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吐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吐血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是指口中不自主地流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液。吐血在中醫上被稱為「嘔血」,是一種急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吐血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外感熱邪:外感熱邪侵襲人體,最常見的是風熱、燥熱、火熱等,會導致肺熱、胃熱、肝火等,進而引起吐血。
  • 內傷陰虛:陰虛火旺是導致吐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陰虛火旺會導致肝火旺盛,肝火上炎,灼傷肺胃,從而引起吐血。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是導致吐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從而引起吐血。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主要指情緒過激、精神刺激等,會導致肝氣鬱結,肝氣上逆,從而引起吐血。
  •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吐血,包括外傷、腫瘤、血液病等。

吐血的症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吐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或暗紅色。
  • 吐血的量多少不一,少則幾口,多則一升以上。
  • 吐血的時間不定,有的吐血一次就停止,有的反覆吐血。
  • 吐血時常伴有其他症狀,如胸悶、心悸、氣短、咳嗽、咯血、頭暈、目眩、耳鳴、面色蒼白、手足冰涼等。

吐血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吐血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以免耽误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 2.《退思集類方歌注》:「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耆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東垣治一貧士,內蘊虛熱,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黃湯加補劑,制此方一服而愈。原解曰:「麻黃散外寒,桂枝補表虛,黃耆實表益衛,人參益氣固里,麥冬、五味保肺氣,甘草補脾,芍藥安太陰,當歸和血。」後人用治虛人感冒頗效。
  • 3.《証治準繩‧幼科》:「若亡津液,用白朮散主之。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小柴胡湯(發熱)。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
  • 4.《保嬰撮要》:「潔古云: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柴胡湯。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
  • 5.《幼科折衷》:「潔古云: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小柴胡湯。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大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咳而遺尿者屬膀胱經,用茯苓甘草湯。
▼ 展開更多

黃耆建中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男子久患咳,嘗吐血,爾後氣力大衰,短氣息迫,胸中悸而煩,腹肌攣急,不能左臥,寐則汗出,下利日一二行,目上、足跗微腫,咳不止,飲食減少,羸瘦尤甚,與黃耆建中湯,盜汗止,攣急漸緩,得以左臥而不下利,微腫散,咳依然,更兼用解毒散,逾日,諸證全退。」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吐血,數日不止,日益劇。余診其腹,胸脅煩脹而痛,乃作此方,二三劑而奏效。
  • 2.《張氏醫通》:「生鐵落飲(狂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四磨湯(氣門),越曲丸(郁門),七氣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

甘草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朱氏集驗方》曰:「二神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吐血極妙。男子、婦人吐紅病,蓋因久病或作急勞,損其榮衛,壅滯之氣上,而血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等之涼劑,是必欲求其死耶。」
  • 2.《長沙方歌括》:「便知以大甘復陽主甘草而佐以乾薑之神也。推之殭蠶因風而死。取之以治中風。驢為火畜。大動風火。以伏流之阿水造膠。遂能降火而熄風。皆古聖人探造化之微也。仲景又以此湯治肺痿。更為神妙。後賢取治吐血。蓋學古而大有所得也。

大承氣湯

  • 1.《祖劑》:「即大承氣湯減芒硝加桃仁一方去枳實、厚朴,加桂枝、桃仁,治傷寒熱毒入經結於五臟內有瘀積,吐血、下血及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外解而小腹急痛者,及血痢、質實、跌蹼、損傷瘀血作痛等症。

五苓散

  • 1.《世醫得效方》:「煩熱心神恍惚,硃砂一字,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皮,車前草二根。傷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熱瀉,車前子一撮,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暑濕瀉,紫蘇五葉,木瓜三片,車前子一撮。傷暑頭痛,濃煎蔥白湯。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真車前子末少許。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參,謂之春澤湯。

四物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諸血熱妄行,凡吐血、衄血不止,昏眩目黃者,可與龍腦雞蘇丸、薄荷煎、四物湯加荊芥煎。
  • 2.《証治準繩‧幼科》:「_四物湯_(見吐血),_四君子湯_,_六味丸_(即補腎地黃丸),_瀉白散_(見肺臟),_柴胡清脾散_,_梔子清肝散_(並見發熱)
  • 3.《石室秘錄》:「天師曰: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數病也。如四物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遙散可治木鬱,又可治數郁;六君子湯可治飲食之傷,又可治痰氣之積。然而方雖同,而用之輕重有別,加減有殊,未可執之以治一病,又即以治彼病耳。如吐血宜加麥冬、甘草,便血宜加地榆、黃芩之類於四物湯中也。
  • 4.《校註婦人良方》:「四物湯加側柏、生地黃,治虛熱吐血甚效。若脾經血虛,須用四君加芎、歸。若脾經氣鬱,須用歸脾湯。若肝腎虧損,須用六味丸。若氣血俱虛,須用十全大補湯。

