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二·肝膽部 (28)
卷之十二·肝膽部 (28)
1. 風痹雜合病
風痹,風與痹雜合病也。蓋風痹痿厥四者多雜合。如風痹、風痿、痿厥、痹厥、風厥之類是也。風痿、風痱病,今集中風門。痿厥、痹厥,即腳氣病,今集入厥門。風厥、痿痹,散見各門。風痹,今入痹門焉。
《靈樞》:病在陽者,命曰風(壽夭剛柔篇)。東垣云:此病在陽,因十二經各受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之中也,用針當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藥以辛溫發散,通因通用,又熱因熱用是也。
《靈樞》:病在陰者,命曰痹。東垣云:身半以下,濕之中也,命曰痹。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得之勞倦,脾胃氣虛而下陷,運氣榮氣,不得升浮經營心肺也。
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言陰陽氣血俱病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全文見診法)
《靈樞》云: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傷腎脾)。時嘔時悗,眩已汗出(傷心)。久則目眩(傷肝)。悲以善恐,短氣不樂(傷肺)。不出三年,死也(一云:三日死)。
白話文:
[風濕綜合症]
風濕,是風邪和濕邪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疾病。一般來說,風、濕、痿、厥這四種病狀常常混合出現。例如風濕、風痿、痿厥、濕厥、風厥等,都是屬於這種混合型的病症。風痿和風痱病,在現今被歸類在中風的範疇。痿厥和濕厥,即腳氣病,現在被歸類在厥證的範疇。風厥和痿濕,則分散在各種疾病的類別中。風濕,則被歸類在濕證的範疇。
《靈樞》指出,若病變在身體的上半部,通常被稱為風邪。李杲認為,這是因為身體的上半部受到風邪的侵襲,所以身體的上半部,特別容易遭受風邪的影響,治療上應使用針灸或辛溫發散的藥物,將風邪引出體外。
《靈樞》還指出,若病變在身體的下半部,通常被稱為濕邪。李杲認為,身體的下半部容易受到濕邪的影響,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勞累疲倦會導致脾胃氣虛,進而影響到運行氣血的功能。
若身體同時受到風邪和濕邪的影響,就被稱為風濕。皮膚乾澀,可能是風濕的徵兆。
《靈樞》進一步說明,若風濕持續存在,病情將無法痊癒,患者可能感到腳像踩在冰上,有時又像浸在熱水中,大腿和小腿會有麻痺感,並伴有頭痛和心煩的症狀,這通常是腎脾受損的表現。患者可能時常嘔吐,感到悶熱,頭暈後會出汗,這通常是心臟受損的表現。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這通常是肝臟受損的表現。患者可能感到悲傷和恐懼,呼吸短促,心情鬱悶,這通常是肺部受損的表現。如果不加以治療,患者在三年內可能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