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32.吐血、咯血、衄血應當怎樣治療?

問:吐血咯血衄血治法奈何?

血證,心、腎、肝、肺、脾、胃均有之,多因血熱妄行,猶洪水之橫流也,醫家治法往往各異。夫鯀治水,禹亦治水,法鯀者築堤障流,法禹者疏河入海。吾家相傳,法禹而不法鯀。故治血妄行,不以治血為先,而以歸經為要。歸經則血自止,所謂見血休治血也,若陽火偏旺之人,(辨舌察脈之法,詳前論內傷篇。

)多吐肺、胃、脾血,胸中內熱,掌心燒,或咳吐,或嗽吐、痰吐、湧吐,嘔吐多少不定,紫、紅、淤黑不一色。治肺胃吐血,君細理石膏(八兩),配知母(四錢),臣犀尖(七錢),佐使三黃,(芩、柏各三錢,黃連錢半,)和甘草(一錢)可救。(倘咳嗽、痰喘者,加天花粉、竹茹、生桑白各三錢。

)治脾吐血,君承氣湯。(生大黃、朴硝各三錢,生厚朴一錢,枳實錢半,)臣白虎(去甘草、粳米),佐使三黃可救。(黃芩三錢,黃柏二錢,黃連錢半。)若吐肝血者,面青筋露,左腕內疼,吐時腥先來,血後至,多少紫赤不一定,君羚、犀(各四錢),臣膏、知(生石膏四兩,生知母三錢),佐使三黃(黃芩三錢,黃柏二錢,川連一錢),和甘草(一錢),可救。

如陰虛火旺已成之人,或吐心血,面紅耳熱,吐必無多而色紅,治本維艱,君犀尖(一兩),臣天、麥(各三錢),佐使三黃可救(黃芩、黃柏各二錢,黃連二錢半)。或吐腎血者,潮熱有常,吐必少而色紫,治尤不易,君地黃(一兩),臣丹(二錢),澤錢(半),淮山(三錢),萸(錢半),佐使知(三錢),柏(二錢),可救。

如偶有硬傷者,猛力舉重、跌打受傷之類,宜行血去瘀,當歸、蘇木、生地、川芎、木通、白及、三七、桃仁,紅花之類可治。衄血傷寒證有之,心肝脾肺胃熱均有之,惟肺熱居多。男人衄血常流,謂之華蓋傷戕,恐致夭折;女人衄血頻見,謂之紅流風管,子嗣維艱,治法專經而治,與吐血同方。惟傷寒衄血則表散汗解而止,遵《傷寒論》治法最良。

祖師口授先祖云:治血熱妄行證,禁用參、耆、燕窩、熟地,誤用則速其亡;惟女人血虛崩下不止,當重用參耆,為其能升提血氣之陽也。

白話文:

[問:對於吐血、咯血、鼻血這類病症,該如何進行治療呢?

出血的情況,可能涉及心臟、腎臟、肝臟、肺部、脾臟以及胃部,大多因為血液過熱失控,就像洪水肆虐一般,醫生們在治療上通常會有不同的方法。鯀和禹都曾治理洪水,鯀採用的是建立堤壩阻擋水流,而禹則是疏浚河道引導洪水流入大海。我們家世代相傳,遵循禹的治理方式而非鯀的。因此,在處理血液失控的問題時,我們不會首先針對血液本身進行治療,而是強調歸經的重要性。一旦血液回歸正常的循環路徑,自然就會停止出血,這就是所謂的「看到出血不要直接治血」的道理。對於那些陽性火氣過盛的人,他們多會出現肺部、胃部或脾臟出血的情況,伴隨胸中內熱,手掌心發燒,或者咳嗽、吐血、痰中帶血、嘔吐,其量和顏色(紫色、紅色、淤黑色)都不一定。對於肺部和胃部出血的治療,我們主要使用大量的生石膏(8兩),搭配知母(4錢),輔以犀角尖(7錢),再輔助以黃芩、黃柏、黃連(分別為3錢、3錢、1錢半),以及甘草(1錢)來救治。(如果伴有咳嗽和痰喘,可以加入天花粉、竹茹、生桑白皮各3錢。)

對於脾臟出血的治療,我們主要使用承氣湯(生大黃、朴硝各3錢,生厚朴1錢,枳實1錢半),輔以白虎湯(去甘草、粳米),再輔助以黃芩、黃柏、黃連(分別為3錢、2錢、1錢半)來救治。

對於肝臟出血的治療,病患面色蒼白,臉上血管顯現,左腕內側疼痛,吐血時先是腥味,接著纔是血,血量和顏色(紫色或紅色)不一定,我們主要使用羚羊角、犀角(各4錢),輔以生石膏、知母(分別為4兩、3錢),再輔助以黃芩、黃柏、川連(分別為3錢、2錢、1錢),以及甘草(1錢)來救治。