理中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吐血。夫吐血之症,多由中州失運,陰血遂不歸經,瘀滯閉塞清道,以致清陽不升,陰血僭上,便成血逆。理中湯力能調中州之氣,中州健運,血自歸經,其病自已。
  • 2.《兒科要略》:「(四)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吐瀉,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血痢,傷胃吐血,婦人妊娠虛寒等證。
  • 3.《金匱翼》:「曹氏云:吐血須煎乾姜甘草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若服生地黃、竹茹、藕汁,去生便遠。
  • 4.《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羅(二十三歲),壯年述冬季夜汗,入春吐血,問納頗旺,無力舉動,但喉癢發嗆,此陰虛龍火上灼。議用虎潛去牛膝、當歸,加五味、二冬。
  • 5.《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能止傷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方證廣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證,學者當自知之。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奇效良方》:「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未瘥再服,以瘥為度。甚益心力,曾經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藥者,去紫石英。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六書》曰:「傷寒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自口鼻耳目中出,名曰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踡臥而不能自溫。又脈弱者,不可發汗,發之則寒慄不能自還,皆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一人患心下痞塞,任脈拘急,有動氣,不得安眠,時時吐血。醫與滋補之劑,無效。余診曰:「非虛證也,肝火所為,宜和暢腹中,清涼肝火為治。」與四逆散加黃連、茯苓,兼用黃連解毒散,數旬,宿疾漸愈。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心法附錄》曰:「吐血,胸中覺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六書》曰:「四逆湯,治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必動,咽燥吐血。」
  • 2.《醫法圓通》:「一治吐血困倦。夫吐血一症,總緣地氣上騰,升降失職。人身氣為陽,主升,血為陰,主降。今當升者不升,不當升者而反升,明明陰血太盛,上干清道。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教人補火以治水也。又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教人補水以治火也。四逆湯力能補火,故治之而愈。
  • 3.《傷寒六書》:「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脈浮大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黃芩湯。脈浮,發熱,無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湯加人參栝蔞湯;壯熱,頭痛,心中煩者,梔子黃芩湯。
  • 4.《古今醫統大全》:「【溫】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吐血困倦。夫吐血一症,總緣地氣上騰,升降失職。人身氣為陽,主升,血為陰,主降。今當升者不升,不當升者而反升,明明陰血太盛,上干清道。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教人補火以治水也。又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教人補水以治火也。四逆湯力能補火,故治之而愈。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漏下腹中痛,及吐血、下血者。按凡治吐血、下血諸血證者,男子與婦人無別。」

三黃瀉心湯

  • 1.《醫方集宜》:「治陽症身熱吐血
  • 2.《醫學答問》:「柏葉湯用柏葉、乾薑、艾、馬通汁合煮,以辛溫遏止,猶之治刃傷之參用生附也。然此特治標之一方,《金匱》云「治吐血不止」,實則治吐血未甚者耳,故下文即有三黃瀉心湯也。《金匱要略》為王叔和所亂,未必盡出仲景。

甘草湯

  • 1.《聖濟總錄》:「上七味,搗羅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五丸,空心米飲下,心疳,黃連湯。肺疳,米飲,脾疳羸瘦,干棗湯,食疳吐血,生薑湯,驚疳瀉血,鹽湯,肝疳目中生瘡,甘草湯,骨疳冷地臥食泥土,紫筍茶湯,氣疳肚脹,橘皮湯下。
  • 2.《驗方新編》:「一噎隔,貼胃口,並服七丸。一吐血、鼻血,貼兩腳心,並服甘草湯。一中風,用瓷調羹撬開口,滾水灌下七丸。一豉脹,貼臍下丹田,並服七丸。一癆病有蟲,貼背脊、尾閭、肚腹,飲甘草湯,七日癆蟲盡死。一瘧疾一二三等日,俱貼肚臍,飲甘草湯。如發過四五次者,早晨時服下七丸,飲熱酒數杯,即日便止。
  • 3.《金匱翼》:「曹氏云:吐血須煎乾姜甘草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若服生地黃、竹茹、藕汁,去生便遠。
  • 4.《未刻本葉氏醫案》:「吐血。脈空大。最不為宜。恐其暴湧氣脫耳。當靜養為要。
  • 5.《靈藥秘方》:「右共為細末再用嫩滑石(一兩)磨濃汁調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顆照後各經病症用藥煎湯送下,一心經受病吐血成片鮮紅者是用遠志肉甘草湯煮白茯苓乳汁浸過石連子棗仁炒研甘草煎湯送下五七丸

