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1)
第十一卷 (1)
1. 頭汗
王海藏云:頭汗出,齊頸而還,血癥也。額上偏多,何謂也?曰:首者,六陽之所會也,熱熏蒸則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癥也。
至於雜症,陰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癥倒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皆血癥也。(可參痞門同治。)
生生子曰:頭汗亦非止血之一字可盡。予族伯,每飲食入腹,則登時頭面汗出如雨,齊頸而還,稍頃自收。此胃中有熱,陽氣虛甚而然。何則?頭面屬陽明為多,飲食入胃,衝動其熱,如霧露之升騰,越出而為汗。經謂云出天氣,雨出地氣是也。觀海藏以痞症為對,俱同血癥例治之。
緣其以下多亡陰,謂亡陰而陽失依附,故飛越也。今益脾土而以血藥兼之,可謂得治法之本矣。
白話文:
[頭汗]
王海藏說:只在頭部出汗,汗線到達頸部就停止,這可能是血液問題。為什麼額頭上汗特別多呢?他解釋:頭部是六條陽經交匯的地方,當身體過熱,就會從頭部冒汗。額頭上汗特別多,因為按面部區域來看,左臉歸肝管,右臉歸肺管,鼻子歸中州管,下巴歸腎管,額頭歸心管。三焦之火消耗腎水,剩下的水分被逼迫上升至心臟所管轄的區域,所以形成頭汗。額頭上汗特別多,代表心臟區域,且有血液問題。
對於複雜病症,體內的陰火迫使腎水向上移動,進入心臟,導致盜汗或自汗,也可能轉變為頭汗。或者心臟下方有痞症,這些都和血液問題一樣,應該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無論是風寒還是雜病,或是喝酒後的症狀,只要心臟下方有痞症,都是血液問題。(可以參考治療痞症的方法。)
生生子說:頭汗的原因並非只有血液問題。我的族伯每次吃東西後,立刻頭臉大汗淋漓,汗線到達頸部就停止,不久後自己恢復。這是因為胃裡熱氣過盛,陽氣非常虛弱。為什麼呢?因為頭臉部位主要由陽明經管轄,食物進入胃中,刺激胃中的熱氣,就像雲霧蒸騰,越出成為汗水。正如經典所說,雲出自天空,雨出自地面。觀察王海藏把痞症和頭汗相對照,都按照血液問題來治療。
因為他們身體下部大多陰氣流失,陰氣流失,陽氣失去依附,所以飄散。現在要補充脾胃,同時服用調理血液的藥物,可說是掌握了治療方法的根本。
以上就是頭汗相關的古文解讀。
2. 手足汗
手足汗乃脾胃濕熱內郁所致,脾胃主四肢。亦有腸胃中有實熱者,仲景承氣症,謂手足濈濈然汗出,乃腸胃熱甚而傍達四肢也。
東垣,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久則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剽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五味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一錢),炙甘草(六分),升麻(四分)
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溫服。忌濕面,五辛大料,發熱之物。
治腳汗。
白礬,乾葛(等分)
每用五六錢,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洗一次,才三五日,自然無汗。
白話文:
【手足多汗】
手足多汗主要是因為脾胃有濕熱在內部鬱積所導致,因為脾胃主管四肢的功能。另外,也有腸胃中有實質性的熱度情況,根據仲景的承氣證狀,提到手足會持續不斷地出汗,這就是腸胃的熱度過高,熱力旁及四肢的表現。
東垣的安胃湯,用於治療因飲食而出汗的情況,長期下來,心臟可能受到虛風或虛邪的影響,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半身不遂,出現類似中風或肌肉萎縮的疾病,因此首先要止住汗流,將強烈的氣勢抑制並收斂。
藥方成分包括:黃連、五味子、去核的烏梅、生甘草各一錢,炙甘草六分,升麻四分。
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飯後溫服。需避免食用濕麵、五辛、大料以及任何會引起體熱的食物。
用於治療腳汗。
藥方成分為:白礬和乾葛,兩者份量相等。
每次使用五六錢,加入三碗水,煮沸十幾次後,用來洗腳。每天洗一次,約莫三五天後,就會發現不再有汗。
這樣一來,就能有效解決手足多汗的問題。
3. 無汗
