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三·肝膽部 (1)
卷之十三·肝膽部 (1)
1. 卷之十三·肝膽部
2. 驚悸怔忡
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亦心動而不寧也。
〔丹〕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便動者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類。
治勞役心跳大虛症。
硃砂(一錢),歸身,白芍,側柏,川芎(各五錢),陳皮,甘草,黃連(各三錢)
上用豬心血為丸。
〔垣〕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瀉火與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熟地黃、生地黃、柴胡、升麻、白芍藥、牡丹皮、川芎、黃耆之類以補之,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鎮墜之劑,謂丹砂之類。)
〔杜〕林學士本南人,歷內地為官,有一子甚端嚴而聰敏,父母愛之,居常喜食海蛤,飲食之頃,未嘗不設,至十八年,忽面色頓青,形體瘦削,夜多驚悸。皆謂勞瘵之疾,百療不瘳。遂召杜脈之,杜曰:非病。何以知之?蓋雖瘦削麵青,精神不減。問學院子,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
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藥,病當自愈。如是經兩月,面色漸有紅潤意,夜亦無驚悸。林學士延杜而問曰:醫師之驗,久聞世名,願聞此病所以?杜曰:王冰《素問》曰,鹽發渴,乃勝血之證。海味皆咸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漸衰,則夜驚悸。今既去咸,用生津液之藥,人且少壯,血液易生,面色漸有紅潤,此疾去乃安矣。
眾醫以為勞瘵,非其治也。
〔仲〕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飲水多必心下悸。)
〔無〕五飲停蓄,閉於中脘,最使人驚悸,屬飲家。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症。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膽虛不能致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湯洗),竹茹,枳實(炒。各二兩),橘皮(二兩,去白),甘草(炙,一兩),白茯苓(一兩五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仲〕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等分)
上二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甘草湯(方見傷寒悸。)
〔《素》〕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金匱真言論)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全文見診病傳變。)
一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風厥。(全文見診。)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得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陰陽類論)
〔《本》〕珍真丸獨活丸,並治臥驚悸多魘。(二方並見不得臥。經云:臥則血歸於肝。今血不靜臥不歸肝,故驚悸於臥也。)
白話文:
驚悸:「驚」是指心臟突然跳動,使人感到不安寧。「悸」是指心跳加速,並且害怕受到驚嚇。「怔忡」也是指心臟跳動不穩,使人感到心神不寧。
〔丹溪先生認為〕 怔忡這種情況,大多與血虛和痰有關。 如果是因為思慮過多而容易心動,這屬於虛證;如果時好時壞,則是因為痰受到火邪擾動。瘦的人多半是血虛,胖的人多半是痰飲阻滯。如果能明顯感覺到心跳,多半是血虛,應該服用四物湯、安神類的藥物來治療。
治療因為勞累過度而引起心跳加速、身體虛弱的症狀,可以用以下藥方:
硃砂(一錢),當歸身、白芍、側柏、川芎(各五錢),陳皮、甘草、黃連(各三錢)
以上藥材用豬心血製成藥丸服用。
〔李杲先生認為〕 如果六脈都顯得大,但按下去卻感覺空虛,而且臉色發紅、容易受到驚嚇、身體上方感到發熱,這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脈象。這是因為氣盛而導致血液流失,應該使用甘寒、具有鎮定降火作用的藥物來洩火降氣,使浮動的氣降下來;同時要用甘溫微苦的藥物來峻補血液,例如熟地黃、生地黃、柴胡、升麻、白芍藥、牡丹皮、川芎、黃耆之類,以防止血液向上衝而耗竭。(甘寒鎮墜的藥物,指的是丹砂之類的藥材。)
〔杜思敬先生的案例〕 林學士是南方人,在內地為官。他有一個兒子長得端正聰明,父母都很疼愛。他平時喜歡吃海蛤,吃飯時總少不了這道菜。到了十八歲時,忽然面色青黑,身體消瘦,晚上經常心驚,大家都認為是勞瘵之病,用了各種方法治療都不見好轉。於是請杜思敬來診脈,杜思敬說:這不是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他看起來消瘦面色青黑,但精神卻沒有衰退。杜思敬問學士的兒子,平時喜歡吃什麼?回答說:喜歡吃南海的食物。
杜思敬說:只要多服用滋生津液的藥物,病自然會好。如此過了兩個月,他的面色逐漸紅潤,晚上也不再受到驚嚇。林學士請教杜思敬說:先生的醫術高明,久聞大名,我想知道這種病的來龍去脈。杜思敬說:王冰在《素問》中說,吃鹽會口渴,這說明鹽能抑制血液。海味都是鹹的食物,如果吃太多,會使心血逐漸衰弱,所以晚上會心驚。現在不吃鹹的,服用滋生津液的藥物,再加上人還年輕力壯,血液容易生成,面色逐漸紅潤,這個病自然就好了。
其他醫生都以為是勞瘵病,治療方法不對。
〔張仲景認為〕 如果飲食少而喝水多,水停留在心下,嚴重的話會心悸,輕微的話會感到氣短。(喝水多一定會導致心下悸動。)
〔無名氏認為〕 五種水飲停留在中脘,最容易使人驚悸,這屬於飲證。
溫膽湯,可以治療心膽虛弱、容易受到驚嚇,或者做惡夢、導致心驚膽顫、氣鬱生痰,痰與氣交結,而產生各種症狀,例如氣短、心悸、疲乏、或者自汗。(膽虛不能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就會產生水飲。)
藥方如下:
半夏(用湯洗過),竹茹,枳實(炒過。各二兩),橘皮(二兩,去除白色的部分),甘草(炙過,一兩),白茯苓(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
〔張仲景認為〕 如果心下悸動,可以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藥方如下:
半夏,麻黃(等份)
將以上兩味藥材研成細末,用蜂蜜調製成丸,像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三丸,一天服用三次。
茯苓甘草湯(藥方請見傷寒篇的悸病部分)
〔《素問》中提到〕 東方屬青色,與肝相通,肝的病會引起驚恐。(出自《金匱真言論》)
如果脾把熱傳給肝,就會導致驚恐和流鼻血。(出自《診病傳變》)
如果是一陽一陰發病,主要表現為驚恐、背痛、經常打嗝和打哈欠,這叫做風厥。(出自《診》)
如果是三陽一陰,太陽脈強盛,一陰不能約束,就會導致五臟內部紊亂,外在表現為驚恐。(出自《陰陽類論》)
〔《本草》中提到〕 珍真丸和獨活丸,都可以治療睡覺時容易驚醒、心悸、多夢。(這兩個藥方都在《不得臥》篇中可以找到。經書說:睡覺時血液歸於肝臟。現在如果血液不安靜,就不能歸於肝臟,所以會在睡覺時驚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