十全大補湯

  • 1.《濟陰綱目》:「一產婦因怒,兩脅脹痛,吐血甚多,發熱惡寒,胸腹脹痛,余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加柴胡丹皮炮姜,而血頓止,又用十全大補湯,而寒熱漸退。此症苟非用薑桂辛溫,助脾肺以行藥勢,不惟無以施功,而反助其脹矣。
  • 2.《雜病心法要訣》:「【注】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氣血兩虛,八珍湯。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氣乏色枯,毛髮脫落,自汗盜汗,心悸健忘,發熱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瀉等證,則宜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人參養榮湯,即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更加遠志、五味子、陳皮也。
  • 3.《赤水玄珠》:「一產婦,因怒兩脅脹痛,吐血甚多,發熱惡寒,胸腹脹痛,乃氣血俱虛,用八珍加柴胡、丹皮、炮姜而血頓止,又用十全大補湯而寒熱退。(此症苟非薑桂辛溫助脾肺以行藥勢,不惟無以施其功,而反助其脹耳。)
  • 4.《胤產全書》:「_十全大補湯_,治諸臟虧損,氣血俱虛,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便血吐血,或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胸腹作痛,口舌生瘡,或耳目不明,牙齒不固。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不特火氣內伏,煎熬精血,至來春水不養木,少陽相火熾甚也。陰虛者火必升,嗆嗽吐血,當時有必致者耳。
  • 2.《未刻本葉氏醫案》:「宿飲咳逆哮喘。陡然形寒吐血。此亦陽傷渴干耳。
  • 3.《醫學入門》:「體厚者,大柴胡下之。丹溪治一人,舊有下疳瘡,忽頭疼發熱惡寒,以小柴胡湯加龍膽草、胡黃連,熱服而安。又一人,因忍飢霜中涉水,患惡寒吐血,以小建中湯去芍藥加陳皮、半夏,煎服而安。二方可為內傷挾外感者式。

黃芩湯

  • 1.《幼科類萃》:「_黃芩湯_ 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 2.《萬病回春》:「_黃芩湯_,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 3.《濟陽綱目》:「_黃芩湯_,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
  • 4.《原幼心法》:「黃芩湯,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歸脾湯

  • 1.《症因脈治》:「_歸脾湯_,見前吐血。
  • 2.《症因脈治》:「_歸脾湯_,見前吐血。
  • 3.《症因脈治》:「_歸脾湯_,見前吐血。
  • 4.《症因脈治》:「_歸脾湯_,見中風、吐血二門。
  • 5.《醫醫偶錄》:「虛勞者,吐血而成,月華丸、歸脾湯、六味地黃湯並主之。
▼ 展開更多

麻黃升麻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獨是十味之藥,雖有生津泄熱之功,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桂、升、姜,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除,在下之陰氣堅,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頗難醫。此乃傷寒之壞病,下寒上熱涉危疑。(此乃傷寒之壞病,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照證施治。
  • 2.《退思集類方歌註》:「獨是十味之藥,雖有生津泄熱之功,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桂、升、姜,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除,在下之陰氣堅,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頗難醫。此乃傷寒之壞病,下寒上熱涉危疑。(此乃傷寒之壞病,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照證施治。

大柴胡湯

  • 1.《張氏醫通》:「生鐵落飲(狂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四磨湯(氣門),越曲丸(郁門),七氣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至暮春又感受風溫,遂取其方自購藥服之,服後遂至吐血,治以涼血降胃之藥,連服數劑始愈。

當歸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沈(二十五歲),年十三時,自食鹿角膠吐血,繼用龜板膠而愈,緣稚少陽體,升補督脈已非,述有遺泄,慮血再發,肌肉消瘦,陰虛偏熱,既慮夙恙,當戒奔馳用力。靜處身心自寧,無發病之累(奔馳用力太過,浮陽最易泄越,陰火即隨上溢,載血湧逆。惟靜處林泉天真寧謐,斯為上藥。)