丹溪曰:盛夏浴食無汗為表實。一人脈澀而短,重取而弱,此久受濕傷,且多年無汗,過勞身熱,倦怠如沙病狀。
蒼朮,白朮,芍藥,甘草,紅花(各五錢),陳皮(六兩),當歸身(二兩)
分六帖,姜三片,煎服。
治夏月無汗成久嗽病,,半蘇散。
半夏,紫蘇葉
二味為末,入蛤粉、神麯、蜆殼灰等分,為末,以桃仁泥五錢,瓜蔞穰一枚,為丸。先服三拗湯三帖,卻服此丸,臨臥白湯送下七十丸。
治虛勞自汗不止,,芍藥黃耆湯。
黃耆(二兩),白芍藥,白朮(各一兩半),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煨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參朮散,治同前,陽虛甚者加附子。
人參(一兩半),白朮(二兩),桂心(七錢)
每服五錢,水煎服。
白話文:
丹溪說:在盛夏時,洗浴後進食但沒有出汗的情況,這表示身體表面的氣血運行不順暢。有個人脈象滯澀且短,用力探脈則顯得微弱,這是長期受到濕氣侵襲所導致的,並且已經多年未曾出汗,過度勞累後身體發熱,疲憊乏力,類似於沙病的症狀。
藥方如下:
- 蒼朮、白朮、芍藥、甘草、紅花各五錢,陳皮六兩,當歸身二兩。分成六劑,每劑加三片薑,煎煮服用。
- 用於治療夏季無汗轉變為長期咳嗽的病情,使用半蘇散。半夏和紫蘇葉各適量,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等量的蛤粉、神麯、蜆殼灰,最後用五錢桃仁泥和一枚瓜蔞穰製成藥丸。先服用三拗湯三劑,然後再服用這種藥丸,睡前以溫開水吞服七十粒。
- 用於治療虛勞自汗不止的病情,使用芍藥黃耆湯。黃耆二兩,白芍藥、白朮各一兩半,甘草一兩。每次服用五錢,加三片薑和一枚棗,用水煎煮服用。
- 參朮散,治療情況與上述相同,若陽虛嚴重者可加入附子。人參一兩半,白朮二兩,桂心七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4. 消癉門
(啟玄子注:癉為消熱病也。)
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脂膏為下消。
東垣曰: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湯加人參主之。
潔古曰: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膈消。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濕以潤其燥。
上消者,經謂之膈消,渴而多飲是也。
治上、中、下三消水火圖:
上消:熬豬肚湯,羊肉冬瓜湯。上消手太陰,(大渴不止。)麥門冬飲子、化水丹。
中消:調胃承氣湯。癉成消中,而數小便,消中足陽明,胃熱消穀善飢,易老順氣散。
下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腎氣丸、地黃丸,腎消足少陰,(飲少溲多,小便如膏。)內化丸、風髓丹。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渴飲不思。
東垣論消渴,末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聖濟總錄》皆為必死不治之症。惟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末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
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曰: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末傳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
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疾。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宜也。處方之際,宜加審焉。
《總錄》論消渴有三種:一曰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片而甜者,消渴病也。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有似油而數者,消中病也。三者雖渴,飲水不能多,腿腳瘦小痿弱,小便數,此腎消也。特忌房勞。
