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二 (12)
卷二 (12)
1. 33.用苦寒重藥治療失血的道理是什麼?
或曰吐血自止之後,熱可略減,何必遽投苦寒?不知火亢之人,熱氣蒸入骨髓經絡,如油入面,雖湧其有餘,究未清其根本,須急治之。余家傳治陽火病萬舉萬當),而烏可執寒涼不生之語乎?此說出於褚氏「癆極論」。夫曰癆極,是指陰虧已成證,非指陽火偏亢證。苦寒可治陽火,原非治陰虛,毋誤解褚澄之書,而異訾余言也。
若李東垣脫血益氣之法,亦非論陽亢證,所創補中益氣湯,治諸內傷,不知有虛寒內傷、陽火內傷(似陰虛而未成陰虛之證,辨法見前)。陰火內傷之別。窺李氏制方之意,重在火衰之虛寒人(即陽虛氣虛者)。而後世用以誤治陽虧火旺之虛勞人,俗醫之偏溫補者,復簧鼓其說,加減補中益氣,衍為溫補諸方以治各種血證。
凡天下形容略瘦之人,但爾吐血,無論為陽亢、為陰虧,皆慘罹參耆之禍,豈不痛哉?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今乃僅舉陽生一句,以為脫血益氣、壯氣攝血之據。夫脫血者,皆由陽過躁而陰不靜,參之性升,耆之性補。患陽亢脫血者,升之補之,將氣愈壯,而血愈難攝;患陽虛脫血者,升之補之,將氣更難攝,而血更易脫。
諸溫補藥流弊皆同,病人之不即死者幸耳!大率陽亢者,逼成陰虧,陰虛者日益怯弱,或終斃於血,或成於癆,或發癰疽,變他病以死。蓋用辛溫峻補,猶之築堤障水,急病暫止,後患益深。往往有行動自如,而旦夕猝斃者,即此類也。余父兄及餘數十年來,默識脫血而服溫補者,初發幸痊,再發難救。
其服藥較輕而精神耐久者,三四發至五六發必死,莫能過六次。凡已成陰虛火旺之人,本難療治,而陽火偏亢,初未陰虧之人亦雜治而死。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誰之咎耶?而信引火歸原者,貿貿然以火益熱,託名於同氣相求,且執太陽當天,爝火自熄諸談,以自欺欺人!試思吐血者之火,究竟爝火乎?人火乎?所投參、耆、桂、附、薑、棗、白朮、當歸等辛藥溫藥,入病人腹中,究為太陽乎?抑熾其人火乎?脫血以後,有稍安之時,妄人居為已功,欣欣然筆之於書,所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二句見《素問·徵四失論》),真醫道之魔障,生民之厄運也。吾願學醫者毋虛虛,毋盛盛,毋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白話文:
吐血後自行止血,熱症似乎減輕,為何還要立即使用苦寒藥物呢?這是因為火熱過盛的人,熱氣侵入骨髓經絡,如同油滲入麵粉,雖然表面上排出了一些,但根本問題未解決,必須迅速治療。我家祖傳治療陽火病的方法,屢試不爽,怎麼能執著於「寒涼不能治病」的說法呢?這種觀點出自褚氏的《癆極論》。所謂「癆極」,指的是陰虛已成,而非陽火偏亢。苦寒藥物可以治療陽火,並不是治療陰虛,不要誤解褚澄的書,而來批評我的觀點。
李東垣的脫血益氣法,也不是針對陽亢證所創,他所創的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各種內傷,包括虛寒內傷和陽火內傷(類似陰虛但未成陰虛的症狀,辨法前面已述)。陰陽內傷又有不同。觀察李氏用藥的用意,主要是針對火衰的虛寒體質(也就是陽虛氣虛者)。然而後世卻用它來錯誤治療陽虛火旺的虛勞患者,一些偏於溫補的庸醫,又鼓吹這種說法,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減,衍生出各種溫補方劑來治療各種血症。
凡是身體略微消瘦的人,只要吐血,無論是陽亢還是陰虧,都慘遭人参、黄耆禍害,豈不痛心?《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現在只引用「陽生」一句,作為脫血益氣、壯氣攝血的依據。其實吐血,都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人参具有升提之性,黄耆具有補益之性。對於陽亢脫血的患者,升提補益,會使氣更盛,而血更難止住;對於陽虛脫血的患者,升提補益,則氣更難攝住,而血更容易流失。
所有溫補藥物的弊端都一樣,病人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很幸運了!大多數陽亢者,會導致陰虛,陰虛者則日益衰弱,最終可能死於出血,或者發展成癆病,或者長瘡瘍,轉化成其他疾病而死。使用辛溫峻補的藥物,就好比用堤壩阻擋洪水,雖然能暫時止住急症,但後患無窮。常常有些人行動自如,卻會突然暴斃,就是這種情況。我父親、兄弟和我自己幾十年來,都見證過許多服用溫補藥物治療脫血的病人,初次發病時也許能痊癒,但再次發病就難以挽救了。
即使藥物劑量較輕,精神狀態也能持久一些的病人,三四次到五六次發病後,也必然會死亡,沒有人能超過六次。對於已經形成陰虛火旺的人,本來就難以治療,而對於陽火偏亢,尚未陰虛的人,也因錯誤治療而死亡。寡婦的妻子,孤兒的孩子,獨居老人的父母,這該怪誰呢?那些相信「引火歸原」的人,盲目地用火加火,藉口“同氣相求”,還搬出“太陽當空,小火自滅”的說法,來欺騙自己和他人!試想一下,吐血者的火,究竟是小火還是大火?所用的參、耆、桂、附、薑、棗、白朮、當歸等辛溫藥物,進入病人腹中,究竟是像太陽一樣溫和?還是加劇人體內部的火呢?吐血後,病情稍有好轉,一些庸醫就自以為功,欣然寫在書上,這就是所謂的“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出自《素問·徵四失論》),真是醫道上的魔障,生民的不幸啊!我希望學習醫術的人,不要虛虛實實,不要過猶不及,不要損不足,益有餘,才能治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