逍遙散

  • 1.《古今醫鑒》:「_清肺飲子_(桑文臺方)〔批〕(按此方清熱止血之劑),治婦女虛勞發熱,咳嗽吐血,先服此清熱止血,後服逍遙散加減調理。
  • 2.《古今醫鑑》:「_清肺飲子_(桑文臺方)〔批〕(按此方清熱止血之劑),治婦女虛勞發熱,咳嗽吐血,先服此清熱止血,後服逍遙散加減調理。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性急,吐血發熱,兩腹脹痛,日晡益甚,此怒氣傷肝,氣血俱虛也,朝用逍遙散,倍加炒黑山梔、黃柏、貝母、桔梗、麥門冬,夕以歸脾湯送地黃丸而愈。

炙甘草湯

  • 1.《醫學實在易》:「足少陰腎之寒氣,動而為陰血,即上干手少陰心,而為吐血不休。虛癆以咳嗽、吐血二證為提綱,非陰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陰氣上衝,陰霾散布,白晝亦如長夜,不獨燈燭之火有光,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非諸經之火所可比。

真武湯


桂枝湯

  • 1.《不居集》:「_桂枝湯_,治傷風吐血,惡寒咳嗽,潮熱吐痰,面色慘黯。

白虎湯

  • 1.《不居集》:「凡吐血,全由火盛而逼血上行者,宜察火之微盛。若火微者,宜局方犀角地黃湯,或清化飲。若火暴盛而根本無傷者,宜抽薪飲,或黃連解毒湯、三黃丸之類主之。若胃火熱甚,而煩熱作渴,頭痛脈滑,氣壅而吐血不止者,宜白虎湯,或抽薪飲。若胃火熾盛,而兼陰虛水虧者,宜玉女煎。
  • 2.《醫權初編》:「類白虎湯症者,誤服白虎湯立斃。辨之之法,雖渴而喜熱飲且少,舌無胎,縱有系白胎,小便清白,脈數大無方。然孰知其有不然者。蔣子和先生吐血將危,予診其脈數大,重按有力,及趙公著、徐氏子直中陰症,脈皆如之。且唇焦鼻衄,小便黃赤,是脈症皆難辨矣。若不細心體察,能免毫釐千里之誤乎?

人參湯

  • 1.《不居集》:「_人參湯_,治吐血、咯血,並吐血不止。
  • 2.《活人事證方後集》:「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圓,米飲或酒任下。盜汗不止,麥麩湯下;亂夢失精,人參龍骨湯下;卒暴心痛,乳香湯下;虛煩發熱,麥門冬湯下;吐血,人參湯下;大便下血,當歸、地榆湯下;小便出血,茯苓、車前子湯下;中風不語,薄荷、生薑湯下;風癇涎潮,防風湯下。
  • 3.《溫病之研究》:「單人參湯方,下血吐血過多。雖額上汗出。脈虛微而數。尚宜此劑。
  • 4.《景岳全書》:「_人參湯_,治吐血咯血後宜服,並治吐血不止。
  • 5.《証治準繩‧類方》:「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溫酒任下。盜汗不止,麥麩湯下。亂夢失精,人參、龍骨湯下。卒暴心痛,乳香湯下。虛煩發熱,麥門冬湯下。吐血,人參湯下。大便下血,當歸地榆湯下。小便出血,茯苓、車前子湯下。中風不語,薄荷、生薑湯下。風癇涎潮,防風湯下。
▼ 展開更多

黃連解毒湯

  • 1.《不居集》:「_黃連解毒湯_,一切火熱,表裡俱盛,吐血衄血。
  • 2.《雲林神彀》:「_黃連解毒湯_,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解熱又除煩,吐血便紅諸熱治。(四味)
  • 3.《大方脈》:「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心煩,咽乾口燥,壯熱乾嘔,妄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 4.《校注醫醇賸義》:「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 5.《醫學入門》:「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解熱又除煩,吐血便紅皆可治。(見三卷)
▼ 展開更多

涼血地黃湯

  • 1.《痘疹精詳》:「釋:痘後忽見血症,最為危候,蓋鼻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溺血出於小腸,便血出於大腸,皆由毒入於內,迫血妄行,急宜涼血地黃湯止之,服藥後血不止者,不治。
  • 2.《痘科輯要》:「初熱吐血,血鮮,但一二口,無妨,若不止,宜犀角地黃湯(八十六)。起脹時吐血,亦宜清毒涼血,引火下行。若吐不止,多凶,黑血則必不救,但一二口者可救。痘後吐血,熱蘊於胃也,急用涼血地黃湯(百二三)加知母、石膏、童便、香附,血止則生,不止則死。
  • 3.《幼幼集成》:「痘收靨後,忽見血證,大為危候。蓋鼻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溺血出於小腸,便血出於大腸,皆由毒入於內,迫血妄行,急宜涼血地黃湯止之。服藥後血不止者,不治。

