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翼》~
1. 鼻
2. 鼻淵鼻塞
經曰: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王注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不已如水泉者,故曰鼻淵。此為足太陽與陽明脈俱盛也。可與防風通聖散加黃連、薄荷。夫足太陽主表之風寒,足陽明主裡之熱,云太陽陽明俱盛者,謂表邪與裡熱搏結,久之寒亦化熱,鬱伏於腦頞而不解也。
腦漏有老人腎經虛寒使然者,用八味及暖腎之劑而愈。(《元珠》)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便塞,或略感風寒亦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辛溫通利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多有火邪,郁甚則喜見熱而惡風寒,故遇寒便塞,偶感便發,治法清金降火為主,而佐以通利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只作肺熱治之。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
若平素原無鼻塞之病,一時偶感風寒,而致鼻塞聲重,或流清涕者,只作風寒治之。
防風通聖散
《元珠》去硝黃,其滑石、石膏減半,多加辛夷花,先用三五帖,再用此為丸,每七十丸,早晚白湯送下。
雄黃丸,治鼻齆。
雄黃(五分),枯礬(一錢),瓜蒂(二錢),麝香(少許)
上為丸,取如豆大搐鼻,亦治息肉。
蒼耳散,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辛夷仁(五錢),蒼耳子(一錢半),白芷(一兩),薄荷(一錢)
上為末,蔥茶湯調下二錢。
治鼻中肉贅,臭不可近,痛不可搖者方
以白礬末加硇砂少許,吹其上,頃之化水而消,與勝濕湯、瀉白散二帖。此厚味擁濕熱蒸於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
鉛紅散,治肺風,鼻赤生㾴。
舶上硫黃,白礬灰(各半兩)
上為末,入黃丹少許,染與病人面色相同,每上半錢,津液塗之,洗漱罷,及臨臥再上,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除其本也。
白話文:
鼻淵鼻塞
膽經的熱邪移到腦部,就會導致辛頞鼻淵(一種鼻塞症狀)。鼻淵是指濁涕(鼻涕)不斷流下來。膽液不清澈就會導致濁涕像泉水般不停流出,所以稱為鼻淵。這是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都過盛造成的。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加黃連、薄荷治療。足太陽經主治表層的風寒,足陽明經主治裡面的熱邪。說太陽陽明俱盛,是指表邪和裡熱互相搏結,時間久了寒邪也會化為熱邪,鬱積在腦部而無法消散。
腦漏有些是老年人腎經虛寒引起的,可以用八味丸等溫補腎陽的藥物治療。
鼻塞聞不到香味,或者只有在寒冷的月份或稍微受風寒就會鼻塞,時好時壞的。民間多認為是肺寒,用解表溫通的藥物卻無效。其實這是肺經有火邪,火邪鬱結嚴重就會怕熱喜涼,所以遇寒就鼻塞,稍微受寒就發作。治療方法應以清肺降火為主,再輔以通利之劑。如果經常鼻塞聞不到香味,就單純當作肺熱治療。瀉火消痰,可以用丸藥含化,或藥末輕輕調服,緩慢服用,長期服用都有效。
如果本來沒有鼻塞,一時受風寒導致鼻塞、聲音沉重或流清涕,就按照風寒治療。
防風通聖散
在原方基礎上去除硝石、硫磺,滑石、石膏減半,多加辛夷花。先服用三到五劑,再將藥製成丸劑,每劑七十丸,早晚用溫水送服。
雄黃丸,治療鼻齆(鼻塞不通)。
雄黃(五分)、枯礬(一錢)、瓜蒂(二錢)、麝香(少許)
製成丸劑,取如黃豆大小塞入鼻中,也能治療鼻息肉。
蒼耳散,治療鼻涕濁液不斷流出(鼻淵)。
辛夷仁(五錢)、蒼耳子(一錢半)、白芷(一兩)、薄荷(一錢)
研磨成粉末,用蔥白煮的水調服,每次二錢。
治療鼻中肉贅,臭不可聞,疼痛難忍的方劑
用白礬粉末加少許硇砂,吹到患處,很快就會化水而消解,再服用勝濕湯、瀉白散各一劑。這是因為厚味食物導致濕熱之邪蒸騰到肺部,像雨後地面突然長出菌類一樣。
鉛紅散,治療肺風,鼻部發紅生瘡。
舶上硫黃、白礬灰(各半兩)
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鉛丹,顏色要和病人面色相同。每次用半錢,用唾液調和塗抹患處,洗漱後和睡前都要塗抹,同時服用升麻湯,服用瀉青丸,清除病根。
3. 舌
4. 舌脹舌出
臨安民有因病傷寒而舌出過寸,無能治者。但以筆管通粥飲入口,每日坐於門。一道人見之,咨嗟曰:吾能療此頃刻間耳,奈藥不可得,何?會中貴人罷直歸,下馬觀病者,問所須,乃梅花片腦也。笑曰:此不難。即遣僕馳取。道人屑為末,摻舌上,隨手而縮,凡用五錢。(《醫說》)
又方,舌脹出口,以蓖麻子油蘸紙作捻,燒煙燻之。
治腫滿如豬胞方
釜下墨末,以酢和,厚敷舌上下,脫去更敷,須臾即消,或先決去血汁,竟敷之彌佳。(《千金方》名百草霜散)
一方
釜下黑和鹽等分,醋調塗。
