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56.梁氏家訓大略是什麼?

問:先生世業岐黃,必有家訓秘傳,願聞其略。

家六世福文芸公(諱康寧)壽逾期頤,於一百十三歲時,作訓以貽後人。其略曰:治病者治平也。人生本無病,偶有所偏則為病,治其病則補偏救弊也。失之寒,以溫藥補其偏;失之熱,以寒藥補其偏;失之虛,以補藥補其偏;失之實,以攻藥補其偏。救以為治,補以使平,補字勿呆讀,治平之道得矣。

古聖垂訓後世,何以非治平之道哉?日嘗七十二毒,言判三千餘經,錯綜者三百二十條,畏忌者三百一十七,區經別絡,了了明言。吾家傳《嘗毒本經》一百卷,及仲景各書心法相傳,毫釐不差。凡我子孫有心救世者,讀聖賢書,行聖賢事,毋學殊途,毋存利心,毋矜奇術。

不為良相,亦為良醫。近世醫家,或泥湯方而不明加減,治病不辨何經,昧藥性而但喜升提,言醫必先以補,習俗移人,牢不可破,各行其是,不必從流。夫藥本毒物,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攻毒,以毒解毒。草木無情,有益於此,未必無損於彼。《易》曰「勿藥有喜」,在占應不醫而病自痊。

蓋藥能醫病,不能醫命,神聖神醫,無如命何!餘一介儒生,頗好藏書,於經史諸子詩文外,兼攻醫術。偶有疾病,自治幸痊,齒逾百歲,豈醫藥之力,亦死生有命耳!然人定則勝天,寡欲則延年,尤宜涵養太和,居易俟命。若六氣偶侵,用藥以補偏救弊,稍得治平,當以勿藥為良醫。

陰陽往復,否極泰來,人身臟腑血氣,久之亦有變更。善衛生者,切勿以素寒、素熱、素虛、素實之私見存於胸中,宜就候脈辨舌驗症之時,所見寒熱虛實分別醫治,不必論其臟腑之素。餘一生臟腑之變,已經四次,此閱歷之境,學醫者毋執滯鮮通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您世代從醫,必定有家族內傳授的醫學教誨,希望聽您簡述一下。

我家六代前的福文芸公(名為康寧),他活過了一百十三歲,在他高齡時,留下了醫學教導傳給後人。他簡略地說:治療疾病,就是追求平衡。人生本來是無病的,偶爾出現偏差就會生病,治療疾病就是修正這些偏差。如果身體過冷,就用溫熱的藥物來調整;如果過熱,就用寒涼的藥物來調整;如果虛弱,就用滋補的藥物來調整;如果實火旺盛,就用清泄的藥物來調整。治療的目的就是恢復平衡,「補」這個字不要死板地理解,掌握了治癒並恢復平衡的原則,就能掌握醫術的真諦。

古代的聖人留下教導,又何嘗不是在教我們如何達到平衡呢?他們每天嘗試各種毒藥,研究數千種經典,整理出三百二十條相關知識,列出三百一十七項禁忌。我們家傳承了一百卷的《嘗毒本經》,以及張仲景的醫學著作,其中的精髓被一代代傳承下來,毫無差錯。我的子孫們,如果有心救世,應該研讀聖賢的書籍,做聖賢的事業,不要學習旁門左道,不要存有利己之心,不要炫耀奇特的醫術。

如果不能成為好的政治家,至少可以成為好的醫生。近代的醫學界,有些人只會墨守成規地使用傳統藥方,卻不懂得根據病情進行增減調整,治療疾病時無法分辨病在哪個經絡,對藥物的特性一知半解,只喜歡用升提的藥物,一談到醫學就先講補藥,這樣的風氣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但是,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必盲目跟隨潮流。藥物本身就有毒性,因此神農嘗百草,才會稱之為「嘗毒」。藥物治療疾病,無非是以毒攻毒,以毒解毒。藥物是無情的,對某一方面有益,未必對其他方面無害。《易經》上說「不用藥反而有喜」,意思是預示著不用治療,病也會自然痊癒。

藥物可以治療疾病,卻不能改變命運,即使是醫術高超的神聖醫者,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儒生,很喜歡收集書籍,在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章之外,也研究醫術。偶爾生病,我會自己治療,幸運地康復了,我超過百歲的壽命,豈能歸功於醫藥的力量,也是因為生死自有天命!然而,人的意志可以戰勝天命,減少慾望可以延長壽命,更應該注重內心的調養,順其自然,等待命運的安排。如果偶爾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可以用藥物來調整身體的偏差,一旦恢復平衡,就應該停止用藥,這是好的醫生應該做到的。

陰陽交替,否極泰來,人體的臟腑、血液、氣血,長時間下來也會有變化。懂得保養身體的人,千萬不要固執地認為自己身體一向是冷的、熱的、虛的、實的,應該在診斷脈搏、觀察舌苔、檢驗症狀的時候,根據當時看到的冷熱虛實情況進行治療,不必拘泥於過去的臟腑狀況。我一生中,身體的臟腑狀況已經經歷了四次變化,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學醫的人不要固執己見,要靈活變通。

2. 57.養生防病有哪些要訣?