玉女煎

  • 1.《沈俞醫案合鈔》:「(案7)錢,十六。脈左小堅勁,色蒼,形腫,當午熱灼口渴,晨必微寒,食物皆減,此暑邪乘虛致病,狀如瘧症,因吐血屢發,表散非宜,姑以玉女煎方,得熱止再議。
  • 2.《傷寒瘟疫條辨》:「_玉女煎_,治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水虧火旺,六脈浮洪滑大,乾燥煩渴,頭痛牙痛,吐血衄血者。

生化湯

  • 1.《家用良方》:「_因怒吐血:_,生化湯加歸身一錢,犀角末八分。
  • 2.《絳雪丹書》:「二十六、產後因怒或偶吐血,生化湯減川芎,用歸身加荊芥八分,犀角八分。切勿用生地、黃柏等藥。

六味地黃丸

  • 1.《醫宗必讀》:「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齒動,腰腿痿軟,便血吐血,盜汗失音,水泛為痰。
  • 2.《雲林神彀》:「_六味地黃丸_(治婦女經閉不通,發熱,痰嗽,吐血等症,依本方加木香、當歸、桃仁、紅花,久服奏效)
  • 3.《醫學實在易》:「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嗽發熱,口瘡吐血,淋濁遺精,腰痛等症。
  • 4.《何氏虛勞心傳》:「精髓枯而齦骨失潤,則齒動搖,譬之幾敗木枯則榫寬,濕則緊。)腰脊腿脛痠疼。(腰為腎之府,腎脈循內踝上腨內,至股內後廉貫脊精水竭,故痠軟疼痛也。)齒衄便紅吐血,(凡見血為熱症,由君火相火亢甚,於是煎迫而越出於諸竅之中也。)盜汗失音,(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中盜出,閉臟失職也。

二陳湯

  • 1.《濟陽綱目》:「趙敬齋曰:夫二陳湯內有半夏性燥熱,若風痰、寒痰、食痰則相宜,若勞疾吐血諸血證,皆不可用,以其能燥血氣,干津液也。天道暑熱之時,亦當禁用。抑痰藥數多,何必拘拘二陳湯之半夏哉。
  • 2.《張氏醫通》:「生鐵落飲(狂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四磨湯(氣門),越曲丸(郁門),七氣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
  • 3.《金匱翼》:「咳而嘔吐,痰食俱出者,傷於胃氣。昔人所謂肺病連胃是也。嘔血帶痰而出者,傷於肺之絡,《金匱》所謂熱傷血脈是也。吐食者二陳湯加減治之,吐血者補肺湯主之。

抵當湯

  • 1.《醫宗必讀》:「當汗不當汗,熱毒深入,故吐血,內有瘀積,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服桂枝後吐血,犀角地黃湯,或柏子湯。血紫黑成塊,脈遲細,口不渴,小便清,理中湯加丹皮。
  • 2.《仁齋直指方論》:「傷風經日,續生寒熱,發作似瘧而經水適斷者,是則血結而不行,當以小柴胡湯散之,所謂治之而愈者此也。至如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醒暮譫,如見怪狀,是則里無留邪,熱隨血散,所謂不治自愈者此也。前乎吐血下血,兩條並以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之類,言之詳矣。

黃土湯

  • 1.《醫學實在易》:「黃土湯,治吐血、衄血、下血,婦人血崩之神劑。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吐血方。
  • 3.《脈經鈔》:「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句),血空虛,血去(《千金》二字乙轉)故也,宜服竹皮湯、黃耆湯(《千金》作「黃土湯」),灸膻中。
  • 4.《藥徵續編》:「黃土湯證曰:下血、吐血、衄血。
  • 5.《雞峰普濟方》:「治吐血衄血下血
▼ 展開更多

柏葉湯

  • 1.《經方例釋》:「_柏葉湯方_(《金匱要略》),治吐血不止。
  • 2.《金匱懸解》:「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 3.《備急千金要方》:「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
  • 4.《金匱方歌括》:「治吐血不止者。此湯主之。
  • 5.《祖劑》:「即柏葉湯去乾薑,加懷生地、小荷葉等分,丸如雞子大一團,水煎服,治吐血。愚加小薊、茅根,名六生丸,治血更捷。
▼ 展開更多