《千金方》云: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忌酒,二忌房勞,三忌鹹食及面。能慎此三者,雖不服藥,亦可自愈。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嘗須慮患大癰,必於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
《內經》云: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東垣謂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燥能亡津液也。天令濕氣太過者當用之,若無濕而用之,是犯禁也。(小便不利而渴,知內有濕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內有燥也。濕宜泄之,燥宜潤之。)
《內經》云: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又《脈經》曰: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白話文:
消癉門
渴多飲水為上消,吃得多又餓得快為中消,渴又頻尿且尿液中帶有油脂為下消。
李東垣說:上消的病人,舌頭上會有紅裂,非常渴,喝很多水。經書上說:心火移到肺,就會導致膈消(上消)。治療要用白虎湯加人參。
潔古先生說:上消是上焦(心肺)生病,也叫做膈消。喝很多水卻吃得少,大便正常,小便清澈,說明上焦乾燥,治療要用滋潤的方法來緩解乾燥。
上消,經書上稱為膈消,就是口渴且多飲水的症狀。
治療上、中、下三消的方法:
上消:熬豬肚湯、羊肉冬瓜湯。上消屬於手太陰經(肺經),(非常渴不止)。可用麥門冬飲子、化水丹。
中消:用調胃承氣湯。癉病發展到中消,會頻尿,中消屬於足陽明經(胃經),胃熱導致吃得多又餓得快,可用易老順氣散。
下消:要益火之源(補腎),以消除陰寒,這樣大便小便才能正常。可用腎氣丸、地黃丸,下消屬於足少陰經(腎經),(喝水少,尿多,尿液像油脂)。可用內化丸、風髓丹。要壯水之主(補腎),以制約陽熱,這樣就不會口渴多飲了。
李東垣認為,消渴病,如果還能吃東西,一定會長腦疽或背瘡;如果不能吃東西,一定會發展成腹脹。許多醫書都認為這是必死的絕症。只有潔古先生區分情況治療。能吃東西又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東西又口渴的,用錢氏白朮散加倍葛根。上中焦的病症治好了,就不會再發展成下消了。前人的用藥方法,確實有其道理。有人問:為什麼有些人沒有長瘡疽?這是因為火邪太盛的緣故。
瘡痛得很厲害但不潰爛,或者流出紅色水液,就是這種情況。經書上說:有形體而不痛的,屬於陽邪,要積極治療陽邪,不要治療陰邪。治療下焦的病,元氣強盛就能活,元氣衰弱就會死。為什麼有些人會發展成腹脹?這是因為用寒性藥物治療熱證,即使是醫生也不能違背醫理。但是臟腑有遠近之分,心肺位置靠上,用藥量宜少;腎肝位置靠下,用藥量宜多,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
藥物使用過量或不足,都會造成嚴重後果。如果治療膈消、中消太過急躁,很快治好了病灶,久了就會變成腹脹。這是因為上焦的熱邪還沒去除,中焦又產生寒邪。這不是藥物的問題,而是治療的緩急失當。開處方時,一定要仔細考慮。
《聖濟總錄》認為消渴有三種:一種是口渴喝很多水,小便次數多,尿液中有像麩皮一樣的油脂,而且很甜,這是消渴病;一種是吃得多,不太渴,小便次數多,尿液像油一樣,這是消中病;一種是雖然口渴,但喝不了多少水,腿腳瘦弱無力,小便次數多,這是腎消,尤其忌房事。
《千金方》說:消渴病要注意三點:一忌酒,二忌房事,三忌鹹食和麵食。如果能做到這三點,即使不服藥,也能自愈。患有消渴病的人,無論是已經治癒還是還沒治癒,都要小心大癰(大膿腫),很可能會突然在骨節之間長癰疽而死。
《內經》說:熱邪傷及中焦,不能服用膏粱厚味、芳草和礦物藥。礦物藥會引起痙攣,芳草會引起狂躁。芳草的氣味芬芳,礦物藥的氣味辛烈,這兩種藥物的藥性都很急峻,所以如果不先緩解心氣、調和人體氣血,就不能服用這兩種藥物。
李東垣認為滑石治渴,是針對竅道不利而使用的。因為乾燥會損耗津液。如果體內濕氣過盛,可以使用滑石;如果體內沒有濕氣而使用滑石,就是違背醫理了。(小便不利而口渴,說明體內有濕氣;小便通暢而口渴,說明體內乾燥。濕氣應該泄掉,乾燥應該滋潤。)
《內經》說:脈象實大,病情拖久了是可以治癒的;脈象浮小而堅實,病情拖久了就不能治癒了。《脈經》說:消渴病,脈象數大者能活,脈象細小浮短者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