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30.陳修園將人參歸於陰柔藥中有無道理?

問:陳修園既喜溫藥,而所著《本草經讀》,卻以人參為陰柔之品,何耶?

庸醫蔑古非也,儒醫泥古亦非也。《神農本草經》動稱服食成仙,皆漢代術士所傅會。古人學問多口授,其中或間有神農遺訓,正未可知,故醫家奉為圭臬。然於水銀、朴硝,亦云久服延年,此等語豈可盡信!修園好為高論,見《本經》言人參氣味甘寒,遂力指人參為陰柔之品,非溫補之物,究竟《本經》無陰柔二字。古今物性本有變更,況古書所指者上黨參,後人所重者吉林參。

真山參陰陽並補,性既升提,必能扶陽抑陰,作為涼藥,便有流弊。今有絕少佳者,市間所估,多矯揉造作(植于田園,糞以熱藥,以求易長。用接樹之法作成蘆頭,浸以糖水,薰以硫黃)。用入溫補,亦恐性暴無益。(修園書內間有寒涼方,其治病實非概用參耆,未必動輒殺人,故得名醫之稱,此其巧也。

惟議論醫理,則言不顧行,處處側重辛溫,力斥寒涼以炫其長。新省皆湘楚醫生,作事敦實,讀其書,宜溫補,遂不論何病,即溫之補之以致害人。余家傳祖訓,但求言行相顧,勿過為高論,只期治病能愈,不拘合古書。仲景人也,我亦人也,今昔病情不同,使仲景復生,亦安能墨守舊說乎?

白話文:

問題是:陳修園喜愛使用溫性藥材,然而在他所著的《本草經讀》中,卻把人參定義為陰柔性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

庸俗的醫生輕視古人的知識是不對的,但那些過度依賴古籍的學究型醫生同樣也不對。《神農本草經》中常提到服用某些藥物可以成仙,這些都是漢代的道士們捏造的。古人學習大多仰賴口述傳授,其中可能偶爾包含了神農氏的教導,我們無法確定,所以醫學界一直將其視為標準。然而,對於水銀和朴硝,書中也說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這種話怎能全信呢!陳修園喜歡高談闊論,看到《本草經》中描述人參味道甘甜、性質偏寒,於是堅定地認為人參是陰柔性的藥物,並非溫補之物,但實際上,《本草經》並沒有提到「陰柔」二字。古今藥材的特性本來就有所變化,況且古書所指的是上黨產的人參,而後人更看重的是吉林產的人參。

真正的山野人參可以同時補充陰陽,因為它有提升和扶助的作用,必定能扶助陽氣抑制陰氣,如果當作清涼藥物使用,就會產生副作用。現在市面上極少有品質優良的人參,大多數是人工栽培,使用熱性肥料使其快速生長,再用樹木嫁接的方式製造出蘆頭,浸泡在糖水中,再以硫磺燻製。即使在溫補藥方中使用,恐怕也會因性質暴烈而無益健康。

在陳修園的書中,偶爾會出現寒涼的藥方,他治病時實際上並不一味使用人參和黃耆,並非隨便就會致人於死地,因此他被稱為名醫,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

然而,當他在討論醫學理論時,言論與實際行為並不一致,處處側重辛溫藥物,竭力批評寒涼藥物以顯示自己的高明。湖南、湖北等地的醫生,做事樸實,讀了他的書,認為應當使用溫補藥物,於是不管面對什麼疾病,都一概採用溫補,結果反而害了病人。我家世代從醫,傳承祖訓,只求言行一致,不發空泛的高論,只希望能夠治好病,不必完全遵照古書。張仲景是人,我也是人,現在和過去的病情已經不同,就算張仲景復活,又怎能固守舊有的理論呢?

2. 31.吐血咯血的病源是什麼?

問:吐血咯血之症,醫家或類列諸方,不探病因,或混言外感內傷,不抉所由,或以七情分五臟,或以血色分五臟,或以血之紅紫辨陽經陰經,或主五行生剋而歸咎於土濕,或言五臟有血,六腑無血,吐臟血即死。所吐皆經絡散行之血,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巢氏病源》分吐血為三種,一內衄,二肺疽,三傷胃。

然三者仍屬病狀,非病源,請探本窮源,闢去浮詞而簡言之。

吐血咯血之病源,大致分三類。

—曰偶然硬傷。(猛力舉重跌打受傷,凡此類若所傷不重,本無大害,治宜通血去淤。世有硬傷不痊者,由亂用他種血藥故也。若咳嗽嗆傷,偶見血者,當治咳嗽,不入血症。)

二曰陽火偏亢,(素體實熱之人,或夏行烈日,或過於勤動,觸受大熱,實熱人誤服溫補藥。)熱透經絡。(飲酒過度,傳熱於臟。實熱人或過於思怒,或驟有悲憂驚恐,激動諸火。凡此者,吐肺、胃、肝、脾諸經之血者多,吐心血者少。皆因陽火太盛,血受火蒸,熱極漲溢,浮於應有之數。

將吐未吐時已頭昏目眩,口苦舌黃,舉動稍不謹慎,因而藉端發作,順勢逆行上湧,自去其有餘之數。凡陽火吐血者,皆火有餘,陰未虧,初吐者五臟本質並未腐壞,屢吐者肺胃或有傷爛,治宜瀉火,使與陰平。切忌滋補溫補,變成陰虛。簡言之曰:陽火偏亢者,熱極而血湧也,血未壞不可補也,補之則益熱矣,瀉之則以涼為補矣。)