獨參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吐血過多者,古方恆治以獨參湯,謂血脫者先益其氣也。然吐血以後,多虛熱上升,投以獨參湯恐轉助其虛熱,致血證仍然反復。愚遇此等證,亦恆用人參而以鎮墜涼潤之藥輔之(保元寒降湯一案可參閱)。
  • 2.《石室秘錄》:「天師曰:奇治者,可以一味而成功,不必更借重二味也,故曰奇治,非奇異之奇也。如吐病用瓜蒂散,止用瓜蒂一味足矣,不必再添別藥,反牽制其手也。如瀉病,止用車前子一兩飲之,即止水瀉是也,不必更加別藥,以分消之也。又如氣脫、吐血等症,止要一味獨參湯治之是也。
  • 3.《馮氏錦囊秘錄》:「治吐血暴甚,昏暈不止。
  • 4.《醫旨緒余》:「雖有肺受火邪喘嗽,及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勿用之語,蓋指不當補而補之者,觀其復引仲景治亡血脈虛,以此補之,謂氣虛血弱,故補其氣而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也。以通章大義觀之,王公何嘗道人參不補陰也?丹溪治陰虛咳嗽瓊玉膏,葛可久治吐血獨參湯,義皆孚此。
  • 5.《景岳全書》:「無火者,求其臟而培之補之;有火者,察其經而清之養之。此不易之良法也。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氣既虛,極多假熱,設或不明真假,而誤用寒涼,必復傷脾胃,生氣日見殆矣。先賢有云: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又云:若大吐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 展開更多

升麻鱉甲湯

  • 1.《醫學綱目》:「咽痛吐血,若面赤斑斑如錦紋者,為陽毒,宜升麻鱉甲湯。(方論見陽毒。)

大黃黃連瀉心湯

  • 1.《金匱懸解》:「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 2.《皇漢醫學》:「《東門隨筆》曰:「余十七八歲時,患痰血,一歲四五發。每發時吐血半茶碗,冷汗出而無脈,痰血於咽喉如哮喘之牽鋸。初用生地黃、藕汁、童便等,未服參連湯,後每用人參而得效。此外因積氣而至於直視之病人,若單用人參,亦難療之。」

清胃散

  • 1.《醫學入門》:「清胃散升麻二錢,六分歸地與黃連,牡丹皮用一錢重,能止吐血及牙宣。

槐花散

  • 1.《雜病源流犀燭》:「_槐花散_,〔吐血〕槐花(二兩),百草霜(五錢),每末二錢,茅根湯下。

四磨湯

  • 1.《張氏醫通》:「生鐵落飲(狂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四磨湯(氣門),越曲丸(郁門),七氣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

續命湯

  • 1.《跌打秘方》:「傷心口者,面青氣短吐血,呼吸大痛,身體不能動者,主七日死,先服流傷飲,次續命湯,後服中和丸。

二加龍骨湯

  • 1.《時方歌括》:「治虛勞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吐血。下利清穀。浮熱汗出。夜不成寐等症。

梔子柏皮湯

  • 1.《全生指迷方》:「若吐血時,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胸脅支滿,妨於食,目眩,時時前後血,此由素經大奪血,或醉入房中,氣竭傷肝,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病名血枯,梔子柏皮湯主之。

補中益氣湯

  • 1.《周慎齋遺書》:「辛燥純涼之劑,不宜輕用,用之稍過,則反傷其氣。必須察其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宜溫補真元,切忌寒涼。凡衄血吐血,勢未甚者,當行從治,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之類為宜。若用寒涼,理無是處。(炳章按:抄本多幹姜肉桂。)
  • 2.《祖劑》:「即補中益氣湯,用歸尾、蒼朮加白芍藥、熟地、蘇木治咳血、吐血。

導赤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疹隱於肉裡而不現,煩渴躁熱,衄血吐血或便血,用解毒湯、犀角湯,各一劑而血止,又用導赤散而愈。

涼膈散

  • 1.《瘍科心得集》:「《局方》,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胃熱發斑,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外瘍實火內攻,神識昏蒙,舌黑噦惡等證。
  • 2.《驗方新編》:「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瘈瘲,胃熱發斑發狂,小兒急慢驚風,痘瘡黑陷等症,連翹一錢,大黃三錢,芒硝一錢,甘草一錢,炒山梔一錢半,黃芩一錢半,薄荷一錢,竹葉十片。
  • 3.《仁術便覽》:「衄血吐血,加當歸、芍藥、生地。淋加滑石、茯苓。風弦加川芎、防風、桔梗各五錢。

