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食積酒毒發熱

水六升,煎取一升七合,去滓,下蜜,更上微火,煎兩沸,分再服。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丹溪云:導赤散,正小腸藥也。

瀉白湯,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挾臍痛,食不化,口生瘡,喘不能久立。

淡竹葉,黃芩,梔子仁,柏皮(炙,各半兩),茯苓,芒硝(各一兩),生地黃(三兩),橘皮(半兩)

上銼,每四錢,入薑、棗煎,空心服。

《千金》竹葉湯,治胃熱。

竹葉,小麥(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兩),黃芩,茯苓,麥冬(各二兩),人參(一兩),生薑(五兩),栝蔞根,半夏,甘草(各一兩,生)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千金》地黃煎

生地黃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葳蕤(各四兩),栝蔞根(五兩),竹瀝(三合)生薑汁,白蜜,生麥冬汁,生地骨皮汁(各一升),石膏(八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三升,去滓,下竹瀝、生地黃、麥冬汁,微火熬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合,夏月作散服之。

東垣云:發熱而不能食,自汗短氣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水,當細分之,不可概論。

涼膈散,治上焦積熱煩躁,面赤頭昏,咽痛喉痹,口瘡頰腫,便溺秘赤,譫妄,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新薄荷,連翹,黃芩,梔子,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上末,每服二三錢,竹葉七片,蜜三匙,煎食後服。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本事》加赤芍、乾葛,治諸熱病累效。

《玉機》云:輕者宜桔梗湯,本方去硝、黃,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膈中無形之熱,且不犯下二焦也。

八正散,治下焦積熱,二便秘澀,口渴咽乾,舌瘡血淋。

大黃,瞿麥,木通,滑石,萹蓄,車前子,山梔,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燈芯,水煎服。

通膈丸(《本事》),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人參,川黃連,茯苓(各三兩),硃砂(一分),真片腦(少許)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三五丸,日二三服。

四順清涼飲子,治血分熱。

大黃(蒸),甘草(炙),當歸,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薄荷十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潔古云:涼風至而草木實,清涼飲子,乃秋風撤熱之劑也。

海藏桔梗湯,治氣分熱。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黃芩(酒炒),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食積酒毒發熱

用水六升煎煮成一升七合,去除藥渣,加入蜂蜜,再用小火煮沸兩次,分兩次服用。

導赤散,治療小腸實熱,小便赤澀且口渴。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小杯,加入竹葉七片,一同煎煮至剩下一半,飯後溫服。朱丹溪說:「導赤散是治療小腸疾病的藥。」

瀉白湯,治療大腸實熱,腹脹不通,連帶肚臍周圍疼痛,消化不良,口生瘡,氣喘無法久站。

淡竹葉、黃芩、梔子仁、炙過的柏樹皮(各半兩),茯苓、芒硝(各一兩),生地黃(三兩),橘皮(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四錢,加入薑、棗一同煎煮,空腹服用。

《千金》竹葉湯,治療胃熱。

竹葉、小麥(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兩),黃芩、茯苓、麥冬(各二兩),人參(一兩),生薑(五兩),栝蔞根、半夏、生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略微搗碎,用水一斗煮竹葉、小麥,煮至剩下八升後去除藥渣,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年長者與孩童分五次服用。

《千金》地黃煎

生地黃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葳蕤(各四兩),栝蔞根(五兩),竹瀝(三合),生薑汁、白蜜、生麥冬汁、生地骨皮汁(各一升),石膏(八兩)

將以上藥材用水一斗二升先煮,煮至剩下三升後去除藥渣,加入竹瀝、生地黃汁、麥冬汁,用小火熬煮四五次,加入蜂蜜、薑汁,用小火煎煮至剩下六升。開始時服用四合,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之後可增加至六合。夏天可做成散劑服用。

李東垣說:「發熱而不能進食,自汗且呼吸短促者,屬於虛症。應使用甘寒的藥劑來瀉熱補氣。若能進食且發熱,口舌乾燥,大便困難者,應使用辛苦大寒的藥劑來通便,瀉熱並補充水分,應仔細區分,不可一概而論。」

涼膈散,治療上焦積熱引起的煩躁,面色潮紅,頭暈目眩,咽喉疼痛,口舌生瘡,臉頰腫脹,大小便不暢且赤澀,胡言亂語,睡眠不安,以及各種風邪壅塞。

新薄荷、連翹、黃芩、梔子、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加入竹葉七片,蜂蜜三匙,煎煮後飯後服用。若與四物湯各半服用,能補血並瀉熱,稱為雙和散。《本事方》中加入赤芍、乾葛,治療各種熱病效果顯著。

《玉機微義》說:「病情輕微者宜用桔梗湯,在本方基礎上去除芒硝、大黃,加入桔梗這種能使藥效上行的藥材,能去除胸膈中無形的熱,且不侵犯下焦。」

八正散,治療下焦積熱,大小便不暢且澀痛,口渴咽乾,舌頭生瘡,小便帶血。

大黃、瞿麥、木通、滑石、萹蓄、車前子、山梔、甘草(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燈芯草一同用水煎煮服用。

通膈丸 (出自《本事方》),治療上焦虛熱,感覺肺部、胃部、咽喉有氣往上衝。

人參、川黃連、茯苓(各三兩),硃砂(一分),冰片(少許)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後用煉製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開水送服三到五丸,每天服用二到三次。

四順清涼飲子,治療血分有熱。

大黃(蒸製)、甘草(炙烤)、當歸、芍藥(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入薄荷十片,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張元素說:「秋風吹來草木茂盛,清涼飲子是秋天消除熱邪的藥劑。」

海藏桔梗湯,治療氣分有熱。

桔梗、連翹、山梔、薄荷、酒炒黃芩、甘草(各等份)