三曰陰虛火旺。(天下無生成陰虛火旺之人。人身小天地,必陰陽相濟乃成軀殼。先天本無偏倚,惟陰陽平列,陽健陰柔。人有知覺,即多嗜欲營謀,不肯自平其火,加以飲食失度漸成陽火偏亢之人,發為諸病。

醫者不敢清心瀉火,或誤投滋補,引入陰分;或妄用溫補,灼傷真陰;或曾吐血一次,愈治愈誤,或肺胃肝脾之血,屢吐屢以他藥強止之,如築堤障水,以誤為是,久之成為陰虛火旺之病矣;或由色欲過度,大傷腎陰,調理再誤,漸成此病;或縱酒吐血之後,仍不戒酒,久而腑腐,醫者復誤之;或已成陰虛,不肯開拓心胸,復傷七情,激動諸火。凡真陰虛火旺者,大肉陷下,大骨枯槁,非尋常瘦人可比。

行動如浮,乾咳不止,顯出種種壞象,舌色如絳無苔。若有深黃苔者,尚可作陽火治。凡陰虛火旺已成者,吐少咯多,所出已至心血腎血,甚為難治,五臟本質多有腐壞處,並有凝血黏滯,成塊成蟲,故其咯不止,狀如吐痰,常有少些,陰日虛,火日旺,多以干癆終。亦有血勢一湧而來者,即無救矣。

治陰火已成者,補瀉兩難,只有滋陰降火之法,除去五子、萸肉等酸斂之品,尤賴病人善自珍攝,勉強延年耳。總之陰虛火旺之多半由庸醫誤治而成。凡瘦人陽火偏亢時,當詳察舌脈,萬勿誤認作陰虛,是在識力。簡言之曰:陰虛火旺者,藥誤而使血壞也。血壞,不能強用溫補,溫之則津竭,補之則增滯。

白話文:

31.吐血咯血的病源是什麼?

吐血咯血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偶然的硬傷。例如用力過猛、跌打受傷等。如果傷勢不重,本身並無大礙,治療只要讓血液流通、消除瘀血即可。但有些人硬傷久治不癒,是因為亂用其他止血藥造成的。如果只是咳嗽嗆到而偶爾吐血,應該治療咳嗽,而不是當作吐血症來治。

第二類是陽火過盛。體質本身就燥熱的人,或是夏天曝曬在烈日下,或是過度勞動,接觸到過高的熱度,或者實熱體質的人誤服溫補藥物;飲酒過度,熱氣傳到內臟;實熱體質的人過度思慮、憤怒,或突然遭遇悲傷、憂慮、驚恐等情緒波動,都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這些情況下,容易吐出肺、胃、肝、脾等經絡的血液,吐出心血的情況較少。都是因為陽火太盛,血液被蒸騰,熱氣逼迫血液溢出,超過了正常的範圍。

在吐血之前,往往會出現頭昏眼花、口苦舌黃等症狀,稍微動作不慎就會誘發吐血,血液沿著經絡逆行上涌,排出過多的血液。陽火過盛導致的吐血,是因為火氣過盛,陰氣未虧損,剛開始吐血時,五臟的本質並未損壞;但如果反覆吐血,肺胃等器官就可能受損。治療應以瀉火為主,使陰陽平衡。絕對不能滋補溫補,以免造成陰虛。簡單來說,陽火過盛導致吐血,是因為熱氣過盛而血液湧出,血液本身沒有損壞,不可進補,補則會加重熱氣,應當用寒涼之物來治療。

第三類是陰虛火旺。人體就像個小宇宙,陰陽必須平衡才能維持生命。先天體質並不會有陰虛火旺的情況,只有陰陽平衡,陽氣旺盛,陰氣柔和才是正常狀態。人一旦有了感知,就容易產生慾望和追求,不肯控制自己的慾火,加上飲食無度,就會漸漸變成陽火過盛,導致各種疾病。

如果醫生不敢清熱瀉火,或者誤用滋補藥物,反而加重陰虛;或者濫用溫補藥物,損傷真陰;或者曾經吐血一次,痊癒後又誤用藥物;或者肺胃肝脾的血液反覆吐出,又用其他藥物強行止血,如同築堤攔水,反而加重病情;久而久之,就可能發展成陰虛火旺;或者因為縱慾過度,嚴重損傷腎陰,治療方法又錯誤;或者飲酒吐血後仍不戒酒,久而久之腑臟腐敗,醫生又治療錯誤;或者已經陰虛,又不肯保持良好的心態,再次受七情所傷,激動火氣。凡是真正陰虛火旺的人,會出現面容憔悴,骨骼枯萎,與一般的瘦弱不同,行動遲緩,乾咳不止,舌頭顏色鮮紅,沒有舌苔,如果有深黃色的舌苔,還可以用治療陽火的方法。陰虛火旺發展到一定程度,吐血減少,咯血增多,吐出的血液已經包括心血、腎血,非常難治,五臟的本質大多已經受損,血液還會凝結成塊,狀似痰液,經常少量咯血,陰氣一天比一天虛弱,火氣一天比一天旺盛,大多會因為肺癆而死。也有一些人會突然大量吐血,那就無藥可救了。

陰虛火旺已經形成,補瀉都很難,只能採取滋陰降火的療法,避免使用五子、萸肉等收斂的藥物,更要靠病人自己好好保養,勉強延年益壽而已。總之,陰虛火旺大多是由於庸醫誤治造成的。對於瘦弱的人,如果出現陽火過盛,必須仔細觀察舌苔和脈象,千萬不要誤認為是陰虛,這需要很高的醫術。簡單來說,陰虛火旺是因為用藥錯誤導致血液損壞。血液損壞,就不能再用溫補藥物,溫補反而會耗盡津液,進補反而會加重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