三黃湯

  • 1.《祖劑》:「海藏云:伊尹三黃湯無黃芩,後人脫落之也。丸服,名金花丸,又名三黃丸,治脾熱口疳,口氣黃疸,吐血消渴,羸瘦,胃熱消穀,易飢,飲食不為肌肉。
  • 2.《中國內科醫鑑》:「〔本間棗軒之說〕,吐血嘔血。古時統稱嘔血。有從肺出與胃出二證。(中略)而治法並不區別。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黃湯、犀角地黃湯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物湯者。吐血少者。或連綿不止。胸脅苦滿者。用柴胡四物湯或黃土湯。如用以上手段猶不止者。可與斷紅飲。間服阿芙蓉液。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凡危急短氣太甚者,或平居有吐血之患,或其證候有血證者,決不可用吐方。若犯之,則促命期。學者詳之。

白朮散

  • 1.《奇效良方》:「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酒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忌濕面煎爆之物。
  • 2.《奇效良方》:「治小兒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傷胃吐血者,最宜服之。
  • 3.《仁術便覽》:「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惟忌食熱面、煎爆、一切發風之物,神效。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遠州一農夫三十餘歲,自去年起,鬱冒時發,時少吐血,盜汗出,往來寒熱,微渴,臍旁動甚。就先生請治,與柴胡薑桂湯而愈。」

桃花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桔梗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膈間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湯主之。桔梗湯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 2.《赤水玄珠》:「中惡吐血,生桔梗取汁,每服一盅,日三,無生者,以乾者為末,仍以桔梗湯調下。中惡客忤,蘇合香丸薑湯調下妙。

復元活血湯

  • 1.《類證治裁》:「〔肝瘀〕,復元活血湯,見二卷吐血。
  • 2.《類證治裁》:「〔跌傷〕,復元活血湯,見二卷吐血。

桃仁承氣湯

  • 1.《祖劑》:「即大承氣湯減芒硝加桃仁一方去枳實、厚朴,加桂枝、桃仁,治傷寒熱毒入經結於五臟內有瘀積,吐血、下血及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外解而小腹急痛者,及血痢、質實、跌蹼、損傷瘀血作痛等症。
  • 2.《仁齋直指方論》:「傷風經日,續生寒熱,發作似瘧而經水適斷者,是則血結而不行,當以小柴胡湯散之,所謂治之而愈者此也。至如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醒暮譫,如見怪狀,是則里無留邪,熱隨血散,所謂不治自愈者此也。前乎吐血下血,兩條並以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之類,言之詳矣。
  • 3.《皇漢醫學》:「《心法附錄》曰:「吐血,胸中覺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 4.《丹溪心法》:「吐血,陽盛陰虛,故血不得下行。因火炎上之勢而上出,脈必大而芤,大者發熱,芤者血滯與失血也。大法:補陰抑火,使復其位,用交趾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 5.《丹溪心法》:「_桃仁承氣湯_,見吐血類。
▼ 展開更多

補肺湯

  • 1.《千金翼方》:「主肺氣不足,病苦氣逆,胸腹滿,咳逆上氣搶喉,喉中閉塞,咳逆短氣,氣從背起,有時而痛,惕然自驚,或笑或歌,或怒無常,或乾嘔心煩,耳聞風雨聲,面色白,口中如含霜雪,言語無聲,劇者吐血方:
  • 2.《金匱翼》:「咳而嘔吐,痰食俱出者,傷於胃氣。昔人所謂肺病連胃是也。嘔血帶痰而出者,傷於肺之絡,《金匱》所謂熱傷血脈是也。吐食者二陳湯加減治之,吐血者補肺湯主之。
  • 3.《備急千金要方》:「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

四生丸

  • 1.《奇效良方》:「治吐血。
  • 2.《祖劑》:「即柏葉湯去乾薑,加懷生地、小荷葉等分,丸如雞子大一團,水煎服,治吐血。愚加小薊、茅根,名六生丸,治血更捷。
  • 3.《醫學心悟》:「治陽盛陰虛,熱迫血而妄行,以致吐血、咯血、衄血,法當清降。