對於陰虛火旺的人,或者心臟出血,面色紅潤,耳朵熱,吐血不多但顏色鮮紅,治療非常困難,我們主要使用犀角尖(1兩),輔以天門冬、麥冬(各3錢),再輔助以黃芩、黃柏(各2錢)、黃連(2錢半)來救治。

對於腎臟出血,潮熱有定時,吐血量少且顏色偏紫,治療更為困難,我們主要使用地黃(1兩),輔以牡丹皮(2錢),澤瀉(半錢),山藥(3錢),山茱萸(半錢),再輔助以知母(3錢),黃柏(2錢)來救治。

對於偶爾因外傷導致的出血,比如劇烈運動或摔打受傷,我們主張活血化瘀,使用當歸、蘇木、生地、川芎、木通、白及、三七、桃仁、紅花等來治療。

鼻血的產生,可能是感冒的症狀,也可能與心臟、肝臟、脾臟、肺部、胃部的熱度有關,其中肺部熱度最為常見。男性經常性的鼻血被稱為華蓋傷戕,可能導致早逝;女性經常性的鼻血被稱為紅流風管,可能影響生育。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具體的病因,與治療吐血的方子相同。然而,對於感冒引起的鼻血,我們的治療方式是通過發汗來解決,遵循《傷寒論》中的治療原則。

先祖由祖師口授:對於血液過熱失控的情況,禁止使用人參、黃耆、燕窩、熟地,誤用這些藥材可能會加速死亡;只有在女性因為血虛而出現大量崩漏的情況下,才會大量使用人參和黃耆,因為它們能夠提升血液和氣的陽性。]

2. 33.用苦寒重藥治療失血的道理是什麼?

問:先生治陽火吐血,專主瀉火,令人駭懼。嘗聞醫家治失血多用溫補,《素問》曰:陰陽之要,陽秘乃固。又曰:血氣喜溫而惡寒。褚澄《遺書》謂:血證服寒涼,百不一生。李東垣曰:脫血益氣,古聖之法。又曰:參、耆、甘草為瀉火之聖藥。

歷代醫書論陽生陰長之義不勝枚舉,治虛勞血證者,大率歸脾湯、保元湯、當歸補血湯、補中益氣湯,甚者用一味固元湯、十全大補湯、回陽湯、獨參湯,無非急補真元,壯氣攝血。或又有用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景岳鎮陰煎、全真益氣湯,藉辛熱之藥同氣相求,以引火歸元。

偶有兼用甘寒之品,滋陰降火而主扶陽者,且力斥其謬,斷無聚諸苦寒重藥並用之理,先生卻投之而效,於《素問》古經有所法乎?請聞其解。

子何拘執成見,以補視補,以瀉視瀉乎?子疑余之離經叛道乎?夫缺斯補,盈斯瀉;無缺而補,補即為毒,有餘而瀉,瀉即為益。余誦《素問》決死生論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針解篇曰:氣實乃熱,氣虛乃寒。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至真要大論曰:氣血正中,常有天命。

又曰:熱淫所勝,胸中煩熱,嗌乾咳喘,吐血鼽衄;火淫所勝,咳唾血,煩心,胸中熱,鼽衄。又曰:諸熱瞀瘛(音茂尺,目昏暗而手足抽掣也,假寒真熱者常有此證),諸禁鼓慄,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熱者寒之,溫者清之,燥者潤之,以平為期,宣明五氣篇曰:陽病發於血。

脈解篇曰:陽盛脈滿則咳血見多。陰陽應象大論曰:治病必求其本。標本病傳論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皮部論曰: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氣穴論曰:邪溢氣壅,脈熱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奇病論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內經》雖無治吐衄之論,而參觀諸說,可自得之。

夫陽火偏亢之人之吐衄,尚未成陰虛火旺之證者也,其吐衄為標,其熱中為本。余則寒其熱,清其溫,潤其燥,期其正平,損其有餘,不成其疹。彼用溫補藥者,熱其熱,溫其溫,燥其燥,昧其平正,益其有餘。苟安於目前,終必成其疹,以夭其天命,而顧藉口於陽密乃固之說乎?余誦《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因而和之。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云云。夫陽火吐血之病,本於陽強,再以溫補強其陽,陽不密,陰不平,兩不得和,久必絕其陰,即成陰虧之疹矣,而復藉口於血氣喜溫之說乎?余誦調經論曰: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夫泣者,凝也;消者,瀉也。