問:衛生有要言乎?

凡人守身,必先慎疾。春風有溫,夏炎有暑,秋露有濕,冬天有燥。風寒燥火暑濕,時時有之。起居必謹,毋干其暴。六氣無所犯,百草勿輕嘗。飲食莫過度(過飲傷血氣,過食滯中州),疏食勝膏粱(膏粱厚昧易生惡疾)。穿臍不洗浴(幼時脫臍太早,皮未生合,陽氣泄出,遂有穿臍之病。

當其出水之時,以艾灰少許,冰片研末摻之,使臍孔常結膩,可無病患。若洗浴太多,必致臍常出水,則百病叢生,子嗣維艱),宴客不飛觴(適可而止),隙風須要避,酒後禁行房(易中陰風,最為危暴),耳目毋從欲,心思勿用傷(養性存心,延年益壽)。知醫能為己,藥性貴審詳。

治方遵仲景,學古法岐黃。茹古無泥古,知方必制方。(讀《靈》、《素》,當知其發揮之妙。八面玲瓏,非死煞句下,如痰血休治,瀉子補母,無殞無殞,虛虛盛盛句,言在此,意在彼,當正本清源也。其譬喻之詞,如「紅如裹朱,白如鵝羽」句,非確有是色,可意會不可言傳。

醫家均遵仲景,或效或否,蓋萬病之變化無窮,古方之治療未盡。設仲景處今,亦必因病立方,必不拘於舊說。《傷寒論》一書,乃因長沙時疫,醫者多誤,仲景制方皆對病能愈,因編此書記當時經驗諸方,並非預先立論也。後人不察,以為設方以待病,其知辨證者用之如神,其不知者執方誤人。

余家訓治病必審證,古方若合則遵用之,若不合則仿製之,以能療病為良,不必泥古。)辨證參舌脈,真假判陰陽。重病舍脈治,憑舌較短長。(凡閉瀉痛及危病、假絕症,脈多怪代,散亂無憑。七絕怪脈,常常有之,醫書多雲不治,家訓遇此必舍脈憑舌,多有可治。)不為庸醫誤,自得永康強。

(凡人能食能睡,二便通利,別無所苦,即是無病。切勿誤信庸醫,妄求補益,漸生他弊。凡藥能對病,服之必安,不對則否。惟大承氣湯有除暴安良之力,氣勢交攻,入腹後必發熱微擾,有片時難禁。藥未勝證則腹不痛,藥既勝證則腹必痛,瀉出之後,立即胸寬體爽,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57.養生防病有哪些要訣?]

問:在生活保健上,有什麼重要的原則嗎?

一個人保持身體健康,首要的就是要小心疾病。春天的風帶來溫暖,夏天有炎熱的暑氣,秋天有濕潤的露水,冬天則乾燥。風、寒、燥、火、暑、濕這些氣候現象時時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謹慎,避免受到它們的侵害。不要輕易地讓自己暴露在六種氣候的極端之下,各種草藥也不要隨便嘗試。飲食不要過量(飲酒過度會損傷血氣,吃太多會造成消化系統負擔),清淡的食物比濃厚的肉類更佳(肉類的濃厚味道容易導致疾病)。

肚臍不能經常清洗(如果小時候肚臍脫落得太早,皮膚尚未完全癒合,陽氣就會外洩,這會導致肚臍疾病。在肚臍出水的時候,可以使用一些艾灰和冰片粉混合,塗抹在肚臍上,讓肚臘保持封閉,就可以避免生病。如果經常清洗,肚臍會一直出水,那麼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生育也會變得困難)。

宴客時不要喝太多酒(適可而止),要避免強烈的風吹,酒後不要行房(這樣容易感染陰風,是最危險的行為),耳朵和眼睛不要過度使用,心靈也要保持平靜(養生就是保養身心,可以延年益壽)。瞭解醫學能幫助自己,對藥物的性質要有詳細的瞭解。

遵循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學習古代岐伯和黃帝的醫學理論。研究古人但不要被古人束縛,瞭解治療方法更要懂得制訂治療方案。在診斷疾病時要考慮舌頭和脈搏的變化,分辨真偽和陰陽。對於嚴重的疾病,可以捨棄脈搏的診斷,根據舌苔的狀況來判斷病情。

不要被庸醫誤導,這樣才能保持健康。

一個人只要能正常飲食和睡眠,大小便通暢,沒有其他不適,那就是健康的。千萬不要誤信庸醫,胡亂進補,反而可能產生其他問題。藥物如果能對應病症,服用後一定會感到舒適,如果不對應則不會。只有大承氣湯有著強烈的治療效果,藥力強勁,服下後可能會有些許不適,這是正常的反應。如果藥力無法勝過病症,腹部不會疼痛;如果藥力勝過病症,腹部必然會疼痛,排泄後,會立即感到胸悶消失,身體舒暢。這一點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