十灰散

  • 1.《仁齋直指方論》:「甲字號十灰散,治勞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 2.《增訂十藥神書》:「治癆症,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 3.《喻選古方試驗》:「五勞,吐血甚者,先以十灰散止之。(大薊、小薊、柏葉、荷葉、茅根、茜根、大黃、山梔、丹皮、棕櫚灰各等分,燒灰研細,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以藕汁或萊菔汁磨真京墨汁半碗調灰五錢,食後服。治勞症嘔血、咯血、嗽血,先以此遏之,病輕者立止,病重血出升斗者,神效,此丹溪方也。
  • 4.《谷蓀醫話》:「《金匱》立瀉心、柏葉湯兩方,一治始傳之鬱熱,一治不傳之中寒,是血證兩大法門。予曾親見有人用柏葉湯治大失血,屢收奇效。葛可久治吐血,有十灰散,用大小薊、茅根、棕皮、側柏、大黃、丹皮、荷葉、茜草、梔子等分,燒灰為末,童便酒水隨下。
  • 5.《刪補頤生微論》:「_十灰散_,治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方止之。

敗毒散

  • 1.《仁齋直指方論》:「敗毒散(方見寒類),吞雞蘇丸,治肺熱,胸中鬱熱,衄血,兼治血淋、吐血、口臭。

人參養榮湯

  • 1.《雜病心法要訣》:「【注】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氣血兩虛,八珍湯。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氣乏色枯,毛髮脫落,自汗盜汗,心悸健忘,發熱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瀉等證,則宜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人參養榮湯,即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更加遠志、五味子、陳皮也。

八珍湯

  • 1.《雜病心法要訣》:「【注】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氣血兩虛,八珍湯。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氣乏色枯,毛髮脫落,自汗盜汗,心悸健忘,發熱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瀉等證,則宜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人參養榮湯,即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更加遠志、五味子、陳皮也。
  • 2.《盤珠集胎產症治》:「怒傷於肝,兩脅脹痛,吐血寒熱,宜八珍湯加柴胡、丹皮。(補五)
  • 3.《濟世全書》:「_八珍湯_,治氣血俱虛,口舌生瘡或齒齦腫潰,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胸脅作脹,或便血,吐血,盜汗,自汗等症。

四君子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口舌生瘡,手熱飲冷。屬胃經實熱,用柳花散、加味解毒散而愈。後因傷食吐血,不時弄舌,屬脾經虛熱,用四君子湯而痊。
  • 2.《証治準繩‧幼科》:「_四物湯_(見吐血),_四君子湯_,_六味丸_(即補腎地黃丸),_瀉白散_(見肺臟),_柴胡清脾散_,_梔子清肝散_(並見發熱)

五味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柴胡飲_(見積熱),_東垣人參安胃散_(見吐利),_《三因》玉鑰匙_,_九味蘆薈丸_(見疳),_《濟生》犀角地黃湯_(見吐血),_五味異功散_(見吐利),_柴胡清肝散_(見發熱)

聖愈湯

  • 1.《時方歌括》:「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為吐胃血。皆耳食昔醫之誤。凡五臟血。吐出一絲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婦人血崩。皆是行於經絡與散於肌腠之血。溢於上為吐衄。滲於下為崩下也。

瀉白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四物湯_(見吐血),_四君子湯_,_六味丸_(即補腎地黃丸),_瀉白散_(見肺臟),_柴胡清脾散_,_梔子清肝散_(並見發熱)

六味回陽飲

  • 1.《虛損啟微》:「若因勞倦而素易嘔瀉,致脾不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勿用涼藥。若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猶不止者,速用鎮陰煎,其血自止。若血脫至甚,氣亦隨之,至厥逆昏憒,速當益氣以固生機,宜獨參湯,或六味回陽飲、四味回陽飲。用寒涼即死。
  • 2.《景岳全書發揮》:「若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理中者,理中焦脾胃。因脾胃之氣有傷,非陽分不足,亦非火不生土。解釋命名,尚未詳細。○若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不攝,非火證也,宜六味回陽飲。內有歸地,非嘔吐所宜。歸脾、六君為要劑。杜撰回陽飲,非若前賢之用藥有深意存焉。

月華丸

  • 1.《醫醫偶錄》:「虛勞者,吐血而成,月華丸、歸脾湯、六味地黃湯並主之。

滋陰降火湯

  • 1.《醫便》:「_補陰散即滋陰降火湯_(十二),治陰虛火動,盜汗發熱,咳嗽吐血,身熱脈數,肌肉消瘦,少年中年酒色過傷成癆者,服之極效。

四七湯

  • 1.《張氏醫通》:「生鐵落飲(狂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四磨湯(氣門),越曲丸(郁門),七氣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