余小兒師魯幼時,忽患舌脹,余以煅過皂礬,取紅色者少許研末,搽舌上,少頃便瘥。
白話文:
臨安有個老百姓因為傷寒病導致舌頭伸出超過一寸,沒人能治好。他只能用筆管吸著稀粥喝,每天坐在門前。一個道士看見了,感嘆說:「我能馬上治好他,可惜沒有藥。」正好有個朝廷官員下班回家,下馬來看病人,問需要什麼藥,病人說需要梅花片腦。道士笑着說:「這個不難。」馬上派僕人去取。道士把梅花片腦磨成粉,撒在病人的舌頭上,舌頭立刻就縮回去了,一共用了五錢藥。
另一個方法是,舌頭腫脹伸出口外,可以用蓖麻子油浸濕的紙捻,點燃熏它。
治療舌頭腫脹得像豬膀胱一樣大的方法:
把釜底的煤灰用醋調和,厚厚地敷在舌頭的上下,敷完脫掉再敷,很快就會消腫。或者先把裡面的血水放出來再敷,效果更好。
另一個方法:
釜底灰和鹽等量,用醋調和後塗抹。
我小時候師傅魯某,曾經突然患上舌頭腫脹,我用煅燒過的皂礬,取紅色部分少許研磨成粉,塗在舌頭上,一會兒就好了。
5. 口
6. 口瘡
口舌生瘡,其候有二。一者心胃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其症口臭作渴,發熱飲冷是也。《外臺》含煎主之。一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承之,則為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作為口瘡。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厥陰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
宜附子理中湯,參、朮、甘草補其中,乾薑、附子散其寒,使土溫則火自斂也。
《外臺》含煎
升麻,大青,射干(各三兩),苦竹葉,梔子,黃柏(各一升),蜜(八合),生地汁,生元參汁(各五合,乾者二兩),薔薇根白皮(五兩)
上以水六升,煎服二升,去滓,入生地、蜜等同煎如飴,細細含之,瘥止。《外臺》云: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
黃連膏(《聖濟》)
黃連(三兩),豬脂(一斤),白蜜(四兩),羊髓(研,二兩)
上以慢火煎豬脂,取油去滓,入黃連又煎令黑色,下羊髓令化,以綿濾去滓,入蜜更煎成膏,瓷合盛,每含一棗大,日三五度,咽津不妨。
附子理中湯
生薑煎
生薑汁(一盞),白蜜(三兩)
同煎十沸,瓷瓶盛,時時以熱水調一匙,含咽之。
按:《聖濟》論口瘡,有實有虛,實則清之,虛則溫之,最為明晰。然二者之外,又有腎虛火動一症。而腎虛之候,又有二端,一者腎臟陰虛,陽無所附,而遊行於上者,宜六味之屬,壯水戀火;一者腎臟內寒,陽氣不安其宅,而飛越於上者,宜七味、八味之屬,溫臟斂陽也。
雖有元臟陰火上攻口舌之說,乃用巴戟、白芷、良薑等味,殊去妥協,惟附子蜜炙含差咽,為可耳。
《集簡》方,治口舌生瘡。
溺桶垽(七分),枯礬(三分)
二味研習敷之,有涎拭去之,數次即愈。
白話文:
口瘡
口舌生瘡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心胃積熱,熱氣上升到上焦,熏灼口舌而致病。症狀是口臭、口渴、發熱,想喝冷飲。可以服用《外臺秘要》記載的含煎方。另一種是胃虛弱、飲食不足,腎氣逆上,導致寒邪內侵。脾胃虛弱的陽氣被逼迫上升,形成口瘡。症狀是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或手腳冰冷,腹痛。《內經》記載:「歲運金氣不足,則相火亢盛,一旦寒雨驟至,厥陰受寒,陽氣逆上,就會導致口瘡。」
治療應服用附子理中湯,或用人參、白朮、甘草補益脾胃,用乾薑、附子溫散寒邪,使脾土溫暖,則火邪自然收斂。
《外臺秘要》含煎方:
升麻、大青葉、射干各三兩,苦竹葉、梔子、黃柏各一升,蜂蜜八合,生地黃汁、玄參汁各五合(乾品二兩),薔薇根白皮五兩。
用水六升煎煮,服用二升,去渣,加入生地黃汁、蜂蜜等,繼續煎熬成膏狀,細細含在口中,直到痊癒。《外臺秘要》中說:薔薇根、角蒿是治療口瘡的良藥。
《聖濟總錄》黃連膏:
黃連三兩,豬脂一斤,白蜜四兩,羊髓(研磨)二兩。
用小火煎煮豬脂,取油去渣,加入黃連繼續煎煮至黑色,加入羊髓使其融化,用棉布過濾去渣,加入蜂蜜再煎成膏,盛放在瓷器中。每次含服棗子大小的一塊,每日三到五次,吞咽唾液無妨。
附子理中湯:(方劑內容未列出)
生薑煎:
生薑汁一盞,白蜜三兩。
同煎十沸,盛在瓷瓶中,隨時用熱水調和一匙,含服咽下。
《聖濟總錄》論述口瘡,分虛實兩種,實則清熱,虛則溫補,非常明確。除了這兩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是腎虛火旺。腎虛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腎陰虛,陽氣無所依附而上浮,宜用六味地黃丸等滋陰降火之方;一種是腎陽虛,陽氣不能溫煦腎臟而上逆,宜用金匱腎氣丸、八味地黃丸等溫補腎陽之方。
雖然也有人說元氣陰火上犯口舌,而用巴戟天、白芷、良薑等藥,但效果不確定,只有蜜炙附子含服效果比較好。
《集簡方》治口舌生瘡:
煅石膏七分,枯礬三分。
將兩種藥磨成細末外敷,如有唾液則擦拭乾淨,幾次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