加上白朮共十帖,來消解丁香帶來的熱度。排便停止後,瘡疹也逐漸消退,之後他偶爾會有低燒,並且手腳長出膿包,我給予涼性調補藥物,一個月後,他恢復健康。
一個十多歲的少年在發熱期間出現了密集的痘疹,他嘔吐、無法進食、腰背骨頭疼痛、極度口渴、咽喉痛、腹部也痛,完全不吃東西超過半個月,他的脈象顯示浮弦洪數。我讓他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陳皮、半夏、茯苓、生薑煎煮的藥物。五天後,痘疹顏色變得淡一些,我再加入少量肉桂,當歸和黃耆再次用酒炮製。到了第七天,他感到極度癢,我加入三顆丁香和少量附子,癢感消失。到了第八天和第九天,他口渴非常嚴重且開始腹瀉,癢感仍然存在,到了第十天,他開始打冷顫,我使用白朮作為主藥,黃耆、陳皮、茯苓、炙甘草、黃芩、當歸作為輔藥。到了第十一天,他不再發燒,時而感到癢,時而說胡話,我繼續讓他服用先前的藥物。
半個月後,他自己吐出了大量痰液,病情得到緩解。
陳氏的十一味木香散,治療痘疹腹脹口渴,效果神奇。(但是必須仔細辨別是否為寒症,如脈象虛弱細微,身體並未過度發熱,或發冷,或嘔吐,肚子痛,或身體四肢冰涼,這時纔可使用此方。此方出自《集驗》。)
配方包括木香、大腹皮、人參、官桂、赤茯苓、青皮、前胡、訶子皮、半夏、丁香、炙甘草等。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三片薑煎煮,空腹溫服。
異功散,《集驗方》中記載,痘疹初期頭部溫暖腳部冰冷,腹部腫脹,腹瀉口渴。(詳見痘疹出不順暢的治療方法。)
張巽之表示,嘔吐腹瀉口渴少食是體內虛弱的表現,應減少使用官桂。此病腹瀉口渴,不可飲用蜂蜜水。痘疹期間如果缺乏光澤,沒有生長,痘根不紅,或腹瀉口渴,或腹部腫脹,或呼吸急促,表示體內外都虛弱,應服用異功散,再配合七味肉豆蔻丸治療。(異功散配方詳見痘疹出不順暢的治療方法。)
2. 痘瀉不渴
〔海〕瘡疹不渴,臟寒下利,四君子加乾薑減半主之。
痘疹大便不固,痘漸黑陷,小兒乳母同服。
人參,白茯苓,肉豆蔻,黃耆(各半兩),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每服一錢,水半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三分,乳母倍服。若大瀉,手足厥冷,加附子用驗。
〔陳〕,豆蔻丸,治痘疹泄瀉。
木香,砂仁,白龍骨,訶子肉,肉蔻(麵裹煨。各半兩),赤石脂,白礬(枯。各七錢半),
上為末,糊丸如黍米大。一歲三十丸,三歲百丸,溫米飲下。瀉止,勿服。
白話文:
【對於發痘疹而無口渴現象】
[海] 如果長了瘡疹但沒有口渴的症狀,而且內臟虛寒導致下痢,這種情況可用四君子湯加上乾薑,但薑的份量要減半來調理。
如果痘疹後大便不穩定,痘疹開始變黑且下陷,小孩和哺乳的母親應一同服用以下藥方:
人參、白茯苓、肉豆蔻、黃耆(各15克)、炙甘草(6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3克,用水約120毫升,加入5片薑和2個棗子一起煎煮,直到剩餘約80毫升。哺乳的母親需加倍服用。如果出現嚴重腹瀉,手腳冰冷的情況,可加入附子來增強療效。
[陳] 豆蔻丸,用於治療因痘疹引起的腹瀉。
木香、砂仁、白龍骨、訶子肉、肉蔻(用麵粉包裹後煨熟,各15克)、赤石脂、枯白礬(各22.5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糊狀物製成像小米粒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30丸,三歲的小孩則服用100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一旦腹瀉停止,就不需要再服用了。
3. 痘吐逆
〔世〕痘瘡吐逆無痰,益黃散;有痰,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不止者加丁香。若吐而瀉者,亦宜益黃散及陳氏木香散、異功散。吐而身熱煩渴,腹滿喘,大小便澀,面赤者,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全文見大法。)
白話文:
【對於痘疹引起的嘔吐】
如果患了痘疹而有嘔吐現象,但沒有痰,可以服用益黃散。如果有痰,則可選擇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如果嘔吐持續不止,可在藥方中加入丁香。
若是出現嘔吐又伴有腹瀉的情況,同樣適用益黃散,也可以考慮使用陳氏木香散或異功散。
如果嘔吐同時伴有身體發熱、口渴、腹部脹滿、呼吸困難,以及大小便不暢,臉色泛紅等症狀,這時應該要利尿。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以使用宣風散進行治療。(詳細的療法請參閱完整的治療原則。)
4. 痘腹脹
〔丹〕勉奴,痘後渴,肚急,小便少,發熱。
芍藥(五分),川芎(三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乾葛(三分),甘草(炙,一錢半),木通(二分),水煎服。
寄子五歲,痘後肚急。
白朮(一錢),陳皮,木通(各五分),犀角,川芎,白芷(各七分),甘草(炙,三分),水煎服。
〔陳文中〕木香散治痘瘡腹脹渴瀉。(方見痘渴瀉。)
腹滿而喘,大小便澀,身熱面赤,悶亂大吐者,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全文見大法。)
白話文:
【痘後腹部脹大】
丹勉奴在出疹後感到口渴,腹部緊繃,小便量少,並有發燒的症狀。
處方:芍藥五分、川芎三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乾葛三分、甘草一錢半(需經過炙烤)、木通二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一個五歲的小孩,在出疹後腹部也有緊繃感。
處方:白朮一錢、陳皮、木通各五分、犀角、川芎、白芷各七分、甘草三分(需經過炙烤),用水煎煮後服用。
陳文中使用木香散治療出疹後腹部脹大及口渴腹瀉的症狀。(具體配方可參考「痘渴瀉」一章)
如果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大小便不順暢,身體發熱,臉色紅赤,感到煩躁並有劇烈嘔吐的症狀,應著重於利尿。若症狀未見好轉,則使用宣風散進行治療。(具體內容可參考「大法」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