此岐伯言血氣大概寒凝溫瀉。今陽火吐衄者,方熱極而漲溢,正宜消去其溫,以苦寒藥乘熱入胃(所謂寒因熱用),有減熱之功,無凝血之弊,(人身本極溫,雖虛寒之人,其血未必真凝也。陽火偏亢之人,熱過其平非一朝夕。內熱已極,血乃上湧,此時方憂藥力不勝,斷不慮其凝血。

白話文:

問:醫生治療陽火引起的吐血,專門使用瀉火的方法,讓人感到害怕。我曾經聽說,治療失血多用溫補的方法,《黃帝內經》說:「陰陽的要點,陽氣充足才能固守。」又說:「血氣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褚澄在《遺書》中說:「血證服用寒涼藥物,一百個病人中不會有一個活下來。」李東垣說:「治療失血要益氣,這是古代聖賢的療法。」又說:「人參、黃耆、甘草是瀉火的聖藥。」

歷代醫書關於陽氣生長陰氣滋長的道理,記載不勝枚舉。治療虛勞血證,大多使用歸脾湯、保元湯、當歸補血湯、補中益氣湯,嚴重者用紫河車、十全大補湯、回陽湯、獨參湯,都是為了急補元氣,增強氣血以止血。有些醫生也用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景岳鎮陰煎、全真益氣湯,利用辛熱的藥物,以相同性質的氣相輔相成,引導火氣歸元。

偶爾會加入一些甘寒的藥物,滋陰降火,但主要還是扶助陽氣,那些力斥此法的醫者,認為絕不可能使用多種苦寒的重藥一起使用,而醫生卻用這種方法治癒了病人,這與《黃帝內經》古經的記載相符嗎?請您解釋一下。

你為什麼拘泥於成見,以補視補,以瀉視瀉呢?你懷疑我的治療方法違背古經嗎?所謂的治療方法,是缺則補之,盈則瀉之;沒有不足而補,補則成毒;有餘而瀉,瀉則為益。我讀過《黃帝內經·決死生論》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黃帝內經·針解篇》說:氣實則熱,氣虛則寒。實與虛,只是寒溫、氣血多少的區別。《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說:氣血調和,才能長命百歲。

又說:熱邪過盛,就會胸中煩熱,咽喉乾燥,咳嗽氣喘,吐血衄血;火邪過盛,就會咳嗽吐血,煩躁不安,胸中發熱,鼻衄。又說:各種熱症引起的昏迷抽搐(目昏暗而手足抽掣),以及各種禁不住戰慄,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症。熱證用寒藥治療,溫證用清熱藥治療,燥證用潤燥藥治療,以平和為目的。《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說:陽病發於血。《黃帝內經·脈解篇》說:陽盛脈滿就會咳嗽吐血。《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說:知道標本關係,治療就萬無一失,先有熱症然後才生病的,要治療其根本。《黃帝內經·皮部論》說:熱盛就會筋脈鬆弛,骨骼消瘦,肌肉焦灼潰爛。《黃帝內經·氣穴論》說:邪氣外溢,氣機阻塞,脈象熱盛,肌肉腐敗,營衛失調,必然化膿。《黃帝內經·奇病論》說:不要損傷不足的,要減少過多的,才能使疾病痊癒。《內經》雖然沒有治療吐血衄血的專論,但參考其他論述,可以自行領悟。

陽火偏亢引起的吐血衄血,還沒有發展成陰虛火旺的病證,吐血衄血是標證,熱邪內盛是本證。我用寒涼藥物清熱,潤燥,使之平和,減少過多的,避免病情加重。那些使用溫補藥物的醫生,是火上澆油,使病情更加嚴重,只圖一時的安穩,最終必然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卻借口於「陽氣充足才能固守」的說法。我讀過《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的要點,陽氣充足才能固守。兩者不和,就要使之和諧。」

所以,陽氣過盛不能固守,陰氣就會衰竭;陰陽平和,精神才能調暢。陽火吐血的病,本於陽氣過盛,如果再用溫補藥物加強陽氣,陽氣就不能固守,陰氣就不能平和,兩者都不能協調,久而久之就會耗損陰氣,形成陰虛的病證,而還借口於「血氣喜歡溫暖」的說法嗎?我讀過《黃帝內經·調經論》說:「血氣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就會凝滯不能流動,溫暖就會消散而去。」凝滯就是凝固,消散就是瀉去。

這是岐伯對血氣寒凝溫瀉的大概說法。現在陽火吐血衄血,正是熱極而充盈溢出,正應該消散其溫熱,用苦寒藥物趁熱入胃(所謂寒因熱用),有減輕熱邪的作用,沒有凝血的弊端。(人體本來就溫熱,即使虛寒的人,其血也不一定真的凝固。陽火偏亢的人,熱邪超過正常的程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內熱已經極度嚴重,血液才會湧出,此時應該擔心藥力不夠,而不是擔心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