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二 (10)
卷二 (10)
1. 31.吐血咯血的病源是什麼?
)
氣虛體寒者無吐血。(硬傷則有之,是因受傷,非因虛寒也。或云氣虛挾寒,陰陽不相守,血亦妄行,用附子理中湯加木香、烏藥,其說謬也。夫人身之火非真火,即熱也。熱極斯血漲而湧,虛寒者,安能使血漲乎?陰陽不相守,當陽脫而死,其血斷不妄行。大抵虛寒入,忽然咯血,必因嗆傷或硬傷,或藥誤所致,或感冒風傷於血者或有之,治風則止。其咎不在血,不可立虛寒吐血之門。
偶有吐血從風寒得者,因風中有寒亦有火,實熱之人感受風火燥,觸發內熱,風傷於血而吐血,當作散風治。或虛寒人感冒咳嗽嗆傷出血,當作咳嗽治。若傷寒症偶見血者,宜從傷寒治。故古方用麻黃、人參、芍藥,是以傷寒為主,非以血為主。有表先治表,見血休治血也。
《金匱》曰:亡血不可發表,豈有血證可投麻黃哉?《金匱》所謂亡血,非專指吐血也,凡血虛者亦謂之亡血。無表邪則不可發,若太陽感風邪傷血,可用麻黃散風而血自止,惟宜辨明有風邪表證方可,非謂吐血便用麻黃也。黃元御《長沙藥解》內傷吐衄,緣土濕非燥證種種,外熱煩蒸無非土濕、陽飛、火奔、水泛,久服地黃無有不死云云。彼蓋見地黃陰品治血不效,歸咎於濕,不知陽火吐血須以苦寒治之,地黃湯滋膩不能勝病。
若陰火吐血專用地黃,本屬敷衍,其咎不因土濕。夫臟腑在身中,即無日不在濕中,安見脾土獨不受濕乎?有土無水,有燥無潤,安能生物乎?)
白話文:
吐血咯血的病因並非單純的氣虛體寒。雖然外傷會導致吐血,但這與氣虛體寒無關。有人認為氣虛夾寒,陰陽失調會導致血妄行,並主張使用附子理中湯加木香、烏藥治療,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人體的「火」並非真正的火焰,而是指熱。熱極則血脈充盈而湧出,氣虛體寒的人,怎麼可能使血液充盈呢?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應該是陽氣脫落而死,而不是血液妄行。總而言之,虛寒體質的人突然咯血,大多是因為嗆傷、外傷、服藥錯誤,或感冒風寒傷及血液所致,治療風寒即可止血。問題不在於血液本身,所以不能認定是氣虛體寒導致吐血。
偶爾有因風寒而吐血的,是因為風寒中既有寒又有熱。實熱體質的人感受風火燥邪,會引發內熱,風傷血脈而吐血,應當散風治療。如果虛寒體質的人因感冒咳嗽嗆傷出血,則應當治療咳嗽。若傷寒病症中偶爾出現出血,則應從治療傷寒入手。古方使用麻黃、人參、芍藥,是以治療傷寒為主,而非以止血為主。有表證先治表證,見到出血也不應急於止血。
《金匱要略》記載:「亡血不可發表」,怎麼可能血證就用麻黃呢?《金匱要略》所說的「亡血」,並非專指吐血,凡是血虛都稱為亡血。沒有表邪就不宜發汗。如果太陽經受風邪而傷及血液,可以用麻黃散風,血液自然會停止,但必須辨明有風邪表證才能使用,並非一見吐血就用麻黃。黃元御《長沙藥解》中提到內傷吐血衄血,大多是因脾土濕而非燥證,外熱煩蒸也都是土濕、陽氣浮越、火邪奔竄、水液泛溢所致,長期服用地黃會導致死亡。他認為地黃這種陰性藥物治療血證無效,將原因歸咎於濕邪,卻不知道陽火妄動引起的吐血,應當用苦寒藥物治療,地黃湯滋膩厚重,難以奏效。
如果因陰虛火旺而吐血,專用地黃治療,本就牽強附會,其病因並不在於土濕。人體臟腑始終浸潤在體液之中,怎麼能說脾土就獨不受濕呢?如果只有土而無水,只有燥而無潤,怎麼能維持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